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介紹河南河南篇一
廈門鼓浪嶼位于廈門島西南面,與廈門島只隔一條寬600米的鷺江,輪渡5分鐘可達。鼓浪嶼是一個面積1.78平方公里的小島,與廈門隔鷺江相對,因景觀秀麗多姿,素有“海上花園”、“萬國建筑博覽”和“音樂之鄉”、“鋼琴之島”之譽,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鼓浪嶼島上海岸線蜿蜒曲折,坡綏沙細的天然海濱浴場環布四周,主要景點有日光巖、菽莊花園、皓月園、毓園、環島路、鼓浪石、鋼琴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海底世界和天然海濱浴場等。最高峰日光巖是廈門的象征,有“未上日光巖等于沒到廈門”之說。
鼓浪嶼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島上90 多科4000 余種植物常年郁郁蔥蔥,鳥語花香,空氣清新。小島完好地保留著許多具有中外各種建筑風格的建筑物,有中國傳統的飛檐翹角的廟宇,有閩南風格的院落平房,有中完合壁的八卦樓,有小巧玲瓏的日本屋舍,也有 19世紀歐陸風格的原西方國家的領事館,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譽。從19 世紀中葉起,伴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西方音樂開始涌進鼓浪嶼,與鼓浪嶼優雅的人居環境相融合,造就了鼓浪嶼今日的音樂傳統,培養出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陳佐煌、許斐平等一大批杰出的音樂家。如今,鼓浪嶼的人均鋼琴擁有率為全國第一,島上有100 多個音樂世家,2002 年鼓浪嶼被中國音樂家協會命名為 “音樂之島”。詩人舒婷堪稱當今鼓浪嶼最著名的居民了,多年前曾有人將她家的地址標示在旅游圖上,讓她不勝其擾,后經強烈抗議才取消。正因為鼓浪嶼上居住著一位曾寫下《致橡樹》等優美詩篇的詩人舒婷,鼓浪嶼更充滿了朦朧的詩意。
門票:
80元,半價票40元(含輪渡過渡費和皓月園景點門票)
交通:
在廈門輪渡碼頭坐船擺渡,去程免費,回程8 元。20:00 以后4 元。
廈門站首航班05:45,鼓浪嶼站首航班 05:30、06:00。07:00---19:00,每十分鐘一班。21:00-24:00,約20 分鐘一班。輪渡全程約7 分鐘,上二層觀景需另付1 元。
同程網小貼士:
鼓浪嶼龍頭路是島上最重要的購物餐飲一條街,集中著島上四大名吃:葉氏麻茲、原巷口魚丸、汪記餡餅、黃勝記肉脯,和鼓浪嶼餡餅、綠豆糕、肉松和肉干等特產。
同時可游
①萬國建筑博覽
建筑群坐落在鼓浪嶼島上,薈萃了上千座風格各異、中西合壁的中外建筑。
有中國傳統的飛檐翹角的廟宇,有閩南風格的院落平房,有中完合壁的八卦樓,有小巧玲瓏的日本屋舍,也有19 世紀歐陸風格的原西方國家的領事館,還有堪稱江南古典園林精品的菽莊花園。(詳見景點附錄之萬國建筑博覽簡介)
②廈門海底世界
位于鼓浪嶼輪渡碼頭西面原鼓浪公園,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大型水族館之一,創下了2 項世界之最和10 項全國之最。館內設有海洋館、抹香鯨標本館、企鵝館、淡水魚館、海豚與海獅表演館。在長80 米,寬1.5 米的海底隧道中,游客還可與上萬個形態各異的魚群共游壯麗奧妙的海底世界,近距離感受喂魚時魚群搶吃的緊張時刻,宛如親臨海底。
門票:70 元
開放時間:8:00~18:00
③皓月園
皓月園位于鼓浪嶼東部的覆鼎巖海濱,占地3 萬平方米。為了紀念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臺灣的歷史功績,人們在此建造了鄭成功紀念園。鄭成功巨型石像于1985 年8 月落成。
交通:從島上的輪渡碼頭向左走僅5 分鐘左右即可進入園內。
④菽莊花園
四十四橋上的渡月亭,是菽莊觀海賞景的最佳點,每逢中秋,夜深人靜,海浪輕搖,月色海景令人陶醉。菽莊花園建于1913 年,位于鼓浪嶼島南部,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巖,原是地方名紳林爾嘉的私人別墅,園主人以他的字“叔臧”的諧音命名花園,1955 年獻作公園。中國唯一,世界一流的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也在附近。
門票:套票80 元(包含日光巖、菽莊花園、琴園、皓月園、風琴博物館等)
交通:乘渡輪至鼓浪嶼觀海園碼頭上岸,步行幾分鐘即到
開放時間:6:00~18:30
同程網小貼士:晚上菽莊花園是免門票的⑤日光巖
日光巖是鼓浪嶼的最佳觀景點。放眼四顧,廈門市區、鼓浪嶼全島,或遠或近,盡入眼底,是廈門的象征。擁有“一片瓦”、“鷺江龍窟”、“古避暑洞”、“龍頭山寨”、“水操臺”、“百米高臺”勝景。日光巖頂峰一直徑40 多米的巨石凌空聳立,成為廈門的象征。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曾屯兵于此。
門票:套票80 元(包含日光巖、菽莊花園、琴園、皓月園、風琴博物館等)
交通:到鼓浪嶼后步行10 多分鐘就能到達日光巖。
開放時間:7:00~20:45
同程網小貼士:白天人多的話,建議傍晚時分前去。
⑥琴園
琴園是浸透著文化藝術韻味的觀賞游覽區,位于鼓浪嶼英雄山上,與東面的日光巖遙遙相望。園內建有百鳥園、音像館、藝術畫廊和緬懷先烈的英雄頌園。此外,還有旋律廣場、琴思廣場、流音小筑、聽濤崖等,可謂處處與鋼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為鼓浪嶼上誕生過許多音樂才子和鋼琴詩人,島上鋼琴居全國之冠,所以,被譽為“鋼琴之島”、“音樂家的搖籃”。
門票:套票80 元(包含日光巖、菽莊花園、琴園、皓月園、風琴博物館等)
交通:從日光巖山腰可乘坐纜車到琴園
同程網小貼士:在鼓浪嶼比較買套票劃算。可以看琴園、菽莊花園、日光巖等。
⑦毓園
毓園位于鼓浪嶼東南部復興路,是為紀念中國著名婦產科專家林巧稚大夫(1901-1983 年)而建。全園占地5700平方米,建筑布局自然和諧。
門票:免費
⑧鼓浪嶼音樂廳
地舉辦一些室內樂、古典音樂演奏會等,常常有一些國外知名音樂家或者專業團體前來獻藝,也是眾多音樂愛好者們交流的理想天地。
交通:從繁華的商業街龍頭路直接步行即可到達音樂廳
⑨觀海園
觀海園位于鼓浪嶼東南部田尾路南面,有旅游碼頭伸入海中,環島路繞崖而過。觀海園占地10 萬平方米,具有中國傳統的園林幽處,又有西洋別墅的開敞風格。在度假村,有筆直大道,綠色長廊,曲折石徑,白色玉帶,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粉墻、丹頂、綠樹、紅花、藍天、白云、彩霞、碧海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交通:步行即可到達音樂廳。
2.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位于廈門島南部五老峰下,是閩南乃至全國聞名的佛教寺院。整個寺廟建筑群背依秀奇群峰,緊鄰廈門大學。南普陀寺起源于唐代,曾數次被毀,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重建,因其與浙江舟山普陀山普濟寺同為主祀觀音菩薩,又地處普陀山之南,故名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規模宏大,占地25.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1270平方米。寺中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目前正在修繕,暫時無法參觀)、大悲殿、藏經閣等。兩廂鐘鼓樓、左側新建的慈善樓與右側普照樓,左右對應,雄偉壯觀。
南普陀寺香火旺盛,進香者與游人絡繹不絕。南普陀寺內千手觀音工藝精絕,藏經閣珍藏佛教文物豐富多彩。廟宇周圍保留眾多名人題刻,寺后崖壁“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寬一丈。南普陀寺后往上就是五老峰,登臨遠眺,山風海濤,盡收眼底。
著名的南普陀寺素菜。
位于南普陀寺一側的閩南佛學院,創辦于1925 年,在海內外久負盛名,是弘揚佛法、培養佛家弟子的搖籃。
門票:
3元(進殿才要收門票,進門不要)
開放時間:
南普陀寺8:00~20:00
交通:
在廈門市內坐45 路、87、17 路、1 路、18 路、29 路、47 路等到達。
同程網小貼士:
元/盒。
同時可游
五老峰
位于南普陀寺后的五老峰,直立于海濱,橫插天際,氣派非凡。五個山頭崢嶸凌空,時有白云繚繞,遠遠望去,好像是五個須發皆白的老人翹首遙望茫茫大海,這就是“五老凌霄”。
門票:20 元
交通:公交1、21、15、18、29、47、45、71 路可以到達。
3胡里山炮臺
胡里山炮臺位于廈門東南端海岬突出部,靠近廈門大學,是中國洋務運動的產物。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 年)。炮臺總面積7 萬多平方米,城堡面積1.3萬多平方米,分為戰坪區、兵營區和后山區,內開砌暗道,筑造護墻、彈藥庫、兵房、官廳、山頂了望廳等。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歐洲和我國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
炮臺前沿建有“望歸臺”、“盼歸臺”,游客可通過望遠鏡了望金門所轄的大擔島和二擔島。炮臺院內還新建有大型壁雕《民族魂》,壁雕左側,新設了“戎泉”,頗為新穎。
門票:25 元
開放時間:7:30~18:00
交通:廈門市內公交35、96、812、616、618、531、503、811、809、106、87、86、82、48、47、29、22、2 路都可到達。
4鼓浪嶼環島路
環島路觀光大道位于廈門島東南部,依海而筑,是廈門國際馬拉松比賽賽道,也是廈門市區精華旅游帶之一。它從輪渡碼頭起分別經過演武大橋、胡里山炮臺、曾厝垵、會展中心、五緣灣、機場。全長31 千米,其中彩色路面示范段長4 千米。從廈大到前埔的一段海岸,長約9 千米,被稱為黃金海岸線,是集旅游、觀光和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海濱綠色長廊。
環島路連接了眾多景點,胡里山炮臺、上李水庫、“一國兩制統一中國”標語牌、國際會展中心,以及廟宇、古樹、奇石、雕塑和三個臨海廣場。沿線還建有椰風寨、玩月坡、數星園、海韻臺等設施,串連成五彩繽紛、內容豐富的海濱旅游觀光帶,構成一幅藍天、大海、陽光、沙灘、草地、綠樹、鮮花和紅色人行道共同組成的東岸游閑區,令人戀戀不舍。在環島東路的草坪上,立有97 座栩栩如生的馬拉松賽跑運動員銅雕像。他們姿態各異,或駐足,或奔跑。雕像延伸2 千米,一直到國際會展中心。在環島路上遠望,海岸線曲折起伏,海景宜人,大擔、二擔、檳榔嶼、小金門等島嶼一覽無余,大金門也隱約可現。
門票:免費
交通:在環島路沿途可租到雙座或三座的自行車。騎車慢行,別有韻味。
5.廈門園博園
廈門園博園區規劃面積約6.76平方公里(陸域3.03平方公里),由五個展園島、四個生態景觀島和兩個半島組成,主要包括園博會主展區、中華教育園、海洋文化島、溫泉島等功能區和相關配套設施。建成后的園博園島群地形,是經過杏林灣區清淤吹沙充填,并從區域外補充350 多萬立方米沙壤土和田園種植土人工造地形成的。
面積約110 公頃。在主展區中,首次將按主要園林流派規劃為國內三大園林流派園區(北方園區、江南園區、嶺南園區)、民族風情園區、現代園區、國際園區、閩臺園區、風景園林師園區和公共園區。
這里將建設成為一個與周邊文教區、水上運動區、城市新區相和諧,具有地域、歷史、文化特色,展現中國主要園林流派風格的水上園博園,內容涵蓋園林花卉、休閑旅游、自然生態、文化藝術和商貿交流,是一次富有閩臺特色的綜合盛會。
門票:
1、門票價格:60元/人。
開放時間:上午7 時30 分至晚上10 時,晚上9 時停止售票。
交通:廈50 路、51 路、廈52 路、53 路、58 路、66 路、廈69、集3、201 路、202 路、617路、802 路、臨3 線(廈大→園博園)及臨7 線(接駁線)
同程網小貼士:游玩各園林最好是租輛單車。
6.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依山傍海,正大門與南普陀寺景區大門緊鄰,另一邊則是美麗的海濱沙灘與胡 里山炮臺,被喻為“中國最美麗的校園之一”。
廈門大學是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被毛澤東同志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先生于1921 年創辦的,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著名校友有余光中、林峰、易中天、魯迅等人。
校園風景十分優美,有芙蓉湖、情人谷水庫等景點,氣氛靜謐而浪漫,故有“談情說愛在廈大”之說,特別是校門外的沙灘,常有新人在此拍婚紗照,令眾多參觀了廈大校園的人后悔為何沒來廈大就讀。
廈門大學的舊建筑多為陳嘉庚先生的女婿所建,清水墻、琉璃頂,極富特色,被喻為“穿西裝,戴斗笠”(比喻中西建筑風格結合),尤其是建南大禮堂和上弦場,相當宏偉。校內建有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和魯迅紀念館。前者珍藏了史前時期至現代有關人類及其發展的文物資料,特別是反映閩南和臺灣文化的文物,以及福建古代與國外的交往,尤其是泉州海外交通的史跡等,極富特色和價值。魯迅紀念館以魯迅在廈大任教時期的故居和四個陳列室,展示了魯迅先生的生平經歷與可敬人格。
交通:1 路、15 路、18 路、20 路、29 路、45 路均可到達。正大門口是個車站集中地,有眾多公交車,可前往sm 廣場等地。
介紹河南河南篇二
各位朋友,上午好,歡迎到安陽參觀游覽,這里是千年帝都,是甲骨文的故鄉,《易經》的發祥地,是紅旗渠精神的誕生地。著名的文王演易,婦好請纓,蘇秦拜相,岳母刺字都曾發生在這里。今天,這片美麗的土地伸開雙臂歡迎你們的到來。首先感謝大家對安陽中旅的信任,其次我也很榮幸能夠陪的大家一同出游,我叫,大家叫我小*就可以拉,這邊開車的是*師傅,今天由我們為大家服務,如果各問位有什么要求呢就盡管吩咐,我們會盡量滿足大家,在此呢,小*就先祝愿大高興而來,滿意而歸,希望安陽之旅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回憶!
伴隨著陽光的升起,我們的按捺以內感一日游也開始了,多少年來,安陽以其獨有的風韻吸引著無數中外游客,它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歷史文化名城。、等國家領導人都曾先后到安陽視察,并對古都的的發展給予厚望!
安陽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處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交匯處,轄五縣市四區,總面積7413平方公里,總人口516萬,是豫北區域性的中心城市!
早在3320xx年前,商王盤庚遷都“小屯”一帶,這里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著穩定疆域,長期定居的國都。中國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曾寫詩稱贊:“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其后,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曾在此建都,時達380年。
安陽旅游資源豐富,有世界文化遺產殷墟博物苑,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世界上最重要的的青銅器“司母戊”大鼎都出土與此。還有岳飛廟,天寧寺塔,修定寺塔,小南海石窟等歷史古跡,有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國際跳傘滑翔基地——林濾山,海鷗于太行大峽谷,五龍洞原始森林等自然景觀,而且有高蹺、旱船、龍燈等民間絕技,道口燒雞、老廟牛肉等風味小吃,還有紅旗渠香煙等知名品牌!
那么在安陽豐富的文化 瑰寶中,殷墟無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顆。
殷墟位于安陽西北郊,橫跨洹河南北兩岸,是一處規模巨大的商代文化遺址,距今已有3320xx年的歷史,自公元前1320xx年盤庚遷都于殷,在長達255年間,這里一直是商代晚期的政治、科技、文化中心,商滅之后,這里淪為廢墟,稱“殷墟”。
這片充滿神秘色彩、思古幽情的土地,讓一個古老的朝代從傳說中走出,也把我們帶進了對古代文明的無限遐想之中,然而數千年的繁華早已煙消云滅,曾有學者嘆道:“不看殷墟是個遺憾,看了殷墟更覺遺憾!而殷墟博物苑的興建結束了這歷史的遺憾,氣勢恢弘的商朝宮殿和陵墓,制作精美、紋飾細膩青銅器,造字成熟的甲骨文等歷史遺存,構成了殷詡獨特的文化內涵,它為世界、為 東方、為中國,增添了一道絢麗的景觀!
好了,各位朋友,請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跟隨小*一起來親近殷墟,感受殷墟把!
景區:在我們偉大祖國的文化寶庫中,有著數不盡的文化瑰寶,舉世聞名的甲骨文,就是其中光彩奪目的一顆!
“一片甲骨驚世界”,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不但那結束了倉頡造字的是神話,也使一個普通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屯村舉世聞名,隨著對按捺以內感殷墟的全面發掘,一個古老王朝的都城遺址及光輝燦爛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威力紀念這中華第一都,勤勞的安陽人民在此建造了博物苑,取名“殷墟博物苑”,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世界文化遺產!
說起甲骨文,千謝萬謝王懿榮先生,相傳在我們腳下還是農田的時候,周圍的村民就經常在地里挖出一些骨片,但當時他們并不知道是社么?后來因村里的剃頭匠李成技術不佳,總是把客人的頭發刮破,又沒錢買藥,便把這些骨片磨成碎末涂在傷口上,誰知血竟真的止住拉,才知道這是中藥中的一味,稱為“龍骨”,開始大量賣到藥店,可大多數藥店只收購不帶字的龍骨,所以許多村民就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非常遺憾,不知多少病人都把甲骨文喝肚子里了呢!幸好還是有些骨片被賣到京津地區被王懿榮發現,并被確定為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朋友們,現在我們看到的是第一個展柜,是著名的h127甲骨片堆積坑模型,1936年出土,是目前殷墟發現甲骨文最多的一次,共有17096片。在商代,甲骨文是皇室貴族在進行占卜活動后,將有關占卜內容寫在有關占卜的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
商王從事占卜活動十分頻繁,幾乎無事不占,無事不卜,商王占卜一般是由專人來進行的,他們先在已選好的龜甲或牛肩胛骨的背面鑿一些排列整齊的小圓孔,圓孔的旁邊再鑿一條長槽,然后把燃燒的木炭放到里面濁燒,骨頭受熱后,正面就會隨著“卜”的一聲出現裂紋,商王局勢根據這些裂痕來判斷事情的吉兇。那么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占卜禍福,判斷吉兇的一些記事,因此呢,我們也稱這些文字為甲骨卜辭,內容涉及星象-歷法-農業-軍事等各方面內容,這個甲骨坑被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和檔案庫!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甲骨文碑林,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隸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形狀的甲骨文碑刻,共30通。
您看這塊碑,原甲骨片有甲骨之王的美稱,文字達125個,是一塊完整的龜板,聽說當時賣這片甲骨的人,用賺來的錢,買了20畝地呢!
再看這塊碑,它記載的是天象情況,準確的紀錄了彩虹的形成條件和出現的過程,是我國古代關于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紀錄!
如果說羅塞塔牌的發現是打開通向古埃及文明之門的鑰匙,那么安陽殷墟的出土便是展開了一幅失佚已久的中華民族歷史畫卷!它和古埃及的紙草文字,巴比倫的泥版文字,以及印第安人的瑪雅文字一樣,是整個人類的文化瑰寶,在世界文明發達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放射著絢麗的光輝!
介紹河南河南篇三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贊美家鄉婺源的詩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縣,歷史上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這里民風純樸,文風鼎盛,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園牧歌式的氛圍和景色。 這里山明水秀,松竹連綿,飛檐翹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綠水之間:或依山,隱現于古樹青林之間;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與層層梯田、繚繞云霧相映成趣,如詩如畫。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兩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和滿山的紅楓葉猶如一簇簇火苗爭奇斗艷。置身于這樣的景色之中,讓你感覺到心曠神怡和留連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靈秀,土地之肥沃,物產之豐富,賢俊之廣眾而著稱。
縣境內縱橫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澗與怪石奇峰、古樹茶亭、廊橋驛道融雄偉豁達與纖巧秀美于一體。著名景點有西北的大鄣山與靈巖洞群,東北的浙嶺與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來就是游覽勝地。蘇東坡、黃庭堅、宗澤、岳飛、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贊美的詩文。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因襲唐詩而得名的宋代古橋彩虹橋,是婺源廊橋的代表作。這里四周青山如黛,橋下綠水長流,橋的兩旁有廊亭,廊亭的兩旁有石桌石凳,在這里或品茶弈棋,或瀏覽風光,讓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閑和寧靜。
離縣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鄉掃墓時親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長勢依然旺盛,古杉之巨,為國內所罕見。
生態環境優美的鴛鴦湖,成群成對的鴛鴦,如鮮花綻開于湖泊之中,形影不離。
婺源不僅景色優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歷來享有書鄉之譽。這里人杰地靈,名人輩出,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足見其文風之盛。婺源物產豐富,有遐名中外的茶葉“婺綠”,可謂中國綠茶中之上品;味道鮮美的荷包紅魚,被譽為“人間天物”;石冠群山的“龍尾硯”(歙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樹、木、橋、亭、澗、灘、巖洞、飛瀑、舟 渡、古民居為組合的自然景觀,有著世外桃園般的意境,猶如一幅韻味無窮的山水畫,形成一個獨特而美麗的田園風光游覽區,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和超凡脫俗的感覺。對那些久經都市嘈雜喧鬧的人們和愛好旅游、美術、攝影的藝術工作者來說,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創作素材,不能說不是一種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選擇。
介紹河南河南篇四
我們首先來到的是位于南陽古城東關溫涼河畔的醫圣祠。醫圣祠是我國東漢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的祠墓所在地,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仲景名璣,生于150年,卒于219年,正處于中國東漢末年這一動亂的歷史時期。他在繼承前人醫學理論的基礎上,勇于實踐,潛心于中醫藥的研究,終于寫成了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熔理法方藥為一爐,開辯證論治之先河,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后人將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兩部書和《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并稱為中醫四大經典著作。張仲景因此被后世醫家稱為"醫圣",后人在其家鄉南陽修建祠廟以祭祀。我們現在看到的便是紀念張仲景的專祠――醫圣祠。
各位請看。這便是具有漢代建筑風格的醫圣祠大門,郭沫若先生1959年12月題寫的"醫圣祠"三個大字,蒼勁有力,熠熠生輝。大門前這一對炮樓式的建筑稱為"子母門闕",高的為母闕,低的為子闕,其形象如同一位母親懷抱一嬰兒。在中國漢代的建筑群中,時??梢砸姷竭@種建筑物,一可以起"了望哨"的作用,二可以作"烽火臺",三起裝飾作用。大門上的這對青銅制品稱為"鋪首銜環"其虎嘴中叨一圓環,它象征著威嚴和雄偉。這對"鋪首銜環"重約三百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鋪首銜環"。
石屏背面雕刻的是張仲景寫的《傷寒雜病論序》。在序言中,張仲景說明了自已走上醫學道路的原因。他寫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以來,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者十居其七"。東漢末年瘟疫的大流行,百姓因得不到治療而大批死去,這種凄慘的局面和仲景家族自身的遭遇,促使他立志學醫,走上了救民于水火的艱難道路。
下面請大家繼續隨我參觀"張仲景史畫"部分,"張仲景史畫"是一套反映張仲景生平事跡的繪畫。這一套繪畫共二十四幅,采用了漢代畫像石刻的淺浮雕手法,顯得古樸凝重。因張仲景是東漢人,所以設計者張一平先生采用了漢代造型藝術,更符合兩漢的時代特色。大家可以按順序欣賞。下面的這些書法,是歷代名人對張仲景的評贊。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百壽亭"和"百壽圖",它們是中國歷代書法名家的手跡。這是"張仲景敬仰之碑"。
我們現在去瞻仰張仲景墓祠。這兩座仿漢建筑叫"春臺亭"和"秋風閣"。《春秋》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書,是由孔子撰寫的,而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醫學春秋之稱,故修建"春臺亭"和"秋風閣"以紀念。
我們現在看到的便是張仲景的墳墓,此墓始建于何時,已無確考。墓前的石碑,是清朝所立的。仲景墓是仿漢墓式樣,墓的四角各有一個羊頭,在中國古代"羊"和"祥"是同音、同義的兩個字,象征著吉祥(如"美"和"善"都以羊為字頭)。墓頂的蓮花座,象征著仲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醫德醫風。
現在我們進入正殿。正殿塑著仲景老師手拿卷宗的塑像。這些匣額是歷代名士贈送的。兩側房內陳列的是《張仲景史畫》原稿。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棵樹叫"凌霄花樹",也就是"紫葳"。它八月份開花,花朵呈喇叭型,異常嬌麗,此花可入藥,有止血化淤,調節經絡的作用。
這是西偏房,周恩來總理題詞:"發揚祖國醫藥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這些是在重修醫圣祠時,整理出的文物。這是"下水管道",它說明在漢代,城市的通水設施已經很完備了。這是"鐵斧",是熬制中藥用的容器。這是"陶井圈",建在水并的上邊,可以防止井水被弄臟。這是"藥白",是搗藥用的。
介紹河南河南篇五
我們首先來到的是位于南陽古城東關溫涼河畔的醫圣祠。醫圣祠是我國東漢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的祠墓所在地,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仲景名璣,生于150年,卒于219年,正處于中國東漢末年這一動亂的歷史時期。他在繼承前人醫學理論的基礎上,勇于實踐,潛心于中醫藥的研究,終于寫成了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熔理法方藥為一爐,開辯證論治之先河,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后人將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這兩部書和《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并稱為中醫四大經典著作。張仲景因此被后世醫家稱為"醫圣",后人在其家鄉南陽修建祠廟以祭祀。我們現在看到的便是紀念張仲景的專祠――醫圣祠。
各位請看。這便是具有漢代建筑風格的醫圣祠大門,郭沫若先生1959年12月題寫的"醫圣祠"三個大字,蒼勁有力,熠熠生輝。大門前這一對炮樓式的建筑稱為"子母門闕",高的為母闕,低的為子闕,其形象如同一位母親懷抱一嬰兒。在中國漢代的建筑群中,時??梢砸姷竭@種建筑物,一可以起"了望哨"的作用,二可以作"烽火臺",三起裝飾作用。大門上的這對青銅制品稱為"鋪首銜環"其虎嘴中叨一圓環,它象征著威嚴和雄偉。這對"鋪首銜環"重約三百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最重的"鋪首銜環"。
石屏背面雕刻的是張仲景寫的《傷寒雜病論序》。在序言中,張仲景說明了自已走上醫學道路的原因。他寫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以來,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者十居其七"。東漢末年瘟疫的大流行,百姓因得不到治療而大批死去,這種凄慘的局面和仲景家族自身的遭遇,促使他立志學醫,走上了救民于水火的艱難道路。
下面請大家繼續隨我參觀"張仲景史畫"部分,"張仲景史畫"是一套反映張仲景生平事跡的繪畫。這一套繪畫共二十四幅,采用了漢代畫像石刻的淺浮雕手法,顯得古樸凝重。因張仲景是東漢人,所以設計者張一平先生采用了漢代造型藝術,更符合兩漢的時代特色。大家可以按順序欣賞。下面的這些書法,是歷代名人對張仲景的評贊。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百壽亭"和"百壽圖",它們是中國歷代書法名家的手跡。這是"張仲景敬仰之碑"。
我們現在去瞻仰張仲景墓祠。這兩座仿漢建筑叫"春臺亭"和"秋風閣"?!洞呵铩肥侵袊糯囊徊渴窌?,是由孔子撰寫的,而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醫學春秋之稱,故修建"春臺亭"和"秋風閣"以紀念。
我們現在看到的便是張仲景的墳墓,此墓始建于何時,已無確考。墓前的石碑,是清朝所立的。仲景墓是仿漢墓式樣,墓的四角各有一個羊頭,在中國古代"羊"和"祥"是同音、同義的兩個字,象征著吉祥(如"美"和"善"都以羊為字頭)。墓頂的蓮花座,象征著仲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醫德醫風。
現在我們進入正殿。正殿塑著仲景老師手拿卷宗的塑像。這些匣額是歷代名士贈送的。兩側房內陳列的是《張仲景史畫》原稿。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棵樹叫"凌霄花樹",也就是"紫葳"。它八月份開花,花朵呈喇叭型,異常嬌麗,此花可入藥,有止血化淤,調節經絡的作用。
這是西偏房,周恩來總理題詞:"發揚祖國醫藥遺產,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這些是在重修醫圣祠時,整理出的文物。這是"下水管道",它說明在漢代,城市的通水設施已經很完備了。這是"鐵斧",是熬制中藥用的容器。這是"陶井圈",建在水并的上邊,可以防止井水被弄臟。這是"藥白",是搗藥用的。
介紹河南河南篇六
龍亭公園的古建筑,有史可據的可上溯到唐德宗李適在位時(780-820xx年)所建的永平軍節度使治所——藩鎮衙署。之后,五代中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相繼將其改建為皇宮。北宋時的皇城(包括皇宮)亦在此,稱之為大內。金代后期,亦以此為皇宮。元滅金后,它是河南江北行省的衙署。元末紅巾軍農民起義中龍鳳政權也以此為臨時行營。至明,當時的統治者又大興土木興建周藩王府。
順治十六年(1659年),在周王府舊址上設立了貢院,作為考試舉人的場所。經過70多年 的建設,院內建有房舍五千多間。明遠樓高四丈,使舊日王府遺址有了新的生機。但由于該地低洼,積水嚴重,無法繼續使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曾在原周王府煤山上修建了一座萬壽亭,亭內供奉皇帝萬歲牌位,每逢節日大典或皇帝誕辰,地方官員來此遙拜朝賀。于是煤山改為龍亭山,簡稱“龍亭”。
雍正九年(1731年)由總督田文鏡主持,將貢院遷至上方寺南新址(今河南大學校內)。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弘歷下江南,路經開封。巡撫鄂容安為了接駕,將巡撫衙署改建為行宮,巡撫署搬到按察使司署,按察使司署搬到大道宮,大道宮的道士們移至萬壽宮繼續布道,并改名為萬壽觀,把大道宮供奉的真武銅像移入萬壽觀中。
嘉慶二年(1797年)曾特詔各直省將儲的閑款,葺修神祠。河南布政使馬慧裕認為神道設教,亦所以奠安斯民,而龍亭實省會之望,尤不可緩。嘉慶五年(1820xx年)即對萬壽觀作重點修葺。本著仆者起之,壞者易之,漫患者黝堊之,俱仍其舊而不改作的原則,在64級蹬道下部,新筑一個一丈六尺的臺基,建真武殿三間,將真武銅像移此殿奉祀。像后懸畫坎,意以導昆侖之源。龍亭大殿高12米,亭內正中立一巨碑,名“五岳真 形”,上懸太極,以應中天房、心二宿。午朝門前還增牌坊一座,上書“拱岳帶河”。嘉慶十七年(1820xx年)督學姚文田對馬慧裕的改建十分不滿, 再次改修,把“拱岳帶河”改為“萬壽無疆”四字,把“五岳真形”碑移至臺下東跨院,大殿正中仍供奉清帝萬歲牌位。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二月十九日夜,東北風大作,聲如雷鳴,將大殿刮倒。祥符縣令于臺上建一六角山亭。由下望之,如錐卓空,下大上小,比例失調,很不雅觀。咸豐六年 (1856年)布政使瑛仍按舊制建成面闊九間的大殿。大修后的龍亭及其布局由南向北,最前為萬壽無疆坊。坊前左右有石獅一對,但座已淤沒。過牌坊直至龍亭大門前約二里許,兩旁積水一望無際。大門面闊三間,黃琉璃瓦頂,黃土涂墻,四周朱柱飛檐。進大門后迎面是一座高2丈的照壁,中間啟圓頂門洞。大門內外皆朱柱丹檐,夾壁東、西有兩掖門。過掖門有東、西廡各五間。正北高處即龍亭,仰望如天梯,石蹬兩旁青石欄桿,當中蟠龍盤繞,自下而上歷15級至真武殿,過殿后歷47級至頂,上建黃琉璃瓦重檐大殿九間?;?尺,石階七級,四周設朱柱,如游廊。殿外臺基四周繞以花墻,殿內供皇帝萬歲牌位?;▔|開一門,順門東去而下有一土山,山腰有三個磚洞,一個封閉,兩個內有刻石六方,多為萬壽宮告成詩賦。洞前有呂仙殿三間,東南有火神廟三間,殿立五岳真形碑。戲院有正房三間,西房二間,稱為官廳。
民國十一年(1920xx年)馮玉祥第一次主豫時來開封,即將龍亭貫穿南北的馳道以兵廣之。并拆去萬壽觀牌坊,逐散道士,打毀呂祖廟及火神廟中的泥胎神像,未及修建,即被調離汴京。民國十四年(1920xx年),河南督軍胡景翼(原馮玉祥部下師長)對馳道進行增修,將龍亭東西兩側的上下蹬道改建為磚砌臺階,東側山丘上修四方亭一座,并命名為龍亭公園。民國十六年(1920xx年)馮玉祥二次來豫主政,改龍亭公園為“中山公園”。在南面的牌樓式石柱大門中,橫額書寫“中山公園”四字;東柱書題“遵守總理遺囑”;西柱書題“實現三民主義”;另東橫額書“自由”二字;西橫額書“平等”二字。過了牌樓,為長180丈,寬2丈的馬路,路北端是一座單檐硬山西闊三間的大門,門內照壁前新建紀念碑一座,高二丈余,上書“革命殉難者烈士暨陣亡將士紀念碑”,碑陰題曰“精神不死”四字。1920xx年在照壁后,真武殿廢址前,樹立孫中山先生銅像一尊,臺上大殿為中山俱樂部。至此,公園已初具規模。
介紹河南河南篇七
我們現在乘車出發去游覽的是龍亭風景區。龍亭風景區坐落在古城開封的西北邊,占地面積83.13公頃,園內古建筑巍峨,御道兩旁湖波浩淼,是中外旅游者慕名而來的理想景區。
歷史上曾有七個朝代在開封建都,特別是北宋王朝,定都開封長達168年。當年的皇宮所再地就是如今龍亭一帶。金朝末年,龍亭一帶成為皇宮禁苑,到了明代,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在此建周王府,后因黃河泛濫,漸成廢止。清雍正十二年,河南總督王士俊令人在周王府廢棄的煤山上建了一座“萬壽宮”,內設皇帝牌位,文武官員定期到此朝賀遙拜。封建朝代,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因此這個地方就成為“龍亭”了。解放后,這里被辟為公園,成為人們休息的場所。
今天的龍亭仍然保持著清代“萬壽宮”的建筑風格,在南北500米長的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午門、玉帶橋、嵩呼、朝門和龍亭大殿,既有北方建筑的宏偉氣魄,又兼有南方建筑秀麗的建筑風格。午門是龍亭景區的大門,作北朝南,雄偉壯觀,仿佛引導我們進入了歷史。
進入龍亭大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條寬闊的大道,大道兩旁是浩瀚的湖泊,令人心曠神怡,豁然開朗。路的前端那做拱起的石橋叫玉帶橋。玉帶橋是用漢白玉和青石雕砌而成,長40米,寬18米,高17米。下有五個涵洞,把潘、楊兩湖連成一體,湖水相通,可使游船穿行。
站在玉帶橋上向北望去,是一座巨大的磚砌臺基,龍亭大殿巍然聳立其上,莊嚴雄偉。玉帶橋兩側的龍亭湖被大道一分為二,分別是潘家湖與楊家湖。關于這兩個湖,還有個民間流傳的故事?!皸詈澹撕啠槌贾页记鍦喎帧?。說得是北宋一門英烈的楊家將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但皇帝卻善惡不分。楊業被害后,余老太君上金殿告御狀,但皇帝卻包庇奸臣,只免去潘世美的三個虛職,余老太君一怒之下,帶領全家罷官歸隱。楊家搬走后,天降大雨,將潘、楊兩府淹成了一片汪洋,當時潘家位于湖東,楊家位于湖西,大雨過后,東胡湖水渾濁惡臭,西湖湖水卻清澈如鏡,老百姓就認為這是潘楊兩家對國忠奸的寫照。其實并不是這個原因。原來過去東岸住戶多,又有許多作坊,因排放污水,東邊的污水就變的很渾濁,而西邊的湖,因當時住家很少。污染也就很少,水質就很好?,F在經過治理,兩湖都變清了。不過這也告訴我們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走過玉帶橋,可以看到一座造型奇特,裝飾華麗的建筑叫“嵩呼”,其意為“山呼”、“嵩呼”。這座建筑是清代開封地方官員在重大節慶之際到“萬壽宮”給皇帝祝壽是三呼萬歲的地方,所以建筑規格采用了最高級別的廡殿頂的形式,取其意,名“嵩呼”。
宋朝是我國經濟、科學、文化高度發達的朝代,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發明中指南針、活字印刷和火藥等都是在宋代發明和完善的。唐詩宋詞并列于中國古代文壇,書畫藝術達到了極高的水平。然而令趙匡胤始料不及的是,一杯酒盡管巧妙地收回了兵權,坐穩了自己的寶座,卻由此傾斜了整個宋代。杯酒釋兵權之后,北宋王朝又采取多項措施防范武將,這大大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使北宋王朝比之我國歷史上的其它統一王朝表現的都要軟弱,只存在了168年。但北宋的建立,使開封成了當時世界上超一流的大都市。當時,俄羅斯的最大城市基輔才幾萬人,而開封的人口卻已逾百萬。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就是當時開封的真實寫照。
站在龍亭大殿平臺上往南望,兩湖碧水猶如二面鏡子,優美嫻靜,一條御道把你引入七朝古都開封的悠悠歷史之中。今日的開封盡收眼底。西南方是我市著名主題公園-----清明上河園,中國開封翰園碑林和天波楊府。往北望,古城墻仿佛如一條綠色的長龍,中國歷代更迭的歷史仿佛就在眼前,遠方開封鐵塔,雄偉挺拔,仿佛在告訴您開封過去和今天的說不完的故事。再往遠方望去,那便是我們母親河----黃河了。大殿下左右兩組建筑,從前是朝拜皇帝牌位時官員們等候的朝房,現在龍亭歷史陳列和宋代著名帝王時代的歷史事件蠟像。
各位朋友,有關龍亭還有許多優美的傳說和故事,由于時間關系,我說簡單的介紹到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