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為了規范教學內容、方法和步驟而制定的一種文件形式。它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步驟和評價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規劃和安排。在教學中使用教案模板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使教學更加有條理,有針對性,更易于實施。對于教師來說,教案模板是一種指導,是教學的藍本,也是一項重要的教學資源。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些獨特的教案模板范文,希望能夠給教師們帶來一些新的思路。
圓柱的認識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范文(20篇)篇一
大家好,我是1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圓柱的表面積》。秉持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教育理念,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闡述。
首先我來說說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是青島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的內容,它是學生初次接觸圓柱這個幾何體,要求學生認識掌握圓柱的特征,進而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本節課的學習以長方形和圓的面積為基礎,又為后面學習一些其它幾何體作了鋪墊。
一堂成功的課,不僅要熟悉教材,還需要老師充分的了解學生。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該年齡段的學生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同時該年齡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這些特點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使學生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
依據前面對教材的分析和對學情的把握,我確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圓柱體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以及事物間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的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經歷對圓柱體側面計算的積探索,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創新意識。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結合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重難點確定為:
難點:圓柱體側面積公式的推導。
為了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并遵循著“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本節課我采用情景教學法、啟發法、講授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討論交流。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我用多媒體直觀展示一盒可比克薯片,引導學生觀察圓柱形紙筒外包裝,并順勢提問學生,做這樣的圓柱體至少需要多少紙板?利用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事物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引出本節課題。
(二)本著“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的理念,帶領學生進入啟發誘導,探索新知環節。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將前后四人分為一組,每組發放一個與屏幕上大小一樣的圓柱形紙筒和一把剪刀。
先讓學生思考怎樣求圓柱體側面積?然后引導學生把圓柱形紙筒沿著高剪開,看看變成什么圖形。提醒學生用剪刀時要注意安全。我進行巡視,并予以指導。學生匯報交流。并讓大家都舉起自己的小成果展示給大家看。然后用多媒體演示圓柱轉化成長方形和兩個底面的過程。
接著讓學生思考,剪開后的各部分圖形與圓柱的各部分有什么關系?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贊揚,并完善: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長方形的寬就是圓柱的高。而且又一次用到了“轉化”。
讓學生嘗試著寫出側面積怎樣算?他們會比較容易的寫出圓柱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也就是圓的周長乘高。
我緊接著再問學生,圓柱的表面積能求出來了嗎?讓學生先在練習本上寫,然后請同學分享。并歸納:圓柱的表面積=側面積+底面積×2。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探索及我的一系列追問,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成功掌握了本節重點。
(三)鞏固練習。
為讓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設置了不同層次的練習題:
首先,基本練習。計算手中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同位之間,做的慢的要給做的快的捶捶背。
其次,加強練習。用多媒體展示一道應用題,讓學生做一做。
最后,拓展提升題。
(四)小結。
讓學生談收獲,我及時評價,共同完善。
然后,給學生布置一個小任務,讓學生把今天的收獲帶回家,分享給父母,并與父母一起嘗試著制作一個圓柱體,被計算出其表面積。通過學生與父母一起動手,一方面鞏固今天所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促進家長與學生間的情感交流。
(五)最后,說一下我的板書:
圓柱的側面積=圓的周長×高。
圓柱的認識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范文(20篇)篇二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圓柱的表面積》,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序,說板書設計,說反思等六個方面來介紹我的構思和見解。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圓柱的表面積》是北師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個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面的旋轉,了解了點、線、面體之間的關系,和認識了圓柱、圓錐的基本特征后,安排的一節探索活動課。通過讓學生觀察、想象、操作等活動,運用遷移規律掌握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加以應用,以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學好這部分內容,可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學生學習其它幾何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2、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知識目標有二。第一、理解圓柱體表面積的含義,并了解側面展開圖的形狀,掌握圓柱體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這是本節的重點。第二、理解側面展開圖與圓柱體各部分間的關系,這是本節課的難點。
2、情感目標。
通過觀察、想象、操作等活動,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的廣泛性,探索性和挑戰性,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和頑強學習的毅力等等。
二、說教法。
學具準備:小圓柱體、剪刀、直尺等。
三、說學法。
教給學生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勝做一百道題,可以讓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為此,本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以下學法的指導。
1.動手操作,自主探索。
記得南宋詩人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寫道:“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的就是知識的取得貴在實踐,數學中的很多知識,不能僅靠老師的賜予,老師應多鼓勵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只有自己的親身體驗,才能深知原因為何!
2.合作交流。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眾人的智慧是無窮的,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討論,可以讓知識展現得更加明徹,讓同學們理解得更透、掌握得更牢。從而有助于同學們理解教學重點。
3.直觀演示法。
我們知道立體圖形的知識是相當抽象的一個內容,學生在理解上由于空間觀念不強,所以很難想象,為此,我要求學生用操作,演示的方法學習,這樣可以更直觀地展示知識,從而有助于學生突破學習中的難點。
四、說教學程序。
由于上一節課同學們已認識了圓柱的有關特征,我課下也會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個小圓柱。所以教本課時,為吸引學生,調動其積極性,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景:上節課老師讓大家做的小圓柱體都做好了嗎?同學們肯定會高興拿出自己的杰作,向我炫耀一番,這時我會夸獎幾個做得較好的,但話鋒一轉,又問:你知道你做的這個小圓柱體用了多少紙板嗎?同學們肯定會大為失色,茫茫然,從而引出本課的課題——《圓柱的表面積》。為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我會用這樣的一句話來過渡:“學習好比遠航,沒有目標就沒有方向,誰能給大家指明今天的學習方向”。從而讓學生明晰今天的學習目標。
在目標明確后,我會讓他們根據老師指定的自學方法進入今天的自學環節。同學們在邊觀察、邊操作、邊想象中進入合作學習,這時候老師會走下講臺,和他們一起學習、探究。并適時輔導在學習上走彎路的同學。在短短的10分鐘后,就開始了質疑-解疑的環節,對于一般的疑點我會找學生及時解答,而對于難一些的問題就讓他們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完成,讓同學們在自學中初次嘗到成功的喜悅。
根據成功教學案的設計原則,學什么量什么,為此我在量學中設計了幾道填空題,目的是讓同學們把在自學中獲得的知識、發現和收獲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學習方式為:先獨立完成再合作交流。我一直認為導學的環節是學生展示、匯報的時間,為調動其積極性,我會這樣來激勵:“同學們,通過你們的合作學習相信你們有了很多的收獲,何不趁此機會展示一番呢?”同學們受此激勵興趣大發,會把自己的發現和收獲一同匯報,有的說思路,有的說方法,有的說提醒,有的說注意點…..過程精彩紛呈,高潮迭起,老師只作為一個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就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思路。
用學中,為檢查同學們在三次學習后的學習效果,在此我設計了兩道習題,以讓90%的同學能做會為主,通過及時的鞏固,可以讓知識掌握的更加牢固。學習方式為:兩生板演,后講解解題思路。為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渴望,真正實現“讓每一個學生成功”的辦學思想,在測學中我設計了三類題目:基礎過關,綜合應用、拓展拔高。既達到了鞏固的目的,又滿足了優秀學生吃不飽的現象,真正實現為每一個學生成功而服務。
五、說板書。
板書能加強教學的直觀性,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和理解力,為此我的板書設計以簡單明了為根本宗旨,重在重點突出,清晰易記。板書如下:
圓柱的側面積=長方形的面積(展開后)。
=長×寬。
=底面周長×高。
用字母表示:s側=ch。
圓柱的認識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范文(20篇)篇三
1、授課內容:。
人教版第12冊第二單元第38面至39面(圓柱的認識)、做一做、練習十的第1題。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單元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后一部分內容,圓柱的認識是本單元的起始教材,是學生在學習圓和長方體、正方體的基礎上來認識的。學生認識圓柱,了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征是以后學習圓柱的表面積、體積以及圓錐和球的認識的基礎;更有利于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可見,圓柱的認識教學在后繼的幾何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引導學生切實學好。
3、教學目標的確定:。
(1)使學生認識圓柱,了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征。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探索,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判斷和空間想象能力,理解事物間的相互聯系,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立體觀念。
4、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及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這樣編排的:教材首先從直觀入手,通過對常見的圓柱實物觀察,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形狀,并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然后介紹圓柱的各部分名稱,說明圓柱的上、下兩個面是平的,是兩個相同的圓面,叫做圓柱的底面。對于圓柱側面的認識,先通過觀察和用手摸,知道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再把圓柱側面展開,使學生了解圓柱側面的展開土是長方形,以及它的長與寬跟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的關系。可以看出,理解并掌握圓柱的特征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而認識圓柱側面的特征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5、教具準備。
師:圓柱體的實物、模型和相應電腦軟件。
生:自帶貼有標簽紙的圓柱形物體;剪刀、線、尺。
二、教法、學法指導。
依據教材編排特點和學生已有知識基礎,本節教學的基本教學思路是:聯系比較,建立表象——導引結合,探索新知——強化練習,鞏固新知。為了體現這一教學思路,實現教學目標,教學時擬用“導探結合法”為主進行教學。
充分利用課前5分鐘,通過師生比賽說長方體的有關知識,既復習了舊知,又激發了學習興趣。
充分利用學生好動、好說、好表現的年齡特點,教學時,讓學生在擺一擺、摸一摸、剪一剪、比一比的過程中,采用發言、討論、復述、交流、演說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如在探討圓柱上下底面為什么相等的方法時,學生通過操作后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說法:(1)把兩個圓剪出來比較;(2)把圓柱的底按在紙上描出一個圓,再把模型倒過來,將另一個底面疊在所描的.圖上,正好重合;(3)量出它們的直徑或半徑進行比較;(4)用線圈上、下底面的周長來比較等。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學生通過操作比較,說出圓柱側面的特征后,可能有學生會提出,圓柱側面展開圖也有可能是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形,教師應給予肯定和鼓勵,并讓學生說說是怎樣做的和展開后的圖形與原來圓柱之間又有什么關系。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征的認識,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針對學生好新、好奇、思維活躍、有意注意持久性差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借助電腦的多媒體作用,如演示把實物圖抽象為立體圖、上下兩圓相同、高處處相等和圓柱的側面展開過程等,讓學生在觀察中,把對圓柱的特征的感性認知升華為理性認知。同時,配合教師豐富的情感,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把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為了實現這個過程,還要通過有效的練習,才能使所形成的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和充實。所以,在新課授完后,教師安排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感知基礎。
這樣,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參與探索、分析、說理、概括的全過程,實現了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能力,使課堂教學得到優化。通過本節的教學,力求使學生實踐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自主探索新知的方法;學會觀察、分析、比較知識、抽象概括知識的本質屬性的方法;自學課文質疑問難獨立學習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說過程。
為了體現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我是這樣安排的:
(課前5分鐘,師生進行比賽:(看誰對長方體了解得多))。
師:我說這個鐵罐(舉出)的形狀像長方體。
生:我說橡皮的形狀像長方體。
師:我說長方體有六個面。
生:我說長方體有八個頂點。
……。
(一)、聯系比較、建立表象。
1、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師:課前我們初步復習了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構造)和特征。(板書:構造特征)。
(1)觀察:
師:(師拿出一個用紅布蒙著的圓柱筆筒,揭開布)這個物體的形狀還能稱為長方體或正方體嗎?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板書:圓柱),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筆筒,今天老師準備把它作為一件禮物,送給大家,誰想得到它呢?看誰表現得好就送給誰。這個筆筒的形狀是圓柱(教師再出現幾個圓柱模型)學生拿出形狀是圓柱的實物。
圓柱的認識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范文(20篇)篇四
教學內容:
第24頁回顧與整理、練習與應用第1~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圓柱、圓錐的特點。能判斷一個物體或立體圖形是不是圓柱或圓錐。
2、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圓柱的表面積、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容積)計算方法,并提高靈活應用計算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進一步認識圓柱、圓錐的特點。
教學難點:
進一步掌握圓柱的表面積、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容積)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揭示課題。
我們已經學完了“圓柱和圓錐”這一單元,今天開始復習圓柱和圓錐。(板書課題)通過復習,一方面,要進一步認識圓柱和圓錐的特征,熟悉圓柱和圓錐各部分的名稱;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掌握圓柱表面積、圓柱和圓錐體積(包括容積)的汁算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復習特征。
1、說出物體名稱。
出示一些圓柱和圓錐的物體和模型,讓學生說一說各是什么形體。
2、復習特征。
(1)同時出示圓柱和圓錐的圖形。
指名學生說出各圖的名稱。(板書:圓柱、圓錐)。
(2)提問:誰能拿出圓柱和圓錐,說出各部分的名稱?(在圖中板書)圓錐的高怎樣測量,試著量一量你手里圓錐的高。
(3)提問:哪位同學來說說圓柱有什么特征?哪位同學來說說圓錐有什么特征?
三、復習計算。
1、練習與應用第1題。
出示表格,說明要求,讓學生計算,填在表格里。學生口答結果,老師板書填表。
2、練習與應用第2題。
提問:壓路機前輪是什么形狀的?前輪滾動一周所形成的面的大小相當于前輪的哪一部分面積?接下來學生獨立完成。
3、練習與應用第3題。
引導思考:水桶底部的鐵箍大約長15.7分米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求做這個水桶至少要用木板多少平方分米就是圓柱水桶的哪些面的面積之和。這個水桶能盛120升水嗎?要拿什么和120升比較?學生自主完成。
4、練習與應用第4題。
聯系實際解決問題,要求得數保留整數。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復習,你有哪些收獲?
五、課堂作業。
練習與應用第5~6題。
圓柱的認識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范文(20篇)篇五
1、授課內容:。
人教版第12冊第二單元第38面至39面(圓柱的認識)、做一做、練習十的第1題。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圓柱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圖形,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對它已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
本單元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后一部分內容,圓柱的認識是本單元的起始教材,是學生在學習圓和長方體、正方體的基礎上來認識的。學生認識圓柱,了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征是以后學習圓柱的表面積、體積以及圓錐和球的認識的基礎;更有利于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可見,圓柱的認識教學在后繼的幾何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引導學生切實學好。
3、教學目標的確定:。
(1)使學生認識圓柱,了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征。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探索,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判斷和空間想象能力,理解事物間的相互聯系,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立體觀念。
4、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及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這樣編排的:教材首先從直觀入手,通過對常見的圓柱實物觀察,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形狀,并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然后介紹圓柱的各部分名稱,說明圓柱的上、下兩個面是平的,是兩個相同的圓面,叫做圓柱的底面。對于圓柱側面的認識,先通過觀察和用手摸,知道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再把圓柱側面展開,使學生了解圓柱側面的展開土是長方形,以及它的長與寬跟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的關系。可以看出,理解并掌握圓柱的特征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而認識圓柱側面的特征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5、教具準備。
師:圓柱體的實物、模型和相應電腦軟件。
生:自帶貼有標簽紙的圓柱形物體;剪刀、線、尺。
依據教材編排特點和學生已有知識基礎,本節教學的基本教學思路是:聯系比較,建立表象——導引結合,探索新知——強化練習,鞏固新知。為了體現這一教學思路,實現教學目標,教學時擬用“導探結合法”為主進行教學。
充分利用課前5分鐘,通過師生比賽說長方體的有關知識,既復習了舊知,又激發了學習興趣。
在導引結合,探索新知時,改變以往怕出偏差、怕學生自己弄不懂而不敢放手的做法,根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他們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循著學生的思路去引導、去釋疑、去點撥,創設有利于學生主體活動的情景。結合“觀察、比較、操作、發現”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在自己動手摸、比、看的過程中,利用知識的正遷移,把認識長方體的方法和認識圓柱聯系起來,發揮學生想象:如學生想到長方體有底面、側面和高,那么圓柱有沒有底面、側面和高?長方體的對面相等,圓柱的兩個底面會不會相等?圓柱本身還獨具有什么特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發現知識的異同點、轉化點,使學生的思維進入發展區。
充分利用學生好動、好說、好表現的年齡特點,教學時,讓學生在擺一擺、摸一摸、剪一剪、比一比的過程中,采用發言、討論、復述、交流、演說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如在探討圓柱上下底面為什么相等的方法時,學生通過操作后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說法:
(1)把兩個圓剪出來比較;。
(3)量出它們的直徑或半徑進行比較;。
(4)用線圈上、下底面的周長來比較等。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學生通過操作比較,說出圓柱側面的特征后,可能有學生會提出,圓柱側面展開圖也有可能是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形,教師應給予肯定和鼓勵,并讓學生說說是怎樣做的和展開后的圖形與原來圓柱之間又有什么關系。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征的認識,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針對學生好新、好奇、思維活躍、有意注意持久性差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借助電腦的多媒體作用,如演示把實物圖抽象為立體圖、上下兩圓相同、高處處相等和圓柱的側面展開過程等,讓學生在觀察中,把對圓柱的特征的感性認知升華為理性認知。同時,配合教師豐富的情感,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把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為了實現這個過程,還要通過有效的練習,才能使所形成的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和充實。所以,在新課授完后,教師安排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感知基礎。
這樣,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參與探索、分析、說理、概括的全過程,實現了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能力,使課堂教學得到優化。通過本節的教學,力求使學生實踐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自主探索新知的方法;學會觀察、分析、比較知識、抽象概括知識的本質屬性的方法;自學課文質疑問難獨立學習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為了體現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我是這樣安排的:
(課前5分鐘,師生進行比賽:(看誰對長方體了解得多))。
師:我說這個鐵罐(舉出)的形狀像長方體。
生:我說橡皮的形狀像長方體。
師:我說長方體有六個面。
生:我說長方體有八個頂點。
(一)、聯系比較、建立表象。
1、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師:課前我們初步復習了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構造)和特征。(板書:構造特征)。
(1)觀察:
師:(師拿出一個用紅布蒙著的圓柱筆筒,揭開布)這個物體的形狀還能稱為長方體或正方體嗎?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板書:圓柱),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筆筒,今天老師準備把它作為一件禮物,送給大家,誰想得到它呢?看誰表現得好就送給誰。這個筆筒的形狀是圓柱(教師再出現幾個圓柱模型)學生拿出形狀是圓柱的實物。
(2)舉例:誰來說一說,在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也是圓柱形的?
(3)認識立體圖。
閉起眼睛,在腦子里想象一個圓柱的形狀,如果我們把觀察和想到的圓柱形狀畫成立體圖會怎樣呢?(電腦演示,貼出立體圖)。
(二)、導引結合、探究新知。
引入:剛才,同學們舉出了好多例子,這說明了在生活和生產中我們離不開圓柱,我們更應該來認識它!(板書:的認識)。
1、請你來說一說,你想認識圓柱些什么?
(現在,我們就隨著這些想法一起來認識圓柱,好不好?)。
2、初步感知。
(1)看看、摸摸,同桌討論:圓柱體有幾個面?這些面怎樣?
(2)初步反饋:圓柱體有三個面,其中有兩個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叫做圓柱的底面;還有一個面是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在立體圖上標明)(學生閉起眼睛摸手中的圓柱,并說出它的各部分名稱)。
(3)請你猜想一下,哪兩個面是一樣的,你是怎樣知道的?可用什么方法來證明?
引導學生從下面幾點來說明:
1、剪出來比較;。
2、量半徑、量直徑;。
3、量周長;。
4、沿著模型在紙上畫出一個圓,再把模型倒換過來比較。(媒體演示,上下底面重疊過程)(教師說明:今天我們研究的都是像這樣上下一樣的粗細的,直直的圓柱。)。
(4)學法指導。(板書:觀察、猜想、操作、發現)。
(5)聯系比較,強化感知:(媒體出示:)。
4、圓柱的高。
(1)指上題中高、低兩個圓柱問:哪個圓柱高,哪個低?想想,這與圓柱的什么有關?(引導學生得出:圓柱的高低與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有關。)。
(2)怎樣測量著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呢?
通過圓柱的縱切模型引導學生感知應該測量兩底面圓心的距離最科學,它叫做圓柱的高。同時媒體演示,使學生知道:圓柱的高也可以表示在圓柱的側面上來。(師在立體圖上表示出高,學生在自己的圓柱上畫高。)。
(3)重復剛才的媒體操作,問:你還發現圓柱的高有什么特征?你是還可以怎樣得到?(有無數條高,長度都相等。
(1)縱切面是長方形,可以有無數條高;。
(2)側面上可以做無數條高;。
(3)兩底面之間處處可以做高)。
5、圓柱的展開圖。
(1)圓柱的兩個底面都與側面相交,觀察一下,上面的平面與側面相交形成那條線?這條線就是底面的什么?下底面也如此。
(2)側面是圍起來的一個曲面,如果沿著它的一條高剪開,再展開,你能想象出側面會變成一個什么平面圖形嗎?(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學生動手操作)(媒體演示)。
(3)同桌討論這個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有什么關系?(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媒體演示)。
(三)教學小結。
圓柱的認識和教學告一段落后,為了給學生一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看板書,總結學到的知識。
(學生:通過學習,我懂得了……)。
(四)、強化練習、鞏固新知。
1、針對性練習。
做一做。
2、發展性練習。
(2)一張正方形紙邊長20厘米,來圍成一個圓柱的側面?它們之間又有什么關系?
(五)、總結整理、深化新知:
1、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進一步把握知識要點,再次進行質疑問難。
2、歸納本節學了哪些知識,學會了什么,怎樣學,達到強化新知,掌握方法的目的。
(六)、作業。
用硬紙做一個底面半徑為2厘米,高5厘米的圓柱。
圓柱的認識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范文(20篇)篇六
1、授課內容:
人教版第12冊第二單元第38面至39面(圓柱的認識)、做一做、練習十的第1題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圓柱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圖形,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對它已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
本單元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后一部分內容,圓柱的認識是本單元的起始教材,是學生在學習圓和長方體、正方體的基礎上來認識的。學生認識圓柱,了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征是以后學習圓柱的表面積、體積以及圓錐和球的認識的基礎;更有利于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可見,圓柱的認識教學在后繼的幾何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引導學生切實學好。
3、教學目標的確定:
(1)使學生認識圓柱,了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征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探索,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判斷和空間想象能力,理解事物間的相互聯系,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立體觀念。
4、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及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這樣編排的:教材首先從直觀入手,通過對常見的圓柱實物觀察,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形狀,并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然后介紹圓柱的各部分名稱,說明圓柱的上、下兩個面是平的,是兩個相同的圓面,叫做圓柱的底面。對于圓柱側面的認識,先通過觀察和用手摸,知道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再把圓柱側面展開,使學生了解圓柱側面的展開土是長方形,以及它的長與寬跟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的關系。可以看出,理解并掌握圓柱的特征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而認識圓柱側面的特征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5、教具準備
師:圓柱體的實物、模型和相應電腦軟件
生:自帶貼有標簽紙的圓柱形物體;剪刀、線、尺。
依據教材編排特點和學生已有知識基礎,本節教學的基本教學思路是:聯系比較,建立表象——導引結合,探索新知——強化練習,鞏固新知。為了體現這一教學思路,實現教學目標,教學時擬用“導探結合法”為主進行教學。
充分利用課前5分鐘,通過師生比賽說長方體的有關知識,既復習了舊知,又激發了學習興趣。
在導引結合,探索新知時,改變以往怕出偏差、怕學生自己弄不懂而不敢放手的做法,根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他們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循著學生的思路去引導、去釋疑、去點撥,創設有利于學生主體活動的情景。結合“觀察、比較、操作、發現”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在自己動手摸、比、看的過程中,利用知識的正遷移,把認識長方體的方法和認識圓柱聯系起來,發揮學生想象:如學生想到長方體有底面、側面和高,那么圓柱有沒有底面、側面和高?長方體的對面相等,圓柱的兩個底面會不會相等?圓柱本身還獨具有什么特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發現知識的異同點、轉化點,使學生的思維進入發展區。
充分利用學生好動、好說、好表現的年齡特點,教學時,讓學生在擺一擺、摸一摸、剪一剪、比一比的過程中,采用發言、討論、復述、交流、演說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如在探討圓柱上下底面為什么相等的方法時,學生通過操作后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說法:
(1)把兩個圓剪出來比較;
(3)量出它們的直徑或半徑進行比較;
(4)用線圈上、下底面的周長來比較等。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學生通過操作比較,說出圓柱側面的特征后,可能有學生會提出,圓柱側面展開圖也有可能是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形,教師應給予肯定和鼓勵,并讓學生說說是怎樣做的和展開后的圖形與原來圓柱之間又有什么關系。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征的認識,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針對學生好新、好奇、思維活躍、有意注意持久性差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借助電腦的多媒體作用,如演示把實物圖抽象為立體圖、上下兩圓相同、高處處相等和圓柱的側面展開過程等,讓學生在觀察中,把對圓柱的特征的感性認知升華為理性認知。同時,配合教師豐富的情感,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把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為了實現這個過程,還要通過有效的練習,才能使所形成的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和充實。所以,在新課授完后,教師安排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感知基礎。
這樣,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參與探索、分析、說理、概括的全過程,實現了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能力,使課堂教學得到優化。通過本節的教學,力求使學生實踐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自主探索新知的方法;學會觀察、分析、比較知識、抽象概括知識的本質屬性的方法;自學課文質疑問難獨立學習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為了體現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我是這樣安排的:
(課前5分鐘,師生進行比賽:(看誰對長方體了解得多))
師:我說這個鐵罐(舉出)的形狀像長方體。
生:我說橡皮的形狀像長方體。
師:我說長方體有六個面。
生:我說長方體有八個頂點。
(一)、聯系比較、建立表象
1、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師:課前我們初步復習了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構造)和特征。(板書:構造特征)
(1)觀察:
師:(師拿出一個用紅布蒙著的.圓柱筆筒,揭開布)這個物體的形狀還能稱為長方體或正方體嗎?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板書:圓柱),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筆筒,今天老師準備把它作為一件禮物,送給大家,誰想得到它呢?看誰表現得好就送給誰。這個筆筒的形狀是圓柱(教師再出現幾個圓柱模型)學生拿出形狀是圓柱的實物。
(2)舉例:誰來說一說,在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也是圓柱形的?
(3)認識立體圖
閉起眼睛,在腦子里想象一個圓柱的形狀,如果我們把觀察和想到的圓柱形狀畫成立體圖會怎樣呢?(電腦演示,貼出立體圖)
(二)、導引結合、探究新知
引入:剛才,同學們舉出了好多例子,這說明了在生活和生產中我們離不開圓柱,我們更應該來認識它!(板書:的認識)
1、請你來說一說,你想認識圓柱些什么?
(現在,我們就隨著這些想法一起來認識圓柱,好不好?)
2、初步感知
(1)看看、摸摸,同桌討論:圓柱體有幾個面?這些面怎樣?
(2)初步反饋:圓柱體有三個面,其中有兩個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叫做圓柱的底面;還有一個面是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在立體圖上標明)(學生閉起眼睛摸手中的圓柱,并說出它的各部分名稱)
(3)請你猜想一下,哪兩個面是一樣的,你是怎樣知道的?可用什么方法來證明?
引導學生從下面幾點來說明:
1、剪出來比較;
2、量半徑、量直徑;
3、量周長;
4、沿著模型在紙上畫出一個圓,再把模型倒換過來比較。(媒體演示,上下底面重疊過程)(教師說明:今天我們研究的都是像這樣上下一樣的粗細的,直直的圓柱。)
(4)學法指導。(板書:觀察、猜想、操作、發現)
(5)聯系比較,強化感知:(媒體出示:)
4、圓柱的高
(1)指上題中高、低兩個圓柱問:哪個圓柱高,哪個低?想想,這與圓柱的什么有關?(引導學生得出:圓柱的高低與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有關。)
(2)怎樣測量著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呢?
通過圓柱的縱切模型引導學生感知應該測量兩底面圓心的距離最科學,它叫做圓柱的高。同時媒體演示,使學生知道:圓柱的高也可以表示在圓柱的側面上來。(師在立體圖上表示出高,學生在自己的圓柱上畫高。)
(3)重復剛才的媒體操作,問:你還發現圓柱的高有什么特征?你是還可以怎樣得到?(有無數條高,長度都相等。
(1)縱切面是長方形,可以有無數條高;
(2)側面上可以做無數條高;
(3)兩底面之間處處可以做高)
5、圓柱的展開圖
(1)圓柱的兩個底面都與側面相交,觀察一下,上面的平面與側面相交形成那條線?這條線就是底面的什么?下底面也如此。
(2)側面是圍起來的一個曲面,如果沿著它的一條高剪開,再展開,你能想象出側面會變成一個什么平面圖形嗎?(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學生動手操作)(媒體演示)
(3)同桌討論這個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有什么關系?(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媒體演示)
(三)教學小結
圓柱的認識和教學告一段落后,為了給學生一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看板書,總結學到的知識。
(學生:通過學習,我懂得了……)
(四)、強化練習、鞏固新知
1、針對性練習
做一做
2、發展性練習
(2)一張正方形紙邊長20厘米,來圍成一個圓柱的側面?它們之間又有什么關系?
(五)、總結整理、深化新知:
1、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進一步把握知識要點,再次進行質疑問難。
2、歸納本節學了哪些知識,學會了什么,怎樣學,達到強化新知,掌握方法的目的。
(六)、作業
用硬紙做一個底面半徑為2厘米,高5厘米的圓柱。
圓柱的認識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范文(20篇)篇七
我說課的題目是《圓柱的表面積》,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過程這六個方面來介紹我的構思與理解。
一、教材分析:
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學習內容,應當在學生掌握了長方形以及圓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這部分內容的學習為后面學習一些立體幾何知識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的學習目標應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方面融為一體,為了落實這幾點,本節課我們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想象和操作等活動,加深對圓柱特征的認識,理解圓柱表面積的'的含義,知道圓柱的側面展開后可以是一個長方形。
2、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觸摸、觀察、操作等多種方法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理解空間觀念,并能利用知識合理靈活地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結合具體的情境和動手操作,探索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親身體驗到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性和挑戰性,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使他們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能夠從交流中獲益。通過學生們自己的認識來制定教學目標符合學生學習數學的認知規律,讓他們親身經歷問題的解決過程,提高他們對問題的感性認識,經過一系列的實踐和計算,提高他們對問題的理性認識。能根據具體情境,靈活運用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想象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的思想。也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包括大膽猜想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頑強的學習毅力等。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圓柱體的側面積和表面積在本課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它們是學習其它幾何知識的基礎。所以本課的重點是:探索圓柱體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由于圓柱體的側面積計算較為抽象,加之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所以本課的難點是:理解圓柱側面展開的多樣性,將展開圖與圓柱的各部分聯系起來,并推導出圓柱體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公式。而解決這一難點的關鍵是:把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后所得到的長方形各部分同圓柱體各部分間的關系。
四、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并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要按照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遵循啟發式引導學生展開思維、探究證明思路、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參與率。這樣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學會學習,這實際上交給了學生自由飛翔的翅膀,交給了他們點石成金的金指頭。
五、學習方法:
在本課的學習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想象力、動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所以學生的學法以學生自備的圓柱形紙盒、長方形紙、剪刀等學具為載體,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活動。學習活動以小組共同探索、交流討論、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創設平等、自主、和諧的教學環境,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推理、概括等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并學會操作、觀察、比較、分析和概括,學會想象,學會與人交往。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得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個目的。
六、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中我們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讓學生充分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為了落實這幾點,我按以下四個階段完成本課。
圓柱的認識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范文(20篇)篇八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認識負數,感受負數的實際意義;會正確讀寫正、負數;初步感知正、負數可以表示兩種相反的關系;知道負數都小于零,正數都大于零。
2、體驗生活與數學的聯系,會用正負數的知識解釋生活現象。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多媒體出示沈陽大雪時的一幅照片)。
師:這是沈陽大雪時的一幅照片。猜猜看,這時的氣溫可能是多少度?(指名口答)。
(評:以溫度引入負數,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猜溫度”既能服務于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借助經驗,自主探究。
1、認識溫度計。
:溫度計上有兩種計量單位:一種是攝氏度,一種是華氏度。我國統一使用攝氏度。
師:[多媒體出示標有沈陽溫度讀數(零下20℃)的溫度計]誰能讀出圖中沈陽的溫度?說一說你是怎樣看出來的?(指名口答)。
2、教學例1。
(1)教學正、負數讀寫法。
談話:同學們,咱們幅員遼闊,南方和北方在氣溫上有很大差異。當沈陽還是千里冰封的世界時,南京和海口的氣溫又是多少呢?咱們一一下。(多媒體出示三幅溫度計圖:沈陽零下20℃;南京0℃;海口零上20℃)。
師:從這幾幅圖中,你能看出南京和海口的氣溫嗎?你能說說怎樣看出來的嗎?你還能得到哪些重要的數學信息?(小組討論、指名匯報交流。)。
師:沈陽和海口的氣溫一樣嗎?為什么?
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這兩個不同的溫度嗎?(學生記錄后,展示、交流。)。
師:數學語言需要交流,交流就要符號統一。(展示并板書-20℃、+20℃)這是科學家規定的記錄方法。
講解:“-”是負號,“+”是正號,要寫得小一點。-20℃讀作負二十攝氏度;+20℃讀作正二十攝氏度。+20℃也可以簡單記作20℃。
(2)練一練。
(多媒體出示標有吐魯番盆地某一天最低氣溫和最高氣溫的溫度計圖:零下9℃、零上27℃)。
師:你能用剛才的方法把它們記錄下來嗎?[指名反饋,教師揭示。
(板書):-9℃、27℃]。
3、教學例2。
(1)出示例2。
師:吐魯番盆地的早晚溫差非常大。人們常這樣來形容:“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這與它的地理特征有很大關系。(出示例2: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2)教師講解“海拔”的含義。
(3)你能用以上的方法表示出這兩個海拔高度嗎?(學生獨立完成后,指名口答。板書:8844米、-155米)。
(4)練一練。
(多媒體出示:讀一讀下面的海拔高度,說一說分別是高于海平面還是低于海平面?
黑海海拔高度是-28米。
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的海拔是-11034米。
(評:兩道例題兩個層次,例1通過讓學生觀察、討論、交流等數學活動,初步感知負數,并掌握負數的.表示方法;例2教師則完全放手,讓學生根據例1中溫度的表示方法,類推出海拔的表示方法。教學方法一詳一略,一扶一放。)。
三、抽象概括,溝通聯系。
1、揭示概念。
師:像-20、-9、-155這樣的數都是負數。你還能說出幾個負數嗎?能說得完嗎?
像+20、27、8844這樣的數都是正數。你還能說出幾個正數嗎?能說得完嗎?
揭示課題(板書)。
2、介紹負數產生的歷史。
(多媒體出示教科書第九頁“你知道嗎?”)。
3、認識0與正、負數的關系。
師:你認為0是正數還是負數呢?理由是什么?(小組討論、指名匯報結果)。
0與負數比、0與正數比,大小有什么關系?(指名回答)。
四、鞏固練習,應用拓展。
1、選擇合適的溫度連一連。(多媒體出示教科書練習一第四題)。
2、你知道這些溫度嗎?讀一讀。(教科書練習一第五題)。
3、你能在溫度計上表示出這些溫度嗎?(多媒體出示地圖,閃爍溫度:石家莊﹣5℃、長春﹣10℃、杭州5℃、桂林10℃)。
(讓學生在練習紙上完成后,比一比這幾個城市溫度的高低。)。
4、小明的一則。
今天天氣很熱,大約有10℃。好多愛美的女士為了避暑都打上了遮陽傘。
我跟著爸爸來到他上班的冷食加工廠,一進加工車間,感到涼颼颼的,估計溫度大概有-15℃。爸爸打開冷柜,馬上有一股寒氣襲來,我猜冰柜里的溫度大約有8.9℃吧。
回來的路上,碰到了同學,我們就聊開了。洪軍說:前幾天,他們全家到泰山旅游,爬上了海拔﹣1545米的山頂;曉玲說:他們全家去了連云港,聽說連云港海的最低處是海拔34米呢!
這則中有些數據不符合實際情況,你能找出來嗎?你知道怎么改嗎?
[評:以的形式展示數學內容,既貼近生活、新穎有趣,又有利于聯系實際、培養數感。]。
五、全課。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認識了負數。你有哪些收獲,分享,好嗎?
六、拓展延伸。
讓學生課外注意觀察身邊的事物,搜集一些可以用負數表示的數量。
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本節課體現了如下特點:
簡約。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確定教學主線。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認識負數,感受負數的實際意義;在引導學生創造的基礎上,教學正、負數的表示方法;讓學生聯系生活感知正數和負數意義相反、相互依存的關系;……使人感到簡潔、明快。
貼切。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經驗。老師注意尋找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素材,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數學活動。使得學生樂學、深思,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課始,老師讓學生猜測沈陽大雪時的溫度;接著自然地將溫度計引出,并讓學生自主交流溫度計的有關知識;既可以消除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陌生感,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得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使人感到真切、自然。
充實。數學重在思考。認識負數時,借助溫度計和海拔,引導學生通過看一看、猜一猜、說一說、議一議等數學活動,從不同的角度感受負數、理解負數,并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讓學生經歷了“感知——探索——建構——應用”的認知過程,有利于增強認識,落實目標。使人感到實在、高效。
和諧。關注學生學習過程。老師注意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想法。例如:“你了解溫度計嗎?把你了解的情況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嗎?”、“你能說說是怎樣看出來的嗎?”、“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嗎?”、“你有哪些收獲,分享,好嗎?”……有利于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形成平等、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使人感到輕松、流暢。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圓柱的認識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范文(20篇)篇九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1、授課內容:。
人教版第12冊第二單元第38面至39面(圓柱的認識)、做一做、練習十的第1題。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圓柱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圖形,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生對它已經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
本單元是小學階段學習幾何知識的最后一部分內容,圓柱的認識是本單元的起始教材,是學生在學習圓和長方體、正方體的基礎上來認識的。學生認識圓柱,了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征是以后學習圓柱的表面積、體積以及圓錐和球的認識的基礎;更有利于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可見,圓柱的認識教學在后繼的幾何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引導學生切實學好。
3、教學目標的確定:。
(1)使學生認識圓柱,了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征。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探索,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判斷和空間想象能力,理解事物間的相互聯系,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立體觀念。
4、教學內容的編排特點及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這樣編排的:教材首先從直觀入手,通過對常見的圓柱實物觀察,使學生認識圓柱的形狀,并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然后介紹圓柱的各部分名稱,說明圓柱的上、下兩個面是平的,是兩個相同的圓面,叫做圓柱的底面。對于圓柱側面的認識,先通過觀察和用手摸,知道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再把圓柱側面展開,使學生了解圓柱側面的展開土是長方形,以及它的長與寬跟圓柱底面周長與高的關系。可以看出,理解并掌握圓柱的特征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而認識圓柱側面的特征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5、教具準備。
師:圓柱體的實物、模型和相應電腦軟件。
生:自帶貼有標簽紙的圓柱形物體;剪刀、線、尺。
依據教材編排特點和學生已有知識基礎,本節教學的基本教學思路是:聯系比較,建立表象——導引結合,探索新知——強化練習,鞏固新知。為了體現這一教學思路,實現教學目標,教學時擬用“導探結合法”為主進行教學。
充分利用課前5分鐘,通過師生比賽說長方體的有關知識,既復習了舊知,又激發了學習興趣。
在導引結合,探索新知時,改變以往怕出偏差、怕學生自己弄不懂而不敢放手的做法,根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他們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循著學生的思路去引導、去釋疑、去點撥,創設有利于學生主體活動的情景。結合“觀察、比較、操作、發現”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在自己動手摸、比、看的過程中,利用知識的正遷移,把認識長方體的方法和認識圓柱聯系起來,發揮學生想象:如學生想到長方體有底面、側面和高,那么圓柱有沒有底面、側面和高?長方體的對面相等,圓柱的兩個底面會不會相等?圓柱本身還獨具有什么特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中發現知識的異同點、轉化點,使學生的思維進入發展區。
充分利用學生好動、好說、好表現的年齡特點,教學時,讓學生在擺一擺、摸一摸、剪一剪、比一比的過程中,采用發言、討論、復述、交流、演說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如在探討圓柱上下底面為什么相等的方法時,學生通過操作后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說法:
(1)把兩個圓剪出來比較;
(3)量出它們的直徑或半徑進行比較;
(4)用線圈上、下底面的周長來比較等。
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學生通過操作比較,說出圓柱側面的特征后,可能有學生會提出,圓柱側面展開圖也有可能是正方形或平行四邊形,教師應給予肯定和鼓勵,并讓學生說說是怎樣做的和展開后的圖形與原來圓柱之間又有什么關系。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的各部分名稱和特征的認識,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針對學生好新、好奇、思維活躍、有意注意持久性差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借助電腦的多媒體作用,如演示把實物圖抽象為立體圖、上下兩圓相同、高處處相等和圓柱的側面展開過程等,讓學生在觀察中,把對圓柱的特征的感性認知升華為理性認知。同時,配合教師豐富的情感,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把教材知識結構轉化為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為了實現這個過程,還要通過有效的練習,才能使所形成的認知結構更加完善和充實。所以,在新課授完后,教師安排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感知基礎。
這樣,讓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參與探索、分析、說理、概括的全過程,實現了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能力,使課堂教學得到優化。通過本節的教學,力求使學生實踐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自主探索新知的方法;學會觀察、分析、比較知識、抽象概括知識的本質屬性的方法;自學課文質疑問難獨立學習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為了體現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我是這樣安排的:
(課前5分鐘,師生進行比賽:(看誰對長方體了解得多))。
師:我說這個鐵罐(舉出)的形狀像長方體。
生:我說橡皮的形狀像長方體。
師:我說長方體有六個面。
生:我說長方體有八個頂點。
……。
(一)、聯系比較、建立表象。
1、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師:課前我們初步復習了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構造)和特征。(板書:構造特征)。
(1)觀察:
師:(師拿出一個用紅布蒙著的圓柱筆筒,揭開布)這個物體的形狀還能稱為長方體或正方體嗎?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板書:圓柱),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筆筒,今天老師準備把它作為一件禮物,送給大家,誰想得到它呢?看誰表現得好就送給誰。這個筆筒的形狀是圓柱(教師再出現幾個圓柱模型)學生拿出形狀是圓柱的實物。
(2)舉例:誰來說一說,在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也是圓柱形的?
(3)認識立體圖。
閉起眼睛,在腦子里想象一個圓柱的形狀,如果我們把觀察和想到的圓柱形狀畫成立體圖會怎樣呢?(電腦演示,貼出立體圖)。
(二)、導引結合、探究新知。
引入:剛才,同學們舉出了好多例子,這說明了在生活和生產中我們離不開圓柱,我們更應該來認識它!(板書:的認識)。
1、請你來說一說,你想認識圓柱些什么?
(現在,我們就隨著這些想法一起來認識圓柱,好不好?)。
2、初步感知。
(1)看看、摸摸,同桌討論:圓柱體有幾個面?這些面怎樣?
(2)初步反饋:圓柱體有三個面,其中有兩個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叫做圓柱的底面;還有一個面是曲面,叫做圓柱的側面。(在立體圖上標明)(學生閉起眼睛摸手中的圓柱,并說出它的各部分名稱)。
(3)請你猜想一下,哪兩個面是一樣的,你是怎樣知道的?可用什么方法來證明?
引導學生從下面幾點來說明:
1、剪出來比較;
2、量半徑、量直徑;
3、量周長;
4、沿著模型在紙上畫出一個圓,再把模型倒換過來比較。
(媒體演示,上下底面重疊過程)(教師說明:今天我們研究的都是像這樣上下一樣的粗細的,直直的圓柱。)。
(4)學法指導。(板書:觀察、猜想、操作、發現)。
(5)聯系比較,強化感知:(媒體出示:)。
4、圓柱的高。
(1)指上題中高、低兩個圓柱問:哪個圓柱高,哪個低?想想,這與圓柱的什么有關?(引導學生得出:圓柱的高低與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有關。)。
(2)怎樣測量著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呢?
通過圓柱的縱切模型引導學生感知應該測量兩底面圓心的距離最科學,它叫做圓柱的高。同時媒體演示,使學生知道:圓柱的高也可以表示在圓柱的側面上來。(師在立體圖上表示出高,學生在自己的圓柱上畫高。)。
(3)重復剛才的媒體操作,問:你還發現圓柱的高有什么特征?你是還可以怎樣得到?(有無數條高,長度都相等。(板書)。
(1)縱切面是長方形,可以有無數條高;
(2)側面上可以做無數條高;
(3)兩底面之間處處可以做高)。
5、圓柱的展開圖。
(1)圓柱的兩個底面都與側面相交,觀察一下,上面的平面與側面相交形成那條線?這條線就是底面的什么?下底面也如此。
平面圖形嗎?(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學生動手操作)(媒體演示)。
(3)同桌討論這個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有什么關系?(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媒體演示)。
(三)教學小結。
圓柱的認識和教學告一段落后,為了給學生一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看板書,總結學到的知識。
(學生:通過學習,我懂得了……)。
(四)、強化練習、鞏固新知。
1、針對性練習。
做一做2。
2、發展性練習。
(2)一張正方形紙邊長20厘米,來圍成一個圓柱的側面?它們之間又有什么關系?
(五)、總結整理、深化新知:
1、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進一步把握知識要點,再次進行質疑問難。
2、歸納本節學了哪些知識,學會了什么,怎樣學,達到強化新知,掌握方法的目的。
(六)、作業。
用硬紙做一個底面半徑為2厘米,高5厘米的圓柱。
圓柱的認識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范文(20篇)篇十
教學目標:
1、在觀察、交流、操作等活動中,經歷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過程。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索,能夠推導出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1、圓柱的側面與其展開長方形的各部分之間的關系。
2、推導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具準備:教師準備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幾種不同的實物模型;學生每人準備一個手工制作的空心圓柱。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復習導入。
師:同學們,咱們上一節課學習了一種新的立體圖形,是什么呢?我找個同學配合我做的小游戲,某某同學請閉上雙眼,從老師給你準備的物品當中摸出咱們上節課學習的物體(出示課前準備的幾種不同的實物模型)。
生:摸出來了,圓柱。
師:請你說一說你是怎么判斷出這是圓柱的?(同時板書課題“圓柱”)。
生:根據圓柱的特點判斷。
師:那么圓柱到底有那些特點呢?
生:圓柱的上下兩個面是圓形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師:非常好,那么誰又能說出圓柱的各部分名稱呢?(找學生到前面來指出)。
兩位同學對上節課的內容掌握非常好,此處應該有掌聲。
二、新課教授。
(1)讓學生談談自己的夢想,可能有同學將來愿意當設計師。
生:包裝紙的大小其實就是圓柱體的側面積。
師:一語中的(板書“側面積“將課題補充完整)。
生:把原來的商標紙剪開再展開,然后測量它的大小就行。
師:說說具體怎么剪開?
生:沿高剪開。
師:好,我們來親自驗證一下,你們猜展開之后會是什么形狀呢?
生1:正方形。
生2:長方形。
師:大家注意,我們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展開包裝紙),什么形狀呢?
生:長方形。
師:還會有其他情況嗎?(讓學生把自己準備的圓柱按照此方法剪開)。
有的學生會得到正方形,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思考課本23頁的兩個問題,找出展開圖與圓柱之間的關系。找學生回答,教師給予表揚。
師:我們現在知道了他們之間的關系,那到底該如何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呢?(小組討論,推導計算方法)。
生:圓柱的側面積等于底面周長乘以高。(師板書)。
師:咱們同學們都會自己推導計算方法了,真了不起。
三、課堂練習。
四、課堂總結。
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認識圓柱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去理解圓柱側面積與長方形的關系,為下面的推導作好鋪墊。
在推導方法時,放手讓學生操作,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從而使學生順利的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教師的引導不到位,有些學生還不敢大膽去嘗試,還需要平時多加鍛煉。
1.圓柱的認識教學設計。
2.新人教版圓柱的體積教學設計。
3.荷葉圓圓教學設計。
4.夢圓飛天教學設計。
5.《圓的認識》教學設計。
6.圓的認識教學設計。
7.《荷葉圓圓》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8.《圓明園的毀滅》名師教學設計。
9.《圓明園的毀滅》教學設計。
10.圓明園的毀滅教學設計。
圓柱的認識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范文(20篇)篇十一
本節內容是學生學習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后,在充分理解了表面積的含義的基礎上展開的。教材中選用了許多來自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通過想象和操作活動,使學生知道圓柱的側面展開后可以是一個長方形,在操作中經歷“圓柱側面積”的探索過程,體會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長和寬與圓柱的有關量之間的關系,獲得求“圓柱側面積”的方法。
【學生分析】。
學生的學習水平有差異,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有的學生不知道怎么求圓柱側面積,不會把曲面轉化成學過的平面圖形;或是有的同學已經知道怎么求圓柱的側面積,但不能結合實驗操作清晰地表述圓柱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過程。學生對動手操作較感興趣,通過探索操作活動,小組合作與自主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觀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
1、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概念。
2、探索求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到實際中解決問題。
3、理解和掌握圓柱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
4、培養合作意識和主動探求知識的學習品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難點】將展開圖與圓柱體的各部分建立聯系,并推導出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
【教具準備】圓柱體紙盒、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圓柱體,誰來說一下你對它有哪些了解?
2、不錯,今天我們來繼續研究圓柱,出示圓柱,觀察大屏幕,從圖中你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圓柱的底面半徑是4厘米,高是10厘米)。
3、現在我們如果來做一個這樣的盒子,你會想到什么數學問題?
4、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圓柱的表面積”這個問題。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總結:圓柱所有面面積的總和就是圓柱的表面積。
(2)動手摸一摸,感受表面積。圓柱表面積包含哪幾個部分?(兩個底面面積+側面面積)。
(3)圓柱的表面積怎么求?(兩個底面積+側面積)。
(4)圓柱的底面積很容易求出,但側面是一個曲面,它的面積怎么求?你有什么想法?想象一下,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怎么樣的圖形?你有什么想法。
2、側面積。
(1)小組合作:
請各個小組沿高把它的側面展開,研究一下這個問題,驗證你的猜想。
(2)學生匯報。
(3)教師總結演示。
(4)推導圓柱側面積公式。
3、表面積。
(1)總結表面積公式。
圓柱的表面積=上底面積+下底面積+側面積=兩個底面的面積+側面積。
(2)共同解決課前提出的問題:要制作這個盒子至少需要多少平分米的包裝紙?
側面積:2×3.14×10×30=1884(cm2),底面積:102×3.14=314(cm2),表面積:314×2+1884=2512(cm2)。
三、鞏固練習。
1、現在我們自己嘗試來算一算這兩個圓柱的表面積。
過渡語:同學們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許多有關圓柱表面積的問題,請同學們看屏幕,要解決下列問題,需要求圓柱體哪幾部分的面積。
5、如果一段圓柱形的木頭,截成兩截,它的表面積會有什么變化呢?
四、總結收獲。
同學們我們來回顧一下這節課你有那些收獲?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嗎?
請記住同學們善意的提醒,這節課就上到這!
五、板書設計。
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圓柱表面積=s側=c×h=2πrhs表=2πrh+2πr2。
底面積×2=2πr2。
圓柱的認識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范文(20篇)篇十二
教科書第29~31頁的內容,練習七第1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認識圓柱和圓錐,了解他們的特征及區別。
2.通過觀察、想象、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體會數學與現實的聯系。
教學重點。
從實際生活中常見的圓柱形物體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讓學生經歷圓柱、圓錐特征的探索過程。
教學難點。
使學生弄清圓柱側面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建立空間觀念。
學生準備幾個圓柱形的實物,一張白紙,直尺等。
教學過程。
一、摸猜游戲,引入課題。
(1)(教師用紙箱,裝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教師:老師這個紙箱中有幾個長方體、正方體等形狀的物體,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上臺來摸一摸,一邊摸一邊描述自己摸著的幾何體的特征,其他同學邊聽他描述,邊猜測是什么形狀的物體。
教師:我們今天就來研究一下圓柱的特征。
二、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圓柱,并探索特征。
教師出示圓柱。
教師:這就是圓柱。各小組的同學拿出你們(或老師準備)的圓柱,摸一摸,了解一下圓柱由幾部分組成。
學生按小組互相交流,感知圓柱的特征。
全班交流小結,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和板書。
板書:兩個圓,一個曲面。
學生說說自己想的辦法。
教師:大家選擇自己認為可行的辦法試一試。
學生分小組操作。(可以涂上顏色、墨水在紙上印,可以量圓的周長,可以量直徑等)。
交流探索方法和結果,教師引導總結。
板書:相等的(在“兩個圓”板書基礎上補充)。
2.測量圓柱的高。
學生:高矮不同。
教師:那你能說說什么是圓柱的高?
學生充分發言,教師引導小結: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就是圓柱的高。
觀察實物,討論:圓柱有多少條高?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通過觀察得出:圓柱的高有無數條,它們都相等。
教師指導學生測量圓柱的高。學生拿出各種圓柱進行測量。
學生匯報測量結果。
3.探究圓柱側面的特征。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全班交流:沿高剪開后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也可能得到一個正方形;斜著剪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
請學生觀察、思考并討論:展開后的長方形(或正方形、平行四邊形)與圓柱有什么關系?
學生動手操作:把展開后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發現:長方形的長等于底面圓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板書)。
4.課堂小結。
教師:今天我們探究了圓柱的特征,大家說說,圓柱有些什么特征?
三、課堂練習。
1.判斷下面那些是圓柱,并說明理由。
教科書第32頁練習七第1題。
2.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是圓柱。
圓柱的認識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范文(20篇)篇十三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了解圓柱各部分名稱,掌握圓柱的特征。
2、理解圓柱的側面展開圖與圓柱各部分的關系。
3、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探索,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判斷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并掌握圓柱的特征。
2、教學難點:認識圓柱側面的特征。??。
三、教具、學具準備:
圓柱體的實物模型、相應電腦課件??、尺子、細繩。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引入新課。
1.(課件出示)長方體、正方體。
提問:這是什么圖形?他們有什么特征?
師: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立體圖形。
2.(課件出示)圓柱。
師:同學們請看這個物體又是什么形狀?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
二、新授教學。
1.(課件出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把許多建筑物設計成圓柱形,增加立體感、美感。看------這些物體外形都是圓柱形。
2.教師提問: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是圓柱體?
3.課件展示實物圖.
師:這些實物的形狀都類似圓柱體。
4.揭示實物圖,出現圓柱幾何圖形.
教師說明:這就是圓柱的幾何圖形。我們所學的圓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細相同的直圓柱,我們叫它圓柱.
(二)圓柱的面、高。
1.分組活動,每人拿一個圓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覺.啟發學生動手實驗。
(課件出示)仔細觀察,邊看書思考:
(1)用手平摸上下兩個面,有什么特點。
(2)用雙手摸一摸圓柱周圍的面,你發現了什么?
(3)圓柱一共有幾個面?是那幾個面?
(4)圓柱上下兩個面之間的距離在哪里?
小組長匯報交流結果。
3.教師明確:
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
圓柱周圍的面是一個曲面,叫做側面。
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就是圓柱的高。
4.小組合作,動手動腦。
(課件出示):
(1)圓柱兩底面的大小怎樣?你有什么辦法證明?
(2)用直尺量一量圓柱的高,你發現了什么?
各組匯報交流結果。
5.屏幕演示,證明學生的結果是否正確。
演示完后,讓學說出自己的發現。(圓柱的兩個底面是大小相等的兩個圓。圓柱有無數條高。)。
(三)課堂練習(課件出示)。
1.指出下面圖形中哪些是圓柱?
2.指出下列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
(四)操作實驗。
師:想不想知道圓柱側面展開后是什么形狀的?
1.?學生大膽猜想。
2.?課件演示。
提問:我們沿著罐頭盒商標紙的一條高剪開,可以得到一個什么圖形?(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和什么有關?寬和什么有關?(課件繼續演示)通過觀察,你又發現了什么?(學生總結)。
使學生明確: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
提問:在什么情況下把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正方形呢?正方形的邊長就是什么呢?
(當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相等時,把圓柱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正方形。正方形的邊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也是圓柱的高。)。
師:那么老師想知道圓柱的側面積有多大,該怎樣計算呢?(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x高)。
三、鞏固練習。
1.讀出下面個圓柱的有關數據。
2.判斷。
(1)圓柱的高只有一條。(???)。
(2)上下兩個底面相等的圓形物體一定是圓柱體。(???)。
(3)圓柱體底面周長相等和高相等時,沿著它的一條高剪開,側面是一個正方形。(??)。
3.填空。
(1)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它們是(???)的圓形;周圍的面叫做(???);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一個圓柱有(??????)條高。
(2)一個圓柱的側面展開后得到一個長方形,長是12.56厘米,寬是3厘米。這個圓柱的底面周長是(???)厘米,高是(???)厘米。
(3)一個圓柱的側面展開后得到一個正方形,邊長是9.42厘米。這個圓柱的底面周長是(???)厘米,高是(???)厘米。
四、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圓柱體有哪些特征?
五、實踐作業。
圓柱的認識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范文(20篇)篇十四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玩一個游戲,現在講臺桌上擺有五個盒子,老師請五名同學上來摸一摸盒子里裝的東西,每人摸一個盒子,并將你摸的感覺記在心里。(五名學生摸)。
師:現在老師請摸盒子的同學說說你摸的感覺,再猜猜它是什么形狀的物體?
師:第一個盒子?
生1:它摸起來方方正正的,是長方體。
師:好,摸第二個盒子的同學你也來說說。
生2:我摸起來它的每個面都一樣,我猜是正方體。
師:摸第三個盒子的同學呢?
生3:感覺像柱子。
師:摸第四個盒子的同學呢?
生4:尖尖的,是我們沒學過的物體。
師:第五位同學?
生5:我摸到了一個球。
生: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球體。
生:好。(板書課題:圓柱的認識)。
(2)聯系生活。
師:在生活中,你看到過哪些近似這種形狀的物體?
生1:裝茶葉的罐子,還有可樂罐。
生2:象我手上的這個罐子。
生自由說,并可以展示自己所帶的圓柱體實物。
師:現在請同學們看屏幕上的這些物體,它們的形狀也都是圓柱形的,我們現在所講的圓柱都是直圓柱。(板書:直)所謂的直圓柱就是指從上往下看粗細,寬度都一樣的圓柱。你們想認識圓柱的幾何圖形嗎?接著看屏幕。(課件出示)。
(3)觀察發現。
師: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圓柱體,摸一摸、看一看或者量一量你手中的圓柱,說說你感受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把你的發現在小組內說一說。(學生討論)。
師:誰愿意把你的發現跟大家說說?
學生匯報:
生1:我發現圓柱上下兩個面是平的,而且是兩個大小相等的圓。
(師板:上、下面???????圓形??????相等)。
生2:要是把圓柱剪開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
(師板:圓柱??????長方形)。
生3:我量出它的高長12厘米。(師板:高=12厘米)。
生4:它旁邊的面不是平的,像書卷起來一樣。(師板:旁邊的面不是平的)。
生5:旁邊的面是彎的,叫側面。(師板:側面)。
師:還有同學有不一樣的發現嗎?或者要做補充的。
生6:圓柱的高有無數條。(板書:高??????無數條)。
生7:剪開的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的底面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
(板書:長=圓柱的底面周長???)。
寬=圓柱的高。
(4)動手驗證。
師:剛才老師已經把大家的發現都寫下來了,那這些發現是不是都是正確的?同學們能利用自己手上的工具,想辦法驗證一下嗎?小組間可共同驗證。
(學生動手驗證)。
生:底面。
師:你是怎樣驗證出兩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圓形的?
生1:我是先把一個面畫在紙上,然后再把另一個面畫下來,剛好會重合。
師:其他同學你們認為這個方法可以嗎?
生:可以。
師:你可以上黑板演示給同學們看嗎?可做一定的講解。
(生演示講解)。
師:講得很好,我們給他表揚一下。(生鼓掌)。
(板書:底面?????圓形??????相等)。
2、師:接著,哪位同學你能說說你是怎樣驗證側面的?
生2:我用紙卷一下可以看出它是彎的。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師:這個彎的面叫曲面。(板書:側面?????曲面)。
圓柱的認識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范文(20篇)篇十五
一、填空:
1,把一根圓柱形木料截成3段,表面積增加了45.12平方厘米,這根木料的底面積是()平方厘米。
2,一個圓錐體的底面半徑是6厘米,高是1分米,體積是()立方厘米。
3,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的體積比是(),圓柱的體積比圓錐的體積多()%,圓錐的體積比圓柱的體積少()。
4,把一個圓柱體鋼坯削成一個最大的圓錐體,要削去1.8立方厘米,未削前圓柱的體積是()立方厘米。
5,一個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后,正好得到一個邊長25.12厘米的正方形,圓柱體的高是()厘米。
6,用一個底面積為94.2平方厘米,高為30厘米的圓錐形容器盛滿水,然后把水倒入底面積為31.4平方厘米的圓柱形容器內,水的高為()。
7,等底等高的一個圓柱和一個圓錐,體積的和是72立方分米,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體積是()。
8,底面直徑和高都是10厘米的圓柱,側面展開后得到一個()面積是()平方厘米,體積是()立方厘米。
9,把一根長是2米,底面直徑是4分米的圓柱形木料鋸成4段后,表面積增加了()。
10,底面半徑2分米,高9分米的圓錐形容器,容積是()毫升。
11,已知圓柱的底面半徑為r,高為h,圓柱的體積的計算公式是()。
12,容器的容積和它的體積比較,容積()體積。
二、判斷:
1,圓柱體的體積與圓錐體的體積比是3∶1。()。
2,圓柱體的高擴大2倍,體積就擴大2倍。()。
3,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圓柱的體積比圓錐的體積大2倍.()。
4,圓柱體的側面積等于底面積乘以高。()。
5,圓柱體的底面直徑是3厘米,高是9.42厘米,它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正方形。()。
三、選擇:(填序號)。
1,圓柱體的底面半徑擴大3倍,高不變,體積擴大()。
a、3倍b、9倍c、6倍。
2,把一個棱長4分米的正方體木塊削成一個最大的圓柱體,體積是()立方分米。
a、50.24b、100.48c、64。
3,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共同的`公式是()。
a、v=abhb、v=a3c、v=sh。
a、16b、50.24c、100.48。
5,把一團圓柱體橡皮泥揉成與它等底的圓錐體,高將()。
a、擴大3倍b、縮小3倍c、擴大6倍d、縮小6倍。
四、應用題:
1,一個圓錐體的體積是15.7立方分米,底面積是3.14平方分米,它的高有多少分米。
3,圓柱形無蓋鐵皮水桶的高與底面直徑的比是3∶2,底面直徑是4分米。做這樣的2只水桶要用鐵皮多少平方分米?(得數保留整十平方分米)。
圓柱的認識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范文(20篇)篇十六
我說課的題目是《圓柱的表面積》,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過程這六個方面來介紹我的構思與理解。
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學習內容,應當在學生掌握了長方形以及圓的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這部分內容的學習為后面學習一些立體幾何知識打下基礎。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的學習目標應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方面融為一體,為了落實這幾點,本節課我們的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想象和操作等活動,加深對圓柱特征的認識,理解圓柱表面積的的含義,知道圓柱的側面展開后可以是一個長方形。
2、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觸摸、觀察、操作等多種方法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理解空間觀念,并能利用知識合理靈活地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結合具體的情境和動手操作,探索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掌握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親身體驗到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性和挑戰性,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使他們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能夠從交流中獲益。通過學生們自己的認識來制定教學目標符合學生學習數學的認知規律,讓他們親身經歷問題的解決過程,提高他們對問題的感性認識,經過一系列的實踐和計算,提高他們對問題的理性認識。能根據具體情境,靈活運用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想象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滲透轉化的思想。也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包括大膽猜想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頑強的學習毅力等。
圓柱體的側面積和表面積在本課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它們是學習其它幾何知識的基礎。所以本課的重點是:探索圓柱體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圓柱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由于圓柱體的側面積計算較為抽象,加之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所以本課的難點是:理解圓柱側面展開的多樣性,將展開圖與圓柱的各部分聯系起來,并推導出圓柱體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公式。而解決這一難點的關鍵是:把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后所得到的長方形各部分同圓柱體各部分間的關系。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并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要按照學生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遵循啟發式引導學生展開思維、探究證明思路、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參與率。這樣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學會學習,這實際上交給了學生自由飛翔的翅膀,交給了他們點石成金的金指頭。
在本課的學習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想象力、動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所以學生的學法以學生自備的圓柱形紙盒、長方形紙、剪刀等學具為載體,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活動。學習活動以小組共同探索、交流討論、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創設平等、自主、和諧的教學環境,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推理、概括等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并學會操作、觀察、比較、分析和概括,學會想象,學會與人交往。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得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這個目的。
課堂教學中我們應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讓學生充分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為了落實這幾點,我按以下四個階段完成本課。
數學小學六年級下冊說課稿是針對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階段準備的,希望大家好好學習,取得優異的成績!
圓柱的認識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范文(20篇)篇十七
本節內容是學生學習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表面積后,在充分理解了表面積的含義的基礎上展開的。教材中選用了許多來自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通過想象和操作活動,使學生知道圓柱的側面展開后可以是一個長方形,在操作中經歷“圓柱側面積”的探索過程,體會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長和寬與圓柱的有關量之間的關系,獲得求“圓柱側面積”的方法。
圓柱的認識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范文(20篇)篇十八
本節課中,學生不僅掌握了圓柱的特征,而且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反思教學過程,我體會如下:
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征。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設置懸念,先讓學生猜一猜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什么圖形,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系。在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判斷題有利于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后的填空題進一步鍛煉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
圓柱的認識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范文(20篇)篇十九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圓柱的表面積》,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介紹我的構思和見解。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和地位:
《圓柱的表面積》是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個內容,是在學生五年級學習了長正方體表面積面的旋轉,了解了點、線、面之間的關系,和認識了圓柱、圓錐的基本特征后,安排的一節課,通過讓學生觀察、想象、操作等活動,運用遷移規律掌握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加以應用,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好這部分內容,為下節探究圓柱體積降低難度,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學生進入中學學習其它幾個幾何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因此它具有很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
2.學情分析:
為了使教學設計更貼近學情,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我在課前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進行調研,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圓柱體是有一定認識的,70%的學生知道圓柱體的表面積是哪,但是全班只有10%的學生會求圓柱表面積,而且這些孩子都是在外面上過奧數的。由此可見,學生對圓柱的表面積了解的比較少,存在一定的困難。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和學情我制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1.經歷圓柱展開與卷成等活動,探索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并掌握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表面積。
(2)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的能力,以及靈活運用圓柱表面及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豐富對現實空間的認識。
(3)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向學生滲透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轉化的數學思想。
4.教學重點:能應用圓柱體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5.教學難點:探究圓柱體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6.教具準備:每組一套學具(包括能組成圓柱體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多個圓及其他圖形)。
二、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所以教給學生會做一道題不如教會他解題的方法,交給他解題的方法不如交給他數學思想。基于這樣的認識,根據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本節課主要教給學生掌握:合作學習法,練習法,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概括、討論、歸納、演算、交流等多種活動,掌握求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及應用計算機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以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三、說教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新課標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和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機會。通過有效的措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正在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為讓學生能輕松愉快地學,積極主動探索、根據學生實情,我主要選用實驗法、討論法、以手動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直觀演示等方式為主,再加上老師的適時點撥,學生間的互相補充,評價等方式為輔,完成教學目標。
四、說教程。
為有效的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在本節課中,我共設計了四個環節:
(一)激趣導入,初步感受。
(二)探求新知,動手操作。
(三)拓展提高,鞏固應用。
(四)歸納總結,回顧整理,
第一環節:激趣導入,初步感受。
平面圖形的面積學生已經會求了,而圓柱的側面積是個“曲面”,怎么樣才能求出這個“曲面”的面積就成了圓柱表面積教學過程中的難點。于是讓圓柱的側面“由曲變直”,使新知識在一定的條件下統一起來就成了一個關鍵性問題。
上課伊始,我發給每組學生一份材料袋,并讓他們四人小組合作,利用學具制作一個圓柱。
這樣一來,把學生理解上的難點“由曲變直”,轉化為“由直變曲”。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由直變曲”會容易的多。通過他們自己制作圓柱,直觀了解曲面和平面之間的關系,有利于突破教學難點。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帶著興趣,開始嘗試,興趣有了,自主探究的欲望自然也就強烈了。
第二環節:動手操作,探求新知。
這是本節課的核心,也是重點、難點所在,我主要通過三個層次來完成,使學生在小組探究的活動中,歸納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第一層次:小組探究,自主發現。
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很容易想到用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卷起來做成圓柱的側面,然后選擇兩個合適的園作為兩個底,但對于學生能否想到利用平行四邊形做側面,學生的認識可能仍不清楚。因此,在小組探究時,我會到小組中巡視了解學生制作情況,及時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啟發引導,在這樣的小組活動中,學生不僅對圓柱體有了更加準確的認識,也提高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及觀察、概括能力。
第二層次:小組匯報、總結歸納。
在小組探究的基礎上,分組匯報討論結果,共分三種情況:
分別選擇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作為圓柱體側面把它卷成圓筒,再選正好能和圓筒對上的同樣大小的兩個圓。
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從感官上加深對表面積的認識,為總結圓柱表面積公式打下基礎。
最后,我直接提出問題:你會求它的側面積嗎?你是怎么推導出來的?這里還是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很有可能無從下手去思考,我及時點撥學生引導他們發現長方形的長和寬與用它卷成的圓柱形紙筒的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這樣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安排學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后及時動腦思考,不僅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也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通過老師的點撥,學生能夠找到這兩者的內在關系,學生匯報時,由課件配合,讓學生從視覺上進一步感受到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如果展開是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高是圓柱的高。如果展開的是正方形正方形旳一個邊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另一個邊長就是圓柱的高。從而推導出圓柱的側面積公式就是底面周長×高。這一教學過程學生親自參與新知的形成,真正理解公式的內涵,感受到重新創造數學的樂趣,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本環節,我旨在讓學生的眼、手、腦等多種感官參與感知活動,激勵學生合作交流,操作時間,自主探究。并滲透轉換的數學思想。教學的重點、難點在學生的親歷探究實踐中得到了突破。
第三層次:及時鞏固,內化知識。
在教學重點難點基本突破后,讓學生根據材料中給出的信息,計算本組制作的圓柱體表面積,然后全班交流。因為學生利用的材料不同,因此涉及到的信息比較全面,側面展開圖有長方形,有正方形,還有平行四邊形。這樣就使學生鞏固了對圓柱體表面積的理解。
1、基礎練習,完成課后1、2題,習題設計體現層次性、典型性、探究性,突出教學生活化的教學理念。
3、在計算中總結規律并感受學習數學的魅力和價值。
第三環節:鞏固應用,拓展提高。
根據以上內容,我準備在實踐練習中安排三個層次的內容。
一組已知底面半徑、直徑、周長和高求側面積、表面積的對比習題,加深學生對圓柱表面積的理解,提高求表面積的技能。
一道求煙囪圓柱體表面積的習題。學生進行練習后,追問:為什么只求側面積就可以了?
求一個用塑料薄膜覆蓋的蔬菜大棚表面積的習題,追問:為什么求完全面圓柱體表面積之后還要除以2。是學生養成靈活計算圓柱的表面積的習慣,培養實際應用的能力。
最后安排的是一個拓展提,針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設計的,求帽子的表面積。這個表面積是由一個水桶型的圓柱體和一個環形的表面積組成的。把圓柱體表面積和我們以前學過的環形面積及組合圖形的知識糅合在一起,培養了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第四環節:回顧整理,總結收獲。
在一節課即將結束時,我引導學生回顧整個學習的過程,學習時運用數學的思想,使學生在一節課的學習中不僅有知識上的積累,還能在學習方法上有多收獲,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和價值。
最后說板書。
為了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對新知進一步記憶和理解,板書如下:既有化曲為直,轉化的數學思想的滲透,又有圓柱表面積公式這一新知的形成過程。并用不同色彩粉筆標出易錯點,引起學生注意。板書設計提綱,抓住重點詞和核心句,簡單明了,重點突出,清晰易記。
圓柱的認識小學數學六年級說課稿范文(20篇)篇二十
圓柱的認識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教材《數學》第十二冊的教學內容。圓柱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幾何形體,認識圓柱有利于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進一步學習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學生對于認識立體圖形已經有了方法上的基礎。基于此,我以實物為探究素材,通過三個層面的活動來組織教學。
一、利用實物初步認識感知圓柱特征。
師: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體?
生1:水管、日光燈。
生2:茶葉罐。
生3:鉛筆。
生4:應該是沒有削過的鉛筆。
……。
請大家拿起圓柱形的物品,先仔細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然后告訴大家,你發現了什么?(學生操作,并把自己發現的在小組里交流。)。
學生回答:1、上、下兩個面都是圓形的。
2、它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3、從上到下都一樣粗。
圓柱在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物體,因此學生很容易找到圓柱形的實物,我組織學生通過觀察手中的圓柱形狀的實物,初步感知圓柱的特征。學生活動的方式主要是觀察和觸摸,其活動是淺層次的,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畫一畫等方法讓學生對圓柱形物品的特征產生感性認識,建立初步的表象,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制作圓柱,深入了解圓柱特征。
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圓柱的特征,在學生初步感知之后,讓學生仿照手中的實物制作圓柱。
師:請同學們仿照所帶實物的形狀,分小組制作出一個圓柱體。
學生操作,師課間巡視,參與合作。
生展示自己的合作成果,并匯報制作過程。
生1:我們組拿一張長方形硬紙圍著茶葉罐繞一圈,像是給它“穿衣服”似的,剪去多余的,粘好做成側面。再將茶葉罐的底面畫下并剪下來,做成圓柱的底面。
生2:我們組是先用一張長方形紙做圓柱的側面,再將這個卷好的直筒豎在硬紙上,沿著圓曲線畫圓,剪下來粘上就可以了。
生3:可以量一量長方形的長,計算出圓柱的底面半徑。(該組學生事先預習發現的)。
《數學課程標準》認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獨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應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這一步驟中,充分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索。由于學生向來喜歡手工制作,因而這一環節大家都興趣盎然,在組長的帶領下分工合作,體驗到操作的樂趣。并且在活動中積極動腦思考,找尋合適的方法。
生1:圓柱的上下兩個底面大小一樣。
生2:圓柱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
生3: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長方形。
生4:長方形的長就是圓的的周長。
生5:長方形的寬就是圓柱的高。
師:圓柱的側面展開后除了可以是長方形之外,還可以是什么圖形?
生:還可以是平行四邊形,不信你斜著剪試試。
生:還可以是正方形。
教師鼓勵學生自己試著剪。
這些較難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在學生自己探索的過程中迎刃而解了,“我看見了,但可能忘掉;我聽到了,就可能記住了;我做過了,便真正理解了。”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圓柱體,議一議,說一說,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傾聽,用自己的雙手去操作,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實現知識的“再創造”。在本環節中以“活動”為基礎,組織學生“經歷”了一個探索圓柱特征的過程,是在一個讓學生“經歷”、讓學生“體驗”、讓學生“探索”的思想指導下完成的。從整個學習過程來看,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征從不完整、表面的認識向較深層次的理解、整體上的把握發展,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解決實例鞏固應用圓柱特征。
讓學生運用己有知識去解決“水桶、水杯、油桶”為什么要制成圓柱形?
生1:我明白了,油桶是圓柱形,移動時不會破裂。
生2:水杯如果不是圓柱,喝水時它的棱角會弄傷口腔,而且水還會往兩邊流。
生3:油桶制成圓柱體,是因為圓柱的側面是曲面利于滾動,底面蓋子是圓的,易于擰緊。
師:有一張長方形的硬紙,長6.28分米寬3.14分米,將它做成一個圓柱的側面,這個圓柱的底面半徑可能是多少?請你幫忙算一算。
生1:可以將長作為底面周長,6.28÷3.14÷2=1(分米)。
生2:可以將寬作為底面周長,3.14÷3.14÷2=0.5(分米)。
這一環節體現了數學只有回歸生活,才會顯示其實用價值的原則,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于實踐之中。
本節課中課堂始終以“做數學”作為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數學學習應成為學生經歷一個真正的“再發現”和“再創造”的過程,體驗“做數學”。在這節課認識圓柱特征安排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圓柱體實物,通過觀察、觸摸得出圓柱的初步特征及了解圓柱的幾個面。第二層次在初步認識圓柱的特征之后,自己嘗試制作圓柱。因為學生對制作非常感興趣,這一過程深受學生喜愛,在初嘗成果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掌握了圓柱的特征。這比單純地直接由教師講解示范,學生的體驗深刻得多。第三層次是讓學生利用剛剛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先讓學生動手嘗試,學生有了成功制作圓柱的情感體驗,使課堂變得富有生機和充滿活力,使得接下來的學習充滿了挑戰性。學生在親自參與的思維和操作活動中,經歷了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枯燥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
以活動為學習主線,以操作為本節課主要形式,以學生親身體會知識,自主實踐獲得經驗是本堂課的特點,教師努力營造了一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氛圍,學生始終成了學習的主人,而教師真正把學習的時間、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擁有自己探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