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總結是一個整理和歸納的過程,通過總結過去幾個月的學習和生活經歷,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長軌跡。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軍訓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
實用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模板15篇)篇一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說、地圓說、地心說、日心說、大爆炸宇宙學說。
宇宙的基本特點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
天體的分類星云、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
天體系統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日地平均距離1.496億千米。
實用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模板15篇)篇二
當前我國水土流失狀況表現為三個特點:
1、面積大,范圍廣。
根據遙感調查,全國現有土壤侵蝕面積達到357萬km2,占國土面積的37.2%。水土流失不僅廣泛發生在農村,而且發生在城鎮和工礦區,幾乎每個流域、每個省份都有。從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分布來看,東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9.1萬km2,占全國的2.6%;中部地區51.15萬km2,占全國的14.3%;西部地區296.65萬km2,占全國的83.1%。
2、強度大,侵蝕重。
我國年均土壤侵蝕總量45.2億噸,約占全球土壤侵蝕總量的1/5。主要流域年均土壤侵蝕量為每平方公里3400多噸,黃土高原部分地區甚至超過3萬噸,相當于每年2.3cm厚的表層土壤流失。全國侵蝕量大于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噸的面積達112萬km2。
根據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以及流失強度綜合判定,我國現有嚴重水土流失縣646個。其中,長江流域265個、黃河225個、海河71個、松遼河44個,分別占41.0%、34.9%、11.0%和6.8%。從省級行政區來看,水土流失嚴重縣最多的省份是四川省,97個;其次是山西省,84個;然后依次是陜西省63個,內蒙古自治區52個,甘肅省50個。
實用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模板15篇)篇三
降水多少的影響因素分析:
(1)大氣環流因素——決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風控制區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副高控制區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氣、熱帶沙漠氣候區、地中海氣候的夏干;赤道低壓帶控制區降水豐沛;西風帶降水多,信風帶降水少。(要注意風的來向:迎岸風往往多雨;離岸風則少雨)。
(2)天氣系統因素——低壓中心和低壓槽部位降水多,高壓中心和高壓脊部位降水少;鋒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貴陽冬雨、北方夏季暴雨;氣旋過境降水多,如西歐冬季、東北和江南春季;反氣旋過境降水少,如伏旱;臺風過境降水多。
(3)洋流因素:沿海暖流流經區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經區降水少。
(4)海陸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內陸降水少。
(5)地形地勢:暖濕氣流在山脈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焚風效應)。
實用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模板15篇)篇四
高二地理知識點是很多的,那可以分為幾大類呢?不知道的考生看過來,下面由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二地理知識點。
總結。
大全”僅供參考,持續關注本站將可以持續獲取更多的資訊!
1、地理位置分析:
絕對位置+相對位置。
(1)半球位置。
(2)大洲交界或國界位置。
(3)經緯度位置高低中緯熱帶、溫帶、寒帶。
(4)海陸位置。
(5)相對位置:相鄰地區(國家、經濟發達區);交通位置(重要海峽、鐵路樞紐、港口)。
2、描述某地的地形特點:
(1)以什么地形為主(五大地形)。
(2)地勢起伏(相對高度,大、小)。
(3)地勢特征(東西南北中,哪高哪低)。
3、某地地形分布特點:
描述哪個方位是以什么地形為主即可。
4、判斷地形地勢的依據:
(1)等高線的分布。
(2)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向相反)。
(3)水系的形狀(向心狀即盆地,中間低、四周高,放射狀即山地,中間高、四周低)。
5、我國一些地形區的地貌(地形)特征:
(1)青藏高原:雪山連綿,冰川廣布。
(2)云貴高原:崎嶇不平,地無三里平。
(3)內蒙古高原:地面坦蕩。
(4)黃土高原:支離破碎、千溝萬壑。
(5)橫斷山區:山高谷深,山河相間……。
6、分析某區域地形地貌成因:
(1)流水的侵蝕:黃土高原地貌、河流峽谷(v形谷如三峽)、瀑布、丹霞地貌(廣東)。
(2)水對可溶性巖石(石灰巖)的溶蝕和侵蝕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貴、云)。
(3)流水的沖積(堆積或沉積)作用:平原、沖積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島(沖積島)。
(4)風力的侵蝕作用:風蝕蘑菇、風蝕洼地、風蝕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5)風力的沉積作用:沙丘(沙漠)、黃土高原。
(7)地殼斷裂下陷,形成地塹: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陽湖、貝加爾湖、坦葛尼喀湖、死海、臺灣海峽等。
(8)巖層斷裂上升(塊狀山):泰山、廬山、華山等。
(8)板塊相撞: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等)和高大年輕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溝、地震、太平洋中的島弧。
(10)板塊張裂,地殼下陷:東非大裂谷、紅海、死海、約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遺體堆積而成(珊瑚島):馬爾代夫、南海諸島、太平洋諸多島嶼、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噴發物堆積而成(火山島):夏威夷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等。
(13)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層易被侵蝕。
(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巖層受擠壓,堅實不易被侵蝕。
拓展閱讀:高中地理怎么學好。
1.及時復習,重復記憶。
克服遺忘、加強記憶的最好辦法,就是重復,這也是由人的生理結構所決定的。以學生準備一周后的一次測試為例,剛學完的第一天要復習兩遍,第二天再復習一遍,第三天不要復習,第四天再復習一遍,第五六天不要復習,第七天再復習一遍。
2.調動感官,增強記憶。
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由多種感官(眼看、耳聽、口誦、手寫、腦想)參加的學習活動,其記憶效果最好。在學習中,應當盡可能多地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做一做。并將其結合在一起。如在讀圖時,不僅僅是觀察地圖,還可以根據需要用筆進行勾畫涂抹。
3.適當聯想,趣味記憶。
同學們在學習地理時除了進行重復記憶、感觀記憶之外,還可以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利用聯想、理解增強記憶。可以將一些內在聯系并不緊密的地理事物編成一些朗朗上口的短語或句子,也是一種有效的記憶方法。在學習中國政區圖,記憶我國省區輪廓時,同學們可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形象地記憶,把黑龍江形象地看成一只美麗的天鵝,陜西省形象地看成跪著的兵馬俑,而臺灣省又像一葉正在駛向祖國懷抱的小舟……等等,這樣記憶的效果也是比較好的。
4.把握聯系,理解記憶。
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這就決定了地理知識之間也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例如:關于日本,課本介紹的內容是很多的,應當找到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記憶,可以這樣聯系:日本是亞洲東部的位于太平洋上的一個群島國家,地理位置決定了日本的氣候是海洋性的季風氣候,海洋性的季風氣候降水豐富,加上國土狹小,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河流短促,水力資源豐富;在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山地和丘陵地區分布著廣闊的森林;日本的礦產資源貧乏,但利用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海上交通便利的條件,大量地進口工業原料和燃料,由于國內市場狹小,大量的工業品需要出口,所以工業集中分布在多優良港灣的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群島國家的附近海域漁業資源豐富,日本的漁業發達。
實用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模板15篇)篇五
1、地理位置分析:
絕對位置+相對位置。
(1)半球位置。
(2)大洲交界或國界位置。
(3)經緯度位置高低中緯熱帶、溫帶、寒帶。
(4)海陸位置。
(5)相對位置:相鄰地區(國家、經濟發達區);交通位置(重要海峽、鐵路樞紐、港口)。
2、描述某地的地形特點:
(1)以什么地形為主(五大地形)。
(2)地勢起伏(相對高度,大、小)。
(3)地勢特征(東西南北中,哪高哪低)。
3、某地地形分布特點:
描述哪個方位是以什么地形為主即可。
4、判斷地形地勢的依據:
(1)等高線的分布。
(2)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向相反)。
(3)水系的形狀(向心狀即盆地,中間低、四周高,放射狀即山地,中間高、四周低)。
5、我國一些地形區的地貌(地形)特征:
(1)青藏高原:雪山連綿,冰川廣布。
(2)云貴高原:崎嶇不平,地無三里平。
(3)內蒙古高原:地面坦蕩。
(4)黃土高原:支離破碎、千溝萬壑。
(5)橫斷山區:山高谷深,山河相間……。
6、分析某區域地形地貌成因:
(1)流水的侵蝕:黃土高原地貌、河流峽谷(v形谷如三峽)、瀑布、丹霞地貌(廣東)。
(2)水對可溶性巖石(石灰巖)的溶蝕和侵蝕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貴、云)。
(3)流水的沖積(堆積或沉積)作用:平原、沖積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島(沖積島)。
(4)風力的侵蝕作用:風蝕蘑菇、風蝕洼地、風蝕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5)風力的沉積作用:沙丘(沙漠)、黃土高原。
(7)地殼斷裂下陷,形成地塹: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陽湖、貝加爾湖、坦葛尼喀湖、死海、臺灣海峽等。
(8)巖層斷裂上升(塊狀山):泰山、廬山、華山等。
(8)板塊相撞: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等)和高大年輕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溝、地震、太平洋中的島弧。
(10)板塊張裂,地殼下陷:東非大裂谷、紅海、死海、約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遺體堆積而成(珊瑚島):馬爾代夫、南海諸島、太平洋諸多島嶼、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噴發物堆積而成(火山島):夏威夷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等。
(13)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層易被侵蝕。
(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巖層受擠壓,堅實不易被侵蝕。
實用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模板15篇)篇六
答:產業轉移是指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產業轉移可分為區域產業轉移和國際產業轉移。
2.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規律是什么?
答: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呈現出按經濟發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轉移的規律。
3.為什么東南亞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工業化之初都重點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 答:因為工業化初期缺乏資金、技術、管理經驗,但勞動力價格較低。
4.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勞動力因素;內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場因素;其他如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原生產地用地緊張、低價昂貴,環境污染嚴重等。
5.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有什么影響?
答: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改變區域地理環境;改變勞動力就業空間分布。
6.產業轉移對產業結構調整有什么影響?
答:對發達國家而言,原主導產業順利實現向國外轉移,可使國內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為產業結構順利調整創造了條件;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接受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可以加快本國或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的時間,從而加快工業化的進程。
7.在產品生產環節的價值鏈中,各環節有什么差異?
答:從效益高低方面而言,研發、設計環節和品牌、營銷環節的附加值最高,效益高;生產加工環節附加值低,效益低。從全球分布而言,研發、設計環節和品牌、營銷環節主要分布在發達國家;生產加工環節主要分布在發展中國家。
8.產業轉移是如何改變區域地理環境的?
答:一方面,產業轉移改變了區域的地理景觀;另一方面,產業轉移伴隨著環境污染的轉移和擴散。
實用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模板15篇)篇七
全球定位系統各組成部分的關系:
由于衛星的位置可精確得知,在gps觀測中,我們可得到衛星到接收機的距離,利用三維坐標中的距離公式,利用3顆衛星,就可以組成3個方程式,解出觀測點的位置(x,y,z)。考慮到衛星的時鐘與接收機時鐘之間的誤差,實際上有4個未知數,x、y、z和鐘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顆衛星,形成4個方程式進行求解,從而得到觀測點的經緯度和高程。圖3—1—7顯示了gps接收機的定位原理。
當接收機處于3顆以上的衛星交叉測量范圍時,就能顯示所處位置。
1—6顯示了所接收的衛星信號情況,接收機處于某顆衛星的精確測量范圍中時,它接收這顆衛星的信號就較強。gps接收機只收不發信號,故不受衛星系統和地面控制系統的控制,用戶數量也不受限制。
探究二全球定位系統的應用。
1.全球定位系統的特點。
gps技術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動測量的特點。
(1)全球、全天候工作。全天候指包括所有復雜天氣在內的各種天氣。gps全天候是指gps不受天氣限制,在任何氣候條件下都能使用或工作。
(2)能為用戶提供連續、實時的三維位置、速度和精密時間,不受天氣的影響。
(3)定位精度高:單機定位精度優于10米,采用差分定位,精度可達厘米級和毫米級。
(4)功能多,應用廣:隨著人們對gps認識的加深,gps不僅在測量、導航、測速、測時等方面取得更廣泛的應用,而且其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擴大。
2.全球定位系統的主要功能。
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導航。
3.全球定位系統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被廣泛應用于各種領域,在應用時主要利用了其定位和導航功能。具體如下表所示:
【】。
(1)gps在汽車導航中的應用。
gps系統的智能調度功能,使裝有gps的出租汽車配備合理,能程度地滿足乘客的要求,從而減少了空載率,降低能源消耗,節省運行成本,并使行車、乘車安全系數大大提高。當車輛在營運途中出現機械故障、交通事故或人員意外受傷等情況時,可通過gps及時采取救援措施。gps系統還能監控聲音,對于司機不文明用語或刁難、欺騙乘客等行為,通過gps遙控監督,對司機及時發出警告,責令其立即改正。一旦車輛遭劫或被盜,跟蹤監視系統和車載報警系統會不斷地將車輛位置、前進路線以及緊急報警信號等,發送到監控中心,以便通過衛星定位跟蹤,鎖定車輛的具體位置并報警,甚至發出遙控鎖車指令,使車輛強行熄火,停止行駛。
(2)精準農業。
通過實施精準耕作,可在盡量不減產的情況下,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有效避免資源浪費,降低因施肥除蟲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gps可以應用于土壤養分的分布調查,在播種前,可用一種適用于在農田中運行的采樣車輛按一定的要求在農田中采集土壤樣品。車輛上配置gps接收機和計算機,計算機中配置gps軟件。采集樣品時,gps接收機把樣品采集點的位置精確地測定出來,將其輸入計算機,計算機依據地理信息系統將采樣點標定,繪出一幅土壤樣品點位分布圖。
gps可以監測作物產量,在聯合收割機上配置計算機、產量監視器和gps接收機,就構成了作物產量監視系統。對不同的農作物需配備不同的監視器,例如監視玉米產量的監視器,當收割玉米時,監視器記錄下玉米所結穗數和產量,同時gps接收機記錄下收割該株玉米所處位置,通過計算機最終繪制出一幅關于每塊土地的產量分布圖。通過和土壤養分含量分布圖的綜合分析,可以找出影響作物產量的相關因素,從而進行具體的田間施肥等管理工作。gps幫助合理施肥,便于農業管理。設置有gps接收機的噴施器在gps的控制下,依據土壤養分含量分布圖,能夠精確地給田地的各點施肥,施用的化肥種類和數量由計算機根據養分含量分布圖控制。利用飛機進行播種、施肥、除草等工作,代價昂貴。利用gps對飛機精密導航,合理地布設航線,將大大節省飛機作業費用,大約可以降低50%。具體應用中,利用gps定位技術可以使飛機在噴灑化肥和除草劑時減少重疊,節省化肥和除草劑用量,避免過多的用量影響農作物生長,還可以減少轉彎重疊,避免浪費,對于在夜間噴施,更有其優越性,因為夜間蒸發和漂移損失小,夜間植物氣孔張開,容易吸收除草劑和肥料,提高除草和施肥效率。依靠gps進行精密導航,引導農機具進行夜間噴施和田間作業,可以節省大量的`農藥和化肥。
(3)娛樂。
旅游或野外考查,利用gps,可以隨時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及行走速度和方向,使自己不迷失路途。
gps接收機的小型化、操作簡便以及價格大幅度降低,使gps手持機和手表式接收機等成為旅游、探險者的好幫手。利用gps,旅游者可以在陌生的城市里迅速找到自己所在位置,確定前往目的地的行進方式和路線。野外探險者攜帶gps接收機,可快捷地找到合適的道路和宿營地點,并在發生險情時,迅速定位、報警,以便及時、有效地得到救援。gps還能準確記錄每次攝影地點,并自動計算出該地點每天日出、日落時間,為出游者在地點和時間拍攝到最理想的畫面提供幫助。可以預言,gps將成為時尚的高科技產品,并不斷地改變。
實用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模板15篇)篇八
1、環境承載力,只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最多人口數量)。
3、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科技發展水平——————決定開發數量。
資源————環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系,
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4、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定性。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
2、意義:對于制定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3、對整個世界來說。
(1)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3)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持續發展戰略,既保持良好生態平衡,又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實用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模板15篇)篇九
(一)某一時刻的太陽高度:
(1)晝半球上的太陽高度大于零,值出現在正午,即地方時12點時。
(2)夜半球上的太陽高度小于零,最小值出現在子夜,即地方時0點時。
(3)晨昏線(圈)上太陽高度等于零。
(二)正午太陽高度:
(1)太陽直射那一條緯線正午太陽高度等于90°。
(2)同一天正午太陽高度相同的緯線有兩條,這兩條緯線分布在直射緯線的兩側,與直射緯線的緯差相等。
(3)某一條緯線上的正午太陽高度等于90°減去該緯線與直射緯線的緯差。
(三)二分二至太陽高度分布規律:
(1)春分時,太陽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陽高度為90°,正午太陽高度從赤道向兩極逐漸減小。
(2)夏至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上太陽高度為90°,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全年的值,南半球達到最小值。
(3)秋分時,太陽直射赤道,赤道上正午太陽高度為90°,正午太陽高度從赤道向兩極逐漸減小。
(4)冬至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南回歸線上太陽高度為90°,南回歸線南北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全年的值,北半球達到最小值。
實用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模板15篇)篇十
1、合理利用水資源(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區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圍推廣,原因是成本太高)。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退耕還林、退耕還草)。
4、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營造薪炭林、開發沼氣、風力發電)。
5、控制人口增長。
實用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模板15篇)篇十一
1、合理利用水資源(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區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圍推廣,原因是成本太高)。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退耕還林、退耕還草)。
4、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營造薪炭林、開發沼氣、風力發電)。
5、控制人口增長。
實用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模板15篇)篇十二
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于降水特征、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2)含沙量:取決于流域的植被狀況;
(3)結冰期:有無及其長短;
(4)水位:高低、變化特征(取決于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5)汛期(凌汛)。
(7)航運價值。
實用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模板15篇)篇十三
我國屬季風性氣候區,冬夏氣溫分布差異很大.氣溫分布特點為: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超過50℃.主要原因在于: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獲得太陽能量少;緯度影響:冬季盛行冬季風.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主要原因在于: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熱量多;夏季盛行夏季風,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上升到最高值;夏季太陽高度大,緯度越高,白晝時間越長,減緩了南北接受太陽光熱的差異.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鎮,夏季最熱地地方是吐魯番,重慶、武漢、南京號稱我國”三大火爐".
無霜期和生長期:我國各地的無霜期,一般來說,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內地逐漸縮短.
霜期長則作物的生長期也長.反之則短.
2.降水和干濕地區。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具有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特點.
成因:我國東南臨海,西北深入到亞歐大陸內部,使得我國的水分循環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弱.另一方面,能帶來大量降水的夏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和路途越來越遠的制約,影響程度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
降水的季節變化我國各地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國大多數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這個時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區來看,南方雨季開始早而結束晚,北方雨季開始晚而結束早.
成因:我國降水量的這種時間變化特征,是與季風因鋒面移動產生的雨帶推移現象分不開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濕氣流與南下的冷空氣在南嶺一帶相遇,雨帶在此徘徊,華南雨季開始;六月份,雨帶隨鋒面推移到長江流域,并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大約擺動一個月左,陰雨連綿,此時正值梅子黃熟時節,稱為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季節;七、八月份,雨帶隨鋒面推進到華北、東北等地,我國北方降水量顯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大,雨帶隨鋒面迅速撤回到長江以南,加上有臺風雨配合,此時華南雨水仍較多.
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分布極不均勻,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臺灣的火燒寮,最少的地方則是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我國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可劃分為四類干濕地區:概況如下表:。
3.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
氣候類型多種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是我國氣候兩大主要特征.季風氣候的特征是:冬季吹偏北風,寒冷于燥;夏季吹偏南風,溫暖濕潤.
季風和季風的形成:季風是指隨季節變化而變更風向的風.海陸差異是形成我國季風的主要原因.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習慣上把我國境內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稱季風區;把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的地區稱非季風區.其界線大致是: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一巴顏喀拉山一岡底斯山一線以東以南的地區為季風區.
4.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有位置、地形和季風.位置,指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地形,指地勢高低和山脈走向的影響;季風,指冬季風和夏季風的影響.
5.氣候的優缺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我國氣候的主要優點是:復雜多樣的氣候,有利于多種植物和農作物的生長,為我國提供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我國季風氣候區廣大,雨熱同期對農作物、樹木、牧草的生長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溫,擴大了喜溫作物生長的北界,我國是水稻生長北界最北的國家.我國氣候的主要缺點是:受季風強度的影響,各地降水的年際變化很大,易產生水早害;寒潮、霜凍和臺風引起的災害性天氣,危害農作物的收成.
實用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模板15篇)篇十四
2.生條件,婦女就業狀況,婚姻生育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戰爭,自然災害,人口政策等。
第二節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資源是人類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
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土地。礦產資源。森林環境人口容量的制約因素:資源(成正比)、科技發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成反比)。人口容量三個特點:臨界性。相對性。警戒性。
第三節人口遷移。
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
對人口遷出地:減少遷出地人口密度、緩解人口對環境的壓力。
有人才、勞動力的流失對人口遷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經濟發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增加。
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自然:氣候,土壤,水源,地形,資源經濟:發展水平,交通通訊發展。
政治:政策。戰爭,政治中心變更。
實用高二地理選修二知識點總結(模板15篇)篇十五
(3)每個環流系統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寒流。上述結論,就是通過對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來的普遍規律。
2.抓一般推特殊。
這是一種演繹推理的思維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變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后,就可推知個別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從氣壓帶、風帶和世界氣候圖上,可找出這樣一條規律:凡是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都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由此可知,英國、法國西部、美國和加拿大西部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同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智利西部南緯40°—60°的地帶,同樣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3.抓住對比找異同。
既可從自然條件方面比較,也可從經濟條件方面比較;
既可進行縱向比較,又可進行橫向比較;
既可對同類事象比較,又可對相關而不同的事象比較。通過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點。
4.抓新知拓視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識。所以,對報刊上的“新聞”不可不留神。諸如:(1)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2)國內外重大經濟建設項目的開工和竣工。(3)國內外嚴重的自然災害。(4)國內外新開辟的自然保護區和旅游勝地。(5)地學新理論、新探索。(6)人類面臨的問題——資源、人口、環境。這些信息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對他們靈活掌握地理知識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