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浮士德讀后感篇一
“其實這個城市也是空蕩蕩的,你孤獨地站立在石頭森林里。所有的人都帶著白色面具,你看不到面具背后猙獰的臉。圍繞在你的周圍,只有令你毛骨悚然的笑聲。《浮士德》中惡魔靡菲對上帝說:這個世界就是苦海,永遠不會改改變”這個一段說明了《浮士德》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主要反映社會的黑暗。
讀了這本書讓我了解了社會的黑暗的一面,書中男主角池海翔因讀高中時得了奇怪的病,同學們不但沒有幫助他而是看是嫌棄·欺負·羞辱他,因而從此放棄了自己最愛的畫畫。但在好友滕汐告訴了他一個關于立志的故事,從此他開始奮斗最后成為光彩要人的畫家。這也告訴我以后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挫折都要勇敢的去面對,在這篇文章中有一段徹徹底底的證明了。
“或許這個世界一直都是不公平的。
有的人靠后臺和關系上位,有的人卻幸幸苦制作專輯卻無人過問。
有的人出生家才萬貫,有的人天生自卑,連自己都瞧不起。
有的人付出比別人付出多十倍的努力,卻得不到十分之一的回報。”那么我們因該要奮斗起來還是要自卑的活下去呢!如果奮斗起來可以讓那些豪不努力的去羨慕去吧!可是自卑的活下去,那些人將永遠的把你踩在腳下!這個就就是社會的殘酷,在學校中就常常有這樣的例子,在畢業考試中那些比你分數高的人就把你比下去了,那么她就可以比你上好的高中。你就被她永遠的踩在腳下。因此我們因該學會努力,把那些在我們之上的人踩在我們的腳下。
世界絕不會因為你做了什么而改變,但是你卻因世界而改變。
浮士德讀后感篇二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也是他窮其一生所完成的巨作。1768年開始創作,于1832年完成。浮士德是有原型人物的,十六世紀人們都在傳有個人博學多才,傳說他獲得了惡魔的幫助,他于惡魔做了交易。
《浮士德》這本書構思宏偉,結構龐大,復雜的內容和多變的風格讓人很難讀懂他。這本書是以詩劇的形式寫的,剛出場的浮士德滿腹經綸,久負盛名。可他確對生活充滿了迷茫和不滿,久而久之這種迷茫轉變成了苦惱,他想到了用自殺來結束這一切。他的計劃失敗后,魔鬼和上帝打了個賭,作為賭注的浮士德在魔鬼的誘惑下簽下了契約。浮士德生前的一切要求魔鬼都會答應,與之相對的是在浮士德死后他的靈魂將會被魔鬼收走!
獲得魔鬼幫助的浮士德返老還童,來到了一個“酒吧”,在大街上追逐少女瑪甘蕾,并揚言:“如果我今夜不能摟抱她,我們在午夜就分道揚鑣。”連魔鬼都看不下去向他說到“你開口象登徒子之流”。最后連瑪甘蕾都無法滿足浮士德的要求,他又有了新的目標。
隨著與瑪甘蕾的愛情生活以悲劇結束,浮士德逃離現實,返回到以追求人性完美為目的的古典美,回歸希臘。
《浮士德》這本書有很多的細節,比如魔鬼和小倌的飲酒作樂隱喻了人類自身的現世享受。又通過瑪甘蕾肯定了愛情的無私與純潔。最后浮士德幡然醒悟天使用愛火把魔鬼打敗,上天將浮士德解救,最終結束全篇。
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于一爐的《浮士德》,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象、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糅一處,善于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莊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歌德賦予了這本書極高的藝術境界。
最后引用俄國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對它的評論來結尾“《浮士德》是當代德國社會的一面完整的鏡子,是它的時代的史詩”。
浮士德讀后感篇三
《浮士德》這部史詩般的巨著,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詩人歌德傾注了六十年心血完成的。以前我讀過,由于內容的博大精深、跳躍性的思維、典故應用較多……造成了閱讀上的障礙——難以讀懂,就半途而廢了。當今人們讀書的狀況,如《浮士德》舞臺序幕里所言:民眾未必慣讀第一流的佳品,卻亂七八糟的讀得太多。
這些年,我自己越來越覺得,要讀書就必須讀一流的,翻閱十本平庸的書,不如用心讀一本經典。正巧,在圖書館看到了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浮士德》,一翻,文筆還可以,那就先易后難吧。于是,在熟悉了基本內容后,再細細的拜讀原著,效果不錯。
談幾點自己膚淺的體會:
一個引人入勝的角色——魔鬼靡非斯特
本書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主要塑造了兩個代表性的人物,一個是代表善的正面形象的浮士德,一個是代表惡的反面形象的魔鬼靡非斯特。浮士德是生活在中世紀的一個飽讀詩書的博士,長年枯燥的書齋生活,使得他失去了生活的樂趣;但他的骨子里依然透著追求真理、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
魔鬼與上帝打賭:上帝認為,雖然人類會不斷的犯錯,但他們是積極進取、永遠向上的。而魔鬼則相信,施展他的魔力,用色情、權勢、財富、名譽……能引誘人類走上怠惰、墮落的道路。
于是,魔鬼與浮士德簽約:浮士德活著時,魔鬼永遠是他的仆人——滿足浮士德的一切需求;但只要浮士德在表示滿足的一瞬間,他的靈魂就歸魔鬼所有——永遠做魔鬼的仆人。于是,人、惡魔、天使、幽靈、普通民眾……在人間、天國與地獄間,演繹了一場跌宕起伏,誘惑與反誘惑的如夢似幻般的悲喜劇。
惡魔靡非斯特能說會道,還能聲情并茂的唱歌。他語言詼諧、生動,滿嘴盡是鮮活的俚語、俗話,油腔滑調的俏皮話迭出,冷嘲熱諷,嬉笑怒罵,極盡能事。
他機智、聰明,善于應變,也許用狡猾一詞來形容更為貼切——畢竟他是惡魔呀。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在底層老百姓生活的酒店里演唱的那首《跳蚤之歌》,他將深得皇帝寵愛的貪官污吏比作跳蚤,揭露了他們欺壓百姓,胡作非為,以至于一人當官,雞犬升天的丑惡嘴臉;對德國封建專制的朝廷進行了尖銳、粗野的諷刺。
魔鬼常常正話反說,真亦假來假亦真,不禁令人捧腹。通過神氣活現的魔鬼,《浮士德》對大學課程的僵化、學者的迂腐、教會的黑暗與教士的虛偽貪婪、官員們無官不貪、皇帝的昏庸無能、封建專制的荒唐腐敗……進行了無情的譏諷與批判。
魔鬼的戲弄嘲諷,將中世紀丑陋的社會現狀和盤托出。讓我們加深了對黑暗的中世紀的了解。言為心聲:其實質是歌德借魔鬼的嘴,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他仿佛是作者的代言人。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角色;當然,他的本質還是惡的,常常表現得冷酷、瘋狂。
對這位譯者,充滿了敬意
《浮士德》是詩劇——全篇都是由不同體裁的詩歌組成的。我第一次接觸這樣的詩劇。去年在閱讀《世界五千年》時知道:在古希臘,看戲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無論貧富,幾乎所有的公民都常常看戲。為了討得觀眾的歡心,劇作家們總是苦心孤詣地揣摩劇中的每一句對話,細心構思每一個故事情節。
因此,每一個詞句都那樣優美,每一段對話都安排得非常巧妙。古希臘的劇本都是用通俗的詩體寫出來的,那時培養了大批杰出的悲劇家和喜劇家;古希臘開創的戲劇,奠定了西方戲劇藝術的基礎,并一直延續至今,可見西方戲劇的歷史源遠流長。
《浮士德》原作是為在劇場演出的多幕詩劇,整部書都是用各類詩歌來演繹的。中文版有幾種:有全部是詩歌版的;我讀的是散文版:將德國的詩歌用流暢、優美的散文來體現作品高度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可見難度有多大!原著中的很多情節來自圣經、希臘神話、歐洲古老的民間傳說……故而俚語、俗語、典故、明喻暗示頗多。
譯者知識廣博、文字功底扎實、貼切翻譯,常常讓人感覺仿佛是在欣賞鮮活、詼諧、風趣的中國元曲。為了讓讀者順利的閱讀,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每一幕戲都有簡明扼要的解說,畫龍點睛的劇情分析,注釋詳細,往往帶著自己的獨到見解。
為了加深對原著的理解,很用心的附上一些與主題相關的資料,如借鑒、引用德國專家們的見解……用心良苦呀,這二百多頁的注釋——占原著三分之一的篇幅,讓我們獲取了很多哲學、神學、風俗、歷史、藝術等知識,受益匪淺。真是要感謝這位非常敬業的譯者。
對我來說,通過閱讀這些高品位的著作,用以提升自己的文學修養與觀察世界的眼光。后來發現,一旦基本讀懂后,再結合注釋,一幕戲,一幕戲的慢慢欣賞劇情、細細品味語言,越來越品出點味道。漸漸的,開始脫離注釋,全身心的沉浸于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劇情之中,仿佛置身于那個時代的德國劇場。深感《浮士德》猶如中國的《紅樓夢》,每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收獲。
這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浮士德》,從1994年第一版至2013年,二十年中十三次印刷,一共才發行近六萬冊。足以可見,曲高和寡呀。這位譯者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而經濟收入寥寥;與一些金玉其外炫耀一時的暢銷書不可同日而語,只有真品才能永垂不朽于后世。
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
這部不朽的詩劇,主要塑造了浮士德——一個滿腹經綸的知識分子,由于不滿現狀,進而竭力探索人生的意義。
劇中,魔鬼靡非斯特使用魔法引誘著浮士德,先從小世界的沉迷酒色,到大世界的官場、戰場、直至改造自然、為民造福……上天入地、驚心動魄,從這種種奇特的人生體驗,塑造了一個不斷探索人生真諦,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形象。
魔鬼靡非斯特也說:“如果你不走錯路,你就不會明事理。”與我們常說的,實踐出真知相吻合——魔鬼竟然也說出了人話?其實,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壞人之分,在人性中,也是善惡共存、共生的。
歌德憑借這兩位主要人物,道出自己的理念:只有努力,人不怕犯錯誤,但怕不努力!言外之意: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人活著,就要不斷的追求;哪天,追求停止了,生命的意義也就結束了。這僅僅是我自己膚淺的理解。
讀后感范文匯總
浮士德讀后感篇四
《浮士德》是德國文豪歌德的一部著名歌劇。它在世界上是一朵花,永不凋謝的奇葩,閃射出魅力迷人的光彩。它曾是馬克思最喜愛的德語文學著作,被他讀的爛熟。正如研究《紅樓夢》有“紅學”,研究莎士比亞有“莎學”一樣,在世界范圍內研究《浮士德》也以形成“浮學”。它為我們講述的是一個永遠不安于現狀、永遠自強不息的德國男子的故事。他一生痛苦曲折,但是卻敢作敢為、豪邁悲壯。
這本書寫的是,在天國里魔鬼頭子與上帝打賭,魔鬼認為,人類代表浮士德茫然不定,渾渾噩噩,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傻瓜,瘋子,而上帝確認為,他很快就會從渾噩中醒來,成為人類的圣人,帶領人類走向幸福。于是,魔鬼便于上帝打賭可以讓他永不安寧的心得到滿足。
浮士德在魔鬼的幫助下,恢復了青春,遨游了人間和神間,經歷了許多事情,但還是沒有獲得心靈的滿足。最后在圍海造田這一征服自然和替大眾謀福利的事業中很老并且雙目失明的他找到了心靈美好的家園,然后就死去了,然而他的靈魂魔鬼抓進地獄,而是由天使護送上了天堂,因為他幫助了人們。
本書分為第一節和第二節。這本書都是在講浮士德怎樣幫助大眾,又怎樣被魔鬼危害等等后來遇到了瑪格麗特這個人,兩人一起飛向了更高的天堂。
《浮士德》是一本說不盡的書,誰也不敢說讀懂了它,我明白了,不能作惡,不能迷惘,一旦到了地獄,你將萬劫不復,為了人類的幸福·美滿而奮斗吧!相信吧,你最終會飛往天堂,與思念的人在一起幸福·美滿的生活下去!
浮士德讀后感篇五
這本書寫的是,在天國里魔鬼頭子與上帝打賭,魔鬼認為,人類代表浮士德茫然不定,渾渾噩噩,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傻瓜,瘋子,而上帝確認為,他很快就會從渾噩中醒來,成為人類的圣人,帶領人類走向幸福。于是,魔鬼便于上帝打賭能夠讓他永不安寧的心得到滿足。
浮士德在魔鬼的幫忙下,恢復了青春,遨游了人間和神間,經歷了許多事情,但還是沒有獲得心靈的滿足。最終在圍海造田這一征服自然和替大眾謀福利的事業中很老并且雙目失明的他找到了心靈完美的家園,然后就死去了,然而他的靈魂魔鬼抓進地獄,而是由天使護送上了天堂,因為他幫忙了人們。
本書分為第一節和第二節。這本書都是在講浮士德怎樣幫忙大眾,又怎樣被魔鬼危害等等之后遇到了瑪格麗特這個人,兩人一齊飛向了更高的天堂。
《浮士德》是一本說不盡的書,誰也不敢說讀懂了它,我明白了,不能作惡,不能迷惘,一旦到了地獄,你將萬劫不復,為了人類的幸福·美滿而奮斗吧!相信吧,你最終會飛往天堂,與思念的人在一齊幸福·美滿的生活下去!
浮士德讀后感篇六
《浮士德》的故事中蘊含著強烈的悲劇色彩,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舊時代交替的各種沖突:宗教和科學的沖突、理智和情感的沖突、因循和追求的沖突。
浮士德對未知事物感到激動,書給了他力量和希望,他感到自己知識不足,對自己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感到失望,他對學習的熱愛已經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曾經說過,浮士德得救的秘訣就在這幾行詩里。浮士德的生活使他變得越來越高尚和純潔,當他死后,他被上層世界永恒的愛所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夠得救,不僅是因為這個,還因為他不斷地行動,不斷地追求,不斷地克服錯誤,終于走上了正確的道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我們應該從浮士德的追求、愛和希望中學習,我們必須善于學習,樂于學習,熱愛學習,做積極向上的人。面對浮士德,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糟糕表現感到羞愧,他是那么的喜歡學習。
浮士德的身體被毀了,但他的靈魂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一個進步的人,一個不斷反省并最終走上正確道路的人,最終會被拯救。這是浮士德形象在不斷追求生命本質和探索精神中的體現。
浮士德讀后感篇七
《浮士德》是德國大文豪歌德的一部詩劇,后來被改寫成小說。它是世界文學庫里一朵永不凋謝的花朵,閃射著美麗迷人的光彩。它曾是馬克思“最喜愛的”一部德語文學著作,被他讀得滾瓜爛熟。正如研究《紅樓夢》有《紅學》一樣,在世界范圍內研究《浮士德》也已形成文學領域里的一個獨立學科,被稱為“浮學”。
《浮士德》給我們講述的是一個“異人”,一個永遠不安于現狀、永遠自強不息的德國男子的故事。他的一生痛苦曲折,卻敢作敢為,豪邁悲壯。
故事大體是這樣的:上帝和魔鬼靡非斯托發生爭論,魔鬼認為世人的代表――浮士德野心勃勃,好高騖遠,永不知足,不會有好下場。而上帝認為浮士德在追求時偶爾誤入彎道,但最終會走上正途。他們打賭;由靡非斯托去引誘浮士德,看他是否會放棄自己高尚的追求;棄善從惡,成為魔鬼的俘虜。魔鬼靡非斯托下到人間,與已對追求感到厭倦和失望的老博士浮士德說,他可以讓浮士德永不安寧得到滿足,條件是浮士德要用鮮血做抵押,一旦有一天說出:“真美啊,請停下來”,就讓靡非斯托帶走他的靈魂。
浮士德同意了。他在魔鬼的幫助下,喝了巫婆神奇的魔湯,恢復了青春,遨游了人間和神界,先后經歷了美好的愛情,對宮廷中的權勢財富的追求,以及對古希臘藝術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結果都不能獲得心靈的滿足。最后,在圍海造田這一征服大自然和替大眾謀福利的事業中,百歲高齡而且雙目失明的主人公找到了心靈的家園,說出了決定賭局勝負的那句話,然后心滿意足地倒地而死。然而浮士德的靈魂,并沒有被靡非斯托抓進地獄,而是天使們奮力從魔鬼手中救出浮士德,護送著送上了天堂,因為他最終投身于替大眾謀幸福這一崇高的事業。
《浮士德》是一本說不盡的書,把它改寫成小說其實是一種冒險,因為誰也不敢說自己讀懂了它。書中運用了許多象征、隱喻手法。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浮士德》,筆者于是斗膽冒險試一試。在改寫過程中,筆者盡量扣緊詩劇原有的情節和文字,以免破壞它原有的內涵和美,只在可以想象的地方稍做渲染。
當我從第一章一直讀到第八章時,我開始覺得浮士是個只會享受的登徒浪子。我一邊厭惡地思考著浮士德的所作所為,一邊繼續往下讀――第九章:美夢成真。這章故事寫的太美了!里面有一段話不僅把我對浮士德的壞印象沖淡掉,還使我十分感動,淚水情不自禁地奪眶而出。這段話是這樣寫的:后來,他又得到皇帝的賞賜,有了自己的一塊封地,于是開始孜孜不倦地圍海造田。經過艱苦奮斗,終于使一片荒涼的海灘變成了美麗的花園。他已年近百歲,雙目失明,黑暗之中他仿佛聽到成千上萬的人在海邊勞動的歌聲。這時,他突然悟到:這就是自己要追求的目標――要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去做自由和生活的享受。他說:“我愿意看見這樣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做著自由的國民。”他情不自禁地喊道:“你真美啊!請停一下!”說罷,他倒地而死結束了他探索的一生。此后,他的尸體和靈魂,被上帝派來的天使接到天國去了。天空中,圣母和他的女友瑪格莉特迎接他,一起飛往最高的天堂。
德國作家歌德的詩劇《浮士德》是德國文學中最杰出的作品。此書寫了近60年,它取材于民間傳說。作品通過浮士德一生不懈的追求,概括地反映了從文藝復興時期到19世紀初西歐資產階級上升時期進步人士不斷追求光明、探索真理的過程。詩劇中的浮士德是個自強不息者。
浮士德讀后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