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稿也叫演講詞,是指在群眾集會上或會議上發(fā)表講話的文稿。演講稿是進行宣傳經常使用的一種文體。演講的作用是表達個人的主張與見解,介紹一些學習、工作中的情況、經驗,以便互相交流思想和感情。那么演講稿怎么寫才恰當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演講稿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最新工匠精神演講稿題目 工匠精神主題演講稿篇一
淮左郡經理助理張春華在發(fā)言中說:“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當下為什么要提出培育工匠精神?在我看來,出發(fā)點顯然不是要打造傳統(tǒng)手藝,而是旨在將傳統(tǒng)手工藝中蘊藏的精益求精注入到現代企業(yè)中來。我的理解是,工匠精神是千百年間流傳在古代工匠之間的很多規(guī)矩,看似不符合今天的科學精神,然而仔細想來,這些規(guī)矩里包含對人情的體察、對自然的敬畏、對師道的尊敬、對個人言行的約束。工匠精神有著文化的烙印,凝聚了祖先的智慧,值得今天的我們思索。”
副總經理仲軍認為,好的作品都是通過精雕細琢,而不是大而化之就能做好,感覺現在很多人做事都是很浮躁,草草應付,沒有徹徹底底的把心定下來,細節(jié)管理落實不夠。“差不多、大概、還可以”等等是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企業(yè)的發(fā)展不能這樣,我們更不能這樣,必須以細節(jié)為抓手,考核為保障,落實好每一件事。
副總經理周丹認為,很多人做不好事情,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做事缺乏嚴謹的工匠精神。所謂工匠精神,一是要熱愛你所做的事,二是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地去做每一件事。我們做精細化物業(yè),首要就要夯實基礎服務。粗放式的物業(yè)服務已經不能滿足業(yè)主日益“挑剔”的要求,物業(yè)服務企業(yè)要做到可持續(xù)發(fā)展,進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就必須從精細化做起,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自身基礎管理水平。公司每年評選“最美員工”,省家政大賽保潔季軍趙桂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今后我們更應加強舉辦工匠精神方面的培訓,培養(yǎng)出更多注重細節(jié)、精益求精的專業(yè)人才。
財務部經理助理吳彬在書面發(fā)言中寫道:偶然的機會,再次讀了《出租司機給我的mba課》,雖然已過去了好幾年,再讀時心里還是一樣震撼。我們應該從這位出租車司機師傅身上學到什么呢?一是樂觀積極,這世界上沒有平凡的崗位,只有平凡的人;二是勤于思考,不要用戰(zhàn)術的勤奮,掩蓋戰(zhàn)略的懶惰;三是不斷實踐,像阿爾法狗一樣深度學習,自我對弈。如果做到這些,那么你一定可以獲得你想象不到的成功。細細品味,一個問題浮現腦海:我的工作還有什么地方需要改進?很多時候我會覺得天天都在做繁瑣而重復的事情,有厭煩情緒。但作為一個出租車司機都能把平凡、重復而且辛苦的工作做得如此精細、專業(yè),相比之下,自己還有什么抱怨?財務工作像年輪,一個月工作的結束,意味著下一個月工作的開始。工作雖然繁瑣,也沒有太多新奇,但作為公司正常運轉的“命脈”,我深感自己崗位的重要,同時也設定了新的目標。
能林機電公司維保部副部長黃革認為,工匠精神指的是嚴謹、細致、專注、敬業(yè)、堅持,凡事追求極致,完美。踐行工匠精神,對于維保工作就是要細致,精益求精,力爭完美,不光表現為對硬性維保工作要判斷準確和維修快捷,而且在服務態(tài)度方面也要熱情謙恭。我們要充分運用工匠精神,把熱愛企業(yè)、熱愛崗位,全心全意履行崗位職責的口號落在實處。
工匠精神是企業(yè)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當今企業(yè)管理中有著重要的學習價值。具有工匠精神,即使做平凡的工作,也能成為最精巧的工匠;反之,哪怕做最高尚的工作,也不過是個平庸的員工。一個人的工作態(tài)度折射出人生的態(tài)度,而人生態(tài)度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成就。新能源物業(yè)人將銘記工匠精神,將質量視為生命,將產品當成藝術,用工匠精神去夯實基本業(yè)務功底,守住核心并且守精本業(yè),打造出本行業(yè)最優(yōu)質的產品奉獻給我們的業(yè)主。
最新工匠精神演講稿題目 工匠精神主題演講稿篇二
家好!
就目前的大環(huán)境下,個人和企業(yè)都面臨巨大的生存挑戰(zhàn)。截止2019年,壽命超過22019年的企業(yè),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么這些長壽的企業(yè)扎堆出現在這些國家,是一種偶然嗎?他們長壽的秘訣是什么呢?結果是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說到工匠精神,我第一個總能想到瑞士手表。百達裴麗、朗格、勞力士、江詩丹頓這些頂級豪表,全都產自瑞士。一塊手表價值千萬,卻有讓人不得不服的理由:小小機械表殼里,能有744個零件,最小的細如毫發(fā)。一個頂級表匠全身心投入,一年只能制造出一塊。這樣的一絲不茍,讓瑞士手表成功地從日用品變身奢侈品,百年不衰。
而我國鋼鐵產量世界第一,高鐵速度世界第一,擁有的大學生數量世界第一,卻生產不出一個小小的圓珠筆筆珠;德國人口只有我國的1/17,卻有 2300多個世界名牌。這是當前我國經濟發(fā)展遇到的尷尬處境。西門子公司總裁說:“精益求精制造產品,是我們德國企業(yè)與生俱來的天職和義務!”精益求精的通俗解釋就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依靠這種精神,我國才能生產出更多與制造業(yè)強國質量同樣過硬的產品,創(chuàng)造出世界聞名的中國品牌。在新經濟中,制造業(yè)與服務業(yè)正在實現融合,科學家和工程師同樣需要工匠精神,工匠也同樣需要創(chuàng)新精神。許多人嘆惜中國產品是一流產品、二流包裝、三流利潤,其實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會長期存在價廉物美的產品,超額利潤永遠是對產品創(chuàng)新的獎賞。激勵萬眾創(chuàng)新需要有嚴格的績效考核機制,重賞創(chuàng)新成功者,寬容創(chuàng)新失敗者,堅決杜絕“干好干壞一個樣、遇到問題繞著走”的現象。
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復的工作者,其實工匠有著更深遠的意思。他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為企業(yè)家。但大多數成功企業(yè)家身上都有這種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不是口號,它存應在于每一個人得身上和心中。長久以來,正是由于缺乏對精品的堅持、追求和積累,才讓我們的個人成長之路崎嶇坎坷,組織發(fā)展之途充滿刑荊。這種缺乏也讓持久創(chuàng)新變得異常艱難,更讓基業(yè)常青成為鳳毛麟角,所以,在資源日漸匱乏的后成長時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發(fā)展的必經之路。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位日本最有工匠精神的企業(yè)家稻和盛夫的經典自述,他說,“當你把一個產品完全當做自己的孩子,滿懷愛意、細心觀察時,必然就會獲得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啟示。”
最后,希望大家把博實扛在肩上,產品放在心中,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祝福博實早日實現自己的企業(yè)愿景!
最新工匠精神演講稿題目 工匠精神主題演講稿篇三
當你對企業(yè)抱怨的時候,就是你即將離開企業(yè)的時候。
企業(yè)的三個基本原則:推崇、原則、部門交叉不影響。
既然選擇了,你就是最好的!
人敬人高,人踩人薄!人踩人踩成石,人敬人敬成神!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心中有佛,眼中的人都是佛;眼中是狗屎,心中也是狗屎。
用有限的時間,創(chuàng)造最有用生活。
人生一生的成敗取決于你在和誰一起學習和學習什么。更取決于你身邊是一群什么樣的人!交友不慎,就會遭此橫禍!
耳不聽。心不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我們不能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的時候,我們要學會選擇環(huán)境! 用一種積極的向上的精神,再具備一種素質的員工,一個企業(yè)害怕什么呢! 自身正,無令則從;自身不正,雖令仍不從。
生命是你存在的唯一資本,發(fā)展才是你生存的未來!
一個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一個好行為的養(yǎng)成,只有三句話:說給對方聽,做給對方看,讓對方在你面前做一遍,一遍一遍又一遍,直到養(yǎng)成好習慣!
最新工匠精神演講稿題目 工匠精神主題演講稿篇四
各位尊敬的領導,同事們:
大家好!
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專注。
巴菲特把他的成功歸結為“專注”。專注是對于專業(yè)精益求精的追求,正是由于專注,才成就了托馬斯·愛迪生這個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發(fā)明家;正是由于專注,才誕生了沃爾特·迪斯尼這位享譽世界的動畫片之父;正是由于專注,才讓大家認識了美國靈魂樂教父詹姆斯·布朗。
建設臨空經濟強市,要把全部精力和所有智慧聚集到重質量、提效率、促生產上,心無雜念、全神貫注地朝著這個方向,凝心聚力,目標如一。干事創(chuàng)業(yè)絕不能為了追求規(guī)模和速度而滿足于“差不多”、“過得去”,要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把簡單招數練到極致,將工作做出境界、做成精品。工作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問題,一定要有滾石上山的勇氣和氣魄,善始善終、善做善成。
全市廣大黨員干部要大力發(fā)揚“工匠精神”,將精益求精、嚴謹、耐心、專注、堅持、敬業(yè)等精神,內化為個人內在的素質。各行各業(yè)、各條戰(zhàn)線都要秉持“工匠精神”,耐住寂寞、經住誘惑,不達目的、絕不放棄,推動我們的工作標準、質量、水平不斷上層次,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努力實現建設臨空經濟強市的奮斗目標。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最新工匠精神演講稿題目 工匠精神主題演講稿篇五
尊敬的各位領導:
第一、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無外乎三點要求: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一以貫之。三個詞,十二個字,數十年如一日,全心全力做一件沒有盡頭的事。這就是我認為的工匠精神。
第二、工匠精神的發(fā)展
從古至今,中國從不缺少工匠精神。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創(chuàng)之國、匠品出口國、匠人之國!不謙虛地講,中國匠人造就了一部匠品輝煌史。
今天的中國,不僅能在高尖端科技實現領先,華為、聯想、海爾、格力等中國企業(yè)也在其領域內位于世界前沿。這些成就的取得,同樣是現代中國人專注走心、追求極致工匠精神的體現。
時下提到工匠精神,許多人都再說德國、日本。這正如兩千多年前,世界癡迷于追逐中國制造的產品一樣,人們對于匠品價值的認可從未改變。德國、日本的制造都經歷過學習他國技術、仿造假冒、不斷升級、直到實現自主創(chuàng)新的過程。
德國的工匠精神也就是近一百年多年的事兒。1871年,德國制造還處在假貨和仿冒橫行時代。當時英國人規(guī)定從德國進口的商品必須標注“德國制造”,以此區(qū)分劣質的德國貨和優(yōu)質的英國貨。
知恥而后勇,德國從此開始了精工制造的征程。用了100多年時間,德國人持續(xù)不斷地在各個行業(yè),堅持和傳承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終于使德國制造成為世界上高品質的代名詞。
日本的工業(yè)制造是從學習歐美國家的技術、仿造開始的。1950年,日本還只能生產廉價而簡單的商品。此后的20年,將傳統(tǒng)的工匠精神傳承于規(guī)模化制造,極大提升了日本制造的品質。1955年設立“人間國寶”制度,用以保護匠人和小型企業(yè),并在全社會持續(xù)倡導工匠精神。
中國有20xx多年的工匠精神傳承史,由于歷史原因,中國的工匠精神沒有在近代全面的傳承。近年來,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也使商業(yè)倫理問題突顯,部分企業(yè)為了獲取短期利益缺少商業(yè)道德,假冒偽劣、粗制濫造還時有發(fā)生。
只要擁有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愿望,每個人都是匠人。在崗位上堅守本分、不斷進取、努力專研,支持民族工業(yè)發(fā)展、尊重每一位匠人都是在傳承工匠精神。
第三、企業(yè)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就目前的大環(huán)境下,個人和企業(yè)都面臨巨大的生存挑戰(zhàn)。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yè),日本有3146家,為全球最多,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為什么這些長壽的企業(yè)扎堆出現在這些國家,是一種偶然嗎?他們長壽的秘訣是什么呢?結果是他們都在傳承著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說到工匠精神,我第一個總能想到瑞士手表。百達裴麗、朗格、勞力士、江詩丹頓這些頂級豪表,全都產自瑞士。一塊手表價值千萬,卻有讓人不得不服的理由:小小機械表殼里,能有744個零件,最小的細如毫發(fā)。一個頂級表匠全身心投入,一年只能制造出一塊。這樣的一絲不茍,讓瑞士手表成功地從日用品變身奢侈品,百年不衰。
很多人認為工匠是一種機械重復的工作者,其實工匠有著更深遠的意思。他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為企業(yè)家。但大多數成功企業(yè)家身上都有這種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不是口號,它存應在于每一個人得身上和心中。長久以來,正是由于缺乏對精品的堅持、追求和積累,才讓我們的個人成長之路崎嶇坎坷,組織發(fā)展之途充滿刑荊。這種缺乏也讓持久創(chuàng)新變得異常艱難,更讓基業(yè)常青成為鳳毛麟角,所以,在資源日漸匱乏的后成長時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發(fā)展的必經之路。
第四,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位日本最有工匠精神的企業(yè)家稻和盛夫的經典自述,他說,“當你把一個產品完全當做自己的孩子,滿懷愛意、細心觀察時,必然就會獲得如何解決問題、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啟示。”
最后,希望大家把博實扛在肩上,產品放在心中,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祝福博實早日實現自己的企業(yè)愿景!
最新工匠精神演講稿題目 工匠精神主題演講稿篇六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工匠精神”,引起各方關注。“鼓勵企業(yè)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chuàng)品牌”,這段話被屢屢引用。有企業(yè)家認為,“中國制造”的當務之急是重新喚起工匠精神,否則談不上成為制造強國。也有學者指出,倡導工匠精神,才能打磨出“中國制造”的金字招牌,進而帶動更多的中國品牌大踏步走向世界,實現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什么是工匠精神、為什么要倡導工匠精神、培養(yǎng)大國工匠需要怎樣的制度動力和文化支撐等,一系列問題需要探討和回答。
耐心專注、精益求精、務實敬業(yè)、極致嚴謹、追求完美……工匠精神的內涵特質為制造業(yè)發(fā)展鋪陳出明亮底色。它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相互聯系貫通,被視為產業(yè)的靈魂、品牌的基石。在工匠精神的引領之下,人們對標準的制定嚴謹甚至于苛刻,對細節(jié)的關注精準甚至于執(zhí)拗,大到航天器,小到圓珠筆,都盡顯細膩的心思、獨到的創(chuàng)新、完善的功能,努力為客戶提供無可挑剔的使用體驗。沒有一流的心性就沒有一流的技術,至臻品質才能成就百年品牌。歷數世界制造業(yè)的那些“老店”,無不依靠深耕細作、推陳出新,才在各自領域獨占鰲頭,實現了基業(yè)長青。
工匠精神是“中國制造”的軟實力。我國制造業(yè)歷經數十年的發(fā)展,總產值已列全球第一,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仍是大而不強、差距明顯,成本、規(guī)模優(yōu)勢難掩質量、品牌方面的劣勢。尤其要看到,當前我國制造業(yè)正面臨發(fā)達國家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雙向擠壓”的嚴峻挑戰(zhàn),同時處于全面落實“中國制造20__”、從“跟隨者”轉向“引領者”的關鍵時期。實現成功突圍、轉型升級、跨越發(fā)展,需要技術創(chuàng)新,也需要匠藝精進,把追求細節(jié)完美、質量上乘的“匠心”融入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有效解決設備可靠性、精度保持性、質量穩(wěn)定性、消費安全性等問題,做到大工業(yè)時代的精細管理、精品制造。
工匠精神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動能。近幾年,中國老百姓的海外“爆買”十分火熱,反映出國內市場潛力巨大、居民消費正在升級,也折射出國內產品供給沒能及時跟上的尷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效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與供給側改革無疑有著緊密聯系。誰能提供好的產品,誰就能贏得市場。面對越來越多“挑剔”的消費者,面對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定制化需求,以工匠精神來增加產品和服務的品種品質,優(yōu)化供給結構,適應市場需求,無疑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工匠精神是企業(yè)打造“百年老店”的“金鑰匙”。以前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下,企業(yè)可以通過低成本、大規(guī)模的生產賺錢,產品“差不多”就行。現在我國已經進入深度的經濟結構調整期,要求企業(yè)必須向產品品質要財富。產品質量的比拼,實質就是企業(yè)精神與文化的比拼。據了解,現在世界上壽命超過220__年的企業(yè),日本有3000多家,德國有800多家,秘訣就是工匠精神的傳承。今天的中國企業(yè)要打造“百年老店”,同樣需要恪守工匠精神,以精準的企劃、精湛的技術、精益的制造、精品的品質、精誠的服務,生產打動人心的一流產品,以此立身立世。
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任重而道遠。既需要企業(yè)家追求卓越、生產者耐心堅守,更需要職業(yè)教育的改革、職業(yè)精神的培養(yǎng)、制度體系的激勵、文化土壤的培育,多管齊下,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讓“中國制造”的底色更鮮明、品牌更響亮,讓全世界都愛上中國造。
最新工匠精神演講稿題目 工匠精神主題演講稿篇七
“工匠精神”之所以沒辦法實現,因為它是“德”,而不是“才”。“德”這個東西,只能主觀理解,卻不能客觀判斷,你以“德”為標準,而不是“才”為標準,最終的結果一定是,誰跟媒體關系好,誰跟地方政府關系好,誰就有工匠精神。
咱們先看看這個詞是啥意思: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刻,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具體點來說,就是工匠們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jié)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zhí)著的堅持和追求,把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于世。
不像工業(yè)4.0那么復雜,也不像大數據那么云里霧里。而這么簡單個概念之所以在中國會這么火,原因更簡單,連總理都不得不承認,咱們沒這個東西。
關于為什么德國人日本人有工匠精神,而我們中國人沒有,各種學者眾說紛紜,最后其實就一個結論:人家日耳曼人就是牛,民族性就是嚴謹,人家精神境界就是高。
這看起來好像說得通,但是兔哥仔細研究了一下歷史,發(fā)現有點問題,東德也是日耳曼人啊!東德經濟崩潰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產品質量差,失去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市場后,經受不住西方的競爭。難道這日耳曼人的工匠精神難道還是按村東頭村西頭分的嗎?
對于中國制造而言,工匠精神將帶來怎樣的未來?事實上,高鐵就是個很好的范本。巨曉林對此深有感觸。他認為,中國從十幾年前才開始做高鐵,到現在許多部分已經世界領先,就是因為在國家重視之下,高鐵從業(yè)者始終堅持著工匠精神。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到,要增品種、提品質、創(chuàng)品牌。趙萍認為,這意味著企業(yè)和員工不能只顧及短期利益,還要考慮長期的社會效益。孫明波則以青島啤酒創(chuàng)國際品牌的經驗為例說,一定要有定力,不能什么賺錢就做什么,要牢牢抓住做品牌的主線,才有發(fā)展?jié)摿Α?/p>
“工匠精神為中國制造指明了方向,對于我們從業(yè)者來說,這是一種啟示,那就是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時機到了。” 李令紅將此視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部分。他分析說,我們國家能制造出許多高精尖裝備,但是長時間以來社會各界對工匠精神未能予以重視,這導致許多產品數量過剩,但是品質不行。“在升級換代之時,我們要大力弘揚這個時代的工匠精神,使中國制造能夠成為響當當的品牌,真正走向世界。”
今天我們真正要學的,是工匠制度,用制度養(yǎng)成制造業(yè)的工匠習慣,再把工匠習慣升華為工匠精神。
制度——習慣——精神,這是中國制造文藝復興的必經之路,而這條路不能靠儒家,必須要靠法家。
別用“工匠精神”的浪漫,掩蓋“工匠制度”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