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心得體會,可是卻無從下手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魯迅野草心得體會篇一
伶仃,憔悴,肅殺,訣別,嫌惡,笑柄
2、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3、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于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于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4、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
6、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7、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
9、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10、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11、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我以這一叢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于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
12、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讀魯迅野草心得體會篇二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于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于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我以這一叢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于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
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
去罷,野草,連著我的題辭!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記于廣州之白云樓上
賞析:詩的總結和心的誓言
《題辭》是魯迅為散文詩集《野草》寫的前言。在《題辭》這首散文詩里,作者披露了寫作《野草》的思想變化歷程,形象地概括了寫作《野草》的目的及藝術來源,并表達了作者繼續戰斗的決心。可以說,《題辭》是作者“詩的總結和心的誓言”。
魯迅寫《題辭》的時候,正是“4.12”反革命政變后的十多天,這時,魯迅的思想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從進化論轉向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從苦悶、彷徨中走了出來,決心去迎接新的戰斗。用《題辭》中的話來說,便是:“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舊的我已死,新的我已誕生。
《題辭》第一句便交待了寫作背影。為什么“當我沉默的時候,覺得充實”?而“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呢?這是因為作者面對白色*恐怖的血腥觀實,“無量悲哀、苦惱、零落、死滅”,有許許多多感憤要寫,因而“覺得充實”,可又捉摸不定,不知怎么說,以至無話可說,又“感到空虛”。這便是魯迅寫《題辭》的時代背影和心境。
作者接著寫道:“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這死亡有大歡喜。”魯迅這時思想已發生深刻的變化,殘酷的現實“轟毀”了他的進化論,在思想上發生了質的飛躍,從一個民主主義者轉向共產主義者。
當魯迅寫《題辭》時,回首過去,覺得這一段路已經走過,自己向命運,向時代,向現實作了抗爭。因為這抗爭證明曾經生活過,戰斗過,所以作者面對這已經過去的生命歷程,抱“大歡喜”的態度。現在已經告別過去,邁開步伐走向未來。
在《題辭》里,魯迅用詩的語言,概括了創作《野草》的思想藝術來源。
他說:“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也就是說,他在自己生命的歷程中,沒有寫出高大參天的“喬木”樣的巨作,有的只是“野草”這一類短小的文章。這是魯迅的自謙,其實那時他的小說集《吶喊》、《彷徨》都已出版,贏得廣泛的好評和聲譽。
作者告訴我們,《野草》的創作是“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
“吸取露”指的是歷史的“露”,即中外的文學遺產。魯迅寫《野草》的時候,對中國古代的作家作品和外國名家作品作了借鑒、吸收。比如仿照張衡的《四愁詩》寫了《我的失戀》,借鑒李商隱的奇譎詩風而融于各篇。又參考了波德萊爾、屠格涅夫、廚村白川等外國名家的作品,同時還引用了《圣經》的內容。總之,《野草》吸取了前人的藝術成果,結合現實生活,溶鑄了作者的思想藝術修養而寫成的獨具風格的魯迅詩。
“吸取水”指的是時代的“水”,也就是“五四”的時代精神。這里,既有《過客》一樣不屈的探索和追求;也有《淡淡的血痕中》、《這樣的戰士》對軍閥統治的猛烈抨擊;《立論》、《狗的駁詰》等對社會生活的泠嘲熱諷;還有《復仇》對無聊看客的批判。更多的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渲泄。雖然不少篇章帶有夢幻的描寫,運用了象征的手法,但實質還是現實主義的作品,是緊跟時代節拍而創作的詩篇。
“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指的是“他自己的生命歷程和他的戰友以及青年的血和肉。”比如《臘葉》是有感于許廣平的愛情,“為愛我者保存我而作”。又如《復仇》是有感于當時愚昧的國民,“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之多,作《復仇》第一篇。”又如《死火》為將火種攜帶出來,寧愿毀了自己,《希望》、《一覺》等篇寫了一個長者對青年人的關懷愛護之情。
這些,形象地概括了魯迅創作《野草》的藝術源泉,無論是“露”是“水”還是“血和肉”都融進了魯迅人生探索中的思想精華和獨具個性*的寫作手法,寫出了這一本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永久魅力的散文詩集《野草》。
在《題辭》里,作者說“天地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是針對當時黑暗現實而說的。黑暗的現實,使一切自由的權利都被剝奪,任何憤怒,反抗的聲音都無法表達。因此,“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即使這樣,作者還是寫出了這本《野草》,在追求光明,鞭撻黑暗的時候,在舊我已死去,新我已誕生的時候,在回憶過去,憧憬未來的時候,寫出了這本詩集,并且將它“獻子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這就表明作者的創作的目的。
《題辭》作為魯迅“心的誓言”是一把利刃,帶有強烈的戰斗性*。
這篇《題辭》的鋒芒所指便是當時背叛革命的國民黨反動派。“4.12”上海大屠殺,“4.15”廣州血腥大慘案,這兩次反革命政變,使魯迅看清了國民黨的真面目,看到了國民黨反動派鎮壓革命、屠殺人民的反動本質。這時的魯迅已經從苦悶、彷徨中走了過來,成為革命隊伍中的一員。在《題辭》里,作者希望“地火在地下運行”熔巖必將噴發,人民革命必將到來,斷言人民革命是任何人也阻擋不了的;斷言國民黨反動統治絕不能長久。因此敵人對這篇《題辭》是十分害怕和痛恨的,對它橫加“踐踏”和“刪刈”。《野草》最初幾個版本曾印入《題辭》,1931年上海北新書局出第七版的時候,被國民黨書報檢查機夫抽去。從敵人的害怕和敵視中,讓我們更加看出這篇作品的戰斗威力。
讀魯迅野草心得體會篇三
讀了魯迅先生的《野草》,覺得這部散文詩集很有韻味。我收獲頗多,讓我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卻以自己頑強的生命力,掀翻壓在自己身上的巨大的石塊,堅強地露出他那小腦袋,魯迅寫野草,暗示著自己就是那個時代的小草,即使經受無數次摧殘,依舊能依靠自己的力量頑強得站起來,拿起筆來抨擊現實的黑暗。他親眼目睹黑暗的社會現實,用自己堅強的毅力去拼搏,讓生命之樹最終綻放出了美麗的花朵,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喚醒了那一代的青年。
魯迅,他是那個時代的先行者,他忍受著孤獨,審視生命的本體,感受人類靈魂深處的感情,努力用筆桿去戰斗,喚醒人民的心智。對于這個世界來說,人是渺小的,可渺小又怎么樣呢,小草是渺小的,它卻靠著自己的毅力,頂開了巨石。小草能頂開巨石,精衛能填海,那還有什么是我們不可以做到的呢,即使自己的力量再微薄也可以撼動面前巨大的石頭,所以,即使面對難以想象的困難,依靠自己的努力也一定可以克服。
我們要做新時代的野草,即使現在生活安逸,不需要再向前人一樣去開創嶄新的時代,但我們還應以那苦難的時代為戒,勇于面對生活,直面挑戰,要有永不言棄的勇氣和信心。
奧運會上,一個個運動員努力拼搏,即使自己沒有冠軍強,也要拼盡全力;即使落后20、30分也要打出自己的特點打出自己的氣勢,不為祖國丟臉,不讓人民失望,所以,奧運場上殺出了一匹匹黑馬。
我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也要努力拼搏,拼搏過了,人生才精彩。對人生而言,重要的決非凱旋,而是戰斗。我們新一代的青少年就要有這種堅忍不拔的毅力,在面對巨大的挑戰時,拿出自己的勇氣,要以野草般頑強的毅力去面對,即使知道對手很強又怎么樣,要知道一切皆有可能,不去努力,不去拼搏就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實力,就算輸了,也不要緊,站起來,重新面對挑戰,要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勇氣,終歸有一天會迎來勝利的。
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只要自己肯努力,肯拼搏,終將會有所成就的。
讀魯迅野草心得體會篇四
《野草》一文寫于“五四”后期,是魯迅先生的唯一的一部散文詩集。1927年7月由北 京北新書局出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詩,書前有題辭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達了20年代中期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覺》等篇表達了對現實的失望與憤懣;《影的告別》、《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繪了對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寫出了對未來的疑懼,深刻地表現出作者的人生哲學。語言俏奇瑰麗,意象玄妙奇美。(選自《辭海》)
同樣,魯迅自己曾經說過,自己一生的哲學都在《野草》里了。還叮囑青年的讀者說現在讓他們理解自己的思想是苦難的,但是可以學習其中一些寫景的文章,比如《秋夜》,《雪》,《臘葉》。
本書所收散文詩23篇〔包括一首打油詩——《我的失戀》,和一出詩劇《過客》,最初都曾陸續發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語絲》周刊上,《題辭》最初也曾發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語絲》第138期,發表時署名均為魯迅。
關于《我的失戀》一文,作者在《野草英文譯本序》中說:“因為諷刺當時盛行的失戀詩,作《我的失戀》。”在《三閑集》中《我和語絲的始終》一文中談到本文說“不過是三段打油詩,題作《我的失戀》,是看見當時‘阿呀阿喲,我要死了’之類的失戀詩盛行,故意用‘由她去罷’收場的東西,開開玩笑的。這詩后來又添了一段,登在《語絲》上。”全文的形式則是模仿的東漢文學家、天文學家張衡的《四愁詩》。
關于《過客》一文,作者在寫了這篇文章不久后給許廣平的信中說:“同我有關的活著,我倒不放心,死了,我就安心,這意思在《過客》中說過。”(《兩地書,二四》)
本書于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親自編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初版印行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除個別字和標點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題辭》在本書最初的幾次印刷都曾印入;至1941年上海魯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魯迅三十年集》時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畫系孫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題字署“魯迅先生”,后按魯迅意思改為“魯迅著”,魯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謙信中曾提及此事。
魯迅寫作《野草》時,適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選集〉自序》〔《南腔北調集》〕中所說:“后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伙伴還是會這么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夸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后印成一本,謂之《野草》。”編成本書的時候,如《題辭》篇末所記,正在蔣中正發動“四·一二”清黨的稍后。
《野草》從它誕生起,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幾乎一致的認為,這是現代文學史中一部非常難懂的作品。主要的原因除了它包含的內容很深以外,還有一點,就是魯迅先生在《野草》里采取了一個比較特殊的表現方法,就是象征主義的表現方法。魯迅那種獨特的追求,造成了藝術傳達的幽深和神秘。使《野草》具有一種神秘美。
在《野草》里,魯迅通過編造一個故事,制造一個氣氛,構成象征的世界,來暗示作者的思想情緒,比如《秋夜》《雪》《臘葉》。還有一些篇章,是通過幻想中帶有真實與想象糾纏的故事,構成象征的世界,傳達自己的思想和哲學。比如《求乞者》,街上確實有要飯的,也不想給他,于是“我也想變成一個乞丐”這就是編了。
最后一類作品在《野草》里比較多,就是借物抒懷,這種跟一般的借物抒懷不一樣,它把物象象征化了,《秋夜》里寫“我家的后園有兩顆樹,一顆是棗樹,另一顆也是棗樹。”他是為了強調那個倔強。
所以說魯迅在《野草》里有自覺的創新意識,他開辟了現代小說,也開辟了現代散文的寫作。《野草》就是中國現代散文詩開山性*的果實,到現在為止,經過這么多年,沒有一本可以超過《野草》。
讀魯迅野草心得體會篇五
《野草》 題辭(魯迅)
作者: 時間: 2005-09-24 16:47:48 | [回復] [發表] [] []
--------------------------------------------------------------------------------
?
?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于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于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
我以這一叢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于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
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死亡與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
去罷,野草,連著我的題辭!
??????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魯迅記于廣州之白云樓上。
????? 1927年文壇巨匠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問世,中國的散文詩已呈現異彩繽紛、春色滿園的景象。一部《野草》問世,魯迅在探索前進的心路歷程中,把“最典型最深刻的人生”昭示人間,魯迅稱起散文詩之擎天,郭沫若、矛盾、冰心等作家也都使用溫暖的感情血脈,富有民族特色,含蓄的表達哲理,反應強烈的時代精神的口語化大眾化散文詩作品,未后來者樹立了范本和奠定了基礎。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和中華革命的主將,他的條文、思想敏銳深刻,文筆犀利凝練,影響巨大;他的散文詩《野草》開現代散文詩創作之先河,一生著述豐富,小說、詩歌、散文等均有重大建樹,其小說《阿q正傳》更是響譽中外。
讀魯迅野草心得體會篇六
我夢見自己在冰山間奔馳。
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凍云彌漫,片片如魚鱗模樣。山麓有冰樹林,枝葉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但我忽然墜在冰谷中。
上下四旁無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卻有紅影無數,糾結如珊瑚網。我俯看腳下,有火焰在。
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搖動,全體冰結,象珊瑚枝;尖端還有凝固的`黑煙,疑這才從火宅中出,所以枯焦。這樣,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成無量數影,使這冰谷,成紅珊瑚色*。
哈哈!
當我幼小的時候,本就愛看快艦激起的浪花,洪爐噴出的烈焰。不但愛看,還想看清。可惜他們都息息變幻,永無定形。雖然凝視又凝視,總不留下怎樣一定的跡象。
死的火焰,現在先得到了你了!
我拾起死火,正要細看,那冷氣已使我的指頭焦灼;但是,我還熬著,將他塞入衣袋中間。冰谷四面,登時完全青白。我一面思索著走出冰谷的法子。
我的身上噴出一縷黑煙,上升如鐵線蛇。冰谷四面,又登時滿有紅焰流動,如大火聚,將我包圍。我低頭一看,死火已經燃燒,燒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地上了。
“唉,朋友!你用了你的溫熱,將我驚醒了。”他說。
我連忙和他招呼,問他名姓。
“唉唉!那么,我將燒完!”
“你的燒完,使我惋惜。我便將你留下,仍在這里罷。”
“唉唉!那么,我將凍滅了!”
“那么,怎么辦呢?”
“但你自己,又怎么辦呢?”他反而問。
“我說過了:我要出這冰谷……”
“那我就不如燒完!”
他忽而躍起,如紅慧星,并我都出冰谷口外。有大石車突然馳來,我終于碾死在車輪底下,但我還來得及看見那車墜入冰谷中。
“哈哈!你們是再也遇不著死火了!”我得意地笑著說,仿佛就愿意這樣似的。
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