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fā)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感悟,這樣我們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總結方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感悟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感悟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三國演義個人感悟收獲讀后感篇一
不是英雄,不解三國,若是英雄怎么不耐得寂寞。林俊杰《曹操》中的一語,正好道破了天機,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曹操。你胸懷大志,位極人臣,卻并非如此的不可一世,其實曹丞相你有自己的寂寞。
少時的曹丞相歲小小年紀,卻已天資初露。你才華橫溢,放蕩不羈,不料遭到了叔父的微語,因此你的父親開始疏遠你,排斥你。曹丞相心有不甘,眉頭一皺,便計上心來。你捧腹裝病,伏于叔父必經(jīng)之路,舒服不辨真假,便報于曹父。待曹父來此,你已變得神采奕奕。自此。曹父便不聽叔父之語。聰慧的曹丞相毛發(fā)未干,已精通借刀殺人之術的精髓。其實你并非存心陷叔父于不義,只是叔父先聲逼人,才迫使你痛下毒手。
十七八矣的曹丞相長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在官場上已棱角出現(xiàn),一腔報效漢室的熱血。只可惜董卓亂漢,你的一腔熱血,只能靜靜躺在心里,靜靜地。一日,司徒王允假以賀壽為名與百官商議討賊之計。但百官卻唯唯諾諾,徐若寒蟬。眼見此狀,忽一人奮起大呼:“大丈夫不殺賊報國,在此商議有何用!”此人臉白眼細,聲洪如鐘,曹丞相是也!次日,遂挾一七星寶刀潛入董宅,刺殺未成,便假裝獻刀,聰明的腦袋使你逃過一劫。隨即愴惶上馬,狼狽而逃,路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而殺之。
繼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凄愴”二字即可看出曹丞相當時的心情,你殺人,是因為你深知天下不除董卓,蒼生有無寧日。在你心中,只有興漢大業(yè),為了能與董卓繼續(xù)周旋,為了保全自己繼續(xù)投身于興漢大業(yè),伯奢兄,你只能犧牲一下了,殺人是迫不得已啊!
可放眼天下,又有誰明白你的一片冰心在玉壺!連你視若知己的陳宮,也因為拘泥于殺人而棄你去之,又有誰讀透你的“寂寞”!
“何以解愁,唯有杜康。”正因為你有太多的“寂寞”。才會發(fā)出寄酒消愁的感嘆,正因為你有太多的“寂寞”,才會養(yǎng)成了多疑的`性格,也因此斷送了卿卿性命。做賊子要奸,做梟雄要更奸!可你的堅貞卻被后人一度誤解!
曹操,悲哉!
三國演義個人感悟收獲讀后感篇二
《三國演義》是一本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古典名著。
這篇小說講的是東漢末年,朝政腐敗,黃金軍起義,逐漸統(tǒng)一北方。接著,曹操準備統(tǒng)一中國,被劉備聯(lián)軍打敗,從此三國頂立局面便形成。不久孫權殺關羽,奪取荊州。劉備為報仇,率大軍伐吳,大敗而歸。劉備病死,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諸葛亮征服蠻族,用辦法伐魏,失敗,最后諸葛亮病死。不久,司馬氏統(tǒng)一了全國。
《三國演義》里的人物形象刻畫得鮮明生動。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勇武過人的趙云,義氣深重的關羽,爽直粗豪的張飛,仁義愛民的劉備,奸詐陰險的曹操,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才高量窄的周瑜,誠懇忠厚的魯肅……真讓人難忘!
其中我最喜歡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他字孔明,人稱臥龍先生,與人稱風雛的龐統(tǒng)齊名。原住在茅廬,后被劉備三顧茅廬相請的行為所感動,成為劉備的軍師。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戰(zhàn)術兵法。他志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斷,足智多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巧用天氣,曾革新“連弩”,可同時發(fā)射10箭;作“木牛”、“流馬”,便于山地軍事運輸;還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他還幫孫權從曹操那兒“借”到了十萬支箭;他老是為蜀國打贏勝仗,還善于巧用計謀以弱勝強、以少勝多不得不讓人佩服。難怪周瑜再臨終前感嘆說道:“既生瑜,何生亮?”諸葛亮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系,有利于當?shù)亟?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公元234年,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軍山。
有個東吳名將十分敬佩諸葛亮,那就是魯肅,字子敬,此人忠厚老實,很守信用。草船借箭之事,就因他守了約,服從諸葛亮,幫他隱瞞,諸葛亮才從曹軍手中“借”到了十萬支箭。
說到魯肅,就想起他那心胸狹隘的上司周瑜。他字公瑾,十分妒忌諸葛亮的才干,總想置他于死地。于是他就威脅諸葛亮三天之內(nèi)趕造十萬支箭,而后來輸?shù)眯姆诜W罱K因被諸葛亮“三氣”,箭瘡發(fā)作。臨死前,他長嘆數(shù)遍:“既生瑜,何生亮?”
同樣是重要角色的還有曹操。他字孟德,此人謹慎多疑,戒心極強,十分陰險,但很重人才。曹操由于戒心過高,常誤殺人才。在許多戰(zhàn)役中,他都被人抓住這個弱點,損失巨大。
我也十分敬佩重義氣的劉備。他字玄德,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性情寬和,喜怒不形于色,胸懷大志,好結豪杰為友。父親劉勝在他小時便死,家中很窮,只好以賣鞋為生。劉備后來與關羽、張飛在桃園結為異姓兄弟,當上皇叔,率蜀軍征魏吳,后病死于軍中。
劉備的部下關羽和趙云也是我敬佩的英雄。關羽,字云長,與劉備為異姓兄弟。為了從曹操那里回到劉備身邊,他單身一人帶著兩位夫人過了五關,斬了六員大將。趙云為了保護劉備的兒子阿斗,單槍匹馬從曹軍包圍中沖出,讓人十分欽佩。
這真是一本好書,我看了好幾遍,每一遍都有不一樣的收獲,每一遍都有不一樣的感受。這本書真是讓我受益非淺!
三國演義個人感悟收獲讀后感篇三
在我讀了《三國演義》后,我就從中懂得了許多道理。比如做人地道理,如何對待明友的道理等等等。
還有關羽,張飛。劉備他們的故事,他們的三結義讓我看到了友情,桃園三結義是在一個桃園里關、張、劉三人在此結拜成為兄弟,他們結拜有一個原因,1、是為了平定亂世,2、他們有一樣的志向。3、是為了報效國家。
他們的相遇也是偶然的,他們只是兩個相遇說出了自己的志向和愿望發(fā)現(xiàn)他們都是要平定天下。
在他們結拜后去和黃巾軍一戰(zhàn)。張飛和關羽那可是戰(zhàn)無不勝啊,剛上陣張飛就剎掉了鄧茂,接著程遠又上去來只見關羽手起刀落將他砍成兩片。黃巾軍首領見了,紛紛掉頭鼠竄。
接著劉備等人去解救青州,通過幾番斗智斗勇終于勝了,接著劉、關、張三人便帶著盧植的軍中效命,盧植派劉備等人到穎川的打探戰(zhàn)況。誰知還沒到時,已將判軍打敗。敗軍為首的張梁、張寶帶著手下正在逃跑,卻被曹操上前攔住斬殺無數(shù)。
這篇文章給我的啟示是友情是無限的我們一定要好好珍惜這些時光,對自己的朋友好一些,干事情心先動動頭腦,不蠻干。
我明白了我們一定要像劉備一樣有智慧,我們一定要多讀書,我還明白了友情是用金錢買不來的。
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這本書里有很多好詞好句,形聲詞也很多,我推薦大家去看。
三國演義個人感悟收獲讀后感篇四
《三國演義》第十二章是“三顧茅廬”,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三國時期,有位賢士叫諸葛亮,劉備早就聽說他的大名,又有人向劉備推薦他,于是,劉備很希望能見到諸葛亮。第一次,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前去拜訪諸葛亮。三人來到諸葛亮的莊院前,前去敲門,不料出來一個小童,說諸葛亮不在。劉備聽了非常失望,在張飛、關羽的勸說下無奈的離去;第二次,劉備聽說諸葛亮回來了,又前去拜訪。這是正是隆冬,這次諸葛亮的弟弟在家,而諸葛亮昨天剛剛去和朋友游玩去了。于是,劉備就留下一封信,說明自己對諸葛亮的敬慕之心,失望地走了;第三次,張飛和關羽等人一齊來勸阻劉備不要再去,但是劉備求賢納士的態(tài)度非常堅決,讓張飛和關羽不得不再跟著劉備去拜訪。
這次,為了表示對諸葛亮的尊敬,離山莊還有半里路時便下馬步行。三人來到山莊,小童告訴劉備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一聽,便在門外等候。半天后,諸葛亮睡醒了,劉備急忙拜跪,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決定輔佐劉備平定天下。劉備也正是因為有諸葛亮的輔佐,才如虎添翼,進而呈現(xiàn)三足鼎立的局面,流芳百世…
俗話說得好“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劉備之所以能把諸葛亮這種奇才請到,是因為劉備具有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我總結了一個道理:人只有堅持不懈,才會成功!
三國演義個人感悟收獲讀后感篇五
這個寒假,我又重溫了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這本書刻畫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比如:劉備、諸葛亮、孫權、周瑜、曹操。當然,這些人物里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諸葛亮:
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且還精通兵法。可謂是世上不可多得的人才。正是因為有他,蜀國才能在戰(zhàn)爭中多次獲勝。而他的計謀也常常出現(xiàn)在我們的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比如:空城計、火燒新野、草船借箭等等。而且,諸葛亮還十分的忠誠,他的智慧和忠誠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
而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趙云。當時曹操幾十萬軍馬突然來襲,他為了就還沒來得及逃跑的劉備的兩位夫人和兒子,單槍匹馬,殺死曹操數(shù)十位大將和數(shù)千名士兵,冒死救出了劉備的兒子。趙云那樣的勇猛,那種可以為主子隨時奉獻自己的生命的忠誠深刻我心。我想,可能這正是劉備能在戰(zhàn)爭中獲勝的原因,何等賢德的軍師,何等勇猛的將士,何嘗不能取天下。我認為,如若劉備死的晚一點,劉備的兒子能有志氣一點,天下就一定是劉備的了。
讀了這本書后,我受益匪淺,以至于夜晚睡覺時,書中的人物還一一展現(xiàn)在我的腦海。讀完后回過頭想想,人生不也是一樣嗎?如果我們一輩子都活在與別人的競爭中,那樣不是很累嗎?倘若我們能夠放開身心,去面對未知的未來,不去在意那些小事。相信最后一定能明白人生的真正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