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不僅僅是字數多少的問題,更關注的是觀點獨特、觀點深入、觀點清晰。以下是一些優秀作文的典型范例,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和學習。
端午的記憶(專業14篇)篇一
六月的陽光帶來粽香翩然而至,端午的氣息已溢滿了家鄉。
家鄉的端午和別的地方風俗一樣。最主要的是吃粽子。
母親一般在端午的前幾天開始忙活。白天,她買粽葉,泡大米,挑紅棗,切肉絲,釀酒醅,甚至有空買來花花綠綠的絲線來編織手鐲。廚房自然是母親珍藏食材秘密和幸福的酒缸,她盡心地為今年的端午織就最特別的味覺記憶。
泡好食材后,第二天就可以包粽子了。長而碧綠的粽葉,潔白的大米。圓而紅如瑪瑙的棗與其他食材默契配合,幾種色彩恰到好處地交相輝映。在母親迅疾的雙手下裹成三角形的藝術品。粽子葉香和著米香從母親的巧手里彌漫出來,在空氣中索繞著淡淡地碧影。當夜幕降臨時,粽子在鍋里靜靜成熟,文火慢慢熬制,水嘩啦啦地翻滾,沉悶如一首無字之曲。我陪母親守著粽子,等它噴香。當母親把一天的勞累一股腦兒地抹到面巾上時,粽子也熟了。我捧著燙手的粽子翻來覆去,微黑的粽葉包著已是綠色的米粒,蘸著蜂蜜食用,入口即化。食畢,余香猶存。
到了端午那天,清晨是要采楊柳枝插在門楣上的,用來消災避邪。街道上熙熙攘攘,一路粽香飄逸。小孩子們戴著五色的線鐲,可以去五毒。吃酒醅也是家鄉的風俗之一。飽滿的麥粒經過微菌的作用和時間的醞釀散發出酒的醇香和糧食的麥香,有的鄉下可能還會喝雄黃酒來辟邪。這些古老的風俗無一不是對祖先的贊美和向美好生活的向往。
端午的記憶(專業14篇)篇二
小時候的我,眼里的美好似乎只有春節,春節時的無憂無慮,春節時的走親訪友,春節時的那一串小鞭炮。端午對于我而言,似乎只是一個舶來詞,因為我家壓根兒就不把它當一回事,每年它匆匆忙忙地來,悄無聲息地走。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變得懷舊,也就開始重拾了散落在身邊的傳統文化,端午就這樣被悄悄地激活了。重視端午,在我的記憶中,也就有了這么幾回。
端午記憶之一:那套黃黃的虎皮衣。
兒子的降生,我們一家人開始忙碌了許多。尤其到了那年的端午節,那時的我似乎還很不懂事,也不知道那些個玩意兒。記得媽媽回了一趟老家,拿回來許多東西,什么虎皮衣服,什么虎皮褲子。母親瞧見我疑惑的眼神,連忙走到我身邊說:“這些衣服就是給小孩子穿的,這樣那些蛇蟲八腳不會來咬了。”我半信半疑地看著母親,一會兒給兒子洗澡,一會兒給兒子更衣。說也奇怪,那套虎皮衣褲穿在兒子的身上是那樣合身,那樣帥氣!那年夏天,許是虎皮衣褲的庇護,許是我們的心里作用,兒子平平安安地度過了第一個炎熱的夏天。從此,端午在我的心中便與黃黃的虎皮衣褲維系在了一起。
端午記憶之二:那片長長的菖蒲葉。
搬了新家,底樓的那戶人家非常重視傳統節日,每逢節日都和他家的祖宗提前見面。我記得那年的端午,他家早早地在大門的門框上方掛上了艾葉和菖蒲。上樓、下樓時分,我總是不自覺地瞄上一眼——哦,端午要來了。也許是耳濡目染的緣故,端午那天上午我趁送兒子笛子班的時間,來到了吉水菜場門口,巧遇了賣菖蒲的老人,于是,那根長長的菖蒲就來到了我家。我央求了老公半天,才同意給我在門框上方訂一個小小的釘子。像得到獎品的孩子似的,我滿心歡喜地拿著菖蒲,小心翼翼地爬上凳子,把它恭恭敬敬地供奉了起來,心里自然也默默地祈禱:全家老小身體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在我的老家,稍微上點年紀的婦女都會包粽子,我的母親自然也不例外。記得去年這個時候,我們全家都去鄉下。聽說我們回去過端午,前一天晚上,母親就開始準備粽葉、糯米和各種食材。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一片葉子,將這片葉子卷成一個圓錐體,然后先放一些糯米,再在中間放一個棗,接著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后把多余的粽葉包過來,用線把葉子捆好。一來二去,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結實又漂亮,活像一個個胖娃娃在睡覺。不多時,那香噴噴的粽子就出鍋了。不用說,那個暖暖的下午也就在我的心中駐足。
那身“時尚”的虎皮衣褲,那根長長的菖蒲艾草,那個香甜可口的粽子,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共同描摹了一個甜甜的端午記憶。
公眾號:南湖文學。
端午的記憶(專業14篇)篇三
又是一年端午。
一早,老公睜開迷蒙睡眼,對我說,不要自己包粽子了,在外面訂一些,做個意思便是。原本也同意了他的提議,因為工作忙,再者感覺累,或許是人年齡越發大,越覺得做事力不從心了。但是,在菜市場買菜時,看到那些一捆一捆蔥綠的粽子葉,那些雪白的糯米,看到街上手上提著粽子葉的人,那些在土產品店買粽子餡的配料的人,我便動搖了不再自己動手包粽子的念頭。
外面賣的粽子不如媽媽自己包的粽子好吃!女兒說。女兒說的是實話,一直都覺得外面賣的粽子比起自己包的粽子,味道差遠了。不動手包粽子,總是少了些端午的味道。
結婚前,只知道端午節吃粽子,卻從來沒有為粽子忙碌過。為人妻為人媳二十余年,端午節包粽子卻成了我必須的要做的事情。婆婆雖是潮汕人,但是一點都不具備潮汕女人心靈手巧能干的條件,每年端午,婆婆也是不懂得包粽子的。
嫁入夫家后第一次為老公公打下手包粽子,肉餡是婆婆配的料,肉是凈瘦肉,沒有一點油,糯米有點澀,不好吃。于是第二年開始,我就自己包粽子,年年如此。
端午是傳統節日,言說粽子必須自己包才吉利。因此,從婆婆家搬出去住后,每年端午我都象個老婦人似的,準備糯米、肉、咸蛋、蝦米、香菇等,然后一道道工序完成。洗粽葉是最麻煩的'事情,先在鍋里煮透了,再放進冷水里浸泡,用口罩布一片一片清洗。肉必須用十三香料提前腌。糯米淘洗也是花時間,淘洗后還要浸泡,這樣的糯米容易煮。浸泡后的香菇,切成丁,和蒜泥一起在油鍋里翻炒,和糯米一起攪拌,使糯米入味。
蘭來我家里幫忙,這些年來一直這樣。我們倆包的粽子,模樣長得都不太好看,但是粽子里面的內容挺多挺好的,味道不錯。包好了,便開爐煮粽子。
小的時候,家住靠近河邊的地方,那時候生活條件比較艱苦,每年的粽子節,許多人家便在自家屋子前壘起爐子,一個大鐵鍋架在爐子上,幾戶人家的粽子一起放進去,每家的粽子都做上了記號。用柴火煮上足足幾個小時。
端午節,小孩子們的開心不亞于過年,粽子放進大鍋里,大人就會把我們這些小孩子支開,說是小孩子嘴多,亂說話,鍋里的粽子聽見了不開心,就會煮不熟。但是,小孩子是趕不走的,在大人的視線里一窩蜂跑出去玩,沒過多久又全都回來了,圍在煮粽子的鍋邊,聞著開始冒出的粽香,口水也開始流了。
在大鐵鍋里煮出來的粽子,味道十分的香。現在的家庭大多用高壓鍋煮粽子,時間縮短了不少,卻再也沒有了小時候聞粽香的樂趣。現在想來,鐵鍋里煮的粽子香,更多的是一種樂趣一種等待凝固成的味道吧。無拘無束的童真,定格在那個年代,成了永遠的懷念。
每年吃著自己包的粽子,心里踏實。結婚快二十年,一樣的端午,一樣的粽子,不一樣的心情。
那晚,幾個女友像約好似的,到我家里喝茶。我們邊喝茶,邊等著鍋子里的粽子散發出香味。那晚的粽子,一直煮到夜里兩點。第二天,打起精神,上班去了。節日,別人休息,我們得上班。
帶一些粽子到單位。我們在上司的辦公室,將各自帶來的粽子放在茶幾上,交換著吃,喝幾杯上等的鐵觀音,再聽上司對大家發表的端午“感言”,端午的心情還是不錯。
那天的天氣很好,陰陰的,夜里下過雨,下了好長時間。空氣里多了份濕潤,連續多日的高溫干燥霎時無影蹤。
故鄉的人來電話說,今年的賽龍舟場面很大很熱烈呢,過來看看吧。
是啊,故鄉在海邊,我知道端午賽龍舟對于那些海邊的人們是一種盛大的傳統活動,那里的人們,會像過年一般開心。很小的時候,在故鄉看過一次賽龍舟。那次我和蘭一起。我們站在一艘小船上,一直追隨著龍舟跑。那次海風有點猛,浪有點大,我們的小船在海上搖搖晃晃的,海浪一次次地撲上船來,小船像是鉆進海里,再從浪尖上冒出來似的。那些海邊的孩子,他們站在船頭上,很穩很穩,而我和蘭,因為害怕,我們倆躲進船艙里去了,不敢再出來。所以,真正的龍舟賽,我們沒有親眼目睹到最后的場面。
每年端午,也是黃皮熟透的季節,總是滿樹的金黃。摘一顆含在嘴里,嚼著,那份酸甜便入喉,也入心。酸酸甜甜,不也是人生所擁有的滋味么?都沒有十分如愿的時候,我們品味的珍惜的該是那份入心的甜。
端午的記憶(專業14篇)篇四
當布谷鳥清脆的歌聲飛過門前的皂莢樹,村東頭的山坡上,小麥已是一片金黃,期盼的端午節就要來了。
鄉村的五月正是青黃不接的時節,記憶中的端午節總是在人們的翹首相望中姍姍來遲。每天放學回家,我和小伙伴們常常相約經過那片麥地,看著笑彎了腰的麥稈,媽媽的話就在我的耳邊響起——麥子熟了,端午節也就來了!
村東頭的小麥地里人影匆匆,一浪趕著一浪的金黃在人們的臉上閃爍,生產隊正組織人力在收割麥子。布谷鳥掠過人們的頭頂,叫聲依然那樣清脆。爸爸說,快割吧,你聽,布谷鳥都在吆喝“割麥插禾,割麥插禾”呢!媽媽望著趴在草地上抓蚱蜢的我笑著說,你還不起來,布谷鳥都在罵你“齷齪哥哥,齷齪哥哥”呢!我那時并不知道布谷鳥在說什么,但我只知道等小麥打出來分到各家各戶,端午節就來了,我就可以跟著端午節,美美地吃上一頓像模像樣的飯菜,還可以揚起媽媽親手蒸出來的饅頭,一邊吃一邊在小伙伴面前炫耀。
生產隊的倉庫門前人頭攢動,金黃的麥粒把懸著的大鉤秤笑得前俯后仰。家家戶戶都挑著籮筐來分麥子,大人們忙著過秤稱麥,小孩子在人縫中穿梭,我屁顛屁顛地跟著媽媽的身后,看著媽媽將自家分到的麥子倒進籮筐(其實也只有三二十斤),我自告奮勇地抓起扁擔的一頭,讓媽媽將繩子一道道繞在扁擔上,然后,我在前,媽媽在后,將麥子傾斜著歪歪扭扭地抬到村子里的一間大磨坊。
初四的夜晚,山村一片靜寂,媽媽已經在準備明天的端午節了。爸爸常年在外為生產隊創收,最早也在第二天上午回來。廚房的香氣誘得我難以入眠,悄悄起來,煤油燈下,媽媽正系著圍腰在悄然忙碌。燈光昏黃閃爍,新出磨的面粉倒在一個大腳盆里,媽媽用水輕輕地調和,一會兒彎腰雙手用力揉搓,一會兒用兩個指頭捏起面團,高高拉起,當面團能拉起一條線的時候,媽媽拿出一塊老面(其實就是酵母)將其碾碎,均勻地撒在面粉上,然后又一次揉搓。昏黃的燈光在跳躍,媽媽額頭上的汗珠滑過臉頰,我伸出小手輕輕地幫媽媽拂拭臉上的汗珠,看見媽媽微笑著將揉和均勻的面團盛在瓷盆里,蓋上簸箕,再用舊棉襖蒙上。“睡吧,明天早上就有饅頭、包子吃了!”我咽下一口唾液,跟著媽媽回到房間,枕著端午節的饅頭進入了夢鄉。
也不知什么時候,廚房里傳來叮叮當當的聲音,揉揉惺忪的睡眼,星星依然在窗口眨眼——媽媽已經準備蒸饅頭了。端午節的'陽光穿過門縫,廚房里正彌漫著濃霧一般的蒸汽,五雙圓圓的眼睛滴溜溜地盯著鍋里冒著香氣的饅頭。父親一清早就趕著毛驢拉著板車回來了,我們一人舉著一個饅頭小鳥一樣將父親圍成風景,等到父親在板車上取下久違的魚肉,端午節也就真正來到我們家里。
端午節來了!房門頂上的磚縫里插滿了我和妹妹割來的艾草和菖蒲,爸爸蘸著雄黃酒在我們兄妹五人的額頭、手臂依次圈過,新釀的米酒從鍋邊溢出香甜。飯前,媽媽還不忘叫我端送一碗水酒,捎上兩個饅頭給隔壁的“二爹”(二爹是位參加長征的老紅軍,七十多歲了,仍孤身一人)送去。端午節的午飯比平時豐盛得多,魚肉雖然少,但畢竟屬于我們自己,再也不必擔心哪碗好菜要留給客人,飄著油花的豬肝湯無拘無束地在我們的嘴邊滋滋響。看著我們狼吞虎咽地將一桌飯菜吃得精光,媽媽的眼里閃著淚花,她望著父親笑了。
記憶中的那個端午節我吃得特多,雖然一個下午肚子都在脹痛,但我依然拉著媽媽的手,快活地追趕著布谷鳥,一遍一遍地聽著“齷齪哥哥——割麥插禾——”
端午的記憶(專業14篇)篇五
如夢的往昔,散落一地碎語,在這盛放的六月,拾起一段刻骨的記憶,不知道歲月泥土堆積的厚重,是不是如文字的遣洌排橫,把六月的盛夏追逐成一季奪目的妖嬈。怒放的極致,是傾其所有的顛覆,生根及根的裸露,不是所有的景致都在回望的遐想里肆意的放縱,一旦萬般到了極至,歲月饋贈給你的,只有心疼的記憶。
端坐在記憶的枝頭,一席葦風吹醒了我對端午的回想。一把鐵鐮讓我以仰止的姿態,望眼一片金黃。坐在田間收割精彩的母親,面帶豐收的喜悅,把粒粒飽滿的孩子盡情的撫摸。父親端坐在田埂上,吧嗒吧嗒抽著煙袋,那煙鍋里飛出的余火,烘烤著大地,喃喃的、喃喃的一浪又一浪真情的訴說。每每這個時候,父親總坐在家門口那棵老榆樹下,向遠處眺望,三兒,怎么還沒到家。今年端午節是不是又不回來了,母親總是節后在電話里對我這樣說。于是,流離異鄉的痛,開始拔節,撕裂著,掙扎著。蜷縮在城市一隅的跋涉,念著夏日里追逐收獲父親母親的背影,在黑夜里,聆聽百花競相爭艷碰撞的聲音,淚,又一次打濕了關于端午的記憶。
是誰,將一片金黃的麥穗,懸掛在山梁的田間?夏日的風,吹醒了一季嬌艷的盛放。一場繁華,在歲月的洗禮下,愈發盎然。所有的'搖曳縱情的揮灑著勃然的挺拔。孤獨,是父親母親放飛一羈脫韁的野馬,在風起的那一刻,讓游子天涯的牽念,匆匆奔疾,附馬回韁的守望。遠方,是誰家鐵鐮的打磨聲,厲厲刺耳,驚飛一群雀鳥尋食望巢的故事。
五月初五,這是一個怎樣的日子,讓兒時的記憶,如此的心疼。
那年的端午節,我還是一個幼稚的孩子,生命的本能粗糙,經歲月的磨打洗練,愈發的明鑒。一席葦風,吹皺了一潭碧水的靜謐,追逐與追逐碰撞的盛開,讓家鄉的清晨充滿悅動的旋律。我深深的知道,想成就一次完美,終須一場艱辛的跋涉。于是,父親母親,就是在這樣的季節里,獲得了與生命搏擊的尊嚴,拋生活的窘迫于鐵鐮之下,用堅強與不屈抒寫著麥地里無與倫比的精彩。
節日對于兒時的記憶,是如此的凄清,模糊。每到年節也是母親最難過的日子,看到別人家孩子穿上新衣服,張燈結彩,熱熱鬧鬧的迎接每一個喜悅的日子。而母親總在把我們哄睡后,在寂靜的黑夜偷偷的流淚。連溫飽不曾解決的日子,哪來的心情過節呢?而母親不屈的性格,從沒像困苦低過頭的她,就是這樣與父親,在每一個節日來臨之時,用她們勤勞的雙手,讓兒時的我們盡情享受節日帶來的快樂。山坡上的麥子黃了又青,青了又黃。家門口那顆歷經風雨的老榆樹在歲月的年輪上,刻下了圈圈過往。閉上眼睛,我努力將自己開成一場江南的柔風細雨,一直開成溫潤你二老脊背上的挺拔。鞠一捧清泉,攜一路花香醉心,用甘冽送去兒子對二老的尊敬。讓我在世俗的眼眸下,永保這份清真潔凈的愛,讓您們期許的目光,在這端午的盛放里,敲開兒子一夢千年的向往。
痛,一分為二,心靈與肉體上的痛。痛的的刻骨,疼的淡定,那是怎樣的一種超然。歡樂與痛苦并行,心語在相互支撐中聆聽。于是生命路上的艱辛困苦征服了尊嚴的親睞,讓生命之根不斷的拔節,一發而不可抗衡。當我在離鄉的那一刻,望見你目送我遠去的那一晶瑩的眸光,兒子是怎樣在天南地北的童話里,去執著的尋求那一份靈魂的豐潤。
鐵鐮上的疼痛。
那一年,我剛滿九歲。六月的風,揪碎了大山的心,竟讓他魁偉的身板做成了夕陽的摸樣。六月的風,吹來一季花香,吹黃了上坡上櫛比鱗次的麥田。父親母親帶著一臉豐收的喜悅,為端午的麥浪披上了金黃色的盛裝。黃色的麥浪,層層疊疊,訴說著成熟后的心事。清晨,陽光依舊烈烈的升起,我還在睡夢中,母親早早的把我叫醒。三兒,今天是端午節,快起來,把雞蛋吃了,母親把剝好的雞蛋放在我的面前,吃完寫作業啊,母親說。我慵懶的從被窩里爬出來,當我朦朧的雙眼還在半醒半夢之間,從窗口的罅隙里,看到父親母親每人握著一把鐵鐮,匆匆的走出家門。我知道,節日,對于他們來說,只不過是一個并不美滿的詞匯。甚至知道,我所有詩句里的青澀,只不過是他們朦朧的眼中飄過的一滴雨。而今,尋夢的殘忍,趟過記憶的洪水,我不怕刀尖上的風浪,只愿化作一粒芬芳的種子,在夏季里妖嬈,秋天里零落。
都說少年不知愁滋味?可是,今天的我懷揣迫不及待的張望,伸著長長的腦袋,去打探我魂不守舍的思緒。遠處,仍不見父母的蹤影,這時天空隆隆作響起來,我一頭扎進屋里,膽怯的無處躲藏。窗外,季節丟落屋檐的細雨,一滴,兩滴,滴滴都是我的牽掛。風,無情的敲打著窗欞,讓我的心一陣緊似一陣。我從門的縫隙遠遠望去,只見一輛飛馳的馬車,從我眼前一掠而過。父親,是父親,我驚喜的狂叫出來,當我跑出院子的時候,細雨和風聲淹沒了我的呼喊,一簾雨幕遮擋了我的視線,馬車隨著傾瀉的雨點,已漸行漸遠。夜,在雨水的沖刷下,更顯得清冷,我蜷縮在被角里,猜想著父親母親的夜晚,在哪一方渡過,就這樣猜想到天明。
清晨,雨停了。空氣格外的清新,我依舊坐在門口的老榆樹下,數著榆錢,心卻飛向了父母的身邊。不一會榆錢的數量讓我數的不能再數,淚打濕了面頰,模糊了雙眼。三兒,你母親昨天在地里割麥子,一不小心把手割了,現在已經住院了。鄰家大媽,氣喘噓噓的對我說。此刻,我的頭如五雷轟頂,嗡嗡作響,一下坐在地上,腦海中一片空白。
端午的記憶(專業14篇)篇六
六月的陽光帶來粽香翩然而至,端午的氣息已溢滿了家鄉。
家鄉的端午和別的地方風俗一樣。最主要的是吃粽子。
母親一般在端午的前幾天開始忙活。白天,她買粽葉,泡大米,挑紅棗,切肉絲,釀酒醅,甚至有空買來花花綠綠的絲線來編織手鐲。廚房自然是母親珍藏食材秘密和幸福的酒缸,她盡心地為今年的端午織就最特別的味覺記憶。
泡好食材后,第二天就可以包粽子了。長而碧綠的粽葉,潔白的大米。圓而紅如瑪瑙的棗與其他食材默契配合,幾種色彩恰到好處地交相輝映。在母親迅疾的雙手下裹成三角形的藝術品。粽子葉香和著米香從母親的巧手里彌漫出來,在空氣中索繞著淡淡地碧影。當夜幕降臨時,粽子在鍋里靜靜成熟,文火慢慢熬制,水嘩啦啦地翻滾,沉悶如一首無字之曲。我陪母親守著粽子,等它噴香。當母親把一天的勞累一股腦兒地抹到面巾上時,粽子也熟了。我捧著燙手的粽子翻來覆去,微黑的粽葉包著已是綠色的米粒,蘸著蜂蜜食用,入口即化。食畢,余香猶存。
到了端午那天,清晨是要采楊柳枝插在門楣上的,用來消災避邪。街道上熙熙攘攘,一路粽香飄逸。小孩子們戴著五色的線鐲,可以去五毒。吃酒醅也是家鄉的風俗之一。飽滿的麥粒經過微菌的作用和時間的醞釀散發出酒的醇香和糧食的麥香,有的鄉下可能還會喝雄黃酒來辟邪。這些古老的風俗無一不是對祖先的贊美和向美好生活的向往。
啊,六月的端午,六月的家鄉,這記憶在時間的醞釀下,越來越醇香。自然的,亦是越來越珍貴。
端午的記憶(專業14篇)篇七
五月初五,淚羅江邊,你——司馬遷,心里充斥著分歧,充斥著無可奈何,你是多么的期待可以報效國家,戰死沙場,但是壯志未酬,不知優秀人才得老大不讓你機遇,他昏庸無能,把很好河山毀于一旦,你被眼巴巴地看見土地被一次次腐蝕,直至再無燕國存有。大河彭湃,奔涌著向東流去,你的愛伴隨著這江水那般變化無常,江水消逝了是多少蒼桑,燕國已蕩然無存,但你更覺得前途一望無際。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你緩緩的悲嘆,內眼角間流下來無法掩蓋的眼淚,一滴滴打車那麼晶瑩剔透,傳出多么的軟弱的淚水,慘白的面色中,鉤住往日,眺望藍天白云淡淡地悲嘆一聲,無可奈何的吟誦起一句句詩文,歌唱傳遍乾坤,好像想激發趾高氣昂的人的“忠義”。可悲的響聲中,表述了你對我國、對老百姓的喜愛之情;表述了你郁郁不得志的無可奈何情緒;表述了你對老百姓處在生靈涂炭中的哀憐之情!但無論你怎樣高聲,可“伯樂相馬”卻不知道在哪里,你的一腔熱血只有轉變成一肚子悲痛。你無可奈何,傳出千嘆萬哀都言不上你那哀痛的情緒!
淚羅江邊,風大狂吹,江水更為奔涌,惱怒地敲打著江岸,一小伙輕輕地一躍,從此殉身。你,便是這一躍。此后,大地面上就少了一個杰出的愛國詩人;此后,中國傳統式節日中就多了一個。你得知,就在你殉身以后,有幾個給你而淚如雨下,直迄今日,仍有幾個給你感概不己。你那舍生忘死的愛國情懷使我們驚嘆不已,作為華夏兒女的大家一定會承繼和弘揚你的愛國主義精神。從你殉身的那一日,“龍舟比賽”便發生了,和“吃粽子”一起變成端午的特點,和你一起變成中國的傳說故事。為了更好地什么?為了更好地紀念你——一位杰出的.愛國詩人,和悼念你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本《離騷》,使中國文化增加了新的魅力;一個端午,使中華文化有著熱血傳奇的一面;一種愛國情懷,更使中國人民的品性更崇高!而這一切,全是源于你——司馬遷。也許在你跳江以前,你給自己沒法救黎民百姓于生靈涂炭當中,而感到失望,可是估計你如今了解你為中華文化的老百姓干了那么多事,一定會覺得很高興。我為你而自豪,又給你而可悲。自豪的是大家有那樣一位杰出的愛國詩人而引以為豪;可悲的是時期的情況使你的才氣沒法使出,正所謂“駿馬”經常出現,而“伯樂相馬”卻不經常出現,你是何等悲劇地碰到那樣的“主”啊!
今日,大家依然過著這端午,為了紀念一位杰出的愛國詩人——司馬遷!
端午的記憶(專業14篇)篇八
當布谷鳥清脆的歌聲飛過門前的皂莢樹,村東頭的山坡上,小麥已是一片金黃,期盼的端午節就要來了。鄉村的五月正是青黃不接的時節,記憶中的端午節總是在人們的翹首相望中姍姍來遲。每天放學回家,我和小伙伴們常常相約經過那片麥地,看著笑彎了腰的麥稈,媽話就在我的耳邊響起——麥子熟了,端午節也就來了!
村東頭的.小麥地里人影匆匆,一浪趕著一浪的金黃在人們的臉上閃爍,生產隊正組織人力在收割麥子。布谷鳥掠過人們的頭頂,叫聲依然那樣清脆。爸爸說,快割吧,你聽,布谷鳥都在吆喝“割麥插禾,割麥插禾”呢!媽媽望著趴在草地上抓蚱蜢的我笑著說,你還不起來,布谷鳥都在罵你“齷齪哥哥,齷齪哥哥”呢!我不知道布谷鳥到底在說什么,但我只知道等小麥打出來分到各家各戶,端午節就來了,我就可以跟著端午節,美美地吃上一頓像模像樣的飯菜,還可以拿著媽媽親手蒸出來的饅頭,一邊吃一邊在小伙伴面前炫耀。
生產隊的倉庫門前人頭攢動,金黃的麥粒把懸著的大鉤秤笑得前俯后仰。家家戶戶都挑著籮筐來分麥子,大人們忙著過秤稱麥,小孩子在人縫中穿梭,我屁顛屁顛地跟著媽身后,看著媽媽將自家分到的麥子倒進籮筐(其實也只有三二十斤),我自告奮勇地抓起扁擔的一頭,讓媽媽將繩子一道道繞在扁擔上,然后,我在前,媽媽在后,將麥子傾斜著歪歪扭扭地抬到村子里的一間大磨坊。磨坊里一臺柴油磨粉機隆隆的叫著,淹沒了本來就聽不清楚的喧鬧聲。我家人口最多,媽媽總是叮囑師傅將麥子多過幾道磨,雖然面粉不及人家的白,但斤兩竟多了很多。捻著雪白細膩的面粉,饅頭的香味已經侵入鼻翼。
初四的夜晚,待我們五兄妹睡后,媽媽一個人忙著準備明天的端午節,爸爸常年在外為生產隊創收,最早也在第二天上午回來。廚房的香氣總是誘得我閉不上眼,悄悄起來,看見煤油燈將低矮的廚房映得黃亮,媽媽正系著圍腰在悄然忙碌。新出磨的面粉倒在一個大腳盆里,媽媽用水輕輕地調和,一會兒彎腰雙手用力揉搓,一會兒用兩個指頭捏起面團,高高拉起,當面團能拉起一條線的時候,媽媽會拿出一塊老面(其實就是酵母)將其碾碎,均勻地撒在面粉上,然后又一次揉搓。昏黃的燈光在跳躍,媽媽額頭上的汗珠滑過臉頰,我伸出小手輕輕地幫媽媽拂拭臉上的汗珠,看見媽媽微笑著將揉和均勻的面團用一個瓷盆盛著,蓋上簸箕,用舊棉襖蒙上。
“睡吧,明天早上就有饅頭、包子吃了!”我咽下一口唾液,跟著媽媽回到房間,枕著端午節的饅頭進入了夢鄉。也不知什么時候,我被廚房里叮叮當當的聲音吵醒,揉揉惺忪的睡眼,星星依然在窗口眨眼,媽媽已經準備蒸饅頭了。端午節的陽光穿過門縫,廚房里正彌漫著濃霧一般的蒸汽,濃郁的饅頭香味把我們兄妹五個早早地誘到鍋邊。父親一清早就趕著毛驢拉著板車回來了,我們一人舉著一個饅頭小鳥一樣將父親圍成風景,等到父親在板車上取下久違的魚肉,端午節也就真正來到我們家里。
端午節來了!房門頂上的磚縫里插滿了我和妹妹割來的艾草和菖蒲,爸爸蘸著雄黃酒在我們兄妹五人的額頭、手臂依次圈過,新釀的米酒從鍋邊溢出香甜。飯前,媽媽還不忘叫我端送一碗水酒,捎上兩個饅頭給隔壁的“二爹”(二爹是位參加長征的老紅軍,七十多歲了,但孤身一人)送去。端午節的午飯比平時豐盛得多,魚肉雖然少,但畢竟屬于我們自己,再也不必擔心哪碗好菜要留給客人,飄著油花的豬肝湯可以無拘無束地喝得滋滋響。看著我們狼吞虎咽地將一桌飯菜吃得精光,媽媽閃著淚花望著父親笑了。記憶中的那個端午節我敞開肚子吃得很多,下午的時候肚子一直脹痛,媽媽不停地幫我揉著肚子,還笑著說,看你吃多了吧,又不是你一個人的端午節?布谷鳥又一次飛過門前那棵皂莢樹,揶揄地叫著“齷齪哥哥,齷齪哥哥——”
端午的記憶(專業14篇)篇九
街邊那一個個圓圓的飽滿的粽子,散發著香氣,我的記憶也隨著這味道飄回了一年前。
美好的一天從早晨開始,暖暖的陽光灑在身上,似乎一切都那么美好。今天是端午節媽媽一大早便帶我去菜市場挑選粽葉,媽媽帶我來到一個攤位前,買粽葉的是一位叔叔,精心給我們挑選了一捆粽葉,媽媽年年都來這買,他家的粽葉十分新鮮,幽綠的葉子上還帶著幾滴清晨的露珠。隨后媽媽又去買了糯米等其他材料,買好東西我們便回家了。
媽媽今天要教我包粽子,等會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他們都會來我家吃飯。媽媽讓我把粽葉和糯米都洗干凈,晶瑩圓潤的糯米在我的手里翻滾著,我用手輕輕擦洗著粽葉,絲絲的冰涼傳到我的心尖。我看著媽媽一連串行云流水的動作羨慕極了,媽媽的手仿佛有魔力一般,把透剔光滑的糯米包在一兩片小小的粽葉里,還包出了一個美麗的形狀。后來外公外婆他們都來了,也參與進了包粽子里,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圍坐在一起,談笑風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大家分工合作,齊心協力的包粽子,將絲絲親情融進了一個個細致飽滿的粽子里。
不過一會兒香香的粽子便出鍋了,晶瑩的糯米與清新的粽葉包在一起散發出一股獨特的清香,我挑了幾個剪斷繩子趕緊送給爺爺奶奶他們,“爺爺奶奶端午節快樂!快吃粽子吧。”爺爺他們直夸我長大了、懂事了、知道孝順了,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樣甜。貪吃的弟弟妹妹按不住性子不顧冷熱就往嘴里放,香甜的糯米旱災口里直呼“燙”,長輩們在一旁細心的把粽子吹冷,再送給弟弟妹妹們吃,不一會兒,幾個粽子就被消滅了。
我們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粽子,看著電視上直播的賽龍舟比賽,弟弟妹妹們在一起玩著小游戲,爺爺奶奶們互相噓寒問暖…….那畫面好不溫馨!
我將思緒收回,把目光移到眼前的粽子上,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今年的端午節也會如往年一般那么溫馨吧!
端午的記憶(專業14篇)篇十
一位偉大的詩人成就了一個傳統節日;一個傳統節日讓我們更深刻地品味人生。
記得去年的端午節,我第一次親手包了一個粽子。清新的粽葉,潔白無瑕的糯米再加上笨拙不堪的我,便成了一個賣相不好卻意蘊深長的粽子。當時,我手握著三片粽葉,輕輕地握成一個錐狀,之后便小心翼翼地往里面填著糯米,填滿后,我把粽葉慢慢地扣過去,爾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粽葉繞著粽子握了又握,再拿線艱難地捆上,于是一個粽子便完成了。我把它放入了冒著氤氳之氣的沸水中去,待它熟后,我拿起那帶著沸水余溫而又散發著清香的粽子靜靜地打開,輕輕地咬了一口,在口中輕輕地咀嚼著……口中是那一如往既的清香,可我仿佛又嘗到了那歷史的味道。那只有棕葉和糯米所包成的粽子,漸漸地俘獲了我的味蕾。留意著口中清香的同時,心底因懷念而泛起苦澀。
說到端午節,誰能不想到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戰國時期的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就這樣,帶著悲怨,一位愛國主義詩人投江自盡了。人們帶著無限的哀傷悲怨送走了這位偉大的詩人,并以此而設立了端午節。那時的端午節是悲傷的味道吧。
待口中的清香殆盡后,我忽然感覺到了屈原當時悲憤的心情,仿佛那一切,我早已洞悉、明了。手中粽子的寧靜淡泊,清新所致的溫文儒雅、剛正不阿和屈原仿佛也有幾分神似。中國歷史上的文化所凝結成的屈原的愛國精神,我們哪能不去學習、品味、深知、回味呢?屈原因對祖國的悲傷而投河,他也是一個大寫的“人”。他那份愛國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也激起了我的愛國情懷。他,使我再一個熱血澎湃,再一次為之動容。
記憶中的端午節,給了我一次對兩千多年中國文化的深刻體驗,給了我一次對人生的認識,讓我難忘。
端午的記憶(專業14篇)篇十一
今天是端午節,朋友圈里有曬龍舟的,有曬假期生活的,但更多的還是曬吃和曬娃,再不然就是曬娃吃東西。
很多照片里,都是曬的小朋友拿的蛋袋,還有拿小粽子,桃子,還有漂亮的荷包一樣的飾品。
想起了小時侯的蛋袋,那時沒有這么花里胡哨繡著漂亮的圖案,卻是簡單又接地氣的很。
那時候媽媽會用五顏六色的毛線綁成一個蛋袋,然后每個小朋友都能分到一個用艾草煮過的雞蛋,一個桃子放在蛋袋中,袋子是一格格的鏤空的,都能看到里面裝的東西。
于是乎,一群小朋友開始在院中攀比起自己的小蛋袋。看看誰的顏色好看,誰家的雞蛋大個,誰得毛桃新鮮。有的小朋友蛋袋大個,能鉆下兩三個雞蛋或者毛桃,那得意勁,可真是別提了。
即使是很嘴饞,那也是先得瑟過了再說吃的`事了。
以前端午節,都會用艾草水洗澡,現在因為沐浴露的普及,基本上艾草水用來洗手洗臉的居多了。
艾草煮沸的香味也很好聞,人家把曬干的艾草也插在大門的兩旁,有著節慶的意義。
文檔為doc格式。
端午的記憶(專業14篇)篇十二
兒時的端午節,似遙遠記憶里的一條小河,穿越時空的回憶,歷經歲月的洗禮,醇美的讓人難以忘懷。
又是粽葉飄香時,那曾經兒時最美的記憶依稀就在昨天。端午節是個令人難忘的日子,記得每年端午節的前幾天,街上到處都是賣香包、結五彩繩、炸油糕和賣粽子的小販。那琳瑯滿目的香包、金黃酥脆的炸油糕和清香誘人的粽子,看得人是眼花繚亂,食欲大開,所到之處無不洋溢著濃郁的節日氣氛。人們都在為這歡樂的節日忙碌著,兒時的端午節處處彌漫著親友團聚的喜悅,曾經歡度節日的一幕幕情景時時刻刻浮現在眼前。
五彩繩是由紅、黃、藍、白、黑五種不同顏色的.絲線做成的,做好后于端午節當天戴于孩子們的手腕、腳腕或脖子上,據老人們說可以辟邪或防毒。這種五彩繩一直要戴到六月初六才能取下來扔掉,據說扔掉意味著扔掉疾病,也就是祛災祛難的意思。
端午節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陜西關中的端午節更是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包粽子、炸油糕,結五彩繩或是送香包頗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端午的記憶(專業14篇)篇十三
離端午還有幾天,賣粽子的老頭就開始吆喝,唯恐誰耽誤了端午節。
年幼時,家鄉的端午節常會被耽誤的。每年農歷初五,正是收麥子或者種夏苗的時令,村里人都是全家上下齊上陣,在莊稼地里忙活,哪還有心情過端午呀。就連剛上小學的我,也要在放學后挎個籃子,到地里撿麥穗,更不用說大人了。有時候,在麥地里遇見一個癩蛤蟆,就會有人說:嗬,在這兒躲端午呢!
在我們家鄉,傳說中癩蛤蟆是要躲端午的。當然,也包括蛇,這一點和《白蛇傳》里是一致的。
偶爾也有空閑的一年,村里人便會顯得特別興奮。一大早,父親便會起來,有時也叫上我,去村外的野溝里割一種艾草。我和父親一個人抱一大捆回來,掛在屋檐下曬干,以便等到夏夜里熏蚊子。晴朗的夏夜里,村里人都會睡在村頭的打谷場里,夜風習習,月朗星稀。人們都會感覺到說不出的愜意和舒暢,根本用不著艾草。到了陰雨天氣里,沒有辦法睡外面了,一到傍晚家家戶戶就會飄起霧白色的輕煙,氤氳著濃郁的艾草味。艾草的味道有點苦,有點澀,可是人們卻都喜歡聞,仿佛產生了煙癮的人一樣,還覺得特別好聞。
蚊子傍晚被熏出去,往往后來還會回來。夜里,我總會被蚊子叮醒,這時候,爺爺就會拿著蒲扇,拍打著蚊子。那個場景,成為我記憶里特別溫馨的細節。
如今,家里封閉得很嚴,很少有蚊子。即使有,也有蚊香、滅蚊劑、電蚊拍……哪還有蚊子的立足之地。可是,依然有許多人在夏夜里失眠,不知什么原因。
中午,父親會割很少的豬肉,剁上韮菜,包一頓肉餡的餃子。為了慶祝這一年的端午節沒有被耽誤。記憶中,一年是吃不上幾頓餃子的,除了春節,端午,清明。清明是因為割肉祭祀祖先,所以中午會吃上一頓餃子。甚至,我的生日也沒有吃過餃子,我好像也沒有過過生日。
那頓餃子,既是因為端午節,另一個原因,也是為了慶祝豐收,在我們家鄉又叫“垛垛食兒”。意思是麥子顆粒歸倉了,麥草也垛上垛了,秋莊稼也都種上了,應該好好慶祝一番。有那么好的心情,餃子自然很好吃。真的,比現在的餃子好吃多了。
現在的端午節,不是因為農忙而耽誤,而是因為人們快節奏的生活而被遺忘。人們坐在空調室的電腦前,只是想著情人節賣剩下的玫瑰,有幾人還記得端午的艾草、雄黃、癩蛤蟆。縱然有誰想起了白蛇,那還是惦念著她的性感和美麗。
聽說,杭州的西湖小了許多。就連端午賣的粽子,很多也都是超市里批發的速制食品,失去了竹筍葉的味道。不用再往汩羅江里扔粽子了吧,江里的魚蝦已經瀕臨滅絕了。白娘子也不用擔心,雄黃酒偽劣產品多,喝不醉人的。
今年,國家規定端午節為法定節日。或許,許多人在放假的時候,會想起故鄉的艾草,想起水田里的癩蛤蟆,想起江南的雄黃酒,想起善良的白娘子吧。
端午的記憶(專業14篇)篇十四
今天是端午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鄉下爺爺奶奶家。
奶奶家門前早已掛好了艾草和菖蒲,爺爺滿臉笑容地問我:“今天我要考考你喲!為什么今天門前要掛菖蒲和艾草呀?”“因為今天是端午節,這是節日習俗,掛菖蒲和艾草是為了避妖驅魔,您每年過端午都會問我,當然難不倒我呀!”我得意地回答。爺爺高興地摸著我的小腦瓜。
上午,我們一大家子在廚房包粽子,奶奶擔心我不會包,便耐心地告訴我包粽子的秘訣:先取出洗干凈的粽葉,將粽葉卷成漏斗狀,然后將洗凈泡好的糯米放到“漏斗”粽葉里,喜歡吃肉粽的就往里面加一小塊豬肉,喜歡吃甜粽的就往里放紅棗或紅豆。完畢,用筷子在“漏斗”粽葉外輕輕敲幾下,再往糯米里插幾下。接下來封口是關鍵一步,不能讓糯米漏出來。最后用麻繩將封口處上下端扎緊。我按照奶奶的方法行動,小心翼翼地打“漏斗”、裝糯米、封口。好不容易要扎繩子了,心想著馬上要包好一個完美的粽子了,我心里美美噠。由于我一時大意,把結系得太緊,使粽葉上破了個小口子,糯米“唰唰”地漏出來了,可我沒有放棄,繼續包……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邊包粽子,一邊話家常,時不時還笑語連篇,其樂融融矣!
中午,大餐來了!餐桌上放著豐盛的農家綠色食品:清燉土雞、鹵味小龍蝦、鱔魚火鍋、爆炒長豆角、紅燒茄子、西紅柿蛋湯……都是奶奶的拿手菜,最后爸爸搬上了我們上午的勞動成果——粽子:肉粽、棗粽、紅豆棕……我吃著自己包的肉粽,幸福的滋味布滿了我的每一個味蕾,美哉!快哉!
黃昏,爺爺將早上采來的艾草洗干凈,放在大鐵鍋里加滿水,準備燒艾草水了,艾草水用來干什么呢?奶奶說端午節每人洗個艾草澡,驅蚊排毒,皮膚好。端午節洗個艾草澡,身上無蟲咬。嘻嘻,那可是我最享受的時刻了,洗著艾草澡,睡在澡盆里,欣賞日落的云彩,閉上眼睛仿佛自己帶著艾草飄飄然起來,坐在云彩里看晚霞哩!妙哉!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