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是在寫作時可以參考的樣本或者模板,有助于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精選內容,希望對大家的寫作能力提升有所幫助。
生活中的數學調查大全(15篇)篇一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也有許多搞笑的數學問題哦。
一天,我的家人帶著我一齊去超市買東西,我一路上蹦蹦跳跳的,十分興奮。
到了收銀臺,我們一共買了如下商品:四袋洗衣液,一袋18.5元;十包衛生紙,一包4.5元;一支自動鉛筆,一支2.5元;三支鋼筆,一支5.5元。
突然,在結賬后,我的爺爺問我:“你最近不就是學了關于小數的知識么?能不能先用筆算出這天買的每種商品的總價,再算出一共花了多少元?”
“能,怎樣不能?必須不會錯的!”我胸有成竹的回答他。
說干就干。我拿了一張超市的廣告紙,再拿出隨身攜帶的筆,立即在空白處算了起來。
我的思路就是這樣的:洗衣液一共四袋,每袋18.5元,所以直接用乘法就行了;衛生紙一共十包,每包4.5元,只需要把這個小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來算便行了;自動鉛筆只有一支,在最后時加上便能夠了;還有三支鋼筆,也用乘法來算。
于就是,我算了起來。我先用4×18.5=74元(老師說過,整數乘一位小數等于一位小數,但如果兩數末尾相乘的得數末尾就是零,那么結果就就是整數)算出洗衣液的總價;之后,用10×4.5=45元(一個小數乘10,把這個小數的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就就是這道算式的結果)算出衛生紙的總價;然后,又用3×5.5=16.5元算出鋼筆的總價。這天買的每種商品的總價都算出來了,該算一共花的錢了。一道綜合算式74+45+16.5+2.5=138(元)(在講小數加法時,老師個性強調過,列豎式時,相同數位要對齊)便算出了所有花的錢。
當我把紙遞給爺爺并講了我的思路后,他直夸我聰明,我也樂開了花。
我真誠地對大家說:“你們也好好學數學吧,難道不會受益終生么?”我想:學數學,真有用啊,我以后肯定會好好學數學的!
生活中的數學調查大全(15篇)篇二
昨天晚上,爸爸教我玩了一個數學游戲。用一副撲克牌,挑出10以上的牌,只用剩下的撲克玩。玩的時候輪流摸牌,每人一半。每局一人任意出兩張,一共4張,把4張牌上的數字任意用加減乘除計算得出24,每個數字都要用到而且只能用一次。誰先計算出來,4張牌就歸誰。要是都算不出來,那就是平局,拿回自己的牌。最后,誰把所有的牌都贏走,誰就勝利了。
我們開始玩了。第一局,我出的1和7,爸爸出的8和9。我正使勁想,爸爸教給我一個方法,把四個數字分一下組,湊成3、8或4、6或2、12,然后再相乘。我們一起把8放到一邊,剩下1、7、9,于是9-7+1=3,3×8=24。還有一局的4張牌是5、5、6、8,爸爸想的復雜了,我一看,直接加起來就是24啊,這一局我贏了。
這個游戲太有趣了,下次我要教班里的同學一起玩。
生活中的數學調查大全(15篇)篇三
昨日晚上,我媽媽一齊去買桔子。桔子是1.8元一斤,媽媽買了4.5斤,本應當付錢8.1元。可是營業員粗心大意,不明白怎樣算的,算成了9元錢。還好我利用了這個學期新教的知識,在腦子里算過一便后,立刻糾正了營業員的失誤。
不僅僅營業員阿姨夸我聰明,這么小都會小數乘除法了,并且在回家的路上,媽媽還表揚我,給她省了0.9元,并且學過的知識能在生活中活用。
是啊!要是沒學好這門數學,以后損失的不只是這0.9元,或許是幾百,幾千,甚至上億呀!
星期天上午,我和爺爺到藕塘的藥店里買了兩盒藥片——胃爾舒兩盒藥一共44元,一盒22元,爺爺付給她一張50元,營業員找給爺爺6元。找好錢后,我用小數加、減法核算了一下。爺爺還能夠這樣付:
1.先給營業員40元,再付5元,找1元。
2.如果爺爺有零錢,能夠先付40元,再付4元。
經過這次陪爺爺買藥,我明白了數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星期日,我和妹妹一齊去超市買東西。我買了一包牛肉干、一瓶牛奶和一瓶汽水,一共花了10元。趙霖買了一盒餅干和一瓶汽水,一共9元錢。我們給了店主20元錢。店主找給了我們2元錢,我們正要回家時,趙霖說:“我還想買10粒泡泡糖。”我就把錢拿了出來,發現店主多給了我1元錢。我們回了過去把多找的1元錢還給了他,店主夸我們是個誠實的孩子,我們聽了心里甜滋滋的。
生活中的數學調查大全(15篇)篇四
今天是周末,天空中飄著朵朵白云,我和奶奶去買早點。走到店門口,“叔叔,請問一根油條多少錢?一袋豆漿多少錢?”叔叔親切地說:“一根油條5角錢,一袋豆漿也是5角錢。”這時奶奶給我出了一道數學題:買5根油條和5袋豆漿共要多少元?我想了一下回答到:“要5元。”奶奶問我是怎么算出來的,我說:“每袋豆漿5角,5袋豆漿“五五二十五”就是2元5角,5根油條也是2元5角,相加就是5元。”奶奶說:“還有另外一種方法,你猜猜看?”我拍了拍腦袋,可還是想不出來,奶奶就提示我一下:“把一袋豆漿和一根油條看成一份,那是1元,那五份不就是5元了嗎?”我眼睛一亮,這種方法真簡便!
生活中的數學調查大全(15篇)篇五
這天我和爸爸媽媽去超市買東西。我們先去了文具區,看見一支鉛筆6毛錢;一支水彩筆大約6毛錢;一塊橡皮大約6毛錢;一把尺子1.4塊錢;一瓶墨水2.7塊錢;一個鉛筆盒大約20塊錢。我們能夠明白一支水彩筆和一塊橡皮大約就是花了一樣多的錢,8瓶墨水大約和一個鉛筆盒就是花了一樣多的錢。我們然后去了食品區,把一些食品的價格都換算成1000克,得出了以下結論:包菜就是1.3元,最便宜;大米2.8元;面條7.3元;快餐面22.3元;面包24元;肉36元;薯片80多元;咖啡95元;最后就是巧克力150元——180元最貴。能夠看出沒有怎樣加工過的東西通常很便宜,而加工過的東西通常很貴。薯片雖然看起來很便宜其實它就是很貴的,再說它就是垃圾食品,我們要盡量少吃。
數學真就是一門有用的科學啊!
生活中的數學調查大全(15篇)篇六
今天真是個好天氣!我和媽媽準備去小區對面的嘉盛廣場買東西。
來到嘉盛廣場的信和超市,媽媽要買一瓶洗潔精,于是,我們就走到了洗潔精專區。這時,媽媽對我說:“我現在要買一瓶柑橘位的洗潔精,這里有不同重量。考考你,那種最實惠。我就買最實惠的那種。”我心想:這有什么難的,我看一眼就知道了。我一眼掃過去,排除了很多瓶,只剩下兩瓶了。
我思索了一下,仔細的端詳著,發現雖然兩瓶洗潔精的大小都差不多,可是包裝紙上寫著的重量是不一樣的:一個寫著1.5千克;另一個寫著1.3千克。而它們的價格都是12元,當然是1.4千克的那瓶便宜一點啦。我對媽媽說:“這瓶最便宜,就買這瓶吧。”這時,媽媽拿著另一瓶洗潔精笑嘻嘻地對我說:“這瓶1.5千克,12.9元,這瓶最便宜。”我仔細一看,原來那是超級特價裝,哎呀!失算了。
生活中到處都充滿著數學,一不小心就會出現錯誤,我們一定要學好數學。
生活中的數學調查大全(15篇)篇七
北宋的一個夜晚,一家小酒店的老板正和伙計一起堆酒壇。因為近來生意特別好,酒壇自然也就多。老板一邊在心里樂,一邊盤算著如何發更大的財。他要把酒壇堆得整整齊齊,美觀大方,吸引更多的顧客光臨酒店。
第二天。這堆酒壇果然吸引了不少顧客,老板望著酒壇,樂不可支。這時,一位衣冠楚楚的青年書生走了過來,面對酒壇,若有所思。老板心想:我昨天為了數清這堆酒壇,花了很大的功夫,這位青年相貌不凡,我倒要考考他看。
"年輕人,你知道這堆酒壇一共有多少個嗎?"老板半開玩笑地問道。
"這很容易,只要你告訴我這堆酒壇最上面的那層一共幾排,每排多少個,一共有幾層。根本不用數,我馬上就知道這堆酒壇的數目。"年輕人這么說話,顯然有十足的把握。
"噢!"老板心想:這位年輕人真會說大話,不妨把他提的條件告訴他,看看他的能耐到底有多大。于是老板爽快地說:
"最上面那層酒壇是四排,每排8個,第二層是五排,每排9個……"。
"好了,一共七層,"年輕人打斷了老板的話,不加思索地報出了答案,"一共567個酒壇。對嗎?"。
老板一下子驚得連張開的嘴巴也忘記合攏了。這么快!老板馬上把年輕人請進酒店,上茶,敬酒,招待得萬分周到。老板真是打心眼佩服這位青年,又是請教姓名,又是討教數壇的方法。
這位青年就叫沈括。優越的家庭生活條件使他有機會讀書,加上他好奇心強,肯鉆研,于是他就成了很有才學的人。沈括回答老板說:"我數這壇子的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因為最中間那層共77個,共七層,只要再乘7,最后加上常數28就行了。"。
沈括從小對籌算很感興趣,讀了許多數學名著。后來自己寫成了一本數學專著《隙積術》,專門研究高階等差級數的求和問題。沈括數壇的方法就是利用了高階等差級數求和的方法,要比單純地數方便多了。數學上還可能碰到數字更大,項數更多的題目,用這種方法便可一下子迎刃而解。
生活中的數學調查大全(15篇)篇八
今天圍棋集訓結束后爸爸開車接我回家,在停車場爸爸指著汽車問:“一輛汽車有多少個輪子?”我立刻回答:“當然4個輪子。”“那3輛汽車有幾個輪子啊?”我說:“3×4=12(個)輪子。”
回到家,我發現放鞋子的柜子里擺滿了鞋。爸爸對我說:“有客人來了,你能猜猜有幾個客人在家里嗎?”我數了一下,一共有14只鞋子。每人兩只鞋子,14÷2=7(個),有7個客人。進了門我發現是青島的.公公、婆婆、包哥、戴逸凡、舅媽、芋頭和舅舅來了。今天是中秋節,他們還帶來了月餅。
大家開始吃月餅了。這時,爸爸又開始提問了:“我們有六盒月餅,每盒里面有四個。平均每人能分幾個?”我動了動腦子說道:“4×6=24(個),24÷8=3(個)。每人能分到三個月餅呢。”爸爸又問:“假如我們有18個人,每人一個月餅,一盒有2個月餅,一共要幾盒月餅?”我立即說:“18×1÷2=9(盒)。”爸爸夸我是個愛動腦經的孩子。
我很高興。原來這學期我們學的乘除法在生活中還真有用處呢!
生活中的數學調查大全(15篇)篇九
真是數不勝數呀比如說“打折”在生活中就很常用到!
雙休日時,爸爸媽媽帶我到商場里買新衣服,“哇!商場里的衣服讓我看的真是眼花繚亂呀!”轉著轉著轉到了媽媽朋友的店里。兩人一見面就激動得不能行,向磁鐵一樣根本分不開,不知過了多久,阿姨說:“你要買衣服啊,來我這兒買吧給你打個七折!”媽媽一聽,更是高興了。急忙東瞅瞅,西看看!“就這件吧,多少錢?”“原價320元,給你打個七折,恩?我的計算器呢?”說著,便找起了計算器。在一旁無聊著的我,便想和計算器來個競賽。
經過五年級的學習,我已經對折扣了如指掌了,更何況這種小問題。打七折就是占原價的百分之七十,也就是十分之七,打原價的百分之七十,原價是單位“1”單位“1”已知用乘法。那么就是三百二十乘百分之七十。最后答案就是224元。當我算完時阿姨才找到了計算機!竟然便宜了96元!這衣服便宜的真多!我開心地笑了笑。
生活中的數學調查大全(15篇)篇十
數學不僅存在于書籍、論文、理論中,而且存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
當我到家的時候,我還想著剛才的電視。我想確認商家是否誠實或標簽是否正確。我們如何核實呢?74,58,46,這不正是一個直角三角形嗎?因為它是一個直角三角形,它必須符合畢達哥拉斯定理,即長度2+寬度2=斜角2。
這更容易理解。然而,所有直角三角形都符合畢達哥拉斯定理嗎?會有例外嗎?我查閱了數據,了解到: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符合畢達哥拉斯定理,而那些符合畢達哥拉斯定理的必須是直角三角形。
在這個條件下,電視屏幕是一個規則的矩形,我可以用畢達哥拉斯定理來驗證它。582=3364462=2116742=5476和“3364+2116”5476不符合畢達哥拉斯定理。一定是出了什么問題。我又去商店了。經過詳細了解,當天的客戶太多了。我姨媽驚慌失措,給了我錯誤的長度和寬度數據。我姑媽還稱贊我是一個喜歡思考的孩子。
我很欣賞姑媽的欣賞,并理解了兩個原則:第一,我們應該大膽地質疑我們不理解的東西,并實踐它們。第二,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只要你仔細觀察,仔細體驗,你就能得到很多知識。生活中的.數學作文一天,我和媽媽去購物。我媽媽去超市買東西,讓我在我付錢的地方等她。
我母親點點頭,他問我另一個問題:“我可以兌換30元、40元和60元。”;如果只是免費組合,1元錢不夠嗎?為什么是2元或5元我說,“為什么;用一元換一個大數字很不方便“現在我媽媽滿意地笑了,稱贊我的觀察和思考。我比吃我最喜歡的冰淇淋更舒服。
在這里,我還想告訴其他孩子:事實上,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問題。只要你多注意觀察,多思考,你會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發現。如果你不相信,試試看!
生活中的數學調查大全(15篇)篇十一
“賣黃瓜咯,買韭菜咯!”想必你們應該知道我在哪了吧!星期六,我陪媽媽去菜市場買菜。菜市場里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我和媽媽徑直走到了買韭菜旁,阿姨說:“新鮮的韭菜五元一斤。”媽媽說:“這樣吧,便宜些,我多買點,”“我們買三斤,你送我們一斤。”老板娘爽快地答應了。
媽媽問道:“本來五元一斤,現在15元我買了四斤,便宜了多少?”我沉思良久,斬釘截鐵說:“便宜1.25元。”媽媽又問道:“怎么算的?”我想一位老師在給學生授課似的:“1、3×5=15(元),算出三斤共用的錢。2、我們買了3斤,又送了一斤,就是四斤。等于我們用15元買了4斤韭菜。等量關系式是:總價除以數量等于單價。15÷4=3.75(元)原來是5元一斤的,現在只要3.75元就能買到。要求便宜多少,就用5-3.75=1.25(元)”媽媽聽后,連連點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也得意地笑了。
數學就像一只小狗,你若討厭它,它討厭你。說不定還會咬你一口。相反,你若喜歡它,它喜歡你,它就會成為你忠實的盆友。愿“數學小狗”陪伴你一生,做你忠實的朋友。
生活中的數學調查大全(15篇)篇十二
你一定去買過菜吧,你一定去買個門票吧……往往我們身邊一些不經意的舉動,卻包含了數學的智慧,有加法、減法、乘法、除法。我們如果弄錯了這些,就會出現經濟受損失、別人恥笑等情況。所以,我們一定要學好數學。
有一次,我和奶奶一起去文具店買文具,我買了3支水筆,1支1元;1個修正帶,1個4元;1本筆記本6元;一副手套14元。營業員在算賬時,少算了1支水筆的價錢,我看見了,可又不知道相差多少錢,所以就算了起來,“3×1+4+6+14”。我突然發現4+6=10,10是個整十數,好加的.,3+10+14=27。“阿姨,您少算了1元!”我說道,“你真是一個誠實的好孩子!”阿姨開心地說,旁邊的人聽了也直夸我,奶奶拍拍我的頭說:“你真懂事呀!”
生活中的數學調查大全(15篇)篇十三
數學是我們每天必要接觸的,因為數學,我們的生活方便了許多。就如我們所學的百分率就讓我們知道了生活離不開數學。就在暑假的一天,我回到了老家。多么熟悉的感覺呀!今年真是地瓜大豐收啊,那地瓜就像一個個胖娃娃。老師曾說過地瓜還可以做成地瓜粉呢。農民伯伯們正在計算今年的地瓜能做出多少地瓜粉呢?我也過去幫幫忙吧!看來我學的百分率終于派上用場了。第一步當然要知道一共有多少地瓜啦!農民伯伯說:用來做地瓜粉的地瓜一共有38千克。
他還告訴我100千克地瓜可以做出20千克地瓜粉。大家都知道求分率是:比較量除以標準量=分率。那么就是:20除以100乘100%=0。2乘100%=20%。這就是地瓜的出粉率啦。接下來就要利用這個出粉率來計算一共可做多少地瓜粉了。地瓜的總數乘出粉率=38乘20%=9。6(千克)這樣就可以輕輕松松地算出地瓜粉的總數啦!是不是很簡單呢?其實不止是求地瓜粉,還有種樹的成活率,籃球的命中率,抽獎的中獎率等等。這些都是可用以上的方法的。就像種樹的成活率,只有把成活的棵樹除以種樹總數,再乘100%就=成活率了。這就是,有了它是不是很方便呢?快與我一起去探索數學的奧秘吧!
生活中的數學調查大全(15篇)篇十四
你一定去買過菜吧,你一定去買個門票吧……往往我們身邊一些不經意的舉動,卻包含了數學的智慧,有加法、減法、乘法、除法。我們如果弄錯了這些,就會出現經濟受損失、別人恥笑等情況。所以,我們一定要學好數學。
有一次,我和奶奶一起去文具店買文具,我買了3支水筆,1支1元;1個修正帶,1個4元;1本筆記本6元;一副手套14元。營業員在算賬時,少算了1支水筆的價錢,我看見了,可又不知道相差多少錢,所以就算了起來,“3×1+4+6+14”。我突然發現4+6=10,10是個整十數,好加的,3+10+14=27。“阿姨,您少算了1元!”我說道,“你真是一個誠實的好孩子!”阿姨開心地說,旁邊的人聽了也直夸我,奶奶拍拍我的頭說:“你真懂事呀!”
其實,數學就藏在我們的身邊,只要你用一雙靈巧的手和一對智慧的眼睛,就能發現它!
生活中的數學調查大全(15篇)篇十五
我常聽老師講,數學對生活有著很大的幫助,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數學。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活動,我對這點有了更深的理解與感悟。
這次實踐活動是結合第三單元所學的知識,設計并計算出自己家客廳應粉刷的面積以及粉刷客廳所需要的涂料和人工費用。
我先用卷尺量出客廳的長、寬、高。接著再量出門窗的面積。然后,我把所量得的數據記錄在紙上。記錄完之后,我根據這個數據在旁邊繪制了一個客廳的平面圖。做完了這些,我便到油漆店了解各種油漆的.價格、使用年限及粉刷所需的人工費,再將其制成表格。有了這些數據,我就可以開始計算客廳應粉刷的面積以及粉刷客廳所需要的涂料和人工費用。
雖然這次社會實踐活動讓我花費了許多時間,但我覺得這是值得的。因為通過這次活動我不但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解決了生活中一個較難的問題,而且對涂料和粉刷的知識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