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千年一嘆讀后感讀千年一嘆有感篇一
記憶中的“余秋雨”是在中學課本中讀過他的散文,時隔多年才拿起他的這本《千年一嘆》文化考察日記散文。余秋雨老師的文化考察日記散文是一場跨國文化思考交流的思想集錦,他在考察時將中國文明與其他國家的文化做了一番深刻的思考,遠遠超過當代的一些旅游攻略讀本。
這本書記錄了余秋雨老師在千年之交跟隨香港鳳凰衛視的越野車隊跨國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發展留給當代人賴以生存的瑰寶。
余秋雨老師一行人選擇從香港出發,途經希臘、埃及、以色列、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爾,從尼泊爾進入邊境回到中國,在新世紀來臨之時回到祖國的喜馬拉雅山脈腳下。一路歷經艱險,經歷了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洗禮,回到祖國后沉重的檢討,感嘆萬千,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之道,是真正值得世界尊敬的文明發展史。
給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余老師一行人在穿越伊朗的札黑丹地區,就在他們到達當地的前一晚,札黑丹地區三十二名民警被阿富汗的販毒集團殺害,這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危險的區域。可余老師這群內心強大的人,竟毅然而然的決定夜行穿越,面對未知的重重危機,擁有這樣的膽量之人,非同尋常。讀后感.我曾經好幾次向朋友提及過想去伊朗、阿富汗看看,尤其是在我看完《追風箏的人》后,特別想去阿富汗,但是誰都會告訴你瘋了,可去與不去都怪不得別人,怪自己沒膽量。
還有一點讓我印象最深刻是他們在穿越印度恒河時所看到的不堪入目的景象。恒河本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美麗的傳說是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讓圣河洗凈生生世世所有的罪業。而佛教徒的信仰也歸結于今生受苦積福,來世享受福報。然而,余老師一行人所看到的恒河,一半是乞丐,一半是等死的人。河邊隨意行走著毫無遮攔的不同年齡的行人,河流上漂浮著一具具尸體,臭氣熏天,這是文化發源地的悲哀。
余老師說,希臘是藍色,埃及是黃色,以色列是象牙色,伊拉克是灰色,伊朗是黑色,巴基斯坦說不清是什么顏色,印度是油膩的棕黑色,而尼泊爾,是綠色。余老師忘了說中國的顏色,我覺得是紅色,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養育了一批又一批熱血沸騰的華夏兒女。
余老師的“千禧之旅”是在1999年的最后幾個月的時間里進行的,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了19年,這些國家的文明發展又發生了很多變化,待我們自己去探一番究竟。
我在來機場的路上將此書看完,在機場等飛之前寫下了這篇短小的讀書筆記,想及時的記錄下自己的感悟,所以趁著空檔一字一字的敲打出來。這本書是非常值得推崇,我一直很喜歡讀上個世紀的老前輩們的文學作品,他們的作品與自身的經歷有很大關系,我們可以從他們的作品中感受到那個年代的人活得那么鏗鏘有力。
千年一嘆讀后感讀千年一嘆有感篇二
《千年一嘆》就像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余秋雨先生跋涉萬里考察人類文明遺跡的經歷。
它既像訴說又像慨嘆,更多的時候是驚悚。驚悚古老文明在冰封的歷史下蕩然無存,只留給后人一片空白無力的想象;驚悚輝煌的人類文明竟崩塌的如此凄涼,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認表述的;驚悚文明崩塌的結果,衰草瓦礫,承載著一個從古到今的災難和文明的死亡。
我十分感嘆余先生這一路的寫作,他用手中的筆記下了一個個遺跡的實況。在這個橫貫中東的旅行考察中,他到過的文明發祥地都已衰落。這個局外人都對此感傷,不知身臨其沉迷而是孤寂?是哀嘆還是同情?我無從知曉。
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里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會不會固時間的推移而重復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之宿命?這是一個嚴肅的話題,我不敢妄力評論,至少中華文明不會,因為他太博大太精深,太悠久太凝重了,它的本質永遠是發展和承裘,想切也斷不了。
在這里余先生執筆于最恐怖地帶,問到于數了公里荒原,反思于尼泊爾山麓,驚悚于古文明遺言的書中,我尋找到了難得的文明。
千年一嘆讀后感讀千年一嘆有感篇三
《千年一嘆》是一部日記體游記,創作者是這段時間十分火的文化名人——余秋雨。
之前已經讀過了余先生的《文化苦旅》對其中的作者的無奈,深有同感,這次讀《千年一嘆》就覺的這一定是一篇非常好的作品。
我對余秋雨的作品算是非常熟悉。無論哪個國家和地區的作品,余秋雨都能如數家珍般娓娓而談,好像全世界沒有什么地區他都起過,沒有什么名勝他沒有去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代人得話簡直非常有道理,學者的氣場與風采就來自此吧。
余秋雨自己說他針對這部日記體的游記沒有做過有意的改動,就是說每天游玩結束返回賓館剛開始寫出一天的感語。"這種做法很像當代的行為藝術,任何只在個人行為全過程中進行,已不在個人行為以外開展修飾;也很像我國的書法藝術,大筆一揮總有眾多的缺憾,卻不適合在收筆以后東修西描。"謝謝余秋雨,更是那樣的創作方法帶來人們最真實的體會;欽佩余秋雨,那樣的創作方法也是靠平常如何的積累呀。故此,我真實變成余秋雨的"粉絲"。
千年一嘆,這上千年中包括著人類發展史的發源與摧毀。
古希臘,歐州文明行為的發源地,任何神話故事中眾神定居的地區。漂亮的愛琴海岸以前矗立了是多少哲人的背影;邁錫尼人的"木馬計"廣為流傳迄今;漂亮的女人海倫多么令人神往;奧林匹亞,古時候與當代體育競技的起源地;克里特島上優秀的生活習慣竟然產生在蘇格拉底、孟子、釋迦牟尼問世的一千年前!奇妙嗎?敬畏之心嗎?人類的祖先曾經擁有如何的智慧型與造就工作能力。缺憾嗎?痛楚嗎?那樣的文明行為是哪家人造就的?來源于何處?克里特人以前應用過的排水設備直至今日仍有許多大城市建筑學家來觀摩教學,她們以前應用過的浴盆即便放進今日莫斯科街邊的衛浴潔具店裡也只有時……可之后他們都來到哪里?他們是如何悄然無聲地離開了?戰爭,病癥,或者自然災害。
古羅馬曾給后人產生是多少精神實質上的財富,但絕情的時間還是將它埋藏,沒有歷史時間的記述,只能圣殿、石柱、體育場館、廢區見證人著她往日的光輝。現如今的古希臘僅僅擺到以前的古希臘的肩膀,文明行為早就中斷,交給大家的是一整片不明的地方。
常從電視機中見到的界面是那樣的:在夕陽西下的馀暉中,茫茫無際的金黃沙子上屹立著一座座蒼勁的金字塔,沒有鼻子的人面獅身像好像在日落中笑容。實在太美,實在太神往。余秋雨的筆下這美麗的地方是什么樣的呢?陳舊的開羅城,沒什么確保的生命安全,稱為四星的賓館等于一個小招待所,沒有爽口的食材。這就是說金字塔式的家鄉現如今真實的樣子。
古希臘坐落于經濟發展比較發達的歐州,屬于小國、弱國。印度的經濟發展也是落伍。難道說這種以前雄霸于全球的文明古國在現如今的全球,除開有著古代人的墓葬以外一貧如洗何時?余秋雨筆下的希臘人閑暇,埃及人更閑暇。不在意承諾的時間,不勤奮地工作中,連房屋都只蓋一大半,農作物是由著脾氣亂種,收獲只夠維持生計只能。
千年一嘆讀后感讀千年一嘆有感篇四
一個古跡,一段歷史。
希臘,這個引起人們感嘆的名字,在希臘,處處是滄桑的古跡,光榮的歷史;在這里,完全可以感受到古奧林匹克的莊嚴、肅穆。20xx多年前,當幼發拉底河開始孕育新文明的時候,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就已經開始井井有條的舉辦了;當許多國家受到戰火的洗禮時,希臘仍不失本色,奏響勝利的凱歌。它,一個承載了希臘幾千年的辛酸與驕傲的建筑,一個飽經風霜、經受挫折的建筑,希臘的路在它腳下延伸。它,便是巴特農!巴特農阿克洛玻利斯的中心,白云雪亮,石柱殘跡斑駁,一種古典的美彌漫開來。但,當希臘的黃金時代過去后,它還在,這是悲哀還是大幸?“他們都走了……”巴特農喃喃道。是啊,唯有這藍天陪伴著碧草。
金字塔的輝煌。
黃沙漫天,永遠陪伴著金字塔。
千年一嘆讀后感讀千年一嘆有感篇五
《千年一嘆》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是余先生在千禧年游歷人類古文明的所見所聞,余先生以傷感、厚重而平實,卻不失優美的語言,將我的思緒同余先生一道,開啟了一段漫長的文化之旅。
嘆息,從愛琴海面傳來
冒險從希臘開始,看到“閑散第一”這樣一個標題來形容希臘,引起了我的思考。
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有太多的回憶。古代,特別是從希波戰爭后,經濟的繁榮,科技的發達,使它的文化光輝燦爛,在世界上大放異彩。后來,好戰尚武的斯巴達人成為了希臘的霸主,但斯巴達人的霸權也未能長久,政治的腐朽和人們思想的墮落使希臘走向衰亡。現代,崇尚閑散的希臘在冷落中與世無爭,有很大一部分閑散走向了疲憊、慵懶和木然,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貧血和失重,結果被現代文明所遺落。
“我們中國人悠閑不起來,不是物質條件不夠,而是腦子課題太多、使命太重”。余先生的話并非沒有道理,對比希臘的閑散,中國無時無刻都在奮斗著,為的是實現中國夢。確實,人生太過短暫,可是,人生要的不是為了過上安逸的生活而奮斗的,而是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去創造的,“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作為青少年,更應該以積極的態度挑戰人生。
千年一嘆,嘆的不只是希臘燦爛一時的文化,更多的是失落文明的痛心。
嘆息,從金字塔中傳來
埃及,與希臘不同,它昔日的輝煌,幾經割斷,留下來的古文字與文獻,承載了太多歷史的疑難,而又無法解讀,且無法追根溯源,本體文明幾近湮沒,只有金字塔可以看到文明古國的樣子,正如余先生所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卻不知道它如何構建,我只知道它如何離開,卻不知道它如何到來”。
“一個人的過度勞累會損耗元氯,一種文明也是”,在書中,能了解到埃及文明曾經不適度的靡防費于內,又耗傷于外,元氣耗盡,不得已最終選擇了一種低消耗的原則,但無論是高耗,還是低耗,都給埃及遭成了雙重傷害;開羅城內安放死人的區域住著大量窮人甚至還有逃犯,正常居住區內大很多磚樓都沒有封頂,整個城市的景觀被糟蹋得不成樣。
“任何杰出的文明不僅會使自己遭災,還會給后代引禍,直到千年之后”。因為埃及的恐怖分子嚴重打擊了埃及的國際形象,用一路黑洞洞的口來衛護旅游外別無選擇,可想而知,如今的古文明是如此的不堪入目。
千年一嘆,嘆的不僅僅是屹于天地間的雄偉金字塔,更多的是神秘的埃及文明在動蕩的本國中湮滅的哀傷。
嘆息,從耶路撒冷傳來
以色列,是一個猶太人的國家。但猶太民族是一個飽受多災難的民族,真的不知道命運為什么對這個民族如此不公,驅逐、殺戮、奴役怎么也擺脫不了。
尤其是二戰時期,希特勒在歐洲就殺戮了六百萬猶太人,這一血淋淋的史實,終于感動了現代人的良知。
“在充滿戰爭的狂熱的土地上,真正的英雄并不坐在坦克里,也不捧著炸藥包躲在街角,而是那些昌死呼喚和平的人”。和平是寧靜、是財富、是幸福,我們要堅決反對戰爭,倡導和平。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間將變得更美好。
千年一嘆,嘆的不只是猶太人只要落腳,就能快速創造出一個優于別人的生態,更多的是對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的包容和憐憫。
文明的衰落,歷史的褪色。每當憶起,都有一種滄桑的愁緒,千年一嘆,是誰在悲嘆?是圣賢之人,是法老后代,還是宗教信徒?當閑散已成習慣,殘破已成現狀,過往已成歷史,那陣陣嘆息也只是無奈。《千年一嘆》這本書,使我的心靈得以洗禮。
千年一嘆讀后感讀千年一嘆有感篇六
對于我這個理工直男來說,文化基本是沒什么認識的,對余秋雨先生的印象也都還停留在高中時做的那幾篇晦澀難懂的閱讀理解。但好巧不巧的我卻翻開了這本《千年一嘆》,去隨著余秋雨先生的足跡走了一遍千年前的文明遺跡。
讀完后合上全書,仍有余音繞梁,于是忍不住想寫下讀后所感,若有偏頗之處,實在遺憾,畢竟考量文化對一個理工男來說,確實難度較大。
都說今天的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如果有,那中國人信仰錢。略帶極端的話語道出了目前中國的現狀,焦慮、迷茫、無所事事是很多人的現狀,甚至為了金錢丟棄了做人的底線。把人性的善良拋棄丟落在谷底,看不見,也聽不見。于是,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
在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描寫的是老師帶領孩子們去參拜的場景,短短的四段話,描述的場景卻不時的在我腦海浮現。
這個教堂經過徹底重建,把古跡和現代溶于一體。現代拿出來的,反而是不加雕飾的原始形態,來烘托精致斑駁的古跡。在愛的領域,古今、文野、高低,沒有界限。
教堂門口出現了一對對前來參拜的小學生,穿著雪白的制服,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路唱著悅耳的圣詩。讓人眼前一亮的是,老師是倒著身子步步后退的。他們用笑臉對著孩子,用背脊為孩子們開路,周圍的人群也都為他們讓出了一條道。
中東地區,原本是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希伯來文明的發源地,現在卻被極端主義的沖突鬧的精疲力盡、遍地狼藉。甚至人民都已經遺忘了正常的生活應該是什么樣子的。
但就在這哀鴻遍野的地方,也泛起了星星點點的文明之光。我不知道以脊背面對世界,笑容面對孩子在這里是多么的難,但這個老師做到了。不管這些孩子后來是否真的會參入民族紛爭的苦難中。但在那個瞬間,他們的老師用脊背擋住了世界的苦難,用微笑感染者他們純凈的心靈。那一步步參拜之路,是充滿力量的洗禮之路。這些文明之光,總是會聊起熊熊火焰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是么?甘地,就做了最好的解釋。
當人們終于懂的,籠罩荒原的不應該是戰火而應該是暖棚,播撒沙漠的不應該是鮮血而應該是清泉,一切就都走上正路了。
再回頭來看看中國,沒有別的文明的斷層,毀滅,就這么妥妥當當、搖搖擺擺的傳承了五千年。但這人折騰人,人擺布人,人報復人的本事卻是各個文明都是類似的。人折騰人的本事,這一點,我們比發達國家發達了不少。但怎么都不該對孩子下手啊,難道那蒙了豬油的心,扎一下都不會痛嗎?近期再次激起民怒的疫苗事件,也再次激起了國民對于醫療,對于國家監管的討伐。
企業追求利潤,原本是件好事情。但一旦為了利潤開始作惡,那樣的人禍簡直不敢想象。不經意間想起來谷歌公司的信條“不做惡”,是的,讀起來簡單,但實現起來卻很難。中國的知名企業,距離不做惡,好像很遠。
多么希望我們能真正領會“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精神。真正領會“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含義。
醫學不能,新聞也不能,資本也不能,權貴也不能…我覺得教育可以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