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除夕傳統節日及風俗傳統節日除夕夜的篇一
春節,即農歷新年,春節在我國的歷史由來已久,是一年之歲首、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那么春節傳統節日風俗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春節傳統節日風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1、放鞭炮。
上海人喜歡放一千響、放“高升”、而小朋友則大多放一些“夜明珠”、“飛毛腿”之類的樂趣型的煙花。而以前大都站在陽臺上放,“夜明珠”一點燃就往外噴五顏六色的彩彈,小朋友最喜歡,每年過年都有放夜明珠把對面陽臺曬的衣服燒了的事故發生,后來就越來越少了。放鞭炮一般集中在零點,還有初五迎財神的零點,總體說來,迎財神的日子要放得比過年多得多。
2、看電視。
說到這一點,上海人真的不大一樣了。春節聯歡晚會在上海是很沒有市場的,吃年夜飯的時候大家圍在一起吃,電視就是個背景音樂,愛開不開,春晚說的段子上海老人聽不懂,笑不出來,歌舞還能看看。后來隨著南北文化的更深的融合,這一代的上海人開始看得多起來,也能跟上北方人民的笑點了。
3、年夜飯的保留菜。
和北方吃餃子不同,上海的年夜飯保留菜真的是常變常新。記得最早流行八寶飯,小朋友每年到最后看到這個都想吐。后來又流行水果羹,現在看來,真是超級沒有誠意的一道菜。有一小段時間還流行大王蛇,但后來風頭就過了。經過時間的考驗,最后留在上海人民過年飯桌上的幾個超級熟悉的菜應該是:門腔、松鼠桂魚(茄汁款)、皮蛋、三黃雞、紅燒肉、蝦仁、八寶飯——每家每戶應該還會有增補。
4、準備年貨
千萬不要以為現在吃的東西多了,天天可以吃到,過年就懈怠年貨了。有些年貨是要跑遍城中大小商店去采購的,有些年貨則要自家做準備的。每家都有每家的做法,做出來的味道各不相同,做得最多的是爆魚與蛋餃。
5、在家吃年夜飯
中國人最講究的就是年夜飯了。以前,人們習慣在自己家吃年夜飯,近幾年,一些家庭嫌做飯麻煩,年前會在飯店預訂年夜飯。但從調查結果來看,八成的人還是遵循傳統,在自己家吃年夜飯。飯店里的年夜飯很多都是事先做好的,冷冰冰不新鮮。因為要翻臺子,每年都吃得‘急吼吼’,這邊還沒吃完,門外已經有第二批的客人來等著了,一年到頭的最后一頓飯搞得大煞風景。
6、大年三十守歲迎新
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此夜緊接新年,所以許多家庭之長者,在年夜飯后,不去就寢,圍著電視守歲,就是邊說邊笑,邊看中央臺的春節晚會。
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后來改為夏歷正月初一(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歲首。從明代開始,新年節日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之后才結束,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結束為止。春節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最大的節日。位居中國三大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之首。
中華民國成立后,民國政府廢除傳統農歷改行陽歷,曾試圖禁止人民慶祝農歷新年,但因民間的堅持而未果。在袁世凱主政期間,將陽歷1月1日定為新年元旦,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按汗潯币辉~真正廣為流行還是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后,農歷新年現在也被稱為農歷年、舊歷年。
春節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于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臘祭);傳說最早在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
1、燃放煙花爆竹時,要選擇則寬敞的地方,遠離易燃易爆物品,在燃放過程中注意個人及他人安全問題。
2、小朋友燃放煙花爆竹時,要有大人陪護指導,以免受傷害。
3、預防住宅火災,及時檢修電路,如發現老化、漏電的情況,應當立即關閉維修,出門之前要關閉煤氣閥和不必要的電源。
4、提醒老人和小孩,不隨便給陌生人開門,必須通過詢問觀察、身份明確后,再打開門。
5、增強疫情防控意識,減少不必要出行,堅持科學規范戴口罩,關注政府或相關官方機構發布的疫情相關消息,做到不信謠、不傳謠。
6、飲食均衡,食物種類要多樣,葷素搭配。適量食用魚肉,多吃蔬菜、水果、多喝白開水,少吃零食和煎炸食品。進食規律,不暴飲暴食。
7、春節期間走親訪友,路上車多人多,一定要遵守交通規則,橫穿公路走斑馬線,不在馬路上追逐嬉戲。
8、不違章停車,為了您和家人的安全,請勿酒后駕車和疲勞駕駛。
除夕傳統節日及風俗傳統節日除夕夜的篇二
往年的除夕夜,人們都會看春晚,熬年夜,吃餃子等等。你知道除夕節的風俗嗎?下面本站小編精心整理了除夕節的風俗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傳統除夕習俗1: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傳統除夕習俗2:傳統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傳統除夕習俗3、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于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傳統除夕習俗4、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傳統除夕習俗5、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傳統除夕習俗6: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于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于開元十一年(720xx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傳統除夕習俗7:貼福字
老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是在忙碌中度過的,祭祖、接神、祭灶,一項都不能落下。年三十時的祭神拜祖十分講究,要擺上年糕年飯、水果點心等祭祀食品號稱九堂大供。過去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里,鋪上芝麻秸梗,人人都去踩,名曰“踩歲”,意取長命百歲。
除夕夜吃餃子是北京的老習慣,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取“更歲交子”之意。餃子包成元寶形,在餃子餡中放進硬幣、糖、棗、栗子、花生等。吃到硬幣意味著來年發財;如吃到糖的,意味著日后生活甜蜜;吃到棗和栗子的意味著早立子;吃到花生意味著長壽,待新年的鐘聲敲響后,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熱鬧非凡的爆竹聲中。
黃土地的百姓很注重除夕,除夕一到都要放鞭炮、貼對聯、換新衣、打醋炭、掛紅燈、凈院落。尤其是打醋炭這種獨特的習俗非常與眾不同:人們將燒紅的煤炭上澆上醋,然后讓煙氣充滿房間的每一個角落,意為驅邪。除夕這一天鍋里可不能空著,要象征性地放些食物,這叫“照鍋”,寓意年年有余。老人們還要在除夕夜登高遠眺,通過觀察新年第一天天空的顏色來判斷來年是否風調雨順,這個習俗叫“品天”。另外為了迎接新的一年,全家老老少少都要在除夕里里外外換新衣服來祈愿新年有新氣象。
在除夕夜等待“分歲鐘”的敲響已經成為蘇州人的一項傳統年俗。每年除夕,蘇州的寒山寺已將敲響“分歲鐘”的習俗固定為一個辭舊迎新、祈福祝愿的儀式。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描繪的便是此情景。到了除夕夜守歲的最后一刻,蘇州人都會安靜下來聆聽寒山寺傳來的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新春的氣息也隨之撲面而來。可以說,古老的寒山寺鐘聲跨越歷史時空,已經成為人們心目中新年到來的象征。
1、餃子:招財進寶
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2、雞:有計
除夕一桌豐盛的團年飯桌上,自然少不了雞。除夕晚上吃年夜飯,在許多地方開席時首先要吃的菜就是雞,因為寓意吉利。年菜必須有一只雞在餐桌上,因為“吃雞起家”。廣州本地客家人拜神還要用雞鵝做“頭生”,都會選“走地雞”,喻求生生猛猛。
為了減少脂肪和卡路里的攝入,在烹飪前還是烹飪后去皮。其實,在雞皮和雞肉之間有一層薄膜,它在保持肉質水分的同時也防止了脂肪的外溢。因此,如有必要,應該在烹飪后才將雞肉去皮,這樣不僅可減少脂肪攝入,還保證了雞肉味道的鮮美。
除夕傳統節日及風俗傳統節日除夕夜的篇三
接神是為新舊年分野,但接神時間亦不太統一。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諸神都回天宮,不理人間俗事,到除夕子時后,即新一年來臨時,又降臨人間理事。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全家中的最長者主持。因為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時來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后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禮畢后,肅立待香盡,再叩首,最后將香根、神像、元寶錠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焚燒時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時鞭炮齊鳴,氣氛極濃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