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大學生水滸傳讀后感篇一
《水滸傳》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施耐庵。《水滸傳》這本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最后梁山英雄滅了方臘,卻遭奸臣謀害的故事。
讀完全書,我記憶猶新的是“北七星智取生辰綱。”這個故事的精華就是一個“智”字。被罷了官的楊志,好不容易獲得了梁中書的信任,被派去運送生辰綱。有了上一次的教訓,楊志一路小心翼翼,還走小道,并加強防護,但吳用派人多出打聽,對他的行蹤了如指掌,他在小路上設下埋伏,還和白勝等人演了一場戲,把楊志他們迷暈,運走生辰綱。
“北七星智取生辰綱”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吳用的聰明才智,在晁蓋的的帶領下,他們成功劫走生辰綱,這讓很多綠林英雄拍手稱贊的大事,因為這是很多人想干而不敢干的事。我也很佩服他們。
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中,我最喜歡吳學究吳用,人送外號“智多星。”梁山所有的軍事行動幾乎都是他一手策劃的。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在生活中我要象吳用一樣做一個善于思考、辯明是非的人。
大學生水滸傳讀后感篇二
這是一部讓我日夜思念的書,一部讓我提心吊膽的書,也是第一部讓我流淚的書。
不愧為中國四大名著,歷經時間的考驗,讓后人百讀不厭。
我知道它沒有《紅樓夢》文字優美,沒有《三國演義》足智多謀,沒有《西游記》意趣橫生,但僅那一百單八條好漢就夠了。
記得上小學時有同學問我,你知道什么是四大名著嗎?我爽快的答道,指南針、印刷術、火藥、造紙術。對方聽了哈哈大笑,說道,那是四大發明,四大名著是《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我那時因孤陋寡聞而貽笑大方,實在慚愧。
上初中時,讀了《平凡的世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反而把四大名著忘到了腦后。直到高三要高考時,才匆匆又匆匆的看了一遍,根本沒有什么收獲。對于《水滸傳》我只是隱約有些印象,比如武松打虎,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智取生辰綱等,還有就是劉歡的那首《大江向東流》。
終于上了大學,終于有了多一點的空余時間,是該認真讀一讀中國的四大名著了,以解我的思念之苦。說干就干,拿著錢就去書店買了四大名著,不借,是因為我知道這是值得永遠珍藏的書。
別的不說,先說書中人物的氣概。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豪爽,豁達,嫉惡如仇,真的是天罡地煞,氣宇不凡。就拿武松醉打蔣門神為例吧,且不管施恩的快活林是黑道還是白道,武松只知道蔣門神倚權杖勢,于是便看不順眼,一路上幾十碗酒下肚,到了快活林三下五除二就把蔣門神給收拾了。可恨他還不服氣,回頭又勾結張都監設計陷害武松,打虎英雄怎受的了這口鳥氣!隨即血濺鴛鴦樓,一口氣殺死張都監上上下下十五口人。有人覺得武松太殘忍了,但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武松。他不是文人,不會想那么多,他只知道他被人陷害了,他就要報仇,一心想殺人,只有殺了,心里才痛快。如果只殺了張都監、蔣門神、張團練,那就不是打虎武松了!他也成不了后來的梁山好漢。
其次,就是書中頻頻閃現的智慧光芒。就拿大家都熟悉的智取生辰綱為例吧!經驗豐富的楊志怎么也想不到有一群反棗子的商人在松林里等著他呢,偏偏又是這三伏天,亂虬叢生的松樹,還有楊志身邊的那幾個齷齪廂禁軍和老都管。對手呢,天時地利人和占盡,小小的一勺蒙汗藥就把楊志他們給收拾了。這是一場智謀的斗爭,可是楊志卻孤軍一人,所以他最后也必將走上梁山。智取生辰綱一節是梁山的真正開端,故事從此拉開了大幕。
哎,看完了《水滸傳》會有許多感想,但不能盡述了。總體感覺是:那些你聽過很多評論的書,并不完全像你聽到的那樣,你得自己去親自去讀一讀,才會看到真正的它。
還有一些小小的感受:《水滸傳》寫的是宋朝的事,都城是開封,那時開封的繁華景象有一幅畫可以說明----清明上河圖。可惜現在的開封已經淪落為一個地級市,發展不佳。去過的同學回來都說不好玩,從照片的背景看上去確實挺破的,除了清明上河園,其他的景區開發都不怎么樣。街道很臟,小吃其實也沒什么特色。總之,和中國其他地方區別不大。
但我還是想去看一看,看看魯智深看菜園的大相國寺是個什么樣子;去小吃街嘗嘗那里的小吃;清明上河園我是不會去的,在一堆現代人制造的別扭假象里,沒意思。其實開封完全可以以旅游帶動經濟發展,只是覺得他們不太會開發,搞得不好,還不夠大刀闊斧。
真正的旅行,應該是感受一個地方的人文、地理、氣候,穿梭在大街小巷里,吃一碗路邊的混沌,拍張照片,足夠了。
大學生水滸傳讀后感篇三
好漢們奮斗一生,竟直到死后在徽宗夢中才得以找到出路。其中含義,不言而喻:社會如此,活著便無出路可尋。
“更兼這十節度使,舊日都是綠林叢中出身,后來受了招安……”
十節度使出身綠林,后征討梁山,荊忠橫死,王文德、韓存保等被擒,與宋江討方臘何其相似!招安的出路便是如此,即使宋江剿平方臘生還,奸臣還是要他死。
那出路何在?
公孫勝、燕青、李俊等人的結局似乎指明了出路。隱居山林,出海為王,都能活下來。只是如此活下來已與落草前的生活大異了。阮小七兄弟三人本為溫飽而上山,卻不曾想會走這十幾年波瀾壯闊的一遭。征方臘時,兩個哥哥不明不白地身死,阮小七終也丟了官回石碣村打魚。循環一番,歸于起點,還喪了至親,這樣一來,十幾年的奮斗又有何用?徒剩白發漁樵江渚上了。大鬧一番后悄然歸隱,便是那些幸存者最佳的寫照。鬧的效果也是難說,朝廷至結尾昏暗依舊,除了從草寇變成忠臣義士、被供著吃冷豬肉,他們還改變了什么?隱逸者看破了,便拋棄了一文不值的名利消失,但這本是他們先前就能做到的,只是原來沒看破罷了。
眾人在求生的道路上徘徊,都失了本心。武松從滄州到陽谷縣到孟州再到二龍山、梁山,早忘了他當年只想回清河縣尋兄長,也再也回不去了。在黑暗的現實中尋出路,心中的路卻迷失了。這時,唯有魯智深撥開迷霧,看清了心中的出路。天孤星孤身一人看破凡塵,留下一句“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便隨潮歸去,無處跟尋。眾人忙碌于尋現實中的出路,卻不知出路只在心中。惟有頓開金枷、扯斷玉鎖般無視身外之物,才“解使滿天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超脫生死,遁入空門,方是《水滸傳》中唯一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