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朱永新新教育摘抄新教育讀后感篇一
在這個暑期里,我拜讀了朱永新所寫的《我的教育理想》和《新教育之夢》兩本書,我感覺對教師這一職業又有了新的認識。
這兩本書所寫的內容是朱永新“理想”中的教育,其實也是許多教師心目中“理想”的教育。
朱永新認為,教育和其他職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教育的復雜性和豐富性是其他事業所不具備的,它要求教師富有更高的靈性與悟性。
朱永新提出,一個理想的教師,應善于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人,之所以沒激情,是因為他發現不了自己的可愛之處和偉大之處。一個人永遠不會超過他追求的目標。同樣,一個人也永遠不會超過對自己的評價。一個人對自我的評價,往往是這個人事業能否成功的標志。自信使人自強,適當的“驕傲”使人成功。只有自信,才能使一個人的潛能、才華發揮至極致,也只有自信才能使人得到“高峰體驗”。他還認為一個人要取得成功有兩個重要的前提:一個是追求成功,一個是相信自己能夠成功。
摒棄一切落后的教學方法,改變不適于迅速提高教育水平的傳統作法;對自己所教學的內容要以獨立思考,大膽探索,運用先進的教學思想,讓學生走向自主創新的學習之路,這樣才能創新教育,發展教育。
朱永新認為,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充滿愛心,受學生尊敬的教師。理想的教師應該是一個追求卓越、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
教師不但自己要充滿愛心,更應該將愛傳播給學生,讓學生也成為充滿愛心的人,唯有如此,教育才算成功,教師的愛才叫真正的愛。教師們要將溺愛寵愛偏愛等一切庸俗浮淺的假愛從思想與行為中徹底清除,要以一種博愛仁愛真愛充實思想,并能蓄之于內,形之于外。
00四年八月
琴 芳
朱永新新教育摘抄新教育讀后感篇二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觸過比較經典的語錄吧,語錄是不講求段落、內容間聯系的一種文體。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語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朱永新語錄,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學生一種積極的態度。
2、人是不會被別人打倒的,而是被自己打倒的。
3、沒有教師的成長,學生的成長是不可能的。
4、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錯誤往往被看作德性問題,實際上卻是心理問題。
5、一個人要取得成功有兩個重要的前提,一個是追求成功,一個是相信自己能夠成功。
6、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7、年輕不是壞事,只要你每一天不要去重復,每一天都是在擁抱新的太陽。偉大并不遙遠,只要做個有心人,要進行細致的積累,多花點精力在教學上,花在對自己事業的追求上。
8、一個教師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
9、從總體上說,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目的已經不是學以致用,而在于學習知識的過程本身,在于通過學習而成為一個聰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10、知識關注點是現成的答案、現成的公式、現成的歷史事件的歸納,而智慧關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過程。
11、學生的大腦不是空蕩蕩的容器,而是一口蘊藏著豐富水源的深井,教師的使命正是要引導學生挖掘這口井,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一口知識的泉水噴涌而出的“井”。
12、于是,學校在造就少數“成功者”的同時,也造就了大批的失敗者,讓大多數學生成了心靈自卑、個性萎縮的“精神侏儒”。
13、所謂“減負”絕不是簡單地少布置作業或減少課時,其實質應該是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減少教育中師生的無效勞動,增加學生發展的目標。
14、我認為,教育的真諦是幫助每個人成為他自己,幫助他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把個人的獨特性發揮到極致,從而為民族、為人類作出自己獨特的貢獻。
15、最具諷刺意味的是,相當多的中學生能夠把中外名著的書名、作者背得滾瓜爛熟,但對作品本身的內容卻一無所知!
16、面對互聯網,教師應該是“引導者”。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資料庫,如何引導學生辨別、選擇最有價值的信息,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教師要首先熟悉并運用互聯網技術。
17、教育工作者也應當忠實于自己真實的生命體驗。
18、我欣賞這樣的境界:心中有太陽,臉上有笑容,嘴里有歌聲。
19、真正的教育家應當首先是一個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的關注是他們生命的一種自然延伸與提升,其中蘊含著最鮮活的生命形態,充滿著本色的活力與生機。
20、教師傳授知識,是給學生進行智力體操的訓練,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得以發展。通過智育,讓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并具備持久的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習情感、堅韌的學習一致,為他們今后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智力基礎。
21、世界上最可以變化的是人自己,人可以變得很偉大,也可以變得很渺小。只要自己不斷努力,永不放棄,就會不斷進步和成長。這是成功者的最基本的信念。相反,失敗者卻主動出讓命運的決定權,不相信人的可變性,從而也喪失了變化、進步與發展的可能性。
22、外語教育:不強調語法結構,重在語言表達、溝通。交際的功能是第一位。
與能力,讓每一個孩子知識信息時代的特征。學會在這樣時代的生存與發展。
24、歷史不會記住苦勞,但記住功勞。歷史不會記住共性,但會記住個性。
25、長期以來,學生的學習狀況存在“三重一輕”——心理負擔重、記憶負擔重、作業負擔重,而學習過程中思維力訓練的負擔太輕!
26、如果你想擁有健康的心靈,請參加體育活動吧!如果你想擁有強壯的'體魄,請參加體育活動吧!如果你想擁有成功的人生,請參加體育活動吧!如果你想擁有參加體育活動的習慣,請從學生生涯開始吧!
27、但現在我們的學生離大自然何其遠矣!當我們把學生關在教室里進行所謂“美育”是,學生早已不懂什么叫“兩個黃鸝鳴翠柳”,不懂什么叫“炊煙四五家”,不懂什么叫“驚濤拍岸”,也不懂什么叫“春風親吻草地的和煦”和“秋雨敲打樹葉的凄婉”------大自然是一部無與倫比的“美育教材”,是美育的源頭活水。
28、生命的美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懂得生命至高無上的美的價值,特別是要悅納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態的生命。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不管今后遇到怎樣的人生挫折,他都不會輕易放棄生命;不管他處于什么樣的人生階段,他都能享受到屬于自己生命的樂趣。
29、生活的美不等于生活的完美,生活的陰影、曲折和困境也是生活的組成部分,是生活應有的色彩,而且,我們每一個人通過自己的行動也在創造著生活的美。
30、德國是一個崇尚文化藝術、重視美育的國度,在人群中很難找到不了解音樂、不懂樂器的人。這或許是德國人為什么富有創造力的謎底之一。
31、我們不能要求每個老師都優秀,但要求每個老師都能沖擊優秀、追求優秀。
32、學校應充分利用社會的各種教育資源,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應盡一切可能請進名師專家,讓教師和學生有較多的機會聆聽大師的聲音、與大師對話。這多少會激起他們向往大師、成為大師的沖動,多少會使他們覺得大師就在身邊,大師并不遙遠。
33、其實,教師不是萬能的。誰說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讓他去試一試?當然,從道理上說也許沒有錯。但是在實踐中要受到教師本人的經驗、智慧、靈感、激情以及教育對象的許多方面的制約,因此完美的教育是困難的。這也并不妨礙我們去追求完美,教師不能輕易放棄。
34、生活中的一些人,為什么沒激情?因為他發現不了自己的可愛之處和偉大之處。
35、教師要善于發現教育的樂趣,因為我們每天擁抱的是一個新的太陽,我們每天面對著的都是一些個性迥異的孩子,都是一個個前程不可限量的個體。
36、一個教師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
37、你不讀《論語》,不讀陶行知,不讀杜威,不讀蘇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難成為教育家。
38、教師應該有三歷:學歷、經歷和閱歷。不一定將名山大川都走遍,行萬里路和讀萬卷書,其價值是一樣的。
39、我希望我們的教師認真關注窗外的世界。
40、只會教好學生的教師,不是好教師;只會教好學生的學校,也不一定是非常優秀的學校。
41、只有愛,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只有愛,才能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只有愛,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真諦;只有愛,才能感受到人類的偉大;只有愛,才能贏得愛。
43、面對生活的風風雨雨,只有具備堅強意志的人,才能活出多彩的人生。
44、以一顆快樂的心對待別人的人通常也會得到同樣的快樂。
45、教育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社會對于教育的理解水平。我們在批評教育的時候,不要忘記反思教育賴以生長的環境。因此,改變教育,我們必須改變社會的教育認知水平。
46、教育的神圣是寓與教育的平凡之中的。把教育看的過分神圣,會忽視它的平凡,遠離它的真實。把教育看的過分平凡,又會忘記它的神圣,丟棄它的使命。我們每一天都在神圣與平凡中行走,應該認識教育的這種特性。
47、享受著教育的幸福,這是教育的一種境界。我們捫心追問,在學校的每一天,我自己快樂嗎?孩子們快樂嗎?答案可能是不樂觀的。幸福是一種體驗,同樣的日子,有人覺得幸福,有人卻感覺不到幸福。但是,可以肯定,沒有教師的幸福,就不會有孩子們的幸福。
48、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
49、生活毀滅人是無聲無息的,就象滴水在不經意之間慢慢穿過石頭一樣。同樣,生活成就人也是無聲無臭的,只有關注生活的細節和進程,只有成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
50、童心是一種境界。老子的著作、李贄的文章都對童心倍加推崇。難得的是人過童年,仍具有童心,用天真的眼光看世界,看人生。童心可能不成熟,也可能不理性,但是童心可能會有天才的洞察力,驚人的創造力。
51、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過,“教育是人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這個命題不知多少次被教育家們說提出,但現實的教育生活總是在舍本求末。沒有靈魂的教育其實與訓獸差不了多少。
52、每個人都有兩個重要的世界----情感世界與智慧世界。一個人是否幸福,是否快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兩個世界的滿足的情況。教師也是如此。而且,這兩個世界又是互相影響的。在情感世界,如果我們的老師能夠真正地把愛心給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對待自己的每一次講課、每一次與學生的溝通,他一定會感受教育的樂趣、體驗教育的幸福。同時,在智慧的世界,他也一定會找到“把發現留給學生”的辦法,讓學生每一天都在期待和驚喜中度過。
54、只有做到“有所不為”,調節自己的全部身心向既定目標邁進,你才有可能加入成功者的行列,只有自己才是命運的主宰者。
55、父母和老師在培養兒童智力的同時,切不可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應該使年輕一代具有遠大的目標、廣泛的興趣、熱烈的情感、堅強的意志、獨立的性格。作為成人,更沒有必要對自己的智力水平持懷疑態度,乃至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應當知道,所謂“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會拼才會贏”,只有自己才是命運的主宰。
56、對我影響較深的教育信念是:教給學生們惠及一生的東西:用傳統的精華為其奠基,用人文的環境為其培植,用現代的技術為其武裝,用科學的理念引導其發展。
58、人與人的差別在很大程度上在于有沒有精神,正如死人與活人的差別在于有沒有一口“氣”。因此,怎樣振作精神,活得精彩,是我們每一個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59、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以不變應萬變。其實,教育的真理應該是有永恒的一面的,我們不能老是跟在檢查與評估后面跑。這樣,我們的行走就會從容一些,心理就會坦蕩一些。
60、教師本身就是課程。其實,無論是新課程還是舊課程,只要教師是一個不斷學習的人,是一個善于思考的人,他的課堂就一定精彩。最好的教育理念不一定是最新的,往往是永恒的。
朱永新新教育摘抄新教育讀后感篇三
;“新教育實驗”旨在推動“人的教育”,指向心靈,指向精神發育。朱永新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她)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與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
從理念到行動
中國文化方面,除了閱讀通史、背誦古典詩詞,主修教育心理學的朱永新,“要了解從遠古到當代中國教育的貢獻,就強迫自己,從頭到尾,把中國最原典性的書讀一遍。”“第一本當然是《論語》,從先秦諸子一直到朱熹、王夫之,先后三四年時間,下了些小功夫。”這也為他后來著述近百萬字的《中華教育思想研究》打下了基礎。
大學畢業后,朱永新一邊工作一邊繼續學習,國內國外輾轉,一直修到博士后。1999年,他的生活因一本書發生了重要變化。
這本后來被他反復提起的書叫《管理大師德魯克》。書中有個細節:德魯克父子去看望另一個管理學大師熊彼特,熊當時已經在彌留之際,就對德魯克父子說:我到了這樣一個年齡、這樣的狀況,我知道僅僅憑自己的著作流芳百世是不夠的,除非你能夠改變和影響人們的生活。
通過網絡,通過對話與碰撞,一種新的教育思想逐漸在他腦海里成形。朱永新決意要做一個依托國家“十五”科研課題,以幫助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2002年6月,“新教育實驗”的專門網站“教育在線”開通;8月,江蘇省昆山市玉峰實驗學校啟動了新教育實驗。
共讀
“新教育實驗”到底要做什么?甫一開始,實驗明確了六項行動:營建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筑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
2007年,在運城召開的第七屆新教育實驗年會上,朱永新明確提出了“共讀共寫共同生活”的命題。
這樣的闡述,源于朱永新對“教育”和“閱讀”兩者關系的認識。“新教育實驗”旨在推動“人的教育”,指向心靈,指向精神發育。而他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她)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與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
在這次新教育年會上,朱永新展望了“書香校園 ”的美好前景:將努力打破教科書和教輔資料一統天下的格局,恢復師生之間,親子之間的共讀傳統,為每一位孩子尋找此時此刻最適合他的書籍,讓師生、親子沉浸在民族乃至人類最偉大的作品之中,恢復與傳統的血脈聯系,恢復師生之間被應試教育異化的密切聯系。同時期待從書香校園的建設走向一個真正的書香社會。
也就在這一年,他主編出版了一本叫《改變,從閱讀開始》的書。書中選編了辜鴻銘、章太炎、梁漱溟等十九位智者的講話和文章。這本書是對中國文化的集中解讀,有儒家、佛教、道家等不同角度,但實質上說的是同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朱永新在序言里寫道:中國文化,無論儒家、佛家、道家,都是建立在對自我生命認識的基礎上的。它要人智慧不向外用,而反作用于自己的生命,使生命成為智慧的,從而使生命得到改造與解放。所以,中國人的教育都是從喚起人的自覺能力開始的,“在明明德”;然后再覺他,“在親民”;不達到“至善”的程度不能停止你的進步。
“在生命的黎明,你讓兒童吟誦什么?”前幾十年,兒童機械地背誦,引發了極大多數人的反對,然后,讀經運動,英語晨讀等替代性課程應運而生。而“新教育實驗”則倡導一種回歸樸素的生活方式:“晨誦、午讀、暮省”。
一方面,和讀經運動的推動者們一樣,朱永新也認為背誦要從小學開始,他與南懷瑾的私交也頗深。另一方面,他不贊同讀“南懷瑾他們提供的簡單的經的內容”,而主張讀“經典”, 除了四書五經,還包括后世優秀詩文以及外國的經典篇章;他認為一古腦背誦、“讀得字字千金”的“讀經”違反了尊重個性、尊重學生興趣的原則,而主張適當地裁選和引導,以契合兒童的當下生命。
這本書的缺點是沒有分級,小學初中都可以用。后來,朱永新的博士生許新海,主持編寫了一套六本、分年級的《中華經典誦讀》。而即將出版的新教育“晨誦本”, 選入了很多東西方經典,如紀伯倫、泰戈爾、金子美鈴等人的詩歌;從小學到初中,每天一首,每年一本;而且每本書有一個主題,對教師怎么使用也有指導。
“新教育實驗”認為,晨誦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記憶未來可能用到的知識,不是為了進行記憶力的強化訓練,而在于豐富兒童當下的生命,在于通過晨誦,既養成一種與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習誦、領略優美的母語,感受詩歌所傳達的感恩、優美及音樂感。
除了晨誦這些參考讀本之外,加入“新教育實驗”的學校各施手段以“營造書香校園”。
比如江蘇昆山柏廬小學,每周二中午進行“誦讀考級”,每個學生都可以申報一至六級的考試,依誦讀篇章的多寡難易贏得不同的段位。學校的名字,是依據朱子的名字命名的,《朱子家訓》被列為必讀教材之一。
2008-2009學年“新教育實驗”“十佳教室”評選,湖南省桃源縣茶安鋪鎮中心小學二丙班榜上有名,班主任敖雙英,帶著孩子們花了3個多月95天,完成了《三字經》的晨誦課程。
山東淄博臨淄金茵小學五(3)班,是第一個在小學階段完整貫徹了新教育兒童課程理念的實驗班級。每天清晨,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常麗華就會走進教室,把輕柔美妙的音樂打開。先是帶著孩子們讀童謠、兒歌、兒童詩,后是一起吟誦唐詩宋詞,再后來更加自覺地開展“在農歷的天空下”的古典詩詞之旅,以二十四節氣為線索,根據四季變化學習詩歌,同時配合國畫、月亮與星辰、民間故事、漢字、書法、考古、對聯、民俗等。
五年級下學期又開始了儒家思想課程。常老師把這個課程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孔子的人生圖譜”,通過了解孔子的一生來理解“吾十五而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隨欲,不逾矩”這段話的意蘊。晨誦時間,則帶著孩子們吟誦《論語》。
打造最好的素質教育
他坦誠,雖然“新教育實驗”應是草根的、民間的、自下而上的,但當前24個實驗區,基本上都是至上而下進行的,“都是有思想、有理想的教育局長在推動”。
“我們是改良性的,不是革命性的。中國只能選擇漸進的改良,中國教育經不起折騰。”朱永新說。在他身上,也有著“改良派”的樂觀和耐心。和很多ngo一樣,“新教育實驗”的核心團隊也遭遇過“危險期”,朱永新一面廣泛“化緣”,一面推動團隊的專業化建設,不斷開發新的課程產品提供給實驗學校。
[資訊]
2004年11月21日,中國第一所海外“孔子學院”在韓國漢城掛牌。教育部部長周濟、中國駐韓國大使李濱等出席掛牌儀式。
1980年代以來中國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以及整個華文世界的活力,國外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師資需求激增。“孔子學院”意欲建立海外基地,提供零距離的教學服務,并協助整合和統籌當地現有的漢語教學以及民間文化活動。
“孔子學院”以非學歷教育為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大學。與德國的“歌德學院”等類似機構不同,“孔子學院”甚至連一個專職教師也沒有,目前主要采用中外合作的形式來開辦。其建立基礎是:中國大學的對外漢語院系,向國外有漢語教學的地方派漢語教師或專家,從事教學、課程設計等交流活動,而這個工作,之前已經做了幾十年了。
截至2009年8月,已在全球8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268所孔子學院和71個孔子課堂。有輿論認為,“孔子學院”自動走出國門傳播漢語,是中國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
(杜興整理)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