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的編寫需要有一定的經驗和知識儲備,可以借鑒已有的范本,也可以自己創作。范文五:關于讀書的范文,讓我們明白讀書對我們的成長有著重要影響。
初中語文活動課實踐初探論文(專業24篇)篇一
摘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對中學語文教學有著更高的要求。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學科,要求教師不僅傳授學生以科學文化知識,而且需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中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中,能夠為學生營造別樣的教育方式,對激發學生興趣和提高學生素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所以,在中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主要從學生語文素養、專業素養和道德素養角度提出提高學生素養的策略。
初中語文活動課實踐初探論文(專業24篇)篇二
偏重知識化。由于現在我國教學的目的還是應試,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就更多的是對古詩詞內容的講解,而將學生們對古詩詞的感悟忽略掉,教師將課堂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解釋古詩詞內容上。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加容易地理解古詩詞內容,會在上課時將文學常識作為教學的重點,花費大量的工夫在古詩詞的創作年代,創作背景以及作者在創作這首古詩詞的狀況等等。這些文學常識是具有一定價值的,但是沒有必要投入那么大的精力,只需要輕輕帶過就好,否則就會造成主次忽略的不良影響。
一首古詩詞是一個整體,但是教師在進行講解的過程中,往往將其分割成很多部分,這樣雖然方便了學生對其了解,但是還使古詩詞失去了整體才能體現出來的美感,并且喪失古詩詞的部分韻味,這樣,學生就不能從古詩詞中領悟到創造的意境。對古詩詞的理解和翻譯是有價值的,但是不應將翻譯放在學生學習的首要位置上。語文教師在教授古詩詞中如果只是片面地注重知識的輸送,就會將學生對古詩詞的感悟忽略掉,長期以往,學生就會喪失其獨特的想象能力和創造性,因為,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獨立思考的環節。
嚴重的教條化。一直以來,語文的考試卷中關于古詩詞的考核內容都比較狹窄,只是關于記憶知識的,比如默寫古詩詞段落或者進行翻譯等等,這些都是死板的命題形式,沒有靈活多變的應用型考題。這樣的考試形式,使得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的出發點就是保證學生在考試中得到較高的分數,那么,就無需在繁重的教學任務中進行鑒賞古詩詞。這樣缺乏人文性的教學模式,長期下去,就必然會讓學生喪失對古詩詞的興趣。而這樣的考試模式,也會讓教師形成教條化的教授方式,老師在古詩詞的教學中,也會逐漸地墨守陳規,不思創新。這種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教學理念下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生失去學習古詩詞的熱情,喪失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過于重視背誦,輕視朗讀。在現實教學中,大部分老師都是先要求學生背誦即將要講到的古詩詞,然后在課堂中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講解詩詞,然后自己朗讀和背誦,這樣就會降低學生們的學習參與性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經過調查,我們發現,學生們青睞的教學方式是逐句講解、疏通文意、背誦默寫這種連貫性的教學模式,學生們更容易接受這種系統的教學方法,選擇這種教學方法,也可以讓老師改正輕視朗讀重視背誦的教學誤區。
2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
老師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老師的責任就是為民族的進步提供出優秀的人才。要想更好地將這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做好,語文老師就應該端正自己的思想,熱愛工作,熱愛古詩詞,用自己的熱情來感染和帶動學生們學習古詩詞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做好傳承中華文明、傳播古詩詞文化的本職工作。語文教師在教學的同時,還應該不斷進行閱讀和學習,以此來豐富自己的人文內涵,用豐富的學識和修養來進行教學活動,要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不能只為應試而教育,要對學生的未來成長產生足夠的重視,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們的語文素養。
在古詩詞教學的開始可以用一些妙語將學生很好的'導入到學習氛圍中去,在課堂的開始采用一些良好的導入語可以迅速地將學生們的期待心理喚起,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古詩詞的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運用一些奇妙小招數來喚起大家學習的熱情。教師應該指出,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多多朗讀,要知道古詩詞教學的根本理念就是以讀為本。中國有句老話,三分詩,七分讀,就是在說朗讀在古詩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教師應該在學生朗讀的時候,給予必要和正確的指導,從而讓學生在朗讀中,體味出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深意,并且對作者在寫這首詩詞時的情思進行感受。教師應該告訴學生這樣一些內容,在誦讀過程中應該注意要點,要將全身心都投入到誦讀古詩詞中,要對詩詞的用詞格外重視,進行仔細的琢磨,品味其中的韻味;在誦讀時,學生應該將情感融入進去,憑借自己的理解將作者當時的那種情思還原出來,還原出來當時的情境。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中,必要時老師要進行引導,學生應該采取合適的節奏來誦讀,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還可以通過舉辦競賽類的項目等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其他的競賽類項目很多,古詩詞也一樣可以有很多種的競賽項目,比如開展賽詩會、古詩文創作大賽和古詩詞書法比賽等等,這些形式各樣的比賽項目,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們的課余活動,展現學生們的特長,還能鼓勵學生培養對古詩詞的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好勝心。
初中語文活動課實踐初探論文(專業24篇)篇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培養學生在多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語文的能力。”這表明語文實踐活動課也應該成為語文傳授的基本形式,它的精髓就在于學生親歷親為,探究發現,自主發展,交流協作,它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快速獲取知識的能力,快速搜集和處理文字信息的能力、快速地運用已有知識表述自我愿望的能力,它的創設有三個基本原則:
一、鮮明的主題性原則。
語文實踐活動課鮮明的主題性原則首先是主題內容和集中性,即每堂實踐活動課都要有一個相對明晰的話題,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活動重點突出,有的放矢,收放自如,圍繞這一話題展開多種方式的形象詮釋和邏輯判斷,明確主題內容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其次是主題內容的現實性,主題內容的確定要貼近學生的生活,要拉近學生與生活的距離,要把學生變成主題內容下一個個活生生的具體個象,要形成學生與主題活動的良性互動,學生的表演、辯論、甚至是異想天開地對主題的挖掘就變成實踐活動課的主要內容;同時,還包括拓展性,一堂主題活動應適合開啟學生的創新思維,拓展學生的想象思維空間,現實的、未來的、時間的、空間的、正面的、反面的'、現象的、本質的、形象的、哲理的……從不同層面去發掘主題活動的內涵,使主題內容在學生心目中變得鮮活生動。事實上,語文課本每單元的實踐活動題目就是我們創設活動主題的最好的范例。譬如:北師版初一語文“親情歌吟”主題活動,我們可以積累與之相關的名言警句,俗語格言,講述與之相關的中外軼事和現實中的典型事例,可以欣賞與之相關的圖畫及文章經典,于是便有了“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意”“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便有了朱自清筆下父親《背影》的真實摯愛,便有了川端康成筆下貧困夫妻把四個孩子一一送給富人之后又以各種理由再要回字孩子的反復舉動;便有了風雪天村口路邊父母焦灼的等待和急行,便有了陜西的一位母親推著病殘的大女兒,背著病殘的小女兒徒步走出大山,走向北京,邊打工邊給女兒治病的感天動地,便有了女兒為救患有尿毒癥的母親而甘愿獻出自己一顆腎的悲情戀歌,便有在了洪水中用扯撕的衣服布條擰串起的愛的搖籃,裹攜著幼小的孩子掛向安全樹梢的壯舉……這樣就豐富了主題內容,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和聯想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會在主題活動的每一個環節加以提升。
二、快樂的游戲性原則。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他提出了“寓教于樂”的教育思想,而“樂”的最直觀的形式便是游戲,游戲活動融跳動的樂趣性,生動的形象性、休閑的娛樂性、愉悅的欣賞性為一體,它會彰顯學生活潑好動的聰靈性,它會激活學生的學習靈感和表現欲望,游戲中的每一位學生各司其職又分工協作,既有參與的樂趣和快樂的人生體驗,又在分工協作中彼此發現,彼此欣賞,彼此鼓勵,產生與主題內容的快樂共鳴。游戲形式使品德得到了鍛造,人格得到了升華,才能得到施展最好的載體。游戲性原則的重要基點就在于設身處地地“煽情激趣”,我們可以采用謎語、故事、歌謠、情景、操作、表演等方式創設游戲活動與主題內容恰如其分的對接。游戲活動會在“快樂”中淡化知識的難度,使獲得知識的每一個過程都呈現出輕歌曼舞的美妙與輕盈。
三、全員的參與性原則。
語文實踐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要給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空間,要形成人人參與、共同體驗的課堂機制,不能變成在教師指導下少數學生表演的課堂。我們常說“信其口,不如信其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說過:“行動的生活與生活的摩擦便包含了行動的主導地位……,行是知之始,即行即知,書和書中的知識都是著書人在行動中得來的”。總之,語文的基本知識與技能莫不是經過人們的反復實踐和體驗獲得的,語文實踐活動正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究,共同體驗、反復實踐的空間,是學生獲得真知的重要途徑。只有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其中,才能真正地還每一位學生以主體地位,才能保證每一位學生的天賦得到充分的施展,才能在共同的參與中與知識產生良性的互動,才能把知識的獲得與快樂的人生體驗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證每一個學生健康心態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全員參與性原則不僅指學生參與,同時還包括教師的參與,教師應以服務者引導者的身份適時適度地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積極地鼓勵每一位學生,隨機應變地創設寬松、尊重、理想、和諧、愉悅的實踐活動氛圍,鼓勵孩子努力營造思維的多種空間,從不同層面滲透于主題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不讓每一個環節因學生的過度隨意性與盲目性而脫軌。鼓勵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動情表演,使這一切外在的活動逐漸內化為學生自身內部自主探究和邏輯歸納的智力活動,久而久之,學生會自動形成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自主創新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是語文課從理想化到實踐化過渡的重要通道。
初中語文活動課實踐初探論文(專業24篇)篇四
呂本中(1084-1145)原名大中,字居仁,世稱東萊先生,壽州(今安徽壽縣)人。初授承務郎。徽宗宣和六年(1124),為樞密院編修官。后遷職方員外郎。高宗紹興六年(1136),召賜進士出身,歷官中書舍人、權直學士院。因忤秦檜罷官。江西詩派著名詩人。其詩頗受黃庭堅、陳師道影響,又學李白、蘇軾,繼承和發展了江西詩派的風格,詩風明暢靈活。其詞以婉麗見長,也有悲慨時事、渴望收復中原故土的詞作。感情濃郁,語意深沉。
呂本中代表作品:
《南歌子·驛路侵斜月》作者為唐朝文學家呂本中。其古詩全文如下:
驛路侵斜月,溪橋度曉霜。短籬殘菊一枝黃,正是亂山深處過重陽。
旅枕元無夢,寒更每自長。只言江左好風光,不道中原歸思轉凄涼。
《春日即事》作者為唐朝文學家呂本中。其全文如下:
病起多情白日遲,強來庭下探花期。
雪消池館初春后,人倚欄桿欲暮時。
亂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麥自無知。
池邊垂柳腰支活,折盡長條為寄誰。
【翻譯】。
首聯塑造了一個眷戀春光、病起探花的'多情詩人的形象。頷聯寫看到的雪消后的初春傍晚的景象。頸聯描繪了蜂飛蝶舞、草木搖曳,既充滿勃勃生機,又有些荒涼孤寂的春日景象。尾聯寫池邊細長的柳枝隨風飄蕩,婀娜多姿,可是對于詩人來說,音訊不通,即使折盡柳枝,又能送給誰呢。
《木芙蓉》作者為宋朝詩人、文學家呂本中。其古詩全文如下: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著意紅。
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
《柳州開元寺夏雨》作者為宋朝詩人、文學家呂本中。其古詩全文如下:
風雨瀟瀟似晚秋,鴉歸門掩伴僧幽。
云深不見千巖秀,水漲初聞萬壑流。
鐘喚夢回空悵望,人傳書至竟沉浮。
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羨班超封列侯。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作者為宋朝詩人、文學家呂本中。其古詩全文如下: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翻譯】。
可恨你不像江邊樓上高懸的明月,不管人們南北東西四處漂泊,明月都與人相伴不分離。可恨你就像江邊樓上高懸的明月,剛剛圓滿就又缺了,等到明月再圓不知還要等到何時。
《連州陽山歸路》作者為宋朝詩人、文學家呂本中。其古詩全文如下:
稍離煙瘴近湘潭,疾病衰頹已不堪。
兒女不知來避地,強言風物勝江南。
《兵亂后雜詩》作者為宋朝詩人、文學家呂本中。其古詩全文如下:
晚逢戎馬際,處處聚兵時。后死翻為累,偷生未有期。積憂全少睡,經劫抱長饑。欲逐范仔輩,同盟起義師。
萬事多翻復,蕭蘭不辨真。汝為誤國賊,我作破家人。求飽羹無糝,澆愁爵有塵。往來梁上燕,相顧卻情深。
蝸舍嗟蕪沒,孤城亂定初。籬根留弊履,屋角得殘書。云路慚高鳥,淵潛羨巨魚。客來闕佳致,親為摘山蔬。
【翻譯】。
老來碰上兵荒馬亂,處處都在扎營屯兵。遲死反受活罪的苦,折磨要到哪時才停?憂愁多得睡不著覺,亂使我長熬饑饉。真想跟隨范仔他們,結成同盟起義大軍。
《踏莎行·雪似梅花》作者為宋朝詩人、文學家呂本中。其古詩全文如下: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惱人風味阿誰知?請君問取南樓月。
記得去年,探梅時節。老來舊事無人說。為誰醉倒為誰醒?到今猶恨輕離別。
【翻譯】。
呂本中此詞寫別恨,情從景生,天然渾成,兩闋的末句尤為警策。這種藝術手法確如畫龍,云彩翻卷之中,東現一鱗,西露一爪,最后見首點睛,因而使畫中之龍既顯得體態矯健,又透出十分神韻。
《減字木蘭花·去年今夜》作者為宋朝詩人、文學家呂本中。其古詩全文如下:
去年今夜,同醉月明花樹下。此夜江邊,月暗長堤柳暗船。
故人何處?帶我離愁江外去。來歲花前,又是今年憶去年。
初中語文活動課實踐初探論文(專業24篇)篇五
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的基礎,在新一輪教育改革大潮中,要提高整個教育事業的質量,必須從小學教育做起,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具有重大意義,讓學生出得教室進得生活,出得學校進得社會,在生活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在學習中體驗生活的真實,充分發揮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作用。如今對陶行之先生的教育理論“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研究可謂是轟轟烈烈,各種說法紛紜不一。本文借鑒前人觀點對“陶行知教育理論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應用”作以粗淺的解讀,以探求更加具有價值的東西。
一、生活即教育。
1.教學工作,問題凸顯。
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發現:教學過程過于死板、教學空間過于狹窄,教學內容限于書本等問題成為制約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問題,特別是對于小學生而言,枯燥的教學讓孩子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即便有的教學過程中也會聯系到生活實踐,但也因為活動中體驗不夠深刻,收效不大。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特別是一年級的小學生學習自制能力差,根本不會端正坐著聽完一堂課。
2.綜合實踐,必不可少。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畢生所追求的教育理念,他認為,要想教育成功必須走向生活實踐,教育理論必須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課堂教學必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這一理念非常適合小學教育。在學校以及學校以外的地方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把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聯系起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是新一輪教育改革素質教育的要求,更是小學教育的教學重點。學生通過實踐,提高學習興趣,增強探索和創新意識,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因此,小學綜合實踐課在孩子成長起步階段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
3.身臨其境,親身體驗。
陶行知教育理論主導教育要滲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里有教育,教育里有生活。現在絕大多數學校的教育局限于課堂之上,比如,學校每年3月都要開展學習雷鋒活動,在學校是熱愛勞動互幫互助的好學生,出了學校又形同陌路,到家里該撒嬌撒嬌,該發脾氣發脾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究其原因,這種形式上的灌輸缺少自我體驗,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則會加深體驗,培養真正的活雷鋒、好學生、好孩子。比如,組織學生參觀雷鋒事跡紀念館、烈士陵園等,瞻仰烈士的豐功偉績,體會大愛忘我的精神,更加了解了雷鋒時代的背景,燃起對英雄的敬仰之情,灌輸了榜樣的力量。參觀結束時,正是學生傾訴欲望最強的時候,此時學生拿起紙和筆,記錄這催人奮進的時刻,與很多空洞的口號式作文不同的是學生的言辭一字一句發自肺腑,真情流露;紙張片片熱情洋溢,慷慨激昂;人人立志努力學習,報效祖國!通過身臨其境的親身體驗,很容易轉化為內在素質。相反,若是只在課堂講,無味的語言,抽象的教育,難以給學生帶來質的轉變。
二、社會即學校。
1.書本知識缺乏感性。
陶行知提出的“社會即學校”講的是社會是人人學習創造的最大課堂。實踐證明,通過書本獲得的知識,缺乏實踐和感性的認識,造成與現實大的反差。比如城里學生到鄉下看到大片的麥田高聲歡呼“好多好多的韭菜”,而農村的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從小就耳濡目染,對身邊的動植物非常熟悉,難能可貴的是更加知道糧食來之不易,可以親眼目睹蟬、毛毛蟲、春蠶等的蛻變過程,“粒粒皆辛苦”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春蠶到死絲方盡”親身體驗才會感同深受其真正含義。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多樣性可以活躍學生思維,挖掘學生創造力。女兒六歲時,看著電視里同齡的孩子溜旱冰,自己很羨慕,去后摔了才哭著說“以為很簡單”,殊不知要天長日久才練成。只是聽或者只是看,不去親身體驗永遠無法找到正確答案。人只有在社會實踐中不斷地發現新事物,學習新事物,體驗新事物,與不同的人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師”,才能不斷成長,不斷豐富知識。一年級有個學生課堂回答問題不積極,也不愛說話,總是羨慕地看著同學們做游戲,又不敢靠前,在老師與家長交流后得知,從小管得特別嚴,從來不讓到樓下與小朋友玩耍,通過參加學校多次活動,在老師和家長共同鼓勵下,該同學現在不但在課堂活躍,學校各種文體活動也都有優秀表現,性格得到了極大轉變。
可見,將“社會”和“學校”結合起來,將課本知識與體驗活動結合起來在小學教育工作中是多么重要啊。
三、教學做合一。
1.“做”為核心,“教”為輔助。
敢于實踐,善于實踐,手腦并用,就能有所發現,就能在實踐中獲得新知,有所創造。綜合實踐活動是一個“做”的課程,它在“做”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實踐和探索,教師在實踐活動課加以指導。所以說,“教學做合一”的過程就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在活動中,必須以“做”為核心,以“教”為輔助,學生在做中學,老師在做中教;孩子在做中學,家長在做中教。
2.勞動中學習,勞動中體驗。
對于小學生來說,“家務活”是特有的教育資源,可以要求學生在家多學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向長輩學一些基本的干活方法。學校可以在“三八婦女節”、“母親節”、“五一勞動節”、“教師節”、“感恩節”等節日開展活動,讓孩子記錄家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或者姥爺姥姥等長輩一天的生活,幫著長輩做做家務,感受一下長輩的辛苦,體會一下勞動的苦與甜,有了親身的體驗就能感受長輩的不容易,就會更加珍惜現有的生活和學習;在學校可以開展更多的師生互動活動。通過在家庭和學校這些活動培養孩子尊重師長、敬愛師長的感情,學會感恩社會,感恩學校,感恩師長。
四、小結。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是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走出校門走向社會,將實踐活動融進課堂,將實踐過程融入社會,這整個的教育實踐活動,就是我們小學教育的方向。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引導小學生到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去體驗、鍛煉、提升,使他們從小養成熱愛國家、關心社會,善于學習、勇于創造,尊敬師長、愛護他人的好素質。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檔為doc格式。
猜你喜歡 網友關注 本周熱點 精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