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凱里家鄉(xiāng)特色家鄉(xiāng)特色篇一
我的家鄉(xiāng)揭陽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如果你沒有來到過揭陽,就讓我?guī)泐I略一下家鄉(xiāng)的秀美風光吧。
春天,雙龍湖充滿了生機,柳樹姐姐早早的梳理起自己的辮子,小草弟弟調皮的探出頭,偷偷打量這美麗的世界,小花妹妹舒展著婀娜的身姿,露出粉紅的笑臉,連小鳥也興奮的唱著春天的歌。
夏天,護城河是另一番景色。遠遠望去,荷葉一片一片的,近岸的如豪華的游輪,中心的似綠色的小島,在“游輪”和“小島”中間,點綴著一朵朵荷花,紅的、白的、粉的……盛開的象熱情的少女,笑盈盈的看著大家;未開的象害羞的小姑娘,遲遲不肯展現(xiàn)芳容。在荷花的下面,密密匝匝鋪滿了荷葉,碧綠碧綠的,展開的是碩大的圓盤,才鉆出水面仿佛尖尖的`菱角,一只蜻蜓飛過來,輕輕的落在葉尖,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啊!
秋天,楓樹姐姐用紅的象火焰一般的楓葉,迎來了涼爽,迎來了果實飄香。郊區(qū)的采摘園里一片熱鬧,蘋果漲紅了臉、石榴咧開了嘴、梨子掛滿了樹、柿樹掛起紅紅的燈籠,小鳥在枝頭盤旋,秋蟲在草間低吟,到處都是一番豐收的景象。
冬天的千畝游園是最好的去處了。游園內(nèi)的臘梅樹靜靜的站在那,枝頭不顯眼的地方,一朵朵淡黃的臘梅花悄悄的開了,花兒穿著油亮油亮的衣裳,猶如一個個美麗的仙子在枝頭嬉戲,一陣風吹過,整個游園里到處都飄散著沁人心脾的芬芳。
這就是我的家鄉(xiāng),是我美麗的家鄉(xiāng)!象這樣的美景枚不勝舉,如果你感覺意猶未盡的話,那就來請來揭陽做客吧。
凱里家鄉(xiāng)特色家鄉(xiāng)特色篇二
我的老家在山西河曲,有很多特色美食。每年春節(jié)我的大姑都會給我寄來很多家鄉(xiāng)特色美食,有豆面、碗托、麻花等。
我最愛吃是豆面。豆面的寬度與普通面條差不多,但薄如蟬翼,它是用豌豆面和白面混合起來做成的。其制作過程并不復雜,但耗時費力,將一小塊面放在大面板上搟,搟的時候需要一邊搟一邊往搟開的面片上撒面粉,以防搟的時候面片粘在一起,當面搟到薄的可以透光的時候就搟好了。搟好后將面片折疊起來,然后切成細條,面就做好了。
吃豆面的臊子也是非常講究的,要用吃完排骨或燉肉剩下的帶有小肉渣的湯做主料,然后加入小土豆塊或小豆腐塊燉制而成。
因為豆面很吸水,所以煮面的時候要比煮同樣多的掛面多放2到3倍的水。待水燒開后將薄薄的豆面放入開水中,水再燒開豆面就煮好了。吃的時候還需要放一點山西的老陳醋,如果再放些韭菜花就更香了。
其次是碗托,碗托是將蕎麥糊放在碗里蒸制而成的。吃的時候可擦絲可切塊,一般都是擦絲,因為這樣的做法會讓碗托蘸到的拌湯比較均勻,味道也會更好。拌湯一般是由醋、茴香、芝麻和鹽等多種調料加工而成,不咸、不油、不膩。
當然碗托的絕配非老家的麻花莫屬了。老家的麻花與天津的麻花不同,天津的大麻花又粗又,吃起來的時候特別酥。而老家的麻花又細又長,吃起來的時候特別脆。老家的麻花有獨特的吃法,那就是在吃碗托的`時候將麻花蘸著碗托的拌湯吃,那種香味很特別,是老家獨有的味道。
老家的美食別具一格,與眾不同,得到了山西美食文化的傳承!
凱里家鄉(xiāng)特色家鄉(xiāng)特色篇三
最具泰州特色的小吃要數(shù)魚湯小餛飩和油炸臭干了。
拿起勺子舀一個放進嘴里滑滑的,非常潤口,再喝一口魚湯,那味道鮮美得很,讓你永遠都忘不了。
油炸臭干隨炸隨賣,臭味相傳,不用吆喝,聞著那味道就自然有人光臨了。一塊塊小小方方的臭干放在油鍋里翻滾幾下,老板就會熟練的用他那又大又粗的筷子夾上來,看著架在鐵絲架上的金黃色臭干,口水會不由自主的往下掉,再舀上一匙紅燦燦的水大椒澆在干子上,一口咬下去,水大椒的辣味,油炸的香味,獨特的臭味,混雜著豆腐的香味,那味道就一個字“絕”。
聽了我給大家的介紹,相信你們一定心動了吧,心動不如行動,來吧,請到我的家鄉(xiāng)來做客,我和家鄉(xiāng)會張開雙臂歡迎你們的到來。
凱里家鄉(xiāng)特色家鄉(xiāng)特色篇四
我的家鄉(xiāng)在天臺,這里不僅風光獨特迷人,而且美食格外誘人。扁食、麥餅、糊拉汰……數(shù)不勝數(shù),我最愛的還是餃餅筒。相傳餃餅筒是濟公所創(chuàng),天臺人每逢過年過節(jié),都少不了這道美食。
做餃餅筒是項“大工程”,從洗、切、炒、糊皮到包,真是一個大的工藝流程。一大早,奶奶把各種新鮮的蔬菜洗好,切成一根根細長的條兒。媽媽先鹵好肉、豬肝,蒸好肉丸糕,燜好雞蛋糕,接著炒好一盤盤香噴噴的菜肴。“哇,真香啊!”我不禁贊嘆道。
只見奶奶把滿滿一臉盆已調好的面粉端到灶臺上。她把鏊放到灶上,點燃火,然后抓一大把面團放在鏊上,用手慢慢地帶著粉團繞圈,向內(nèi)鋪開。一轉眼,一張乳白色的皮就結在了鏊底。奶奶用手輕輕一掀,一張餃餅筒皮就做好了。我看得目瞪口呆,心想:這么薄的皮子,奶奶的手怎么不會被燙到呢?我不禁暗暗佩服大人們高超的手藝。緊接著,一張張皮子從鏊里“飛”到了砧板上。
媽媽馬上開始包餃餅筒了。她先把皮平鋪在桌子上,再在皮上放上肉片、豬肝片、肉丸糕片、蛋片以及各種蔬菜和粉絲,然后把皮的兩邊向內(nèi)折,最后向前卷幾圈,卷成長筒形。一個餃餅筒就完成了。媽媽的手法是如此的熟練啊!我打心底里佩服她!
奶奶把包好的餃餅筒放入鏊,灑上一些油,一面烙得金黃,再翻面烙黃。烙好的餃餅筒不僅香氣誘人,而且個個白里透黃。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外脆里糯,美味的餡料深深地刺激我的味覺。“真是人間美味啊!”我贊不絕口。
餃餅筒真是太好吃了。朋友們,眼饞的話趕緊來嘗嘗吧!
凱里家鄉(xiāng)特色家鄉(xiāng)特色篇五
在我多姿多彩的家鄉(xiāng)——梅州,是客家人的故鄉(xiāng)。
客家菜之王是釀豆腐,外面是軟綿綿的皮,中間是香甜可口的瘦肉,不知為什么,吃一口釀豆腐,就會想起“皮尖肉滑”這個詞。
梅州最美的河是“梅江銀河”,那里到了夜晚就會銀光閃閃,猶如太空中銀河系里銀河的銀色倒影,時不時發(fā)出璀璨的銀光。
梅州的德龍橋不同凡響,橋身像起伏的波浪凹凸不平,高低不同,到了夜晚更是與眾不同,一種種燈光照在橋身上,只要燈光出了點故障,整座橋就若隱若現(xiàn),好像是在變戲法一樣。
梅州的古老橋——梅江橋,歷史悠久,高低不平,讓梅州的東西兩邊人民心連心,除了美觀,還很方便,大家都認為梅江橋是建在江上的,可實際是建在陸地上的,如果你在直升機上往下看,就會覺得看到了一個十字架。
梅州的紀念橋——劍英紀念大橋,橫跨在南北兩岸,打破了梅州“一江兩岸”的真實傳說,還有劍英紀念大橋像話音一樣無限延長,一直延伸到了公路上,既可以說是劍英紀念大橋,也可以說是劍英立交橋。
好了,現(xiàn)在大家都知道梅州有多美了吧,既然是這樣的話,就讓我們繼續(xù)開放梅州、工業(yè)梅州、生態(tài)梅州和文化梅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