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讀天凈沙秋思有感500字 天凈沙秋思的讀后感300字篇一
我深信很多人在讀到真理之后,都會對其表示同意,點點頭,心滿意足地把書合上,之后就該干嘛干嘛去了。當工業化的進程已經到了這一步,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已經很難逃脫其桎梏。有多少人能夠有利奧波德那樣的經歷?又有多少人能夠放棄城市里的舒適,住到鄉間的木屋里去?有多少人能夠放棄超市里的肉,去狩獵自然里平等的食物?
至少我做不到。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肥的牛排和更大的澡盆似乎更多地關系到自己的利益,是更為直接的誘惑。在面對這種誘惑的時候,我把自然拋諸腦后。反過來講,我生于城市,我只知道如何在城市中生存,把我放到荒野之中,就好像把動物園里的老虎放回野外一樣——是需要從頭訓練的。而且我只會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我會一面說小汽車給城市交通帶來巨大的麻煩,一面琢磨該買哪款車。
在這個巨大的洪流之中,弱者只有被吞噬,強者只有繼續吞噬。
大概相比于利奧波德,我是個更加悲觀的人吧。
讀天凈沙秋思有感500字 天凈沙秋思的讀后感300字篇二
追逐雪中動物的足跡,閱讀橡木年輪的歷史,傾聽大雁遷徙的長鳴……在《沙鄉年鑒》中,奧爾多。奧利波德描述了自己在遠離現代生活的“沙鄉”木屋邊的所見所聞,以及在美洲大陸各地的游歷經歷。在此過程中,他也在思索人類與大地的關系,試圖重新喚起人們對自然的愛與尊重。
自然:
大自然擁有著自己的社會規則。古老的橡樹孕育著子子孫孫,公丘鷸用舞姿求得配偶,鵪鶉合唱團定期演出……這些屬于他們的生活是容不得侵犯的。這就像多米諾骨牌,當你一不小心碰倒其中一塊,一列甚至所有的骨牌都會受到牽連。大自然的成員就像這些骨牌,倒下去容易堆起來難。沒有人知道,一個違背自然倫理的行為,是否會在某一天摧毀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
人類:
“像風和日出一樣,人們一度把獲取野生動植物當作理所當然之事。”然而,那些“理所當然”的事物最終會消失、耗盡。人們砍伐樹木,做成建筑物或裝飾,卻不得不用口罩抵擋風沙,花大價錢治理水土;做成白紙、紙板,在上面大肆宣傳保護自然、保護環境,卻不不做出行動,最荒唐的事情莫過于此。
“整個世界都在貪婪的想擁有更多的浴缸,卻忘記了如何穩定制造浴缸,甚至忘記關閉水龍頭。”隨著社會逐步發展,土地難以在人類機械化的沖擊下幸存。
為什么大自然回報我們的受益越來越少?人們普遍地認為自然是我們可以任意支配的物品,只要獲益,不用付出。只有把我們當作土地的一部分,我們才會懷著愛和尊敬使用他。
倫理:
“土地是一個群落,是生態的一個基本元素,是應該被愛護和尊敬的。”這是人們熟知的事實,但也最容易被人們忽略。然而,經濟利益和保護自然也有矛盾的地方。如書中,永遠的灰熊保護區就意味著永遠的野地,就像硬幣的兩面。我曾經看過一部電影——《地球公民》,電影中人們用和身體差不多大的鐵籠關住奶牛,用機器24小時擠奶。一只牛可以活二十幾年,一只奶牛只能活四年。人類用冰冷的機器奪去動物的自由和生命,以地球主宰者自居,對大自然進行毀滅性破壞,但最終受害者也是人類自己。在過去,雄鹿的角用來裝飾國王的城堡,可時至今日,長著美麗鹿角的雄鹿已經難見蹤影了。
硬幣的兩面,都是從相互依賴的個體或團體的合作模式中發展出來的。這種模式被生態學家定義為“共生”。
《沙鄉年鑒》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是對動植物、土地和大自然的熱愛。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類所追求的。也許聰明的人們有一天能夠做到,但愿那不是征服,而是敬畏。
讀天凈沙秋思有感500字 天凈沙秋思的讀后感300字篇三
步入山間崎嶇的小徑,盡頭是一棵已枯萎的老榕樹,樹間纏繞著灰色的藤蔓,顯得死氣沉沉。
似乎烏鴉也感受到了黃昏的到來,伴隨著悲凄的叫聲回了巢。榕樹邊有一條細溪,水很清,卻不見一條魚。溪上有一座木橋,看上去有些年頭了,橋面斑駁腐朽,我每走一步,它便發出吱吱的響聲。
走過小橋,有一戶人家,我興奮地跑過去,卻只看見斷壁殘垣,空蕩的院落里只有枯草隨風搖曳……
牽著我瘦弱的老馬,一個人走在這條荒涼的古道上。幾處破敗的驛站,見證著這里曾經的繁忙……而現在,能夠回應我的.,只有颯颯的西風……
一陣寒意侵來,我才發現,太陽已經西落,我繼續前行著,就算是無奈,我也要繼續我的人生!
我知道那天涯的某一處,你依然等著我的歸來……
讀天凈沙秋思有感500字 天凈沙秋思的讀后感300字篇四
平沙細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聲新雁,黃云紅葉青山。
據元人盛如梓《老學叢談》記載,馬致遠的《天凈沙》實有三首,以上摘錄的是其中的第二首。與《天凈沙 秋思》相比,雖然也都寫的是秋景,都寫出了七八種以上的景物,文字精煉之極,像戰國時期的宋玉形容美女身量恰到好處說的“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文字簡約到不能再增或再減一字的程度。但第二首有景無人,高下分明。
《秋思》除最后一句外,全部都是景語,卻字字扣著“人”扣著“情”來寫的。僅用28個字就生動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這首小令極其出色的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我們來具體感受一下:一個秋天的黃昏,夕陽即將西下,余暉給小橋流水涂抹上淡淡的金黃色,橋頭的幾戶人家炊煙裊裊,小孩兒在門口玩耍,屋里隱隱傳出父母慈愛的呼喚。而抒情主人公騎著一匹瘦骨嶙峋的馬,風塵仆仆地疲憊憔悴地在古道上踽踽獨行,迎著裹挾落葉、塵土的冷颼颼的西風。道旁是纏著枯藤的老樹,歸巢的暮鴉在樹梢盤旋,不時凄厲的啼叫幾聲。看到別人正準備著晚餐,一家人享受著天倫之樂,想到自己漂泊至今,暮色漸濃卻不知投宿何方?不禁悲從中來,感慨自己是淪落天涯的斷腸人,心情何等孤寂愁苦,鄉愁何等濃重。
這歸功于映襯得法。動與靜的映襯,如流水與小橋人家,映襯出幽靜;西風與古道,映襯出蒼涼。明與亮的映襯,一面是枯藤老樹昏鴉在西風中的灰暗,古道中游子的悲愁,一面是小橋流水人家在余暉中的.溫暖安適。背景與主體的映襯,前四句把背景寫充分了,成為游子心碎腸斷的觸發物,主體就被烘托出來了。
最重要的是前面提到了的寄情于物,用有形表現無形,當詩人把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與小橋、流水、人家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認識和感受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了人的感情色彩,籠罩了一層悲涼的氣氛。我不由想到李煜《相見歡》里的詩句:“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還有陸游《卜算子詠梅》里的詩句:“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何嘗不是“凡景語,皆情語”?何嘗不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讀天凈沙秋思有感500字 天凈沙秋思的讀后感300字篇五
從未接觸過,聽到過博爾赫斯。更別說關于博爾赫斯的作品。在這堂課開始前,一切都是熟悉的。唯有博爾赫斯!讀了十幾年的書了,不曾知道博爾赫斯不知道算不算是膚淺。大師級別的文章也多多少少讀過一些。腦海里正搜尋著似乎聽到的關于博爾赫斯的這個人。老師的開場白將我思緒打斷!在博爾赫斯的小說中,隱藏在虛構故事中反復出現的主題往往是時間和永恒,存在的荒謬,個性的磨滅以及人對自身價值的探究和對絕對真理的無望追求。在短篇小說《沙之書》中,那本虛構的沙之書《圣書》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象征著無窮無盡,小說的主題揭示了人類面對著無限時,進入了無所適從難以擺脫的真實困境。至此將我引進博爾赫斯的世界。
沙之書是某種神秘之物,小說主人公我對待它的態度先是好奇,然后是鉆研,然后發現對它了解得越多,則不了解的部分也越多,就越意識到自己的.渺小;然后迷失于無法自拔的敬畏,再然后是恐懼,最后是逃避。這個過程前面的幾個步驟和人類科學探索的步驟是一樣的,只是最后一步:是逃避還是堅持顯示了博爾赫斯與崇信科學的人的分歧對于篤信科學萬能的人來說,他們會用進取的心態堅持;而對于相信神秘主義的博爾赫斯來說,在令人敬畏之物面前,他會選擇停步。不管怎樣,《沙之書》提供了一個人遭遇無限之物的心理感受過程,這經驗是新鮮的、獨到的,因而是迷人的。
《沙之書》開頭一段博爾赫斯即表明了他對待虛構的態度:如今人們講虛構的故事時總是聲明它千真萬確;不過我的故事一點兒不假。這里,人們可以理解為是那些主張寫作忠于現實的人,他們的小說強調盡可能地貼近現實,但在博爾赫斯看來,反而可能是虛構的;而他的故事雖然看起來荒誕不經,但可能反倒是一點兒不假。這和博爾赫斯對虛構一向的看法有關。在《論惠特曼》一文中,他說:一件虛假的事可能本質上是實在的。對博爾赫斯而言,虛構是藝術創造的根本點,是抵達更高實在的方式;通過虛構,寫作這門活動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心靈的復雜活動。
以《沙之書》為例,盡管我們在現實中誰也沒有看見這樣一本書,但我們都曾經被無限的星空所震撼,被無窮盡的人類歷史卷入沉思。《沙之書》所表達的正是人類面對無限之物時心靈的真實深度。這樣,沙之書便類似于一種透鏡,它來源于人類的智慧,可以穿越現實的障礙。《沙之書》也證實了虛構作為一種寫作方式的有效性。
讀天凈沙秋思有感500字 天凈沙秋思的讀后感300字篇六
我常幻想著夕陽西下,陽光披灑的如畫景色。當我接觸到《天凈沙·秋思》這首詩時,我會在閑暇時間,在心中不覺地吟誦,放飛我的思緒,至無際的天空上臆想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景色。——題記
天已接近黃昏,只剩下幾棵老樹孤獨地屹立著,樹干開裂,顯露出滄桑,那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向我隱隱招手。幾株枯黃的藤條零散地纏繞著老樹,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忽然,一群烏鴉揮動著翅膀緩緩落在枯藤上,凄凄慘慘的哀鳴聲觸動著我,讓我想起了一路的艱險,心中涌起一絲悲傷。
我靜靜地牽馬走過,遠看一座小橋架在溪上,溪水潺潺地流著,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縷縷炊煙裊裊地從溪岸升起,直入云霄。我走進看,原來是一戶戶人家在忙著做飯,其樂融融。炊煙里映出了他么們一張張笑臉。我的情緒再一次波動~~我想起了遠在天邊的父母,他們白發蒼蒼,也許也在燒著飯等待我歸家呢。
一條古道,伸向歷史的深處。漫布著荊棘的路上,鋪滿了滄桑。幾聲雁叫,送來凜冽的西風。西風愈演愈烈,我一手撐開漸濃的暮色,一手裹緊單薄的衣衫,雙眼凝視著前方。在狂傲的西風中,我身下的馬也一點不服輸,不畏艱辛,與我共同面對一切艱苦。來路已成蒼茫,前途也是漫漫。
夕陽的余暉漸漸從天空撒下,照映在我單薄而又孤獨地背影上,也不知何時才是我的.歸期。啊!那刻骨的思念早已從天涯傳入到我的親人耳中了吧!瘦馬不語,一如既往,走著自己的孤獨,也許,它的前方會有一個春天,春光明媚,那是它的矚望。瘦馬走在一幅秋風吹落夕陽的畫里。同樣落寂的我,忍不住長嘆一聲。
古道空曠,
寂靜無聲,
悠悠長嘆,
寸寸寂寥。
讀天凈沙秋思有感500字 天凈沙秋思的讀后感300字篇七
今天,我學了一篇新課文,叫《草船借箭》。
周瑜非常嫉妒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于是,周瑜想了一個妙法,想害死諸葛亮。
周瑜原是曹營的,但他假裝友好,給諸葛亮送禮,便假投靠蜀國。一天,他對諸葛亮說:“請軍師說一下作戰方案。”諸葛亮其實早看穿了周瑜的狗心思,笑著說:“用弓箭。”周瑜也笑著說:“我也是這樣想的,但是,請軍師用十天的時間來完成。”諸葛亮說:“十天太多了,三天就可以了。”周瑜聽了,心中有一股克制不了的興奮,并讓諸葛亮寫下軍令狀,擺了一桌酒席,不過周瑜喝了幾杯酒后,便走了,其實周瑜是先向鐵匠和木匠托延時間,不讓他們給蜀國提供材料。
第二天,諸葛亮趁周瑜不在時,向善良的魯肅要20只船,并把每只船分配50名士兵,但他看此景時,覺得諸葛亮很需要了,便順口答應了。
第三天,周瑜看見了第一天和第二天都沒有動靜,覺得自己的計劃沒落空,忽然,諸葛亮不知從哪里冒出來,對周瑜說:“請周瑜今天五更的時候來取箭。”周瑜這時恍然大悟,覺得自己的計劃落空了,到了四更時,諸葛亮趁著霧大,向曹營“借”了十幾萬支箭。
這時,我想到了我自己的嫉妒心,有時,別人考試的成績比我高,我就故意給他們設下“路障”和“絆腳石”,但自己還未進步,反而讓別人落后了,回想以前,我為我自己感到無比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