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莫言的蛙的讀后感篇一
第一次拜讀莫言先生的作品,覺得他的書實在是不可思議,不管是輝煌瑰麗的描寫還是深刻難解的情節,都讓人拍案叫絕。尤其是他把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民間故事與當代社會現實相結合,讓讀者既看到歷史又看到現實,讓人時而沉浸在回憶的美好中,時而又不得不面對著生活的殘酷。他的書,實在深奧,得多讀幾遍才能悟出其中的邏輯和道理。
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莫言的文筆可謂行云流水般通暢。書中的描寫濃墨重彩,透過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一望無際的似血的紅高粱,瓦藍的天空下如小島一般的村莊。與此同時,我似乎聞到了醉人的三十里紅的香氣;聽到了墨水河橋上不絕的槍炮聲。我一遍又一遍感嘆這本書的精彩,莫言的文學功底非常人能及。在莫言筆下文字都變得鮮活生動了,我像是在賞畫,并非在讀書。
除了絢爛如云霞的描寫,還有生動質樸的人物對話。簡潔明了,又不乏有市井平民的說話語氣,但在書本上很少出現。莫言的筆觸很鋒利,他剖析人性、倫理,所以這本書又“血淋淋”的,像一個被剝了皮的人一樣,五臟六腑、骨骼、血管都清晰可見。
我還喜歡他所描寫的人物,他是以孫輩的口吻來寫的,好想是寫他爺爺奶奶那一輩人的故事。九兒,余占鰲,豆官,戀兒,羅漢,土匪們,官員們,侵略者,被侵略者……形形色色的人物充實了這本書的.核心內在。其中我最喜歡九兒這個人物,雖說是個裹小腳的農村婦女,但性格極其倔強,潑辣,灑脫,明辨是非,大度從容,是當時社會中鮮有的婦女形象,給人一種“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感覺。對這個人物,莫言也隱含了對當時婦女所處的水深火熱的境遇的一個批判。
最后,便是這部書的內容與核心精神。如果說人物給這部書注入了生命力,那歷史背景就給這部書加大了深度。這部書的核心就是一個“國”字,抗日部分描寫的比較多,這本書中的戰爭描繪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身臨其境。我們沒有經歷過戰爭,但在讀他的書時,真覺得自己就站在戰場上,面對著槍林彈雨,很有張力。余占鰲所帶領的抗日武裝出場次數最多,也是十分頑強的一股力量。余占鰲,作者筆下的爺爺,是典型的的山東男人的代表,血氣方剛的硬漢,戰場上保家衛國,出生入死,但也深藏著柔情,如果再足智多謀,有一點兒文化點綴就好了。紅高粱一樣的精神,要一直傳承下去,如莫言最后寫的那樣。
這部書展示了不同方面的文化精神,你再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些方面,可以說太深奧了,仿佛看盡人生百態,善惡丑美。
莫言的蛙的讀后感篇二
莫言他說自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莫言能獲得諾獎,是靠他的實力,這種實力不是一日之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靠著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愛、對生活的愛,靠著植根于人民、植根于生活,靠著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理解、無情的解剖及深邃的思考,更靠著一個作家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才會創作出那么多震撼人心的偉大作品。
在莫言講述中還有一個讓我感受頗深的故事,莫言一家在過年時才吃一頓餃子,當有一個行乞的老人到莫言家時,莫言拿出紅薯干打發老人,立馬遭到母親的訓斥,端出自己的半碗餃子給老人。一年一次,在那個饑荒的年代,吃頓餃子異常奢侈,但莫言的母親毅然不顧自己的溫飽將彌足珍貴的餃子送與老人,這就是善良,也讓我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給予。莫言雖然也給了老人東西,但那僅僅叫施舍,而莫言媽媽的叫饋贈,反觀后者遠遠比前者高尚。莫言把自己不愛吃的東西送給別人,這是對老人的不尊重;而莫言媽媽把自己最喜歡的餃子送老人,這是高尚的品德更值得很多人去學習。
我雖然沒看過的莫言的作品,但他用講故事的方法發表自己的獲獎感言,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實與他在務農時大量的閱讀是分不開的,莫言連躲雨的時間都要看書,所以我們要學習莫言那種愛讀書的精神。
從莫言的獲獎感言中,我感受到他的樸實,他的真誠,他的作品獲獎,我認為是當之無愧的,因為他敢講實話,他敢剖析現實社會,他敢說出自己對事物的想法,他寫作的源泉來自生活,來自活生生的現實社會,我們應向他學習那種敢說真話、樸實、真誠的精神。
莫言的蛙的讀后感篇三
20xx年在中國的土地上發生了一件令全國人民高興的事情。莫言獲得了中國首個諾貝爾文學獎,打破了中國人拿不到諾貝爾獎的魔咒。不僅是我,乃至全中國人民得知這個消息都神采飛揚,為這位作家喝彩。
莫言知道自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他“驚喜而又惶恐”。“驚喜”是自然的,大家都能理解。但是,“惶恐”又是從何而來呢?原來偉大的作家跟大多數明星一樣,會擔心是不是有更多的人盯著自己找毛病,為難自己。
我認為莫言的這種擔心是多余的。俗話說:“身正不怕影子斜。”倘若真有一些無聊的、鉆牛角尖的人死盯著莫言,并挑一些毛病為難他,也未必是一件壞事。我們知道世上沒有完美的人。人犯錯誤是正常的事,但不能犯低級錯誤。俗話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堅信作家莫言能正視自己的缺點并吸取教訓、改正毛病。這樣,人們也會諒解你。
莫言說:“果真頒給自己,那么很多作家都具備了獲獎的資格。”這句話流露出了莫言的謙虛。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這句話其實也是這位作家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根本原因。他的謙虛使他不想去攀比,使他的作品的內容更加真實、感情更加深厚。
文學大家的背后缺少不了一種高尚的品格。而這些品格正是引領他們走向成功道路上的指向標。我們青少年從小就要具有良好的品格,從小就應該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
莫言的成功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也是我們青少年努力奮斗的目標。相信不久的未來,中華兒女會拿到更多的諾貝爾獎,獲得屬于他們的成功。
莫言的蛙的讀后感篇四
紅高粱作為《紅高粱家族》的第一部分,整體以膠平公路的伏擊戰為主線,其間以意識流的結構穿插著回憶,使人不斷聯想在這片高粱地里發生的故事。敘述主體在“我”“父親”“爺爺”“奶奶”之間自由轉換。看似凌亂的劇情發展夠成了意識流敘述風格的特色。
在山東高密縣東北鄉一帶,生活著一群有血性的人種。有個叫戴鳳蓮的女子,該當要出嫁的年齡了,愛財的爹媽將她許配給燒酒作坊單家做媳婦。哪知單家之子患有不治之癥麻風病,流膿血淌黃水誰嫁他誰就毀了。轎子頭余占鰲實際上是土匪頭子,也許是出于拯救戴鳳蓮的目的,在她嫁到單家沒兩天,他就將單家父子殺了,并在高粱地里要了她。
戴鳳蓮留住準備散伙的長工們,成了燒酒作坊的新主人。為頭的羅漢大叔,繼續主事。他還負責飼養東家的兩頭大黑騾子。
日本人說來就來。進村抓民伕為他們修公路,劉羅漢與騾子一起被抓去。公路橫跨墨水河,河上原木橋不行了,不可以載重汽車,要修石橋。羅漢大叔搬石塊過程中遭遇監工毒打,產生逃跑念頭。夜間本已成功脫逃,因要一同解救出騾子而再次被捉。日本人將劉羅漢剝皮示眾,激起民憤。
一民女喜歡上余司令下屬任副官,前往找他時誤入余司令叔父處,并遭其奸。任副官以離任相要挾,要求正法余大牙。千兵易聚,一將難求。余司令為嚴肅軍紀,揮淚斬叔。
“一隊隊暗紅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網,幾十年如一日。”小說集中筆力,講述一次抗擊日軍的伏擊戰的經過。余占鰲率部隊在公路兩側的高粱地里埋伏,準備狙擊從橋上經過的日本人的汽車隊,為羅漢大叔報仇。戴鳳蓮親自為部隊戰士送飯,途中被前來的鬼子槍彈擊中。余占鰲與敵人激戰,燒了敵人汽車,擊斃鬼子一少將,雙方傷亡慘重。戴鳳蓮血灑高粱地,成為抗日烈士。
作者著重歌頌一群有著傳奇色彩的人群。“他們殺人越貨,精忠報國,他們演出過一幕幕英勇悲壯的舞劇。”他們之中,有余占鰲,有劉羅漢,也有戴鳳蓮。
戴鳳蓮在彌留之際,有一段對生命的留戀和熱愛的話:“天賜我情人,天賜我兒子,天賜我財富,天賜我三十年紅高粱般充實的生活。天,你既然給了我,就不要再收回,你寬恕了我吧!”“天,什么叫貞節?什么叫正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惡?你一直沒有告訴過我,我只有按著我自己的想法去辦,我愛幸福,我愛力量,我愛美,我的身體是我的,我為自己做主。”“我什么都不怕。但我不想死,我要活。”我要多看幾眼這個美麗的世界。
莫名其妙的有很多感觸,卻不知道來自哪里,因為觸目驚心的赤裸的戰爭描寫,還是離我遙遠卻感覺似曾相識的高密鄉的味道。或者,這些我根本沒有懂得,或許我什么也沒有從這本書得來,但是,內心總有那么一點抽搐。我會想象著靜靜的躺在高粱地里,嗅著黑土地的芬芳,聽著烈風拂過高粱頭顱的瑟瑟之聲,還有滲透在空氣里甘冽的高粱酒的醇香。抹去眼里的那份聰明伶俐,摘下頭上的家兔耳朵,純粹的沉浸在這片高粱地里,浸泡在濃濃的高粱酒香里。
莫言紅高粱讀后感范文三
莫言的蛙的讀后感篇五
這段令人心酸的文字是感恩閱讀系列《感恩生活》書中一篇莫言書寫的.名為《賣白菜》的文章中的一段小節。
一棵白菜,對闊綽的家庭而言,不過是飯桌上的調劑,登不了大席面,但對于貧苦人家的孩子,也許是新年的所有意義。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小時候與母親賣白菜時因自己多算了別人的錢而使白菜沒能賣出去的經歷。盡管孩子十分渴望在新年能吃上香噴噴的白菜餃子,但是貧窮的生活讓這小小的盼望成為泡影。但兒時的記憶也許會鞭策作者一輩子。
在文章里,我們和作者一起體味著生活的酸楚。可是,在人們過著酒足飯飽的生活中,卻經常忘記曾經的清貧。比如說,有人從星級酒店吃飽喝足出來后,看見路旁那些可憐的乞丐,不但不給予他們幫助,甚至還辱罵、毆打他們。這些人都忘記了,自己也是清貧出生。再比如說我們學校的學生,吃飯時只挑自己喜歡的菜來吃,不喜歡的便統統倒在泔水桶里。他們都忘記了那首《憫農》詩;忘記了自己在學校所交的高昂花費都是父母的血汗錢。
當我們離貧苦越來越遠,富裕更能告訴我們前人的遭遇。生活真的來之不易,我們應當珍惜目前擁有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