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我與二胡二胡篇一
我學了4年的二胡,參加了許多演出,也參加過不少比賽,實力也不差。但有人問我你考幾級了,我總是答不出。這次暑假,我決定去考一次級,測量一下我的水平。
考幾級呢?考有難度的八級吧!幸虧放暑假,所以我向八級進軍。我練了《翻身歌》,直到二胡老師說我可以了,我才松了口氣。我趕進去考級報名。但聽報名老師說要考兩首,我驚呆了,還有一首填報什么呢?我急中生智,填報了一首《病中吟》,只能“先斬后奏”了。
回家以后,在二胡老師的指導下,我邊學邊練,邊練邊學,一段一段地突破,一節一節地鞏固熟練。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到3天,我竟然學成了。
考級那天,我早早地起來了,帶上二胡去了考場。呀!人真多啊,我開始緊張起來。我向四周觀望:有考揚琴的,有考葫蘆絲的,有考古箏的,考二胡的人也不少。考級的人帶著自己的樂器,像趕集似的從四面八方趕來,擠得考場休息處水泄不通。因為考的人太多了,大家只能耐心地等待。
終于輪到我了,當我進場時,我的心怦怦直跳,坐在椅子上,拿下弓,做好了姿勢,開始了第一首《翻身歌》。
老師笑瞇瞇地直點頭。要拉第二首了,我的心也放寬了許多,但當我拉到一半時,評委老師讓我停了。我不慌不忙地收起了二胡,向評委老師告了別,離開了考場。
等在門口的家長都說:“你真行!”我想,我一定過關了的,心里暗暗高興。
考級證書還要過一段時間才能發下來,我只能在家慢慢地等著。
我與二胡二胡篇二
演奏頓弓時必須使弓毛對琴弦產生壓力,即使弓毛咬住琴弦,但這個壓力不是用在頓音的演奏上的,而是用在音與音之間的停頓上的。當弓毛與琴弦咬住時,琴弦是不發音的。就頓弓而言,這種弓毛壓弦時的停頓比實際弓子運行有更重要的意義,這種停頓是演奏好頓弓的必要準備。
頓弓是右手控制弓子,使弓毛斷續壓弦而產生的一個一個斷開的頓音的一種演奏方法。頓音的特點是發音短促、有力而富有內在的彈性,每個頓音之間明顯斷開,頓挫分明。頓弓所演奏的音符其實際發音的時值只是原音符時值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所以,在每兩個頓音之間就會產生一定時值的休止,從而達到頓挫分明的頓音效果。
頓弓的演奏方法是:以右臂的突然動作帶動右手運動,即將運動的重心從臂移到手腕和手指,但要避免手腕的主動動作。在演奏頓弓時要保證臂、手腕和手指及各個關節動作的協調、統一、輕松、自如。頓弓的演奏方法要求右手對弓施加突然的有彈性的壓力,使弓毛與琴弦間產生一種弓毛咬住琴弦而不發出聲音的效果,然后馬上放松右手對弓子的'壓力并讓右臂用非常迅速的起奏來運弓。頓弓在二胡內弦上和外弦上的演奏方法是有所不同的。在內弦上演奏頓弓的要求是,在手臂突然動作的同時靠中指和無名指用力抵住弓毛,大拇指扶住弓桿,使弓毛對琴弦產生壓力,然后放松中指和無名指對弓毛的壓力,即放松弓毛對琴弦的壓力,同時非常迅速地起奏運弓發出頓音。在外弦上演奏頓弓時,主要靠中指和無名指在手臂突然動作的同時用力外頂弓桿,食指扶住弓桿,從而使弓毛對外弦產生壓力,然后放松中指和無名指對弓桿的壓力,即放松弓毛對琴弦的壓力,同時非常迅速地起奏運弓發出頓音。
演奏頓弓時必須使弓毛對琴弦產生壓力,即使弓毛咬住琴弦,但這個壓力不是用在頓音的演奏上的,而是用在音與音之間的停頓上的。當弓毛與琴弦咬住時,琴弦是不發音的。就頓弓而言,這種弓毛壓弦時的停頓比實際弓子運行有更重要的意義,這種停頓是演奏好頓弓的必要準備。演奏頓弓時除了在音與音之間停頓時弓毛對琴弦施加壓力外,開始起奏運弓時與通常的運弓方法是一樣的,右手的運弓仍應保持一種空間運行的感覺。
上面所講的是一弓拉一個頓音的單音頓弓,還有一種一弓拉兩個以上頓音的連頓弓。連頓弓的演奏方法與單音頓弓的演奏方法應是一致的,只是在連頓弓中一弓要演奏出多個頓音。連頓弓中每個音之間也要求明顯地斷開,頓挫分明。一弓中演奏多個頓音,在每一個音與音之間的停頓處,弓毛對琴弦都要有一個壓力,然后在演奏每個音時要放松弓毛對琴弦的壓力。
我與二胡二胡篇三
在二胡演奏中,對于“放松”一詞,總是難以領會,更難以做到。總是以為放松是對緊張而言,消除了緊張,也就達到了放松。其實不然,在經過不斷的學習與實踐,才知道科學的演奏方法,在動作上應該是放松和自然的,演奏者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是要使動作盡量地符合生理運動的自然規律。
我們說的放松并不是肌肉的完全松弛,科學的放松原則,是指絕不把勁使在不該用的地方,而要將力量集中用在必要的點上。具體舉例講,演奏時兩腿放平,兩腳著地是符合自然坐態的。又如,演奏時兩肩自然下垂,這樣既輕松,美觀,又便于充分利用手臂的重量。再如,持琴時在上把位,左大臂與體側應保持45度角,這是一個最佳的角度,既自然松弛,又利于演奏。當把位換至中下把時,大臂應該隨之而下降,與體側的角度變小。在拉弓時,右大臂過早抬起,或推弓時大臂不能及時收回,使大臂架起,既浪費了抬大臂的力量,又抵消了手臂下沉的重量,還是右半弓的發音難于控制,所以它也是不符合科學放松原則的。總之,在演奏狀態上,講放松就一定要把握住自然與必須這兩個前提。
如二胡演奏中弓子貼弦的力量,就主要來自于手臂下沉的重力,再經過中指與無名指的動作來改變力的方向,從而形成弓毛對琴弦的一種斜向壓力。又如,左手由低把位向高把位換把時,只需虎口一松,手臂就會在自然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掉”,根本用不著再人為地加什么力量了。
如在換弓前,右手應該及早地放松,讓最后一小段弓子依靠慣性來運行,到換弓時,正好將慣性的力量消耗完,使下一弓能夠自然地與之銜接。還有一些弓法技巧,如拋弓,自然跳弓等,本身就是利用弓子運動的慣性來演奏的,如果不能掌握其規律,是很難運用好這些技巧的。另外,在演奏長音時,弓毛要在發音的瞬間“抓”住琴弦,右手要拿住弓子,給予一定的力量。但當長音發出后,右手就應該隨即放松,以能保持琴弦正常的延續振動,而不必始終緊緊地抓住弓子不放。總而言之,要想獲得最佳的音色效果,放松是根本。放松并非不用力,而是用力恰到好處,要在放松的基礎上來用力,這樣發出的音色才會優美動聽,旋律流暢而圓潤。
在二胡演奏技術中,換把非常重要,也是擴展二胡表現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剛開始學習換把的時候,心理很容易產生緊張狀態,主要原因就是不夠放松,因此,虎口把琴桿夾得太緊,所以經常音不準或者動作沉重,顯得笨拙。經過反復練習我慢慢領會到,在換把的時候要嚴格遵從“以手帶指”的方法,也就是上行換把時,手腕要領先下去;下行換把時,手腕要先帶上來。這種手先行的方法,是由上臂,小臂,手及手指聯合動作來完成的。另外,需要強調的是,換把聯系要特別注意音準和減少虎口對琴桿的摩擦力。這不但使上、下換把靈活,而且還可使琴身保持穩定。換弦在二胡演奏中是最為常見的手法。在學習二胡的初期階段,卻經常因換弦的問題苦惱,一到換弦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令人不樂的雜音。
說穿了,關鍵還是在于多練習。在換弦過程中,通常要求弓毛往弦上“靠”。而不是往弦上“撞”。此外,還要注意保持弓子的運行速度均衡,不能因為換弦而突然改變弓速。快速換弦的時候,因為速度快,手指就會因負擔過重而不能持久,也不易均勻。因此,就必須做到手指的動作由腕部來帶動,手腕的動作就要相對地主動而靈活。音準是二胡演奏中至關重要的問題,在演奏樂曲時能否準確地奏出各種不同音高,它關系到能否最起碼地反映出作品的內容,因此,音準對于演奏者來說,是極其重要的。要做到音準,并不是容易的事。由于二胡這件樂器不用指板,所以它的音準控制難度就比較大。演奏者在演奏時,感情情緒的不斷變化,使按弦力度不可能始終如一,按弦力度的大小、松緊的不同,使手指觸弦面積也會產生較大的伸縮,這兩點造成同一音高在弦上的位置就不可能保持絕對固定。
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有方法來解決和克服音準上的問題。如何解決和克服音準問題,首先必須要把音的準確高度,音高之間的關系搞清楚。音高關系在音樂旋律的進行中,應該說它并不是靜止的,固定不變的。音樂中通過不同音高構成一定的旋律線,作為反映一定內容的旋律,其音高之間的關系卻又都是受調性的影響,旋律發展趨勢需要的影響,感情或情緒發展傾向需要的影響,特定的旋律風格等的影響。從音樂這個角度出發,根據調性需要,音樂風格的需要及根據人們聽覺心理上的需要來調節音的準確高度。另外,快弓技術也是二胡演奏中非常重要的技巧。在演奏快弓時,經常會在速度上吃虧,音色出來以后不均勻,顯得沒有章法。如果我們將右手看作一條魚的頭部,肘部變作魚尾的話,那么把快弓動作形容成“搖頭擺尾”是再適合不過了。
在運動中,手腕只是起一個力量的調節作用,使快弓的動作不至于僵硬,因此,即不可緊張,也不能過于松弛。弓毛也要貼緊琴弦,每一弓都要有“嘎”一聲音頭,這樣的快弓才能具有顆粒性。二胡的揉弦是為了美化音色,是為樂曲服務的,在學習中,我經常會因為左手的放松不夠而造成揉弦速度不均勻,發出陣陣壓弦的緊張感,或者忽快忽慢,忽輕忽重。還有是由于手指力度的緣故,往往指尖按不住弦,手指隨著揉弦越揉越高。
我與二胡二胡篇四
外弦是索,內弦是哆。先必須照電子定音器把外弦的音定好,再憑聽覺定內弦的音。外弦不準,內弦也跟著錯。下面是二胡外弦的練習技巧,歡迎閱讀了解。
把弓桿向外、向下自然躺在琴筒上,(借用弓桿的.自重使弓毛對琴弦產生壓力)手臂放松下沉,力量直達手指。操控弓桿的四個力點合力將力量外送,開始打開手臂,手腕自然微拱,中指、無名指、拇指與食指控制住弓桿,掌心與弓毛保持一定距離,向外、向右做平直運動。肘部不要抬高,弓毛緊貼琴筒,運弓方向保持直行,速度穩定,力量均勻,直至手臂完全伸直,此時,因為手腕的轉換,掌心已較靠近弓毛。
從肩部、大臂、肘、小臂、手腕到手指,必須配合默契,幾乎形成一個整體,共同把力量送至操控弓桿的手指,動則齊動,停則齊停。拉弓概念不僅僅是拉,還是送,把力量外送到琴弓,把琴弓送出去。
手臂開始回收,手腕自然微屈,中指、無名指、拇指與食指控制住弓桿,掌心靠近弓毛,向外、向左做平直運動,肘部不要抬高,弓毛緊貼琴筒,運弓方向保持直行,速度穩定,力量均勻直至手臂完全回收,此時,掌心與弓毛有一定距離。
兩條練習,每次休止時都要唱出前面與休止符同節奏的音,培養耳朵對音高的反應,初步形成音準概念、節奏概念。
我與二胡二胡篇五
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隨著社會文化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檔次也不斷提高。對于音樂的追求也日益進步。當然,現在一提到音樂,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一些流行歌曲,就連樂器,大部分都是西方樂器。不過這并不是沒有緣由的。由于滿清閉關鎖國,導致國人與外界缺少交流,后來國人公費自費出國學習西方技術,將國外先進技術引入國內,在國內興起了學習西方文化的風潮。到了現代,改革開放讓國外的文化藝術震撼到了大眾,使得人們追捧外國文化,也逐漸讓西洋樂器走進大眾生活。不過對于我來看,論歷史、文化、氣質,還是中國傳統樂器更勝一籌。
說起中國的二胡,我相信大家多多少少也應該知道一些。在文藝晚會和影視作品中經常能看到二胡的.身影。二胡這門樂器,它始于唐朝,算起來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于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已經開始流傳開來,而且它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撥樂器的總稱。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鼎盛時期。劉天華先生現代派的始祖,他借鑒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范圍,豐富了表現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
對于二胡,在不怎么了解這門樂器的人眼里,曲目無非就是《賽馬》、《二泉映月》、《江河水》、《良宵》,這些演奏技巧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或者耳熟能詳的曲目。當然最出名的二胡演奏家就是阿炳了,很多人一聽拉二胡的第一反應就是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然后腦補在街頭橋下拉二胡要飯的凄慘情景。不知道如果當初華彥鈞老先生穿著正裝端端正正的在音樂廳里來一曲《二泉映月》,現在估計就是另一種眼光了。
由于二胡獨特的聲音,讓不少的人認為二胡拉出來的曲子都是憂傷的。但是二胡還是有許多優美動聽的曲目,比如:《姑蘇春曉》、《二胡協奏系列》、《紅梅隨想曲》、《光明行》等等,都是當代大師們盡心竭力創造出來的優秀作品,表達了各種不同的情感。
二胡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之一,傳統文化在經歷了歲月的考驗和提煉,留下來很多精華,閃耀著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燦爛光芒。我們應該繼續弘揚傳統文化,將它最好的一面呈現在世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