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霧都孤兒讀后感篇一
孤兒,一個一提起就讓人心酸的話題。他們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一生下來就無父無母,累了只能露宿街頭,靠富人施舍為生。英國著名的文學家狄更斯就巧妙的通過孤兒寫了著名的喜劇小說《霧都孤兒》。
《霧都孤兒》以孤兒奧利費為主要人物,又以霧都倫敦為背景。描寫了孤兒奧利費從小在孤兒院受盡欺凌,逃到倫敦后又不幸陷入賊窟的坎坷經歷。反應了19世紀英國正是資本主義經濟蓬勃發展、社會矛盾非常尖銳復雜的時代。
小說里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傲慢無禮的曼太太、兇殘暴力的賽克斯、溫文爾雅的布朗羅老先生、多才多藝善良如天使的露絲小姐、高傲自大的警察局局長兼法官方先生,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外科醫生格林威格先生,特別是他說的一句話〝如若不是我愿意吃了我的腦子〞這句話讓我看出格林威格先生是個憨厚善良、幽默風趣的人。
同時,奧利費的真誠勇敢也讓我十分感動。在奧利費逃到倫敦又不幸陷入賊窟后他沒有選擇當小偷也沒有陷入金錢的誘惑而是在思想上與他們作斗爭。在這件事中我看出了奧利費的善良和內心的純潔,使我更加喜歡這位勇往直前、堅持不懈的主人公。
好人終究能得到回報,傲慢無禮的曼太太被剝奪了權勢與地位,兇殘暴力的賽克斯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而善良的奧利費最終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盡管希望在奧利弗的眼里是哪么的渺茫,可憑著他的堅持不懈還是獲得了幸福。奧利弗這種堅持不懈的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霧都孤兒讀后感篇二
書中描寫孤兒等待、盼望有人領養和在收養家庭掙扎著生活的情節容易引起有同樣經歷的人產生共鳴,對于已經得到幸福或脫離苦難的孩子來講,主人公的遭遇會是記憶深處的一把鑰匙,打開陳年的酒釀,而記憶的味道可能并不醇香。很多人不愿提及作為孤兒時流浪或被收養的經歷,并不是覺得難以啟齒,而是不想讓稍微愈合的傷口又撕裂開給別人看,無論是關心愛護自己的現養父母、朋友、老師或是愛人,都很難跨越他們心中的屏障,即使現在的生活幸福穩定,那道枷鎖也無法輕易地解開,像書中的主人公一樣,一旦把所有的愛和希望寄托在一個人身上,就注定要失去,從童年到成人后一直這樣,再也不易將心門徹底敞開。
失去——重獲——再失去,是作者隱隱設置的一顆催淚彈:
一無所有的孤兒被收養后希望能吃飽穿暖活下去,然而收養家庭并不盡如人意,逃離或再次被拋棄的孩子又無依無靠,經歷第二第三第n個家庭后,孩子早已淡然,不再抱怨更沒有期望。
妮芙和“德國仔”的重逢似乎是主人公生活中幸福的.巔峰,而好景不長(秀恩愛果然死得快),結婚不久德國仔陣亡。妮芙把孩子送人,不是沒有能力撫養,我想她是不想面對故去愛人的影子,應該也包含對命運的失望吧。
薇薇安一直認為妹妹梅茜在大火中喪生,得知她生還被徳裔夫婦收養時妹妹卻已高齡亡故,仿佛從手中掙脫的風箏,飄浮在遠遠的天邊,看得見卻夠不到了。
作者正是抓住人們的同理心,不呼吁不煽情,以娓娓道來的敘事讓讀者陷入此情此景久久難忘。無論我們是不是孤兒列車上的一員,都可以體會到流浪在這人世間,孤獨無依時連落在肩上的雪花都無比沉重。
霧都孤兒讀后感篇三
“霧都?是倫敦嗎?孤兒?”我在圖書館的茫茫書海中,手指點到了這本書后停住了。連續的問號在我腦海中翻轉,抽出書盯著封面的小男孩定住了。“多美麗的生命啊,怎么成為孤兒了呢?”心想著。
主人公奧利弗是多通俗的名字,一個私生子。從一出生,就注定要在濟貧院里受到來自各方面的虐待和欺辱。濟貧院,聽起來多溫暖的地方,但在那時卻如人間地獄。全力實施的“濟貧制度”讓奧利弗喝了一兩個星期的稀粥,衣服在身體上飄蕩直響。貧民人數如同他們日益枯瘦的身體一樣日漸衰減,有錢人卻因此狂喜不起。《霧都孤兒》中諷刺的語言如同針扎入心臟般刺痛了我。
最終奧利弗逃脫痛苦,得到紳士的解救,感受情人的愛撫。這樣的結局養我感到一絲絲的安慰。好人應該得到好報,這才是公平的。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選擇往好的方面改變。人活著就不能向命運,惡勢力低頭,要為一生拼搏。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讓我們拼盡全力成為有尊嚴,有善心的人。
霧都孤兒讀后感篇四
在那個善與惡共同綻放的時代,英國表面上輝煌無比。可是,在帝國的底層,無家可歸的窮人極寒交迫,很多人被活活餓死;嬰兒還沒有看清這個絕望的世界就早早夭折。
而為了救助窮人而成立的濟貧院,也只是做表面文章,并不能改善情況。背后的原因,竟是因為哪些富太太、闊老爺們不愿意投資。在富人對窮人無情冷漠的情況下,窮人為了活下去,鋌而走險,去偷盜、搶劫,很多人因此而被絞死。
那些富有的人何曾想過,如果他們施了善心,提供了幫助,這些人原本可以安分地生活下去。窮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貴族們在干什么呢?他們建造水晶宮,極盡奢華,每面墻都價值上萬英鎊。貴族們有閑錢浪費在自己窮奢極欲的生活上,也不愿意拿出一英鎊去幫助窮人。
對他們來說,炫耀自己的財富比窮人的生命更重要。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豺狼都知道將獵物分給群體里的弱小者,相比之下野獸和人的品質誰更高一些呢?真是諷刺啊!
越是那樣的環境中,善良越是顯得彌足珍貴,就像寒夜中的火焰,給人們帶來溫暖。奧利弗得到了一位老先生和女管家的幫助,他們知道奧利弗偷了手帕,但還是寬容地幫助了他,盡心竭力治好了奧利弗的病。
在那個黑暗的時代,肯定還有很多這樣的好人,他們像啟明星一樣給人們帶來希望。
看完這本書之后,我仍然沉浸在故事中,好像我就是奧利弗,體驗到他的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好書總是讓人百讀不厭,我想我還會再看幾遍這本書。
霧都孤兒讀后感篇五
作為元四大悲劇之一,《趙氏孤兒》是一出交織著忠義與誠信,復仇與殺戮的驚心動魄的悲劇,極具感染力,被稱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哈姆雷特》。程英的忠貞不渝、忍辱負重,不禁令人動容。其精彩之處,在于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以及人物的內心矛盾。
《趙氏孤兒》最后的結局,便是趙氏孤兒知道了真相后,手刃仇人,報仇雪恨。當程嬰告訴他,他的義父就是當年的殺父仇人時,趙氏孤兒在激烈的內心沖突后,選擇了殺掉養育他16年的義父,終于報仇雪恨。在中國人的筆下,血緣是至高無上的力量,為此,可以拋棄16年的感情,而選擇選擇報仇的。這集中反映了中國的悲劇文化精神,也突出體現了中國人一向看重的道、忠、義等情懷。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程嬰,他很忠實趙家,是忠實的門客,正所謂“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成大事者確實應該有他的那種謀略,要有所犧牲,犧牲自己的妻子,兒子,在仇人屋檐下臥薪嘗膽十六年,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并且在屠岸賈大肆搜捕趙氏孤兒時能果斷的作出決策,聯合公孫仵臼,救趙家的唯一血脈。很難想像出人為了報仇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智慧、忍辱負重的精神。在仇恨面前,親情,骨肉也變得不堪一擊。程嬰和公孫杵臼為幫助忠義的趙氏不惜犧牲生命,這種俠義之風著實讓人欽佩。尤其是程嬰,為了保護趙氏孤兒竟用自己的親生骨肉為餌,來騙取屠岸賈的信任,而且甘心背負罵名十五載。報仇成功后,程嬰不圖回報,不慕榮華,以死明志,追尋故友,這種情義深深感動了世代們。
許多人不能夠理解《趙氏孤兒》中體現的忠義精神,不能理解為什么那么多義士能為了一個孩子而輕易地去死。其實,眾義士為了保存滿門忠烈的趙氏孤兒而舍生取義 ,此處的孤兒已不僅僅是一個小生命,而是一種正義的象征,他是為趙家報仇的唯一火種。所以與其說這五位義士為存孤而死,倒不如說為忠義而亡。
《趙氏孤兒》中所體現的善與義,仁與忠,也是我們當今時代所需要的英雄氣概、英雄精神。它能激發我們民族氣節的情愫,這種忍辱負重、這種忠義精神,堪稱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之瑰寶,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后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