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編寫初三教案時,應根據學生的學情和能力,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和策略。初三教案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制定的,用于指導教學活動的一種書面計劃,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在編寫一份較為完美的初三教案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特點,結合學科的教學要求和教材內容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三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三化學第一章教案(匯總13篇)篇一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3、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關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重點、難點:
1、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書寫和意義。
2、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號的書寫和意義,元素周期表的排規律和相關信息。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其本質區別是什么?
2、什么是原子相對質量?
情景導入:
講授新課:
一、元素(板書)。
講解:無論是木炭中的`碳原子,還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們的核電荷數(即質子數)。
都是6,說明它們都含有碳元素。又如:二氧化碳分子里的氧原子與氧氣分子中的氧原子其核電荷數都是8,稱為氧元素。
提問:二氧化碳是由幾種元素組成?(四氧化三鐵、氯酸鉀呢?)。
小結:1、元素概念:見課文第71頁(板書)。
講解:核電荷數(質子數)決定元素的種類。目前已發現的元素有一百余種,物質二千多萬種,這千千萬萬物質都是由一百多種元素組成的。元素只論種類,不論個數。
講解:根據我國文字的形象化,講解這一百余種元素分為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和稀有氣體元素。
小結:金屬元素:如:na、mg、al、zn、fe、……。
2、元素非金屬元素:如:c、si、s、p、cl、n、……(板書)。
稀有氣體元素:如:he、ne、ar……。
閱讀:課本第71頁圖4-4,找出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兩種非金屬元素和兩種金屬元素。
3、元素的讀法、寫法(板書)。
講解:利用板書講解元素名稱(我國命名、國內通用)、元素符號(用拉丁文名稱的第一個大寫字母表示,若幾種元素名稱的第一個字母相同時,可再附加一個小寫字母區別,如fe。一大二小國際統一)的讀法、寫法。
閱讀:課本第73頁表4-3的常見元素的名稱、符號,要求學生掌握26種元素的名稱與符號的讀法、寫法。
4、元素符號的意義:
講解:元素符號的意義:表示一種元素,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
提問:如何表示幾個原子呢?
小結:元素符號前邊的化學計量數表示原子個數。
如:2h表示兩個氫原子。
討論:元素與原子的比較。
小結:元素與原子的比較表。
元素原子。
概念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一類原子的總稱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區別元素一般用于說明物質的宏觀組成。
元素是同一類原子的總稱,只表示元素的種類不說明個數,沒有數量多少的含義。
元素可以組成單質和化合物原子一般用于說明物質的微觀構成。
原子指微觀粒子,講種類,講個數。
初三化學第一章教案(匯總13篇)篇二
知識與技能。
認識石蠟的性質,初步學會對蠟燭燃燒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準確描述,學會填寫實驗報告。
過程與方法。
2.初步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表述能力等;。
3.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實驗探究的一般流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探究活動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對現象的觀察和描述。
教學難點:實驗探究基本流程的應用、觀察和描述現象方法的滲透。
教學工具。
教學過程。
環節一:引入,提出實驗探究的基本流程。
【引入】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科學家們得出化學結論必須以實驗為依據,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
板書:科學探究的一般流程(具體內容略)。
環節二:應用科學探究流程探究蠟燭及其燃燒。
板書:一、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點燃蠟燭前:
【布置任務】請觀察蠟燭并結合生活經驗,說說你知道哪些關于蠟燭的信息?
【引導】將學生所提到的性質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分類。
【強調】研究物質要關注物質的性質。
【過渡】下面,我們就應用科學探究的一般流程來探究蠟燭物理性質中的溶解性。
探究1:蠟燭的溶解性(板書)。
【布置任務】如何研究蠟燭在水中的溶解性呢?
【演示實驗】切一段蠟燭,放入水中。
【指導】實驗報告的填寫。
【強調】如何觀察和描述現象(如何選擇觀察點,即預期現象)。
點燃蠟燭時:
【布置任務】點燃一支蠟燭,觀察,盡可能全面地描述蠟燭燃燒時的現象。
熄滅蠟燭:
先請學生熄滅蠟燭,觀察現象。
并給出關于蠟燭燃燒時示范性的描述。
【強調】研究物質時應該關注物質的變化。
并由觀察到的三層火焰結構引出新的問題。
探究2:蠟燭火焰各層溫度比較(板書)。
【布置任務】應用探究流程對蠟燭火焰各層溫度進行比較。
【巡視】指導學生實驗。
【指導】實驗報告的填寫。
【過渡】你還想探究哪些問題呢?
探究3:蠟燭燃燒的產物(板書)。
【布置任務】應用探究流程探究蠟燭燃燒的產物。
你還需要老師提供哪些信息?
如何檢驗水(h2o)?
如何檢驗二氧化碳(co2)?
為什么要用干而冷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用玻璃片行不行?
燒杯罩在距火焰太近或太遠行不行?會有什么影響?
為什么要用玻璃片蓋住燒杯?
【巡視】指導學生實驗。
【指導】實驗報告的填寫。
【拓展】蠟燭火焰中存在鉆石顆粒。
環節三:歸納總結,對探究實驗的再認識。
回顧:實驗探究的主要環節及注意事項。
小結:通過探究活動,在化學實驗中應關注哪些方面?
環節四:作業。
按對以下問題進行探究,完成實驗,記錄步驟和現象,填寫探究實驗報告。
實驗一:蠟燭熄滅后產生的“白煙”是否可以點燃?
實驗二:探究如果蠟燭沒有棉芯,是否可燃?
初三化學第一章教案(匯總13篇)篇三
2、理解置換反應概念及應用,化學教案-氫氣的實驗室制法。
3、了解原子團的概念,知道so42-、co32-、no3-、oh-。
1、掌握實驗室制取氫氣反應原理和操作。
2、學會氫氣檢驗和驗純。
復習提問:1、電解水的化學反應方程式:2、氧氣和氫氣的檢驗方法。3、實驗室制取氧氣的程序。
我們已經掌握了實驗室制取氧氣的順序,本節學習氫氣的實驗室制法也按著這個順序進行。
閱讀課本回答下列問題:
(實驗)鎂鐵鋅都跟稀硫酸反應生成是氫氣,但反應的速度不同、鎂最快、鐵最慢、只有鋅反就應適中:
化學反應方程式:
mg+h2so4===mgso4+h2↑。
fe+h2so4===feso4+h2↑。
zn+h2so4===znso4+h2↑。
強調反應的速度和制取氫氣的藥品:
以上三個化學反應方程式是屬于哪種化合反應類型。這也是我們今天又要學習的另一種化學反應類型。
原子團:so42-、co32-、no3-、oh-原子團在許多化學反應里當作一個整體。
置換反應:定義:
注意:反應的特征:反應前后都有單質存在。
zn+h2so4===znso4+h2↑。
見課本:適用于反應物為固體與液體,且不需要加熱(與氧氣相比)。
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氣法收集。
點燃:發出淡藍色火焰。
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先把導管放入水中,再雙手握住容器的外壁)。
2、導氣管稍露出橡皮塞。
3、長頸漏斗應插入液面以下。(目的是為了防止生成的氣體從長頸漏)。
4、點燃前應先檢驗氫氣的純度。
作業:p。
補充作業:
1、氫氣和氧氣的實驗室制法的區別:
氫氣。
氧氣。
初三化學第一章教案(匯總13篇)篇四
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2、了解有關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
能力目標:
1、通過活動與探究,使學生學會對獲得的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結論的科方法。
2、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樹立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辯證觀點。
教學重點:
燃燒條件及滅火原理.
教學難點:
燃燒條件及滅火原理.
教學方法:。
探究式教學法、討論法、歸納法、演示實驗法.
教學用具:。
本課題中所有探究活動和演示實驗用品、課件。
教學思路:
1、結合課本圖7-1、7-2、7-3、組織學生討論并舉例說明燃燒對人類生存和工農業生產的意義.
2、根據課本活動與探究實驗,總結通常情況下燃燒的三個條件.
3、根據學生各學習小組深入消防重點單位、如加油站、油庫、商場等地實地調查后搜集到的有關火災事例及常用的滅火方法等材料,各小組展開討論,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演示課本p126活動與探究實驗及[實驗7-1],然后師生共同歸納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4、對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教師演示[實驗7-2],同時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展示燃燒和爆炸的有關圖片,讓學生識記,培養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
5、課本p131頁習題1、2、3、及課本討論內容通過課堂討論隨堂解決。
(1)什么叫燃燒?(2)燃燒應具備什么條件?
(3)滅火的原理及滅火的方法有哪些?(4)引起可燃物爆炸的原因是什么?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作業:。
為什么火能推動人類歷史前進?那么人們如何保留火種,今天讓我們對火,即燃燒作一。
個初步的科學的解釋。
三、講授新課:。
[板書課題]第七單元、燃料及其應用。
課題1燃燒和滅火。
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提問]:既然燃燒對人類生活和工農業生產如此重要,那么你知道什么叫燃燒嗎?
燃燒應具有什么樣的條件呢?
[演示實驗]:。
按照課本p124頁活動與探究實驗內容進行演示實驗,為了減少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的盲目性,教師應進行指導.
[學生觀察]白磷燃燒實驗現象。
初三化學第一章教案(匯總13篇)篇五
1、了解化學實驗對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認識化學實驗的目的和意義,了解實驗的注意事項。
3、了解常用儀器的名稱、使用范圍。
4、能進行藥品的取用、加熱、洗滌儀器等基本實驗操作,了解操作要求。
二、重點、難點。
1、儀器的識記。固體、液體藥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熱試管里的液體藥品。
2、滴管的使用。
三、課前準備。
實驗儀器及藥品:試管、鑷子、藥匙、量筒、酒精燈、試管夾、試管刷、大理石、碳酸鈉、稀鹽酸、硝酸銀溶液、氫氧化鈉溶液、硫酸銅溶液。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學習課題:走進化學實驗室。
教師活動:展示化學家的實驗室圖片,介紹科學家取得的成功與無數的實驗是分不開,讓學生知道實驗的重要性。
學生活動:觀看、思考。你已經知道什么?
演示實驗:
課題1固體藥品的取用:
(展示藥品):大理石、碳酸鈉。
2、如何將碳酸鈉粉末放入試管內而不沾在試管壁上?應使用什么儀器?
(實驗探究)。
1、用鑷子夾取一塊大理石放入試管中,并將試管放在試管架上。
2、用藥匙取少量碳酸鈉粉末放入試管中,并將試管放在試管架上。
課題2液體藥品的取用。
展示藥品:稀鹽酸。
(提出問題):1、回憶日常生活中,我們怎樣將一種飲料從瓶子倒到杯子中而不滴灑?
2、如何將稀鹽酸倒入試管內?
課題3量筒的使用。
初三化學第一章教案(匯總13篇)篇六
本節選自科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二節-水的組成。
二、課型。
實驗探究課.
三、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
在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中,關于水的組成這節課的目標設定為認識水的組成,根據實驗現象推斷水的組成。因此,從課程標準的角度出發,重點應該讓學生通過檢驗確定兩種氣體,以及化學反應中元素種類不變的觀點,清晰的理解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在科粵版教材《水的組成》這一節,首先通過圖文配合的方式介紹了水的物理性質。在水的組成專題下,首先讓學生從已有的經驗中明確水的組成,之后再通過驗證實驗的方式進行活動探究,并設計了具體的實驗問題供學生填寫。而在水分子化學式的確定部分,教材中給出了阿伏伽德羅定律供學生利用,從而推理出一個水分子中含有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我認為這一部分對學生的信息綜合能力要求較高,教師應當予以適當簡化。最后,教材簡要的說明也可以通過氫氣的燃燒證明水的組成。通過分析,我認為應該將本節課的重點放在水分解產物的檢驗,以及水的元素組成的推理上,同時,我大膽的在本節課中引導鼓勵學生從分解水自己設計實驗方案來驗證水的組成。
四、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剛開始接觸化學,對實驗探究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缺乏設計實驗的思路以及具體的實驗方法,因此需要教師的有意培養。而且學生在由實驗現象提升到實驗結論這一部分存在較大的問題,需要教師一步步的引導。而在水分解的微觀過程中,學生缺乏對微觀世界的感知與認識,通過動畫及圖片的設置,可以增強他們進行多視角的認識,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內化。
五、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水的物理性質。
(2)認識水的組成。
(3)能結合分子、原子的知識從微觀的角度分析水分子的微觀構成,得出水的化學式。
2.過程與方法:
(1)結合資料,從人類認識水的組成的過程中體會科學探究和思維方法,認識實驗探究和創新思維的重要性。
(2)通過電解水實驗,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實驗現象的能力。
(3)借助多媒體指導學生觀察動畫和圖片,培養學生的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正確地對待客觀事物,愛護自然資源的情趣。逐步建立認識人類物質世界的過程和方法,增強科學探究的精神。
六、教學重點:
電解水的實驗。
七、教學難點:
通過電解水的實驗歸納、分析得出水的組成。
八、教學準備。
水電解器、直流電源、火柴、酒精燈、木條、電解用水、氫氧化鈉溶液。
初三化學第一章教案(匯總13篇)篇七
1.通過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對化學式進行計算分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有關化學式的相關計算。
2.通過不純物中有關化學式計算的分析,讓學生學會理清復雜計算的思路。
3.通過計算的體驗,總結一些規律和計算技巧。
引導學生分析:根據化學式,從量的角度可以進行哪些簡單計算。
1.相對分子質量2.物質中某種元素化合價3.一個分子中各個原子個數比4.物質中各種元素間質量比5.物質中某種元素的質量分數。
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氫四種原子的個數比為:1:1:2:4。
c.尿素中碳、氧、氮、氫四種元素的質量比為:12:16:14:1。
d.尿素中氮元素質量分數算式為:×l00%。
2.今年1月份的雪災對我國南方的電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種融雪劑含有na2sio3(硅酸鈉),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價是()。
a.+1b.+2c.+3d.+4。
3.紅寶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鋁(al2o3)請你根據上面幾個方面對al2o3進行快速的計算。(已知:相對原子質量al-27,o-16)。
例1.今年4月,北京奧運會"祥云"火炬載著中國人民對世界人民的友誼,開始了全球傳遞。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結構模型如右圖),則丙烷的化學式是。
例2.當前高效能的砷化鎵太陽能電池。產生能量的效率高達33%.已知砷化鎵中,as元素化合價為-3價,則ga元素的化合價為+3,則砷化鎵的化學式是為。
初三化學第一章教案(匯總13篇)篇八
1、掌握一種溶液組成表示方法——溶質的質量分數,能進行溶質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
2、初步學會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
重點: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的概念和簡單的計算以及配制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
難點:溶液的質量分數的概念的引入。
本課題內容圍繞溶質的質量分數展開,先介紹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概念,然后利用這一概念進行簡單計算。計算類型大致分為三種:1、已知溶質和溶劑的量,求溶質的質量分數;或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質的質量分數一定的溶液,計算所需溶質和溶劑的量。最后練習配制溶質質量分數一定的溶液。
【講解】在實際應用中,常要準確知道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有溶質的質量。如在施用農藥時,過濃會毒害農作物,過稀則不能有效地殺蟲滅菌。因此,我們需要準備知道溶液的組成。
1、概念:溶質質量與溶液質量之比。
m質??。
2、公式:溶質的質量分數=???????×100%。
m液。
【學生練習】。
按下表所給的量配制氯化鈉溶液。
溶質質量(g)。
溶劑質量(g)。
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
10。
90。
20。
80。
1、步驟:計算,稱量,溶解。
2、儀器:
稱:托盤天平,藥匙。
稱量。
量:量筒,膠頭滴管。
溶解:燒杯,玻璃棒。
【學生練習】試驗9~7例題(略)。
書43【例題2】略。
【討論】解這道題的關鍵是什么?
【分析】抓住關鍵:溶液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不變。
【小結】本課題所學知識主要有哪幾個方面?其中計算有哪幾種類型?
【作業?】p45?6.7.8。
【課后記】本節理解不困難,重點在練習上。
初三化學第一章教案(匯總13篇)篇九
知識: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并對空氣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認識。
能力: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
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重點難點。
了解空氣的組成及空氣污染與防治。
教學方法。
實驗探討法、課堂討論啟發式講解法。
教學用具。
儀器:鐘罩、水槽、燃燒匙、單孔橡皮塞、集氣瓶、燒杯、乳膠管、導管、雙孔橡皮塞、彈簧夾、酒精燈。
藥品:紅磷、水。
其它:火柴。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引入】人類和一切動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氣體?
空氣是一種“看不到摸不著”的天然物質,它跟我們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種物質組成還是由多種物質組成的呢?今天我們進一步學習有關空氣的知識。
【板書】一、空氣的組成。
【提問】1.空氣就在你周圍,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質嗎?
2.空氣是一種單的一物質嗎?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組成呢?
【演示實驗】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課本p.7圖1-1)。
思考、回答問題。
回憶什么是物理性質,思考回答問題。
激發學生學興趣,引入課題。
復習緒言中物理性質概念,使學生產生求知欲。引入空氣組成的討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介紹儀器名稱,操作順序,提示學生觀察要點:紅磷燃燒的主要現象和水面變化的情況。
【學生分組的實驗】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教參p.7圖1-1)。
介紹儀器名稱,裝置原理,操作操作順序,注意事項。
用燃著的火柴檢驗瓶內剩余氣體。【分析討論】啟發引導學生分析討論:
1.紅磷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說明紅磷燃燒所消耗的是空氣中的什么氣體?
2.為什么紅磷燃燒時只消耗了鐘罩或集氣瓶內氣體的1/5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著的火柴伸入鐘罩或集氣瓶內,火柴熄滅說明了剩余氣體具有什么性質?
【板書】空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它不是單一的物質,是由多種氣體組成。空氣中主要成分是氧氣和氨氣。
【講述】人類對空氣認識的歷史過程(利用投影掛圖講解)。
【小結】空氣的成分其積極分數: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氣體和雜質(0.03%)。
【投影】課堂練習一(見附1),指導學生做練習。
填寫觀察記錄:
紅磷燃燒時有大量。
用燃著的火柴伸入鐘罩內,火焰。
實驗記錄:
紅磷燃燒時有大量。
生成,打開彈簧夾后,燒杯中的水會進入集氣瓶,約占瓶容積的。
火焰。
分析、思考、討論、歸納得出結論。
理解記憶。
閱讀課本p.7~p.8。
準確記憶。
做練習一。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實驗的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進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教育。
鞏固加深理解記憶。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問題引入】你知道污染空氣的是哪些物質?來源于哪里?如何防治空氣的污染嗎?(結合掛圖、投影討論)。
【板書】二、空氣的污染與防治。
1.污染空氣的性質:粉塵、有害氣體。
2.污染物的主要來源:礦物燃料、化工廠的廢氣,汽車排放的尾氣等。
3.防治和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認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消除、減少污染源。
【投影】課堂練習二(見附2)。指導學生做練習。
【課后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我們了解了空氣的組成,空氣的污染與防治,認識到保護環境是重要的,是每個公民都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投影】隨堂檢測(見附4)。
思考、看投影片討論。
閱讀課本p.9第二、第三自然段。
討論、歸納、綜合、記憶。
做練習二。
歸納、總結。
獨立完成檢測題。
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
加強學生對環境保護重要性的認識。
鞏固已學知識。
學生歸納總結,老師補充完整。達到本節教學目的。
及時反饋。
附1:課堂練習一。
1.空氣中按體積計算,含量最多的氣體是()。
(a)氧氣(b)氮氣(c)二氧化碳(d)稀有氣體。
2.在100升空氣里氮氣的體積大約是()。
(a)78升(b)78%(c)21升(d)21%。
3.空氣中氧氣與氮氣的體積比約為()。
(a)4:1(b)1:4(c)1:5(d)4:5。
附2:課堂練習二。
4.排放到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大致可分為()。
(a)一類(b)兩類(c)三類(d)四類。
5.造成大氣污染的有害氣體是()。
(a)氮氣、氧氣(b)稀有氣體、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d)氮氣、二氧化碳。
6.下列情況一般不造成空氣污染的是()。
(a)煤燃燒生成的煙(b)汽車排氣生成的煙霧。
(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d)放鞭炮產生的煙霧。
7.被污染了的空氣會嚴重地損害的健康,影響的生長,造成對自然資源及建筑物等的破壞。
8.在發展生產的同時,必須要充分認識的重要性,注意消除以保障人類的健康和保護自然資源。
附3:課堂練習答案。
1.b2.a3.b4.b5.c6.c7.人體作物8.保護環境污染源。
附4:隨堂檢測。
1.將下列數據(在空氣中的體積分數)序號填入有關物質后面的括號內。
(a)78%(b)21%(c)0.94%(d)0.03%。
(1)二氧化碳()(2。
初三化學第一章教案(匯總13篇)篇十
1.認識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實驗,初步學會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的方法。
2.初步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知道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嚴謹的科學態度、正確的操作方法是保證實驗成功的關鍵。
通過對蠟燭及其燃燒的實驗探究活動,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學習觀察化學實驗現象的基本要領,學習用科學的語言描述實驗。
蠟燭燃燒生成物的`探究。
1.要學好化學,必須認真做好實驗,仔細觀察,并記錄和分析實驗現象。
2.化學學習中,思維習慣很重要,對遇到的現象、問題要善于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么。
一、預習導航:
1、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實驗,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通過。
以及對xx的觀察、記錄和分析等,可以xx和xx化學原理,學習的方法并獲得化學知識。
2、什么是科學探究呢?在生日晚會上,停電時我們都用過蠟燭,你還記得蠟燭燃燒是什么樣子?點著之后你又看到了什么?參考課本p12進行家庭實驗:
3、通過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實驗,填寫下列空格:
(1)取一支蠟燭,用刀切下一小塊,把它放到水中,可以觀察到蠟燭,
說明蠟燭_______溶于水,蠟燭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
(2)點燃蠟燭后可觀察到其火焰分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層。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約1秒鐘后取出,可以看到最先碳化的是火柴梗__________,說明火焰各層中________的溫度。所以我們在用蠟燭火焰加熱物體時,應用它的_______進行加熱。
(3)熄滅蠟燭時,可觀察到_______________,用火柴點蠟燭剛熄滅時的白煙,可觀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課堂探討:
1、對蠟燭及其燃燒現象的探究。
觀察順序:點燃前--燃燒時--熄滅后;。
2、提出問題:蠟燭越來越短生成了什么物質?
假設與猜想:
設計實驗方案:
實施方案-----得出結論:
3、提出問題:蠟燭熄滅后白煙是什么成份?
假設與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實施方案----得出結論----表達交流。
4、通過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活動,那我們以后應該怎樣去學習化學?
三、課堂練習:
()1.蠟燭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了。
a.水b.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和水d.灰燼。
()2.下列有關蠟燭的敘述正確的是。
a.蠟燭是無色、無味、透明的固體,質硬,不溶于水。
b.蠟燭沉入水底,說明它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c.蠟燭在空氣中燃燒有明亮火焰,稍有黑煙,放出熱量。
d.蠟燭燃燒后的產物是二氧化碳。
()3.將某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由此可以確定該氣體是:
a.氧氣b.空氣c.二氧化碳d.水蒸氣。
[能力闖關]。
4、取一只干燥的燒杯罩在蠟燭火焰上方,片刻后觀察到燒杯內壁上_____________產生,說明蠟燭燃燒生成了________:取下燒杯,迅速翻轉,向燒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蕩,觀察到___,說明蠟燭燃燒生成了________。
5、用一根玻璃管伸入蠟燭火焰的焰心中,再用點燃的火柴靠近玻璃管的另一端,可觀察到的現象是有火焰產生,這說明焰心有_____。
[中考連接]6.設計一個實驗方案:證明蠟燭燃燒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只要求寫出操作、現象和結論。
7.蠟燭燃燒剛熄滅時產生的白煙是什么?
問題:蠟燭剛熄滅時,總會有一縷白煙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以下假設:
a.白煙是燃燒時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煙是燃燒時生成的水蒸氣。
c.白煙是石蠟蒸氣凝成的石蠟固體小顆粒。
實驗:(1)吹滅蠟燭,立即用一個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罩住白煙,其目的是為了驗證假設(填序號),但是這樣做并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原因是。
(2)吹滅蠟燭,立即用一塊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煙上,玻璃片上沒有出現水霧,說明白煙不是。
初三化學第一章教案(匯總13篇)篇十一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通過對日常生活現象和化學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使學生理解理解物質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初步概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注意培養學生科學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們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教學重點: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教學難點:物理變化與物理性質,化學變化與化學性質的區別。
教學方法:探究—歸納總結法。
教學準備:[實驗1-1]-[實驗1-5]。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二次備課。
新課導入:緒言課的幾個實驗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后有許多同學提問:為什么白紙噴“水”會變紅,再噴“水”紅色又消失了呢?生活中也有許多現象: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水蒸氣和冰,鋼鐵制品會在潮濕的空氣中生銹?這又是為什么呢?下面我們就來學習物質的變化。
一、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介紹]觀察實驗方法:看、聞、觸摸。
觀察實驗的步驟:1、實驗前,物質的色、態、味等。
2、實驗過程中,發光、放熱、生成氣體、沉淀等現象;。
3、實驗后,物質的物質的色、態、味等;。
思考:物質變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質?
[實驗1-1]水的沸騰。
[實驗1-2]膽礬的粉碎。
[實驗1-3]膽礬溶于水后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實驗1-4]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
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填表:
實驗序號變化前的物質變化時的現象變化后的物質變化后有無新物質生成。
1-1液態的水有水蒸氣產生;又變成冷凝的水液態的水無。
1-2藍色塊狀膽礬塊狀變成粉末狀藍色粉末狀膽礬無。
1-3藍色硫酸銅溶液變成藍色渾濁物藍色氫氧化銅沉淀有。
1-4塊狀石灰石有氣泡產生二氧化碳氣體有。
【討論、歸納】1-1、1-2中水和膽礬發生了狀態和形態的變化,但無新物質生成,1-3、1-4中有顏色的變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氣體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質。
結論:1、2是物理變化,3、4是化學變化。
得到:1、定義。
2、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3、化學變化常伴隨的現象。
4、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聯系。
[課堂練習]。
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1、化學性質:
2、物理性質:包括: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密度等。
(1)熔點和沸點。
熔化:固態變成液態。
熔點:熔化的溫度。
沸點:液態變成氣態。
(2)密度: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
(3)顏色、狀態、氣味。
[實驗1-5]聞氣味的方法。
[課堂練習]。
【課堂小結】。
【作業布置】。
【板書設計】課題1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一、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
1、定義: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變化是生成了新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
2、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有其他物質生成。
3、化學變化常伴隨的現象:顏色改變、的放出氣體的、生成沉淀、吸熱和放熱、發光等。
4、聯系。
二、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
1、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2、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
初三化學第一章教案(匯總13篇)篇十二
1.知道海洋是人類天然的聚寶盆,蘊藏著豐富的資源;能說出海洋資源包括化學資源、礦產資源、動力資源、生物資源等。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蘊藏的主要物質。
3.通過對海水淡化的實驗探究,知道蒸餾法是海水淡化最常用的方法。
4.認識海洋資源的開發對人類進步的重要作用;認識合理進行海洋開發、保護海洋環境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關注社會和人類生存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1.知道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能說出海洋資源包括化學資源、礦產資源、動力資源、生物資源等。
2.學會用辨證的思維分析問題,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我國的萬里海疆,不僅美麗,而且富饒!它蘊藏著種類繁多、儲量巨大的資源,被人們譽為“天然的魚倉”、“藍色的煤?!?、“鹽類的故鄉”、“能量的源泉”。
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海洋資源包括化學資源、礦產資源、動力資源、生物資源等。
初三化學第一章教案(匯總13篇)篇十三
(1)空氣成分的探究實驗。
(2)空氣的主要成分和組成。
(3)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學習重點】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探究空氣中o2的體積分數。
【學習難點】初步理解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原理。
【前預習】。
1.你對空氣有哪些了解和認識?(如有什么樣的外觀?性質?含有哪些成分等)。
2.用膠頭滴管向試管中滴加液體的操作是怎樣的?膠頭滴管吸取液體的原理?
4.生活中你見過或知道哪些污染空氣的現象存在?
【堂探究】。
【自主學習1】我們同學現在對空氣都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在二百多年以前,人們對空氣卻知之甚少。最初,人們對于物質為什么能夠燃燒著迷,激發了好多人的研究興趣,于是一些科學家對于“燃燒的本質”展開探究,經過若干科學家的不懈努力,這一奧秘逐漸被揭開,空氣的成分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下面讓我們沿著科學家的足跡,步入空氣成分的探究中吧。
閱讀本第26頁的內容,思考完成以下問題:
1.在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中主要有什么操作,出現了哪些現象?
2.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中得出了什么結論?
【實驗探究】觀察老師的演示實驗,完成下面表格。
實驗步驟實驗現象實驗結論。
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將燃燒匙中的過量紅磷點燃迅速放入集氣瓶中。
反應停止,冷卻到室溫后打開止水夾。
【交流討論】請同學們結合本內容和小組討論,共同完成下列內容:
1.寫出該反應的字表達式。
2.總結實驗結論。
3.總結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并討論若操作不當可能引起怎樣的后果?
【自主學習2】閱讀第27頁內容,思考并討論以下問題:
1.空氣中的各成分及其所占的體積分數。
2.找出混合物和純凈物的概念。
3.判斷下列物質屬于混合物還是純凈物,并說明依據。
空氣海水氧氣石灰水冰水混合物冰。
【自主學習3】閱讀本第28—30頁內容,完成下面問題:
1.空氣中相對穩定的三種氣體是?它們都有哪些主要用途?
成分主要性質主要用途。
氧氣。
氮氣。
稀有氣體。
2.什么可以造成空氣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3.綠色化學的主要特點:。
(1)充分利用資和能,采用的原料;
(2)在的條下進行反應,以減少向環境排放廢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圖使所有作為原料的原子都被產品所消納,實現“零排放”;
(4)生產出有利于、社區安全和的.環境友好的產品;
注:綠色化學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學原理從頭消除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