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文學名著的讀后感篇一
《西游記》的作者是吳承恩。這本書是四大名著的其中之一,四大名著有《紅樓夢》、《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這本書主要講了唐僧和這四個師徒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就這么一個故事,竟然吸引這么多的讀者。
總共去西天取經的人有四個人,他們分別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首先先說唐僧吧!唐僧,身材高大,舉止文雅,他很善良,因為他善良才會被妖怪捉住。因為有好幾次妖怪都裝扮成老人摔倒的樣子,因為這些妖怪聽說吃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所以妖怪們都去捉唐僧。唐僧還非常吃苦,要去西天取經,我從他的身上學到了要以寬帶待人,謙卑有禮。
孫悟空,是唐僧的大徒弟。孫悟空這個名字是菩提老祖取的,并傳授孫悟空七十二般變化,騰云駕霧和長生不老術。孫悟空是我在這本書里印象最深刻的人。孫悟空,他攪亂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偷吃太老尚君的老金丹,最后玉帝請來如來,將他反壓在五行山整整五百年。這是一個敢愛敢恨的孫悟空,而且是一個勇敢的人。
豬八戒,是唐僧的二徒弟,豬八戒的武器為九齒耙,原名上寶泌金耙是太上老軍用神冰鐵錘煉的,重五千零四十八斤。豬八戒的性格溫和,憨厚老實,力氣大,但好吃又懶做,愛占小便宜。雖然豬八戒好吃又懶做,但對唐僧非常的忠心,討人喜愛。
沙僧,是唐僧的三徒弟,他是一個吃苦耐勞的人,每天都扛著一個大扁擔走在向西天取經的路上,他還是一個老好人,為此常常吃妖精的虧,我從沙和尚一路取經的行為中,感到吃苦耐勞師多么的重要。
讀了這本《西游記》,我體會到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個人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后來修成了正果。
文學名著的讀后感篇二
今天我讀了《中國文學名著導讀》這本著名的書。是長江出版社,主編是:陳智勇和吳雨時兩位著名的人。袖珍典藏的一本名書!
這里面我最喜歡看小說篇,小說篇里有幾個主要的,是:搜神記、唐宋傳奇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封神演義、綠野仙蹤和紅樓夢。我最喜歡看了!
三國演義是我首先看的,我一邊看一邊畫,看得津津有味。
桃園三結義各有各的缺點和優點,他們的缺點就是:張飛太暴躁,關羽太性急,劉備太輕敵。他們的優點就是:張飛暴力很強、很猛。關羽武功高強,信心堅定。劉備兵力很大,而且每一位兵都很忠心、勇猛、堅強。
唉!他們要是能把自己的缺點補上,那就不至于死的那么慘了。什么,你們問我桃園三結義是怎么死的?那我就告訴你:張飛喝完酒以后,就很狂,總是打死士兵,所以士兵在趁張飛睡覺的時候砍下了他的頭,把頭給了別人,有投靠了別人。關羽也是砍下頭后死的。劉備是想為關羽報仇,于是攻打別國,沒有打過,被別人火燒連營,回到了屬于他的國家,最后脫骨生氣而死。唉!
三國里面有最厲害的三名大將,身穿盔甲,騎著戰馬,手拿鋒利的武器。他們就是:趙子龍、呂布、馬超。
我可喜歡看三國演義了,書上也很有意思,電視上也很有意思,小朋友們,以后再給你們介紹別的小說。
文學名著的讀后感篇三
《夏洛的網》是美國作家e·b·懷特所著的三部被譽為“二十世紀讀者最多、最受愛戴的童話”之一。
在威爾伯孤獨的時候,是夏洛給了他快樂;在威爾伯遇到困難的時候,是夏洛給予了他幫助;在威爾伯獲得成功所喜悅的時候,是夏洛與他分享了這段甜蜜的時光……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句話。
當我讀完了這本書,最讓我感動的是第二十一章夏洛對威爾伯所說的話:“我為你結網,因為我喜歡你。再說,生命到底是什么啊?我們出生,我們活上一陣子,我們死去。一只蜘蛛,一生只忙著捕捉和吃蒼蠅是毫無意義的,通過幫助你,也許可以提升一點我生命的價值。誰都知道人活著該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就在這時,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蕭楚女的名言:“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蜘蛛夏洛的言行舉止讓我受益匪淺。
對于威爾伯來講,想要證明自己是金子,就先要證明自己會發光。
對于夏洛來講,人生是一個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她不斷地去幫助別人,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在她看來,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在e·b·懷特的筆下,夏洛用蜘蛛絲編制了一張愛的大網,這網挽救了威爾伯的生命,更激起你我無限的愛與溫情。
因為有了夏洛,威爾伯的世界變得溫暖。是呀,如果每個人都把快樂的一面展現出來,那么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加溫暖的!
文學名著的讀后感篇四
那晚當我重重的合上那本書心里就有一種極大的滿足感。
《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笛福,生于1661年,于1731年辭世。笛福生于英國倫敦,雖然只受過中等教育,但是卻因為寫出了在文學史上有著極大影響力的《魯濱遜漂流記》而聞名于世。
讀完這本精彩的小說后,一個高大的形象時時浮現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險家、航海家魯濱孫。他那頑強的毅力,永不放棄的精神,深深吸引著我。
魯濱遜放棄了富裕而又舒適的生活,開始航海,然而這是一次與死神決斗的生存大挑戰。他第一次航海就流落荒島,但這并沒有使魯濱孫,向苦難低頭他將船上的食物、衣物,凡是能用到的東西他都搬上荒島,他不僅自己在島上種植大麥和稻子,自制木杵、篩子,加工面粉,烘出了粗糙的面包;而且還制作陶器等等,保證了自己的生活需要。
魯濱遜長達二十幾年對生的希望就是毅力,我不禁想到現在的一些人們,他們有的只因為受到了一點點小挫折,就產生了輕生的念頭。跟魯濱遜比起來他們所遇到的困難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
讀完之后,我也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島,能活幾天?一天?兩天?我又能干些什么?會劈柴?會打獵做飯?所以重今天開始我做事一定要親力親為,這樣遇到困難就不用害怕了。
文學名著的讀后感篇五
再次翻開那本依舊珍藏在書柜中的《老人與海》,間間行行,字字語語,從那寫精彩動人的語句中,我找到了答案。翻開這本書鋪撒璀璨的書,那個老人漸漸地向我走來,像一場永遠也演不完的電影,在我心頭回蕩。它走向大海,用堅定地信念和非凡的勇氣與大馬林魚展開、與兇猛的鯊魚展開血拼,用盡自己渾身解數來保護這只馬林魚。回到海港,他放下了漁具,慢悠悠地走回他那間破舊的茅草屋,躺上他那簡陋卻異常溫暖的床,和小男孩相伴,漸漸進入夢鄉。
默默體會到作者在最后寥寥數筆的描寫——老人走回了海岸,他沒有沮喪,沒有悲嘆,只任由海浪吹打著那雪白雪白的魚骨;他沒有因此而氣餒,只是回到家中,若無其事地躺下,可他的心中卻醞釀著希望;他沒有去收拾殘局,只是漸漸進入夢鄉,他又夢見了獅子,夢見了昔日的童年,也仿佛找到了一個勇敢的自己。猛一回頭,我初時萌生的想法頓時煙消霧散。
一個英雄,他不僅僅是因為成功。他貴為付出,有時雖然我們只因一些皮毛小事而成為英雄,那英雄這個詞就絲毫沒有意義了。
幾經風沙,他們就好像是一只隨風飄蕩的小船,在曲折的河道上幾經顛簸,狂風暴雨,小船的身上濺滿了水花,浸濕了身體。可是,他依舊堅定著航向,絕對不會向河岸靠攏。或許,來到大海之時,大海的波浪會將它打翻,會將它覆沒,可這段曲折艱難的歷程也足以讓它死而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