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實錄三年級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實錄部編版篇一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小女孩悲慘的命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領悟作者基于現實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回憶上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分段、段意、主要內容、學習第一段)
說說段意(幻燈一)
通過對第一段的學習,你有哪些感受?
交待目標:關注小女孩的命運;體會文中情感;學習虛實結合的表達方法。(幻燈二)
學習第二部分
快速瀏覽課文第二部分,思考: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幻燈三)
學習第一次幻像
小女孩看到了怎樣的幻像,仔細讀讀,想想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幻像?(幻燈)
理解重點語句
從哪看出她很冷?(抓住關鍵詞語“凍僵”“哪怕”)(幻燈)
理解:“她敢從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墻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嗎?她終于抽出了一根。”(幻燈)
小結:小女孩渴望溫暖,然而沒有人能夠滿足她的小小的愿望,現實世界給予她的只有徹骨的寒冷。作者運用這種強烈的對比,更加突顯了小女孩的不幸。
學習二、三、四次幻像
接下來,小女孩陸續又擦燃了幾次火柴,她分別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樣理解的?(幻燈)
學生通過對比朗讀,體會小女孩命運的悲慘。(選擇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練習有感情朗讀。)
小女孩為什么接二連三的擦燃火柴?
作者為什么把幻像寫得這樣美?
學習第三部分
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一次次看到了美好的幻像,結果卻一次次讓她失望,最后她擦燃了一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她留住了奶奶嗎?
默讀第三部分,劃出語句,想想該怎樣理解?(幻燈重點句)
有感情朗讀全文
讓我們再來重溫一遍課文,感受小女孩命運的悲慘,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練筆
讀得真好,小女孩悲慘的命運怎能不使人同情?有一位叫劉倩倩的同學,在學習了本文之后也深受感動并寫下了一首詩,想讀讀嗎?
指名讀
你也愿寫幾句嗎?
交流
結束語
閱讀名著,同名作家對話,對于我們來說就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安徒生感人的作品遠不只這一篇,像《海的女兒》《丑小鴨》《拇指姑娘》等等,課后大家可以找來讀一讀。
板書設計:
賣火柴的小女孩
幻象現實說明
賣火柴 火爐 寒冷渴望溫暖
烤鵝 饑餓渴望食物
美好的幻象 圣誕樹孤獨渴望快樂
奶奶 痛苦渴望幸福
悲慘死去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實錄三年級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實錄部編版篇二
電視劇大都有片尾曲。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給課文編課后歌特別受學生歡迎。
講完《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多數孩子眼里還噙著淚花,有的還握著小拳頭,他們仍沉浸在小女孩悲慘的遭遇里。我看大家意猶未盡,就說:“咱為賣火柴的小女孩編一首歌怎么樣?”大家一聽說編歌,來了興致,嘴里念著,手中寫著,最后我把大家的歌詞做了修改,定稿為:
在那遙遠的丹麥,
有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
大年三十還要光著腳丫上街賣火柴,
她又冷又餓又孤獨,
為此她一連擦燃了五次火柴。
第一次看見了溫暖的大火爐,
第二次看見了噴香的烤鵝朝地走過來,
第三次看見了美麗的圣誕樹,
第四次看見了疼她愛她的奶奶,
為了留住奶奶,她擦燃了大把的火柴……
可憐的小女孩,凍死在大年夜,
富人們卻在喝好酒吃好菜……
我和同學們一起分析了這首歌的感情基調,大家覺得宜用低沉緩慢的語調來吟唱,以表達對小女孩缺暖少愛的同情。她五次擦燃火柴時所看到的幻景,應用既快樂又憂傷的語調來唱,先快后慢。
因為她看到的幻景對自己來說,是多么的美好,而在那時的社會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更襯托出小女孩的悲慘。“可憐的小女孩,凍死在大年夜”,應唱出小女孩的悲苦;“富人們卻在喝好酒吃好菜……”,應唱出對富人缺乏同情心、不管他人死活的憤恨。
當我飽含感情唱完這首歌時,已有幾個孩子在抽泣。小紅擦了擦眼淚說:“老師,我用歡快的調子編一段怎么樣?”
“你能行!”我說。片刻功夫,她就編好了:
賣火柴的小女孩,
請你到我們家里來!
在這里,你不冷,你不餓,
更不缺少愛;
我給你幾件新棉衣,
給你準備好吃的飯菜;
我們唱歌,我們跳舞;
爸爸媽媽喜,爺爺奶奶愛;
讓你溫暖,讓你幸福,
讓你快樂自在;
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家都愛你,
你愿不愿意來……
下課了,同學們還在一遍又一遍深情地唱著自編的歌曲。
小紅在日記里這樣寫道:今天,我唱著自己編的歌曲,覺得比歌星唱得還動聽,希望以后多讓我們編唱這樣的歌曲。
這樣,我長大后會成為一位大歌唱家。
這次課后編歌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又鍛煉了寫作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使他們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實錄三年級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實錄部編版篇三
一、教材分析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教科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的一篇講讀課文。寫的是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風雪交加的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當時她冷餓到了極點,實在無法控制自己,終于擦燃了第一根火柴、第二根……她從五次點燃的火光中看到了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飛走了,這種種幻象與她饑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小女孩看到的幻象都是作者的想象,是合情合理的,符合小女孩的現實處境和她當時的心理。作者通過這個凄婉的故事,也充分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
二、學生特征分析
1.? 學生對信息技術掌握的比較熟練,都能運用網絡查尋收集有用的資料幫助學習,有一部分學生還能制作簡單的電子制品。
2.? 學生思維活躍,肯動腦筋,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尤其對借助網絡學習的能力較強。
3. 學生對十九世紀丹麥的社會情況了解不夠。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學會生字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過程與方法:采用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領悟作者基于現實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系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點、難點
1. 從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 從最后三個自然段的含義深刻的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方法
1. 在教學中,我借助于制作的課件、錄象,合理運用創造思維與個性教學的十大策略中定時打破、創造過程、容忍曖昧、辨認、科技綜合五大策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突出教學訓練重點。
2、合理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六、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有關安徒生的資料
七、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理出重點
師:同學們一定都讀過童話故事,那你們當中有沒有誰知道“安徒生”呢?
生:安徒生,19世紀丹麥著名的作家,被稱為“世界童話之王”。他家境貧寒,14歲開始自謀生計。他一生寫了160多篇童話。他的童話愛憎分明,想象力豐富,構思巧妙,情節生動。
師:你們了解他的作品嗎?
生:他的作品有《拇指姑娘》《丑小鴨》《沙丘的故事》等這些作品我都讀過。《拇指姑娘》主要講了拇指姑娘雖然身材小得微不足道,生活環境艱苦,但她具有一顆善良的心,在極困難的條件下還盡量關心別人。但她具有偉大高超的理想,她向往光明和自由。她盡一切力量救活了生命垂危的燕子。最后她和燕子一道,飛到一個自由、美麗的國度里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師:師生一起通過網絡查閱安徒生的資料。 ( 我們通過internet進入搜狐網站,使用它的搜索引擎,就可查到安徒生的許多資料。如《跳高者》《風車》《民歌的鳥》等,他的童話故事集中就收集了 160篇,他不虧為世界“童話之王”……(注重學法的引導,看書是一種學習方法,上網查閱資料更是一種較好的學習方法。通過讓學生述說及借助于網絡查閱資料,既激發他們求知的興趣,還培養了他們搜集處理信息能力)
師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他的一篇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板書課題)回到主頁面。
師 :請同學們打開書,讀讀課文。讀過之后,看誰能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聽。讀的時候,要字字入目,把內容記住。能過目不忘才好呢!(學生自由讀全文,個個神情專注)
師:看懂了嗎?記住了嗎?
生:(齊)懂了,記住了。
師:老師要求大家先概括地講,就是說,只把這個故事的大意講出來。概括地講比具體地講恐怕還難。請你們再讀書,思考一下該怎么講,想過了自己小聲練習練習。(學生默讀、思考,各自練習)
(老師對學生的讀有要求,聽有要求說也有要求。這既是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又是對學生分析、歸類能力的培養。)
師:哪位同學先說?(一女生站起來)其他同學要他細聽。
生:寫的是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風雪交加的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
師:說的真好,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個故事吧!
(二)、理解課文,交流感受
自讀1-4自然段,細心體會小女孩命運的悲慘。
師:從哪里看出小女孩命運的悲慘?(學生自讀自悟,可以用讀畫、議的方法解決問題。)
生(1):我從“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在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個光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在街上走著。”體會到小女孩很可憐,本來大年夜是合家團聚的日子,小女孩卻在街上賣火柴,多可憐啊!
生(2):我從“她的舊圍裙里兜著許多火柴,手里還拿著一把。這一整天,誰也沒有給過她一個錢。”知道小女孩是多么的悲慘,她一個人生活在人情冷漠的社會里,那里的人沒有一點同情心。
生(3):“我從她不敢回家,因為她沒賣掉一根火柴,沒掙到一個錢,爸爸一定會打她的。”體會到小女孩很凄涼,爸爸不疼愛她,小女孩有家不能回,唯一疼愛她的奶奶又死去了。
師:大家同意她們的說法嗎?(生異口同聲:同意)
師:可憐的小女孩在這風雪交加的夜晚,倍受饑寒交迫的折磨,她的一雙小手幾乎凍僵了,終于擦燃了第一根火柴。
(三)、細讀感悟,深談體會
1、小組合作學習第五自然段,學習第一次擦燃火柴時的情景,其他學生談感受,或提問題。(采用小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感受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并做以匯報。同時指導精讀,要讀出小女孩敢擦燃火柴的勇氣,讀出面對火爐喜悅舒服的感覺,讀出火柴熄滅后的冷酷無情。學生在評讀理解的過程中,使感情得到升華。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滋有味了,內容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
師:誰先匯報你自學的情況?
生(1):大家請看第五自然段的第二行:“她敢從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暖和自己的小手嗎?她終于抽出了一根。”怎么理解?
生(2):這兩句描寫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情景。這里“一把”和“一根”形成對比,突出了小女孩的膽怯心理。因為家中太窮,多賣一根就多掙一點錢,這里所說的不敢在這時是“不忍”“舍不得”也含有擔心爸爸責備的意思。
生(3):終于表現小女孩擦火柴的心理斗爭的結果,她是實在耐不住寒冷了,盡管擦一根會少賣一個錢,可能受責備,但在這種情況下,也顧不了這些了。
生(4):第一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什么?結果怎樣?
生(5):我建議我們小組讀讀,大家同意嗎?(看課件,理解,教師板書。)
2、 小組自學研討其他四次擦燃火柴時的情景。(教師相應板書)教師要參與其中充當學生的角色,體現新理念下教師是學生合作的伙伴,教學的民主性。要求是:讀中有悟,悟中有題。(可聯系課文前后,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多角度,深層次地談,一生談到這里,其他同學對此處有新的見解可直接站起來說。)
3、小組分別按以上的方法自學其他部分。
班上交流:有的在理解中看課件
生(1):老師,我想談小女孩第五次擦燃火柴時的情景。“趕緊”、“一大把”體現了小女孩見到奶奶的急切心情。
生(2):老師,我覺得是小女孩對人間溫情的渴望更深刻。
師 :你們回答的真棒!你們能讀出來嗎?
生 (3):老師,我想提個問題,第十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你是怎樣理解的?一連用了三個“沒有”,更說明了什么?
生(4):說明小女孩被寒冷、饑餓、痛苦折磨死了。
生(5):老師,我再補充一點,說明小女孩只有死,才能擺脫這樣不幸的遭遇。更說明社會的黑暗與冷酷。
師:你們回答得真精彩。這一段怎樣讀好呢?
生(6):見到奶奶,小女孩的心情是多么高興啊,因為奶奶是唯一疼愛她的人,這種心情集中在“奶奶”這一感嘆句上,所以這句聲音要響,音要上揚,帶著驚喜。 “啊!請把我帶走吧!我知道,火柴一滅,您就會不見的。”表現出小女孩害怕火柴滅了,見不到奶奶的心情,要讀得快些。和奶奶在一起時,要讀出美好的感受。
生(7):我想讀這一部分,大家同意嗎?
師:老師給你們配樂好嗎?誰想向他挑戰讀?
(可采用單人、小組挑戰讀。體現讀的指導。)
生(8):我建議我們齊讀最后兩個自然段。(在學生理解暢談時,可隨機出示課件中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時的情景及對應的文字。教師相對板書)
師:我給你們提個問題好嗎?小女孩為什么會看到這些幻象?
生(9):因為小女孩當時饑寒交迫所以會幻想到火爐、食物。她也想和其他人一樣得到快樂,所以她幻想到。
生(10):小女孩當時冷餓到極點,已神志不清了,才產生了這樣的幻覺。這也是其中一方面的原因。
師:你回答得真全面。(學生在激烈的辯論中、在感情的朗讀中,使理解進一步升華,體會到小女孩在得不到別人的關心時,幻想到了疼愛她的奶奶)
4、學習第三部分(最后2個自然段)
齊讀,最后兩個自然段,其他學生思考感受、質疑,班上交流。
師:讀到這里心里真不是滋味,小女孩的命運太凄慘了。誰能談談對文中最后一句話中兩個“幸福”的理解?
生(11):第一個幸福是小女孩臨死前在幻覺中得到的;第二個幸福表明小女孩死了,自然感覺不到寒冷、饑餓和痛苦,也就徹底幸福了。
(四)、知識深化,擴展延伸
師: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想幫助她嗎?你想怎么做?
師:賣火柴的小女孩如此悲慘,如果可以的話,你們能為她改寫命運嗎?寫一篇小故事來幫助她吧!(激發學生的愛的情感,培養他們的人文性。)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實錄三年級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實錄部編版篇四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從字里行間感受賣火柴小女孩命運的悲慘,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領悟作者基于現實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從字里行間感受賣火柴小女孩命運的悲慘,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走進19世紀丹麥作家、被稱為“世界童話”的安徒生的童話世界。
2、說說你對安徒生的了解。(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交流)
3、老師簡介賣火柴小女孩的寫作背景。(1848年,他到國外去旅行。在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來信,要求他按照信中寄來的三張畫片寫一篇故事。其中一張畫片上,畫的是一個窮苦的小女孩,金黃的長頭發打成卷兒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她手里拿著許多火柴,瞪大了一雙可憐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著這張畫片,雙眼漸漸濕潤了。他想起了自己的媽媽。媽媽小時候要過飯,有一次要飯時,實在走不動了,竟然昏倒在路上。他又想起了在童年時代惟一疼愛他的奶奶。爸爸去世以后,媽媽改嫁了,他只好和奶奶相依為命。每到傍晚,他坐在墻角里,蜷著腿縮成一團,盼望著討飯的奶奶快些回來。慈祥的奶奶一回家,便把他摟在懷里,給他帶來溫暖,為他解除饑餓。他還想起了在丹麥封建王朝統治下,千千萬萬窮苦的兒童……想著、想著,他情不自禁地攤開稿紙,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和對廣大窮苦兒童的同情,以及對統治階級的憎恨,奮筆疾書,寫出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優美動人的童話。)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2、檢查讀文情況。
3、提出不理解的字詞,互相幫助理解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層次
1、提出要求。
認真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寫了哪些內容,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2、學生自瀆,思考勾畫,共同學習。
3、匯報交流,把課文內容分為“賣火柴”、“擦燃火柴”、“凍死街頭”三個部分。
(四)以“幸福”為線索,解讀小女孩的命運
1、課文中寫道:“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那么,小女孩擁有真正的幸福嗎?
2、為什么說她沒有幸福?用自己的話說說。
(1)大年夜在街上賣火柴。
a、指名讀這一自然段。
b、展開想象:如果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你的妹妹,她的大年夜應該是怎樣度過的?
c、可是,在這團圓的幸福時刻,她有沒有壓歲錢?有沒有新衣服?有沒有享用不盡的食物?沒有,通通都沒有,連一雙鞋子也沒有,還得光著腳在大街上苦苦哀求人家買她的火柴。她有的只是什么?(是寒冷、是饑餓、是欺凌)
d、找出這部分你最想讀的句子讀一讀。
(2)不敢回家
為什么說小女孩沒有幸福?(爸爸會打她,家里跟街上一樣冷)
(3)疼愛她的奶奶已經死了
為什么說小女孩沒有幸福?(沒有親人的疼愛,得不到關懷)
(4)她死了人們只說“她想給自己暖和一下……”
為什么說小女孩沒有幸福?
3、理解火柴給小女孩帶來的“幸福”
(1)既然別人不能給她幸福、爸爸不能給她幸福、疼愛她的奶奶死了也不能給她幸福,連死了人們只說她想給自己暖和一下。那么文中為什么還說她曾經多么幸福呢?是誰給了她這種幸福?(火柴)
(2)請同學們打開課文,誰來讀讀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大家邊聽邊看,有沒有幾個標點很明顯地跳到你的眼前?(感嘆號)讀一讀有感嘆號的句子。
(3)你從這幾個感嘆號中體會到了什么?(是啊,與其說小小的火焰是奇異的火光,不如說是小女孩太冷了,她多想擁有溫暖啊!)
(4)潘老師發現,你朗讀的時候情感變化很大,能說說原因嗎?(燃:高興;滅:失望)是啊,火柴終究是要滅的,然而,滅的只是火柴嗎?(滅的還有小女孩的希望),火柴一滅,她面對的就不是火爐,而是——寒冷;面對的不是火爐,而是——黑暗;面對的不是火爐,而是——紛飛的大雪。帶上你的理解和感情讀一讀這個自然段。
(5)自由朗讀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其它幾個段落。
a、同學們,賣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時代離我們很遙遠,她的生活對我們來說是陌生的。但是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進小女孩生活的那個環境,就一定能感受到她的痛苦。現在請同學們自己閱讀小女孩其它四次擦燃火柴的段落。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讀出自己的思考。
b、誰來談談?
生:她渴望得到食物,因為她太餓了;
生:她渴望得到快樂,因為她太孤獨了;
生:她渴望得到疼愛,因為她沒有人關心;(引導有感情朗讀“奶奶,啊,請把我……”讀出懇求、讀出迫切)
生:她想讓奶奶帶她飛走,因為她受不了這些痛苦了,很想擺脫。(引導朗讀“她趕緊擦著了一大把火柴……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讀出同情、讀出悲傷)
師:小女孩真的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了嗎?那么,這樣的地方在哪兒呢?是的,只有死才能擺脫寒冷、擺脫饑餓、擺脫痛苦!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師:雖然她一次次地擦燃火柴,可是火柴卻一次次地熄滅,她的眼前沒有火爐,只有——寒冷;沒有烤鵝,只有——饑餓;沒有圣誕樹,只有——孤獨;沒有奶奶,只有——寂寞;沒有得到擺脫,只有——面臨死亡。
4、誰來讀讀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
師:你從她的朗讀中聽出了什么?
生:聽出了小女孩命運的悲慘。
生:聽出了人們的漠不關心。
生:也聽出了安徒生對小女孩的同情。
師:一個會讀書的人,就是能透過語言文字和作者同悲同喜,和文中的主人公同憂同樂。
師: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嗎?
生:沒有,她的幸福就是死,只有死她才能擺脫痛苦、饑餓、寒冷,不用忍受痛苦、饑餓和寒冷對她來說是一種幸福。
生:她得到的是幻想中的幸福。她在幻想中看到了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慈愛的奶奶。
5、雖然火柴一次又一次地熄滅,但是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把它點燃,她點燃的只是火柴嗎?(她點燃起對幸福的渴望)一次次地點燃火柴,火柴卻一次次地熄滅,熄滅的只是火柴嗎?(是她的希望)然而不滅的又是什么呢?(不滅的是她追求幸福的信念)直到她離開這個世界,不能再點燃火柴了,她也要——(捏著燒過了的火柴梗)。她捏著的只是火柴梗嗎?你從這里看出了什么?
6、小女孩的命運如此悲慘,然而至始至終,她有沒有哀怨過?有沒有流下一滴眼淚?找出文中描寫小女孩表情的一個詞。(微笑)你從“微笑”中體會到了什么?她微笑什么?(誰給了小女孩這樣的幸福?(火柴)可是火柴的光芒是如此的微小,小女孩卻從火柴中得到了這樣的幸福,你從這里體會到了什么?是誰給了小女孩這樣的幸福?與其說是火柴給了小女孩幸福,不如說是她自己。因為她用微笑去面對生活,因為哪怕是幻想的微小的幸福她也沒有放棄追求,哪怕到了死她的手里還捏著一把燒過了的火柴梗。)
(五)從《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想開去
從《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想開去,你想到了什么?
1、不能失去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童話中賣火柴的小女孩和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年代,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你能理解她的處境嗎?你能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體會她面對寒冷、面對饑餓,面對痛苦時,心里是怎么想的?這給你怎樣的啟發?(的讀者要提煉出屬于自己的東西。讀書在于讀自己,發現的時候發現自己,因此,要讀出自己的思考。)
2、要重視和同情社會中的貧困者與弱勢群體
3、領悟安徒生作品人文精神的力量
你能不能通過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安徒生的作品在我國廣為傳播,《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裝》《丑小鴨》等名篇,成為幾代人成長的精神食糧。安徒生已經成為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名字。我們發現了《賣火柴的小女孩》更高的文學價值,因為它教會了我們對待困窘和艱難的一種人生態度。優秀的童話足以影響人的一生,它對兒童來說不僅是生動的故事、美麗的形象,而且是精神家園、終極關懷。這就是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超越時代的永恒力量。我們真應該感謝這位經歷了220xx年滄桑卻歷久彌新的偉大作家——安徒生!
四、教學結束:
布置作業
1、閱讀安徒生的其它童話故事。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實錄三年級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實錄部編版篇五
課前寄語:“去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去與作者產生心靈的交融;去感受作品中主人公的喜、怒、哀、樂;去享受讀書的滋味。”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這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寫的一篇最感人的童話故事。還記得它的主要內容嗎,誰來說說?
張越:在一個寒冷的大年夜,一個小女孩赤著腳走在雪地里叫賣火柴,又冷又餓的她先后擦然了五次火柴,在火光中,她看見了美麗的幻象,最后凍死街頭。
師小結:你講的很有條理。這篇童話我們將它分成了三個部分——(與生一起說)賣火柴、擦火柴、凍死街頭。這節課主要學習第一個部分:賣火柴。先請同學們坐端正,靜靜地讓老師帶你們走進那個風雪彌漫的大年夜,去看看,小女孩賣火柴的情景。
(師配樂深情讀第一個部分。《天鵝曲》)
師:故事聽到這,你覺得用哪個詞形容小女孩,最合適?
余新光、黃艷婷、柯亦楓:可憐? (板書:可憐)悲慘? 凄涼
師:你們將故事聽到心里去了,所以感受很真切。剛才有幾位同學都用到了“可憐”這個詞,第三自然段也有一個句子寫到了可憐,是哪個句子?
生:“可憐的小女孩”。(師將“可憐的小女孩”板書補充完整,生反復讀這句話)這是你們的感受,也是安徒生的感受。說明你們已與作者的心靈有了交融。
師:下面咱們就把目光聚焦在這個詞上,(板書劃著重號:可憐)一起走進小女孩的世界吧!
師:小女孩到底有多可憐?請你在1——4自然段中選出你認為最能表現小女孩可憐的語句,進行批注,待會交流,好嗎?。
(生自由默讀并做批注)
匯報交流
虞菲:我選擇的是第二段的第一句,“小女孩只好赤著腳,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
因為在大年夜這么冷,她還赤著腳,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我感覺她非常非常可憐。
師:你看,這位同學她抓住了“赤著腳”,“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這幾個重點詞句感受到了小女孩非常的寒冷,讀出了她的可憐。(板書:寒冷)她赤著腳走,在什么季節赤著腳走?從哪一句知道的?
全體學生:?? 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
師:讀讀這句話,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天氣?
鮑蘇陽:天氣很惡劣。
師:具體一點。
鮑蘇陽:我仿佛看到刺骨的寒風席卷大地,空中飄著大朵大朵的雪花,天漆黑一團。
師:能把這種惡劣的天氣讀出來嗎?
吳龍波讀“天冷極了···”
師評:真冷,你讀到了零下5度了,誰能讀到零下十度?
萬徐瑞讀得很有味道。
師評:你做到了!(面對全體)讓我們一齊將這極冷的天氣用朗讀表現出來吧!(齊讀)
師(激情導讀):多冷啊!凜冽的寒風無情的刮著,這是一層冷,大雪鋪天蓋地的下著,這又是一層冷,陰冷漆黑的夜晚又降臨了!這更是——(生接:雪上加霜冷上加冷!)而小女孩卻是赤著腳,走在雪地里,該有多冷啊,難怪她的一雙小腳凍得——(生接:紅一塊青一塊的。)
師:看到小女孩凍成這樣,你是什么感覺?
萬徐瑞、王璐等:心疼、? 舍不得、撕心裂肺的痛
你能讀出你心中的感覺嗎?(點名王璐讀“小女孩只好赤著腳走···”)(情感很到位。)
師:文中還有表示小女孩冷極了句子,(板書:寒冷)誰找到了?
吳龍波:她又冷又餓,哆哆嗦嗦的向前走。師:又冷又餓用一個詞叫——饑寒交迫。哆哆嗦嗦說明什么——冷得瑟瑟發抖,餓得發慌。
李智:她在一座房子的墻角里坐下來,蜷著腿縮成一團。她覺得更冷了。
師:蜷著腿是什么意思?(引導:蜷是蟲字旁,像蟲子一樣弓曲著。)
師小結:剛才我們看到的是小女孩身上的冷。那小女孩僅僅是身上冷嗎?請繼續談小女孩可憐的句子。
萬徐瑞:“那是一雙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媽媽穿的。”她穿著一雙很大的拖鞋,而且是她媽媽的。說明她家里很貧窮,連雙鞋都沒有。拖鞋到底有多大呢?能用朗讀表現出來嗎?(生讀)與這一句相呼應的是哪一句?(他說,將來···當搖籃。)
韓萱:我選的是這一句“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大年夜本是一個合家團圓熱熱鬧鬧快快樂樂的日子,可小女孩卻是赤著腳孤零零走在大街上,還得嘶啞著嗓子賣火柴。可見小女孩的命運有多悲慘!
汪玥:打動我的是大年夜。因為每當過年,家里都是歡聲笑語,可是這個小女孩,卻獨自一人在街上走。她很孤獨。
師:大年夜本是全家團聚、快快樂樂在一起的日子!可這個小女孩卻一個人在街上走著。還得不停地叫賣“賣火柴喲賣火柴”!這是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反差,我們讀著讀著覺得她
生齊說:真孤獨!(板書:孤獨)
學生再讀這兩個句子。深情地
彭羽:我找到的是這一句“她不敢回家,因為她沒賣掉一根火柴···”我從這體會到小女孩太可憐了,連她的爸爸都不疼她。
李慧:小女孩真可憐!在街上凍了一天,餓了一天,回家還要挨爸爸的毒打!爸爸太不近人情!小女孩心里多痛苦啊!(板書:痛苦)
師:這時候小女孩已經冷得蜷縮在別人家的墻角里了。可憐的小女孩,別賣火柴了,天已經黑了,街上只剩下你一個人,快回家去吧。誰替小女孩會回答我?
韓萱(扮小女孩):我不敢回去,因為我沒有掙到一個錢,爸爸一定會打我的!
師:肯定會挨打嗎?請用朗讀告訴我。(生再讀,突出了一些關鍵詞,讀得極有感情)
師:小女該快凍死了也不敢回家!她痛苦地知道家里等著她的不是溫暖的懷抱,而是爸爸的毒打!(學生深情朗讀這段話。)
師:小女孩身上冷,心里更冷。可憐的小女孩啊,爸爸再兇,家總是家呀,別賣火柴了,快回去吧!
王宇(扮演小女孩):不能回家!我的家里跟街上一樣冷。我們頭頂上只有個房頂。雖然最大的裂縫已經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風還是可以灌進來。
師:你們怎么理解這句話?
李慧:我從“只有、最大、破布”等詞語中可以看出她家非常窮。裂縫只是象征性的堵住了,無情的風仍然可以吹進來。家里與街上同樣冷!
師:家里有多冷?你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胡志輝:很冷,“風還是可以灌進來的”,風很大。
余偉賢:“灌”說明風很強烈,家里很冷。
師:平常我們說到風都用哪些動詞?(刮? 吹?? 拂? )生再一次讀句子。(語感較好)
師:嗯,渾身都覺得冷。
師:小女孩多冷哪,寧愿蜷縮在別人家的墻角里了,也不敢回家,有家不敢回,這叫
生發自內心地言語:無家可歸。
師:心里涼啊,凄涼!繼續交流小女孩可憐的句子。
胡錦讀:“每個窗子里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因為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這個。”她沒注意到自己的美麗,她注意的是烤鵝的香味,她一定非常餓,想吃又吃不到,非常可憐。
師:對一個在大年夜走了一天,餓了整整一天了的小女孩來說,聞到街上飄著烤鵝的香味,她一定會有怎樣的動作,一定有怎樣的渴望?
虞志韓:她一定會貪婪地聞著,渴望能吃上一口這么香的烤鵝。
徐文俊:小女孩會被香味牢牢吸引住,她會追尋著香氣趴在人家的窗戶上看著別人吃,自己歪著頭想像自己也在吃噴香的烤鵝。
師:多可憐啊!你跟我想的一樣,她一定會趴在窗玻璃上兩眼發光的看著桌子上的烤鵝,使勁的聞著那誘人的香味,要是能吃上一口烤鵝,就一口,哪怕一小口,該有多好啊!她真的是——
生(接):餓極了!(板書:饑餓)生深情的讀第三自然段。
師:有一句你們沒找到,我找到了,“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硬幣。”
師:大家都來讀讀這個句子,你能讀懂這句話背后透露的信息嗎?用變換句式的方式理解也行。
彭羽:我從這一句知道那些富人只顧著自己吃喝玩樂,卻不在意窮人的死活。
張越:這句的意思是,這一整天,沒有人買她一根火柴,沒有人給她一個硬幣。
師接口說:意味著誰也沒給她一點點幫助,誰也不在乎她的叫賣聲。
張帥平:如果有人買了她一根火柴,給過她一點錢,回去還有一個交代,回家也不至于挨爸爸的打。可是誰也沒給過她一個錢。她實在可憐!可見那時的人情冷漠到了極點!
師:是啊,人情為什么這么冷漠呀!
師:出示小黑板,比較兩個句子的不同
這一整天,誰也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硬幣。
這一整天,她沒賣掉一根火柴,沒掙到一個硬幣。
師:請大家比較著讀一讀,看你體會到有什么不同?
韓安琪:第一句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說的,說明小女孩是很賣力的賣火柴,但那些人情冷漠的富人們卻沒一個人給她一點點幫助,沒人在乎她的叫賣聲。
陳秀中:第二句是站在小女孩角度說的,如果用第二句,好像小女孩賣火柴時偷懶了,沒有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賣,所以才沒賣出一根火柴沒掙到一個硬幣。
師小結:你們看,比較后我們知道,看是相似的句子,我們卻品出了不同的滋味!你們真了不起!
師:從這一句可以看出,小女孩曾經很努力的賣過火柴,但作者并沒有寫小女孩是怎樣賣火柴的,那她是怎樣賣火柴的,都遇見了誰。會有哪些遭遇呢?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還原小女孩賣火柴的悲慘情景。拿起筆,寫下你的想象。?? 也許她來到了一位抱著孩子的貴婦人面前···也許她邊喊邊追趕著一輛馬車,苦苦哀求坐在馬車上的富翁買她的火柴···也許無助的她又走到一家雜貨店的門口···還有可能去大商場···你會看到怎樣的一幕呢?請大家選取你腦海中出現的一副畫面寫下來,一會我們再交流。
(生描寫畫面,師巡視指導。)
師:同學們,咱們先寫到這,沒寫完的你可以中午補起來交給我,我會一一拜讀的。跟在小女孩身后,你都看到了什么?先與同桌交流。
師:誰愿意讀給大家聽?(師選了四個寫不同場景的學生。并講解合作讀的要求:先由全體男生讀“小女孩只好赤著腳走···手里還拿著一把。”接著四個被選中的學生依次讀自己寫的片段。最后全體女生讀“這一整天,誰也沒有···一個硬幣。”)
(音樂起)男女生合作讀。
全體男生(讀):小女孩只好赤著腳走,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她的舊圍裙里兜著許多火柴,手里還拿著一把。
葛有華(讀):小女孩來到雜貨店,看見店主老板叼著一只大煙斗,二郎腿翹得老高。心里很恐懼,但饑餓和寒冷驅使她走過去。她小聲地哀求道:“好心的老爺,請買我一根火柴吧,我很冷,很餓!火柴對您有幫助的。”老板聽了發出可怖的怪笑,小女孩不禁打了個寒顫,雙腳不由得往后挪了挪。老板“笑”完,冷不丁飛起一腳踢向小女孩,瘦小的小女孩被踢得像紙片一樣飛了起來···
項婧(讀):小女孩來到大商場門口,這時一位穿西裝的先生挽著她的太太從商場出來。小女孩趕緊過去拉住那位先生的衣角跪下來,她還來不及開口,就被那位太太嫌惡的推倒在地,小女孩痛得爬不起來,那位狠心的先生還過來補上幾腳,而后揚長而去。小女孩哭了,她的全身被她踢的青一塊紫一塊。
陳秀中(讀):小女孩一邊嘶啞著嗓子叫賣火柴,一邊尋找買主。這時,一輛豪華馬車快速駛過來。她眼睛一亮,便朝馬車飛快地追過去。馬車終于停了,一位高貴的老爺探出頭來,不屑的瞥了一眼小女孩,小女孩哭求道:“先生,行行好吧,求您買我的火柴吧!一根兒,一根兒都行!要不爸爸會打死我的!”那位老爺聽得不耐煩,他瞪著眼睛兇巴巴的吼道:“哪來的小乞丐,竟敢攔我的馬車,滾!”說著揚起鞭子狠狠地抽向小女孩小小的身體···
孫清(讀):她來到一個高貴的女人身邊,跪了下來,雙手顫抖著,捧出一把火柴,哀求道:“尊貴的小姐,買我一根火柴吧!我已經好幾天沒吃東西了。你就可憐可憐我吧!”她眼里噙著淚哽咽著。這哽咽聲連鐵石心腸的人都會被感化,可那個衣著華麗的女人卻一腳將她踢開,而后揚長而去。
全體女生(接讀):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硬幣。
師:是啊,多么冷漠的人情啊!剛才我們用心地體會了小女孩的可憐,你們知道嗎?從上課開始到現在,文中有一個字在我心頭揮之不去。知道是哪個字嗎?(生:冷)
師:1到4段有5個含冷字的句子,我們一起找找。看,作者將含冷字的句子散落在課文的各個角落,使整篇課文都透著一個冷字,字里行間冒著汩汩寒氣!街上冷,家里也冷,身冷,心更冷。自然環境冷社會環境也冷,小女孩冷得無處可逃!
那么你們覺得這個,又冷又餓且孤苦伶仃的小女孩,她最渴望什么?
馬吳芊、柯悅:她最渴望溫暖、食物、歡樂、幸福。
師:于是同情小女孩悲慘遭遇的安徒生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合理想象,隨著火柴的擦燃,讓小女孩出現了幻象。請瀏覽課文的5——10自然段,看看是哪些幻象?(板書? 火爐? 烤鵝? 圣誕樹? 奶奶)
師:你可知道小女孩的幻象中為什么會出現溫暖的火爐?
生自由說:那是因為她實在太冷了!
師:你可知道小女孩的幻象中為什么會出現噴香的烤鵝?
生:那是因為她太餓了。
師:為什么會出現美麗的圣誕樹?
生:那是因為她渴望得到快樂。
師:你可知道小女孩的幻象中為什么會出現慈祥的奶奶?
生不約而同地說:那是因為她渴望有人疼愛。
師(指板書):你們看,小女孩追求的渴望的幸福無非就是吃飽穿暖,有親人的疼愛!這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可這樣的幸福她能得到嗎?(生:不能)隨著火柴的熄滅,火爐不見了,(擦去板書中的“火爐”)烤鵝不見了(擦去板書中的“烤鵝”),圣誕樹也不見了(擦去板書中的“圣誕樹”),一切都消失了(擦去板書中的 “奶奶”)。連同火柴一起熄滅的還有——(生接著說)小女孩的生命(擦去板書中的“的小女孩”)!其實自始至終我們都知道,等待她的結局只有一個。什么?死!(板書:一個大大的紅色的“死!”)
師:舊年已過去,新年的太陽升起來,照在她小小的尸體上,賣火柴的小女孩再也感受不到光明和溫暖了,童話大師安徒生就是用這樣凄美的語言告訴我們小女孩的悲慘結局。
請一起讀課文11——13段。(配樂《思鄉曲》
(音樂響起)讓我們全體起立,一起來讀這兩個段。
師生入情入境地朗誦課文。
師:賣火柴的小女孩去了,隨著她的奶奶去了。我們知道,其實,人們只要付出一點點的關心,一點點幫助,小女孩也許就不會悲慘地死去。今天的作業就是寫一篇讀后感:如果你遇到了這個可憐的小女孩,你會怎么做?
在哀婉曲折的樂曲聲中下課。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實錄三年級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實錄部編版篇六
閻宗學
平鋪直敘的提問不利于觀察和轉發問題,也不利于學生初步辯證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比較法,可以通過曲徑設問,激發學生的思維。心理學研究表明,用這種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起學生勇于探索和發現的熱情,是培養學生深入字里行間,養成認真讀書和勤于思考習慣的好方法。
《賣火柴的小女孩》寫了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幻想大火爐、幻想烤鵝、幻想圣誕樹、幻想奶奶及一起飛走)。把四次幻想和最后兩段放在第二教時,在講讀完前三次幻想后,把重點放在第四次幻想上,運用比較法進行教學。
一、自由讀,比較發現
1.讓學生自由描寫第四次幻想的內容,思考這次幻想與前三次有什么不同?
學生對找“異”興致很高,反復地讀課文,比較后初步發現:①前三次幻想的是東西,第四次幻想到奶奶,出現了人物;②這次幻想出現了小女孩叫起來的語言。
2.再次讓學生讀課文,并作提示:引發幻想的火柴有什么變化?
學生思維活躍,又發現了兩點:①小女孩在擦了一根以后又擦了“一整把”火柴;②這次幻想沒有寫小女孩幻想的破滅。
二、體味讀,比較提問
1.讓學生讀課文,深入體會:
①小女孩為什么幻想奶奶,這一次和前三次幻想的順序能交換嗎?
②小女孩在擦燃一根火柴之后,為什么又擦燃了“一整把”火柴?用“一把”行嗎?
③這次小女孩為什么要叫起來?
④作者為什么不寫小女孩幻想的破滅?真的沒有寫嗎?
學生在比較閱讀中得到了理解,對前三個問題意見趨向一致,認為小女孩幻想奶奶,因為無人疼愛,說明她內心孤獨、痛苦。小女孩在多次幻想破滅后想起死去的奶奶,說明這個社會不但沒有溫暖,沒有食物,沒有歡樂,就連親人的疼愛也不存在,她的悲慘命運是一層層加深的。小女孩之所以擦燃一整把火柴,是渴望留住這世上唯一疼她的奶奶,反映了多次失望后孤注一擲的心情,是一種絕望的表現。對小女孩的語言,同學們認識到這是小女孩在極端恐懼和極度激動情況下說的,是發自內心的呼喚,帶著乞求和絕望。
但同學們對第④個問題爭論不休。
2.指導朗讀,體會感情。
讓學生把“奶奶”讀成叫起來的聲音,讀得急促帶著乞求。
三、感情范讀,比較爭議
對于第④個問題,范讀這次幻想的最后一句話,讓學生展開爭議。有的認為,課文沒有寫小女孩幻想的破滅,而是讓小女孩在幻想中飛走了,也就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了,因為作者實在不忍心讓這個與自己有著同樣遭遇的小女孩失望了,表現了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有的認為,課文寫了小女孩幻想的破滅,她飛走了,就暗示她悲慘地死去了,還有比死更能說明悲慘嗎?因為她是在冷、餓、苦、痛中離開這個悲涼的世界的。
當然,這兩種看法無需匡正,它是通過比較后對課文的理解。
四、扣結尾,升華中心
小女孩已經悲慘地離開了人世,是這黑暗的社會奪去了她幼小的生命,問學生:課文到這里可以結束嗎?同學們都說可以,又問:那么作者為什么又寫上兩節呢?你能用“比較”的方法,來說明這兩段描寫的作用嗎?
學生深入字里行間,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自我體會,把文章的中心升華到了新的高度。有的說,作者反復強調大年夜,是把富人們的花天酒地與小女孩的慘死作對比,說明那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有的說,新的一年來臨了,小女孩本應和我們一樣享受新年的快樂,可她卻在新年到來之時慘死在街頭。有的說,她活著的時候沒有人可憐,沒有人同情,她死了也沒有人理解,那個社會是多么冷漠無情。
學生對自己的“發現”感到欣喜,且這些“獨到見解”,給閱讀教學注入了生機。
從以上的教學中我感受到,由于引導學生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教學,引起學生讀書的興趣,激起他們探索和發現,使課堂氣氛活躍,對課文有較深的理解。
這堂課的教學中,感受最深的是對最后一次幻想有沒有寫破滅的討論。以前總要費時講句義,學生被動接受,囫圇吞棗。這一次,我鼓勵學生敢于否定別人的意見,擺出自己獨特的見解,造成爭辯的氣氛,喚起學生探索新的認識的欲望。這一教學是沿著“結論—思維過程—情感熏陶”進行的,它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實錄三年級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實錄部編版篇七
【教學實錄】
師:上堂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童話,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什么樣的畫面?
生1:我的腦海里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面:在一個又黑又冷的大年夜,一位孤零零的小女孩徘徊在街頭賣火柴,紛紛揚揚的大雪灑落在她金黃的、打著卷兒的頭發上,看上去那樣美麗!
生2:我接著他的說,在小女孩美麗的背后,我仿佛看到了: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在人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的大年夜里,她卻孤苦伶仃在街頭賣火柴,讓人頓生憐惜之情!
師:是呀!憐惜之情油然而生,文中究竟怎么寫的?請孩子們打開書,自由讀文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話概括讀文后的感受。
(既對上節課的內容進行了梳理,又自然地導入本堂課。)
生1:從課文和剛才同學們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了小女孩的命運很悲慘,我很同情她。
生2:我很難受,在人人同樂的大年夜里,她不但不能和家人團聚,還獨自一人忍饑挨凍,實在讓人可憐。
生3:……
師:小女孩的命運是悲慘的,讓人心生憐憫之情!這是怎樣的一個小女孩呢?
生:一個可憐的小女孩!
生齊讀這句話。
師:孩子們,拿出你的筆,讀課文第一部分,勾畫出你是從哪些語句里感受到小女孩可憐的?
(抓住重點句“可憐的小女孩”,讓學生走進文本,進行感悟。)
生1:“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錢。”我認為在這舉家團聚的日子里,街上行人稀少,該買的東西早就準備好了,誰會在今天去買小女孩的火柴?
生2:“在這又黑又冷的晚上,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在街上走著。”從這句話里邊我認為她沒人可憐。
生3:“她不敢回家,因為她沒賣掉一根火柴,沒掙到一個錢,爸爸一定會打她的。”小女孩在大年這天還要去賣火柴,足可見她家境的貧困,父親的虐待,讓她有家而不敢歸,實在是太可憐了。
生4:“他們頭上只有……灌進來。”家里和街上一樣冷,這樣的家,回與不回又有多大關系呢?
……
師:孩子們,家在你們的心目中是什么感覺?
生:家是我們避風的港灣。每當我有憂愁、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想到我的家以及家人,他們總會給我勇氣,勇敢地讓我去面對生活的一切。
生:家給人的感覺是溫暖的,每逢我有解不開的疙瘩時,愛我的爸爸、媽媽就不厭其煩給我講道理,我一下子就豁然開朗。
生:我的家是一個和睦的家庭,爸爸、媽媽比較開明、民主。每當我做了錯事,他們總是耐心地教育我,讓我下不為例。
……
師:孩子們,你們是幸福的,都有一個溫暖的家。在家中被家人濃濃的愛所包圍,以致讓文中的小女孩羨慕而渴望能擁有。
(家是溫暖而幸福的,喚起學生對家溫馨的回憶,為后文作好鋪墊。)
師:然而,賣火柴的小女孩卻有家不能歸,不敢歸。文中有一句話強調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小女孩也忘不了。誰能告訴我是哪一句?
生:“每個窗子里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因為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這個。”
師:大年夜是人們一年一度團聚的時刻,賣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人,畢竟還是個孩子,也毫不例外地希望在這大年夜里能和家里的人團聚在一起,如此小小的要求,都得不到滿足。這更讓我們對她產生同情。孩子們,大年夜這三個字,你能聯想到什么?
生:我們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吃年夜飯,飯桌上擺滿了美味佳肴,整個家里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
生:我們全家人先吃年夜飯,飯后一起收看春節聯歡晚會,午夜鐘聲一響,我們就放鞭炮,那真是“爆竹聲聲將歲除”,讓人幸福,甜蜜。
生:……
師:小女孩的大年夜,讓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生:我仿佛來到了遙遠而古老的丹麥,安徒生的家鄉,看到了形單影只的小女孩,光著頭,赤著腳在街上賣火柴。舊圍裙里的火柴一根不少,因為一整天根本沒人來買。她更冷更餓,原因在于街上時時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這更讓她不能忘記今天是大年夜。多么凄慘的一幅畫面呀!
生:我心情很難受,眼前總是出現著小女孩的身影。她獨自一人在街頭賣火柴,大雪紛飛的年夜里,任憑雪花飄落在她金黃的長頭發上,還打成卷兒披在肩上,看上去那樣地美麗。如此美麗的小女孩,卻不敢回到跟街上一樣冰冷而無溫暖的家,與家人團聚,多讓人替她難過呀!
(緊扣可憐,將它與我們的大年夜相比,更突出小女孩的痛苦與孤獨。)
師:兩個孩子說得多動情,多凄美呀!你的難過,小女孩的悲慘,作者用了一句話概括出來。
生齊讀“可憐的小女孩!”
師:在大年夜,這個又冷又餓、無人關心、無人疼愛、有家不敢回的小女孩,只有在一座房子的角落里,蜷縮下來。天氣太冷了,從后文哪句話里可看出?
生:“她的一雙小手幾乎凍僵了。”
師:正因為要凍僵了,她才產生了什么愿望?
(巧妙地過渡到第二部分的內容,不留痕跡。)
生:她想到擦火柴,因為她太需要溫暖呀!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對她也是有好處的。
師:于是,小女孩用火柴擦燃的火焰來取暖,在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種種幻象。這正是文中第二部分的內容。請同學們讀課文第二部分,先體會一下這些幻象給你的感受如何?用一個詞來說說。
生自由說。
(幸福、溫馨、美好、像夢幻一般。)
(所體會的幻景越美好,與出現破滅的結果一旦相聯系,則更顯凄涼,為后文的比較作基礎。)
師:故事用了大量的篇幅,來寫小女孩擦火柴的部分。幾次擦火柴都出現什么樣的幻象?
生齊說。
(第一次:火爐第二次:烤鵝……)
生:五位同學讀這五次擦火柴的部分。
每讀完一次,師用語言將它們連接起來。
師:這種種幻象中,你最感興趣是哪次?同桌互說感興趣的理由。
生:(讀文,同桌說原因。)
師:小女孩為什么會產生這些幻象?
生:再次讀文。
(提出問題,再次讀文,讓學生從文中進行發現交流。)
生:因為小女孩又冷又餓。所以她會想到火爐、烤鵝。
生: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小女孩是寒冷、饑餓、痛苦的,她想得到溫暖和幸福,所以她會想到這些。
生:小女孩無人關愛,她渴望得到溫暖、幸福、快樂,因此,她的眼前出現了種種美麗的幻象。
師;講得多好!是呀,小女孩的現實生活中只有寒冷、饑餓、痛苦與孤獨。她渴望擁有這一切。當她擦燃火柴從幻象中,看到了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畢竟,火柴是要熄滅的呀,火柴一滅,所有的渴望沒有了?結果怎樣?作者又是怎么寫?讀文,找出相關語句。
(現實與幻象的比較,更突出小女孩的寒冷、饑餓、痛苦、孤獨。)
生:(讀文,勾畫語句。)
出示:
“她坐在那兒,手里只有一根火柴梗。”
“這時候,火柴滅了,她的眼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墻。”
“只見圣誕樹的燭光……一道細長的紅光。”
生:從火柴滅了,小女孩溫暖沒有了,烤鵝不見了,她只有寒冷和饑餓。
生:從星星的滑落,讓小女孩想起了唯一疼她的奶奶,小女孩對奶奶大聲的叫喊,以及哀求奶奶帶她一起走,這更讓人體會到小女孩孤苦無助的痛苦生活,奶奶是她唯一的依靠、唯一的希望。
師:掌聲鼓勵這位同學。小女孩為了留住奶奶,再一次的擦燃火柴,這一次與第一次相比,有明顯的不同。讀這兩次擦火柴,從哪些字詞里體會到表達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讀句,思考,交流。
生:第一次里的“敢”,其實是說小女孩是不敢的,但從“終于”這個詞里,說明小女孩實在是太冷了,她顧不了那么多,猶豫著終于抽出了一根,讓自己感受一下溫暖。
生:小女孩她第一次擦火柴是經過思想斗爭,猶猶豫豫的,但最后一次,是很干脆,毫不猶豫的,因為她只想留住唯一疼她的親人——奶奶。
師:孩子們,他倆講得多好!
(兩相比較,緊扣重點字詞,學生領悟到:殘酷的現實迫使小女孩從開始的猶豫到最后的果斷,只為了幻景永不消逝。)
師:誰來讀讀這兩句話?
出示:
“她敢從……終于抽出一根。”
“她趕緊擦著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抽生讀。師指導讀,齊讀。
師:此時的小女孩已經很虛弱了,這一整把火柴發出強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樣明亮。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趕緊讀這段話,邊讀邊想,怎么理解“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生讀,思考。
生:這句話告訴我們小女孩死了。
生:小女孩太可憐了,因為她是活活凍死、餓死的。
師:孩子們,我們該怎樣來讀讀這句話?
生自讀,齊讀。
(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應該感受更深。)
師:你們都說小女孩很可憐,可是安徒生卻在課文結尾中寫道,小女孩曾經很快樂,很幸福的。請同學們快速找出這句話來,讀一讀。
生齊讀。
出示:
她曾經看到過那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地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師:這一切是真實的嗎?小女孩看到什么美好的東西會使她感到那么幸福呢?
生:她曾經看到過美麗的東西是火爐、烤鵝、圣誕樹。
師:同學們,課文中哪些詞句,你能看出小女孩認為這些東西是美麗的?請自由讀課文有關的段落,勾劃出來讀一讀。
生勾畫句子,交流。
生: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小女孩覺得自己好象生在一個大火爐前面,大火爐裝著閃亮的銅腳和銅把手,火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生:肚子里填滿了蘋果和梅子的烤鵡正冒著香氣。更妙的是,這只鵝從盤子里跳下來,背上插著刀和又,瞞珊地在地板上走著,一直向這個窮苦的小女孩走來。
生:翠綠的樹枝上點著幾千支明晃晃的蠟燭,許多幅美麗的彩色畫片,跟掛在商店櫥窗里的一樣,在向她眨眼。
生:齊讀。
師:從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小女孩和奶奶在一起很幸福?請大家再從課文中找找、劃劃。并把它讀出來。
生:“奶奶!”小女孩叫起來,“啊!請把我帶走吧!我知道,火柴一滅,您就會不見的,象那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一樣,就會不見的!”
生: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來,摟在懷里。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
師:這樣的地方,是多么的快樂,多么的幸福呀!假如你就是這個賣火柴的小女孩,你和奶奶一起到了這樣一個幸福的天堂里去生活,你怎么讀,讀出這幸福生活的心情?
自由讀,范讀,指名讀,齊讀。
師:是呀,小女孩多么快樂,多么幸福呀!所以作者說:
生:齊讀。
師:可是,上課開始時,你們都說小女孩很“可憐”,怎么現在又都說小女孩很“幸福”了?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怎樣理解安徒生寫這句話的含義?
生:這句話是說小女孩因為現實中的寒冷、饑餓、痛苦、孤獨,才擦燃火柴想到的,而不是真實的。
生:小女孩在幻想中越“幸福”,反襯出她的現實生活中越“悲慘”!
師:是啊,同學們,但小女孩仍無法抑制內心對幸福的渴望,她一次又一次擦火柴。然而,幻想終究不能解決寒冷、饑餓,終究得不到歡樂、疼愛!所以作者悲傷地說:
生:齊讀。
師:所以作者欲哭無淚地說:
生:再次齊讀。
(對兩個幸福的理解,層層遞進地朗讀,再次升華情感。幻想中的幸福,將小女孩現實生活的悲慘反襯得淋漓盡致。)
師:小女孩悲慘的命運令人同情,殘酷的社會現實令人痛恨。賣火柴的小女孩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但她的故事還在流傳著,引起更多人的思考。讀了全文,用一個詞概括小女孩的人生?
生:悲慘。
師:她的一生給我們留下怎樣的一則故事?
生:凄涼。
師:小女孩的含笑死去,讓我們深思,給我們警世: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對她說些、做些什么?用筆寫寫。
生練筆。(后面附學生當堂的練筆)
(讀寫結合,相得益彰。既加深了學生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同情,更寓德育于語文課堂之中。實乃一舉兩得。)
師寄語:讀這個故事,老師的心情先是沉重的。聽了你們課堂上的交流,內心又感到欣慰。實際生活中,我們該怎樣去面對其中的苦難呢?
【評析】
這是費老師執教《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學實錄。難免有疏漏之處,請老師們見諒。從本堂課的教學設計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思路的整個過程來看,是一堂有實效的課。它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1、狠抓感悟: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情感強烈的課文,各個時代的孩子讀了這篇課文,都會有一種心靈的撞擊──小女孩寒冷、饑餓、孤獨、痛苦,她渴望幸福,向往自由。費老師在教學中,沒有停留在簡單的口頭上,而是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從課文的字里行間,有根有據的找理由,并用自己的語言進行交流。因此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深刻的,獨特的,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書感悟!
2、注重朗讀:
費老師非常注重將學生對文本的感受與朗讀密切的結合起來,在一次次的朗讀中,層層加深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理解與同情,將朗讀與感悟并行推進。
3、多次對比:
費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幾次將小女孩的悲慘命運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對比,以及將小女孩第一次與最后一次擦火柴的情景作比較,由此可見費老師的良苦用心。現在的獨生子女,他們哪里知道生活的艱辛與困苦,因為他們過著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一次次的對比,將學生對小女孩的悲慘生活推向高潮,并引發學生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這不是我們對教學的期盼嗎?
4、讀寫結合:
由于學生對文本的多元化解讀、感悟與對比,可以說教學的結尾──練筆,完全是水到渠成,毫不勉強。這真應了讀寫結合,相得益彰呀!
不過,教學總是一門有遺憾的藝術。在本堂課中,我還有一點點的建議:能否將賣火柴部分放置到第一課時,這樣本堂課就有更充分的時間去重點感悟后面的內容?像費老師的這樣設計,給我的印象內容有點冗長,請費老師別在意我的胡言亂語。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是將賣火柴部分放到第一課時,第二課時重點感悟后兩部分,自我感覺還不錯。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孔之見,讓同行貽笑大方了。其實,這是借此拋磚引玉,果真那樣,豈不讓我得以進步?那讓人貽笑大方又何妨?
【附學生作文】
一則
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穿越時空,來到我們21世紀,來到我們身邊。首先躍入她眼簾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她不由得“哇!”,驚嘆了起來。再看看我們這些跟她年紀相仿的人: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瑯瑯的讀書聲穿過叢叢樹林傳到她的耳邊,小女孩激動地落下了眼淚。她想:要是我能生活在這個時代,像這些孩子們一樣學習,那該多好呀!可惜我……
又 這時,我來到她的身邊,看著這個小女孩,衣衫襤褸,滿臉污垢,美麗的卷發蓬松著,兩只無神而充滿希望的大眼睛望著我,望著我……我驚訝極了!這不正是世界童話大王安徒生筆下賣火柴的小女孩嗎?憐憫之情涌上心頭,我趕緊把她帶到教室,讓她感受一下我們美好的生活。來到教室,同學們好奇,團團將她圍住。急切地問這問那,小女孩默默無語,潸然淚下。良久,她才緩過神來——“我真的好羨慕你們!你們擁有這么好的環境與生活,還擁有來自各個人的關愛,這是我可望而不可求。而我,只有寒冷、饑餓與痛苦,所以我希望你們好好地把握擁有的一切,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同學們低頭不語,有的甚至哭了。就在一剎那間,賣火柴的小女孩不見了。我想,她的話卻永遠烙在我們的腦海里,它將啟迪我們該怎樣生活、怎樣做人……
二則
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身邊,我會對她說:“你真是太可憐了,生活在那樣黑暗、冷漠的世界里,我真為你鳴不平!”
當我們在親人的懷里撒嬌時,你在街上賣火柴;當我們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讀書時,你還在賣火柴;當我們在大年夜里,吃著噴香的飯菜,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時;你仍在賣火柴……孤苦伶仃,飽受摧殘的你,現在終于來到我們這個沒有寒冷、沒有饑餓與痛苦的世界里,我們會好好照顧你、幫助你。希望你勇敢、堅強,戰勝種種磨難,光明與幸福會來到你的身邊。還有我們這么多的小伙伴在你身邊,你再也不會感到寒冷、饑餓、孤獨、痛苦了。
三則
我們與賣火柴的小女孩相比,簡直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我們可以得到父母的呵護,親人的關愛,老師的教誨,同學的友情……而你,什么也沒有。
瞧,我們多么幸福!我們多么希望你能和我們一樣幸福呀。讓我們堅信:痛苦、悲慘只屬于過去!我們現在不是和諧社會嗎?我們大家都獻出一份愛,希望不再渺茫,它正大步流星地向你走來!
讓我們戰勝所有的一切,勇敢地去開創美好的未來!瞧,那美麗的火花中,賣火柴的小女孩正向我們走來,和我們一起去擁抱幸福的明天吧!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實錄三年級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實錄部編版篇八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世界著名童話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記敘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悲慘故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表達作者對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全文以火柴為線索,先寫小女孩在街上賣火柴,再寫小女孩蜷縮在墻角里擦火柴取暖,最后寫小女孩捏著燒過了的火柴梗凍死了。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學會本課9個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閃爍,靈魂"等詞語。
2.理解重點句。
(l)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他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能力訓練點
1.培養學生理解詞句,領悟課文中心的能力
2.指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了解小女孩悲慘的命運,喚起學生對小女孩及所有受壓迫的窮苦人的深切同情,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憎恨。體會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教學重點:
重點從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教學難點:
從最后三個自然段含義深刻的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女孩死后為什么嘴上帶著微笑 她真的能飛到"沒有寒冷,沒有痛苦的地方"去嗎
教學方法:
教師教法:談話法,引導學生討論,啟發學生想象。
學生學法:自讀自悟,小組討論,感情朗讀。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準備課件。
學生準備:熟讀課文,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深化理解。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新課
師:孩子們你們喜歡過節嗎
生:喜歡。
師:你最喜歡過的是什么節 怎樣度過的
生:我最喜歡春節,過春節是全家人一起吃餃子放鞭炮,非常熱鬧。
師:是啊,春節是一個團圓熱鬧的節日,中國人都喜歡。
生:我喜歡過六一兒童節,過這個節日時,爸爸媽媽會送我禮物,還會陪我一起玩。
師:六一兒童節是孩子們的節日,那一天我們可以得到我們喜歡的禮物。
生:我喜歡中秋節,那一天可以和爺爺奶奶一起過,還能吃月餅。
師:嗯,中秋節是一個全家團圓的日子,老師也喜歡。
師:孩子們,你們知道在西方,你們最重視什么節日嗎
生:圣誕節。
師:是啊,西方的圣誕節相當于我們中國的春節,這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節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發生在圣誕節里的故事。(師板書:賣火柴的小女孩)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生:課文中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子在大年夜里賣火柴,最后凍死的故事。
師:你概括得非常準確,凝練。
三,品讀課文,感悟文本
師:故事中的小女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生:我覺得這個小女孩非常可憐。
生:我覺得她的命運非常悲慘。
師:你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 瀏覽課文,可以邊讀邊劃出感受深刻的句子。
(學生交流)
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寒冷饑餓沒快樂沒人愛",并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生1: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錢我認為在這舉家團聚的日子里,街上行人稀少,該買的東西早就準備好了,誰會在今天去買小女孩的火柴
生2:在這又黑又冷的晚上,一個光著頭赤著腳的小女孩在街上走著從這句話里邊我認為她沒人可憐
生3:她不敢回家,因為她沒賣掉一根火柴,沒掙到一個錢,爸爸一定會打她的小女孩在大年這天還要去賣火柴,足可見她家境的貧困,父親的虐待,讓她有家而不敢歸,實在是太可憐了
生4:他們頭上只有灌進來家里和街上一樣冷,這樣的家,回與不回又有多大關系呢
師:孩子們,家在你們的心目中是什么感覺
生:家是我們避風的港灣每當我有憂愁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想到我的家以及家人,他們總會給我勇氣,勇敢地讓我去面對生活的一切
生:家給人的感覺是溫暖的,每逢我有解不開的疙瘩時,愛我的爸爸媽媽就不厭其煩給我講道理,我一下子就豁然開朗
生:我的家是一個和睦的家庭,爸爸媽媽比較開明民主每當我做了錯事,他們總是耐心地教育我,讓我下不為例
師:孩子們,你們是幸福的,都有一個溫暖的家在家中被家人濃濃的愛所包圍,以致讓文中的小女孩羨慕而渴望能擁有
(家是溫暖而幸福的,喚起學生對家溫馨的回憶,為后文作好鋪墊)
師:然而,賣火柴的小女孩卻有家不能歸,不敢歸文中有一句話強調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小女孩也忘不了誰能告訴我是哪一句
生:每個窗子里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因為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這個
師:大年夜是人們一年一度團聚的時刻,賣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人,畢竟還是個孩子,也毫不例外地希望在這大年夜里能和家里的人團聚在一起,如此小小的要求,都得不到滿足這更讓我們對她產生同情孩子們,大年夜這三個字,你能聯想到什么
生:我們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吃年夜飯,飯桌上擺滿了美味佳肴,整個家里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
生:我們全家人先吃年夜飯,飯后一起收看春節聯歡晚會,午夜鐘聲一響,我們就放鞭炮,那真是爆竹聲聲將歲除,讓人幸福,甜蜜
師:小女孩的大年夜,讓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生:我仿佛來到了遙遠而古老的丹麥,安徒生的家鄉,看到了形單影只的小女孩,光著頭,赤著腳在街上賣火柴舊圍裙里的火柴一根不少,因為一整天根本沒人來買她更冷更餓,原因在于街上時時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這更讓她不能忘記今天是大年夜多么凄慘的一幅畫面呀!
生:我心情很難受,眼前總是出現著小女孩的身影她獨自一人在街頭賣火柴,大雪紛飛的年夜里,任憑雪花飄落在她金黃的長頭發上,還打成卷兒披在肩上,看上去那樣地美麗如此美麗的小女孩,卻不敢回到跟街上一樣冰冷而無溫暖的家,與家人團聚,多讓人替她難過呀!
(緊扣可憐,將它與我們的大年夜相比,更突出小女孩的痛苦與孤獨)
師:兩個孩子說得多動情,多凄美呀!你的難過,小女孩的悲慘,作者用了一句話概括出來
生齊讀可憐的小女孩!
師:一個小女孩,在大年夜里赤著腳在風雨中賣火柴,正像同學們所說,她太可憐了。這個可憐的小女孩結局怎么樣 我們一起來讀讀。
生齊讀后兩段。
師:讀了這兩段,你有什么疑問
生:小女孩死前為什么嘴角帶著微笑
生:為什么作者說小女孩是幸福的
師: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生:因為小女孩臨死前看到了許多美好的景象。
生:她是沉浸在幸福中去逝的。
師:你知道她為什么感到幸福嗎
生:她從劃亮的火柴中產生了幻覺。
師:小女孩幾次劃亮了火柴 她都看到了什么
生:五次,她看到了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
(師板書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女孩擦亮火柴的動畫,感受小女孩的內心世界。(師出示動畫)
師:通過觀察,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小女孩劃亮火柴很猶豫,從這里我知道小女孩實在是無法忍受寒冷才劃亮火柴的。
師:你觀察得非常仔細,你還感受到了什么
生:小女孩看到了火爐,烤鵝,奶奶非常開心。
生:我看到當火柴熄滅時,小女孩非常失望。
師:剛才同學們觀察得非常認真,也用心去體會了小女孩的心境。現在請同學們帶著你剛才的感受來朗讀5-10自然段,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畫下來。
(生讀書)
師:誰來給大家讀一讀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談談自己的感受。
生:火柴燃起來了,冒出火焰來了!她把小手攏在火焰上。多么溫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簡直是一支小小的蠟燭。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小女孩覺得自己好像坐在一個大火爐前面,大火爐裝著閃亮的銅腳和銅把手,火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師:誰能讀得再幸福點。
指名讀。
師:有點幸福的意思了。
師:多幸福呀!這一刻,小女孩沒有了寒冷,她擁有了溫暖,舒服。誰再來交流。
生:亮光落在墻上,那兒忽然變得像薄紗那么透明。更妙的是,這只烤鵝從盤子里跳下來,背上插著刀和*,蹣跚地在地板上走著,一直向這個窮苦的小女孩走來。從這個句子中,我知道小女孩一定餓極了,才會看到烤鵝。
師:對呀,分析得真有道理。真是太美妙了!香噴噴的烤鵝,馬上就可以吃,這對一個饑餓的人來說,是多么幸福呀!你再來讀一讀。
生朗讀。
師:現在老師和大家一起來配合讀一讀好嗎 老師讀現實,你讀幻想。
(師生配合朗讀)
師:這樣朗讀效果怎么樣
生:這樣讀,可以把現實和幻想做對比,更能體現小女孩命運的悲慘。
師:說得真有道理,同桌倆試著這樣去讀一讀,感受文中的情感。
(同桌倆朗讀)
師:還有哪感動著你
生:這一回,她坐在美麗的圣誕樹下,這棵圣誕樹,比她去年圣誕節透過富商家的玻璃門看到的還要大,還要美。在向她眨眼。
師:圣誕節時,有錢人家會點起漂亮的圣誕樹,樹上掛滿了彩燈,蠟燭和禮物。孩子們在圣誕樹下盡情地跳啊,玩啊,快樂極了。小女孩在火光中也看到了圣誕樹,那她的心情怎樣
生:也會非常高興,非常快樂。
師:那你能將小女孩的快樂讀出來嗎 來,讀給同桌聽聽。
同桌練習讀。
師:在小女孩所有的幸福中,最幸福的是什么
生:看到奶奶。
師:讀出相關的句子。
生:這一回,火柴把周圍全照亮了,奶奶出現在亮光里,是那么溫和,那么慈愛。這一整把火柴發出強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樣明亮。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摟在懷里。他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師:奶奶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疼愛她的人。想象一下,當她看到奶奶時,會是怎樣心情
生:很喜悅。
生:非常激動。
生:會很興奮。
師:那你就嘗試著把小女孩的喜悅,激動和興奮讀出來。
生練習朗讀。
師:這樣的幸福,小女孩是否能得到
生齊聲:得不到。
師:當溫暖的火爐一閃而過之后,怎樣
生:只剩下一根火柴梗。
師:當噴香的烤鵝不見了之后呢
生: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墻。
師:當圣誕樹上美麗的彩燈熄滅了呢
生:一切都不見了。
師:小女孩的快樂轉瞬即逝。她依舊在風雪中寒冷著,饑餓著。所以,當奶奶出現時,她喜悅的同時,心里還充滿了……
生:擔憂,或者恐懼。
師:為什么
生:怕奶奶不見了。
師:是啊,為了留住奶奶,她最后一次擦亮了火柴。這一次與前四次,尤其是第一次相比,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次是不敢的,猶豫的;而第五次是毫不猶豫的,果斷的
師: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小女孩非常想留住奶奶。
師:你來讀一讀!
學生練習朗讀。
師:從一根到一把,從不敢到果斷,這是小女孩的不幸。她太冷,她太餓,她太缺少關愛!幻想是那樣美麗,而現實又是那么無情。請大家齊讀這段話。
師出示課件。
師:這樣的地方,對小女孩來說,存在嗎 那他的意思就是說,小女孩死了。離開了這個世界。
師:美麗而幸福的幻想,更襯托了現實的悲慘無情。那你現在怎樣理解最后一句話
生:小女孩活著就只有痛苦,只有死了,才能真正地解脫。
生:小女孩只有離開了世界,才能不痛苦。
師:是啊,小女孩笑著離開了這個世界,在她看來死比活著更幸福。作者以喜寫悲,更能讓我們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的殘酷無情,更讓我們感受到了小女孩的悲慘命運,為她鳴不平。
三,總結升華
師:你現在的心情怎么樣
生:很難過,很同情她。
師:讓我們為她寫一首小詩好嗎 (出示課件)
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
大年夜里
無家可歸
她擦燃了所有的火柴
在明亮的火焰里
她看到了
火柴燃盡了
可憐的小女孩
她死了
死在了
死在了
死在了
如果
讓我遇到了她
我定會
生動筆寫。
師:誰來交流一下自己的詩。
生:她看到了暖和的火爐,香甜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慈愛的奶奶。火柴燃盡了,可憐的小女孩死了,死在了圣誕夜的街頭,死在了美好的幻境里,死在了富人的嘲弄里。如果讓我遇到了她,我定會把她帶回家,給她香甜的食物,給她美麗的衣服,讓她過上幸福的日子。
師:你的詩寫得很好,你真是一個有愛心的孩子。
四,拓展延伸
師:沒有寫好的同學,課后用心去寫一些。孩子們,你們知道今天學的課文是誰寫的嗎
生:安徒生。
師:課后同學們不妨去讀一讀安徒生的作品,相信你學過了這篇文章,會對他的作品有更多更深的認識。
五,板書設計:
賣火柴的小女孩
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
寒冷,饑餓,沒有快樂,沒有愛
六,教學反思
《賣火柴的小女孩》本課是一篇童話,寫于1845年,是丹麥著名的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傳世之作。這一課極富感情,不宜層層分析,那樣會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在這一教學中,我從整體入眼,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讀課文,感悟課文,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所以在這節課中我的教學體現了以下特點:
(一),設置情境,促進生本對話。
崔巒同志說過:"在一定情境之中訓練語言事半功倍。"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感情。"上好語文課首先要通過有效的調節方式,深化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因此,整個課堂的品讀總是伴著淡淡憂傷的旋律,學生受到音樂的感染,朗讀和理解更能深入文本。另外,我學生欣賞《賣火柴的小女孩》動畫,再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讓學生帶著這種感受進入入課文的情境中去,迅速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注重朗讀,促進理解
在這堂課中,我非常注重將學生對文本的感受與朗讀密切的結合起來,在一次次的朗讀中,層層加深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理解與同情,將朗讀與感悟并行推進。
(三),在對比中用心感受
在教學過程中,幾次將小女孩的悲慘命運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對比,主要是因為現在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哪里知道生活的艱辛與困苦,因為他們過著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一次次的對比,將學生對小女孩的悲慘生活推向高潮,讓學生對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感受得更加深切,除此以外,還能滲透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這一意圖。
(四)讀寫結合升華情感
最后以詩總結課文,我覺得這種形式很新穎,既檢查了這學生的學習效果,又提高了學生各方面能力,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可以說結尾練筆,完全是水到渠成,讀寫結合,相得益彰!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雖然教學目標完成得還算順利,但由于所安排的教學內容較多,所以后面的教學時間顯得過于緊湊,"賣火柴的小女孩子詩歌"的創作,時間不夠充裕,大多數學生沒寫完,沒能把這節課最后的亮點完美的展示出來,這是節堂課非常遺憾的一點。
總之,通過這節課我實踐出一條教學名著的道路,讓自己的講授課文的路子更寬了,這要感謝同年級的各位老師。同時,存在的不足,我將通過今后的教學逐步完善,讓自己的課堂教學更加有效,有趣。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實錄三年級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實錄部編版篇九
一、教材說明
這篇課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它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
課文先敘述大年夜,天下著雪,又黑又冷,小女孩還在街上賣火柴;接著,講小女孩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從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種種幻象;最后講小女孩被凍死了。
課文的重點是寫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從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種種幻象。幻象是由幻覺產生的形象,是并沒有實在事物出現的虛假的感覺。人在神志不清或精神不正常的情況下都有可能出現幻覺。小姑娘從擦燃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種種幻象,說明她長時間受凍挨餓,已經神志不清,瀕臨死亡了。在現實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餓,沒有歡樂,沒有人疼愛,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溫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別的孩子那樣得到歡樂,得到圣誕禮物,多么想念疼愛她的奶奶啊!這些是她在現實生活中根本無法得到的,而又是她迫切需要的,因而在她臨死前產生了這樣的幻覺。這些幻象與小女孩的現實處境形成強烈的對比,更襯托出小女孩的可憐和悲慘。
課文的難點是最后含義深刻的話。“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聯系前文的內容,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小女孩離開了這個世界,就是在美妙的幻覺中死去。說得直白些,小女孩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饑餓,只有痛苦。這是作者在為小女孩的悲慘遭遇鳴不平。
二、學生分析
學生比較喜歡童話,愛看童話。
三、教學理念
1根據課文特點和教學目標,首先應認真地通讀幾遍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初步整體把握故事的內容;然后,討論理清課文思路,引導學生精讀。
精讀“擦火柴”這部分,應先整體默讀這一部分,啟發學生說一說,小女孩共擦燃幾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討論:她為什么接連不斷地擦燃火柴?整體把握幻覺與現實的關系。再以第一次擦燃火柴為例指導精讀,讀出小女孩敢擦燃火柴的勇氣,讀出火柴光焰的奇異,讀出小女孩面對美麗溫暖的大火爐那喜悅舒服的感覺,讀出火柴光亮熄滅回到現實的冷酷無情。在讀中感悟的基礎上,討論:她為什么會在火柴的光亮中看見大火爐?使學生感悟,因為小女孩太冷,自然企盼大火爐出現,美妙的幻象與冷酷的現實鮮明對比,從而更加突出了小女孩的寒冷。使學生領悟作者的想象描寫完全基于現實,十分合理。第二、三、四、五次擦燃火柴的內容讓學生仿照這一段的讀法自學。最后,把這部分連起來有感情地讀一讀,整體上加深理解和感受。
2要使學生深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必須注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慘和作者寄予的同情。同時,應抓住課后“思考·練習”提出的含義深刻的句子,組織學生聯系前后文深入討論,交流各自的理解和體會。
四、學習目標
1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朗讀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賣火柴小女孩命運的悲慘,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領悟作者基于現實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二十課《賣火柴的小女孩》,(板書課題)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生:本文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擦著了幾次火柴,出現了幾次幻想,最后被凍死了的故事。
師: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到文中小女孩一共擦著了幾次火柴?請你在對應的段落前作出標記。
(學生瀏覽課文,做標記)
師:誰匯報一下文中小女孩一共擦著了幾次火柴?
生:五次
師:同學們出聲讀課文,思考這樣兩個問題:找到每擦著一次火柴,她都幻想些什么?這些幻想表現了她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學
小組交流
師:誰匯報一下文中小女孩第一次擦著火柴幻想些什么?表現了她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大火爐。
師:你能不能把書中的描寫讀出來?(教師隨機板書)
生讀:多么明亮的……
師:小女孩是怎樣擦著的第一根火柴呢?
生:終于抽出。
師:為什么用終于?
生:火柴是用來賣錢的,可小女孩沒有賣掉。
生:如果浪費了,爸爸會打她的。
師:那為什么她還是用來擦著了呢?
生:因為她太冷了。
生:受不了了。
師:那么小女孩第一次擦著火柴表現了她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渴望溫暖(教師隨機板書)
師:可是老師沒聽出她剛才讀出的渴望溫暖,誰還能讀?
(指名讀)
師:大家讀得很認真,老師也想讀一讀。(教師范讀)
學生練讀。
兩名同學朗讀。
幻燈出示“……像……好像……”兩句話。
師:這兩句話中都有像,意義相同嗎?
生:不同,一個用于比喻句中,一個表示想象。
師:文中的這種溫暖是短暫的,小女孩又擦著了第二根,第三根火柴,她又幻想到了什么?
生:烤鵝、圣誕樹。表現了小女孩渴望食物、渴望快樂的思想感情。(教師隨機板書)
師:接下來第四次擦著火柴,又幻想到了什么?
生:奶奶,表現了小女孩渴望疼愛。
師:奶奶的出現使小女孩的思想感情達到升華,書上是怎么寫的?
生:朗讀“奶奶……不見的。”
師:老師也很喜歡這一段,想和你們比一比,有沒有敢站出來的?
(師生比賽朗讀,鼓勵糾正朗讀)
師:火柴還沒有滅,小女孩第五次擦著了火柴,這一次也和以前一樣擦著了一根火柴嗎?
生:不是,是一整把。
師:為什么呢?
生:她不想讓奶奶走?
師:奶奶的出現使小女孩的思想感情達到高潮。書上是怎么寫的?
學生朗讀
幻燈出示“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摟在懷里。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生:小女孩在當時社會得不到幸福。
生:小女孩要死了,所以感覺要飛起來了。
師:如果奶奶沒死他能得到所要的幸福嗎?
生:不能。
指名讀最后兩自然段。
師:文中幾次提到大年夜?
生:三次。
師:為什么把小女孩的死安排在大年夜?
生:小女孩更可憐,命運更悲慘。
師:這篇文章寫的好嗎?有時間多找幾篇童話來看一看,用這種方法分析一下。
下課。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