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田野調查報告心得體會篇一
六月里的一天,我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山村故鄉。上午,一場大雨把鄉村的山川原野沖洗得一塵不染。傍晚,我獨自沿著田間小路,來到小時候常跟堂大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崗。我美美地呼吸著田野里清新的空氣,我盡情地欣賞著鄉村恬靜美麗的晚景!
眺望遠處。啊,視線盡頭多像一幅畫:柔和的夕陽,絢麗的晚霞,橫臥在不遠的天邊的群山,倚山而建的一簇簇的村落,一家家房頂上升起的裊裊的炊煙……奶奶還在世時說過:一層山水一層人。我望著群山在遐想:大山背后又是一層怎樣的山水?怎樣的人呢?這里看不到城市的車水馬龍,聽不到城市的各種聲響喧鬧,但卻充滿神秘。
近處,是一片金黃的稻田。①一陣晚風吹來,稻苗一起一伏的,②使我仿佛置身于一個金色的海洋之中。稻田的邊緣是一排排的絲瓜架,瓜蔓兒上開滿了一朵朵金黃的花。辛勤的.小蜜蜂正“嗡嗡”地③一邊唱歌④一邊采蜜。絲瓜棚旁邊那塊碧綠的西瓜地上,雖然沒有蜜蜂的歌唱,卻有著豐收的喜悅。瞧,⑤一個個大西瓜⑥像一個個胖娃娃似的躺在瓜蔓母親的臂膀里,夕陽的余輝輕輕地愛撫著它們,催它們入睡。
在我身邊的山坡上,則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只水牛在草上悠閑地啃著草,不時還抬起頭來。面對充滿詩情畫意的鄉村晚景,“鳴鳴”地長叫幾聲來抒發自己快樂的情懷和感受,那低沉渾厚的余音在寬闊的田野回旋,使人聽了興奮。
鄉村的傍晚多美呀!我如果有架照相機,定要把那起伏的山峰,金黃的稻田,西瓜地里豐收的景象和那引頸高歌的大水牛一一拍攝下來,讓它們永遠留存在我的影集里。我多么喜歡鄉村那迷人的傍晚;我多么喜愛這鄉村恬靜的生活!
2、第1自然段主要是寫。回到家鄉欣賞著鄉村恬靜美麗的晚景
3、b、按從遠到近的順序觀察
田野調查報告心得體會篇二
我于20xx年2月27日至3月12日在德宏州隴川縣做了為期14天的田野調查,此次調查是為了配合我的導師高登榮教授教育部課題:回訪與新探——對梁釗濤先生1963年滇西民族調查的再研究。再研究,通常是對他人的調研點進行重新調查研究,也就是在他人原先的調研點做田野工作,以期與先行研究進行學術對話。簡單而言,所謂人類學再研究就是一位人類學者對另一位人類學者先前的田野工作點展開的重新研究。目前,中國著名的人類學/ 社會學田野工作點, 如江村、西鎮、鳳凰村、南景村等, 幾乎都已經有人做過再研究或追蹤研究。此次對滇西民族調查的再研究,可以幫助我們直接延續田野工作點的學術生命,對滇西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研究的重要視角搜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對我們研究滇西少數民族的專家和學者提供參考依據。
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景頗語支。景頗族是云南獨有民族之一,景頗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境內。其余的景頗族人口散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馬、崗房、古浪、臨滄的耿馬佤族自治縣等地。
“德宏”是傣語的音譯,“德”為下面,“宏”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位于中國云南省西部。“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傣族人民在這里生長。密密的寨子緊緊相連,那彎彎的江水啊碧波蕩漾……”這首半個多世紀以來傳唱大江南北的經典名曲,吟唱的就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德宏是一個神奇美麗的地方,這里山清水秀、物產豐富。全州轄瑞麗、芒市、隴川、盈江、梁河5縣市,總面積11526平方公里,總人口118萬人,北、西、南三面均與緬甸接壤,國境線長503.8公里,是我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黃金通道,是中國對南亞開放的前沿。
人。少數民族主要有景頗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和回族,占總人口的54.9%,其中景頗族和阿昌族分別占總人口的27,2%和7.4%,為全國景頗族和阿昌族人口最多的縣。隴川歷史悠久,是西南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其西與緬甸聯邦共和國毗鄰,國境線51公里,新縣城章鳳為國家二類口岸,與緬甸國家級口岸——雷基口岸對應開放,可直通緬甸八莫、伊洛瓦底江至東南亞、印巴次大陸及世界各地,是面向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陸地口岸;南與全國旅游城市——瑞麗市相連;東與州府所在地——芒市相連;北與盈江、梁河兩縣相連。其獨特的地緣優勢為發展外向型經濟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條件。
遷體現出來。此次調查我是以隴川縣清平鄉廣外村為個案,調查方法主要采用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相結合。
人,占總人口的15.9%,傈僳族411人,占總人口的2.9%,其他71人,占總人口的0.5%;全鄉共有森林面積20萬畝,國有林5萬畝,集體林15萬畝;耕地面積28944畝,水田11664畝,旱地17280畝,以糧食生產為主,主要經濟作物:甘蔗、水稻、麻竹、茶葉。
“廣外村”的名稱來源據村里的稅務局退休老干部祈勒喬老先生講述是這樣得來的:大約在200年前,廣外村這個地方發生了一次戰爭,傣族士兵對居住在廣外的景頗族發起了侵略戰爭,廣外景頗人民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自發組織起來,和傣族戰斗。“廣外”一詞原為傣語,在漢語里的意思是“槍丟失的地方”。1954年建鄉,當時廣外山官和隴川土司經過開會協商討論,將“廣外”改為“拱外”。之所以改名是因為有兩層含義:①“廣外”傣語意思為壩撇(不要騙你),帶有歧視的含義;②“廣外”因為山官所在,有山官寨的,要用山官名字“拱外”。
田野調查報告心得體會篇三
摘要:音樂調查,是一種從古至今存在的名詞,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含義,從古代的“采風”到現在的“田野調查”,可謂經歷了多少時代的更迭。近現代開始,西方的人類學、民族學和民族音樂學等不同學科在不斷地被引入,因此,“田野調查”這一稱謂逐漸代替了“采風”的稱謂。田野調查作為一種研究方式在不同的學科以不同的目的被采用,即使所面對文化事項相同,研究目的的不同也使得工作方法會有很多種選擇。田野調查需要有計劃、有準備、有目的運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它是民族音樂學研究的必要方法和途徑,在民族音樂學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本文主要在本文主要在針對田野調查前期的準備和田野調查中的文化沖擊以及消除“文化隔膜”的基本原則等方面做了簡要論述。
關鍵詞:民族音樂學;田野調查;“文化隔膜”
一、民族音樂學中田野調查的重要性
田野調查就是一個人背井離鄉,離開自己習慣和熟悉的生活環境,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甚至語言不通、生活環境很差、交通、通訊等諸多不便的城市、鄉村及部落,去到和音樂有關的地方去調查所需的音樂事象。很多在學術上有所發現、有所發展和有所突破的民族音樂學課題,都是經歷過豐富而堅實的實地調查和建立在現場音樂資料的積累基礎之上的,正所謂實踐出真知。許多著名的經驗分豐富的民族音樂學家及社會科學家都是通過利用自己的時間去堅持不懈、不辭勞苦的進行實地調查,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探索,將此項工作當成自己學術生涯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為相關學科的進步與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的經歷和精神,是民族音樂學家們的先鋒和楷模,為民族音樂學進行田野調查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一)分析現狀、明確目的和選擇類型
對于準備實施某項實地調查,首先要明確自己考察的音樂事象和內容,要明確自己調查的目的,要調查的內容是什么,想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結果。要有針對性地對某一地區的某種音樂事象進行考察,通常某一地區會有比較豐富的音樂活動,若調查目的不是為了編寫音樂方面的著述,就要提前確定調查對象為一個還是幾個音樂事像,接著要明確此次調查是為了解決什么實際問題,隨后確定調查研究的范圍和調查時要深刻細致到何種程度,再來確定調查研究要采用的方法。分析現狀、明確目的之后要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確定調查類型隨后進行后續準備。
(二)現有材料的搜集及整理
提前了解被考察地區的相關資料,是一項重要的準備工作。相關資料包括直接資料和間接資料,其中,直接資料是指前輩們留下來的與調查內容相關聯且是直接關聯的資料,而間接資料是指背景資料、歷史資料以及相同藝術資料等材料。只有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不做無謂的重復功,才能將所調查音樂事象與社會生活相聯系。
(三)注音能力培養和其他準備
當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語言不通將會是調查者面臨最大的問題與阻礙,因此,在調查之前應先了解所調查地區使用的語言,必要時,要與當地的領導和官員提前聯系與溝通以獲得幫助,除了能為調查者與被調查者進行語言上的翻譯,這些領導與官員有時也可以為調查者們提供一些有用的書面材料,除此以外,當地領導及官員的陪同也會使得調查進行的順利,有利于與調查對象更親近的接觸,以獲得有用的信息。
(四)調查提綱的擬定
提起調查工作的行動指南,無疑就是調查提綱,調查提綱不僅可以讓調查形式和內容有一個總體的規劃,對于人們順利開展調查工作更是起到了不可泯滅的重要作用,調查提綱的擬定可以使得調查過程調理而清晰,有益于快速梳理所收集到的信息。調查提綱的內容包括調查目的、任務、范圍、形式和具體項目設計等。
不同的生活環境會有不同的文化背景,離開自己所熟知的環境去到一個新環境時,除了硬件條件設施等的不同,文化的差異也是存在的。除了要進行自己的調查,接受不同的文化并去適應當地文化也需要一個過程,到了新的環境就要去接受新環境的一切,尤其是文化差異,我們要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鍛煉自己的心里接受能力、應變能力和交際能力。對于田野調查中所遇到的不同文化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四、“文化隔膜”消除的基本原則
如何消除調查者與被調查者之間所產生的文化隔膜,應遵循的淡化文化沖擊的原則是什么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讓調查科學、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據實踐經驗積累可知,我們在調查中應當遵循某些基本原則去消除文化隔膜:1、應該提前與被調查者認識磨合,擬定好統一的目標,消除可能存在的種種疑慮以及思想負擔。2、要有熱情、耐心的工作態度和平易近人、言辭樸素的交流方式。3、要有平等待人和誠摯交往的態度,要盡量保持融洽的人際關系。4、要尊重不同的民族習俗和民族情感。到“入鄉隨俗”、“客隨主便”的觀點。
五、結語
隨著民族音樂學的學科日益發展與壯大,田野調查中所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筆者通過不斷總結前人留下的經驗并結合為數不多的幾次體驗,來反映田野調查中應做的前期準備和應遵循的原則。
[參考文獻]
田野調查報告心得體會篇四
為了開辦“田野書舍”,陸夢蝶做出了很多超越健康人的努力。
當她蹣跚鍛煉時,被村里的小孩哄笑為傻子;當她拄著拐杖四處找路時,常常被人當作乞丐;從癱在床上到能拄杖行走,她經歷著自己的“人生長征”。她說服父母,用他們在公路旁邊蓋的四間新房開辦書舍,并且自籌資金購置書籍電視vcd音響碟片等設備,拄著雙拐到婦聯科協等許多單位聯系募捐書籍雜志。
為了使“田野書舍”得到更多社會關注,她用鄉村的沙棗核草珠編織成時裝裙進行展覽,舉辦剪紙作品展覽,參加各種團體組織的演講報告,以“身殘志堅”的精神感動了許多人,使大家源源不斷的為“田野書舍”“增磚添瓦”。
為了不斷壯大“田野書舍”,獲取更多的資金支持,陸夢蝶克服左眼失明雙手畸形的不便,從2004年開始學習制作設計剪紙,并獲得第四屆國際(中國 寧夏)剪紙藝術展金獎,2006年出版了自傳性散文集《夢隨蝶舞》,并于2009年4月底出版了《偶是農民》。《夢隨蝶舞》講述了她“身殘志堅”的經歷,而《偶是農民》則追溯了她“自強不息”的根源,這部作品的素材完全來源于開辦“田野書舍”的過程中同農民的交流。她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播種耕耘知識的文化農民,想通過《偶是農民》里的60篇中短篇小說,讓全社會更多的關注“農家書屋”建設,為更多的農民提供優質的文化陣地。
一句路人的“你看那個傻子”,曾讓陸夢蝶失聲痛哭,但是人們的愛心,領導的支持,更讓她感激感動信心百倍。
農民對生活當中遇到的一些不公平的事情,也漸漸學著使用法律武器,比如外出打工鄰里生產生活糾紛。當鄰村農民種植“春頭”遭遇假種子的事件時,她幫他們撰寫打印投訴信,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和協調,使大家的損失降至最低。
田野調查報告心得體會篇五
-------------隱藏在環境背后的爭端
王佳寧 10033007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
關鍵詞:環境矛盾沖突利益
目前,我國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制約因素。其中,廢氣、廢水、廢渣的排放量大,污染面積廣。在礦區大氣,水體,土壤普遍受到污染。因此,了解調查礦區環境和污染的現狀并采取預防措施和治理的措施,保護礦區環境,阻止礦區環境惡化趨勢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矛盾”就是事物在變化發展過程中的對立統一,它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列寧說:“就本來的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對象本質自身中的矛盾。”列寧長將這個法則稱為辯證法的本質,又稱為辯證法的核心,因此,我們在研究這個法則的時候不得不涉及廣泛的方面,如果我們將這些問題都弄的非常清楚了,就能更好的用理論去指導實踐。
在內蒙古自治地區除了畜牧業外有很多的第二產業和而第三產業推動這當地經濟的不斷發展,其中鋼鐵和金屬礦業已經稱為內蒙古自治地區的主要經濟來源。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同時牧區與礦區的矛盾和沖突也日益凸顯,成為一個很重要的社會問題。然而,這個問題作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始終存在于社會發展的整個過程之中。
在這里不得不重新提起美國美國心理學家謝里夫的群際沖突理論,該理論的核心內容是:群體成員的群際態度與行為,群際的利益沖突導致群際沖突。其中群體利益就是“群體安全的真實或想象的威脅,一種經濟利益,一種政治優勢、一種軍事重要性或其它”由此可見,“利益”是決定群際之間產生沖突的一個重要因素,并且“利益”會涉及到多個方面。 引起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矛盾的主要有由于語言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而形成的交往障礙,以及民族偏見和民族歧視等,這些都是歷史所遺留的至今仍沒有得到解決的因素,到了近代社會并且一直到現在由于大量的移民也是產生矛盾的因素其中為了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而對牧區造成的不良的環境問題也是矛盾沖突的因素之一,并且不斷的上升。
李曉霞在對新疆維漢競爭于合作的調查中提到“利益”也是影響民族之間關系的一個重要因素,她說:“共同的利益往往不一定導致民族團結互助,進過實證研究利益多會引起族際之間的矛盾沖突。”在對家鄉的調查過程中逐漸意識到使礦區與牧區產生矛盾沖突的不僅僅是嚴重的環境問題,而是隱藏在環境背后巨大的經濟利益。其中比較突出的是污染賠償和占地賠償。
漢族人口占70%蒙古族占30%,大多數人都是這周邊地區的漢族人口,他們是年輕的時候來到礦區進行建設,然后在礦區安家在這30年間和他們的子孫形成了現在這個小具規模的城鎮,他們主要以上班為主,每月都是拿礦上的固定工資來維持生計,由于礦區的土壤不適合農作物的生長,所以沒有人務農。標準的八小時工作制,但是讓人們的工作并不輕松,四個班時不同的人倒班上,比如第一批人是八點上班,下午四點下班,第二批人就下午四點上班,凌晨十二點下班,第三批人則凌晨十二點上班,第二天早上八點下班,就這樣三批人輪流二十四小時進行生產,直到每年年終的時候他們才有十幾天的休息時間。到目前為止已經發展成為采選、冶煉、機器加工制造配套成龍的現代化大型礦山。礦區現在有兩個采區,兩個選廠,一個提升運輸工區,一個鉛冶煉廠等六個主體生產單位,有變電所、水暖站、運輸車隊、質檢中心、跌路轉運站等配套機構。礦區現以整合當地資源為依托,不斷延長企業發展的鏈條,二期投資一點八七億元,取得了巨大的建設成果。
蒙古族本來就是一游牧為生,聽當地的蒙古族老人講在礦區還沒有開發之前,這里每年都是草木茂盛,而且趕上雨水充沛的年頭可以供兩三個大隊牧民的牛羊繁衍生息,不用整體遷徙,就在這一個地方就能過好幾個春夏秋冬。隨著第一支勘探隊的到來,陸續的開始大量的外來人口遷入,直到今天能看見的山全部被炸藥炸的面貌全非,山被削平掏空,平地被廢渣堆成小山,清澈的河水被尾礦砂污染成暗綠色看不見水底還散發著刺人的氣味。蔚藍的天空變的烏煙瘴氣,隨處可見的生活垃圾,夏天的時候草長得高不容易看見埋在草下面的垃圾,等到冬天的時候,枯草上面掛慢了各式各樣的塑料袋,各式各樣的生活垃圾都被傾倒到離生活區較遠一點的草地上,老人說看了好不心疼,也想找漢人去理論一下,可是漢話說不好,也不知道應該找誰才有用,又沒有文化,漢人還很霸道,找了也沒有什么改進。自己家的兒子也在礦上上班,怕領導給小鞋穿!也就這么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過來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牧區的一部分牧民也會選擇到礦區上班,主要是上班的收入比較穩定,不再是靠天吃飯,要是遇上大旱或者是雪災的年月一家人也能有吃有喝,不至受凍挨餓。雖然和漢族人的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一樣,但是都不會影響上班,都是買體力的活,一樣能干好,日子長了漢話也學會了不少,生活也算越過越好!但是這一部分牧民仍舊是歸當地政府管理,政府與礦區協商由礦上出錢政府為這30%的牧民蓋起了整齊的磚瓦房,70戶牧民住進了寬敞的瓦房,每一戶人家除了三間房子外還有一個四分地大的院子,院子里有圈養牛羊的敞篷,不少牧民家現在都在自己家院子里的小園子力種上一些常見的蔬菜,每當剛剛進入夏天的時候就能吃上新鮮的蔬菜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受到了漢族人生活的很大影響。但是,他們仍舊喂養牛羊,他們仍舊擁有國家分給他們的草場,只是數量相對以前變的少了。
2011年的6月25號在礦區的行政樓下面聚集了200多牧民,他們要求礦區對被污染的草場進行治理,并且強烈要求礦區對他們進行經濟賠償。隨后幾天就發生了武裝特警與牧民之間的暴力沖突事件。
烏云琪琪格,女,蒙古族,訪談時間2011年7月20日,訪談地點 烏云琪琪格老人家。 在一個牧民的介紹下筆者找到了在發生暴力沖突事件那天受傷最嚴重的琪琪格老人,在她的家里了解到整個事件的起因因和經過。初次看到這個瘦小的老人很難想到她會和什么“沖突”“暴力”這一類的詞聯系到一起。到老人家里后,老人很熱情的把我們讓到屋后,倒上熱氣騰騰的奶茶,端出自己家做的奶豆腐,聽著她用不怎么流利的漢語和我們交流,一會漢語一會蒙語,黑瘦的老人的臉上似乎還有沒有從事件中平息的恐懼與憤怒。
實,我們很早就找過礦上的領導,希望他們能把我們這片的草場好好的治理一下,畢竟這是我們生活唯一的經濟來源,我們家就一個女兒,世代都是靠著草原吃飯,可是,最近自己家的牛羊不知道什么原因就突然暴死,以為就自家牛羊這樣,原來不止我們這一家,后來大家在一起分析來分析去可能是和牛羊吃的草有關,牛羊吃了大量的被污染的草,礦上的選廠和冶煉廠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尾礦砂,由于我們這個地方一到春秋和冬天風就特別的大,礦上的沙子漫天的飛,那些有毒的尾礦砂就被刮到牧民的草場里,大量的草庫倫都被沙子掩埋,春天牛羊吃了、死了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因為這件事牧民多次找到礦區領導,但是,最后都沒有得到合理的解決,最近,在離咱們這很近的西烏珠穆沁旗發生了牧民被軋死的事情,蒙古族人都起來反對這件事,我們其實也想借著這件事想把我們的問題解決了,就在6月的時候咱們嘎察的牧民差不多都去礦區行政樓下面去找領導,想討個說法,可是幾個帶頭的牧民被留下后就把我們都送回來了,還威脅我們說要是我們還不走就把我們抓起來!到了晚上,那幾個被留下的牧民回來后說礦上已經把污染治理費給政府了,和他們已經沒有關系了,每年30萬的污染治理費,我們根本一分錢也沒有看到,而且環境根本沒有得到什么治理。幾十年得錢到底哪里去了!為什么牧民連一分錢也沒有看到!他們越想越生氣,第二天就找到了白音烏拉鎮政府,可是政府又把責任推到了環保局,這樣一來二去,那都不承認錢被拿走了,我們都是踏踏實實的牧民,每家都有牛啊羊啊的,跑來跑去的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日子還過不過啊!可是就這樣跑了一個多月卻什么結果也沒有,就這樣我們一氣之下就把在我們這附近的礦區生產用的供水井給停了!讓他們再生產!讓他們再污染!看他們沒有水怎么辦!”老人說到這里!筆者才明白為什么會發生牧民和武警的沖突事件!他們把礦區生產不可缺少的水井停!停上一天,礦上就會損失上億的資金,何大何小啊!到底那筆錢到哪里去了?老人又接著說:“我們把水井停了,每家出一到兩個人一起去那里看著,不讓漢人把鎖打開!兩個小時一換班,從早上8點開始,到下午1點多的時候!正好換到我去那里,剛到那就兒就看到,有好多的車,是警察的車,還鳴著笛閃著燈,十多個車朝這邊開了過來,不一會就開到離水井幾十米遠的地方停了!下來了好多穿警服的警察!他們都帶著面罩,左手拿著盾牌,右手拿著好像是黑色的棍子(電棍),前面一個穿著便衣的人,手里拿著一個話筒(擴音器),那些人排著隊就朝著面走了過來,拿著話筒的人,沖我們喊說什么我們已經犯法了,叫我們馬上打開水井!我們站在那里還沒有反應過來怎么回事,那些穿制服的人都已經走了過來了!拿話筒的人喊了一句‘沖啊’穿制服的人就過來把在場的所有牧民都圍住了,開始又拖又拽!連打帶踢,我一個大老婆子怎么能禁得起這么折騰,就感覺被人拽到了然后就有一股很嗆人的煙鉆到心里,鉆到腦子里,腦袋特別的疼,眼睛也疼,接著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老人說道這的時候用衣服的袖子擦了擦臉上的眼淚,一旁一直沉默的蒙古老人滿臉憤怒的說:“什么警察啊,警察不是打壞人的嗎,我們安分的老百姓也要打嗎?什么‘沖啊’我只有聽見紅軍打日本鬼子的時候才喊‘沖’呢!四五個穿制服的人打一個個手無存寸鐵的牧民!他們還是不是人!打一個都黃土埋半截的老婆子!他們是牲口嗎?”老人一邊說,一邊罵!憤怒的像草原上要復仇的草原狼!筆者在當時圍觀的人中了解到老人中所說的很嗆人的白色的煙原來是特警隊投放的煙霧彈。琪琪格老人的老伴兒話音剛落,進來一個穿著水泥廠工作服的中年婦女,老人說著就是他們的女兒,在新建的水泥廠上班,出事那天女兒正在上班,聽到消息后馬上就跑去了,老人的女兒在我身邊坐下說道:“你說說,那些人怎么那么狠呢!那家的孩子不是爹媽樣的,那么大歲數的老人也打,小年輕的也打!只要被圍住的牧民或輕或重都被打了!我跑過去想把媽媽扶起來,被一個人拽住不讓我進去,警告我會挨打,我說里面有我媽媽他才松開我,我在來的路上看見在離出事不遠的地方的一個小低洼站著一排穿的很好的人,都是一副官樣!有幾個是我們到行政樓下找領導的時候見過的,還有幾個是在白音烏拉政府找領導的時候見過的!這是什么領導?藏起來看著老百姓挨打嗎?”老人的女兒越說越激動,后來也哭了起來,滿肚子的委屈一下子都說了出來。
筆者還了解到,被打傷的牧民到當地的醫院就診的時候醫院拒絕為他們看病!牧民只好到離礦區幾百里地以外的鎮醫院看病!可是鎮上醫院只為牧民打一些根本沒有什么作用的葡萄糖、鹽水等。事情發生的兩個星期以后牧民每個人得到了200元得污染治理費,礦上用黃土掩埋了裸露在外面的尾礦砂,嘎察里的每兩戶牧民政府為他們蓋了一個盛垃圾的地方!還給嘎察配了一輛翻斗車和一輛鏟車說是用來清理垃圾,最后請了烏蘭穆旗的文藝團在牧區舉行了一場那達慕大會。
這次沖突事件,直到筆者在調查結束后,仍舊沒有結束,牧民不滿意政府或者是礦區行政單位的解決結果,筆者了解到,他們仍舊要繼續上訪,直到得到自己合理的賠償后。
就這個問題筆者找到了礦區環境的相應管理的領導,他說礦區的環境治理一直是很棘手的問題,但是在環境方面礦區已經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每年投入大量的資金在環境治理方面,尤其是在對尾礦砂的治理上。由北京有色金屬設計研究院總院設計等級為四級尾礦匯水面積為平方千米,山溝長度為千米,溝底平均坡度為,目前堆積32米,干灘長度為120米。前期采用堆石壩,后期采用上游法尾礦堆壩。這樣的設計是污染的程度大大的降低,但是仍舊是不可避免。筆者親自到了兩處較大的尾礦壩,今年雖然采取的是用泥土將尾礦砂掩埋的方法來阻止砂子的漫天飛舞,但是,灰綠色的砂子還是清晰可見,而且會有很大的刺激性氣味。
除了礦區生產產生的大量污染外,不可忽視,也是每天顯而易見的礦區居民生活垃圾同樣嚴重的污染這環境,這樣的污染不僅僅只局限在他們的居住地點,也嚴重的污染這牧民的草場。
礦區居民人口多,居住集中,有著整齊規律的房屋排列。然而他們的生活垃圾卻卻在街道上!房屋的后面!暫時沒有被占用的空地上隨處可見!比方居民冬天生鍋爐后的煤灰、夏天燒炕的煤灰、做晚飯后的廢水、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垃圾袋等等。每到夏天難聞的氣味開始蔓延!筆者在問到這個問題是,負責環境的領導是這樣解釋的,礦區將生活環境垃圾處理承包給個人,每年礦上會付給承包人20萬元錢來作為環境治理的費用。其它的事情和處理的結果他們會在年終的時候得到他們的環境處理匯報。
他們唯一的工作或者說經濟來源。他們購買了承裝垃圾的車并且雇人處理生活垃圾他們并不是每天都清理垃圾,而是幾個星期或者是更長的時間清理一次,他們同時會采取用土將垃圾就地掩埋的方法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然而在冬天的時候仍舊能看到漫天飛舞的各種顏色的垃圾袋!而且能看到在牧草上掛這的各種垃圾!這并不是小問題。很多牧民因為這件事情曾找到礦區居民,但是最后都不了了之。其實,這又何嘗不是矛盾沖突的因素呢!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在筆者家鄉附近有幾個大型的煤礦,一直帶動著當地經濟的發展,像白音華煤礦和霍林河煤礦,他們所產的煤遠銷各地,在另一方面也給予內蒙鋼鐵事業的大力發展。然而,要想把這樣的黑色資源運出去,交通成為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當地政府在上級的指示下修建了超載路,專門供運煤的大車進行運輸。這看來是一件非常造福百姓,并且十分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事情。可是,矛盾也隨之而來。
張某 漢族個體司機訪問時間2011年7月29日訪談地點:白音華煤礦
在上面的交談中,在一次看到因為利益導致的矛盾從沖突,拉煤司機也是為了生存不得不重新占用牧民的草場,筆者對便道的寬度進行了粗略的測量,寬只有5米多,僅僅只能通過一個大車,如果有兩個大車相向而行的話必須的有一個大車停下來,先叫另一個通過,大車司機們沒有太多的侵占牧民的草場,與他們幾千畝的草場比起來其實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當地現在正在修建鐵路,中鐵局是按每畝地一萬元對被占草場牧民進行賠償的。要是按這樣的價錢計算,這路被大車司機走就不劃算了,所以牧民就要求大車司機從新對他們做出賠償!
這樣看來,使漢族與牧民之間矛盾不段加深的不僅僅是因為語言,生活習慣,民俗風情等,越來越主要的還是不斷出現的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