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ted自律的演講ted演講自律的人生才自由篇一
那個人就是我,就是這種自律讓我在學鼓生涯中獲得了一定的成績。
20__年夏天,第三屆廣西青少年鼓手大賽現場。月光照進窗子,賽場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
“55號選手羅丁——《月光曲》。”
一曲終了,“嘩啦啦”的掌聲帶我回到了從前。
一天,老師又告誡我:“敲鼓,一定要養成肌肉習慣。”于是我每天用舉擊、全擊、點擊、下擊在“咚次噠次”中練單擊、雙擊、復合跳、重音移位,從4分音符到32分音符,一小時練下來累得像狗,滿身臭汗,滿手水泡,甚至出血,有點爆裂鼓手的味道,這種艱苦、枯燥的練習真讓人難以繼續。
“你的音色呢?打出魔鬼音!節奏能穩點嗎?”
“什么?你沒練?你的自律呢?”老師的大嗓門嚇得我不敢看他的眼睛,輪起鼓棒胡亂地敲擊著套鼓,雜亂無章的“通通镲”差點把屋頂掀翻。
“你在干嘛?重來!”
老師的嗓子伴著我的鼓聲,一次、兩次,一天、兩天,一年、兩年,轉眼四個年頭了,每天堅持練習一個小時以上。我終于進入狀態,當右手演奏節奏镲時,左腳在后半拍或每二、四拍打拍時也極為熟練,同時能很好控制左腳踩錘的速度,瘋狂成了我的代名詞。
一聲“少年組冠軍——羅丁”把我拉回到比賽現場,我笑了,我敢肯定,那一刻的笑容一定燦爛極了。
科比十年如一日行走在零晨四點的洛杉機街道上,他的自律“代價”是成為舉世聞名的籃球巨星,而我的自律“代價”則是成為這次比賽的少年組冠軍,領到了20__年的全國鼓手大賽入場卷。
ted自律的演講ted演講自律的人生才自由篇二
大家好!
在生活中,有許多節日。有團團圓圓的中秋節,舉國歡慶的國慶節,熱熱鬧鬧的元宵節,還有我們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春節……但是我想設定一個自律節。
因為在生活中,我看到許多不文明的現象。記得有一天早上,我來到學校門口,只見一位環衛工人正在打掃路面。他滿臉皺紋,大約六十多歲,雙手戴著手套,認真地不放過任何果皮紙屑。雖然是寒風瑟瑟的冬日,他卻滿頭大汗。當他剛剛掃完最后一片枯葉時,只見一位小學生,把剛吃完的早餐袋隨手一扔,便跑走了。環衛工人看到了,皺了皺眉頭,輕輕地嘆口氣,將塑料袋輕輕掃起,然后倒進了垃圾桶。看到這個情景,我非常氣憤,環衛工人這么辛苦,這位小學生卻不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三國志》里曾經說過“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所以我想設定一個自律節。
自律節到了。這一天,人們的垃圾不落地;公共場所沒有人吸煙;行人、非機動車不再闖紅燈;機動車禮讓行人;沒有人再破壞公共設施、花草樹木……我們的天空更藍,草地更綠,湖水更清澈,城市更美好,社會更和諧,環衛工人也不再辛勞,就像我們的清潔車上寫的,“你丟得少,我掃得好”一樣。而且還給我們城市減少了許許多多的白色污染,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大家心里都裝著“文明”這兩個字,自律和文明是緊緊相關的。希望每天都是自律節,讓文明伴隨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
ted自律的演講ted演講自律的人生才自由篇三
可我覺得太難啦!
老師在假錢留了好多的作業。我自己做個計劃,每天按時完成,可時間好似長了腳:在我寫作業的時候,好慢,可在我寫了一會作業以后,心里就鬧騰了:玩會游戲唄,就一會,一會下來就寫作業。就這樣,作業寫不下去了,玩游戲的時候,時間過得飛快。
吃過了午飯,和媽媽爸爸聊會天,他們又叮囑我認真完成作業。我拍著胸脯說:“爸爸媽媽你們放心吧,你們的寶貝這點事情要是完成不好,還怎么當好學生呢……”保證的話說了一大推,他們前走一走,我就又打開了電腦,作文沒有思路,百度了一下,有了靈感,寫下了提綱。又想:就玩一會,開心一些,然后再寫作業速度就會很快的,對了,約上同桌一起玩,這樣讓他們見識一下我的游戲天才。
這樣一想,就約同桌一起玩上了,這一玩,我們殺個天昏地暗。沒有覺得玩多久啊,電腦一黑屏。我癱坐在椅子上,咋了,我半天的心血就這樣付之東流,正是關鍵時刻,咋停電了呢?我正郁悶著呢。回頭一看媽媽怒氣沖沖的站在我身后,她什么時間回來的,我全然不知道。
“作業拿出來,我檢查作業”媽媽氣沖沖地說。
“我,我,”我語無倫次的回答“還有一個作文,還有一個作文就寫完了”。
ted自律的演講ted演講自律的人生才自由篇四
現在我才明白,媽媽為什么要那樣對我說了。這源于一本書。
那天,我和媽媽、妹妹去哥哥家玩,由于哥哥不在家,我只能東轉轉西瞧瞧。突然,我發現哥哥的書桌上有一本《自律力》的書,我拿起書來專心致志地看起來,眼一眨也不眨。
這本書很有趣,它教會人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它教會人怎樣規劃時間,它還教會人怎樣爬上人生的巔峰。在這本書里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故事《如何過一天,就如何過一年》。
這篇故事為什么會這么好呢?因為它里面寫的是教人養成優良的生活習慣。
第二個我喜歡的故事是《人生本來就是奶酪和蛋糕不可兼得》,故事情節特別真實,講了美國船王哈利是怎樣教育兒子的。
每個人都應該有一顆自律的心,因為你有多么的自律,就有多么的自由。
現在我們只會面對一些簡簡單單的事,可你是否有想過,以后你會面對什么?以后你會面對生活,面對工作,甚至面對欲望。所以,你現在不自律,以后后悔都來不及了。
人為何要自律?你懂了嗎?
ted自律的演講ted演講自律的人生才自由篇五
自律是一門學問,這們學問,自先秦時期就開始做了。
《禮記》中,記述了儒家先賢的一句話:“君子必慎其獨也”。
“慎獨”二字,也許我們聽過數遍,但我們中的大多數仍無法道出這簡簡單單兩個字所包含的意境。“慎”即“心真”,“獨”指“獨處”,獨處之時仍舊心真,謹慎處事,行,有律于己,做,無愧于心,這便是這千年古訓的要旨所在。
我們都曾對“四知先生”楊震的故事有所耳聞,他嚴肅而略帶譴責地說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然后拒絕了手捧黃金的來客。
我們也曾在今年的八月領略了我國奧運健兒的風采,他們嚴于律己,奉獻給我們一場絕對真實的競技表演,讓我們領略了體育這無與倫比的藝術。
慎獨,讓他們更坦蕩;自律,讓他們的靈魂變得高大堅挺。
在大多數時候,自律是我們內心的一股力量。“律”即是約束,我們向來認為約束是對心靈的桎梏,卻不曾看到約束背后的美麗。它的美,正如一首詩,平平仄仄按一定的規律排列起來,就會呈現出令人贊嘆的音韻節律。
自律也是一種堅持,容不得人半點懈怠。千里之堤,尚且會毀于蟻穴。再高的修養德望,也會因為一時的不自律,而給人生留下抹不去的污點。
所以,自律是一種堅持的力量,也是一種力量的堅持。
也許,我們曾經在路上如無其事地丟棄過垃圾;也許,我們曾經在無人監督的自習課上講過小話;也許,我們曾經為了圖便利而橫穿馬路。
曾經的我們都或多或少有過不自律不慎獨的舉止。
但而今的我們,即將成人,即將邁入高校學府中深造的我們,也應當聽一聽孔夫子千年前的教會,做一個“慎獨”的坦蕩君子。
ted自律的演講ted演講自律的人生才自由篇六
甚至連許多西方經濟學家都認為,中國已經找到了主要依靠國家財政與控制的繁榮之路。但是,他們大錯特錯了。
2009年3月 ? 黃亞生
但是,在宣布新的中國世紀的曙光到來之前,全球的領導人和高管們需要好好再想一想,中國活力的源泉到底是什么。說到中國經濟奇跡產生的原因,獲得廣泛認可的看法——那是專家治國論的勝利,共產黨依靠國家控制的企業實現了向市場經濟的逐步轉型——從各個重要方面來講都錯了。這種標準的看法認為,企業家精神、私有財產權、金融自由化和政治改革對中國的經濟奇跡只發揮了很小的作用。但是,基于對中國政府的調查數據和中央及地方政府文件的詳細分析,我的研究結論是,財產權和私營企業是高速增長和貧困水平降低最主要的激勵因素。
我們經常讀到這樣的文章,認為漸進主義是中國成功地從馬克思主義轉型到市場經濟的關鍵因素;許多文章稱贊北京摒棄了俄羅斯式的休克療法,采用更加務實的方法,創建了良好的商業環境,讓私營企業有機地發展。這種觀點認為,通過在上世紀80年代首先進行小范圍改革,中國經濟發展的自由度和市場導向水平逐漸提高,并在90年代后期積蓄了發展動力。但事實并非如此。實際發生的情況是,上世紀80年代進行的金融自由化和私營企業的早期地方性試驗,催生了鄉鎮企業最初的蓬勃發展。正是這些早期的收獲——而并非國家主導的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和90年代的城市化——為中國奇跡奠定了真正的基礎。盡管有許多專家將中國宏大的基礎設施項目和利用外國資金建設的嶄新工廠與印度破敗不堪的公路和微不足道的外國直接投資流進行比較,但這種觀點夸大了公共開支和外國投資對中國發展的貢獻。直到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前,這兩種因素在中國的影響力所占比重都不大——它們的出現比80年代寬松的金融控制和最初的鄉鎮企業發展大潮要晚得多。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經濟的發展要比90年代快得多,并且產生了更好的社會效益:貧困人口下降,貧富差距縮小,而且勞動力在gdp中所占份額——衡量從經濟發展中人均獲益的指標——顯著上升。從1978年到1988年,生活水平低于中國貧困線的農村人口減少了1.5億以上。而在90年代,盡管gdp幾乎都達到了兩位數增長,并且實施了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但貧困人口數量卻只下降了6,000萬。此外,在80年代,中國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而不是消費驅動的程度遠不像今天這樣嚴重。
換句話說,企業資本主義與國家資本主義不同,它不僅帶來了增長,而且還對增長所帶來的利益進行了廣泛的分配。企業主義(entrepreneurialism)既充滿活力,又符合社會道德。
西方媒體總愛把像北京、上海和深圳這樣的大城市稱頌為生機勃勃的發展中心(見圖表)。而中國的農村地區,即使被提到,也通常被形容為貧困的窮鄉僻壤。但是,只要對經濟數據進行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對中國現代化城市高樓大廈的這些令人震撼的描述完全是一種誤導:事實上,中國的農村才具有最大的經濟活力,而政府的強勢干預已經窒息了中心城市的企業家精神和所有權。
后一種觀點的重要性無論怎樣強調都不過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事實上大部分都可以被描述為兩個中國的斗爭:由市場推動的、富有企業家精神的農村與由國家主導的城市之間的斗爭。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中國農村占據優勢地位,中國的資本主義就是企業式的、獨立于政治的,并且是充滿競爭活力的。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中國城市占據主導地位,中國的資本主義就會朝著依賴于政治和國家集權的方向發展。
上海是中國城市發展最顯著的象征,其現代化的摩天大樓、外國奢侈品商店和全國最高的人均gdp使其成為中國的模范城市——一個國家資本主義獲得成功的最好例證。事實果真如此嗎?采用更具有實際意義的經濟成就指標來衡量,上海的發展遠不及溫州。溫州是位于上海南邊數百英里以外一個浙江省的城市,這里是企業資本主義的一片樂土。上世紀80年代初期,使溫州聞名于世的僅僅是它那勤勞的農民。當時,在溫州的500萬居民中,城市人口還不到10%。如今,溫州是中國最具活力的城市,其數量眾多的企業主宰著歐洲的服裝市場。而相比之下,曾經是中國最早的實業家樂園的上海,如今卻很少涌現出本土企業家。
溫州的轉型幾乎完全是靠自由市場政策來實現的。早在1982年,當地官員就開始試行民間借貸、自由利率、存貸款機構的跨地區競爭,以及向私營企業提供貸款等。溫州市政府還大力保護私營企業家的財產權,并從其他諸多方面使城市更有利于企業的發展。
本土企業為民生福祉帶來了什么變化嗎?非常多。按人均gdp計,上海幾乎是溫州所在的浙江省的兩倍(難以獲得溫州人均gdp的詳細數據)。但是,如果衡量家庭收入——一般居民的實際的支出能力——這兩個地區的繁榮程度就旗鼓相當了。2006年,一個典型上海居民的家庭收入比一個典型浙江居民的家庭收入高13%,但上海居民的非工薪收入水平(如政府福利)卻幾乎是浙江居民的兩倍。兩地居民的平均勞動收入大體相當。平均來看,上海居民從經營企業中獲得的收入比浙江居民低44%,而從所擁有的資產中獲得的收入則要低34%。這就意味著:國家資本主義可以提高城市高樓大廈的樓高和gdp的統計數據,但并未提升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
和企業家階層做出過重大貢獻。然而,在改革以后的若干年里,江蘇省吸引了外國投資并從公共建設工程開支中受益頗多,而浙江省卻不然。這種差異產生了令人吃驚的結果。
20年前,江蘇省比浙江省更為富庶,但如今卻比浙江窮,在每一項重要的經濟和社會福利指標上都落后于浙江。平均來看,浙江居民的資產性收入要大大高于其北方鄰省的居民,他們居住的房子更大,擁有電話、計算機、彩電、相機或汽車的比例更高。浙江的嬰兒死亡率更低,浙江人的平均預期壽命更長,識字率也更高。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也遠遠低于江蘇。應該如何解釋浙江更勝一籌的繁榮呢?最令人信服的解釋是,在江蘇,政府對經濟干預過多,歧視本地企業而青睞外國資本;而浙江的官員則讓本土企業家擁有自由支配權,允許他們構建更大、更富有活力的本地供應鏈。
中國經濟奇跡的真正難解之處并不是其經濟如何發展,而是西方專家為何對其發展歷程的理解錯誤百出。一個原因是,這些外來旁觀者誤解了構成中國經濟體系最基本的元素之一——鄉鎮企業——的性質。一些西方最知名的經濟學家將鄉鎮企業稱為具有中國特色——具有創新意義的混合體,在政府的控制下實現了高速增長——的資本主義象征。例如,諾貝爾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里茲就稱贊鄉鎮企業為從社會主義到資本主義轉型時最常見的問題——私人投資者的資產剝離——提供了具有獨創性的解決方案1他認為,這些企業既具有公有制的形式,可以避免被掠奪,同時又能實現私營企業的高效率。
簡而言之,西方經濟學家常常認為鄉鎮企業歸鄉鎮政府所有。就在2005年,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道格拉斯?羅斯在《華爾街日報》上撰文指出,鄉鎮企業“與經濟學中的標準企業很少有相似之處” 2。但有證據表明,情況并非如此。在中國國務院1984年3月1日發布的一份政策性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到了鄉鎮企業的名稱。該文件將它們定義為“由鄉鎮主辦的企業、由農民組成的聯合企業、其他聯合企業和個體企業。”“由鄉鎮主辦的企業”一詞指的是歸鄉鎮所有并管理的集體企業。該政策文件中提到的所有其他企業均為私營企業:個人所有的企業或有多個股東的較大型企業——都是嚴格意義上的“經濟學中的標準企業”。官方對“鄉鎮企業”一詞的使用具有非常顯著的一致性:它一直是既包括私營企業,也包括政府主辦的企業。
西方經濟學家之所以會犯錯誤,是因為他們認定該名稱涉及到所有制。但中國官方卻從地理含義上去理解它——位于鄉鎮的企業。中國農業部的記錄證明,私人擁有并管理的企業實體在鄉鎮企業中占絕大部分。在1985年到2002年期間,集體所有制企業的數量于1986年達到頂峰,為173萬家,而私營企業的數量卻迅猛增長,從大約1050萬家增加到超過2,000萬家。換句話說,在改革時期,鄉鎮企業數量的增長完全歸功于私營企業。到1990年,在改革的頭10年中,此類私營企業雇用的勞動力數量占到了鄉鎮企業雇用勞動力總數的50%,而稅后利潤則占到了58%。
對中國發展的真正源泉的思想混亂也攪亂了外國人對中國企業出現在國際市場上的理解認知。人們常說,中國為全球競爭帶來了新的企業模式,國家所有制與明智的運用政府對金融的控制相結合,創造了獨一無二的競爭力源泉。計算機制造商聯想公司就經常被贊頌為中國非傳統商業環境中的一個杰作。
動資金,但其后所有重大投資的資金均來自于香港3。1988年,該公司從總部位于香港的中國技術公司獲得了90萬港幣(11.6萬美元)的投資,成立了合資公司,使聯想能夠將香港作為其法定的公司所在地。1993年,香港聯想公司在香港證券交易所首次公開上市,集資1,200萬美元。聯想公司是香港基于市場的金融與法律體系的成功故事,而并非中國由國家控制的金融體系的成功案例。
當中國在汲取華爾街崩潰的教訓,并準備應對全球經濟低迷之時,它可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莫過于去接受它已經發現了比自由市場更高效的發展模式的說法。中國經濟奇跡的真正經驗其實非常傳統——基于私有制和自由市場金融。中國的經驗為全世界提供了非常及時的提示:旨在鼓勵這些力量發展的改革的確奏效。
作者簡介:
黃亞生,麻省理工學院sloan管理學院副教授,從事政治經濟學的教學工作,創建并管理麻省理工學院的中國和印度實驗室,該實驗室旨在幫助本土企業家提高管理技能。本文摘自其《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企業精神與國家》(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state)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