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論語孝道讀后感論語孝道讀后感篇一
讀完論語,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孝道兩字,孝是人的根本,父母生我、養我,如果長大不知道報恩,這就是沒盡到做人的義務。況且中國有一句話,說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羊羔在吃奶的時候,兩條前腿要跪下,烏鴉長大的時候,小烏鴉就找食物給老烏鴉吃,養到老烏鴉又恢復了飛的能力,這才算終了。人如果不孝順父母,那不是連烏鴉和羊羔子都不如了么?
古有仲由百里負米,閔損蘆衣順母,陸績懷橘遺親,今有陳毅探母,張九精帶父求學。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告訴我們,孝道是永恒的主題。盡孝也是要講求方法的。我記得孔子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養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孔子接著反問,你看狗馬這些動物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你只是做到讓父母衣食無憂了,但你對他們沒有發自內心的尊敬,那么這跟飼養狗馬有什么區別呢?這句話引起我很大的反思。確實是這樣的,現在的很多父母都有自己的養老金,生活問題根本不用我們多想,而父母那么盡心盡力的照顧我們,培育我們為的又是什么呢?
有人說這是本能,的確,天下的父母都一樣,一心一意地為子女付出,但從不求任何回報。親情,它無需用任何語言表達。那我們又為什么不能把孝順父母作為本能呢,孝順是應該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更何況父母為你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想想父母到底需要的是什么?這真的很重要,或許不是買了什么華而不實的營養品,而是有事沒事關心一下父母的身體,多陪父母聊聊天。就像著名書法家黃庭堅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那我們是不是也該認真反思一下呢?
孝順父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能讓他們感到欣慰,這就夠了。我記得一個公益廣告:一個大眼睛的小男孩,吃力的端著一盆水,天真的對媽媽說:媽媽,洗腳!就是這樣的一部廣告時至今日,仍在熱播,動人的原因,不是演員當紅,而是它的感情動人心腑。很多人為其流淚,不止為了可愛的男孩,也為了那一份至深的愛,和發自內心的感恩。
孔子還說,父母唯其疾之憂。就是說父母唯獨為子女的疾病而擔憂,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認為說是,對父母最主要的關心就是關心他們是否生病了,這樣就是做到盡孝了,這話說的沒錯,但多少有些片面了,或許這僅僅是對孟武伯而言吧。我覺得這句話指,身體的疾病,父母不能控制,這份擔憂已經足夠了,我們不應該再去做其他讓父母操心著急的事情,這也是一種孝道,我們確實應該去注意。
孔子的孝是善始善終,一以貫之的,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孝道問題。比如說孔子說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告訴我們父母在時,不能到游玩,即使不得已也要說明去向,盡量少讓父母擔心。大家都叛逆過,希望擺脫父母的約束,可現在不能每天都回家,是否會想念在家中的父母呢?人孰能不老,百事當以孝為先,幫父母捶捶背,陪他們散散步、聊聊天;或者是打個電話,聽他們講講過去的故事;哪怕是相視無語,只靜靜的守在他們身邊,這些更能慰藉父母那時刻關切著兒女的心,這些微不足道的回報相比雙親的撫養之情、養育之恩真的是輕如鴻毛,但孝心無價,我們要做的只是盡最大的努力去關心體貼父母。
再有,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教導我們侍奉父母時,如果我們覺的父母有什么不對的地方,要婉言相勸。如果父母不聽,我們還是要尊敬父母。盡管內心憂慮,對父母不能怨恨。這句話給了我們很多的告誡,在生活中我們不能跟老師頂嘴,不能和朋友翻臉,那為什么會把怨氣帶到父母身上呢?難道是因為父母從小到大給了我們無限的包容嗎?說出這話,難道真的不覺得愧疚嗎?前些日子看海洋天堂這部電影,看大福的爸爸一點一滴教患有自閉癥的大福成長,開門,鎖門,穿衣服,下公交車.....我心中的感動就一直沒有停止過,試問,天下哪位父母不是這樣耐心的對待自己的孩子,我們又幾時對父母那么耐心過,我們為父母做的卻太少太少,所以從今天開始多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想想吧,用心關愛父母,體貼父母,報答父母。
畢淑敏在散文《孝心無價》中寫道:“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趁你們父母健在的光陰。”最后用這句話作為結尾,只因為這句話與孔子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說出了我的心聲,人去了就再也不能回來,遺憾就只能是遺憾了,不會有機會讓你去彌補。只有珍惜現在的機會好好對自己身邊的父母,不要到失去的時候再去懊悔,不要讓自己空對著過往去流淚
論語孝道讀后感論語孝道讀后感篇二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的角色是什么?
是一位在文化封凍的河流上用肩膀奮力拉船的纖夫,是一名在“人治”與“專制”之間撐船的擺渡人。
一個自由的思想家,卻因為世事的束縛、統治的變遷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終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著不得志的“仁”的理想。
好心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卻又總是將至德者歸入強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屬于同情范圍。其實,世間多數出色者都因為眾人的分享、爭搶和排擠而成了最弱的弱者。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證。
常有這些品格的展露,而習慣于淡漠的我們卻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也許華夏的血脈里,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經過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納,將它凝固住了,現之以墨字,代代相傳。
或許至德者從不抱怨,透過字里行間,只能隱約看見孔子影影綽綽的無奈。記得有人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擁有一整部《論語》的孔子,留下的卻只有無奈的隱忍。
論語孝道讀后感論語孝道讀后感篇三
不知道哪天開始,班級里同學們開始滿口的之乎者也,一會兒一句”道不同,不相為謀“,一會兒有一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得我一頭霧水。好不易知道了這都是同學們從《論語》中引用來的,我懷著滿腹的好奇找來了這本書,薄的一本,寥寥幾千字。可就是本書,去讓我從中獲益良多,受益匪淺。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他這樣一個學識淵博的大文學家、大教育家眼中,每個人也都有他們自身的長處。孔子尚且如此,那更何況我們呢?從這里讓我明白了,與人交往相處,要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同時更應做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些那些好的,摒棄那些不好的。
在學習方面,《論語》這本書里我更是看到一句句好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告訴我們學習要多思考,要從學習中獲得樂趣,讓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要時常回顧自己所學過的,要溫故知新。
而在整本《論語》當中,孔子對”孝“闡述最使我難忘。他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是教導我們:百善孝為先,如果對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愛戴的話,僅是物質上的奉養,否則與動物有什么區別?是啊,一個人如果連孝順父母都做不到了,那他有再大的學問,再多的金錢又有什么用呢?那他有如何能被稱之為人呢?
《論語》就像一位諄諄善誘的長者,耐心而仔細的教著我們,怎樣和朋友相處,怎樣做人,如何盡孝,如何學習。每每翻閱都有新的收獲,我想這本書會一直陪伴我,人生的道路上它勢必會為我的揚帆起航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論語孝道讀后感論語孝道讀后感篇四
一本《論語》放在書架已有好幾年了,來到新的工作單位,也把它順手帶了過來置于床頭,雖然偶爾翻閱幾頁,卻也沒有讀完。今年寒假總算是完整的讀完了一遍,但總感覺只是一知半解,略知皮毛而已,其中的好些道理還是參悟不透。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遼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現僅將本書中的孝道就與治學的部分談一下自己的一點淺顯的認識: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有些人們在這一方面卻在褪色,學習孝道并對學生對后人講述孝道是非常必要的,使自己也讓他人明白孝是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意思是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父母唯其疾之憂。一個人如果能夠使他的父母只擔心他的疾病,那就可以算得上是孝了。我個人的理解為,能夠在自己控制的范圍內的事情,盡最大努力的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除非是像生病這樣自己沒法控制的事情。
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為孝乎!書中注釋為侍奉父母,難在時常保持和顏悅色!人子中年紀少的做事,年紀長的具備飲食,難道這就可以算得孝么!我對后面的句子的理解有些欠缺,單就色難一句,我認為一個人果真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很不錯了。有句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雖是有些譏諷的意味,但也不得不讓人深思。這也讓我聯想到自己,父母年事還不是很高,還沒有到子女經常服侍的地步,但老人愛嘮叨,嘮叨多了就有些不耐煩了,其實想來老人的嘮叨就是一種愛的體現,我也應該尊重老人的嘮叨,和顏悅色地傾聽她的嘮叨。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現在人的孝,只是能養父母。但人們亦養犬馬。如果只養而不敬,則養父母跟養犬馬還有什么不同!充分體現了孔子提倡不僅能養更注重敬的思想。當然針對于我們來說,相信在這一方面都能做得很好。但在我們生活的周圍,也會時常見到或聽到對老人養而不敬的事例,更有甚者既不養也不敬者。因此不僅我們自己要做到這一點,也要對我們的后代,對我們的學生傳輸對父母對祖父母等不僅要養更要敬的思想。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到遠處去游;如出游,必有一定得地方。社會發展到現在父母在不遠游是不大可能了,但游必有方還是很值得提倡的,必須告知父母自己所去的地方,并且時常告知父母自己的情況,免得讓父母牽掛。我的父母就是這樣,有時忙隔三五天忽視了沒有打電話回去,媽媽準會打來電話詢問情況。放假回到家中,晚上有時出去玩耍,無論回家多晚,遠遠就能望見家中的燈光,父親總是坐在桌前喝著茶水等我們回來才睡,多次說他卻總是這樣。有一次,晚上我們開車出門正值天氣不好,老公忘了帶手機,我的手機又沒電了,也就沒有跟家中聯系,家中又給我們聯系不上,害得父母擔心,聽母親說父親還發了火,我們也非常愧疚。今年正月十五下了一場大雪,在老家過完了元宵佳節,正月十六,老公單位要上班了,因天氣原因,我們早上6點起床出發趕8點的班,大冷的天婆婆早早起了床,不顧我們的反對又是掃雪,又是遞熱毛巾擦車窗玻璃,站在村口,望著車子遠遠離去。路上經車壓結了一層厚厚的冰,非常滑,車開得很慢,不到50里地足足走了1個小時零40分鐘,中途公公打來兩次電話詢問路面怎樣,是否到了。這都是一份份濃濃的牽掛埃我們要從小事做起,注意生活的點滴,多為父母想想,盡可能的讓父母少一份牽掛,這也是一種孝的做法吧。
治學方面,有好些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是我們非常值得學習的。
論語孝道讀后感論語孝道讀后感篇五
百善孝為先,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自己是一個很孝順的人。雖做不到臥冰求鯉但父母生日總還是記得的,總會用積攢的壓歲錢,為他們準備一份意想不到的小禮物,雖然禮物并不貴重,但看見父母的幸福,我也很快樂。
可是,當我翻開,《問孝道》的第一頁,我就發現我錯了,錯得離譜,我不但不是一個孝順的人,還可以說是不孝,做了那么多不符和孝道的事情,如果不是有幸看見這本書,我恐怕到現在還沒有意識到。
說實話,第一次看見這本書,并沒太用心看,因為書上的一個個黑色的印刷體文字仿佛就是在指控的罪刑,不容我爭辯,當懷著惱羞成怒的心情看到快一半的時候,才發覺這本書清新易懂,頓入茅塞。重新審視這本書的封面,覺得封面說不上精致與華麗,高山,樹木,互相掩映,給人一種自然最原始的感覺,沒有一絲人工修飾的做作,是的,孝不就是這種感覺,沒有一絲人工修飾的做作,是啊,孝不就是這種感覺,一種發自內心對父母養育自己的感激,自然界中無數生靈又何止人類這一種知道感恩,烏鴉反哺不也是這孝道的另一種表現。
書中大師說的每一句話都富有禪機,引人深思,特別是父母之恩與天地等,對我感觸最深,父母就是真心實意愛你的人,從你呀呀學語,到你背上書包去上學,毫不吝嗇給予我,付出自己的全部的愛,卻從未想過回報。
也許愛人會因為年華流逝,容顏衰老而拋棄你,也許友人會因為窮困了潦倒而離開你,父母,無論你的丑陋貧困,都會在你身邊一如既往的關愛著你,支持著你。所以我會用《問孝道》這本書來規范自己的行為,利用自己這微不足到的孝心,去感謝父母不言回報的大愛。孝道能充實自己的生命的立足點,導引生命之旅的方向,涵養著無限人生境界的價值意義。當今之世大談孝道看似過時,但卻是最合乎人性潛能發展的秘訣,也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品德。
夫孝者,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德之基也。
生育之恩,浹乎宇宙,顧復之德,等同昊天。
人生的理想是終極關懷。我們伴隨父母走過老年,看著他們肩膀不再堅實,頭發日漸花白,甚至不時病痛,但是,他們的心靈經過歲月的洗鏈,自然發出一種光明,可以燭照煩囂的世事與人情。老人是人類的寶藏,越有傳統的文明越重視老人。國人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實在是深富智慧之語。一個不敢正視衰老、病痛與死亡的人,顯然是不夠成熟的。尤其在陪伴至親的父母面臨這些困境時,我們自然會對生命作一整體而深刻的反省,由此確立自己更真實的人生信念。
家是一個人的根,是一個延續傳統理念的基地,我們的生命意涵從中得到滋養、成長、成熟,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也從中得到啟發與實現。因此,體會愛自親始,甚至推己及人,這其實正是每一個人內心所向往與渴望去完成的,也是彰顯人性與真正的自我實現。
耶穌基-督曾說:就世人來看,是我被釘在十字架上,依我看來,是世人被釘在十字架上。
也許,我們真的把自己釘死在外化不覺的意念上,把人性本具的良知良能釘死在競爭無情的物化生命里,讓蘊含永恒價值的真實自我深陷于生滅不實的妄求空想旋渦中。
論語孝道讀后感論語孝道讀后感篇六
學校為了促進教師的學習成長,在假期里開展同讀一本書活動,并為每位教師贈送了《論語》和《是什么使教師進步》兩本書,使我們在學習中得到收益。
孔夫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智慧啟迪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后人尊稱他為“圣人”。
《論語》是圣人的經典著作。《論語》語言質樸,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它在人們的思想中有深刻的影響,得到了后人的信仰、尊重,是后代人必讀的一本圣書。特別是教育工作者學習這本書受益非淺。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翻譯今天的語言是:“把老師教給你的知識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識在現實中實踐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奮人心的事。”孔子認為作為教學過程的一方——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就應該是快樂之事。孔子的教學思想完全是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在實踐中鍛煉知識和提高知識能力的培養。孔子的這句開場白就是告訴弟子們,理論聯系實際,把學來的知識放到實踐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識,才能證明你已經把握了知識。而真正懂得知識的人在現實中的運作會興趣倍增,會自然產生出需要更多知識的充實。
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不禁引起了我感慨:“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校領導真是我們的救星,及時為我們增加營養。
當今社會知識裂變“一日千里”,知識在不斷更新。用傳統的眼光看待今天的事物已經跟不上社會形勢的需要,所以老師要經常更新知識結構,要對新知識保持長久的好奇心與敏銳感,為了培養能夠適應這個社會需要的人,老師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實踐。
學習、實踐的重要性,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可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學習方法,都是重中之重。只讀書學習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問題,就會茫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讀死書。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不解,精神疲憊,就成為“紙上談兵”。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不僅要多讀書、認真學習各種先進教學經驗、優秀論文、教學先進案例,而且要勤加思考,不斷將所學知識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將理論知識轉化成為實際行動,只有這樣做才能使我們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之不斷符合社會的需要。“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解釋為“在溫習學過的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那么就可以當老師了。”這也就是對我們學習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們在學習中不斷“溫故而知新。”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我們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適應這個飛速發展社會的需要。相信只要我們深刻體會《論語》中的精辟言論和孔夫子“自強不息”的精神實質,并將其作為行動準則,不斷努力學習,不斷實踐、反思,定能為我們的社會培養合格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