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有助于培養我們的寫作思維和寫作風格,豐富我們的表達能力。這些總結范文是由一些優秀作家和專家編寫的,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參考價值。
傳統婚俗之擇吉篇(實用18篇)篇一
婚禮,是人一生中的“終身大事”,伴隨著這一重大的人生儀禮,便出現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傳統婚俗的禮節,供大家參考!
一、迎娶。
出發:由男方攜帶六或十二件禮品,鳴炮出發前往女家,將至女家時再鳴炮,女家亦鳴炮回應,表示準備妥當。
迎賓::媒人先下車,其余的人接著下車,新郎由女家幼輩請出。
介紹:男方親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紹雙方親友認識,先介紹男方給女家。
納征:男方抬禮物進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給予紅包;將禮物陳列大廳,媒人將大小聘、金飾、禮單點交女方家長,女方親友將禮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陳列供品。
奉甜茶:女方長輩請男方親屬依長幼入座,新郎居末。準新娘由一好命婦人引導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來賓敬茶。
壓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親友需以紅包壓茶杯。
喜宴。
戴戒指:在雙方家長親友的注視下,準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廳中央(若招贅則面向內)的高椅上,低椅翹腳;戴戒指于中指(男左女右)。準新郎將紅包交給準新娘。
改稱呼:媒人引導雙方改換稱呼。
祭祖:舅父點燭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語,隨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稟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禮:女家對男方所送來的禮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并給男方回禮六或十二件。
訂婚宴:訂婚儀式完成后,女方備茶點開宴席來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備雞腿并附上紅包一份給男方幼輩,男方除備壓桌禮外并贈給所有幫忙的人紅包答謝。
二、回門。
按照我國婚俗習慣,結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稱“回門”。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禮節。
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視三天回門,因此新郎事先天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在禮品上都要有所準備,爭取給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禮品事先備齊,買新娘家老人喜歡的禮品,禮品一般有四件。回門一般在上午九、十點鐘動身。新郎新娘應參加婚禮那樣認真修飾、打扮,保持婚禮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
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問候老人。這時,新郎就應改口,跟新娘一樣稱岳父母為爸爸、媽媽,要叫得自然、親切,對待親友和鄰居也應表現出親切熱忱,彬彬有禮,見人先打招呼,以禮相待。
回門。
就餐時,新娘要陪著新郎,一一向父母、親友和鄰里敬酒,感謝大家對自己新婚的祝福。飯后,不要急于回家,應再陪父母聊一會兒,聽聽他們的教誨,然后再告辭回家。并應主動邀請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請親友、鄰里。
三、梳頭。
洗澡一般并不意味著慶賀什么,但是中國的婚前洗澡卻絕不僅是你平常所認為的20分鐘泡在浴盆里。水里溶入了文旦(柚子)的氣味,或者花草如竹子、松木或艾屬植物的芳香,新娘洗完澡,也就洗走了身上的"邪氣",而且還意味著幸運、長壽以及繁榮,除了這些精神上的作用,花草的味道還有助于讓皮膚光滑、鮮嫩,許多女人都希望的效果。
下一步就是梳頭了。有些中國新娘穿上傳統的紅衣褲,再吃上一些美味的餃子,有3枚餃子,一個預示著愛情,一個預示著多子多福,還有一個意味著幸福。給新娘梳頭的人都是生活幸福美滿的,被稱為有福氣的女人。阿姨,朋友或家庭其他成員都可充當這一角色,她一邊梳一邊說一些祝福的話,這一禮儀據說能給新郎新娘帶來和諧、財富以及多子多福。
四、哭嫁。
在中國,不少傳統婚俗隨著年青一輩簡化婚禮而漸漸被人遺忘,但其中亦不乏充滿趣味而且背后隱藏著深深祝福。
古時候,新娘在出嫁前幾天要"哭嫁",連母親,親屬都陪著一起哭,而且哭得越傷心越好。原來背后有一段故事:從前有一個后母,對丈夫前妻的女兒很刻薄,待親生女兒卻如珠如寶。為了除去眼中釘,她草草找來一個窮家小伙子把前妻的女兒嫁出去,還在出嫁當天故意哭哭啼啼,叫女兒即使生活不順也不可回娘家。結果這個女兒與夫家和睦相處,生了兒子也發了財。
相反她為親生女兒千挑萬選了個富家子做女婿,送了嫁妝,喜笑顏開地說盡吉利話把女兒嫁出。但親生女兒卻終日和婆婆吵嘴,鬧得家里雞犬不寧,丈夫便把她趕出家門,她一氣之下上吊死了。后來,前妻的女兒見后母孤苦無依,便接她一起生活,讓她安享晚年。鄰人都說后母在她出嫁時故意哭啼是壞心腸,但她卻說后母是舍不得她走才哭,而且越哭越發。人們看到兩種方式得出兩個截然不同的結果,便照著在女兒出嫁時也哭鬧一下,希望真的可以越哭越發,哭嫁的習俗便是這樣流傳下去。
現在的新娘雖然未必相信這個習俗,但想起要離開娘家,也會有因為舍不得父母而于大婚日哭起來呢。
五、結發。
洞房諸禮中屬于結婚正禮范疇內的一道重頭戲是“合髻”,也稱作“結發”,其象征意義就是夫妻和睦,永結同心。“結發”的具體操作方式歷代不同。先秦、秦漢時的“結發”,就是新郎親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時所結的許婚之纓,即系頭發的彩帶,重新梳理頭發后再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結發”,是男女雙方各剪下少許頭發,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馬上交給新娘保存起來。唐代女詩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絲發。覓問無人處,綰作同心結。”正是這一做法的描述。世人常用“結發”、“合髻”作為夫妻結合的代稱,甚至特指為“原配”(亦稱“元配”)夫婦,表示夫妻間互敬互愛的意義重大。
一、拜堂。
新郎、新娘進門后,接著就要“拜堂”,又稱“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門前,設一張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桌后方懸掛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后,由兩位男賓引導,行三跪九叩禮,參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后女東男西,行夫妻對拜禮。雁北大同一帶,拜堂時新郎拜,新娘卻不拜,與常俗殊為不同。
二、洞房。
拜堂完畢后,新郎、新娘在眾人簇擁下進入洞房。晉中、晉南等地,要在洞房門前或門檻上事先放一馬鞍,等新娘前腳剛跨過去,便立即將馬鞍抽去。洞房內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還要在門口貼喜聯,窗戶貼大紅雙喜字,屋內點大紅花燭。忻州等地,洞房門頭還要掛一個面塑兔子。沁縣一帶,洞房里擺著斗,斗內裝有五谷,銅鏡等鎮物,用于照妖避邪;燈燭懸掛高墻,通宵不火,俗稱“長命燈”。雁北平魯一帶,入洞房之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虛射,名為“攆白虎”。晉中、晉南的一些地方,則把弓箭懸掛在墻上。
民間認為,洞房易受邪魔侵擾,如果不禳解、鎮壓,就會出現異常事故,于新郎、新娘不利。晉中祁縣等地,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肩坐炕沿上,由“全福人”招呼,把新娘的衣角壓在新郎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頭上的“蓋頭紅”,然后退出。新娘的嫂嫂即動手脫去新娘腳上的新鞋,為她另換一雙。所謂“換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行事要按男家規矩,受婆家約束。忻州河曲一帶,新郎挑去新娘的紅蓋頭以后,還要用梳子象征地給新娘梳幾下頭發,俗稱“上頭”,表示這位女子從今以后成為他的媳婦了。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還要用同一器皿飲食,行“合巹(謹)禮”。
玉雁熊合巹杯。
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飲一點,然后將兩杯酒攙兌,兩人換杯飲完。山西各地風俗稍異,雁北平獸一帶是新郎、新娘共喝一盅酒,稱為“玉皇酒”,又名“和好酒”;聞喜等地則衍變為新郎、新娘在新婚之夜同吃“合婚面”。新婚之夜,晉南一些地方還有“踩四角”的習俗。新郎拉著新娘在炕上左轉三圈,右轉三圈.踩時,還要有人在旁邊念誦贊語:“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護著。娃多著,女少著,婆夫兩個常好著……”山西和全國各地一樣,都有“鬧新房”的習俗,洞房之夜,熱鬧非凡。
俗語說:“不鬧不發,越鬧越發”;民間還有“新婚三日無大小”的習慣,婚后三天,賓客、鄉鄰、親友不分輩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匯聚新房參與逗鬧新郎、新娘。人們認為,鬧新房不僅能增添新婚的喜慶氣氛,還能驅邪避惡,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傳統婚俗之擇吉篇(實用18篇)篇二
漢族人認為紅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傳統婚禮習俗總以大紅色烘托著喜慶、熱烈的氣氛。吉祥、祝福、孝敬成為婚禮上的主旨,幾乎婚禮中的每一項禮儀都滲透著中國人的哲學思想。那么,漢族傳統婚俗用品有哪些呢?下面本站小編告訴你。
漢族傳統的婚禮儀式,是喜悅的典禮,所以稱為慶典。結婚典禮全部使用體現吉祥的婚禮物品來裝飾。如張貼大紅喜字,給新娘遮上紅蓋頭,穿上大紅襖,新郎胸前佩戴大紅綢等等。這些紅色的吉祥物品不但給婚禮帶來喜慶的氣氛,同時也暗示著新婚夫婦婚后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
婚禮中必備的物品有:
花轎: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種,又有龍轎、鳳轎之分。轎身紅幔翠蓋,上面插龍鳳呈祥,四角掛著絲穗。
旗鑼傘扇:在迎親隊伍之中,花轎之前。令整個迎親儀式熱鬧、壯觀。
鞭炮:迎親禮車在行列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表示慶賀。
鳳冠霞帔:嫁女的人家無論貧富對嫁衣都十分講究,內穿紅襖,足蹬繡履,腰系流蘇飄帶,下著一條繡花彩裙,頭戴用絨球、明珠、玉石絲墜等裝飾物連綴編織成的“鳳冠”,再往肩上披一條繡有各種吉祥圖紋的錦緞“霞帔”。
蓋頭:古時新娘身著鳳冠霞帔的同時都用紅布蓋頭,以遮羞避邪,紅色取吉祥之意。這塊蓋頭要入洞房時由新郎揭開。
馬鞍:“鞍”“安”同聲,取其“平安”長久之意。多放于入洞房洞房門檻上,讓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馬鞍,一世保平安。
火盆:放置于大門口的一盆火,讓新娘跨過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紅紅火火。
花燭:在婚禮中使用大紅色的成對蠟燭,點燃于廳堂及洞房之內。因其上多有金銀龍鳳彩飾,故稱“花燭”。
秤桿: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的紅蓋頭,取意“稱心如意”。
最初的婚禮形式大約始于原始社會末期,從相傳始于伏羲時代的定婚“以儷皮(成對的鹿皮)為禮”逐漸演進,到夏商時的“親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備的完整的“六禮”,已初步奠定漢族傳統婚禮的基礎。又經歷代的發展,使各種各樣的婚禮儀節更趨繁縟、熱烈。
先秦時,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五種(加上正婚禮時的親迎,即所謂的“六禮”),后代又逐漸演變出催妝、送妝、鋪房等儀節。
漢平帝元始三年,劉歆等雜定婚禮,四輔公卿大夫傳千朗史家屬可行親迎,次年立皇后亦納采、卜吉。魏晉南北朝時,皇太子的婚禮都沒有請迎,自東漢到東晉時很多時都不依六禮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開始請迎,而親皇的婚禮都會依隨六禮。
后來暨“問名”于“納采”和“請期”于“納成”;是故雖然概念上還是依六禮而行,實際上只有“納采”“納吉”“納征”和“親迎”四禮。而朱子家禮更將“納吉”和“納征”合為一禮,所以只有三禮。
元朝時,婚禮會加多議婚一禮。
明朝洪武元年時,定方以朱子家禮為標準制定婚禮。清朝時,據通禮記載,漢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禮,但都拼入了成婦成婿之禮,而古代的六禮亦只余下“議婚”“納采”“納幣”“請期”與“請迎”五禮。其他士、庶人結婚都比較簡單,而民間的婚禮一般都會依朱子家法進行。
傳統婚俗之擇吉篇(實用18篇)篇三
婚禮,是人一生中的“終身大事”,其在人生過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視這一人生儀禮。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中國傳統婚俗禮儀,供大家參考!
相親。
子女尚未成年,父母即命媒說親。一經中意,雙方登門相親、看厝。其間,相親者吃下對方煮的雞蛋、線面,就算婚事說成了。接著,雙方商量聘金、嫁妝、彩禮等條件。
斷八字。
男女雙方經媒婆說中撮合后,由媒婆從中傳遞雙方的出生年、月、日、時的生辰貼,請算命先生決斷吉兇。
定聘。
在雙方談妥條件后,由男方選擇吉日,備辦金戒指、首飾、部分聘金等禮物及糖果、香煙等禮品,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收下禮物,并將禮品分贈親友、鄰居,表示女兒已經許配人家。
擇日。
男方把擇定的婚期寫在紅紙帖上送到女方家,男女雙方開始擇吉裁衣。
送嫁。
姑娘出嫁時,親友為其贈送一批衣料或生活用品表示祝賀,俗稱“送嫁”。姑娘接受禮物后,則應將夫家定親時所送之“石榴”面包、白糕、紅(米團)、豬肉等分贈親友,以表謝意。
催嫁。
俗稱“起轎腳”,即在婚期前兩天,男方應按商定的禮品項目和數量,全數送至女方家,禮盤多至八個。
迎親。
迎親前夕,新郎新娘都要“绱頭”、沐浴齋戒。新娘的绱頭是開臉(用細繩絞去面上的汗毛)、梳妝、縛高髻;新郎只剪發、剃臉、戴禮帽,并在帽上扎一圈紅髻線,插上兩朵紅玫瑰花,身穿長衫馬褂。迎親的早上,男方用紅轎或花轎、彩旗,請十音八樂隊迎親。
拜堂。
新娘轎到新郎家門首時,除新郎外,其他家庭成員都要回避,并熄滅灶堂里的柴火,寓意“新娘入門無火氣,親人不犯轎頭沖”,以后全家就會和睦相處。新娘下轎后,由媒婆和兩個小孩引至廳堂拜堂。
出廳。
拜堂后,新娘由新郎、“花女”(即女儐相)和媒婆引進洞房。新郎在媒婆的導演下用扇子把新娘的“幔罩”向上攪三下,新娘才卸下幔罩,并脫去外衣罩。接著梳妝,涂脂搽粉,圍上珠屏,插上金銀首飾和紅花。然后在媒婆的陪同下慢步出廳堂,行“出廳禮”。禮畢,新郎、新娘由媒婆引去拜見翁姑和前來賀喜的長輩親友。受拜的人都要回敬紅土封,俗稱“壓拜”。壓拜后,新娘回洞房,至次日方能出房。
鬧洞房。
花燭之夜,新郎新娘的親友一起來做游戲,捉弄新娘和新郎,最初是為了辟邪,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惡搞。
換花。
婚后第三天,女方備辦“換花盤”,由小舅子送到男方家,看望才出嫁的親人。
回車。
俗稱“轉馬”。有名氣的人家,在結婚的第三天中午,新郎伴新娘由八樂彩旗鼓隊陪送,坐綠轎回娘家。至傍晚時,新婚夫婦需返回家中。
議婚,又稱“議親”,是商議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階段,舊時包括“求婚”、“過帖”、“相親”等幾道程序,到準備定婚為止。在這一過程中,往往是由男女雙方父母根據對方的門第、家境及品貌等條件決定婚事成否,男女當事人是沒有多大發言權的。
“無媒不成婚”,議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長委托媒人或托靠親友、鄰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親”。這一程序相當于“六禮”中的“納采”。
如果女方家長答允考慮結親,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開八字”,請陰陽先生“合婚”,審看男女雙方的命相是否相合。山西長治一帶稱之為“取四柱”,雁北一帶稱之為“換婚單”。具體做法就是,把男女雙方的生年、月、日、時“四柱”干支寫在絹帛或麻紙上,然后請人卜算,看雙方相互間命相有無克異。民間一般認為,男女生肖犯“對沖”的不宜婚配。所謂犯“對沖”,是指子、午相沖,丑、末相沖,寅、申相沖,巳、亥相沖,辰、戌相沖,卯、酉相沖,共“六沖”。各地歷來都有“白馬怕青牛,兔、龍淚交流,豬、狗不到頭,蛇、虎如刀錯,羊、鼠一旦休”之類的俗語。這些說法純屬無稽之談,現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講究了。這一程序相當了“六禮”中的“問名”。
提親。
男女雙方“八字”相合后,兩家即擇吉日傳換庚帖,晉北一帶叫“送契”,重新寫明男女各方的生年、月、日、時等事項。至此,親事算初步定下。按照忻州、長治等地的說法,是女方“有主了”;在晉中一帶,則說女方“問出去了”。這一程序相當于“六禮”中“納吉”的前一部分內容。由于現在不再時興合婚,“過帖”這道手續自然而然也就免了。
合八字。
合八字。
在具備訂婚條件的情況下,男女兩家還要“相親”,又叫“相門戶”、“看屋里”,即男女兩家約定時間見面,最后議定婚事成否。現在山西各地仍有這種習俗,不過“相親”的主角已由雙方家長變為男女雙方當事人,“相親”的意義已不在于認親家,而是通過面對面的接觸,進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男女雙方初次見面時,一般由媒人或介紹人引見,兩人對面而坐,互相窺視對方的形貌舉止,正所謂“對像”是也。
傳統婚俗之擇吉篇(實用18篇)篇四
傳統婚禮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擺喜筵;如果是納婿(招郎——男到女家)則反之。
接親的隊伍將要到達新郎家門口時,男家要鳴炮動樂相迎。花轎停在新郎家的堂屋門前,男家請的伴娘(一般是年輕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掀起轎簾,將新娘攙下轎來,儐相上前贊禮,賓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一般用紅、黃各色紙屑替代),將婚禮推向高潮。
傳統婚俗之擇吉篇(實用18篇)篇五
中國傳統婚俗之喜宴的安排與布置:在婚禮進行的前一天,男家需張燈結彩,并布置如下:
1、門前。
對聯。
一副,加橫批。
2、堂屋中間高懸一方形彩燈,彩燈四面分別繪上“鸞鳳和鳴”、“觀音送子”、“狀元及第”、“合家歡”圖案。
3、香案上一對碩大紅燭。
4、兩邊“對座”墻上貼“陪對”一幅。
5、后“金墻”上帖“天地君親師位”六個大字,自上而下直寫。這六個字的寫法有講究:天要平,即“天”字的兩橫要寫平,不能彎曲;地要寬,即“地”字寫寬一些,不要過窄;君不開口,即“君”字要全封閉,不能留空隙;親不閉目,即寫繁體“親”字,右邊的“見”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橫全部封住;師無別意:繁體的“師”字要少寫一撇,寫作“師”。
1、門框兩邊貼對聯一副,加橫批(橫批一般寫“鸞鳳和鳴”四字);。
2、門上貼大紅雙喜字;。
3、新房正中懸彩燈;。
4、窗戶上貼剪紙的大紅雙喜字,四角貼剪紙的蝴蝶圖案;。
5、窗戶兩邊貼對聯;。
6、墻壁四周掛字畫。
正門對聯一副,加橫批,門上貼紅“喜”字。
所有房間門上均貼“喜”字一個。
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來。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賀客。如在賓館、酒家宴賓,則夫妻雙方都得出去會見賓客并向賓客敬酒。
喜筵要按來客的尊卑長幼排定座位,稱之為“請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則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長幼和身份、地位從高到低排列座次。
主席要擺在堂屋上方正中,請“大親”坐上首右邊席位,新郎的父親或舅父坐上首左邊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長幼對號入座。
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貴的一席擺在新房中,請新娘的母親坐首位,由新郎的母親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座位排定后,儐相宣布動樂鳴炮開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說幾句表示感謝的話祝酒,然后,廚房開上第一道菜來,把婚宴推向高潮。
各席的酒菜應該一個樣,唯“男大親”和“女大親”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須有清蒸的豬肘子一個。而且,新郎要時刻守候在桌邊,為“上親”斟酒、送熱毛巾等,以示尊敬。
喜筵結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謂之“逃席”。倘若不走,“洗媒”的人會把他的臉抹成鍋底。喜筵結束后,“上親”先到退堂屋休息一會,吃些點心,由男方尊長陪著說些客套話,待勤雜人員把席面撤去,掃了地,大親就該起身告辭了。臨起時,男家要“打發”衣料、鞋襪之類,講究的還有紅包。“送大親”是又一個熱鬧場面,男家所有體面的人都要送到門口,還要鳴炮動樂,以示敬重。新郎及其父母應送客送至村口。
以上就是本站網帶給大家不一樣的精彩。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本站網,我們將會為你奉上最全最新鮮的內容哦!本站,因你而精彩。
傳統婚俗之擇吉篇(實用18篇)篇六
相傳漢族最早的婚姻關系和婚禮儀式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那么,大家知道漢族傳統婚俗有哪些禁忌呢?下面本站小編告訴你漢族傳統婚俗的禁忌。
一:出嫁時間的禁忌。
出嫁的時間要盡量避開六月,三月和七月。傳統習俗認為在農歷六月完婚的新娘又稱“半月妻”,因為六月是整年的一半,六月新娘即等于半個新娘,相當于有前無后,夫婦婚后容易離異。倘若家中突然有直系親屬辭世,那么該年均不宜辦喜事也不宜去婚姻登記,否則是“生入死出”的沖犯。另外農歷的三月和七月是鬼魂多出沒的日子。對長輩來說,以上這幾個特殊月份完婚意頭都不太好,所以要盡量避開。
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稱“回門”,回門當天須在日落前趕回夫家,如果實在來不及,新人在女方家留宿,切記不可同房,必須要分開睡,以免因此給娘家人造成晦氣。除此之外,新人最好不要在外過夜。新婚的四個月內也禁止參加任何的婚喪喜慶。
二:出嫁儀式的禁忌。
安新床后到新婚前夜,準新郎最好找個未成年的男童一同睡新床,否則犯了睡空床的禁忌,所謂“困空鋪,不死尪,亦死某”,認為是兇兆。新郎到新娘家中迎娶新娘,新娘離家時應喜極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聲越好,這叫留下“水頭”旺女家,有越哭越發之意。
三:出嫁方位地點要注意。
安新床時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與桌子衣櫥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對。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頭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紅棗、蓮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貴子等。
新娘子結婚當天所穿的所有禮服、婚紗、鞋子等都應是全新的,且禮服避免有口袋,因口袋多能帶走娘家財運,所以最好選擇無口袋的。新娘手捧花忌選生花,生花容易枯萎,婚事諱之。如若要選,最好選擇連招花和石榴。連招花其狀意喻閨女出嫁,石榴意喻多子多孫。新婚的。
對聯。
最遲也要在結婚前夕掛上,完婚滿一個月后要除下,且選購對聯時,男女雙方各自的對聯要分清。
1、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一個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因為傳統認為睡空床不死夫也死妻。
2、結婚當天,到晚上就寢前,所有的人盡量遠離新床,尤其新絕對不可碰到床邊,會不吉利。
3、婚禮當日,忌讓人坐在新床。
4、婚禮當日,新娘不可任意躺在床上,否則長病在床。
5、婚嫁忌生肖虎的人觀禮。
6、結婚之日新娘出門時姑姑嫂嫂不能相送。
7、成親日新娘離開娘家時,哭得愈厲害愈好,因為不哭不發。
8、新娘的衣服忌有囗袋,以免帶走娘家財運。
9、結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婦攜禮回娘家,即為歸寧。但切記當天需在天黑前趕回夫家,不能在娘家過夜。
10、結婚后的四個月內,新娘不可叁加任何婚喪喜慶的儀式,以免沖喜。
11、新娘的鏡子也忌借給他人。
12、新婚四個月內,除非必要(如蜜月旅行),新娘也忌在外過夜。
傳統婚俗之擇吉篇(實用18篇)篇七
在中國傳統婚俗中,議婚,是商議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階段,包括“求婚”、“過帖”、“相親”等幾道程序,到準備定婚為止。在這一過程中,往往是由男女雙方父母根據對方的門第、家境及品貌等條件決定婚事成否,男女當事人是沒有多大發言權的。
“無媒不成婚”,議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長委托媒人或托靠親友、鄰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親”。這一程序相當于“六禮”中的“納采”。
如果女方家長答允考慮結親,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開八字”,請陰陽先生“合婚”,審看男女雙方的命相是否相合。山西長治一帶稱之為“取四柱”,雁北一帶稱之為“換婚單”。具體做法就是,把男女雙方的生年、月、日、時“四柱”干支寫在絹帛或麻紙上,然后請人卜算,看雙方相互間命相有無克異。民間一般認為,男女生肖犯“對沖”的不宜婚配。所謂犯“對沖”,是指子、午相沖,丑、末相沖,寅、申相沖,巳、亥相沖,辰、戌相沖,卯、酉相沖,共“六沖”。各地歷來都有“白馬怕青牛,兔、龍淚交流,豬、狗不到頭,蛇、虎如刀錯,羊、鼠一旦休”之類的俗語。這些說法純屬無稽之談,現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講究了。這一程序相當了“六禮”中的“問名”。
在具備訂婚條件的情況下,男女兩家還要“相親”,又叫“相門戶”、“看屋里”,即男女兩家約定時間見面,最后議定婚事成否。現在山西各地仍有這種習俗,不過“相親”的主角已由雙方家長變為男女雙方當事人,“相親”的意義已不在于認親家,而是通過面對面的接觸,進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男女雙方初次見面時,一般由媒人或介紹人引見,兩人對面而坐,互相窺視對方的形貌舉止,正所謂“對像”是也。
男女雙方“八字”相合后,兩家即擇吉日傳換庚帖,晉北一帶叫“送契”,重新寫明男女各方的生年、月、日、時等事項。至此,親事算初步定下。按照忻州、長治等地的說法,是女方“有主了”;在晉中一帶,則說女方“問出去了”。這一程序相當于“六禮”中“納吉”的前一部分內容。由于現在不再時興合婚,“過帖”這道手續自然而然也就免了。
以上就是本站網帶給大家不一樣的精彩。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本站網,我們將會為你奉上最全最新鮮的內容哦!本站,因你而精彩。
傳統婚俗之擇吉篇(實用18篇)篇八
迎娶之日,男家發轎之后,儐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場所。
儐相二人分別以“引贊”和“通贊”的身份出現,開始贊禮。
新郎新娘按引贊和通贊的贊禮開始拜堂。
拜堂儀式程序如下:
引贊:新郎蒞位(佇立于轎前)。
通贊:啟轎,新人起。
引贊:新郎搭躬(拱手延請新娘)。
引贊: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
奏樂鳴炮。
通贊: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進香燭。
引贊:跪,獻香燭。明燭,燃香,上香,俯伏,興,平身復位。
通贊: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
然后,是傳統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雙親,夫妻相拜”最后才“引進洞房”。拜堂儀式到此結束。
傳統婚俗之擇吉篇(實用18篇)篇九
潮陽婚俗:在廣東潮陽,女子出嫁時仍保留著一些古老的風俗,如:吊豬月勞!夫家前來迎娶的花轎,轎前必須吊掛一塊肥豬肉。當地叫豬月勞。傳說此習俗始于明代。當時任江西提學的縣城人李陵告假在家,一日見到鄰居抬著花轎要去娶新娘,李陵說食日乃“羅猴”,民間傳說中兇煞的一種動物,尋食日不吉利。但花轎已出門,鄰居請教李陵有何解救辦法。李陵便建議在轎前吊一塊豬月勞。如遇“羅猴”,豬月勞可為食物,新娘便可保平安。
潑水上轎!新娘艷妝濃抹款款移步,跨上迎娶花轎。這時,新娘母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向花轎潑灑,邊潑邊念著“缽水潑上轎,新娘變新樣”的。
順口溜。
這是取潮州話轎與樣合轍押韻,而又寄寓著母家親人對過門出嫁的新娘的祝愿現在有的坐單車出嫁的姑娘,她的家里人仍然要向單車潑水和念那句。
祝福語。
吃甜飯!新娘過門后隔天一清早就要起床下廚,自己動手做一碗甜米飯。待家翁、家婆以及丈夫的兄弟姐妹起床后,逐一請他們各嘗一點。新娘做的這碗甜飯,糖要從母家帶來,據說還必須用一口自己的唾液滲進米湯中。當然,唾液摻米湯得悄悄進行,吃的人也不必多問。據說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飯,新娘和全家大小就會融洽相處,生活和睦互敬互愛。
傳統婚俗之擇吉篇(實用18篇)篇十
接新娘是傳統“六禮”中的“親迎”。親迎為“六禮”之尾,是“六禮”的歸結。現代人所說的婚禮或古人所說的婚禮大典就是以接新娘儀式為標志。
基本內容。
古時候所說的婚禮大典,一般包括鋪房或暖房、親迎、回門三個環節,時間持續三天。第一天鋪房或暖房,第二天親迎,第三天回門。在廣東惠州的習慣不盡相同,所說的婚禮基本上是指親迎和滯新娘兩個環節,至于迎親(也就是接新娘),則主要包括了鋪房、花轎迎親、撒鹽米、跨火、踏凹欄等主要的幾項風俗。
1.鋪房。
鋪房是一種舊風俗,一直延續至今。鋪房是女家送嫁妝到男家后,女家的姑嫂姐妹幫忙擺設新房的一種風俗。按惠州習慣,鋪房講究兩點,一是擺設的床、柜、梳妝臺等要注意方位、風水,至為講究的是衣柜鏡不能向床。惠州習俗中,鏡與照妖同義,而照妖鏡向床,顯然是不吉利的。二是鋪房之人要“命好”,民間認為命好的標準主要是“多子多福”。所以,寡婦、無生育能力或生育少的婦女是不能參加鋪房的,而多子多福者,自然是鋪房的主要參與者了。
2.上花夜。
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族中的姑嫂姐妹(必選所謂命好之人)要專門為新娘梳妝打扮穿衣,這就是民間所說的“插花”,這一夜,民間風俗又稱為“上花夜”,是新娘嫁前的一項很為莊重的儀式。
行此禮時,新娘往往伴以哭唱,其時新娘面臨人生的重大轉折關頭,一般都十分動情,而舊俗中規定新娘插花后要在閣中靜坐哭唱至天明,謂“五更守夜”。上花之夜,新娘悲悲啼啼,徹夜不眠,更顯出一種傳統婚嫁“喜亦悲”的氛圍。
3.花轎迎新。
惠州傳統用花轎迎親,五十年代尚有專門出租花轎的花轎店。多是二抬、四抬或八抬大轎,繡“鳳鸞牡丹”,“福祿鴛鴦”,飾“四彩花燈”,披“大紅花綢”,故謂“花轎”。
接新娘之時,由媒人領路,新娘領花轎,一路鼓樂。至女家后,女家姐妹拒之于門外,新郎趕忙派“利是”,過眾姐妹一關后,便可將新娘接出。新娘哭賴不走,男家眾人軟硬兼施,哄出閨房,又哄其(硬推)上轎,新郎還要給轎夫封“利是”,方才起轎。幾翻“拼搏”后,新郎往往已是精疲力盡。
4、撒鹽米。
接新娘時,舊時惠州有些地方有撒鹽米的習慣,預先用器皿盛好一些鹽、米、黑芝麻等物,即在接新娘的途中沿路撒放,謂祭橋神;而沿路撒的,是為祭祀路神,這就是惠州傳統婚姻禮俗的撒鹽米之俗。
撒鹽米之俗其實為我國傳統婚姻禮俗中“撒谷豆”之習的一個變種。“撒谷豆”出現在西漢,兩宋時北方盛行,其傳統的說法是為了“禳三煞”,亦即驅鬼避邪,這和惠州民間“撒鹽米”差別不大。只是“撒谷豆”多為北方遺俗,南方并不普遍,而惠州有之,可見惠州習俗的淵源是甚為久遠的。
5、遮頭、踩凹欄與跨旺火。
新娘接到家中,鼓樂聲中眾親扶新娘下轎,此是新郎手持扇子相扇,若男家的大姑小姐八字相克,她們必須用蓋(竹編的盛器)、篩等物遮擋不與新娘直接見面。民間認為,新娘紅運當頭,殺氣甚大,新郎用扇扇之,謂“弱其殺氣”,人避開不見,謂“避其殺氣”。有的地方,新娘下轎時,新郎用凹欄(主編的一種盛器)擋住新娘后腦地方。這一風俗,惠州流傳的哭嫁歌中亦有反映:“我(新娘)腳踏轎門郎晾遮,郎晾遮頭遮女死,我比(給)什么功勞來謝爺。”看來,新娘是頗怕這一“遮”的。按民間的說法,凡出嫁女要孝道,即使上轎到了男家,也要一步三回頭,而新郎的那個凹欄,就是要遮住新娘不斷回頭的視線,很名顯,這一做法就是要使新娘專心嫁到男家,不要老想著娘家。
除遮頭這個風俗外,同時還有踩欄之習,新娘一下轎,男家的人便急忙在新娘的腳前鋪就一個凹欄,讓新娘腳踩而過,民間謂“腳踏凹欄隨窩(凹)轉”,很名顯,這是要讓新娘過門之后,能專心致志地在男家這個“窩”里做牛做馬。
踩過凹欄準備入屋時,惠俗中習慣要讓新娘跨火而過。即便是不置專門的火盆,一些老人也要抓一把草燃燒在門口,讓新娘跨過。此俗北方稱“跨旺火”。也有的地方是跨碳火,是一種比較悠久的民間習俗。他有兩個用意。一個是取“旺”字,新娘跨過旺火把之后,來日就給夫家帶來“旺火”。另一個是取“避”字,主要是避去邪崇。民間人為有兩個“邪”源,一個是婚嫁之時,觀者如云,其中難免夾雜一些家中有喪、病之事的人,民間認為他們身上帶有邪崇,惠州則稱這些人身上帶有“煨(諱)”;另一個邪源是出自新娘本身,女人身子帶有“臟”,這是一種中國傳統的舊觀念。
因此,惠州的跨火之俗,雖取“旺火”之義,但主要是為了避邪,火盆所燃的旺草、絲毛草、挑卡等物,均是中國傳統的避邪之物。尤其是“旺草”,惠州民間稱其為“抹藥”,是惠州穿統“去煨(諱)的專用藥,在出生婚嫁禮儀以及“拜山”祭祀中,它都是人們用以避邪的護身藥。
經典游戲。
一、第一道門。
1、新郎要大喊3聲:“我親愛的新娘子,求求你開開門,放我這個可憐蟲進去吧!”聲音要大到最里面的新娘子聽到才算數。
2、小舅子要死命擋住,無論男方如何苦苦哀求或是危言相逼,都要頂住男方的軟磨硬泡、脅迫威脅。要逼迫男方至少拿出兩條香煙、50個紅包(里面放2塊到5塊不等)。
3、叫新郎脫了鞋,并脫下襪子,用兩只襪子裝滿喜糖,交給小舅子。可以給新郎賓館房里的紙拖鞋穿。
4、做到如上3條,方可放新郎進門。
二、第二道門。
1、新郎要大喊3聲:“嫦娥姐姐,豬八戒來迎親咯!”
2、聲色并茂地朗誦以下承諾,粗體字必須雙倍音量喊出來,括號里的字不必念出來,但必須符合括號中的要求。結婚后我只疼你一個人,絕對寵你,絕不騙你,答應你的每一件事我保證做到,對你講的每一句話都發自我內心,絕不欺負你,更不可能罵你,永遠相信你,別人要是敢欺侮你,我一定第一時間出來幫你打他。你開心呢,我就陪著你開心,你不開心呢,(這句話必須伴隨動作)我演豬八戒哄你開心,我一輩子覺得你是最漂亮的,下輩子還這么覺得,夢里面天天見你!在我的心里面(用[1]《大話西游》中唐僧的經典唱詞唱出來)onlyyou!
3、回答以下問題,答案以新娘滿意方為正確,答案錯誤時要懲罰新郎,罰唱一句情歌或者說一句情話。
(1)第一次見到新娘子是什么時候。
(2)最初是如何和新娘子表白愛意的。
(3)談戀愛時候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4)用10個詞來描述現在的心情。
(5)說6個讓新娘子放你進門的理由。
4、閱讀《結婚協議書》,新娘會提一些問題,答案全在《結婚協議書》上,須新郎找出并回答,以確保新郎是認真讀過協議后才簽訂的,而非隨意簽約。
(1)說出親吻程序是怎樣的。
(2)打電話吵架時,老公應該怎么做。
(3)老婆懷孕期間應該怎么做。
(4)找到協議的第四章節第一條,并作出承諾。
(5)找到協議生效要件,并以實際行動使協議生效。
5、簽訂《結婚協議書》。唇印、手指頭印、腳趾頭均采用口紅現場涂在嘴唇上、手指頭上、腳趾頭上再印在協議書上。為造福新郎,可以只涂一個腳趾頭,但這個腳趾頭要印10下。6、房間門縫里出來5根紅繩,每根紅繩上牽著一個人,只有一根紅繩的另一頭牽著的是新娘子,新郎必須牽對那根紅繩,方可開門。牽錯一次,塞5個紅包進房。再牽錯一次,再塞5個紅包進房。直到牽對紅繩。
傳統婚俗之擇吉篇(實用18篇)篇十一
按照我國婚俗習慣,結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稱“回門”。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禮節。
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視三天回門,因此新郎事先天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在禮品上都要有所準備,爭取給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禮品事先備齊,買新娘家老人喜歡的禮品,禮品一般有四件。回門一般在上午九、十點鐘動身。新郎新娘應參加婚禮那樣認真修飾、打扮,保持婚禮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
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問候老人。這時,新郎就應改口,跟新娘一樣稱岳父母為爸爸、媽媽,要叫得自然、親切,對待親友和鄰居也應表現出親切熱忱,彬彬有禮,見人先打招呼,以禮相待。
就餐時,新娘要陪著新郎,一一向父母、親友和鄰里敬酒,感謝大家對自己新婚的祝福。飯后,不要急于回家,應再陪父母聊一會兒,聽聽他們的教誨,然后再告辭回家。并應主動邀請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請親友、鄰里。
文檔為doc格式。
傳統婚俗之擇吉篇(實用18篇)篇十二
女子有行嫁月,也叫大利月和小利月,一年之中有兩個大利月,兩個小利月,其余都是不利月。娶親一般都選大利月,實在沒辦法才選小利月。選擇大小利月,均以女方屬相為準。婚禮中這些傳統而迷信的習俗,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婚姻好壞與行嫁月、忌日沒什么內在聯系,實在是風馬牛不相及。現在很多地方還延續這種風俗,但是漸漸遠離了迷信,是一種中國人傳統舊俗。
所謂行嫁月,是指按屬相確定的女子出嫁最佳月份,以農歷月份變成的歌謠曰:正、七迎雞兔(指正月和七月是屬雞和屬兔女子的行嫁月,以下類推),二、八虎和猴,三、九蛇與豬,四、十唯龍狗,五、十一牛羊歡,六、臘鼠馬游。
行嫁月,也叫大利月和小利月,一年之中有兩個大利月,兩個小利月,其余都是不利月。娶親一般都選大利月,實在沒辦法才選小利月。選擇大小利月,均以女方屬相為準。
女方行嫁大利月為:正七迎雞免,二八虎和猴,三九蛇與豬,四十龍和狗,牛羊五十一,鼠馬六十二。即正月和七月是屬雞和屬兔的姑娘出嫁的大利月,余者依次類推。
女命行嫁小利月為:鼠馬正七月,蛇豬在二八,三九虎與猴,四十牛羊佳,龍狗五十一,雞負早六陪.即正月和七月是屬馬的姑娘出嫁的小利月,余者依次類推。確定了結婚大小利月,還要選擇吉日良辰,要選擇黃道吉日,忌黑煞日。
古代歷法認為,黃道日子是吉日,做事相宜。黑道日子是兇日,做事不利。
如每年的“四離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四絕日”(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前一天);“月忌日”(每月初五,十四,二十三日);“暗九日”(每月的十八、二十七日);“楊公忌”(指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和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據說這十三個日子是宋朝名將楊繼業出兵不利之日)。
婚期必須選定在女方“行嫁月”,男女兩家團協商,請人擇定吉日,向女家正式送娶帖。有了良辰吉日,才能迎娶,日期一旦定準,不得更改,俗稱“錯一錯,死婆婆”。
這些所謂“禮儀”是愚昧無知、盲目迷信的體現。婚禮中這些傳統而迷信的習俗,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本不應該存在。農村許多事實說明,按此理論行事的,也有婚姻破裂者;女子出嫁不論什么行嫁月、不避什么忌日的,結婚后生活美滿、白頭到老的很多,關鍵是男女雙方志向一致,情趣相近、互敬互愛、同心協力地去艱苦創業,婚姻好壞與行嫁月、忌日沒什么內在聯系,實在是風馬牛不相及。現在很多地方還延續這種風俗,但是漸漸遠離了迷信,是一種中國人傳統,舊俗。
傳統婚俗之擇吉篇(實用18篇)篇十三
按照我國婚俗習慣,結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稱“回門”。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禮節。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視三天回門,因此新郎事先天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在禮品上都要有所準備,爭取給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禮品事先備齊,買新娘家老人喜歡的禮品,禮品一般有四件。回門一般在上午九、十點鐘動身。新郎新娘應參加婚禮那樣認真修飾、打扮,保持婚禮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問候老人。這時,新郎就應改口,跟新娘一樣稱岳父母為爸爸、媽媽,要叫得自然、親切,對待親友和鄰居也應表現出親切熱忱,彬彬有禮,見人先打招呼,以禮相待。就餐時,新娘要陪著新郎,一一向父母、親友和鄰里敬酒,感謝大家對自己新婚的祝福。飯后,不要急于回家,應再陪父母聊一會兒,聽聽他們的教誨,然后再告辭回家。并應主動邀請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請親友、鄰里。
傳統婚俗之擇吉篇(實用18篇)篇十四
佳期在即,男女兩家都要殺豬宰雞,準備喜宴,還要請好廚師、儐相、伴娘、轎夫、賬房、師爺及其他幫同辦事的勤雜人員。這些人應聘后,應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開始工作,作好迎親擺宴的準備工作。
傳統婚禮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擺喜筵;如果是納婿(招郎——男到女家)則反之。
一切準備就序后,男家鳴炮奏樂,發轎迎親。媒人先導,接著是新郎、伴娘、花轎、樂隊、禮盒隊。
女家在花轎到來之前,要準備好喜筵。姑娘要由母親或姐姐梳好頭,用絲線絞去臉上的絨毛,化好妝,謂之“開臉”,然后飾上鳳冠霞帔,蒙上紅布蓋頭,等待迎親的花轎。
花轎一到,女家動樂鳴炮相迎。兇親隊伍進入女家堂屋后,花轎落好,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義寫好的大紅迎親簡貼。接著是女家動樂開筵。席間,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謹慎一些,因為中國民間有不少不成文的習俗,在新婚的三天里,親朋戚友中的平輩和晚輩青少年可以別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編演幾出小小的喜劇,稱之為“洗媒”和“掛紅”(鄉下俗稱“賀新客”)。新娘的嫂子說不定會在盛給新郎的飯碗下層埋伏半碗辣椒面;新娘的妹妹會在斟酒時特別給姐夫抹一把鍋底灰.....對這些能增加歡樂氣氛的小鬧劇,媒人和新郎應該容讓——雖不妨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小小地報復一下,但卻絕不能生氣、發火,甚至同主客吵鬧、扭打。
早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導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長輩行過禮之后,伴娘就可攙著新娘上花嬌了。上轎時,新娘不妨哭幾聲,以示對父母家人的依戀。
新娘上轎后,即奏樂鳴炮,啟轎發親。樂隊在前,樂隊后面是新郎(有條件的要騎馬),接著是花轎和其他送親的人員。新娘在啟轎時,往往要塞個紅包給轎夫,以免花轎搖擺得過于厲害。
接親的隊伍將要到達新郎家門口時,男家要鳴炮動樂相迎。花轎停在新郎家的堂屋門前,男家請的伴娘(一般是年輕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掀起轎簾,將新娘攙下轎來,儐相上前贊禮,賓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一般用紅、黃各色紙屑替代),將婚禮推向高潮。
傳統婚俗之擇吉篇(實用18篇)篇十五
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強調“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男女雙方一般都要經人從中說合,才能“結絲羅”,“諧秦晉”,“結連理”,“通二姓之好”。這種說合,就叫“說媒”。建國之后,“說媒”曾改稱為“做介紹”,做這種說合工作的人,被人們雅稱為“月老”,俗稱為“媒人”,后來改稱為“介紹人”。
“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簡稱。據《唐人小說》記載,有個叫韋固的讀書人夜行經過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著一個大口袋坐在路邊,在月光下翻閱一本大書。韋固好廳地問他翻檢的是什么書。老人回答說,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韋固又問老人那大口袋里裝著什么東西。老人回答說:“裝著紅繩,用它去系男女的腳,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腳系在一根紅繩上,即使他們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萬里的異鄉人,也一定會結成夫婦。”所以,人們便說“千里姻緣一線牽”。“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紅線拴的,再不能到一處。”可見人們對媒人的敬畏。
媒人還被稱為“紅娘”。唐代的才子元稹寫過一篇《鶯鶯傳》,其中塑造了一個聰明活潑的婢女紅娘的形象。她一再巧設機謀,終于撮合成了張生與鶯鶯小姐的婚事。元代王實甫根據這個故事寫成了《西廂記》,其中紅娘的形象更加聰明可愛。人們以“紅娘”代稱媒人,顯出了對媒人的重視和友好。
說媒不是一件輕松事,這從媒人被人雅稱為“冰人”、“冰斧”就可以知道。據《晉書》記載,孝廉令狐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丫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說話。索解釋這個夢說:“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說話,這象征著你在調和陰陽,調和陰陽就是做媒介,你將會給別人做媒。但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熱情把冰融化了,男女雙方才能成婚。”看來,做媒是需要熱情和毅力的。
舊式婚禮中,媒人還稱為“伐柯人”,說媒則是“執柯”,這就肯定了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詩經》詠嘆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它的意思是:“怎樣才能砍下大的樹枝?不用斧頭砍不斷它;怎樣才能取到妻子?沒有媒人成不了婚。”
說媒是一種技巧,媒人不僅要熟悉男婦雙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力求門當戶對地提親,而且必須做到既基本上準確地向男婦雙方及其父母反映對方的情況,又要盡可能隱惡揚善,使雙方充分認識對方的長處,從而樂于達成嫁娶的協議。就是說,要生就一張“媒婆嘴”。做媒人要勤于跑腿,從開始為男女雙方牽線搭橋之日起,要經常往來于男女兩家之間,交流情況,傳達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防止發生意外的變故。習慣上男女兩家都有義務招待媒人,鄉下人說“媒百餐”并不是夸張。可見其奔走撮合之勤。
媒人在舊式婚禮中是一個重要角色。在男女兩家對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見之后,他要引導男方去相親,代雙方送換庚貼,帶領男方過禮訂婚,選擇成親吉日,引導男方接親,協辦拜堂成親事宜,一直到“新人進了房”,才把“媒人拋過墻”。媒說得好,雙方都滿意,以后常來常往,成為故舊;媒說得不好,雙方不滿意,往往歸咎于媒人,從此視為路人。
說成一樁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錢財,稱之為“謝媒禮”。這筆錢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則由女方支付),在成親的前一天,連同送給媒人的雞、肘子、鞋襪、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導接親,稱之為“圓媒”或“啟媒”、“發媒”。謝媒錢的多少,視主家經濟狀況自行決定,但無論多少,均需用紅紙封好,稱為“紅包”或“包封”。紅包上習慣寫上“包封簽子”。
傳統婚俗之擇吉篇(實用18篇)篇十六
議婚,又稱“議親”,是商議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階段,舊時包括“求婚”、“過帖”、“相親”等幾道程序,到準備定婚為止。在這一過程中,往往是由男女雙方父母根據對方的門第、家境及品貌等條件決定婚事成否,男女當事人是沒有多大發言權的。
“無媒不成婚”,議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長委托媒人或托靠親友、鄰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親”。這一程序相當于“六禮”中的“納采”。
如果女方家長答允考慮結親,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開八字”,請陰陽先生“合婚”,審看男女雙方的命相是否相合。山西長治一帶稱之為“取四柱”,雁北一帶稱之為“換婚單”。具體做法就是,把男女雙方的生年、月、日、時“四柱”干支寫在絹帛或麻紙上,然后請人卜算,看雙方相互間命相有無克異。民間一般認為,男女生肖犯“對沖”的不宜婚配。所謂犯“對沖”,是指子、午相沖,丑、末相沖,寅、申相沖,巳、亥相沖,辰、戌相沖,卯、酉相沖,共“六沖”。各地歷來都有“白馬怕青牛,兔、龍淚交流,豬、狗不到頭,蛇、虎如刀錯,羊、鼠一旦休”之類的俗語。這些說法純屬無稽之談,現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講究了。這一程序相當了“六禮”中的“問名”。
提親。
男女雙方“八字”相合后,兩家即擇吉日傳換庚帖,晉北一帶叫“送契”,重新寫明男女各方的生年、月、日、時等事項。至此,親事算初步定下。按照忻州、長治等地的說法,是女方“有主了”;在晉中一帶,則說女方“問出去了”。這一程序相當于“六禮”中“納吉”的前一部分內容。由于現在不再時興合婚,“過帖”這道手續自然而然也就免了。
合八字。
在具備訂婚條件的情況下,男女兩家還要“相親”,又叫“相門戶”、“看屋里”,即男女兩家約定時間見面,最后議定婚事成否。現在山西各地仍有這種習俗,不過“相親”的主角已由雙方家長變為男女雙方當事人,“相親”的意義已不在于認親家,而是通過面對面的接觸,進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男女雙方初次見面時,一般由媒人或介紹人引見,兩人對面而坐,互相窺視對方的形貌舉止,正所謂“對像”是也。
傳統婚俗之擇吉篇(實用18篇)篇十七
“過禮”之后,男女雙方即可商定日期,到當地政府辦理結婚證,正式確定婚姻關系。現代規定男女雙方領結婚證之前要到醫院做婚前檢查;還有些地區(主要是城市)規定要辦婚前學習班。這些都是確保優生優育、保障人口素質的有效措施,應該遵照執行。
傳統婚俗之擇吉篇(實用18篇)篇十八
拜堂是婚禮的高潮階段。
迎娶之日,男家發轎之后,儐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場所。
當花轎停在堂屋門前,男方請的伴娘站到花轎前時,儀式即已開始。香案上,香煙繚繞,紅燭高燒,親朋戚友、職司人員各就各位。
儐相二人分別以“引贊”和“通贊”的身份出現,開始贊禮。
新郎新娘按引贊和通贊的贊禮開始拜堂。
拜堂儀式程序如下:
引贊:新郎蒞位(佇立于轎前)。
通贊:啟轎,新人起。
引贊:新郎搭躬(拱手延請新娘)。
引贊: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
奏樂鳴炮。
通贊: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進香燭。
引贊:跪,獻香燭。明燭,燃香,上香,俯伏,興,平身復位。
通贊: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
然后,是傳統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雙親,夫妻相拜”最后才“引進洞房”。拜堂儀式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