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最美巾幗英雄奮斗者事跡篇一
在“三八”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中央宣傳部、全國婦聯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2022年“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時代楷模、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入選2022年“最美巾幗奮斗者”。
大力提倡課堂教學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在全國率先提出“云課堂”這一教學模式的吳蓉瑾,被學生、家長親切稱為“云朵媽媽”。
給女教師“愛的休假單”
“三八”婦女節來臨,黃浦區盧灣一中心的女教師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愛的休假單”。這是校長吳蓉瑾對于彈性休假制的一項新嘗試。
本市中小學推出課后看護服務后,學生們的體驗更豐富了、家長的負擔減輕了,但老師們的任務卻也更繁重了。
小學教師以女性為主,她們除了在職場上兢兢業業,同樣也面臨著照顧家庭的壓力。比如盧灣一中心小學百余名教職員工中,就有超過九成是女性。
吳蓉瑾帶領著同事們,開始探索彈性休假制,而今年“三八”婦女節的這張半天休假單,就是她們的第一次嘗試,老師們可以在安排好課務的情況下,休假半天。
這雖然是一張小小的紙條,卻飽含了如云朵般溫柔的理解和關愛。
用智慧校園呵護學生成長
上周,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典型案例,盧灣一中心小學《基于五育并舉的學生數字畫像》榜上有名。
吳蓉瑾被稱為“云朵媽媽”,不僅僅因為她喜愛云朵的高遠純潔,更因為她大力提倡課堂教學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在全國率先提出“云課堂”這一教學模式。
十余年里,她帶領師生積極投身于“云課堂”的探索實踐,她探索的智慧課堂,打破了傳統“教室”概念,隨時、隨地、隨需助力因材施教,教師可以通過信息系統,了解每個學生的課堂進度、學習習慣等,用數據讀懂學生的成長規律,并以此為依據提供個性化指導。吳蓉瑾還牽頭開發了多個“云系列”產品,“云手表”“云廚房”“云劇場”“云隨行”等均申報了專利。
語文老師出身的吳蓉瑾,花大量時間學習技術的迭代更新,研究怎樣通過信息技術來提高課堂效率。盧灣一中心小學放學后的會議室經常燈火通明,吳蓉瑾帶領著it團隊、學科教師們,對白天采集的課堂數據進行研究討論,齊心協力,通過信息技術呵護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上海市中小學學業質量綠色指標”綜合評價結果顯示,在保持學業水平領先的同時,學生學習興趣指數持續上揚,學業負擔指數持續下降,信息化助力教育教學作用顯著。目前,學校二年級以上學生都已具備簡單的編程能力,在國家級信息科技相關競賽中共獲獎30個。
三年時間打造郊區好學校
作為教育部信息化資源庫專家,吳蓉瑾擔任校長工作坊主持與培訓任務,多次到青海、貴州、陜西、四川、重慶、云南等省教育薄弱地區,積極為當地教師開展培訓,并為萬名校長提供在線學習。青海、陜西、貴州等地的250多所學校學習和借鑒了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的教育教學模式。她牽頭承擔了上海市松江區、奉賢區2所市郊學校8年的委托管理任務,以及四川省都江堰市天馬山中心小學的重建和支援工作,受助學校教學質量進步明顯,學生學業成績均由區內、縣內末端變為名列前茅。
作為特級校長,她受組織派遣流動到嘉定區盧灣一中心實驗小學擔任校長。
該校年輕教師譚珂更是深有感觸,吳蓉瑾將“愛的教育”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采用“剛柔并濟”的情感管理,致力打造一支重師德、樂學習、勤實踐、善合作的教師隊伍。吳校長不僅上示范課,把自身的經驗分享給老師們,還會為大家搭建專業成長的平臺,她邀請老校長解讀教育類文件,請來各方面專家給老師們作培訓。為了促進新教師快速成長,加強優質資源輸送,吳校長還邀請黃浦盧一各學科老教師到嘉定盧一開展“每周一研”活動,還來了“三三制備課”“教學五環節”等成熟經驗,并首創“輔導員中心組”工作,鼓勵輔導員們積極商討學校發展、班級管理中遇到的問題,不僅提升輔導員的業務能力,更是將這份愛的暖流傳遞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
科學的管理方式打造了一批優秀教師,近3年,有區骨干教師4人,區園丁獎2人,鎮骨干教師5人,鎮優秀教師8人,教師的研究生學歷占比達到51.14%,嘉定盧一實小真正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
這位扎根基礎教育27年的人民教師,獲評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全國優秀中隊輔導員,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等榮譽。
但吳蓉瑾對榮譽其實看得很淡,她最喜歡孩子們給她取的“云朵校長”這個昵稱。她常說,云朵高高飄在天上,望得很遠,像她一直自勉的高遠志向,而云朵又是軟軟的,像溫暖而柔軟的內心,陪伴著一屆又一屆孩子們成長。
最美巾幗英雄奮斗者事跡篇二
一、 艱苦創業 積極進取 不斷開拓創新
1996年幼小的張艷同志在高中畢業后,就只身去上海闖蕩,成為上海三十八棉紡廠一名員工,由于勤勞好學、聰明能干,很快就獲得廠里的一致好評,被廠方譽為“女能手”。
1999年張艷同志結婚了,婚后張艷同志毅然辭去了上海的工作,與丈夫夏寧一起投身于漁網事業中,公司在她的領導下,得到較快的發展,2000年在成功占據了國內漁業市場之后,張艷同志將眼光放到了更遠處,那就是開拓國際市場。一年之間她和她的丈夫跑遍了全國漁具生產廠家,幾乎各種漁具交易會都能看到他們的忙碌的身影。辛勤的努力一定會換得應有回報,2001年她們終于成功的拓展了國際市場,與韓國、日本、南非等固定的國際客戶開始了長期的貿易來往。
事業上的初步成功,并沒有遮蓋她稅利的商業目光,2000年她針對公司生產能力低下的劣勢,進行了針對性改革,征得600多平方米土地作為生產工廠,建造了12間廠房,作為公司長遠的生產基地,并取名為“建華漁具漁網廠”。
2004年公司征得土地3900平方米,增蓋廠房30多間,大大提高了生產能力。同年,“建華漁具漁網廠”正式更名為“安徽廬江縣雅斯佳休閑用品有限公司”,并且取得自營進出口權。
目前,安徽雅斯佳休閑用品有限公司已經成功的同來自東南亞、歐洲、美洲、澳洲、非洲等地的客戶開始了長期的貿易往來。
二、 誠信立足 連創佳績 為一方謀福利
“以誠經商,以信立業”這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經商準則,在張艷同志心中,更是將其作為事業成功的不二法寶。創業近十年來,她始終如一的堅持著自己的誠信原則,一絲不茍的做人做事,工人信賴他,客戶認同他。公司生產量每年都在不斷上升,她的'客戶每年都在不斷的增加,近十年的商業生涯沒有出現任何貿易上的差錯,沒有一個客戶愿意同她終止商業往來。 2005年張艷同志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組織,時刻以黨員身份作責,處處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她的公司每年都為全鎮創造豐厚的效益,她的工廠每年都為村里剩余勞動力提供令人羨慕的工作崗位。她與她的公司一起為廬江縣鄉鎮經濟的發展,為家鄉的脫貧致富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張艷同志在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也實現了自己人生的價值。
最美巾幗英雄奮斗者事跡篇三
篇4近日,中宣部、全國婦聯評選出10名“最美巾幗奮斗者”。她們是中國女性的先進代表,向社會傳遞了愛黨報國、信念堅定的政治品格,展現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巾幗風采,在新時代的廣闊舞臺上綻放芳華,譜寫了璀璨的奮斗篇章。
助力鄉村振興:“把學會的知識為祖國和人民服務”
楊寧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江門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2010年,她大學畢業后毅然選擇回到家鄉江門村,帶領鄉親們努力拔窮根:創新“稻+鴨+魚”共作模式種植紫黑香糯,帶動村里年收入300多萬元;聯手大學生村官成立“苗村倌”電商服務中心,幫助村民銷售特色農產品900多萬元;出資建設扶貧加工車間,創建“苗阿嫂”“苗阿公”品牌,村里產業覆蓋率達100%。2020年,江門村實現94戶326人全部脫貧。
“未來,我要在鄉村振興的主戰場繼續貢獻青春力量!”楊寧說。
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還有蘭州鑫源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建敏。2018年,尹建敏為當時的深度貧困地區東鄉族自治縣和漳縣建檔立卡貧困戶投放種羊2.1萬只,帶動8個鄉鎮、6個合作社開展規模化養殖。她還新建8個黑木耳種植基地,吸納350名婦女在家門口就業。截至目前,為建檔立卡戶分紅865萬元,支付土地流轉費142萬元。
鄉村振興的道路,見證了她們的不懈引領,也見證了她們的醫者仁心。
37歲輾轉多地回到祖國,57歲投入麻風病防治工作,95歲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世界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醫生李桓英長期奔波在云、貴、川等地的偏遠山區,曾經4次遇險,兩側鎖骨和肋骨都摔斷過。她推廣的“短程聯合化療”方法救治了數以萬計的麻風病患者,她提出的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相結合的模式,被稱為麻風病“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為我國乃至世界麻風病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
“我要把學會的知識為祖國和人民服務”。如今,百歲高齡的李桓英用實際行動激勵著年輕一代的醫務工作者。
同樣堅守在醫療衛生崗位數十年的,還有陜西省榆林市佳縣人民醫院原副院長、兒科主任路生梅。
1968年,路生梅被分配到佳縣人民醫院工作。看到佳縣落后的醫療條件,她許下了“為黨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的承諾,用心守護革命老區人民的生命健康。路生梅白天接診患者,晚上刻苦學習,迅速從一名專業兒科醫生成長為全科醫生,并創辦了佳縣第一個正規兒科。退休后的20多年里,她依然堅持每周在縣醫院和中醫院義務坐診,接診患者超15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