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紅樓夢五十一章讀后感篇一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評價;而我再次讀完《紅樓夢》用曹雪芹的話來說就是“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這部巔峰之作也許是曹雪芹的自敘吧。
文章以賈寶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以四大家族的榮辱為背景,勾勒出18世紀中國封建社會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下新興資本主義民主思想萌動。《紅樓夢》的結構宏大、情節栩栩如生、細節精致,人物栩栩如生,聲口畢現。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襲人、薛寶釵、賈母等人物活靈活現,給我留下深刻的象。
一個國家,一個家族的興亡盛衰誰又能預料?誰又能掌控?《紅樓夢》便是如此,現實生活便是如此。金陵貴族名門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繁榮昌盛,賈家卻由鼎盛走向衰亡的結果,我并沒有猜到,只是對結局莫名想哭。寶玉出家,黛玉、賈母的棺木被帶回南方安葬,寶釵只能暗自落淚,襲人最終默默認命,王鳳病故……
為什么昔日繁榮昌盛的家族會忽然什么也沒有?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鴻蒙太空。誰與我游兮,吾誰與從。渺渺茫茫,歸彼大荒。珍惜眼前生活,我們要開始抓緊每一刻學習,為自己創建更加美好的生活,做一個有尊嚴,修養的人。
封建社會的壓迫阻礙了人類最純真的感情,禁錮了思想,自由是生命之花,寶玉、黛玉的悲劇告訴我們平等和自由的寶貴和封建下人們的悲哀。不管地位如何,尊嚴比權貴更高貴。“夢”盡是哀傷,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無論怎樣,尊嚴是生命真正的意義。
紅樓夢五十一章讀后感篇二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紅樓夢開篇即一個“淚”字,從中不難品味出紅樓一夢的辛酸、悲哀。
說到淚,大家一定會想到位居十二釵之首的黛玉。
黛玉多愁善感之極,常常觸景生悲:聽到女孩子們演習戲文時唱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想到諸如“水流花落兩無情”的話語,不禁“兩眼淚汪汪”了;看到落花,立刻又勾起傷心,一人到葬花處痛苦一場;看到寶釵母女共敘天倫,不禁又心酸落淚?
其實,黛玉原本也是“雪為肌膚,花為腸肚”的人,只是年幼的父母雙亡,寄人籬下,促使她成了那種遇事哭哭啼啼的人了。
黛玉的淚,不只是為自己而流,更是為自己的男顏知己|——賈寶玉所流的。
寶玉,一出生就有一塊通靈寶玉,自幼被賈母疼愛,照理說,他這個“富貴閑人”應該別無所求了吧,然而,在這個“大觀園”中,他其實也是很無奈的:與丫環金釧兒的幾句玩笑話,卻使得她投井身亡;晴雯只是不安現狀,反抗,而落得病死的下場?寶玉,雖然是賈府的少爺,但卻無力反抗?當他好不容易“等”來一個知他的黛玉,卻又“迎”來了金玉良緣?
按理說,寶玉與黛玉,一個喜歡一個愛,兩人情投意合,這哪里有錯,沒有錯嘛,但這錯就錯在兩人生在富貴世家。
賈府表面上金錢、利益源源不斷時,他正在迅速破落下去,他需要薛府的財力支持,再加上“金玉良緣”之說,于情于理,似乎寶玉與寶釵非得在一起了,于是,便有了悲劇的開始?
紅樓夢看似以“寶黛”二人感情為基礎,展示了一個家族的興盛衰敗,實則,諷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紅樓夢的價值,已超出了文學……
紅樓夢五十一章讀后感篇三
是誰在秋風中獨倚西窗,輕輕地憂傷,低吟柳絮詞?是誰在秋水中輕拂皓月,淡淡地惆悵,灑淚冷花魂?滴滴清淚,微微嬌喘,詩化了的女子,詩化了的纏綿。
我們看她,“嫻靜處似嬌花照水,行動處如弱柳扶風。”一舉一動,柔襯和風;一顰一笑,雅比逸彩。她眉間若蹙,是秋風掠過山棱;她眼波似伏,是芙蓉閉享月華。她似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降臨塵世還淚。
我們聽她,“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霜刀劍嚴相逼。”《葬花吟》悲慟了殘紅,悲慟了寶玉,于她,卻只是積久難化的內心冰魂之一角。被所有人認為“小性兒”的她連悲苦也只能向殘花傾訴。當賈母,鳳姐為寶釵捐助銀子做生日時,黛玉這棵寂寞絳株的降世之時早已被遺忘,當所有人暗比她為身份低賤的戲子時,黛玉這株凄冷芙蓉又可曾得到喜好慰人的話語?
我們讀她,“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莎士比亞曾說:“悲劇是最動人的畫。最繞梁不散的歌。”或許曹雪芹有意刻畫黛玉悲劇一生,卻不如說她的悲劇源于“質本潔來還潔去”的道路,這條大道上,前有陶潛,后有東坡、周公,也有翩翩而至的黛玉。她善良率真,毛遂自薦教香菱寫詩,向寶釵坦誠“往日竟是我錯了,實在誤到如今。”然而,賈府中是如此虛偽成性,表里如一、承歡迎和的習氣。而她,選擇了堅守,選擇了誓死捍衛自己的尊嚴與品節、保持自己純潔的愛情。用直接鋒利的話語揭露丑惡的現實,以高傲的性格與環境對抗,以詩人的才華抒發對命運的悲劇感受,沒錯,她只是一個小女子,卻悲哉更壯哉!
多少次覺得自己渺小無奈,是隨波逐流還是堅守本我?黛玉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質本潔來還潔去,
幾許清淚,浮目滴,嘆紅塵;
幾段織言,落唇邊,惜風流。
夢里夢外,一曲離歌人易散,只能憑那抹瘦影越行越遠,消失在天際云影處……
身在千山頂上頭,深巖突縫妙香稠。非無腳下浮云鬧,來不相知去不留。——尾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