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君主論讀后感讀君主論有感篇一
;有人曾把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一書的書名譯成《霸術》,此雖為意譯,卻鮮明地標示了這本書的基本內容——稱霸之術。自《君主論》問世以來,人們就對它爭論不休。究竟如何看待這本書,到底怎樣評價馬基雅維利這個人,確實值得研究。
佛羅倫薩·尼科洛·馬基雅維利于一四六九年五月四日生于阿爾諾附近,五十八年之后,也就是一五二七年,他在這里溘然離世。除了外出執行過幾次外交使命,他一生都在佛羅倫薩度過。他的家庭屬于“胖子”階層(popo1arigrassi,即享有一些世襲遺產的階層),但是并不富有 。對于馬基雅維利的生平,西方學術界也有爭論。有人認為他是一位高高在上、榮華富貴的達官顯宦(《君主論》),有人卻把他描繪成一位衣衫襤褸、受凍挨餓、經常提著菜籃子在陋巷中蹣跚行走的窮人(giuseppepre-zzolini《馬基雅維利的一生》)。一般認為,在佛羅倫薩永恒首領皮埃爾·蘇德里尼統治時期,他任過自由與和平委員會的秘書,掌管過共和國的其他幾個委員會,官運亨通。后來,西班牙人襲擊了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卷土重來,這時他倒了運,丟了官職,甚至被當作陰謀分子關入監獄,受到虐待。后因查無實據,統治者才沒有加害于他,只以流放罰處。在流放期間,他埋頭著書立說。
在《君主論》中,馬基雅維利詳盡地談論了稱霸之術。他要告訴君主的是如何取得和保持統治國家的權力。
馬基雅維利的理論基礎是人性永惡論。他把特定歷史階段各個階級斗爭的激烈狀況永恒化和普遍化了。他斷言人有亙古不變的本性。這種本性是惡的、自私的、偽善的、狠毒的,大有后來霍布斯所謂“人對人如狼”之意。因此,他認為駕馭人類需要有強力的手段。既然人身上綜合了人性和獸性,那么治國之術就有兩種:強力和法律。法律適用于人,強力適用于獸。統治者應善于既為人又為獸,這樣才能保證統治穩固長久。
他在《君主論》中描繪了一位理想君主的形象。君主應具有實力。君主不必操心應該如何去做,而應全力以赴地做好正在做的事情。在惡人之中,君主應學會做惡人,不做有道德的人。君主應令人生畏,而不應讓人愛戴 ,因為令人生畏取決于君主,讓人愛戴取決于他人,只有這樣,君主才能令行禁止、一呼百應。君主應擺脫傳統的善惡觀,不必害怕臭名遠揚,他應拔劍在手,樹立自己的絕對威信。主不能信其民,民亦不敢親其主。他告誠君主:“在辨認陷阱時,您應當是狐貍;在嚇唬惡狼時,您應是獅子?!?《君主論》,第92頁)這便是所謂馬基雅維利主義的基本內容: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
馬基雅維利對軍事格外重視,視之為君主進行統治的主要手段。他在《君主論》中花了很多筆墨談論軍事,還曾寫過專門的論文(《戰爭的藝術》)。他斷言君主首先是軍隊的統帥。他十分蔑視那些“沒有武裝的先知們”。“他們(君主們)是靠自己的祈求還是靠力量來完美地開展他們的事業呢?如果他們只靠祈求,他們便不可避免地要失敗,可是如果他們使用力量,失敗是很少的?!薄皣业闹饕A古今都有兩個:良好的法律和精良的軍隊。沒有精兵良將,法律不啻一紙空文?!?《君主論》,第30、61頁)所以他主張以佛羅倫薩的市民取代雇傭兵。雇傭兵享領重金,但作戰很不賣力,不能成為君主的得力工具 。
馬基雅維利反對羅馬教會,指責羅馬教會利用各領主、大公、君主之間的矛盾,挑撥離間,制造分裂,削弱和毀壞了國家,“是意大利衰敗的根源”。他曾氣憤地說:“教會使我們國家四分五裂,現在仍讓它四分五裂?!?轉引自羅素《西方哲學史》,下卷,第21頁)他主張國家管理信仰,使其成為統治的手段。
馬基雅維利鼓吹專制君主用權術和強力進行統治,目的究竟何在呢?
關于這個問題,人們也提出了各種解釋。如假裝論,馬基雅維利為了讓君主的丑陋面貌暴露無遺,才繪聲繪色地描繪了君主的可惡特征,盧梭就持這種觀點。許多人指責馬基雅維利拋棄了道德原則,陷入邪惡。為了達到目的,不惜采用最卑鄙、最下流、最無恥的手段。
實際上,馬基雅維利推崇稱霸之術是為了一個特定的目的,這個目的就是統一意大利,“建立和維持國家?!?berki《政治思想史》,一九七七年英文版,第124頁)雅各布·布克哈特也說:“盡管他象他的大多數同時代人一樣,言行放任,但國家的興隆始終是他的想望?!?《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第84頁)隱居期間,馬基雅維利曾在一家小客棧里住過一段時間,他常同客棧里的酒客爭論,對意大利分裂和腐敗的狀況大發議論。有一次,一位酒客向他發問:“那您的旗幟是什么呢?”他用手指蘸了蘸杯子里的里昂蒂葡萄酒,在桌子上劃了一面旗幟,在旗幟上寫下了這樣一句名言 :“統一、武裝和非教士化的意大利。”(prélot:《政治思想史》,一九七五年法文版,第207頁)這就是馬基雅維利的目的。
為了統一,他呼吁君主采取強力行動,排除阻力,認為只有一位君主脫穎而出,制服群雄,各封建領主才能統一在他的權力之下。在意大利這塊各種錯綜復雜的政治力量狼爭虎奪的土地上,用所謂道德的手段,不掌握武裝力量,不沖破宗教束縛,君主便一事無成。他對當時已經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法蘭西羨慕不已,稱之為管理得最好的國家,“那兒許多完善的制度保證了國王的行動自由?!边@就是他對國家制度的憧憬。封建君主的中央集權制在歷史上曾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因為一開始它幫助和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突破和戰勝封建領主地方割據的壁壘?!霸谶@種普遍的混亂狀態中,王權是進步的因素,這一點是十分清楚的”。(《馬恩全集》,第二十一卷,第453頁)
十五世紀末,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手工業和商業的大大發展,商業和手工業城市在西歐迅速興起。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有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而封建割據卻妨礙了統一市場的形成。當時的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如同一盤散沙,外敵遍布,任人宰割。城市共和國、王國、公國、教皇轄地及大大小小的封建領地均各自為政。封建統治者之間爾虞我詐、相互攻伐、戰火連綿。此時意大利的政治結構類似于古代希臘的城邦制度。新的生產方式正趨于突破這種在質和量上都陳舊了的政治結構。資本主義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戰勝封建領主階級,建立統一的國內市場。其次,意大利長期以來受外敵蹂躪,西班牙、法國、德意志和羅馬教廷分割著意大利。與此成為鮮明對照的是,法國、西班牙和英國都已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扭轉了領主國家互相傾軋的局面,因而國力大振。面對滿目瘡痍、千瘡百孔的土地,新興的資產階級痛感必須建立一個統一的意大利。怎樣統一意大利呢?資產階級受其歷史和階級地位的限制,只能寄厚望于集權的君主,企圖借君主之手實現他們統一意大利的夙愿,打垮割據的封建領主,完成他們夢寐以求的事業。馬基雅維利恰恰反映了這一愿望。他耳聞目睹了這種景象,深感意大利要統一,要排除外敵,必先自強。自強的最好方法就是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然而,由于歷史和階級的局限,他只能得出“沒有君主,便沒有統一”的結論,為理想的君主提供霸術。因此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君主論》是當時資產階級的人才設計方案。也有些學者認為,馬基雅維利讓君主出面統一國家,只不過是一種手段,君主消滅了封建領主的分立主義、統一意大利之后,便應組織自由的國家,棄霸術而興王道。
馬基雅維利寫作《君主論》的真實用意是希望有一位君主能縱橫捭闔、力克內亂、驅除外敵,統一意大利,為新興的市民階級和新的生產方式創造有利的條件。有人說他寫此書一方面出于生活拮據,另一方面是為了博得新主子的歡心。這兩個因素可能成立,但是他們并不能說明《君主論》的內容和用意,真正的解釋應當在當時的經濟和政治條件中去尋找。
(《馬恩全集》,第三卷,第368頁)
馬基雅維利對后世起著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上述觀察事實、不憑主觀思辨進行政治研究的方法論;二是他對玩弄權術、講究計謀、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論述。這后一種影響被人們稱作“馬基雅維利主義”。對于后者,我們應當尤其注意加以識別和批判。
前面我們說過,馬基雅維利主張統一意大利的政治理想在歷史上具有進步意義,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在這個前提下,我們應怎樣評價他所主張的不顧一切道德原則的手段呢?手段的卑鄙證明目的的卑鄙,這個推論似乎不適合馬基雅維利。因為在他那里,“惡”是歷史的杠桿,手段是不正當的,而他要達到的目的卻是順乎歷史潮流的。造成這種分裂的原因,一是他所處的動亂時代,二是他的階級局限性和個人的悲觀主義。他不僅看不到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是人民群眾,而且出于他狹隘的眼界,他不能用正確的歷史觀考察歷史的變遷,把個人和權謀視為歷史發展的動力,把希望寄托在君主和權謀上。他只能在歷來統治階級的統治術中尋找靈丹妙方,不惜采用最卑鄙、最無恥、最沒有道德的手段。他的政治理想雖然具有資產階級的性質,但他最終把它寄托于君主。這種主張不免流為剝削階級爭權奪勢的“法寶”。歸根到底,他所推崇的手段仍然是歷史上一切剝削階級所迷戀的手段。這是馬基雅維利思想中的糟粕,應當加以剔除和批判。
這種傾向同時反映出,資產階級作為歷史上的一個剝削階級,一開始就要求把自己的統治建立在不講道德的權術之上。馬基雅維利主義后來被剝削階級的統治者視若珍寶,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卑鄙野心和目的。他們正象馬克思所指出的,“所依據的原則就是‘只問目的,不擇手段’。但,要求的手段既是不正當的,目的也就是不正當的。”(《馬恩全集》,第一卷,第73頁)馬基雅維利主義作為手段本身就產生于剝削階級的權術政治,因而它為剝削階級崇尚是不足為怪的。
馬基雅維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的道德觀是截然相背的。我們在肯定馬基雅維利政治理想的歷史進步性的同時,應當看清他所宣揚的權術政治乃是一切剝削階級統治手段的概括和總結。
相關熱詞搜索:;君主論讀后感讀君主論有感篇二
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后,作為總司令的華盛頓并沒有打下江山后要坐江山的想法,經歷了8年浴血奮戰的他只想回鄉接著當他的農民。他知道,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必須完成,那就是他要把人民授予他的軍權,交還給當時象征著人民權力的國會。
華盛頓將軍走進"國會大廈",在國會議員們的對面他可以有一個座位。當議長向大家做出介紹時,華盛頓將站起來,"以鞠躬禮表示國家的武裝力量對文官政府的服從"。而國會議員們"只需要手觸帽檐還禮,而不必鞠躬"。然后,華盛頓將軍將以簡短講話交出軍權,議長也以簡短講話接受軍權。
結果,整個儀式完全按照這個設計進行。
一切權力來源于人民,也只屬于人民。
國家權力為人民享有,人民享有最廣泛的.自由和權利,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君主是為治理國家而設立的,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是為人民服務的!
君主論讀后感讀君主論有感篇三
目標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識記?理解?運用??
中國皇權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階級政治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封建社會步入晚期最后“輝煌”的折射。
問題探究
歷史比較
問題探究?
板書:
教學過程: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發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制為中央輔政機構;清代以內閣及軍機處為中央輔政機構,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明清兩代,以六部為中央政務部門,分理國政,直屬皇帝?;蕶嗉娌⒘讼鄼?,使皇權發展到頂端,也使中國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時代的西方國家。
一、明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主要措施:地方上廢行省,設“三司”;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
明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廢除行中書省,分設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與提刑按察使司,分管一省之行政(包括財政)、軍政與司法監察,其長官分別為布政使、都指揮使與按察使。后來,因軍事需要,增設總督、巡撫,權位比布政使、都指揮使、按察使高。布政使之職權漸輕,至清代正式定為督、撫的屬官,專管一省的財賦和人事。按察使在清代也同樣成為督、撫的屬官。清朝在入關前已建立八旗制度,明朝的都指揮使司與都指揮使便隨著明朝的滅亡而消亡,未為清朝所繼承。
明太祖為什么要廢除丞相制度?
(生:回憶,回答)如秦漢的丞相、唐宋的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等。
(生:討論,回答)積極作用:輔佐皇帝,參與決策,分掌行政。消極作用:相權過大,威脅君權,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動蕩。
(生)皇帝個人負擔加重,軍國大事均由皇帝個人裁決,往往失之偏頗、草率。
(師)因此,明太祖不得不設立內閣。
明太祖忌大臣權重,自洪武十三年殺胡惟庸后,不設宰相。但“政皆獨斷”卻又造成政務叢集于一身的矛盾。據統計,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內外諸司奏事札達1 660件,共3 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處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無法處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論思不可無人”。于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諸殿閣大學士,收閱奏章,批發文稿,協助皇帝辦理政務。永樂初年,選翰林院講讀、編撰等入閣,參與機務,稱內閣,無官屬。明中葉以后,職權漸重,兼領六部尚書,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決策機構。后內閣地位日益提高,萬歷年間的首輔張居正更是權傾朝野。
有的學者以張居正為例,認為明朝的內閣首輔是宰相。你認為這種看法對嗎?相權與閣權的區別。盡管內閣權力日盛,但畢竟不同于宰相制。后者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但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并無決策權。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但其權力并不來自于制度、職位,而來自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一旦失寵,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盡管有人認為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權力與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語,更談不上制約皇權。
二、“君主專制制度的頂峰”
清朝是一個以滿洲貴族為主體而建立的封建朝代。滿族原居東北白山黑水之間,在入關取代明朝以前,雖已建元立國,但社會發展階段較之關內漢族要低得多,體現在政治制度中,那種帶有奴隸制或早期封建制的貴族軍事民族色彩的內容,直到入關后相當長時期里,仍在中央決策系統中起著一定的作用。君主專制政體很不完善,君臣之間并沒有明確的制度化的權力界限,議政王大臣會議成為事實上的最高權力機關。這是清朝初期滿洲親貴大臣們商討并決定軍國大事的一種重要形式。除了決策外,還往往兼有參與政務的職能,但又不屬于具體的執行機構。這與它在關外初建時,政事簡單,且軍政不分有重要關系。
康熙帝親政后,以國史院、秘書院、弘文院內三院為內閣,設大學士,參與軍政機密。又在故宮乾清宮西南角設立內廷侍候皇帝的南書房,內閣和南書房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皇權得到加強。
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機密泄露,七年(1729年)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遷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因地近內廷,便于召見。十年(1732年)更名軍機處,以親王、重臣充任稱軍機處行走,位卑者稱學習行走,俗稱小軍機。軍機之首稱領班,總攬一切。軍機處除處理機務外,凡特旨簡放大員,皆由軍機大臣開單請旨。
軍機處的最大特點可歸結為簡、速、密三字。簡就是機構人員十分簡單,不像內閣人員龐雜。軍機處全部辦事人員至多不過三四十人。速就是辦事效率高。軍機處一切由大臣、章京辦理,皇帝有旨得隨時承辦,而且必須當日事當日畢。又有“廷寄”制度,由軍機處交兵部直接發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馬上飛遞”,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加快了辦事速度。最后就是密,軍機處地處內廷,外界干擾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見軍機大臣時,連太監都不得在側。最重要的是,在軍機處中軍國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的作用只是上傳下達。軍政大權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極致。
當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時,西方世界已經在權力的制約與平衡的基礎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從而從政治上步入近代社會,為生產力的大發展開辟了道路。而中國高度集權的君主制度,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國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