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實用篇一
02、何可廢也,以羊易之。(打一字)謎底:佯
05、九十九(打一字)謎底:白
06、蒙曼插謎:百里挑一(打一字)謎底:白
07、撒貝寧插謎:九十八(打一字)謎底:雜
09、點滴積累方有為(打一字)謎底:力
11、草上飛(打一字)謎底:早
12、措手不及(打一字)謎底:昔
13、匈奴困蘇武(打一古代劇作家)謎底:關漢卿
14、看著像牛卻是馬(打一字)謎底:午
16、祟(打兩個電腦操作詞匯)謎底:退出顯示
17、60分是3600秒(打六字成語)謎底:此一時彼一時
18、猴子翹尾巴(打一字)謎底:電
19、金烏玉兔一相逢(打一字)謎底:膽
20、自由滑、速度滑、花滑(打一菜名)謎底:溜三樣
21、不是門,也是門。(打一字)謎底:扉
22、小院清香(打一詞牌名)謎底:滿庭芳
23、舌尖上的`西湖(打一字)謎底:沙
24、炎黃子孫,生生不息(打一種撲克游戲)謎底:接龍
25、奉先到,即挽公臺。(打一中國名勝)謎底:布達拉宮
26、過目不忘(打三字數碼產品)謎底:記憶棒
27、大圣駕起筋斗云(打三字花炮品種)謎底:穿天猴
28、提前留心點,保證能猜到。(打六字常用語)謎底:早在意料之中
31、十分之九在革新(打一成語)謎底:一成不變
32、頭天不開放(打一集郵名詞)謎底:首日封
33、走是不對的(打一字)謎底:趙
34、是黑不念黑,點睛就能飛(打一字)謎底:烏
35、“秋收萬顆子”(打二字科技新詞)謎底:納米
36、面帶喜色(打二字花卉名)謎底:含笑
37、闖王府(打一成語)謎底:自成一家
38、我老爸最棒(打一神話人物)謎底:夸父
39、站直方可測身高(打一網絡熱詞)謎底:正能量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實用篇二
到來。
春節前,大家忙得不可開交,家家戶戶都要將家里好好收拾一番。你瞧,人們貼的貼春聯,掛的掛燈籠,打的打蜘蛛網,掛的掛彩燈......不一會兒,家里就煥然一新,顯得喜氣洋洋。
收拾好屋子后,大
歌,舞的舞龍燈,跳的跳廣場舞,他們的臉上無不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實用篇三
傳統及時傳承,千百年來我們中國人代代相傳,而如今的中國飲食傳統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為你總結的中國飲食傳統。
如果你去到任何一個中國人的家里或是在中國餐廳就餐,你會發現他們的餐桌禮儀十分特別,而且充滿著深意及樂趣。
尊重為先
在餐桌上,中國飲食文化非常注重“尊重”二字。
對于那些長者,老師或者貴客,通常都要做到謙虛禮讓。
中國人非常注重孝道。
他們往往會先把最好的菜第一個送給自己家庭里的長輩品嘗,因為長輩們為了這個家付出最多。
在古時候,雖然人們生活拮據,但是善待自己的長輩并盡力照顧好他們是必須盡到的義務。
盡管中國的主人都很友好,但作為客人也要向主人表示敬意。
在晚餐開始前,主人往往會寒暄一番,客人只有在聽到“請用,隨意”等類似的話語后才能開始用餐。
否則,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主人一般會把主菜放在餐桌的中央,其余的菜圍繞擺放。
通常主菜會面向貴賓或者年長者,這也顯示出尊重的美意。
筷子文化
中國人都用筷子吃飯,筷子文化在中國由來已久。
現在,筷子的使用也已經深入到其他許多地方,如:越南,韓國,朝鮮等等。
筷子的誕生象征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這一對筷子雖然看似簡單,但是他可以夾,繞,戳住食物。
同時,在一些重大的場合中,例如婚禮喜宴,贈送筷子作為禮品也寓意幸福,吉祥。
重要時刻
生日是每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之一。
在年輕的時候,人們往往在生日前要吃一碗面,寓意長壽;在生日當天則吃蛋糕慶祝。
等人到了中年,這時候的生日更為重要,除了吃面和蛋糕之外,大家還會送上蟠桃祝福長壽安康。
在結婚的大喜日子,中國人往往會吃花生,龍眼等食品,祝福新人能馬上有愛情的結晶。
在端午節,盡管不是所有人都能親眼欣賞到賽龍舟的精彩比賽。
但是,他們都會吃粽子,用糯米,鮮肉以及竹葉等原材料包出來的特別食物。
這是為了紀念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人物屈原而制作的,人們害怕他吃不飽,就會給他做各種樣式和形狀的粽子。
在中國農歷最后一個月的第八天,中國人都會吃“臘八粥”,來紀念和分享大家的成果,至今這個傳統沒有改變。
對于中國家庭,如果有孩子出生了,父母們會為鄰居送上紅雞蛋慶祝這件喜事,有時候會在紅雞蛋上點上黑點,表示孩子的出生日期,或者暗示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
一半以上 都是隨葬食品的記錄。
有魚禽肉食撰品、主食、小食、調味品、果 品及糧食等。
:燒烤圖 : ” 《釋名·釋宮寶》“灶,造也。
釋名·釋宮寶》 造也。
: 。
錢易《南部新書》:“凡墓內置千味食,皆是非時瓜果, 及馬牛驢犢鹿肉,并藥酒三十余色”。
葬儀和祭儀隆重與否——都以飲食祭奠的豐盛作為標志的 “口的文化” 見面時:吃了嗎——共同的飲食活動成為中國人社會交往的重 要形式。
《周禮·春官·大宗伯》:“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以昏 冠之禮,親成男女;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以饗燕之禮,親四 方之賓客;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
” 親族共食——一種維護家族關系的理想的儀式 《魏書·崔播傳》:“一家之內,男女百口。
有一美味,不集不食” 《舊唐書·劉審禮傳》:“合門二百余口,人無間言,宅六院,唯 一飼”。
《舊唐書·裴寬傳》:“八院相對,擊鼓而食”。
《新五代時·南唐世家》:“江州陳氏,族七百口,每食設廣席, 長幼以次坐,而共食之”。
《錄異傳》:“周時尹氏貴盛,五世不別,會食數千人。
遭饑荒, 羅鼎作粥。
啜之,聲聞數十里。
” 君主“將賞,為之加膳” 商湯時代名臣伊尹——治大國如烹小鮮 錢鐘書:“伊尹是中國第一個哲學家廚師,在他眼里,整個人世間 好比是做菜的廚房。
《呂氏春秋·本味篇》記伊尹以至味說湯,把 最偉大的'統治哲學說成是惹人垂涎的食譜。
這個觀念滲透了中國古 代的政治意識,所以自從《尚書·顧命》起,做宰相總比為‘和羹 調鼎’,老子也說‘治大國若烹小鮮’。
四喜: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維系家庭關系的連接點 維系家庭關系的連接點 維系家庭關系的
——飯桌上最高規格的禮節 —— 一個人吃飯——吃獨食 共食: 火鍋就是一種共食,火鍋最能體現共食性,在共食的前提下還有 個人的自由。
中國人是否是自古就是共食的呢? 中國人是否是自古就是共食的呢? 皇帝:食前方丈 食前方丈 共食原因: 共食包括兩個內容: 一是一起吃; 二是吃同樣的食物; 中國人思想的內核是群體意識,西方人是個體意識。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實用篇四
;[摘要]相對于20世紀初期西方簡約主義中簡文化概念的提出,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簡文化的追問與探索則要早得多。我國對簡文化的崇尚,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彼時“樸素”“無為”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國簡文化的哲學基礎,墨家提倡的簡約的禮樂文化和禪宗,又開創了內心簡化的體悟論,從而將簡文化進一步具體化。受簡文化的影響,我國古代的文學、繪畫、園林設計等形成了尚簡的審美思想和趣味。文學創作講究文唯簡貴,繪畫藝術崇尚用筆簡潔,園林設計注重“以小見大”。簡單、樸素的文化藝術創作傳統代代傳承、延續,造就了我國獨特而影響深遠的尚簡文化藝術傳統。
[關鍵詞]簡約主義;簡文化;體悟論;以小見大
“簡”,從現代學理角度講,具有不復雜、量少的含義。“簡”作為一種文化,被正式提出、推崇、對社會產生影響,源于14世紀的“奧卡姆剃刀”,至19世紀在科學中大顯身手,20世紀初期被移植到文化藝術領域,形成了西方現代主義中的簡約主義。在西方文化中,簡約主義最初是指按照“減少、減少、再減少”的原則進行藝術創作的流派。至1990年代,簡約主義倡導的“以少勝多、以簡勝繁”的尚簡藝術形式,不斷拓展,發展為一種回歸本始、自然的生活方式或風格,廣泛適用于各種領域。尚簡的文化藝術流派與風尚,雖然源于西方,但并非僅存于西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簡文化的探索與崇尚,早已有所體現,并且比西方首次提出簡約主義的時間還要久遠得多。目前,我國學術界對尚簡文化藝術傳統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某一部具體史書、文學理論專著、山水鳥畫所作的分析上。本文擬綜合地、系統地探究中國簡文化形成的思想淵源,及其在文學、繪畫、景觀設計等藝術形式上的具體體現,以期為尚簡文化的研究提供參考。
尚簡風尚,我國古已有之。對簡文化的探索與研究,其淵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的道家、墨家學說和隋唐時期的禪宗思想。
道家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作為道家思想的創始人,老子最早提出了富含簡文化的思想主張。可以說,老子是中國極簡主義的創始人,是中國簡文化哲學基礎的奠基者,他“以簡為尚”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道德經》中。
《道德經》載,“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1]78。其中,“少則得,多則惑”已蘊含有簡約主義求真、求實的內涵。“少”意味著簡,暗指事物的本質,包含著萬物的共性,即萬物共同具備的內涵;人們若不能從紛雜的萬事萬物中把握其本質,則就是“多”,就會“惑”。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在對待事物上強調要以簡為尚,從而有利于探尋并抓住事物的本質,以免在紛繁復雜中茫然而不知所措。另外,老子在《道德經》中還提出了“大音希聲,大象無形”[1]150的觀點,意為最大的聲音反而萬籟俱寂,最大的物象反而無形無狀,凸顯了中國幾千年來傳統的簡約、概括、隱喻的審美創作意境。因此,老子所言的簡文化是形式簡單平淡而意蘊豐富,是注重觀者感性體驗和個性享受的文化,其尚簡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學、繪畫、建筑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
“無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治國主張,老子的哲學便是以無為本。在老子看來,“無為”是相對于“有為”而言的,是順乎自然地不為、不違的“簡”。無為,可以說是簡文化的另一種闡釋,它是“簡”到極致的最佳概括。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1]168也就是說,中國簡文化同西方簡約主義一樣,也注重“簡”法原則,順乎自然,達到極簡之至而又絢爛直至。真理是簡單的:“為學”,旨在每天不斷地豐滿知見,精益求精;“為道”,重在與日劇減,減之又減,簡而再簡,直到順應自然的無為境界,無所造作,道便顯露了出來。
道家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莊子,進一步發展了中國尚簡文化的哲學基礎,提出了“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2]150、“天地有大美而不言”[2]251的觀點。在莊子看來,自然質樸之物保有天然之韻,勝過一切雕琢粉飾,人們只有崇尚自然,遵循自然規律,達到“自然”“樸素”“清靜無為”的境界,才能實現完美和諧。
以上種種觀點表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與西方簡約主義中的尚簡觀念是相通的,都強調自然、簡約。道家學說是中國簡文化的源頭,為中國簡文化奠定了哲學基礎。
2.墨家提倡簡約的禮樂文化
墨家可謂春秋戰國時代的“世之顯學”。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在戰亂紛爭、資源匱乏而貴族窮奢極欲、窮兵黷武的時代,代表小生產者利益,提出了“節用”“節葬”“非樂”主張,強調尚簡的禮樂文化。
面對當世統治者的鋪張浪費、萎靡成風,墨子倡導禮樂要有適度的“簡化”,以“實用”為標準來闡發“節用”主張。墨子曰:“去無用之費,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3]184不實用、不能為百姓帶來利益的珠玉、鳥獸、狗馬等,應一概取消。墨子為進一步倡導簡約之風,在節用方面還提出了許多具體的規定。比如,在器用方面,他提出,“凡天下群百工,輪車,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3]187;在飲食方面,他提出,“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3]188;在衣著方面,他提出,“冬服紺緅之衣,輕且暖;夏服絺绤之衣,輕且清,則止”[3]189。
在喪葬禮儀方面,墨子認為,統治階級的厚葬久喪浪費了無以計數的民財,用這種做法去追求財富,就好像停止農作而欲求收獲一般。墨子說:“細計厚葬,為多埋賦之財者也;計久喪,為久禁從事者也。財以成者,扶而埋之;厚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此譬猶禁耕而求獲也。富之說無可得焉。”[3]198也就是說,喪葬習俗要化繁為簡,去除不必要的儀式,推行節儉的辦事之風。
在器樂方面,墨子所處時代的一些君主大興歌舞,鑄大鐘、造鳴鼓,熱衷于各項樂器的制作、演奏。這不僅勞民傷財,靡費頗多,而且使得統治階級變得更加貪圖享樂,腐化墮落,荒廢政事。對此墨子提出“非樂”:“今天下士君子,請將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在樂之為物,將不可不禁而止也。”[3]281-282墨子的“非樂”主張并非是對音樂的否定,而是以人的需要特別是以民眾的需求為基礎去除繁瑣之音,追求音樂的簡約之美、本質之美。這是對音樂的一種更高層次的追求。
墨子,作為一位貧民思想家,在禮樂制度方面反對儒家倡導的繁文縟節,反對統治者禮樂活動中大肆鋪張、靡費成風,追求簡約之美、實用之美,要求禮樂簡約化、大眾化。這豐富了中國傳統禮樂文化中獨特的簡約文化。
佛教,約公元67年正式由印度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發展,不斷與魏晉玄學、儒、道文化相互滲透融合,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禪宗。禪宗共有四論,分別是本心論、迷失論、開悟論和境界論。“本心澄明、覺悟”的本心論是禪宗思想的核心[4]32-35,其所強調的“自凈其心”“還我本心”[4]3的自我體悟論實則是對心靈的一種澄澈與簡化。
從佛教的產生與形成過程來看,佛教的中心問題是普度眾生,使人生獲得解脫,而這首先要搞清楚人“心”的問題。在禪宗思想里,對“心”的理解,存在“本心”和“妄心”兩個對立面,“本心”是人與生俱來的清凈之心,“妄心”是后天因惑而生的迷亂之心。禪宗強調“自凈其心”“還我本心”,提倡人心的自我回歸、精神解放和人生解脫。在筆者看來,人們明心見性、回歸本心的禪悟體驗和沉思冥想的思維方式,就是心靈的“化妄為凈”“化繁為簡”。
由“妄心”向“本心”的凈化過程,實則是心靈簡化去雜、不斷體悟的過程。從禪宗角度看,人們只有心清凈、遠離妄迷、“簡”到極點,才會有時間來揣摩與思考,達到以簡勝繁。禪宗所追求的是“以少勝多”“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的玄妙境界:“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繼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終乃山還是山,水還是水”[5],關注的是對“本心”的轉向和對存在的、能感受到的事物的無限體悟。在這一點上,禪宗同簡約主義有契合之處,都倡導用事物的簡化去尋求精神的豐富。但中國的簡文化與西方的簡約主義和而不同:中國禪宗“本心”體悟論中的簡文化,更多的是強調本心的內在樸素性和返璞歸真的心境,對情塵意垢的遣除,以明心見性;西方的簡文化則側重于形式與方法。
二、中國尚簡文化藝術傳統的具體表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尚簡的審美思想和趣味,深入到了中國古代的文學、繪畫、建筑等各個方面,形成了中國尚簡的文化藝術傳統。
崇尚簡約、凝練是我國的文學傳統,中國古代傳統文學中存在著明顯的“尚簡”傾向。在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文學理論著作《文心雕龍》中,針對南北朝時期在江南一帶發展起來的形式主義泛濫的文風,作者劉勰批評指出,“立本有體,意或偏長;趨時無方,辭或繁雜。蹊要所司,職在镕裁,隱括情理,矯揉文采也”[6]。規范本意謂之“镕”,剪裁浮辭謂之“裁”,此為“镕意裁辭”的文體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古典文學作品的尚簡傳統為:作品文字應簡潔而不繁濫,綱領應明暢而周密,表達應含蓄、簡約。
清代散文家劉大櫆等在《論文偶記》中也指出文學創作要以簡為貴,其曰:“凡文筆老則簡,意真則簡,辭切則簡,理當則簡,暗淡則簡,氣蘊則簡,品貴則簡,神遠易含藏不盡則簡,故簡為文章盡境。”[7]也就是說,一篇文章,簡是其最高的境界,文筆的嫻熟,辭意的真切,理論的精當,以及意蘊的幽遠,全在“簡”中“以少總多”“以無言來盡言”。尚簡的文學理論闡釋,使得中國文論漸漸形成了以簡明代冗長的文學創作方式。
在中國文學發展的歷程中,盡管流派紛呈、時代風格各不相同,但語言簡練、行文明快儼然已成為文學的優良傳統,尤以古代詩歌創作最具代表性。古代詩者一向追求“意不漏淺,語不窮盡,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境”[8]的境界。從《詩經》、樂府到律詩絕句,皆是惜字如金、字字斟酌、句句精煉。在我國詩壇中,陶淵明、謝朓的詩篇尤以“簡”而熠熠生輝。兩位詩人的詩歌,在其平實樸素的語言中總是透出一股質樸、淡雅的芬芳,有時還閃爍著哲理的光輝,這正是一種豐富后的簡潔、深刻后的單純,平實乃至拙樸的語言表象透出內在的睿智和醇厚的韻味。于簡潔平淡中見深沉意味是詩歌創作的極致,也是詩人所追求的一份樸實與清新淡雅。可見,“文唯簡貴”是我國古代文學家的普遍追求,是其文學創作的標準。
2.“用筆簡潔”的繪畫傳統
中國傳統山水畫有多種畫法和藝術技巧,在選材、用墨和構圖技法上尤注重簡約美。在選材上,強調博觀約取,取之精粹。大自然景色各具特色,并非所有山水都可入畫,只能選擇最富有啟示意義的一個片斷,寄托或象征畫家主觀情思,從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在用墨上也極為講究,“惜墨如金”得到高度推崇,以白宣紙鋪底做背景與簡潔的墨色意象交相輝映,一花獨放,產生清幽、空曠、蕭疏之美。若是畫面筆墨頗多、密不透風,反而令人頭暈目眩、有窒息之感。因而,用墨“以簡為美”成為了山水畫的繪畫原則。在構圖上,追求簡潔,每幅由淡墨色描繪的山巒、云氣、松柏畫上皆留有空白。大片的空白意在為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余地,令畫面產生無盡之意,有助于意境的生成和觀者自己去體悟。中國古代畫家們簡潔藝術手法的運用,使得畫作既簡單到了極致,也復雜到了極致,蘊意無限。
在中國繪畫史上,不乏尚簡的繪畫大師。“揚州八怪”之一、清代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鄭板橋,便提倡簡易之道。他強調繪畫中刪繁就簡、以少取勝,主張簡潔為快、不搞繁文縟節。南宋著名山水畫家馬遠也是尚簡的繪畫大師,其畫作《寒江獨釣圖》在一張一塵不染的白色宣紙上,只畫了一葉扁舟漂浮在寥寥幾筆畫出的幾道水波上,一個漁翁獨自在船上垂釣,畫面中有大片留白,令畫面產生暗示性與不盡之意。古代繪畫大師們由于善于運用“以少勝多”的藝術手法,大膽地對事物進行藝術概括,使得作品寓意萬千、意蘊無限,體現了我國用筆簡潔的繪畫傳統。
3.“以小見大”的設計傳統
中國建筑藝術中簡樸的影子無處不在,在古代園林景觀設計中處處都能感受到尚簡的風尚。由于深受禪宗思想和山水畫的影響,我國古代園林景觀設計強調對自然的融入、順應和表現,以達到“天人合一”的自然美。這與簡約主義強調回歸本真、回歸自然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我國園林設計還追求以少勝多、意蘊無限的境界。設計家們善于萃取自然物象的典型特征,盡可能多地做出變化和層次,使得一個狹小密閉的空間包含了從自然界抽象出來的萬千意象。在我國諸多園林設計中,最能體現“以小見大”“以少勝多”疏簡之風的當數漏窗。漏窗運用園林設計中重要的框景藝術手法來分隔空間,約束視域,引導視線。雖然漏窗本身的造型和材質非常簡樸和疏漏,但通過漏窗透景邊框的強化和突出,以及各種自然植物的搭配圍合,卻形成了自然、生動的天然“畫框”。透過漏窗,景區似隔非隔,景物若隱若現,增添了空間的層次感,為園林增添了無限的生機。
此外,中國古代園林景觀設計還常利用山石、水泉、鳥獸進行造園活動,體現了中國古代園林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造園技術,我國“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寫意山水園最具代表性。它們運用簡約而不簡單的造園技巧,使小小園亭達到了“小中見大”“壺中天地”的美學境界。在我國古代園林景觀設計中,物景雖小卻包羅萬象,宛若自然呈現于畫卷之中,體現了中國“簡約而不簡單”的設計傳統。
三、結語
簡文化作為一個概念雖然是20世紀初由西方最先提出,但是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追根溯源中國傳統文化,道家、墨家、禪宗思想都蘊含著濃厚的簡文化,尚簡的審美趣味和簡約的藝術形式更是在中國歷代的文學、繪畫、園林設計方面得到具體體現,形成了中國獨特的尚簡文化藝術傳統。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對中國尚簡文化藝術傳統的理論淵源和具體表現進行了分析,但中國簡文化博大精深,尚祈學者們進一步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1]中和.道德經注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墨子[m].方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4]吳言生.禪宗思想淵源[m].北京:中華書局,2007.
[5]方鴻儒.三境界[j].中文自修,2006(10):45.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