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詠荊軻解析篇一
1、有條件的可讓學生在課前了解新疆建設者,如,屯墾戍邊的生產(chǎn)建設兵團戰(zhàn)士、支邊人員以及參加建設新疆的其他人員。還可讓學生查閱有關資料、文藝作品,觀看有關影視資料、圖片等,了解當時的艱苦生活和勞動環(huán)境,感受建設者們開發(fā)西部時的豪情壯志。
2、在閱讀時,要引導學生首先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nèi)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線索。可讓學生默讀課文,說說這篇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并畫一畫文中直接描寫和談論白楊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楊為線索,從開始西行列車上看見窗外的白楊,到討論白楊的特點和爸爸借白楊言志,最后畫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楊。從而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并初步感知白楊的象征意義。
3、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設者扎根邊疆、無私奉獻的精神。可讓學生先自讀,畫出自己認為含義深刻、耐人尋味的語句,并反復研讀;然后在小組和全班交流,體會樹的形象與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為一的。
如這些語句:“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對這些句子,要聯(lián)系上下文,前后貫通地反復研讀,理解后抄寫下來。在討論和朗讀中,逐步清晰地認識到,在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的茫茫戈壁上,白楊樹在此生根,并長得高大挺秀,成為毫不動搖的“戈壁衛(wèi)士”;在經(jīng)濟、文化落后,生活條件艱苦,自然環(huán)境惡劣的西部某些地區(qū),建設者們放棄各方面條件相對優(yōu)越的家鄉(xiāng),代代扎根于此,奉獻青春,是堅強不屈的“新疆戰(zhàn)士”。他們同樣不擇環(huán)境、不講條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樹似人,人如樹,二者的形象疊印在一起,借此體會到文章在表達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點。
4、本文在人物描寫上也很有特色。對兄妹二人通過幾句簡短的對話,就凸顯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對爸爸的描寫則抓住了神情的變化,來暗寫他心理的變化、志向與心愿。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車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楊樹觸景生情,想到環(huán)境,想到了自己和戰(zhàn)友,浮想聯(lián)翩;第二次是“微笑”,因為聽到孩子關于白楊樹的爭論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嚴肅”,因為他與孩子們談白楊特點,盡管孩子們還不懂,而實質(zhì)是在借樹喻人,抒懷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樹想到了子女,從自己想到孩子的未來;最后一次是“浮起一絲微笑”,是想到孩子們也將扎根邊疆,為事業(yè)后繼有人而感到欣慰。
5、要加強朗讀指導和評價,通過朗讀進一步體會人物的精神。對重點段落要多讀,把體會到的感情讀出來。可采取分角色朗讀,讀時要把人物心理活動揭示出來,如,孩子的天真稚氣,爸爸神情與心理的變化和嚴肅親切中的循循善誘。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使人物形象鮮活起來。
對爸爸談論白楊樹的一段話,指導學生抓住關聯(lián)詞語,體會到對白楊樹的贊美和邊疆建設者的豪情壯志。在多次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背誦下來,然后用這些詞說一說其他的樹,如,青松、白樺、銀杏樹;最后再讓學生用這些詞寫幾句話,夸一夸像課文中的爸爸那樣的祖國建設者或保衛(wèi)者,如,筑路工人、地質(zhì)隊員、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和軍人。
6、在字詞教學中要提醒學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丟“土”,與“僵”在字形字義上進行區(qū)別;“陷”字右下的筆順是撇、豎、橫、橫折、橫、橫。
7、閱讀鏈接的詩歌《帳篷》,是著名詩人艾青的作品。這首詩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是對課文學習的拓展。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思考以帳篷為家的“我們”指的是誰,這些人身上有怎樣的品質(zhì),從而體會到地質(zhì)隊員、建筑工人們與邊疆建設者一樣,具有服從需要、建設祖國的奉獻精神。要練習有感情的朗讀。
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推薦閱讀篇目,如,茅盾的《白楊禮贊》,楊朔的《荔枝蜜》,陶鑄的《松樹的風格》等文章,讓學生在課下閱讀,進一步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詠荊軻解析篇二
訃告,又叫“訃聞”,“訃”原指報喪的意思,“告”是讓人知曉,訃告便是見告或人去世消息的一種喪葬應用文體。它是去世者所屬單元構造的治喪委員會大概眷屬向其親朋、同事、社會民眾陳訴或人去世的消息。訃告要在向遺體握別儀式之前發(fā)出,以便讓去世者的親朋實時做好須要的擺設和準備,如準備花圈、挽聯(lián)等。訃告可以張貼于去世者的事情單元或住宅門口,較有影響的人物去世,還可登報或通過電臺向社會發(fā)出,以便使訃告的內(nèi)容敏捷而廣泛地見告社會。
訃告一樣通常均應寫出以下內(nèi)容:去世者的姓名、性別、身份、去世緣故原由、詳細時間、所在、終年年齡等要素。偶然,個體訃告憑據(jù)詳細環(huán)境還寫一些去世者的簡歷。舉行喪事的時間、所在以及別的一些要求。訃告題名部門,即發(fā)訃告的單元名稱或治喪委員會全稱或去世者眷屬的稱呼和姓名以及發(fā)訃告的日期。
寫訃告時應細致下面兩點:按傳統(tǒng)風俗,寫訃告只能用黃、白兩種紙。一樣通常環(huán)境,尊長之喪用白色紙,幼輩之喪用黃色紙。訃告的語言要求簡明、嚴峻、謹慎,以表現(xiàn)對去世者的悲悼。
訃告常見的種類重要有一樣通常式訃告(有的又叫平凡式)、通告式訃告和消息式訃告(有的又稱消息式)等三種情勢。
這一情勢這天常生存中最常見、最廣泛的一種,它是普通化訃告之一。舊式訃告為豎式,即從上到下,從右至左豎排豎寫,題名在左,稱呼也用古詞,如稱去世的父親為“考”,稱去世的母親為“妣”,尊者去世稱享年,一樣通凡人去世稱“終年”。
當代式的訃告均接納從左至右,從 上到下橫排橫寫。其款式一樣通常包羅如下內(nèi)容:在開頭第一行正中用大于正文的字體寫上“訃告”二字。第二行開始空兩格寫訃告的內(nèi)容,重要寫去世者的姓名、身份,去世的時間、所在、終年年齡,也有的用享年,一樣通常環(huán)境下,享年是敬辭,意思是享受過的有生之年,一樣通常用于向導、尊長或年齡較大的人;終年是中性詞,不帶情感色彩,用法較為廣泛。同時,還應寫明去世亡緣故原由。如因病照舊因別的變亂等緣故原由,如果因病,還應寫明治療環(huán)境;逝世一樣通常用于向導和尊長;去世一樣通常用于平凡人。別的,還應寫明殯葬的時間或開追悼會的時間、所在。別的,還應在末端部門寫明發(fā)訃告的團體或小我私家的姓名及發(fā)訃告的年代日。
詠荊軻解析篇三
新年都未有芳華,
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
故穿庭樹作飛花。
詩詞翻譯:
都過完年這么久了,春天該來了,但還是沒有看到芬芳的鮮花,只是看到有一些新芽快冒出來了。春天怎么來得這么慢呢?白雪都有點嫌棄春天來得太晚,然后就來搗亂了,本來該冬天下的,結果都春天了卻跑出來搗蛋,故意落在樹上假裝自己是花兒一樣。不過下完雪還挺漂亮的哈。
《春雪》是唐代詩人韓愈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構思新穎,聯(lián)想奇妙。首句寫人們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一個“都”字,透露出這種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中,“驚”字最宜玩味,它寫出了人們在焦急的期待中終于見到“春色”萌芽而新奇、驚訝、欣喜的神情,十分傳神。詩句表達了這樣一種感情:雖然春色姍姍來遲,但畢竟就要來了。三、四句表面是說有雪無花,實際是說白雪比人更等不住,穿樹飛花作春色。這實際是詩人期盼春天,在自然界還沒有春色時幻化出的一片春色,富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
新年:指農(nóng)歷正月初一。芳華:泛指芬芳的花朵。初:剛剛。驚:新奇,驚訝。嫌:嫌怨;怨恨。故:故意。
新年,即一年的第一天,為世界多數(shù)國家通行的節(jié)日。世界各國,特別是古代都有不同的日期,現(xiàn)代世界多數(shù)國家為公元制紀年的1月1日。在我們中國,將“元旦”稱為公歷新年,將“春節(jié)”稱為農(nóng)歷新年。當日,人們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慶祝新年的到來。比如在西班牙,當除夕夜12點的鐘聲剛開始敲第一聲,人們便爭著吃葡萄,如果能按鐘聲吃下12顆,便象征著新年的每個月都平安,而且每顆葡萄還有不同的含意,如第一顆“求平安”、第五顆“和睦”、第六顆“避難”、第七顆“祛病”等。比如,加拿大人每逢新年到來之際,人們就把道路旁或院子中的積雪掃到自家住宅周圍,筑起一道雪墻。他們相信,這樣可以阻邪魔入侵,為新的一年帶來幸福。我們中國的新年怎么過有什么傳統(tǒng)?在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風俗,請家長們跟小朋友分享分享哦。
此外,在我們中國的西藏還有藏歷新年,這是藏族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今年的藏歷新年是公歷2017年2月27日。受藏文化影響較深的不丹和蒙古也過藏歷新年。藏歷新年初一這天,人們將青苗,油馃子、羊頭、五谷斗等擺于佛龕茶幾上,預祝新的一年人壽糧豐。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婦便從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喚醒全家人,按輩排位坐定,長輩端來五谷斗每人先抓幾粒,向天拋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點送進嘴里。此后長輩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后輩回賀“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圓滿)。初二親友之間相互登門拜年祝賀,互贈哈達。
詠荊軻解析篇四
訃告的正文通常要寫出下面幾項內(nèi)容:首先寫明死者的姓名、身份、死因、逝世的日期、具體時間、地點、終年歲數(shù)。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訃告解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訃告,又叫“訃聞”,“訃”原指報喪的意思,“告”是讓人知曉,訃告便是見告或人去世消息的一種喪葬應用文體。它是去世者所屬單元構造的治喪委員會大概眷屬向其親朋、同事、社會民眾陳訴或人去世的消息。訃告要在向遺體握別儀式之前發(fā)出,以便讓去世者的親朋實時做好須要的擺設和準備,如準備花圈、挽聯(lián)等。訃告可以張貼于去世者的事情單元或住宅門口,較有影響的人物去世,還可登報或通過電臺向社會發(fā)出,以便使訃告的內(nèi)容敏捷而廣泛地見告社會。
訃告一樣通常均應寫出以下內(nèi)容:去世者的姓名、性別、身份、去世緣故原由、詳細時間、所在、終年年齡等要素。偶然,個體訃告憑據(jù)詳細環(huán)境還寫一些去世者的簡歷。舉行喪事的時間、所在以及別的一些要求。訃告題名部門,即發(fā)訃告的單元名稱或治喪委員會全稱或去世者眷屬的稱呼和姓名以及發(fā)訃告的日期。
寫訃告時應細致下面兩點:按傳統(tǒng)風俗,寫訃告只能用黃、白兩種紙。一樣通常環(huán)境,尊長之喪用白色紙,幼輩之喪用黃色紙。訃告的語言要求簡明、嚴峻、謹慎,以表現(xiàn)對去世者的悲悼。
訃告常見的種類重要有一樣通常式訃告(有的又叫平凡式)、通告式訃告和消息式訃告(有的又稱消息式)等三種情勢。
這一情勢這天常生存中最常見、最廣泛的一種,它是普通化訃告之一。舊式訃告為豎式,即從上到下,從右至左豎排豎寫,題名在左,稱呼也用古詞,如稱去世的父親為“考”,稱去世的母親為“妣”,尊者去世稱享年,一樣通凡人去世稱“終年”。
當代式的.訃告均接納從左至右,從 上到下橫排橫寫。其款式一樣通常包羅如下內(nèi)容:在開頭第一行正中用大于正文的字體寫上“訃告”二字。第二行開始空兩格寫訃告的內(nèi)容,重要寫去世者的姓名、身份,去世的時間、所在、終年年齡,也有的用享年,一樣通常環(huán)境下,享年是敬辭,意思是享受過的有生之年,一樣通常用于向導、尊長或年齡較大的人;終年是中性詞,不帶情感色彩,用法較為廣泛。同時,還應寫明去世亡緣故原由。如因病照舊因別的變亂等緣故原由,如果因病,還應寫明治療環(huán)境;逝世一樣通常用于向導和尊長;去世一樣通常用于平凡人。別的,還應寫明殯葬的時間或開追悼會的時間、所在。別的,還應在末端部門寫明發(fā)訃告的團體或姓名及發(fā)訃告的年代日。
一般性訃告告是最常見的訃告形式。主要內(nèi)容一般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標題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由文種名稱組成,在頭一行中間寫上“訃告”二字。 另一種由死者名和文種名共同構成。如“魯迅先生訃告”。標題一般要字體略大于正文字體。或者給標題字加黑。
這里需指出的是,終年也有的寫為享年,意思是享受過的有生之年。享年一般用于自己的長輩或人們所敬重的老者。終年指死時已活到多少歲。終年的用法較為廣泛,不帶有感情色彩。然后簡介死者生平主要經(jīng)歷及政治、學術、藝術、技術方面的主要成就。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死者的經(jīng)歷是其代表性的經(jīng)歷,而不是其個人履歷的一種復寫。最后告知吊唁、追悼會的時間、地點、接送車輛安排等其它有關事宜。
訃告的語言要求準確、簡煉、嚴肅、鄭重時代變化了,有些詞語帶有極強書面語味道的,在行文時,理應淘汰。如要用“先父”、“ 先母”代替過去的“先考”、“先妣”凡訃告的用紙,依據(jù)我國的傳統(tǒng)忌用紅色,一般用白紙、上書黑字即可一般性訃告需在告別儀式之前盡早發(fā)出,以便死者親友及時地做出必要的安排和準備。如備花圈,寫挽聯(lián)。
詠荊軻解析篇五
《離騷》大量吸收楚國民間方言,特別是“兮”字的運用,增強了詩的抒情氣氛,增加了詩句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
第一部分:從“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到“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敘述詩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積極自修,鍛煉品質(zhì)和才能。
第二部分:從“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到“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shù)化”。表現(xiàn)了詩人在實現(xiàn)自已政治理想的過程中遭遇到的挫折。
第三部分:從“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到“雖不周于今之人兮,愿意彭城之譴責”。 在詩人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之后,不退縮不氣餒,興辦教育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但在“眾皆競進以貪婪”的環(huán)境中,群芳蕪穢了——這是詩人遭遇到第二次挫折,但詩人自己依舊積極自修,依照彭咸的遺教去做。
第四部分:從“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這部分表現(xiàn)的是 由于詩人的特立獨行,立即引起世間庸人的饞毀,從而使詩人再一次遭遇挫折,詩人陷入孤獨絕望的境地。但詩人依舊矢志不屈,甘愿“伏清白以死直”,也不愿意屈服認同世俗:“背繩墨以追曲”。
第五部分:從“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到“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這一部分表現(xiàn)的是遭遇苦難挫折,陷入孤獨絕望境地的詩人內(nèi)心深處進一步展開矛盾、彷徨、苦悶與追求理想,以及靈魂搏斗的過程,最終堅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
第六部分:從“女媭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到“攬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這部分描述的是由于女媭的`勸誡,詩人不得已來到重華面前,向他陳述自已的觀點,期冀引起同情共鳴。
第七部分:從“跪敷衽以陳辭兮,耿吾既得此中正”到“懷朕情而不發(fā)兮,余焉能忍而與此終古”。這部分表現(xiàn)的是詩人在重華面前闡述了自己的“舉賢授能”的政治主張后,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充分表達詩人不容于世的強烈感情。
第八部分:從“索藑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余占之”到“及余飾之方壯兮,周流觀乎上下”。 詩人聽了巫咸的話,最后決定離開楚國。這一部分把詩人復雜的矛盾心理,萬千思緒,都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
第九部分:從“靈氛既告余以吉占兮,歷吉日乎吾將行”到“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詩人在接受靈氛、巫咸的勸告,決定離開楚國遠游,最后終不忍離開的經(jīng)過。這是詩人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展開的最后一次幻想。
全詩尾聲:“亂曰:“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以當時的楚國名曲《亂》作結。反映了詩人實施“美政”、振興楚國的政治理想和愛國感情,表現(xiàn)了詩人修身潔行的高尚節(jié)操和 嫉惡如仇的斗爭精神,并對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斥責。
關于《離騷》的創(chuàng)作背景,爭論的焦點之一是它創(chuàng)作于屈原被楚懷王疏遠之時,還是流放中。《史記·屈原列傳》里說,年輕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讒害,楚懷王因而疏遠了他。他“憂愁幽思而作《離騷》”。而《史記·太史公自序》里說:“屈原放逐,著《離騷》。”《報任安書》里也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對同一事件的表述明顯存在著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決這個問題,從這首詩本身找證據(jù)是好辦法。詩中有這樣的詩句:“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自疏”意味著主動的態(tài)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為詩中有“濟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懷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這并不足信。因為《離騷》后半部分,全是寫作者想像中的云游,“濟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實有其事。
總之,《史記·屈原列傳》的說法是可信的。而《史記·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時不大忠實于史實,是有可能的。
屈原一生經(jīng)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xiàn)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對內(nèi)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內(nèi)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nèi)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后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lián)盟的活動,使齊楚聯(lián)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后繼續(xù)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詠荊軻解析篇六
“惡莫大于縱己之欲”,一切惡行,沒有比放縱自己欲望更大的。人一旦放縱自己的欲望,不加節(jié)制,就會為了滿足無止境的欲望,不擇手段,損人利己,不惜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一切的惡事都從自己一個私欲開始擴張。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多少王朝的覆滅,都是從末代帝王的縱欲貪求開始;唐玄宗雄才大略,勵精圖治時可以開創(chuàng)開元盛世;后期放縱私欲,卻帶來安史之亂,大唐王朝幾近傾覆,人民生命財產(chǎn)的損失無法估量,自己也落得晚景凄涼,悔恨不及。
“禍莫大于言人之非”,最大的災禍莫過于議論別人的是非。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包容,不愿別人談論自己的過失,可是喜歡講別人的是非卻是一般人都容易犯的,尤其是背后的議論,傷人更深。無論談話內(nèi)容是真是假,都會給對方造成傷害,甚至挑撥別人的關系,制造不和諧,多少悲劇就從這里發(fā)生。
施之君子,則喪吾德;施之小人,則殺吾身。
談論別人的缺點,如果對方是有道德涵養(yǎng)的君子,就會喪失我們自己的德行;如果對方是陰險小人,則可能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所以古人教人,從小就要學習: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不但是培養(yǎng)德行的根基,也是為他的人生減少障礙,消除災禍,全身遠害,這才是對后代子孫的真正關愛。
這一條就是教我們一個方便:靜坐常思己過,沒有事情的時候凝神靜坐,常常反省自己所思所想、一言一行,有沒有傷害別人和社會大眾,有沒有違背倫理道德,如果有犯過失,要吸取教訓,努力改正,這是向內(nèi)求,是圣賢的學問。如果思前想后,念念不忘別人的過失,怨恨、委屈、憤怒;或者輕視、傲慢,心中充滿了別人的垃圾,讓自己的心變成一個垃圾桶。或許別人并沒有錯,自己卻先錯了,這就叫外道,所以常思己過就非常重要了。
閑談莫論人非,和人閑談中不要議論別人的是非。言語是人際交往重要的工具,適度的閑談可以溝通感情,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創(chuàng)造和諧的整體氣氛。可是如果道聽途說,議論別人的是非,就很容易犯妄語、兩舌、惡口的過失,反而會傷害他人,造成誤會和矛盾,破壞人群的和諧融洽。所以,要講柔軟語、和合語、正直語,才能起到正面作用,積累德行福報。
這兩句話似乎是老生常談,卻是世出世間修行的要領。但習氣深重,雖然知道這個道理,還是很難改過來,又當如何!現(xiàn)在還有一個方便:議論他人是非時,要把他當作善知識,他的錯誤,就是提醒我們不要犯同樣的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就會漸漸有轉機,減少過失,逐步提升,令心回歸純善純凈。
弘一大師——《格言別錄》白話賞析
詠荊軻解析篇七
清·鄭板橋
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jié)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幾枝新葉蕭蕭竹,數(shù)筆橫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連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間。
賞析:谷雨時節(jié)品新茶,天氣晴朗無風,看院子里的亭亭翠竹,興致盎然,在新茶繚繞的香氣中,畫幾筆山水竹枝。
明·唐寅
谷雨花枝號鼠姑,戲拈彤管畫成圖。
平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顏色無。
賞析:牡丹自古以來是花中貴族。牡丹素有“國色天香”、“富貴花”、“花中王”的美稱。唐伯虎題詩牡丹圖,花開谷雨前后,此時節(jié),此花風頭無兩。
唐·孟浩然
旅人游汲汲,春氣又融融。
農(nóng)事蛙聲里,歸程草色中。
獨慚出谷雨,未變暖天風。
子玉和予去,應憐恨不窮。
唐·曹鄴
邵平瓜地接吾廬,谷雨干時手自鋤。
昨日春風欺不在,就床吹落讀殘書。
賞析:這首詩寫詩人自己的耕讀生活,耕作種瓜、隱居讀書,一派名士風范。讓我們想到“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
宋·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賞析: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拐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絲絲細雨,淋不濕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艷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飏。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賞析:樹上柳絮落盡,杜鵑在不停地啼叫,我聽說你被貶到龍標去了,那里地方偏遠,還要經(jīng)過五溪。讓我把對你的憂愁與思念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著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注:子規(guī)即布谷,也作杜鵑。
王維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賞析:千山萬壑,長滿了參天的古樹,到處都是杜鵑鳥啼叫的聲音。山中下了一夜的雨,百泉流淌,好像掛在樹梢上。漢女向官府交納用桐木花織成的布匹,巴人常為了芋田發(fā)生訴訟。希望學習文翁,翻新文化,教化人民,不要倚仗先賢的政績不能超越。
宋·范成大
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
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
江國多寒農(nóng)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
賞析:春來,綠水新漲一篙深,盈盈地漲平了水面。水邊芳草如茵,鵝兒的腳丫滿跚,鮮嫩的草色,在微風習習吹拂里,染綠了河塘堤岸。畫船輕緩移動,繞著九曲水灣游轉,望去,橫塘高塔,在眼前很近,卻又像啟船時一樣遙遠。
江南水鄉(xiāng),春寒遲遲農(nóng)事也晚。村北,村南,谷雨時節(jié)開犁破土,將田耕種遍。春麥已結秀穗隨風起伏連崗成片,山岡上桑樹茂盛,桑葉賣家很賤,轉眼就可以,品嘗新面,收取新繭。
這是一首田園詞,描繪出一幅清新、明凈的水鄉(xiāng)春景,散發(fā)著濃郁而恬美的農(nóng)家生活氣息,自始至終有流露出鄉(xiāng)村景色人情淳樸、寧靜、和諧,讀了令人心醉。
清·朱彝尊
穆湖蓮葉小于錢,臥柳雖多不礙船。
兩岸新苗才過雨,夕陽溝水響溪田。
屋上鳩鳴谷雨開,橫塘游女蕩船回。
桃花落后蠶齊浴,竹筍抽時燕便來。
賞析:新生的蓮葉小于銅錢,垂柳拂水不礙船行,讓詩人倍感新奇;雨后的兩岸新苗,夕陽映照下的潺潺溝水讓詩人感受到無限生機。詩不僅摹寫出一幅絕美的穆湖風景圖,也透示出詩人對鄉(xiāng)村美景的由衷喜愛。
第二首描寫蘇州橫塘地區(qū)風情。首句點時節(jié)并寫天氣,谷雨時節(jié),斑鳩歡叫,雨霽天晴,令人心曠神怡。后三句寫所見,“橫塘游女蕩船回”,情景悠閑而活潑,桃花飄落,浴蠶留種,竹筍拔節(jié)生長,春歸燕子飛翔,既富鄉(xiāng)村特色,又顯勃勃生機。
宋·李銓
一朵千金,帝城谷雨初晴后。
粉拖香透,雅稱群芳首。
把酒題詩,遐想歡如舊,花知否。
故人清瘦,長憶同攜手。
賞析:牡丹作為群花之首,潑粉散香,一朵價值千金。喝酒吟詩,想像自己如同舊時一樣歡樂,花兒是否知道這些,經(jīng)常思念過去的人兒,一起攜手并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