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的快樂,產(chǎn)生于對學習內(nèi)容的興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歡學習的,只是學習的方法和內(nèi)容不同而已。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yīng)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完飄的心得體會篇一
價值觀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辯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xiàn)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有不同的價值觀念。正如故事中農(nóng)場主與奴隸,斯佳麗自幼就是農(nóng)場主的女兒,在她的價值觀里,奴隸是自己的財產(chǎn),雖然不會過分壓榨虐待奴隸,但她的思想里不曾與他們平等;即使在南北戰(zhàn)爭結(jié)束后,生活改善的她依舊可以為了金錢雇傭戰(zhàn)爭犯人,無視監(jiān)工對工人的壓榨與欺凌;戰(zhàn)爭和苦難不曾難倒她,使她變的更加堅強,卻未能教會她慈愛和寬容。個人的價值觀具有歷史性和選擇性,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中形成的價值觀是不同的。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從出生開始,在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因為幼年寵愛中長大,又天生美貌,她出現(xiàn)在哪都會成為焦點,甚至讓男人為她做任何事,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讓她不曾錯失所愛,戰(zhàn)爭讓她瞬間失去所有,生活迫使她為生計而重建農(nóng)莊,她獨立、堅強、干練。她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戰(zhàn)爭后她更是活成一個男人的樣子,在生意場上如魚得水,也不因嫁給瑞特而放棄木材廠的生意。
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生產(chǎn)方式及其所處的經(jīng)濟地位,對其價值觀的形成有決定性的影響。價值觀對動機有導(dǎo)向的作用,同時反映人們的認知和需求狀況。當瑞特一出場時,對他的評價是一個被西點軍校開除的,無集體榮譽感的,浪蕩的,不可靠的人。因為這群衣食無憂,整日看著自家莊園的自我優(yōu)越感使他們對事情判斷過于片面,他們的閱歷也使他們目光更加短淺,做事流于形式。而瑞特靠自己摸爬滾打打拼事業(yè),更明白社會時局變化和人心的善惡,在周圍的人都沉醉甚至麻醉于舊時代時,還執(zhí)迷著美國南方的守舊的保守的生活之時,他深知自己在時局下的處境,知道自己對別人的價值,他不會因為南方人譏諷他而為自己辯白,也不會因為斯佳麗愛慕虛榮而厭惡她;不盲目從眾,戰(zhàn)爭真正需要他時,他依舊會選擇從軍,以實現(xiàn)自我價值。戰(zhàn)后瑞特依舊是知名的富翁,社區(qū)的婦人議論的卻是他的各種善舉,爭相與之結(jié)交。他深諳價值觀利益上的互動和協(xié)調(diào)是人際關(guān)系的核心。他會主動與社區(qū)各種名流結(jié)交甚至去阿諛奉承,以保障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利益。他活得八面玲瓏,除了與斯嘉麗的關(guān)系。
價值觀思想認識上的統(tǒng)一是人際關(guān)系的基石,包括愛情和婚姻的維持。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梅拉妮與斯嘉麗婚姻是小說里鮮明的對比,梅拉妮與阿什禮都是接受良好教育的正直,善良的人,即使改變不了奴隸制,但他們會善待奴隸;即使是妓女,梅拉妮也會尊重,在獲得幫助后會表示感謝。兩人的社會觀及價值觀是婚姻長久的基石;反觀斯嘉麗的婚姻,每一次都是因為自己的私欲,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婚姻,她的人際關(guān)系也同婚姻關(guān)系一樣,極少有人愿意和她深交,除了梅拉妮;論個人能力,梅拉妮并不遜色斯嘉麗,在戰(zhàn)爭中募集捐款,救治傷員,她每一件都盡心盡力做得很好,得到所有人的稱贊。梅拉妮的價值觀是社會所需要的,也是阿什禮需要的;也許少有人能做到梅拉妮那樣完美,但并不代表最求個人利益的同時放棄美好的品德的培養(yǎng)。
如何樹立良好的個人價值觀?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與教育經(jīng)歷使得我們價值觀各不相同。對于一個成年人而言,如何修正已有的價值觀,使自己更辯證客觀地看待世界。第一,多讀書,讀好書。書中自有黃金屋,在書中吸取前人經(jīng)驗,可以讓自己少走彎路;書籍更是解惑答疑的良師益友,楊絳先生說“你的煩惱是因為想的太多,讀的太少”。第二,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同的道理在不同時代,不同環(huán)境下,同一件事就有了不同的解決方法,要勇于在實踐中開闊自己視野,糾正自己的認知,提高自我覺悟。第三,有定見。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對正確的價值觀要堅定,做到不盲從,不輕信。正如柴靜所說的:“外界總是像波濤一樣起伏,如果你心有定見,是不會隨之擺蕩的”。
讀完飄的心得體會篇二
哪怕一種最堅貞不渝的愛也會消磨掉。我的愛已消磨殆盡了。瑞德千百年來,愛是什么?即使是哲人也討論不出個所以然來。如果愛是有定義的,就像數(shù)學公式那樣,那么,世間的癡男怨女就可以對號入座了。對于思嘉這個人物,我的感覺是矛盾的,討厭卻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個非常有個性的人物,她一生中愛了兩個男人,而她卻沒一個是了的。她像個小孩子一樣,對自己想要的東西異常執(zhí)著,而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卻不屑一顧。一面拼命讓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斷地把幸福推離,把愛人推向深淵。第一個愛上的是阿希禮,可阿希禮卻不要她。就像瑞德說的,阿希禮是個君子,只是生在了一個和他格格不入的時代。他還是用舊世界的游戲規(guī)則生活,只會撞得一鼻子灰。思嘉不了解阿希禮,所以她愛他,想盡一切辦法得到他,而當她認清他時,她再也不愛他了。
思嘉是個矛盾體,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來,當她面對困難時,她選擇迎接,當她面對責任時,她選擇擔負,可當她面對愛的抉擇是,起初,他選擇蒙蔽自己,當她終于認清,要面對時,卻為時已晚。而她,在無能為力時,就會告訴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會好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她在整個故事中,都是個充滿生氣、充滿斗志的人。我最欣賞的,便是她的這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永遠充滿了希望和斗志,永遠不會放棄,不會絕望。
思嘉真正愛的是瑞德。瑞德在他們婚后,一次又一次給她機會,而她就像瑞德所說的,像一個頑固的小孩,固執(zhí)得可愛。他愛思嘉,但他更了解思嘉,所以他從不說,只是通過行動表達,而思嘉卻總是利用別人對她的愛來轉(zhuǎn)化成鞭子,一下下鞭打愛她的人,也從來不曾想去了解他。最后,他絕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沒有勇氣重復(fù)去嘗試,他累了。最終,把他對她的愛消磨殆盡。她悔悟得太晚了。他的心,已死。當他女兒離開他時,他的心,就再也回不來了。他說過,他從來沒有那個耐心把破碎的東西縫好,再告訴自己這就和新的一樣,自欺欺人罷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縫,再也不是原來那樣了。
是誰將思嘉從守寡的抑郁中拽拖出來?是誰一而再再而三地縱容著思嘉的嬌縱和無理取鬧?是誰總是在最關(guān)鍵的時刻出現(xiàn),從容淡定地擺平一切。瑞德那么耐心地等待著思嘉長大,而思嘉卻那么無知愚蠢地等待著希禮長大。金錢不曾讓瑞德失望,而思嘉卻讓瑞德絕望了。
我不知道,一個在最后才明白自己是深愛著那個一直深愛著她的人,而那個人卻決定永遠離開她時,那會是怎樣一種心情?無助、迷茫、痛苦、后悔亦或是心碎?無論如何,那種感覺肯定是不好受的!
這本書無聲的訴說講盡世界的多姿,人生的美好,人心的丑陋,世俗的不堪,那樣真實,又那樣夢幻。隨風而逝,也許說的是歲月,也許說的是性命。《飄》完美的表達了作者的想法,思嘉就像一片落葉,乘著一陣陣風,卻抓不住任何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