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優秀教學工作計劃,希望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和借鑒。
荷塘月色獲獎教案(通用22篇)篇一
荷塘月色是高一一篇耳熟能詳的課文,小編準備了荷塘月色說課稿獲獎,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荷塘月色》這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出自山東省技工學校統編語文教材第四單元第一課,它是寫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是現代優秀的文學作品之一。文學作品核心意義的分析是教學活動的邏輯起點和歸宿,核心意義需通過審美形式表現出來。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荷塘月色》這個例子既承擔落實本單元教學重點的任務,又承擔對學生進行文學審美教育的責任。
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習描繪景物的方法及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與態度目標:通過學習陶冶性情,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分析學情確立重難點:因為我們學生這一階段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培養形成之中,《荷塘月色》是學生進入技校第一次接觸現代文的學習,因此把抓住景物特點多層次多角度形象生動地進行描繪確立為教學重點;《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7月,由于時代久遠,作者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獨特感受,不易被學生理解,曲折地表現作者矛盾苦悶的心情是本文教學難點。大教育家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
本著注重創設教學情景,運用直覺領悟和心理體驗的思維方法,帶領學生進入境界,自主閱讀。讓課堂成為感知美、欣賞美、品味美、探討美的自由空間,提高審美能力,進而學會表達美和創造美的設想。在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穿課堂始終,輔以講授法、啟示法。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采用“情景導入-整體感知-精讀品析-欣賞體味-拓展遷移”的教學模式,從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學法指導:多維聽記法、探究式學習法、擴展閱讀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重視讓學生參與和互相學習。同時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課前確立預習步驟,提供預習方法,提倡“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成圈點勾畫的讀書習慣。
教學過程中概括為一句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分二學時,五個步驟講析。
(一)情景導入。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鑒于本文的特點,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采用音樂配置畫面,渲染氣氛,引導學生接受美的熏陶。從初中時學過抒情散文《春》的欣賞,過渡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荷花,從而引出本次課《荷塘月色》。這樣設計導語,利于新舊知識的銜接,讓學生理解同一作者,不同時期作品特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為教學設計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抒情的格調為引出作者及寫作背景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勢利導讓學生出示查找到的朱自清情況,互相補充資料,利用多媒體講故事的形式進行點撥,讓學生明白作者“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品質,凸顯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地求知欲,為課文教學做了情感鋪墊。
簡介背景時讓學生知道本文滿載著作者矛盾苦悶的心情,使學生準確地把握那個時代的脈搏,為學生理解課文做了知識鋪墊。
(二)整體感知。
在音讀、意讀后讓學生聆聽名家朗誦全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聽。。。。。。這樣學生閱讀有了遵循,誦讀有了美感。
(三)精讀品析。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調的基礎上,讓學生誦讀課文找出自己最有體會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并提出自己的疑問,我會在學生容易困惑的地方設疑:本文的線索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學生思考后,播放課件,引導學生完成環型層次結構圖并進行講解。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心,理解課文,理清思路。。。講解。。。這個設計遵循漸進的原理,由淺入深,為品讀課文做了鋪墊。
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提倡學生用心讀、用心賞、讀出美,增強審美能力。請學生朗誦四、五、六自然段點評后設疑:你能給自然段起上名字嗎,請說一說描寫了那些景物,又是如何描繪?在學生回答后向他們展示第四個自然段的板書,作必要地牽引:名字叫月下荷塘,描寫了這樣一些景荷葉像裙、荷花似星、荷香比歌、葉顫似電、波痕凝碧、流水含情用比喻、擬人、通感的手法繪出了景物的形態美、動態美、靜態美。為增加興趣,設計為向學生“求助”:你能幫我完成五、六段的板書嗎?分組討論派代表板書,完成后看課件彌不足。這是第。。。。。。這樣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啟發,就形成了多維態勢地交流,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構建了“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最后我進行小結,強調重點:告訴學生本文抓住素淡、朦朧的特征多層次多角度形象生動地刻畫了荷塘月色,并強調“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是本文的重點段落,要求學生進行背誦。至此第一學時結束。
(四)欣賞體味。
是在第二學時完成的,首先檢查學生背誦的情況,接著引導學生再次聆聽名家朗誦,感受《荷塘月色》的寧靜美、朦朧美、素雅美,以及在文章的淡淡的喜悅里夾雜著淡淡的“哀愁”之美。
聽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為什么喜歡這幾段,從而完成了學生從意會“美”到“言傳美”的過程,我會在學生容易忽略的地方利用多媒體進行點撥,增加學生的形象感知能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接受美的熏陶,僅舉幾例:
1.曲曲折折(曲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明確:括號中的詞語不帶文采,只是客觀地描繪事物的狀態。重疊詞地使用不僅繪出了事物的狀態,而且使語氣舒緩,能產生音韻和諧的美感。
2.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含苞欲放)的……明確:“羞澀”本來是描摹女子的姿態、神情的,這里用來寫荷花,繪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著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像,而“含苞欲放”只是客觀地陳述,感情色彩不強烈。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照)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明確:“瀉”有傾瀉意,與“靜靜地”配合在一起,準確地寫出了月光有形而無聲的特點,顯示了月光的幽靜之美?!罢铡弊痔卑祝鄙偬N含。
設置這三道題的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從疊詞、修辭,煉詞的角度去賞析散文。
以下所啟發引導的地方,在備課之時皆已儲存,到了課上就要隨機使用。這些問題有學生未發現的,有已發現而仍用心不細的,可從不同角度發問:從揣摩語言角度,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從情感的角度點撥,滲透德育教育。
為突破難點,讓學生思考:1.4-6段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景物特點?(理解作者情感)2.作者“頗不寧靜”的心情緣于何?(結合時代背景思考)3.文章引用《西洲曲》中寫采蓮的事情,有什么作用?這一過程也主要是學生在活動,我運用控制論的定向控制原理,使學生始終圍繞著教學目的和教學重難點來發言,展開討論。最后以討論的形式完成教學內容。
(五)拓展遷移。
語文學習源自教材,但不可局限于教材,應當向生活延伸,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和獨立思考精神的引導。借助剛才提到的三個思考題,給學生補充相關的知識,給學生深層次的閱讀和思考提供建議或意見。譬如關于朱自清的“不平靜”,我應當告訴學生可以參考閱讀朱自清的《哪里走》、《一封信》、錢理群的《關于朱自清的“不平靜”》、孫紹振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和倫理的自由》等文章來解釋“不平靜”的原因。這樣一來,語文課為學生課外閱讀也提供了建議與方向,對提高學生語文基本功與語文修養都是有好處的。
教學過程的最后兩個環節是小結全文,布置作業:根據學情分層設計了三道題:1.引導學生從內容到形式進行總結;2.寫一篇描寫校園景物的短文;3.以小組為單位嘗試繪出文中的“月色荷塘圖”并制成板報,課后對完成情況進行評比,讓學生分享合作地快樂。學生理解探索問題有一個心理發展過程,這個設計分理解--鑒賞--評價--創造四個層次,循序漸進,一步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一道題在課上完成,學生回答后,我進行課堂小結,至此第二學時結束。最后,我把本次課的教學思路進行小結。
過去教師包辦一切,學生聽得累,教師教得更累,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學生單純的接受教師灌輸的一切。這次在教學設計時,我盡可能考慮技校學生的求知特點和新課標倡導的理念來做。那就是: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為,不應該以教師地分析來代替學生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巧妙設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創造心靈的自由,行動的自由。這樣學生就張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自由地翱遨。
荷塘月色獲獎教案(通用22篇)篇二
4、欣賞這篇文章的語言風格。
1、把握寫作脈絡,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
2、欣賞文字中的圖畫之美;
3、學習這篇文章簡潔清新的語言風格。
錄音機、閱讀磁帶、多媒體
基于課堂的閱讀欣賞課
1課時
介紹
月,引來無限遐想。古往今來,月亮成了情感的載體。月下漫步,感慨無限,人生的萬千思緒涌入,也會慢慢散去。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散文佳作。在一個寧靜的月夜,筆者獨自來到清華校園的荷花池。望著明月,嗅著荷香,沉浸在無邊的荷香月色中。
主題:荷塘月色
知識積累
1、作者作品
朱自清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散文家。作為一個有個性的人,他于1948年8月死于貧困,寧愿餓死也不愿吃美國救濟食品。“它顯示了我們民族的精神。”(毛澤東的評論)
2、創作背景
寫于1927年,白色恐怖籠罩中國。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他抑郁失落,找不到出路,一頭扎進了古典文學的“象牙塔”。面對現實的黑暗,我們無法安心于這種“超脫”。
整體感知
聽,感受大意,整理線索。
1、路線:家鄉胡同,湯和胡同
2、感慨:不求清靜,就得清靜。
分析:
開頭并不安靜,文字里彌漫著淡淡的憂傷,淡淡的歡喜。最終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最終回歸現實:并不寧靜。
文本欣賞
(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直觀,引起學生聯想)
讀第一段,思考:
你怎么理解“這幾天我感覺很煩躁”?(引導學生分析全文的背景和情感線索。)
清除:
透露全文主旨,“一紙聲明,是警策?!?/p>
1、對現實的不滿;
2、對個人和國家未來的擔憂;
3、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1、一生朗讀,體會這一段景物描寫的精妙之處。
作者向我們展示了月下荷塘的寧靜、美麗、朦朧之美。從荷葉到荷花,再到蓮香到蓮波,最后到流水,都寫出了優美的畫面,尤其是比喻的運用,引得學生重點分析。
例:“微風拂過,送來縷縷清香,像遠處高樓上幽幽的歌聲。”嗅覺轉化為聽覺,蓮香與歌唱聯系在一起,兩者的相似之處是微妙的。
第三和第四段:荷塘月色
其他同學念了一輩子,才體會到荷塘月色的特點。(學生回答,老師總結)
清:動詞“瀉”寫出了月色明亮的乳白色感覺,“浮”的應用寫出了月下荷花空靈柔和的樣子,“籠”寫出了月色朦朧柔和。
“酣睡”是指明亮的光線,“午睡”是指被層層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恰到好處。
這一段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不同場景上的月光,使得眼前的場景變得艱難。
四、第五段:荷花池周圍
一起讀一讀,想一想:荷塘周圍寫了哪些場景?
清:柳、煙、光、暗、低。水里的蛙聲,樹上的蟬鳴,反映了作者內心的失落和淡淡的憂傷。
5、大聲朗讀《采蓮賦》和《西周曲》
思考:在回家的路上,作者對江南采蓮的思考有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和總結)
清除:
荷塘之美喚起了演員內心的思鄉之情,青年男女的美好情感喚起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向往。
延長
這是一部散文佳作,描寫了當時一個知識分子的苦悶。學完這篇文章,你是怎么認識“我”的?(組織學生討論,自由評論)
你可以提出一個觀點,但你不必要求相同。
技術鑒賞
這篇文章語言古樸典雅,清新自然,富有詩意。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情景之中,即在情景中抒發自己的感情,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月下荷塘的迷人畫卷。(學生互動,總結文中精彩句子的特點,并嘗試總結發言)
清除:
1、隱喻的使用;
2、通感的運用;
3、疊詞的使用。
課堂總結
在我們的眼前,呈現出這樣一幅畫面:荷葉和荷花。明月傾銀輝,清風送荷香。這個清新、神秘、寧靜的荷塘,是作者靈魂的避難所。暫時的寧靜使作者得到精神上的升華,從而引發他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同學們能經常走近自然,用自己多愁善感的心去體驗,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發現萬物之美。
課后作業
1、寫一篇檢討,放在周筆記本上;
荷塘月色獲獎教案(通用22篇)篇三
1、知識:情景交融、通感、動詞、疊詞。
2、能力:理清結構、感受語言美。
3、情感:感受意境美,體會作者全心自由的狀態和情感。
說明:我們現在給考生的這份簡案是將詳案進行了縮減,保留了總體思路和每個環節的關鍵詞,但大家在寫簡案時的風格各不相同。只要保證能把大體授課思路寫得自己能清楚,并能在講臺上順暢演繹出來,就是好的簡案。在考場上寫簡案時,目標可以不寫,只用三兩個名詞把最重點要解決的知識點放在教案最前即可,如“情景交融、通感、動詞、疊詞”。
二、重難點。
1、重:情景交融;
2、難:感情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mv,解析課題“荷塘”“月色”,到底美在哪里。
(二)初讀(朗讀指導)。
1、朗讀全文,想象畫面。
2、師范讀,讓學生畫出并評自己喜歡的語句。
(三)品讀(語言美)。
1、指名讀。品荷花美。
(1)比喻:舞女的裙,靜中帶動。
(2)擬人:“裊娜”,姣美。
(3)通感:渺茫的歌聲,荷香飄逸。
(4)品動態美:一絲顫動——凝碧的波痕。
2、指名讀,品月色美。
(1)比喻句:牛乳——月下荷花的清新、月色的朦朧。
(2)黑影、倩影:借相關事物,形象化。
3、品評動詞、疊詞。
(1)師引導關注小詞:“瀉”——月光酣暢淋漓,寫活了。
(2)學生按照方法,點評其他。
說明:在具體的教學過程設計中,尤其是不同層次的閱讀這個重點環節,考生如若覺得一些過渡語和引導詞,或者特別新奇的想法,不寫詳細就不能順暢表達,那就在保持整體環節次序進行的過程中,在某一小步驟上,詳細標明此處老師該如何用話述,如“默讀,找思路”這個步驟,就可以在下一行稍詳細寫上給自己的備注:“如果說論據是諸多散落的珍珠的話,還需要一根線把它們串起來才能做成項鏈,論據才能更好地來證明論點。請大家再次朗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樣的思路來證明“敬業”這一論點的?”
(四)爭鳴(探究情感)。
1、聽錄音,進意境。
2、介紹寫作背景,論點:此時的朱自清,心情如何?小組討論,出示其內心獨白。
(五)拓展(改寫)。
1、配樂朗誦,摘抄、背誦。
2、改寫:把散文改成詩歌,或給散文配上一副水墨畫;小組。
說明:一些只用關鍵詞代替,就能在講臺上演繹說它背后內涵的內容,只在簡案上寫出代表性關鍵詞即可。如上邊的辯論,考生可不必寫這么長的兩段引語,只簡寫為“梁‘木匠—政治家=價值同’、拿破侖‘元帥—士兵’小組辯論”即可。我們建議大家多寫簡案,多去構建自己的“代表性關鍵詞”系統,這樣才能在考場上爭取更多時間。
課后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為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歷來頗受人稱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也向來是重點講解篇目。然而,看過很多老師的講解,都是講重點放在了4到6這三段經典段落上,雖說老師的講法各異,不乏別出心裁,另辟蹊徑者,這三段還是有些被“講爛了”的意味。而作為這篇課文其他往往被忽略地比較多的部分,其實也同樣是精品,同樣值得我們去學習,例如“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边@樣的經典語錄便出自這篇課文的第三段。
因此,我在準備這篇課文的講解時,不從名段切入。我設計的第一課時主要是對文章整體脈絡的把握,并且把回憶江南采蓮事這個部分放在了前面講。在對這篇課文的寫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的了解方面,我采用的是讓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先自己找,分析到作者心中不寧靜的原因時我再進行適當補充。另外第一課時,我本來還設計了仿寫環節,即在講解第三段時,讓學生們仿寫“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我先和學生們一起分析這個句子的結構,弄清楚它前后的對應和對比關系,學生們不難仿寫出很好的句子。遺憾的是,在試講過程中,有時間限制,我未能安排好時間,將這個環節放進去。
美文美讀,《荷塘月色》寫得如此之美,正適合這樣的教法。反觀我在上這個課時,卻是將讀的環節設計過少,既沒有名家朗讀,也沒有自己的范讀。另外,這篇課文如果能夠配上適當的圖片和音樂來講,效果也應該更好。我之前倒是想到這一點,后來沒有做出讓自己滿意的ppt來也就放棄了。最后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這個課下來,我說話的語氣太平淡,顯得很沒有激情;又多說長句,不便于學生的接受。
總之,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節課講得固然有可取之處,然而,更多的是缺陷和不足,接下來需要繼續學習的地方還有許多。
文檔為doc格式。
荷塘月色獲獎教案(通用22篇)篇四
在教學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讀過這篇課文。我不認為傳統的教材分析可取。我完全拋棄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筆,自己的頭腦去鉆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結果我有了很多獨特的想法。比如我發現朱自清帶上門出去前他其實是很想同人交談,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與他共享這份苦悶,我想他就不會如此不平靜如此寂寞了。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著孩子睡覺,他必須尋找一個傾訴的對象。這時候就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
我認為這篇文章一直是作者與荷塘――他心目中藝術的美,或者說簡直就是他追求的“藝術的女人”對話。他本來一直處在一種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傾訴的對象,找不到心靈相通的人。他在煤屑路上走,他體驗著一個人的自由,他說他喜歡這樣,但這看來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還是不甘心寂寞,他還是在尋找對話的客體。于是他開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實不是“受用”,而是和這樣一個寧靜幽美的月下荷塘展開了對話。
既然是對話的客體,當然不是靜靜美麗著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斷幻化成脫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藝術的女人”。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體態輕盈、隨風起舞的,有羞澀如明珠般閃爍的,還有通靈清透的出浴美人。這些藝術的女人在他面前盡現其嬌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聽到了美人渺茫的歌聲,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絲顫動。
“藝術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虛化幻化,她們開始做夢,那是一個朦朧而美好的夢,讓人不忍心去觸碰,唯恐不小心驚動了夢中靜謐、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無奈,只能把視線移開荷塘,移向四圍,像鬼一樣黑黢黢的樹影中,他終于又發現了新的藝術女人,新的對話客體――豐姿綽約的楊柳。楊柳的倩影是無論什么煙霧都遮擋不了的,連影布荷葉都顯得那么和諧,也只有名曲才可以有如此諧和的演奏。他很高興,但是楊柳似乎沒有荷花那般通人性,她的美總是讓人覺得無法接近。于是作者再尋覓新的對話者,然而沒有了,他的視線越過了樹梢,看到遠山,看到樹縫里的燈光,聽到嘈雜的蟬聲和蛙聲,他知道又是回到了人世,那些通靈美妙的女子不再和他對話,他沒有心情了。他再次感到落寞,他說“我什么都沒有”。
他不甘心沒有人與他對話。他回想起古代的女子,他們是多么活潑可愛,唱著艷歌去采蓮,那個風流的季節多么讓人向往,但一轉念,向往歸向往,還是不能回去與他們對話。
沒有對話的人好讓人惆悵啊。作者覺得自己像《西洲曲》里的女人,唉,想著想著,不由得懷念家鄉了,也許只有家鄉才能找到真正可以對話的人。
他帶著一腔無處訴說的失落走著,走著,已然看見過去的一切,繼續罷。苦悶,暫時放在心里。待來日希望找到紅顏知己,讓我傾訴郁結已久的煩悶罷。
他尋找一個知己,一個可以領會他的內心可以聽他傾訴的知己,在他心中,這個知己只有藝術的女人才可以充當,他最后仍然失望了。
二、教學目標。
(一)文學角度。
1、了解朱自清其人其作。
2、了解散文這一文學體裁。
(二)寫作角度。
1、體會散文的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學習散文準確生動的用詞方法。
3、學習散文使用多種修辭的表現手法。
三、教學重點。
(一)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二)生動準確的用詞。
(三)多種修辭手法。
四、教學難點。
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如何讓學生體會景中包含的感情,情觀照下的景。
五、教學方法:體驗法品味法。
六、課時設想。
共兩課時,提前發朱自清生平資料給學生。
第一課時:文本解讀通過通讀課文,想象、體味、感受作者的情及月下荷塘的景,了解情景如何自然交融,掌握本文寫作脈絡。
第二課時:藝術品讀包括品讀詞語和品讀修辭兩部分。
七、教學過程。
指導思想:先不了解背景等,直接進入文本感受、品讀,課后再請同學結合背景驗證自己的理解。
1、作者及背景簡介(有提前發下去的材料,略)。
2、請學生讀課文,讀得時候注意(15分鐘)。
1)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作者的心情假設你是作者,你不寧靜,你想著出去走走,你來到煤屑路上,你看到這樣的荷塘,你看到這樣的樹影,你會想到什么?你會感到什么?如果你想得和他想得不同,如果有疑問,請一定記下你的疑問。
例如:“頗不寧靜”想想自己什么時候頗不寧靜?不寧靜的時候最希望作甚么?
2)找出本文的感情基調你在體驗過程中,認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心情如何?
3)理出作者的行動和思想脈絡。
4)寫出自己的疑問,小組討論。
3、提問,通過提問帶領大家走入課文。
1)散文貴在“形散而神不散”,本文的題眼在哪里?本文給你的整體感情是什么樣的?
2)寫出本文的寫作線索,找出過渡型的詞眼和語句。
3)本文的感情是按照一個什么順序發展變化的?
4)文章中作者的行動路線是什么樣的?作者在行動過程中視線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5)直接寫景的部分是哪些?景中是否有情?如果有,情是如何融入景中?請舉例說明。
6)作者筆下的景完全是客觀真實的嗎?如果不是,則作者如何將自己的情投射到景中?請舉例說明。
7)直接抒情的部分有嗎?直接抒情完全體現出作者內心的感情了嗎?為什么?請舉例說明。
4、布置作業。
1)請同學們找出至少5個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句子進行賞析,說明情是什么樣的情,景又如何表現情,情景是通過什么交融在一起。
2)找出本文中自己認為最精彩的詞語和修辭手法,試著說明為什么精彩。
提示:詞語可以使用“替換法”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
修辭可以使用“還原法”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
荷塘月色獲獎教案(通用22篇)篇五
活動背景:
在夏天這個充滿浪漫的季節里,花無疑是最具代表的事物。夏天的荷花,婀娜多姿,冰清玉潔,別具特色。荷塘月色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美好意境。我想給孩子創造這樣一個充滿浪漫和美妙的境界,荷塘、月色。毛筆作畫對于小班孩子來說,難度較大,運筆、握筆都成難題。忽略這些,只是簡單地表現荷花、荷葉,讓畫面充實、優美,領略的就是這樣的一個畫面結構和色彩合成,體驗創作的'愉悅。
活動目標:
1、大膽運用毛筆畫荷花、荷葉,表現自己的“荷塘月色”。
2、嘗試合作布局畫面,運用簡單的色彩表現豐富的畫面內容。
活動準備:顏料、毛筆、畫好底色的鉛畫紙、荷花圖片(課件)及實物若干、作畫過程幻燈,抹布、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美工服、月亮教具、布置場地。
活動過程:
一、欣賞“荷塘”,引起興趣。
1、進入活動室,欣賞場地上布置的荷花池,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
2、“夏天到了,花兒都收縮了自己的花瓣,怕被太陽曬黑了。荷花池里卻綻放了無數艷麗的花朵。荷花不怕太陽,越開越大,粉粉的,映襯在碧綠的荷葉上更是美麗。瞧,攝影師把這些美景都拍下來了?!保ㄐ蕾p荷花課件)。
二、操作演示。
1、我們沒有照相機,可是我們有畫筆,你會用什么顏色把荷花畫出來呢?(幼兒講述)。
2、看看我們今天作畫的工具吧:鉛畫紙、毛筆、顏料(展示工具)。
3、要把美麗的荷花畫下來,小朋友可要看仔細了(教師示范)。
重點:毛筆蘸粉色,平按,表現花瓣,一片片花瓣組合,畫出荷花。換細筆,蘸綠色畫莖;大毛筆蘸綠色畫荷葉,荷葉要畫大些。
三、引發幼兒操作。
荷花池開了很多的荷花,小朋友來不及畫了,那么就要找好朋友一起,團結合作,一起完成。有的小朋友畫荷花、有的畫荷葉。完成圖畫后,可以請客人老師來欣賞一下作品,看看我們的“荷塘月色”還缺少些什么,再把它畫的更美些。
四、幼兒操作。
1、分組,分工。合作進行。
2、注意畫面的布局,要充實些。
重點:荷花的下筆要明快,幾筆完成一朵荷花。
五、展示作品。
1、邀請客人老師欣賞作品,并補充完善。
2、布置作品在背景簾上,播放背景音樂,互相欣賞。“好美的荷塘,連月亮也陶醉了”(出示月亮教具)。
活動反思:“荷塘月色”一開始,我就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充滿浪漫和美妙的真實境界:荷塘、月色。在布置的場地上有綠綠的背景窗簾,鋪上大片大片的荷葉,襯托嬌嫩的荷花,一片荷花池儼然就在身邊,帶孩子進入的一剎那,傳來的就是一片驚嘆和欣喜。孩子深深陶醉了,她們親密的接觸著美麗的“荷塘”,依依不舍,對于的活動的開展更是津津樂道。孩子是在美好的境界中愉快地表達自己的荷塘月色之美。按筆、勾畫都是有神無形,但是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片荷花池的景色,合作、分享這美好的畫面,是最后的高潮。
文檔為doc格式。
荷塘月色獲獎教案(通用22篇)篇六
1、本單元由兩篇散文、一篇雜文和一篇悼詞組成。
2、本單元課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有的比較隱晦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張,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偉大業績,有的在貌似純知識的“東拉西扯中,含蓄婉轉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認真推敲詞語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義。
3、本單元四篇課文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十分豐富,應該仔細揣摩作者運用修辭手法的妙處所在。
1、本單元的重點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揣摩語言。揣摩語言的實質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對語言的深層含義、感情色彩等,進行辯析、品味。在閱讀中只有注意語言,領會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真正內涵和表達作用,理解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才能不斷增強自己的語感。
2、要掌握在閱讀過程中揣摩語言的技巧,學會抓取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并結合語境進行揣摩和理解。
1、閱讀教學把閱讀分為四個階段,即感知階段、理解階段、表述階段和評價階段。揣摩教學把閱讀分為四個階段,即感知階段、理解階段、表述階段和評價階段。揣摩語言屬于第二個階段,即在感知內容的基礎上,在一定的語境中對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作用等進行辯析、品味和理解,以徹底理解文句含義,并依靠自己獨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創造的基礎上,借助于思維加深對讀物的理解。
2、揣摩語言離不開語境?!罢Z境”是“語言環境”的簡稱。張志公先生說:“所謂語言環境,從比較小的范圍來說,對語義影響最直接的,是現實的語言環境,也是說話和聽話時的場合以及話的前言后語。此外,大至一個時代、社會的性質和特點,小至交際雙方個人的情況,如文化教養、知識水平、生活經驗、語言風格和方言基礎等,也是一種語言環境,與現實的語言對稱,這兩種語言環境可以稱為廣義的語言環境。”前者“現實的語言環境”習慣稱為“內部語境”,后者“廣義的語言環境”習慣稱為“外部語境”。要徹底理解語句含義,必須把語句放到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去反復揣摩思考。
3、揣摩語言還要學會抓取關鍵語句。關鍵語句在文章中有多種表現形式,包括:
(1)出現在文章首尾的總結概述語句;
(2)有稱代和特指詞語的語句;
(3)在文中多次重復出現的語句;
(4)運用各種修辭格的語句;
(5)使用典故或史料的語句;
(6)運用“虛化遷移”手法或詞類活用的語句;
(7)語法結構復雜的語句;
(8)有特別生動的詞語的語句。
本單元前兩課為教讀課文,后兩課為自讀課文。教讀課文每兩課時完成,自讀課文每課一課時完成。
進行教讀課文的教學,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深入思考一些問題;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實現探索性的學習。
進行自讀課的教學,更應該體現由學生自己學習的過程。一種形式是學生在課堂上快速閱讀課文,然后按照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由教師作出結論。這種方式適合于中等以下水平的班級使用。另一種形式是事先把分析課文的任務交給幾個或幾組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查閱資料,拿出分析意見,在課堂上各抒已見展開討論。教師不要下結論,讓學生對沒有取得統一的意見課下繼續進行思考,在??习l表他們的意見。這種方式適合于語文水平和自學能力較高的班級。
荷塘月色獲獎教案(通用22篇)篇七
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2、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幫助學生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1、引導學生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領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導學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理解通感、化抽象為具體等表現手法。
1、?誦讀法。
2、?教師點撥法。
3、?比較閱讀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2課時(本節課為第一課時)。
(一)同學們,說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是她清新可愛的一面;“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是她嫵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她高潔脫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靜的臉龐,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綠優雅的羅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獨自寧靜;夜幕下,她細細聆聽。暈染一池靈秀,撩起萬般情思。而在現當代能將荷塘的美寫到極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屬了。
(二)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作為學者,他潛心治學,謹嚴求實,想走一條逃避現實的道路;作為民主戰士,他追求光明與真理,為之上下求索,但也會在革命處于低潮時苦悶彷徨。作為詩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種“游絲”般的悵惘和希望幻滅的苦痛;作為散文家,他善于通過典雅清麗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賞析朱自清先生的經典散文《荷塘月色》。
本文有“白話美術文”的美譽,大家已經預習過課文了,你認為哪幾段寫的最美?(4-6)這節課咱們就重點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過品讀語言領略朱自清先生筆下荷塘月色的美。
(一)首先,老師來為大家朗讀這兩段,請大家用心感受這幅荷香月色圖(配樂朗讀)。
(荷葉,荷花,荷香,流水)。
1、朱自清先生用了218個字描繪荷塘,但有人為了精煉,把這段文字精簡到69個字,變成這個樣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葉子,葉子中間還有些白花,有的開著,有的還沒開。風吹過,葉子和花有一點抖動,有時還傳來些荷香。葉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見?!边@兩段文字的表達效果哪個好?下面我就把咱班同學分成八個小組,每個小組從一個方面對比分析,討論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筆高明在哪里,推舉一個代表發言。(分組分任務)注意以下幾個詞語的表達效果:彌望、裊娜、羞澀。
明確:(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是田田的葉子。”(指導舒緩朗讀)。
(2)“裊娜”(開的正艷)、“羞澀”(含苞待放)賦予荷花一種少女的柔美與嬌羞。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博喻:博喻能將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內涵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出來,這是其他類型的比喻所無法達到的。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葉間零星點綴的白花,“明珠”(溫潤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瑩閃爍微風拂過,動態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剛出浴時免不了有一種“猶抱琵琶”的羞澀與一種洗鉛華的清純,用此來比喻那些“羞澀地打著朵兒”的花蕾,充滿靜謐、優雅的韻味。(讀出荷花的迷人)。
(3)通感“微風過處……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似的。”
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外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指感覺的溝通、感覺的轉移,也叫“移覺”。其實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所以前提是兩種事物有相似點,和比喻不同的在于它能打通兩種感覺。歌聲來自遠處的高樓,它會時斷時續、隱隱約約,而“荷香”則伴著陣陣微風,時有時無、如絲如縷,放在一起,香中有聲,聲中有香,怎么不讓我們陶醉呢?(能否讀一讀,我想聽一聽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
(4)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弊髡甙阉娕c想象結合,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緩緩流淌,“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5)小結:這一段作者集中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正是運用了多種多樣的比喻,才多側面展現了月下荷塘的寧謐、素雅之美?;ㄈ~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脈脈,此時的作者還依然頗不寧靜么?就讓我們帶著微笑,飽含感情地齊讀這一段吧。
(朦朧淡雅)月光是無形的,作者怎么描繪它呢?(葉子和花,薄薄的青霧,淡淡的云,樹影,斑駁交織的光影)你欣賞的是哪一處描寫呢,找出來談談你的理由,注意這幾個詞語:瀉、浮、洗、畫。
明確:一個“瀉”字,我們眼前,月光如水,靜靜流淌。流在荷塘,流在心上。流在荷塘,平添秀色;流入我心,清凈無塵。
一個“浮”字,寫出荷塘之上,薄霧輕揚而上,又漂浮不定。無色勝似有色,無形更顯綽約。朦朧之中,花更柔美,葉更飄渺。
一個洗字,卻用牛乳,潔白無瑕,細膩如絲。比之水洗,更多些許柔和溫潤。
朱自清先生很厲害。月色本無形,他卻能以荷塘為依托,化無形為有形,使我們眼前葉朦朧、花朦朧、香飄水溶溶。月色無處不在。宋徽宗也曾給畫師們出過一道考題“踏花歸來馬蹄香”,香氣如何表現呢?聰明的畫師畫的是,蝴蝶追逐馬蹄,蹁躚起舞?,F在,我想請同學們在下面詞語中任選一個,寫一段話,要求就是化無形為有形。這些詞語是“寒冷,孤獨,愁緒,愛”。時間三分鐘。
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著那一種詩意。(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
朱自清的文體美,是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的,有人曾將它概括為一個“清”字。我想,這個“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樸素,恐怕連人格的高潔、思想的純正、感情的真摯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樹森《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
能夠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豐富而優雅的儒者,能夠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詩意棲居在這個世界上的智者!
1、分別用博喻、通感的修辭手法各寫兩個句子。
荷塘月色獲獎教案(通用22篇)篇八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發情懷。文中所寫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寫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處是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歸功于傳神的動詞,巧妙的疊詞,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辭。根據《大綱》要求、本單元學習重點和本文的特點,我擬定本課的學習重點是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難點。
本文作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語言方面有許多值得鑒賞的地方。個人認為本文教學宜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鑒賞,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同時,培養其鑒賞散文的能力。
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很重要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過程中來,通過自主學習、互相討論、探究學習內容等形式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
1、知識目標:
(1)能通過感知全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散文的能力。
(2)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3)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
3、德育目標:引導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依照目標分為兩課時:
(1)第一課時引導學生通過感知全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第二課時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1、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布置預習內容。
2、準備好錄音機、錄音帶、學習目標小黑板。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采用開門見山直入課題方式有利于讓學生明確學習重點、對象及任務,使之有了明確的學習方向。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播放錄音,指導學生誦讀。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受作者心靈的律動,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訓練學生用普通話流暢朗讀,落實《大綱》要求。
(四)、檢查預習情況。
1、交流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等資料。
2、討論交流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落實能力目標。
(2)同時也為落實知識目標作準備。
(五)先自主思考,再分組討論,限時作答。
調動學生參與,完成知識目標,落實能力目標。
(六)小結。
(七)布置作業。
思考并完成課后練習二、三,為下節課落實知識目標作準備。
第二課時:
(一) 出示目標。
(二) 引導誦讀,為德育目標作準備。
(三) 檢查作業,為落實知識目標作準備。
(四) 引導學生結合課后練習討論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五) 小結。
(六) 總結全文,從結構、語言、意境等三方面審美賞析,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落實德育目標。
(七) 布置作業:預習新課。
荷塘月色獲獎教案(通用22篇)篇九
1.熟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
3.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進而學習運用比喻、通感、。
擬人和疊字表情達意的技巧。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
2.借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本節課主要完成課文4、5、6三段的閱讀鑒賞。通過揣摩“景語”,弄清文章的寫景特點。
一、導語?。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詩人、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初中時,學過他的散文《春》《背影》等。(1)19歲考入北大哲學系;(2)27歲任清華大學教授;(3)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高度贊揚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麗樸素。
二、初步感知課文。
1.這篇文章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出來的呢?請大家從課文中找出來。
明確:1927年。
2.師生共同回顧歷史:1927年,發生過震驚中外的“四?一二”政變,是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
3.提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朱自清先生這時的心境如何呢?讓我們從他的優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尋找答案吧!
4.放錄音,配樂朗誦《荷塘月色》。
要求學生聽清字音,進入情景,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
明確:4、5、6三段。
三、鑒賞、分析課文的景物描寫部分。
(一)誦讀、鑒賞第4段。
1.指明一個學生朗讀。
2.提問:這一段寫什么景,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3.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
明確:(第1組)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
(第2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把U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著連用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
(第3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提示學生參看“練習二”)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扒逑恪迸c“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第4組)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第5組)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弊髡甙阉娕c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里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重點。
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
5.齊聲朗讀課文第4段,品味其寫景特點。
(二)誦讀鑒賞第5段(仿照第4段的鑒賞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個學生朗讀。
明確:葉、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3.提問:月色本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可分成4組討論后回答)。
明確: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狀態。
畫——有“人為”動作含于其中,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雖著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里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請同學們看著掛圖展開想象,進入情景,朗讀課文。
5.齊聲朗讀第5段,體味作者寫景的高明手法。
(三)誦讀、鑒賞第6段。
1.齊聲朗讀。
2.提問: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課文第2段照應,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閱讀比較后回答)。
明確:相同: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3.提問:本段寫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合語境,說說這些詞語的妙處。(學生閱讀后回答)。
明確: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
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葉色的濃重氣氛。
4.師生共同小結。
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應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來節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請大家再次朗讀體會。
5.齊聲朗讀第6段,體會其特點。
四、熟讀,品味4~6段(組織學生進入情景朗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
1.閱讀全文,參考課后方框內的提示,進一步了解全文的結構及作者的感情基調。
2.背誦4~6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借助背景、關鍵語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一、檢查背誦(抽查1~2名同學)。
二、檢查對課文結構理解的情況。
1.提問:大家閱讀了課后方框里的內容,了解了本文結構上是圓形的。試結合課文內容,具體描述本文的結構特點。
明確:
全貌:路幽、樹多、月淡邊走邊想:想現實邊走邊看。
葉
花
出門看月下荷塘香。
荷塘濃。
頗韻。
家不光。
靜色。
深夜回家去憶過去邊走邊憶江南采蓮看近樹遠山。
《采蓮賦》四沒精打采的路燈。
《西洲曲》周熱鬧的蟬聲蛙聲。
2.提問:從課文結構看,作者的一切活動都是由“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引起的,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關鍵,試聯系背景討論作者“這幾天心里”為什么“頗不寧靜”?(可以分成若干小組討論、回答)。
明確:(1)對現實不滿的憤激;(2)對政局和個人前途的憂慮;(3)表現了一種我行我素的閑適心情;(4)表現了作者對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理解課文中的情與景。
1.提問:平常我們見到的寫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濃艷明麗的,本文描寫的景色卻是素淡的,朦朧的。景語即情語,試結合課文談談自己的看法。(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
明確:作者夜游荷塘是為了擺脫“心里頗不寧靜”,追求剎那間的安寧。作者筆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靜安寧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處”,不濃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樣的調和適中安逸。追求剎那間的安寧正是為了暫時忘卻,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對當時現實的不滿。荷塘景色越寧靜、安逸,越反襯心里“頗不寧靜”。作者把這種情感很自然地融入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2.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師生共同活動)。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忽然想起來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3.提問: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獲得了片刻的寧靜,但蟬聲和蛙聲又打破了他內心的寧靜,作者的思緒由理想回到現實,似乎可以收尾,為什么還要寫一段描寫古人采蓮和記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試結合語境談談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誦讀,討論后回答)。
明確:從全文看,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剛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蓮,這順理成章。游荷塘沒有使作者擺脫“不寧靜”,于是作者又回憶歷史,描繪出了一幅熱鬧歡快的景象,這不僅反襯出此時的靜,更表現了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翱墒俏覀儸F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歷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諧音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猶如兩幅畫圖,形成了“冷”與“熱”、“靜”與“動”的強烈對比,寫出了一個知識分子內心的矛盾與沖突?!斑@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既是因回憶而勾起了鄉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擺脫這種不寧靜而又擺脫不掉的萬分苦惱的心情。
四、放錄音,再品全文。
1.體會一位知識分子當時的苦悶心情。
2.品味課文“景語”“情語”渾然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3.感受作者樸素、準確的語言特點。
五、小結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藝術的筆法,描繪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充滿了詩情畫意。這清新、美麗、寧靜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難所。
六、布置作業?。
荷塘月色獲獎教案(通用22篇)篇十
《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也是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名篇。根據本單元學習重點揣摩語言,那么教學本文,應從感受景物的特點入手,來把握作者的感情,進而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品味語言時先讓學生充分地盡情地朗讀,感受和理解語言之美,然后要求每人選擇一段或一兩個句子評點,老師適當給以點撥和引導。引入《楊義評〈荷塘月色〉》和《余光中評〈荷塘月色〉》兩篇觀點相左的文章,讓學生交流討論。課后以我對《荷塘月色》語言風格的看法為題寫一篇短評。
[得意之筆]。
1.作者借朦朧之景抒朦朧之情,這是不錯的,更重要的是借荷月言己志。在作者的筆下,荷葉清純,荷花素潔,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霧,這一切,無不是作者那高尚純潔、樸素無華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華,后該名自清,由此,我們可以讀出荷月之美與作者之品格的相通之處,這就是一個清字:出淤不染,皎潔無瑕!而作者一生都無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貧,清白,清廉。
(只有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發,才能真正領會文章獨到的藝術魅力)。
2.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比喻形象生動,形神兼備,不僅寫出了荷花的形態美,而且化靜為動賦予了荷葉勃勃生機,展現了荷葉少女般的纖柔嬌美、綽約豐姿。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一句暗喻高妙,逼真地寫出了月色的迷蒙暗淡,顯示作者漸露憂煩傷感之情。描摹物態,信手拈來自然成文,毫無斧鑿之痕,非大家不能為也。
(用詞設喻之妙,需要品味,更需要聯想)。
l.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l.月亮上來了,是一輪燦爛的滿月,它象一面光輝四射的銀盤,從那平靜的大海里涌了出來。
l.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2)下面四句詩,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寫《荷塘月色》一文的動機和心情?
l.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l.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l.欲上高樓去避愁,愁還隨我上高樓。
l.剪不斷,理還亂,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精心設計一些高質量題目,有助于能力的遷移)。
[思想感片]。
朱自清中國知識分子自畫像。
月夜下,荷塘邊,一位教書先生模樣的人,在不停地徘徊,他偶爾駐足望一眼點點荷花,隨即又陷入了沉思。此時月色迷離,夜闌人寂,蟬聲和蛙聲不時傳來,撩撥得人心煩意亂。
每每讀《荷塘月色》,就想見了這種情景,不禁暗自揣摩朱自清先生的模樣,那一定是一位清秀文弱心細多感的人。及至看到先生的肖像,果如其然,古人曰文如其人,信也夫!
先生的形象無疑就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形象,欲了解中國的知識分子,先生無疑是最好的樣本。
中國的知識分子最多難。
先生才華橫溢,著作等身,但窮困潦倒一生,雖與身處亂世有關,卻足以說明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多蹇。歷代統治者都是五大郎開店,對知識分子既嫉妒又懼怕,再者是輕視,斥之為書呆子,迂腐可笑不諳世事。他們官場上不會阿諛奉承左右逢源,故得不到上司賞識;商場上不會投機倒把坑蒙拐騙,故發不了橫財。清苦寂寞,注定是他們的`命運。他們的精神翱翔在科學和理性的高空,而身子卻深陷于齷齪的大地上,靈肉分離苦不堪言。做中國的知識分子,何其不幸哉!
中國的知識分子最清高。
先生作此文時是清華的教授,但日子據說過得很拮據,然而先生人窮志不短,而且歷久彌堅,情愿餓死,也不吃美國的面粉,表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寧折不彎的骨氣和正氣。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士可殺而不可辱,頭可斷而魂不死。這種特立獨行高傲無羈的人格,最大地顯示了生命的高貴和尊嚴。伯夷不食周粟,有人視之為傻瓜,但千百年來人們還是把他做為義的化身歌而頌之。朱自清做的是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有人以此非議之,但事實已經證明,現在的中國最缺乏的正是這樣的人。
中國的知識分子最愛國。
先生教務繁重,兼有家事拖累,經常是身心俱瘁自顧不暇,但他仍密切關注時局發展并為此寢食不安,表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可貴的愛國精神。位卑未敢忘憂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知識分子尤甚。這種愛國情感,仿佛與生俱來至死不悔。內憂外患生死存亡的關頭,挺身而出奔走呼號的是他們;歌舞升平國泰民安的時候,不甘現狀居安思危的是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今古一脈相傳。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以天下為己任,真正是中國各階層中最杰出最優秀的一群人。
中國知識分子,可憐!可敬!可愛!
[一孔之見]。
(1)《荷塘月色》整篇文章設喻達14次之多,除少數堪稱佳構外,大多均不足稱道,如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平淡無奇,了無新意,比作剛出浴美人,又有些庸俗不堪,使人想入非非;把荷香比作歌聲,把月影比作名曲,更是牽強附會匪夷所思,世人多以通感視之,認為神奇之至,未免有些夸張。
(2)《采蓮賦》和《西洲曲》引入文中,究竟有何指向,令人無從把握。作者飽受國事家事之憂,意欲尋一別樣天地,以求解脫,解脫不成,便借詩抒懷,這可以理解,可詩中明明表現的是少男少女引逗嬉戲纏綿悱惻的戀情(《采蓮賦》)、女子對心上人的表白和思念(《西洲曲》),莫非朱先生于情感生活上有難言之隱?聯系1927年的社會大背景,又不能這樣理解。前后矛盾,白璧有瑕,實在遺憾。
荷塘月色獲獎教案(通用22篇)篇十一
結合本單元的推薦閱讀,由學生自己向同學推薦自己所讀過的朱自清的散文,導入課文。
(1)布置學生課前利用網絡或者書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荷塘月色》的創作的時代背景,在課堂上進行交流,教師結合學生發言適當補充。
(2)整體感知:多媒體課、錄音帶或教師配樂范讀,指導學生反復朗讀,把握全文感情基調;學生自讀,邊讀邊作圈、點。
(1)引導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討論、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并歸納出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
(2)明確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頗不寧靜——尋寧靜——暫得寧靜——失寧靜
本文寫到結尾,作者的心情其實并未平靜下來,為何他“心里頗不寧靜”呢?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可根據當時的背景和作者的經歷性格等分析,有多種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據。
(2)當你心情郁悶時如何排遣煩惱心情的?請你向朱自清推薦一種更好的排遣方法。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并記錄發言結果。
荷塘月色獲獎教案(通用22篇)篇十二
一、說教材: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發情懷。文中所寫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寫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處是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歸功于傳神的動詞,巧妙的疊詞,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辭。根據《大綱》要求、本單元學習重點和本文的特點,我擬定本課的學習重點是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難點。
二、說教法:
本文作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語言方面有許多值得鑒賞的地方。個人認為本文教學宜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鑒賞,使學生在掌握知識同時,培養其鑒賞散文的能力。
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很重要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過程中來,通過自主學習、互相討論、探究學習內容等形式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
三、說目標:
1、知識目標:
(1)能通過感知全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散文的能力。
(2)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3)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
3、德育目標:引導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四、說課時:
依照目標分為兩課時:
(1)第一課時引導學生通過感知全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第二課時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五、說準備:
1、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布置預習內容。
2、準備好錄音機、錄音帶、學習目標小黑板。
六、說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采用開門見山直入課題方式有利于讓學生明確學習重點、對象及任務,使之有了明確的學習方向。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播放錄音,指導學生誦讀。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感受作者心靈的律動,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訓練學生用普通話流暢朗讀,落實《大綱》要求。
(四)、檢查預習情況。
1、交流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等資料。
2、討論交流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落實能力目標。
(2)同時也為落實知識目標作準備。
(五)先自主思考,再分組討論,限時作答。
調動學生參與,完成知識目標,落實能力目標。
(六)小結。
(七)布置作業。
思考并完成課后練習二、三,為下節課落實知識目標作準備。
第二課時:
(一)出示目標。
(二)引導誦讀,為德育目標作準備。
(三)檢查作業,為落實知識目標作準備。
(四)引導學生結合課后練習討論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五)小結。
(六)總結全文,從結構、語言、意境等三方面審美賞析,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落實德育目標。
(七)布置作業:預習新課。
荷塘月色獲獎教案(通用22篇)篇十三
活動背景:
在夏天這個充滿浪漫的季節里,花無疑是最具代表的事物。夏天的荷花,婀娜多姿,冰清玉潔,別具特色。荷塘月色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美好意境。我想給孩子創造這樣一個充滿浪漫和美妙的境界,荷塘、月色。毛筆作畫對于小班孩子來說,難度較大,運筆、握筆都成難題。忽略這些,只是簡單地表現荷花、荷葉,讓畫面充實、優美,領略的就是這樣的一個畫面結構和色彩合成,體驗創作的愉悅。
活動目標:
1、大膽運用毛筆畫荷花、荷葉,表現自己的“荷塘月色”。
2、嘗試合作布局畫面,運用簡單的色彩表現豐富的畫面內容。
活動準備:顏料、毛筆、畫好底色的鉛畫紙、荷花圖片(課件)及實物若干、作畫過程幻燈,抹布、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美工服、月亮教具、布置場地。
活動過程:
一、欣賞“荷塘”,引起興趣。
1、進入活動室,欣賞場地上布置的荷花池,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
2、“夏天到了,花兒都收縮了自己的花瓣,怕被太陽曬黑了。荷花池里卻綻放了無數艷麗的花朵。荷花不怕太陽,越開越大,粉粉的,映襯在碧綠的荷葉上更是美麗。瞧,攝影師把這些美景都拍下來了?!保ㄐ蕾p荷花課件)。
二、操作演示。
1、我們沒有照相機,可是我們有畫筆,你會用什么顏色把荷花畫出來呢?(幼兒講述)。
2、看看我們今天作畫的工具吧:鉛畫紙、毛筆、顏料(展示工具)。
3、要把美麗的荷花畫下來,小朋友可要看仔細了(教師示范)。
重點:毛筆蘸粉色,平按,表現花瓣,一片片花瓣組合,畫出荷花。換細筆,蘸綠色畫莖;大毛筆蘸綠色畫荷葉,荷葉要畫大些。
三、引發幼兒操作。
荷花池開了很多的荷花,小朋友來不及畫了,那么就要找好朋友一起,團結合作,一起完成。有的小朋友畫荷花、有的畫荷葉。完成圖畫后,可以請客人老師來欣賞一下作品,看看我們的“荷塘月色”還缺少些什么,再把它畫的更美些。
四、幼兒操作。
1、分組,分工。合作進行。
2、注意畫面的布局,要充實些。
重點:荷花的下筆要明快,幾筆完成一朵荷花。
五、展示作品。
1、邀請客人老師欣賞作品,并補充完善。
2、布置作品在背景簾上,播放背景音樂,互相欣賞。“好美的荷塘,連月亮也陶醉了”(出示月亮教具)。
活動反思:“荷塘月色”一開始,我就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充滿浪漫和美妙的真實境界:荷塘、月色。在布置的場地上有綠綠的背景窗簾,鋪上大片大片的荷葉,襯托嬌嫩的荷花,一片荷花池儼然就在身邊,帶孩子進入的一剎那,傳來的就是一片驚嘆和欣喜。孩子深深陶醉了,她們親密的接觸著美麗的“荷塘”,依依不舍,對于的活動的開展更是津津樂道。孩子是在美好的境界中愉快地表達自己的荷塘月色之美。按筆、勾畫都是有神無形,但是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片荷花池的景色,合作、分享這美好的畫面,是最后的高潮。
荷塘月色獲獎教案(通用22篇)篇十四
一、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精練優美的語言,體會貼切、生動的比喻表達效果及其他修辭手法的運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劃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并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1、揣摩細膩的',具有特色的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結構安排,寫景層次。
1、通過對課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兩條線索。
2、江南采蓮舊俗的作用。
1、認真閱讀課文,分析文章的結構安排,試給本文分段。
2、試分析作者是根據什么線索來組織此篇文章的。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賞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體會一下作者當時的心情??匆幌伦髡咄ㄟ^描寫荷塘,有沒有反映出《愛蓮說》中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夜色,則點明了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向往過俄國十月革命,后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蔣介石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于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局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度表示不滿和反抗,而寫出此篇文章。
通過預習,同學們能給課文劃分層次嗎?能講出劃分的原因嗎?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
分析課文:在分析的過程中,同學們注意找出作者寫作的線索。
1、“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家里有矛盾?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作者面對黑暗的現實,希望反抗,但是又沒有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希望解脫卻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
不是家里的矛盾,“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里明顯可以看見孩子安詳地誰著,妻子在哼眠歌,一切都很安靜,很溫馨;在“帶上門出去”中的“帶”,有輕輕地將門從背后掩上,動作輕柔隨意,保持環境的寧靜。假如是有矛盾的話,關門是就不會那么輕,體現作者對家人的關心。
2、第二句可以看到作者希望排泄自己苦悶的心情,使自己心情得以平靜。作者想起荷塘,給下文游荷塘埋下了伏筆。
3、“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這句從“已經聽不見了”和“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體現了環境的寧靜,更反襯出作者的“頗不寧靜”,促使作者希望借助寧靜的環境,而得到心里的寧靜。
【小結】本段中的“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這寫疊詞,產生一種韻律美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本段有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含義:“文眼”是揭示全文主旨的點睛之筆,也是組織散文結構的重點線索,是散文藝術構思的焦點。
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這一部分是按什么線索來寫的?試把它整理出來。
路上(2-3段)——月色下的荷塘(4段)——荷塘上的月色(5段)——荷塘四周(6段)。
1、小路有什么特點?作者在這一段中運用了什么手法來描寫小路的呢?
曲折、幽僻、樹多、寂寞是小路的特點,曲折和樹多構成幽僻的重要條件,幽僻又引出了寂寞。
作者用了對比的手法描寫。白天(少人走)和黑夜(更寂寞)對比;沒有月光(陰森森)和淡淡月光(很好)對比。
這是關系到散文的藝術表現手法,作者通過對比就會更顯得當天晚上的寧靜與自己內心的寂寞。后面兩句更通過對比,更顯現出特殊的環境中的特殊的氛圍,特殊的心情,“淡淡的月光”有一種朦朧感,這種氛圍把以往陰森森的陰冷氣氛打消,更能體現作者當時的心情。
3、作者在描繪景物時用了哪些疊詞?景物的色調是怎樣的?流露了怎樣的心情?
蓊蓊郁郁、陰森森、淡淡;淡淡,朦朧的感覺;作者這里沒有用上熱烈、激昂的色調,突出他的淡淡的哀愁。
第三段作者去荷塘的感受。
1、若把“踱”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心里若有所思,若有所感,走路時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慢條斯理,腳步井然有序,“踱”的這些性質,更能體現下面的“天地好像是我的”,作者在享受這一片自由的世界,在幽閑、超然中,淡淡三哀愁在若隱若現。若換成“走”字,則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韻。
2、聯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現在的自己又是怎樣的?
平常的自己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我們從下面可以看到,自己現在是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這里作者借助了寧靜的小路,寧靜的塘岸,開始排除煩悶、彷徨的心情。月色淡淡獨步塘岸,似乎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弊髡叱闪艘粋€“自由的人”。
作者真是一個“自由人”嗎?
作者這里寫得很超脫現實,應該說這是作者內心所渴望而在現實達不到的。越是超脫越是自由,便越顯出作者在現實中的苦悶,在現實上作者并自由人。
4、“這是獨處的妙處”這一句回應了上面的“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敝械摹皭郦毺帯?。
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悅,作者的心情開始融進了荷塘中。
【小結】這一段作者的心情開始得以解脫,從淡淡的憂愁到淡淡的喜悅。
1、“彌望”——充滿視野,滿眼?!疤锾铩薄?,連綿不絕。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即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志,典雅,圣潔,飄逸,靈動,清峻等魅力,使葉子產生了動感,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具體。
“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
與“高”相呼應,因為葉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見葉子舒展的樣子,作者才會聯想到舞女的裙。
3、“層層”——高低有序。
擬人;擬人的運用可以回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這樣把整個舞女的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
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著”的,與“一粒?!钡摹懊鳌敝橄嗨疲话谆ā包c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里的“星星”相似;荷花是“裊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
上面作者通過葉子、花,描繪了荷塘的形態美,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荷塘的動態美。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造成感覺的轉移。
這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通感”。所以這句話作者同時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7、“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中的“顫動、閃電、霎時、穿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微風過處一剎那間,荷塘的整體形態,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這是作者觀察仔細,用詞的精妙之處。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給人一種船航行留下的痕跡的感覺,作者表達得生動傳神。
9、“脈脈的流水”怎樣理解?
這里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現流水的靜態美。
“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是因為靜靜的流水更反襯出,動態中的葉子的美的姿態。
【小結】從形態、動態、靜態多個角度來反映荷塘的美。
1、分析5~8段作者感情的變化。
2、分析7~8段作者寫江南舊俗的作用。
本段有三個動詞用得很形象生動,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滿了動感。“瀉”、“浮”、“洗”。
1、第一句寫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能把“瀉”改為“照”嗎?
前面寫“月光如流水一般”,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化靜為動,有一種自上而下的動感和立體感,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罢铡弊志惋@不出這種效果,只有呆板,平淡。
2、若把“浮”換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
“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謚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為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
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中的“牛乳”、“輕紗的夢”,回應了第二段中的淡淡的月光,把葉子和花都蒙上了一種朦朧的詩意,也顯示作者淡淡的喜悅。用“洗”能理所當然地把葉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輕霧聯系起來,“薄薄的輕霧”也成為了“牛乳”、“輕紗”。
4、“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這句再一次強調了淡淡的月光,一切顯得朦朧,作者說“這恰是到了好處”是因為這樣的景色恰是符合了作者但是淡淡的喜悅心情。
5、下面是通過樹來描寫月色的。
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
這里用了反襯的手法來描寫月光。
6、“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中的“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
6、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作者為什么會產生這樣了聯想?
運用了比喻和通感(視覺與聽覺的呼喚)。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一切融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小結】作者從正面和側面描寫荷塘上的月光。
1、“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重重圍住”,寫出了樹的多,并且有層次,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
2、下面作者從樹色、樹姿和樹梢上的遠山來寫樹,雖然寫出了一種朦朧的意境美,但是這里卻開始隱隱約約地表達出陰暗、沉郁的色調。我們可以從這些詞看出,“陰陰的”,“煙霧”,“隱隱約約”。
3、最后兩句,從“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這些微弱的路燈光聯想到“渴睡人的眼”,作者巧妙地把景的描寫回復到人的描寫。作者上面是沉浸在一片寧靜當中的,但是現在熱鬧的蟬聲和蛙聲打破了周圍寧靜的環境,它們的聲音驚擾了荷塘和作者的超然、寧靜的境界,使作者脫離了“另一個世界”不再是“自由的人”,而又回歸到寂寞,終于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感嘆。我們在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憂愁。
4、文中用了兩個“漏”字的作用是什么?
借用月光、燈光襯托四周的灰暗,表現作者當時的心情。
【小結】從這一段開始,作者的心情又發生了變化,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憂愁。
第二部分著重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第三部分(7~8)江南舊俗引起的思鄉之情。
1、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呢?
“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就想靠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作者的故鄉在江南)。
2、面作者描繪了江南采蓮的具體情況。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描寫當時“嬉游”的光景。
《采蓮賦》譯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蓮去。首船頭來回轉,交杯頻遞笑把愛情傳。槳板輕搖水草緊絆,船頭微動浮萍才分開。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綢衫兒束細腰。情意綿綿難分割,戀戀不舍把頭回。春末夏初好季節啊,葉兒嫩花兒開。撩水逗樂笑微微,怕水珠濺身弄濕衣。忽然又覺船兒斜,急忙收起綾羅裙。
沒有?!翱上КF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再一次發出感嘆。
表達出作者的思鄉之情,可以從“這到底使我惦著江南了”看出。
作者從古詩詞中對采蓮的描繪,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發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這種鄉愁正是作者當時面對黑暗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而面對荷塘,作者派遣不到自己的憂愁,現在就借思鄉來派遣。作者當時這些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5、“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表明了作者陶醉在寧靜之中,極不情愿回到現實。
作者從荷塘回到家里,心緒如何?
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小結】作者第三部分巧妙地運用了《采蓮賦》和《西洲曲》中采蓮的情景,反襯出自己的思鄉之情,更襯托出作者當時的淡淡的憂愁的難以解脫,“猛一回頭”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復現實,作者又開始彷徨苦悶起來了。
帶上門——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舊俗、回家。
(空間線索——明線)。
還有沒有其他線索呢?
開始作者的心情“頗不寧靜”,覺得苦悶、彷徨(心情的一個低潮);在剛開始慢步小路時,作者顯示出淡淡的憂愁;由于小路的寧靜,使作者進入了夢境一般的“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脫現實的環境中,“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里可以顯現出作者的心情由淡淡的憂愁轉化為淡淡的喜悅。然后,隨著作者的立足點的變化,心情也發生了變化。作者在欣賞月色下的荷塘好荷塘上的月色時,淡淡的喜悅更加強烈(這里是作者心情的高潮),之后當作者看見荷塘四周沒精打采的路燈光和熱鬧的蟬聲和蛙聲,反襯出作者的苦悶和淡淡的憂愁。然后借助江南的舊俗和他的思鄉之情,解脫自己的苦悶,但是“無福消受”,最后回到家還是回到會現實,心情依舊“頗不寧靜”(在一次回到心情的低潮)。
導出:暗線——情感。
頗不寧靜——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淡淡的憂愁——思鄉愁——不寧靜。
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曲折、幽僻、樹多、寂寞。
淡淡的憂愁路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對。
沒有月光(陰森森)——淡淡月光(很好)比。
上另一世界、自由的人。
妙處、受用。
荷田田、層層(多)。
葉高、亭亭(美)形。
月荷白(色)態。
色花裊娜、羞澀(態)美。
下明珠、星星(光)。
的荷香渺茫的歌聲動。
淡淡的喜悅荷荷像閃電、霎時(快)態。
塘波凝碧(色)美。
荷水脈脈(態)——靜態美。
塘的角度青霧:薄薄、似牛乳、似輕紗面。
上從景物葉子與花:似夢。
月的角度樹影:黑影、倩影側。
色光與影:不均勻、和諧、如名曲面。
樹:重重、陰陰(沉郁)。
淡淡的憂愁四遠山:隱隱約約。
周燈光:沒精打采。
蟬鳴、蛙叫。
不寧靜江南采蓮思念故鄉回到現實。
荷塘月色獲獎教案(通用22篇)篇十五
學習《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新鮮貼切的比喻表達效果及移覺修辭手法的運用。
掌握《荷塘月色》刻劃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結構。
了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社會內容。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放在文章的結構安排、寫景層次、語言特色上。
2、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請兩位同學分別用幾句話描繪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課文。
解題。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則點明了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寫作背景。
設計人型機器人最關鍵的要素是精準的工程設計和疑難問題的解決。我們的大腦會下意識的`思考問題。然而,工程師卻要花費數十年來讓機器人會做像走路和甩手這些看起來理所當然的事。這不禁讓人對人類身體和思想的復雜構造產生敬畏。
提問:本文寫于1927年,這段時期中國歷史上發生什么事情?
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時代曾參加過“五四”運動,向往過俄國十月革命,后來也投身過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1927年蔣x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蔣x石、汪精衛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于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局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度表示不滿和反抗?!逗伞氛峭ㄟ^“我”在荷塘月夜的獨步、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在時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悶、彷徨無路的情緒和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請學生聽朗誦帶,并注意體會其中的語言、思考如何劃分層次。
提問:怎么劃分層次,并歸納大意。
解答: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1):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點明題旨)。
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
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偏重抒情)。
釋義:
幽僻:幽深、僻靜。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樣子。
踱:慢步行走。
彌望:滿眼。彌,滿。
裊娜:柔美的樣子。
脈脈:這里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
風致:美的姿態。
斑駁:原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里有深淺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豐姿:風度儀態,一般指美好的姿態。也寫作“風姿”。
碧:青翠欲滴的樣子。
大意:大概的輪廓。
講讀第一段。
提問:作者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離家去荷塘?
解析:文章第一句就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強調了“頗不寧靜”,顯示了作者的煩躁、不安。而且時間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幾天以來的心情了。我一煩悶便想到外面散步,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滿月的光,于是便離家去荷塘。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作者如此“不寧靜”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聯系一下背景來體會可知不是家事矛盾。文章第一段寫道:“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孩子安詳地睡著,母親還哼著眠歌,一切都很平靜、溫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边@些舉動都體現了作者對家人的關心??梢姴皇羌依锏拿堋B撓狄幌伦髡咚幍纳鐣涂芍溃髡呤菍诎惮F實的不滿與苦悶。這正是作者通過文章表達出來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書:緣由:頗不寧靜、忽然想起。
講讀第二段:
(一)、提問:大家看看各小節都寫了些什么,總結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線索來寫的?
解答:按漫步荷塘的過程來寫。按作者的活動、視線的轉移,有層次地來展示荷塘月色,同時,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這樣一條線索使得情景交融。
幻燈片:來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漫步——思索。
(二)、講讀第2節。
提問:請一位學生找出小路的特點。作者在這一段中運用了什么手法來襯托月下小路的美?
解析:曲折、幽僻、樹多是小路的特點。幽僻是基本的特點。曲折和樹多構成幽僻的重要條件。
幻燈片: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沒有月光(陰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解析:這一對比就給以往那種陰冷的氛圍蒙上一層朦朦朧朧的詩意。
形成了靜悄、幽寂、朦朧的氛圍,這也是籠罩全文的氛圍。
(三)、講讀第3小節:
提問:這一段是講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請說說這種感受的具體內容。怎么理解這種感受?
解析:重點理解這個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作者懷著排除煩悶的心情來到荷塘邊上,月色淡淡,獨步塘岸,似乎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個“自由的人”。寫得很超脫現實,應該說這是作者內心所渴望而在現實達不到的。越是超脫越是自由,便越顯出作者在現實中的苦悶。
荷塘月色獲獎教案(通用22篇)篇十六
在夏天這個充滿浪漫的季節里,花無疑是最具代表的事物。夏天的荷花,婀娜多姿,冰清玉潔,別具特色。荷塘月色是多么令人神往的美好意境。我想給孩子創造這樣一個充滿浪漫和美妙的境界,荷塘、月色。毛筆作畫對于小班孩子來說,難度較大,運筆、握筆都成難題。忽略這些,只是簡單地表現荷花、荷葉,讓畫面充實、優美,領略的就是這樣的一個畫面結構和色彩合成,體驗創作的愉悅。
1、大膽運用毛筆畫荷花、荷葉,表現自己的“荷塘月色”。
2、嘗試合作布局畫面,運用簡單的色彩表現豐富的畫面內容。
景音樂《春江花月夜》,美工服、月亮教具、布置場地。
1、進入活動室,欣賞場地上布置的荷花池,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
2、“夏天到了,花兒都收縮了自己的花瓣,怕被太陽曬黑了。荷花池里卻綻放了無數艷麗的花朵。荷花不怕太陽,越開越大,粉粉的,映襯在碧綠的荷葉上更是美麗。瞧,攝影師把這些美景都拍下來了?!保ㄐ蕾p荷花課件)。
1、我們沒有照相機,可是我們有畫筆,你會用什么顏色把荷花畫出來呢?(幼兒講述)。
2、看看我們今天作畫的工具吧:鉛畫紙、毛筆、顏料(展示工具)。
3、要把美麗的荷花畫下來,小朋友可要看仔細了(教師示范)。
重點:毛筆蘸粉色,平按,表現花瓣,一片片花瓣組合,畫出荷花。換細筆,蘸綠色畫莖;大毛筆蘸綠色畫荷葉,荷葉要畫大些。
荷花池開了很多的荷花,小朋友來不及畫了,那么就要找好朋友一起,團結合作,一起完成。有的小朋友畫荷花、有的畫荷葉。完成圖畫后,可以請客人老師來欣賞一下作品,看看我們的“荷塘月色”還缺少些什么,再把它畫的更美些。
1、分組,分工。合作進行。
2、注意畫面的布局,要充實些。
重點:荷花的下筆要明快,幾筆完成一朵荷花。
1、邀請客人老師欣賞作品,并補充完善。
2、布置作品在背景簾上,播放背景音樂,互相欣賞?!昂妹赖暮商?,連月亮也陶醉了”(出示月亮教具)。
活動反思:“荷塘月色”一開始,我就給孩子創造了一個充滿浪漫和美妙的真實境界:荷塘、月色。在布置的場地上有綠綠的背景窗簾,鋪上大片大片的荷葉,襯托嬌嫩的荷花,一片荷花池儼然就在身邊,帶孩子進入的一剎那,傳來的就是一片驚嘆和欣喜。孩子深深陶醉了,她們親密的接觸著美麗的“荷塘”,依依不舍,對于的活動的開展更是津津樂道。孩子是在美好的境界中愉快地表達自己的荷塘月色之美。按筆、勾畫都是有神無形,但是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片荷花池的景色,合作、分享這美好的畫面,是最后的高潮。
荷塘月色獲獎教案(通用22篇)篇十七
1.理解文中“我”與世界的關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1、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2、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幫助學生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提高學生語言的審美情趣。
預習學案
1.請多遍通讀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關寫作背景
3、字音辨識
有人說文中寫了很多東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與一方荷塘不斷博弈的心。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兒,有家鄉。
文中有哪些詞語能表達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現出怎樣的特點?請大家梳理分別概括地寫在下列表中。
我與妻兒(1)我與曲徑(2.3)我與荷塘和月色(4.5)
我與妻兒(10)我與家鄉(7-9)我與荷塘四周(6)
梳理我與世界的關系:對抗或融合)
“我與荷塘月色”是公認最美的段落,沒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語言,只有進入畫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边@幅淡雅、朦朧的荷香月色圖訴說著怎樣的情語呢。第四段請同學們讀一下,進入畫境(生讀)同學們的概括是否準確?我們一起再來學習。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美麗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剛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順序)。微風過處,送來陣陣(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靜靜的(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分析:
再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下面老師為你們讀下第五段,同學們思考下,月光是無形的,作者是怎樣描繪它的呢?你最欣賞哪一處?注意畫出來談談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師展示四處,第五處學生可以自己發揮選擇)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淌(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霧飄(浮起)在荷塘里。
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4.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ó嫞┰诤扇~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
5.自選
分析:
再來看“我”與世界的關系:對抗或融合。(后黑板上與前副黑板)因為融合,我們的文章表現手法有了融情于景,因為對抗,也就有了以樂景寫哀情,倍增其哀的樂景襯哀情。他對抗是因為“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心緒不寧,是家事?是國事?(結合背景,蔣介石叛變革命,百姓處在白色恐怖中,作為愛國民主戰士,他是非??鄲炨葆?,希望借一方荷塘尋求解脫),當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圍的景致融為一體了,心靈得到了極度自由的舒展,進入到一種渾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這種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暫的,作為一個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始終是他不能拋棄的情懷。所以這篇文章的文眼應該就是“頗不寧靜”.
小結: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的,有人曾將它概括為一個“清”字。我想,這個“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潔,純真的品質(板書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能夠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豐富而優雅的儒者,能夠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詩意棲居在這個世界上的智者!
朱自清先生很厲害。月色本無形,他卻能以荷塘為依托,化無形為有形,使我們眼前葉朦朧、花朦朧、香飄水溶溶。月色無處不在。宋徽宗也曾給畫師們出過一道考題“踏花歸來馬蹄香”,香氣如何表現呢?聰明的畫師畫的是,蝴蝶追逐馬蹄,蹁躚起舞?,F在,我想請同學們在下面詞語中任選一個,寫一段話,要求就是化無形為有形。這些詞語是“寒冷,孤獨,愁緒,愛”。
荷塘月色獲獎教案(通用22篇)篇十八
寫于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作者也處于苦悶彷徨中,他想投身革命,卻有太多的顧慮和猶豫;他選擇了逃避,卻又在矛盾中掙扎。在如此復雜的心緒之下,他借景抒情,寫出了這篇著名的《荷塘月色》。
文章一開頭就點出全文的“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他想借游荷塘排解苦悶,于是作者從一開始就以獨處的心境創造出孤寂的氛圍,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文章有時直書胸臆,如第三自然段:
路上只有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作者可以不再逃避,直面自己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則是通過對周圍景色的描寫表現出來的?!拔覑蹮狒[,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看似矛盾其實卻并不矛盾,仔細想想,其實人大多都是這樣,在熱鬧中想冷靜,群居久了希望能獨處?!耙粋€人在……便覺是個自由的人”他得到的是思想上的自由?!拔仪沂苡眠@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一句感情起了變化,先前是潛藏在心底很難傾吐的淡淡哀愁,這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悅,反映出作者不滿現實而又幻想超脫現實的心態。正是這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給優美的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作者筆下的景也是淡雅、安謐、柔和的,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更多的是把感情寄托于景色中。如“這是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是路寂寞還是人寂寞?不言而喻?!皹淇p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睂懢爸须[約透著淡淡的憂愁和壓抑?!斑@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雖然是“熱鬧”,卻給人一種“鳥鳴山更幽”的感覺。“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仍然擺脫不了綿綿的愁緒。
荷塘月色獲獎教案(通用22篇)篇十九
1、德育目標:學習作者高潔的情懷和決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
2、知識目標:本文構思精巧。意境優美。語言清新,學習體會本文語言和藝術技巧的表現力。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能夠判斷什么是通感,體會本文比喻的妙處所在。
1、通過4-5段賞析,欣賞意境美,品味語言美。
2、理解作者在動蕩的年頭彷徨于苦悶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潔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懷。
1、作者之所以有“頗不寧靜”心情的原因。
2、作者寫江南采蓮舊俗的作用。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作者及時代背景,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教學步驟:
今天我們學習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一篇經典散文,它結構精致,意境優美,語言清新,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板書題目)。
本文寫于1927年,當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革命處于低潮,蔣介石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黨人和廣大革命人民的奮起反抗,同時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識分子的不滿和譴責。朱自清是一位有正義感的作家。他不滿于反動派的血腥屠殺,但因受階級的局限,沒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只能用消極態度表示不滿和反抗?!逗伞氛峭ㄟ^“我”在荷塘月夜的獨步、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在時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悶、彷徨無路的情緒和出污不染、潔身自好的情操。
學習寫景散文,首先要明白文章寫了什么景什么情,怎么寫的。
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章的結構內容。文章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想起荷塘。寫出游的時間、地點和緣起(心不靜)。
第二部分:(2-6)夜游荷塘。
1、(2-3)去荷塘的小路,勾勒荷塘輪廓,寫我路上的思緒,表達求靜的愿望(求靜)。
2、(4-5)寫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的奇景(得靜)。
3、(6)寫荷塘四周及遠景(出靜)。
第三部分:(7-完)荷塘歸來。
荷塘月色獲獎教案(通用22篇)篇二十
教學目標:1、學習文章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疊詞等形象描寫景物,表情達意的方法。
2、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表達效果。
3、欣賞文中描繪的美景。
教學重點: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課堂特點:高校課堂展示課型。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多年后,我們依然能記起《春》的美麗,也記得“父親穿著青布棉袍,黑布馬褂,蹣跚地爬過月臺”為我買橘子的《背影》,那濃濃的父子深情。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朱自清先生的心靈荷塘,欣賞另一篇。
散文。
二、夯基礎。
落實《導學案》識記積累,小組展示交流。
三、品語言。
1文中多處運用比喻修辭手法,請找出來,并舉例說說其運用的妙處。
教師歸納:比喻類型有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博喻就是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去說明一個本體,又叫連比。能將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內涵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出來。例如文中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形象地描繪了荷花在月下地晶瑩剔透,在綠葉襯托下地忽明忽暗和不染纖塵的美質。
2找出文中運用通感手法的句子進行賞析,并另外舉兩例。
a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等方面有相似之處。同時也烘托出環境的優雅與寧靜。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得名曲。
是視覺向聽覺的轉移。月光與樹影是寧靜的,用“名曲”來形容,將讀者帶入一種幻境,激發了讀者的聯想和想象。光與影的和諧分布于名曲的優美悠揚有相通之處,兩相烘托,給原有的意境帶來了溫馨、幽雅的氛圍。
3作者精心選用動詞,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請舉例說說。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以流水喻月光,用動感極強的動詞“瀉”加以點化,將月光寫活了,寫出了月輝照耀如傾如瀉的景象。
b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想是畫在荷葉上。
本來是倩影映在荷葉上,卻說成“畫”在荷葉上,“畫”含有人為動作,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揮墨描繪,表現出一種趣味,也顯露出作者的喜愛之情。
4本文有大量疊詞,請找出來理解品味。
本文疊詞大約有25處,形式概括為aabb、aab、abb、aa。作用:(1)更傳神地表現事物的特征和姿態:(2)富節奏感,給人音韻和諧的美感。
*小結*作者善用修辭、疊詞,選用恰當動詞,既傳神地表現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態,又使行文輕緩舒徐。
四、賞美景。
第4段: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的風姿,飽滿盛開或含苞待放的荷花,輕淡飄渺、親人心脾的荷香,脈脈含情的荷波。作者動靜結合,先寫田田的荷葉,后寫綠葉中開著得荷花和花苞,這是靜景,緊接著捕捉那微風過處葉動花顫的情狀,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此段文部寫月,卻處處有月。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是難寫之景,作者借荷葉、荷花、樹,寫出了月色的朦朧飄渺的特點。作者運用虛實結合和襯托的寫作技巧。單寫月光較單調,作者又著力摹寫月的投影,光影交錯,把岸邊樹、塘中荷連結在一起,構成了美麗而繁雜的圖案。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色。以樹為著眼點,由遠及近,寫出了樹色、煙霧、遠山、燈光、蟬聲、蛙聲。整個段落濃淡相間的勾勒了整個荷塘的月夜風采。
*小結*作者寫月色是荷塘里德月色,寫荷塘是月光下地荷塘,畫面立體感強,并且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濃淡相宜,不僅色彩均勻而且透出一股神韻,氤氳著濃濃的詩意。
五當堂檢測。
針對本文的某一特點寫一篇文學短評。以下題目供參考。
荷塘月色獲獎教案(通用22篇)篇二十一
1、細膩、傳神的語言風格。
2、新鮮貼切的比喻表達效果及移覺修辭手法的運用。
重點:通過品詞析句領會朱自清散文的語言之美。
難點:對通感這一修辭手法的掌握領會。
對于如此美的散文,我計劃采用電化教學手段,用圖文并茂的畫面和配樂朗誦營造情境氛圍。
以學生自主討論為主。一讀,讀課文。二看,看錄像。三議,互相討論。四讀,讀課文。
1、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后,在江蘇、浙江等地中學任教。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朱自清全集》。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朱自清是詩人,詩寫得很好,當然我們大家更熟悉的是他的散文名作《背影》、《綠》、《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朱先生散文語言清幽柔美,感情真摯樸素,長久以來為廣大讀者所贊賞和喜愛。名家對此也多有評說。
2、名家評說。
那么的文字,在新文學創作上,實在是一種稀有的收獲。
——王哲甫。
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夠滿貯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之美,要算他了。
——郁達夫。
朱先生的語言,歷來是‘’,在口語的基礎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話,毫無雕飾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揀練’的遣詞用字。??????把量詞活用為形容詞的‘一絲”“一帶”“一道”“一二點”等等,都生動的起了豐富、潤飾、強化形象的作用。
——金志華。
幾乎眾口一詞,對朱自清散文的文字之美倍加推崇。
3、詞語品評。
我們隨著作者的眼睛,來到了曲曲折折的荷塘邊,在荷塘上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田田”的葉子。這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姿態優美。
:高低有序,錯綜相間。以“田田”狀荷葉的稠密,因為稠密,我們便可想象流水應該是看不見了。除此以外,荷葉還是有層次的,高低不同,錯綜相間。因為荷葉的稠密和錯綜相間,所以首先引起注意的是荷葉,而荷葉看過了,在層層的葉子中間,才見到了零星地點綴著的白花。
小結:以上寫了荷葉出水很高,亭亭玉立的優美姿態。用到了哪些修飾詞?板書。
:花之少。
:與稠密,層層的荷葉相比,花就是點綴其間,映襯在荷葉綠色的背景上。“零星”和“點綴”可見花的數量之少,而且與荷葉的綠色形成色彩鮮明的對照。
:年輕女子體態輕盈柔美。
小結:以上寫了荷花在月色下的光輝。用到了哪些詞?板書。
到這里,荷葉,荷花都是靜態的,荷塘難道是這樣一直平靜的嗎?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一陣微風,送來了縷縷清香。且看作者怎樣寫這清香吧。
:細微,時斷時續。縷縷不絕。
:遠,不真切,依稀可辨。
小結:以上寫了荷香。清香給人什么感覺呢?板書。
微風送來了清香,也使得葉子與花有了一絲顫動。請大家注意“也”,與上面的微風相呼應。葉與花的顫動形成了一道波痕。
:幅度小。時間短。(不是一陣,不是一股,與微風相呼應)。
:幅度小,頻率快。(不是震動,也不是抖動)。
:與上文田田,層層相呼應。
:從田田,層層,肩并肩,密密而來?!澳獭钡牟ê郏沃^凝?依我想來,應該是葉子非常緊密,一動起來,重疊的部分顏色加深,好像荷葉的綠凝聚到了一處,而這點凝聚的綠很快傳到了荷塘對面,所以就形成了凝碧的波痕。
小結:以上寫了荷波。板書。
以上是對詞語的品評。朱自清的散文歷來為大家贊賞的是用詞的傳神,剛剛已經體味過他用詞的妥帖生動,此外比喻,比擬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新鮮和貼切也常令人拍手叫絕。他的比喻,比擬,通感等手法用的非常好,觀察和想象很新奇。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第四段中的幾個修辭句,體會它們的動人的魅力來自哪里。
因為葉子出水高,所以想到舞女,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亭亭玉立的舞女,身姿自然美極了,這個比喻非常形象,讓人一讀之后,就想起了舞女那曼妙的身姿,而荷葉出水很高的優美姿態也就躍然紙上。
“裊娜”和“羞澀”兩詞我們大家非常熟悉,是寫年輕女子的體態、神態的,兩者予人的印象都極美,非常賞心悅目。我們常見用花比人的,比如李白的那首有名的清平調“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用花來比美人,但在這里卻用人的神情姿態來比擬荷花,似乎荷花在作者眼中,也有了生命,有了一種靈動的美。它們在月夜的荷塘上盡情地舒展生命的美麗。它們在月色下泛著白光,像一粒粒的明珠發出光芒,映在稠密的荷葉上,又使人覺得是碧天里的星星,它們的純凈明澈,又像剛出浴的美人。作者這里連用三個比喻,但每個比喻側重點不同,引發人的聯想也是不同方向的,多角度地調動起了我們的想象力,這樣我們對荷葉,荷花就可以獲得多方面的印象,而它們在我們的心中也就活了。
清香像“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初看這個句子有些詫異,香味(嗅覺)怎會像歌聲(聽覺)呢?然而細加揣摩,就會明白:花少(零星,點綴),微風(不是大風),空氣???中飄來的荷香想必不是很濃,是淡淡的,而且隨著微風的方向回旋,似有若無,感覺上像遠處傳來的渺茫的歌聲,“渺茫”在這里給我們指示一個想象的方向,時斷時續,依稀可辨。(我們日常都有這樣的經驗:有時似乎聽到一絲聲音,但凝神細聽之下,又聽不到什么,不留意了,它卻又輕輕地鼓蕩你的耳膜,這聲音不辨方向,不知來自何處,卻又依稀可辨,這就是渺茫。
通常的比喻都是用具體的,熟悉的事物來比抽象的事物,但這里卻是用歌聲比香味,兩個都無色無形,難以捕捉。但它給人以新奇感,更能激發我們的想象力。這種感覺互通修辭學上叫做通感,或者聯覺?!巴ǜ小敝浮耙环N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點是“感覺的轉移”。細細體味這種“感覺的轉移”,非常巧妙,常常出乎我們意料,也超出一般人的常識范圍。
田田?(多,密)。
荷葉??亭亭?(美)。
層層?(層次)???????????????????靜態美。
零星?點綴(少)。
荷塘???????荷花??裊娜?羞澀(姿態)。
明珠?星星?美人(光,色)。
荷香??縷縷?歌聲(隱約細微)。
荷波??閃電(快)???????????????????????動態美。
流水??脈脈(深情)。
簡要概括本節課的知識點。和同學一起回顧那些精彩的用詞,體會那幾種修辭手法的妙用。
小作文?觀察你周圍的某一處景物,把它們在特定環境中的樣子描摹出來。盡可能把詞語用的妥帖一些。
請大家把下面的表填寫完整,使用了哪種修辭手法,并進行簡要說明。
景物。
修辭手法。
荷葉。
比喻?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
流水。
3、情與景的交融營造出的詩情畫意。
第二,朱自清是個詩人,他編選過詩,研究過詩,寫過詩,作為詩人的素養和審美趣味自然影響了他的創作,在這篇散文中追求一種聽覺上的音樂美和節奏感。作者在選詞用句方面的精雕細琢,形成了一種輕柔纏綿婉致的聲韻效果。
比如這段中用了許多疊音詞、雙聲和疊韻詞(這里主要分析修飾詞)。本段中出現了。
疊音。
雙聲。
疊韻。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層層。
零星。
裊娜。
粒粒。
縷縷。
仿佛?渺茫。
一絲。
閃電。
霎時。
密密。
宛然。
脈脈??。
(曲曲折折比起曲折,密密改為緊密,就沒有這種聽覺上的美感了。)大量雙聲、疊韻和疊音詞的運用,(全文雙聲有43處,疊韻有46處,疊音有34處)使得音節勻稱整齊,讀起來非常悅耳,而且諸多形容性修飾詞的運用,加長了句子,舒緩了節拍,給人一種流暢、不疾不徐的感覺。
從句式選用上看,全篇都是陳述句,陳述句的語調平和,輕松,舒緩,而且都是常式句,變化不大,(一般是主謂賓)與變式句強調某一部分不同,在情感的表達方面,好像一個人輕聲細語,娓娓道來,沒有太激烈的感情在內。以這段為例,極少簡單的短句,多為附加修飾成分的長句,甚至是復句,(從幾個方面反復描摹)復句中的幾個單句語意前后相連,這就使文章語意綿長,但作者用了許多助詞,故而句子讀起來不覺拖沓,反而節奏舒緩了許多。長句和復句節奏非常舒緩,但作者在每一個停頓處,選用在聽覺上非常悅耳的疊音、雙聲、疊韻詞加強這種節奏感。
語言分析過了,接下來我想談一談意境。其實剛剛就提到了繪畫般的意境,現在要做的分析是,情與景是怎樣交融起來的呢?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俞平伯曾有一段話說:(《清河坊》)。
(ppt)我們試想:若沒有飄零的游子,則西風下的黃葉,原不妨由它們花花自己去響著。若沒有憔悴的女兒,則枯干了的紅蓮花瓣,何必常夾在詩集中呢?人萬一沒有悲歡離合,月即使有陰晴圓缺,又何為呢?懷中不曾收得美人的倩影,則入畫的河山,其黯淡又將如何呢???一言以蔽之,人對于萬有的趣味,都從人間趣味的本身投射出來的。這基本趣味假如消失了,則大地河山及它們所有的蘭因絮果畢落于渺茫了。
(情)。
首先得說朱自清的感情基調。這點影響到他筆下景物的色彩。這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讀其書,想其人。朱自清是個文弱書生,他極少有“金剛怒目”的一面,但他有著大革命時期知識分子共有的苦惱,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對時局的關切,然而對現實是無能為力的,尤其是大革命失敗,蔣介石叛變革命,屠殺革命者,對他的觸動非常大,這種深深的憂傷和恐懼加快了他的退縮,他從革命初期的熱情高漲中很快就退到了象牙塔中,專心研究國學。他深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他沒有像周作人,俞平伯那樣,完全關到書齋里面,與現世隔絕。他是個清醒的思想者,他有著中正平和的生活態度,他論述剎那主義,追求生活的各個過程都有意義和價值,既不執著,也不絕滅的中性人生觀。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多處提到這種生活觀。既然不能舍棄生命,還得活著,那何不著眼于現在,對前此的過去,是無法改變了,對后此的將來,想也沒有用。所以還是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使每個現在都有意義,這樣也會過得輕松些。
這里只想分析前面提及的情與景是怎樣交融滲透在一起了呢?
作者在開頭提及心里“頗不寧靜”,但在第三自然段已說明“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這其實已為下文抒情定下了基調。暫得片刻自由的作者,心中充滿放松感,立刻就沉浸在了荷塘月色中。正是因為心緒寧靜,所以作者用心感受著這片脫離于人世的仙界。一是因為獨處,一是因為自然,這兩樣結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作者眼中心中獨一無二的荷塘。作者懷著自由和輕松的心情,看到的荷塘,荷葉,荷花,荷波,流水無一不美,無一不深情款款,有著美人的身姿,在微風中散發著幽幽清香,在微風中顫動,此情此景,如何不讓人陶醉??!作者對荷塘的描寫之細膩,對荷葉,荷花等的體察之深,尤其對荷香的感受和描摹,足可見出作者此時的心情之幽靜,而且充滿了文人筆下的詩情畫意,讀者自然也為這樣的一種畫境所化,如同身在其中了。
(ppt)?????????。
荷葉。
田田。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層層。
荷花。
裊娜。
羞澀。
如明珠。
如星星。
如美人。
荷香。
縷縷。
仿佛渺茫的歌聲。
荷波。
一絲。
閃電般。
凝碧的波痕。
流水。
脈脈。
荷塘月色獲獎教案(通用22篇)篇二十二
初步體驗將沙和水有利結合,使玩沙活動更富情趣,培養幼兒分工合作,以大帶小的團體協作精神,感受接近大自然所帶來的樂趣。
喜歡參與游戲,體驗。
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2、各種塑料玩具(小鴨、小魚、烏龜、螃蟹、青蛙等);
3、活動前收集(小草、落葉、枝條若干);大場地沙池一塊。
(一)活動前的“熱身運動”
1、教師將幼兒帶到沙池邊,觀看沙池。引導幼兒談話:“哇!今天我們的沙池里來了好多的小客人,他們是誰呀?”幼兒答:“小鴨、小魚、烏龜、螃蟹、青蛙。”師:“我們下去和他們一起玩好嗎?”(調起幼兒的積極性后)教師請幼兒做好進入沙池的準備。(脫鞋襪、卷袖口與褲口)
2、進入沙池,教師帶領幼兒一起學學沙池里的小動物:我學小鴨搖搖擺、我學小魚游呀游、我學青蛙跳跳跳、我學螃蟹橫著走、我學烏龜爬呀爬,爬呀爬,爬呀爬,爬到媽媽身邊來(請小朋友爬到老師身邊集中)。
(二)教師講解活動玩法和要求
玩法:先請幼兒在沙池里挖一個大坑作池塘,接著將挖好后將一次性臺布鋪在池塘底部(防止水很快滲入沙里);再把“池塘”灌滿水,然后將各種玩具放進“池塘”,最后在完成的作品加上一些裝飾。
(三)引題讓幼兒產生興趣
1、師:“今天小動物們和你們玩得可開心啦!可是它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們知道他們是住在哪里的嗎?請小朋友們動動腦筋想一想?”(幼兒開始自由討論)。
(四)幼兒活動,教師指導
1、兩位老師協商以大帶小原則,分別將中班小班幼兒分成六組。
2、根據幼兒的年齡和能力的情況,指導他們進行分工合作活動,中小班幼兒一起合作挖沙坑;中班幼兒進行鋪池塘、運水灌水;小班幼兒進行找、送小動物進池塘等。
3、活動時,提醒幼兒不要將沙弄到眼睛或鼻子等五官部位,要注意他人的安全和衛生,懂得照顧小班幼兒。
4、教師點評活動情況,讓幼兒相互欣賞各種各樣的“池塘”作品。
游戲是最適宜于促進幼兒主體性和個性化教育的形式,因此,教師應積極地將理念轉化為行為,注重在活動中觀察、捕捉幼兒的興趣,把握時機及時引導,促使孩子們更深入進行游戲,讓孩子在健康游戲中得到更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