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部精彩的電影,而總結則是我們劇情發展的關鍵。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生經典名言,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古代人物的人生感悟(匯總15篇)篇一
東方朔做常侍郎的時候,漢武帝有一次在伏天賞賜肉給侍從。然而負責分肉的太官丞卻遲遲未來。東方朔便獨自拔劍割肉,并對他的同僚們說:“伏天應當早點回家,請允許我接受天子的賞賜。”隨即把肉包好懷揣著離去。后來太官丞將此事上奏漢武帝。
武帝便問東方朔:“昨天賜肉,你不等詔令下達,就用劍割肉走了,是為什么?”于是東方朔脫帽跪謝請罪。
漢武帝說:“先生站起來自責吧!”東方朔再拜說:“東方朔呀!東方朔呀!接受賞賜卻不等詔令下達,這是多么無禮呀!拔劍割肉,多么豪壯呀!割肉不多,又是多么廉潔呀!回家送肉給妻子吃,又是多么仁愛呀!”漢武帝聽罷笑著說:“讓先生自責,沒想到你竟反過來稱贊自己!”于是又賜給他一石酒、一百斤肉,讓他回家送給妻子。
古代人物的人生感悟(匯總15篇)篇二
今天又是風和日麗的一天,我背著新書包,走出了家門,行走在去學校的路上。天空中飄著蒙蒙細雨,一會兒就停了。我心想老天開眼吶,終于不下雨了,否則我就成了一個軟綿綿的果凍了。突然,天空竟下起了傾盆大雨,真的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此時我還在街道上,也沒有帶傘,大雨很快淋濕了全身。
突然,又傳來了一陣雷聲,一道閃電從我的身上劈了下去!接著我就到了一個神奇的地方,在蒙古草原上吃牛肉、飲美酒。這時,走來了一個身穿草木大衣,背著一把弓、帶著一捆箭的騎兵對我說:“大王,金軍向我們發起挑戰,說我們只有30萬蒙古大軍應戰,打不過他們百萬大軍,此戰必是蒙古軍和金軍的生死之戰!”我大喊一聲:“金人太囂張了,今天不是他死,就是我亡。”
說完,我就召集了蒙古大軍,我跟他們說,“兄弟們,帶上十天干糧,騎上戰馬,跟著我,殺破金軍!”
我帶著30萬大軍先攻下許城,再攻下了軍城,來到了金軍大本營。此時金軍100萬戰士已經嚴陣以待,我揮了揮手,意識到金軍的眼神上有殺氣,就扔了一個火布。對面的金軍被我們的火布打得是措手不及,金太宗說,“成吉思汗,你玩賴皮爽嗎,兄弟們上!”我也下令,奮戰到底。
我軍打了三天三夜,還剩20萬大軍,又打一天,終于打敗金軍,我軍可謂是馬到成功,金軍真的是太弱了。
我感到實在是太爽、太不可思議了!原來古代也那么爽!可我還沒爽夠,又一個響雷,把我劈回了現實。
古代人物的人生感悟(匯總15篇)篇三
對于歷史故事的選擇,必須遵循真實性、針對性、生動性和探究性的原則,以充分發揮歷史故事的明理啟智的作用,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古代人物故事。
顧愷之是無錫人,生于一千六百年前的東晉,是我國很有名氣的大畫家。他擅長畫人物,尤其喜歡畫女人、女神,特別善于點睛。為啥?這是有緣故的。
據說,顧愷之一出世,媽媽就死了,一直由奶媽撫養。顧愷之小時候生得虎頭虎腦,十分可愛,因此大家叫他“小虎子”。
有一天,小虎子正白相得高興,忽聽“姆媽”一聲,一個小伙伴一邊喊一邊向著自己姆媽跑去。姆媽迎上前來,抱起兒子這邊吻,那邊親。小虎子看著、看著,心里想:姆媽多好啊,人家都有姆媽,而我的姆媽呢?想到這里,小鼻子一酸,拔起小腿就往家里奔去。
顧愷之的父親是當時朝廷官員,因勿滿朝政,棄官在家寫詩作詞,又做爺來又做娘。
這時小虎子急急匆匆來到爺身旁,哭喪著臉說:“爹爹,我要姆媽,我要姆媽……”他父親一聽,傷心地抱起兒子說:“小虎子,你姆媽到很遠很遠的外婆家去了。”爺怕小虎子難過,說了句慌話騙騙他。小虎子卻追根究底問:“姆媽啥個時光回家?”爸爸只得含糊其辭說:“大約個把月吧。”
于是小虎子扳著手指頭一天一天數著,眼巴巴三十天。這天,小虎子沒有等到天亮就一骨碌爬下床,呆呆守在大門口。等著等著,快到中午了,可是姆媽還沒有回來。
小虎子急得哭了,哭聲驚動了爺,他走過來抱起小虎子,心痛的說:“小虎子,我告訴你姆媽的事,可是你勿要哭。”說著就把媽媽生下他后就死去的經過講給他聽,小虎子傷心得昏了過去。
從此,小虎子勿白相也勿笑,只是纏著爺,要爺講媽媽的臉形、身材、長相……他日也問,夜也問,問個不斷頭。爺被兒子思娘的精神感動了,總是有問必答,從勿厭煩。為了使兒子能聽懂并能記牢,就編了。
順口溜。
小虎子問娘面貌,就回答他:
櫻桃小口鵝蛋臉,
鳳凰眼睛眉毛一條線。
兩手齊膝指頭尖,
兩只小腳象金蓮。
勿胖勿瘦象姐樣,
勿長勿短齊我肩。
爺說一句,兒子復一句,爺爺講完了,兒子也背熟了。兒子并勿滿足,又眨巴著眼問:“姆媽喜歡穿啥衣裳?”父親又說:
冷天喜穿蘭布棉。
熱天愛穿絲綢袍…。
打這以后,小虎子日日背誦,直背到滾瓜爛熟。有時半夜夢頭里還在瑯瑯背誦哩!
一日,他蹦蹦跳跳來到爺身旁,煞有介事說:“爹爹,我想給姆媽畫個象。”父親連連搖頭說:“你嘸不見過姆媽,又嘸不學過畫,勿要孩子脾氣了!”
小虎子嘸不灰心,他早晨迎著太陽畫,晚上點著油盞畫,畫了一張又一張。半年過去了,小虎子拿著一張畫給爺看,爺看了一眼便說:“就是小腳有點象。”
小虎子聽爺說他畫得有點象,渾身更來了勁,他仍象往常那樣認真琢磨,刻苦習畫。一轉眼,半年就過去了,小虎子拿著張畫又給爺看。爺看了看,說:“手是畫象了,身體也有點象了。”
小虎子心里象灌了蜜似的,更加用功了。光陰真快,勿覺又是半年,小虎子再把自己畫的拿給爺看,他爺看了連連點頭說:“除眼睛的眼神外,其他都象了。”
開花要結果,造塔要結頂。小虎子狠下功夫,天天畫睛。日日點睛。又過了半年,一日,小虎子拿著畫象去見爺,爺仔細端詳了一遍說:“象象,全象了,特別是眼睛更加有神。”
可是,小虎子并勿以此為滿足,繼續苦練。二十歲時光,他的藝術成就達到了一定高度。那一年,南京建造一個大寺院,當家和尚請當時的高官大富捐款。可是,認捐嘸不一個超過十萬,勿料顧愷之認捐了百萬。有人說他吹牛,他卻勿以為然,只是專心致志在寺院雪白的墻上畫了一幅女神像,就是嘸不點睛。
初一那天,許多高官大富都來看他點睛了。只見顧愷之登上高臺,揮筆一點,那畫象眼睛里頓時發出靈光,滿堂生輝。那班有錢人個個跪倒,人人叩頭,搶著許愿認捐。勿一會認捐薄上已寫了上百萬元。
顧愷之從勿滿足,越老越是嚴格認真。據說,他老年時畫人物,從勿點睛。大家問他,他說:“哪可點睛?要是點了,人像勿但要說話,而且會從畫上走下來吶!”
傳說林則徐奉命到廣州禁煙,一舉燒毀了英國鴉片數萬箱,剎下洋人威風,大長中華民族志氣。英國佬惱羞成怒,不甘罷休,不久即調集大批軍艦炮船來圍攻虎門,炮擊沿海村莊,聲言要我賠償損失,否則要夷平粵海。當時英國皇家海軍風靡五洲,洋槍洋炮更非清王朝所能匹敵。面對這樣局勢,朝野和戰兩派眾說紛紜。為了穩定軍心,提高士氣,回答主和派,林則徐決心要來個初戰告捷,給英帝國皇家海軍一個下馬威。
話雖這么說,但真的要打他個英國佬丟盔卸甲,談何容易!林則徐深知要取勝兵力強大的英軍,只宜智取,不可強攻。這天,他親赴虎門高地觀察英軍陣容后,回到行轅立即吩咐手下準備八百個尿壺,八百頂斗笠,五百箱黃蜂,三百個燈籠;眾人不知欽差大人搞的是什么名堂,但聽說是為了大破英軍,自然不敢怠慢。沒有多久。
時間。
尿壺、斗笠、黃蜂、燈籠等一應準備完畢。林則徐吩咐將黃蜂分裝于尿壺內在尿壺口再用瓜絡(即囊)塞住這樣壺內黃蜂既不會蹩死又不致飛掉。然后再將八百頂斗笠分別拴在尿壺耳上接著林則徐又親自到水軍挑選三百驍勇善戰軍士每人發一燈籠囑他們吃飽喝足帶上大刀長矛分乘船只潛伏于海邊英艦隊炮船附近。一切布置完畢八百個裝滿黃蜂、戴著斗笠的尿壺分別縱橫三個一列五個一組晃晃蕩蕩地順著水流淌向英船炮艦。
這時正是廣東八月氣候炎熱的時候,傍晚時分,英軍個個光著身子、穿著短褲在甲板上乘涼。忽見一列頭戴斗笠的“清軍”從岸邊游將過來,由于海浪蕩漾,隊形時時變幻,忽似長蛇,忽若金龍,時象猛虎驅羊……英將急忙吹哨子,士兵如臨大敵,顧不得穿衣戴帽,忙提起洋槍拼命朝海面斗笠“砰!”“砰!”亂打一通;那陶制尿壺個個登時開花,悶在壺里的黃蜂蜂涌而起,就朝著有人的地方飛去……中國的黃蜂見慣漢人,這下乍見碧眼黃發赤毛的洋人覺得新鮮,更是傾力撲了過來,向著那光著身子的洋人猛刺死螫,疼得英國佬哇哇直叫,有的自打嘴巴,有的躺身翻滾,真是亂作一團。
林則徐在岸邊炮臺上從望遠鏡中看到英軍的一付狼狽相,喜不可言,立即下令燃起烽火,潛伏于岸邊的清兵將士,一見火光信號,舢板小船猶如萬箭離弦,直往英艦炮船沖殺而去。這三百名軍士背刀持矛,頭套燈籠(以防蜂螫)。
個個奮勇爭先躍上軍艦,見那洋人,遠的矛刺,近的刀劈,那英軍更是叫爹喊娘,岸上軍民看得拍手叫好,歡呼聲聲,勝似海嘯長鳴。
唐朝天寶年間,唐玄宗因為安史之亂,曾一度逃往四川。后來回到長安,他十分想念流亡期間、途經千里嘉陵的一路風光。于是,他下了一道圣旨:命令著名畫家吳道子,重返巴蜀,把千里嘉陵的奇麗風光,描繪出來。
叫畫家出門旅游寫生,潛心作畫,吳道子自然高興。再說他前兩年隨皇上逃往四川的時候,一路上的嘉陵山水早在他心中醞釀多次了,只是當時兵荒馬亂,顛沛流離,哪有心思作畫?如今圣上有旨,這不正合他的心意嗎?當下就叫人備鞍牽馬,即日上路,他走秦川、翻秦嶺,然后順江而下。
這天,吳道子來到秦隴襟帶的咽喉,水陸兩運的集散地一—白水江。這里,上有來自河州、狄道、秦州的馬幫、駝隊,下有來自重慶、合川、廣元溯江而上的船只。街上幾十家店鋪,生意興紅,商賈如云,土特產堆集如山。在長安書齋的畫家吳道子,猛一下見到這么多馬幫、駝隊、船只,人群中有高亢、渾厚的隴地口音,又有詼諧幽默的下江川腔;更叫人激動的是這條源于秦嶺嘉陵谷的山溪,匯流到這里竟成為“江”;而千里嘉陵,又唯獨上游這段“江”,水清碧藍,故曰“白水江”,與下行三十華里相會的西牛江,水色截然不同。畫家吳道子一時高興,便走進一家酒鋪,買了些酒吃,然后帶上畫筆,登高作畫。
畫家完成了“千里嘉陵山水圖”的巨幅長卷,回到長安,受到唐王及滿朝文武的稱贊。從此,便獲得了“一代畫仙”的美稱。
那五彩祥云籠罩的山上,天長日久,長出了一種“五花石”。這種石頭,色彩柔美,光亮如玉,容易雕刻,造型最佳,下江川客專門買這種石頭,運往四川進行加工。
到宋朝,大文人蘇軾就買得一件五花石雕成的案頭玉器。雕刻工藝,十分精美,就其石質來說,也是別處少見之物。他問起這石頭的來源,賣者告訴他:這是“仇池國”的五花石。
蘇軾一時詩興大作,便寫下了“仇池石”這篇著名詩篇。“仇池”是略陽古時候的稱謂,蘇軾說這石頭“秀色如蛾綠,冷氣壓三伏。”石頭不但質細,色柔,而且幽光閃閃,放在案頭給人一種清涼爽快的感覺。能叫人興奮的睡不著覺,再好看的東西也比不上它。
古代人物的人生感悟(匯總15篇)篇四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古代人物,可能是三國時期的趙云,諸葛亮,劉備等。而我喜歡的是心系國家的藺相如和廉頗。
提起藺相如,許多人聯想到了廉頗,因為他們倆是趙王最欣賞的人,在趙國的地位也是數一數二的。但在這兩人中,我還是更喜歡藺相如。
我喜歡藺相如的大膽和勇敢,因為在完璧歸趙的故事中,他勇于在秦王面前說出自己的話,你想想,當時秦國是戰國時期最強的國家,上有秦始皇,下有白起,藺相如說的話似在吹牛,事實上隱藏著他不怕犧牲的精神,因為他說的話當時很有可能激怒秦王,而激怒了秦王,后果想必很多人都懂的。
再來談談廉頗吧,當時廉頗看到藺相如因為立了功而有了比自己高的地位,心里非常嫉妒,一心想收拾他,但當他聽到了藺相如的一番話后,徹底沒了這顆心,因為如果不團結,趙國容易被欺負。我喜歡廉頗的點就在于他知錯能改,在負荊請罪的故事中,他及時認識到了自己犯了嚴重的錯誤,去向藺相如道歉,還讓藺相如打了自己一頓,但藺相如并沒有。從此他們成了好兄弟,始終為自己的國家而著想。
提到藺相如和廉頗,我不由得聯想到了我自己,曾經我并沒有像藺相如一樣去勇于挑戰困難,沒有像廉頗一樣知錯能改。此后我的盡力改正我的缺點,并且像他們一樣,始終愛著自己的祖國,長大以后報效祖國。
我喜歡他倆的點最重要在于他們可以團結一心,因為現在想找到團結的人實在太難了。
古代人物的人生感悟(匯總15篇)篇五
我讀《三國演義》時,從書中認識了許多人物,有勇猛的張飛、忠義的關羽、小氣的周瑜、奸詐的曹操……但我印象最深的,還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因為諸葛亮總能隨機應變,用層出不窮的計謀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
后來,我又在一些詩中讀到了諸葛亮。比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歷朝歷代,大家都非常敬仰諸葛亮。我就問爸爸:“是因為諸葛亮聰明,大家才喜歡他的嗎?”爸爸說:“諸葛亮并沒有《三國演義》寫的那么神奇。像火燒藤甲兵,借東風都是不存在的。”我有些納悶:“那為什么大家還那么敬仰他?”爸爸說:“你應該自己在書中找答案。”
后來,我讀了《三國志·諸葛亮傳》。發現諸葛亮不僅有了不起的才智,還有高尚的品德。他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計策,幫劉備建立了蜀漢。在當丞相時,把國家治理的很好。陳壽在《三國志》里,說諸葛亮能與管仲、蕭何、召公這樣的歷史一流宰相相提并論。雖然劉禪才能不行,但諸葛亮依然盡心盡力地輔佐他,沒有取而代之。
諸葛亮還有一個重要的優點,就是對承諾的堅持。我在《出師表》里看到:他答應先帝(劉備)要光復漢室,還于舊都,就一直向這個目標努力。當時天下有十三個州,蜀國只有一州的土地,敵人是有九個州的`魏國,勝利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可諸葛亮依然不斷北伐,雖然最后病死五丈原,沒能成功,但這種“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還是讓人感動。
最后,我用陸游的兩句詩來評價諸葛亮: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古代人物的人生感悟(匯總15篇)篇六
歷史故事主要反映了歷史上所發生過的事情,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古代人物。
哲理。
故事。
明朝的時候,有個著名的才子,叫解縉,從小就十分聰明。
解縉的父親是個教書先生,解縉五歲便入了學,在他父親的指點下,學業進步很快。
解縉七、八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到鎮上去割肉,走到屠坊前,屠夫剛殺好一只豬在過秤,稱好后向帳房先生報數.“小豬連頭一百;”
解縉信口答道:“大鵬展翅三千。”
屠夫聽到一個小孩答話,很覺奇怪。便問道:“小孩,幾歲了?”
“七歲。”
“叫什么名字?”
“解縉。”
“你是來稱肉的?”
“嗯。”
“稱幾斤?”
“三斤。”
“我出半邊對子,你對上了,這三斤肉不要錢,算我送你的。行嗎?”
“你說吧。”
屠夫說:“雙手操著生死路;”
解縉說:“一心專讀圣賢書。”
屠夫大喜,當即砍了三斤好瘦肉給了解縉。
這年冬天,解縉身著綠緞子棉襖,從外婆家回來,路上遇到附近一個員外。這員外早就聽說解縉聰明善對,心里不信,今日在路上碰到了,便想故意為難為難他,便攔住解縉,訕笑道:“出水蛤蟆穿綠襖;”
解縉見這員外身穿皮袍,外罩大紅長衫,隨口應道:“落湯螃蟹著紅袍。”
員外一聽,暗暗吃驚,“果然名不虛傳。”這一回活吃了虧,心里不服氣,還想撈回面子來,便道:“小犬無知嫌路窄;”
解縉應道:“大鵬展翅恨天低。”
員外聽了,覺得解縉出口不凡,將來必成大器。看來一般的對子已難他不倒,得出副氣魄大的對子。他搔了搔后頸窩,說:“我再出一對,你能對上,便放你走。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動?”
解縉四面望了望,應道:“地作琵琶路作弦,哪個能彈?”
員外雖然沒有占到上風,心里徹底的信服了。只得站在一旁,給解縉讓開了路。
解縉九歲那年,隨父親到了南京。一日,父親帶他到江里洗澡。父子將衣服脫下,掛在江邊的一株老樹上。他父親道“我有一上聯,‘千年古樹為衣架’;你可對得上?”
解縉看了看從眼前流過的長江,答道:“萬里長江作浴盆。”
他父親見解縉聰明敏捷,心里非常高興。第二天,父子二人去游覽南京名勝。來到金水河畔,手扶玉石欄桿。放眼望去,岸上重柳依依,玉簪花盛開,河里,數不清的金魚,游來游去。只見一個人捉了條金魚,折了根柳枝,穿著金魚,提走了。旁邊一個秀才模樣的人念道:“金水河畔金線柳,金線柳穿金魚口;”
解縉聽了,不加思索,對道:“玉欄桿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頭。”
那秀才大吃一驚,想不到這孩子小小年紀,才思如此敏捷。佩服得不得了,喜歡得不得了。
過了五年,解縉十四歲了,到京城參加會考。主考官見這考生年紀幼小,能有什么學問,便要把他趕出考場。誰知解縉一點都不怕事,他道:“太公八十展抱負,甘羅十二為上卿,學識豈因年歲限,我比甘羅長兩春。”
主考官見他出口成章,而且說得很在理,不覺喜歡起來,便出一上聯:“油菜開花,好似黃金鋪地;”
解縉對道:“葛蒲出水,猶如利劍沖天。”
主考更加歡喜,道:“解相公,你對對子的本事不錯,但不知詩才如何?今以‘駱駝’為題,命你作詩一首。但詩中不得有‘駱駝,二字。”
解縉答應了。吟道:“頭似綿羊頸似鵝,不是驢馬不是騾,背負二峰戰沙陣,此物北地漠川多。”
經過考試,他果然金榜題名,中了進士,被皇帝選為翰林。深得皇帝。
信任。
那些慣于溜須拍馬的奸臣,也趕著逢迎一日,一個奸臣請他為一幅畫題詩解縉展開畫一看,見一堵矮墻,墻旁長著竹筍,墻上生著蘆葦便提筆寫道:“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把這奸臣氣了個半死。
解縉知他不懷好意,立即反唇相譏:“一馬陷足污泥里,老畜生怎能出蹄(題)。
滿座文武大臣,聽了哄堂大笑,把那奸臣羞了個面紅耳赤。
東方朔做常侍郎的時候,漢武帝有一次在伏天賞賜肉給侍從。然而負責分肉的太官丞卻遲遲未來。東方朔便獨自拔劍割肉,并對他的同僚們說:“伏天應當早點回家,請允許我接受天子的賞賜。”隨即把肉包好懷揣著離去。后來太官丞將此事上奏漢武帝。
武帝便問東方朔:“昨天賜肉,你不等詔令下達,就用劍割肉走了,是為什么?”于是東方朔脫帽跪謝請罪。
漢武帝說:“先生站起來自責吧!”東方朔再拜說:“東方朔呀!東方朔呀!接受賞賜卻不等詔令下達,這是多么無禮呀!拔劍割肉,多么豪壯呀!割肉不多,又是多么廉潔呀!回家送肉給妻子吃,又是多么仁愛呀!”漢武帝聽罷笑著說:“讓先生自責,沒想到你竟反過來稱贊自己!”于是又賜給他一石酒、一百斤肉,讓他回家送給妻子。
漢武帝鑿昆明池,挖了非常深,挖出來的都是灰黑色的灰,沒有土。舉朝官員都不知道這是什么原因。
因此漢武帝召來東方朔問。東方朔說:“臣愚昧不知道這個原因,陛下可以嘗試去詢問西域的胡人。”
漢武帝認為東方朔不知道,又難以找到西域胡人詢問。待到漢明帝時期,外國的胡人來到洛陽,當時有人記起東方朔所說的話,便試著問武帝時期灰黑色的東西。
胡人說:“天地的大劫快要來臨時,就會有劫燒,那灰黑色的東西便是大劫燃燒后余下的灰燼。”世人才知東方朔所言是真。
古代人物的人生感悟(匯總15篇)篇七
2-人在世間行,豈能一路順。忍耐一時苦,將來富貴人。
3-人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從失敗中站起來。
4-脾氣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能算好人。
5-人生順境時,你不必忘乎所以;人在逆境時,也不必垂頭喪氣。
6-愛不是要求對方的給予,而是要求自身的付出。
7-有些人,日出萬言,胸無一策;有些人,胸藏萬策,日無一言。
8-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
9-縱然是游戲人間,也要端端正正,不要嘻嘻哈哈;你要謹謹慎慎,不要稀里嘩啦。
10-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11-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他計較的少。
12-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13-并非有錢就是快樂,問心無愧最心安。
14-要批評別人時,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無缺。
15-好事要提得起是非要放得下,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夫妻之間的幽默笑話,
16-心中常存:善解,包容,感恩,知足,惜福。
17-說一句好話,如口出蓮花。說一句壞話,如口吐毒液。
18-得理要饒人,理直要氣和。
19-受人滴水之恩,須當涌泉相報。
20-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21-做好事不能少我一人,做壞事不能多我一人。
22-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慧。
23-閑人無樂趣,贊美做警惕。
24-盲目迎合別人,只會葬送自己。
25-天上最美是星星,人生最美是溫情。
26-君子如水,隨方就圓,無處不在。
27-人生應如滿天的群星,生存的意義在于閃光。
28-為人處事要細心,但不要小心眼。
29-不怕事多,就怕多事。
30-小事不做,大事不會。小細節,大成功。
31-過去屬于死神,未來屬于自己。
32-對己忘功不忘過,對人忘怨不忘恩。
33-低頭要有勇氣,抬頭要有底氣。
34-分輕輕重緩急,才能穩操勝券。
35-觀景越遠越美,看人越近越真。
古代人物的人生感悟(匯總15篇)篇八
擁有一身才華,本可在官場上展現他的智慧,然而他卻性格傲岸,不為權貴所容,不屑混于那黑暗的官場,目睹帝王權貴荒淫奢侈,難以容忍社會的腐敗。一灑衣袖,毅然帶著他滿腹的才華與世隔絕,歸隱山林,字號青蓮居士。
他,"天生我才必有用,"那是對自信的不羈。
他,"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那是對寂寞的自得其樂。
他,"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那是對自然的無限向往。
漫漫紅塵外,飄飄天地間。
身為詩仙的他,如那閑云野鶴,遁手山水之中。
念人間無情,唯愿與山水為伴。
他,浪漫,瀟灑,孤傲。卻有一腔報國熱情。長年顛沛于異國他鄉,癡念故鄉的一草一木。
江水依舊東逝水,池魚依舊念故淵。而唯有他———李白,久懷愛國之心,在迷茫的世間清醒地走了一回!
古代人物的人生感悟(匯總15篇)篇九
孔子周游列國,創立儒家學說;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詩仙李白寫下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名篇。古代的杰出人才輩出,他們的業績彪炳千秋。我想穿越古代,去領略他們的風騷。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我渴望穿越回漢朝,領略霍去病的豪情壯志。
我們騎著快馬,手持干戈,帶領千軍萬馬,在沙場抗擊匈奴。空中黑云翻滾,壓在將士們的頭頂,士兵們的盔甲向著烏云中的一絲陽光,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漢軍將士們手舉大旗,腰跨寶劍,勇敢拼殺,士氣高昂,霍將軍手拿長槍,左刺右砍,殺得匈奴四處逃竄。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我渴望穿越回唐朝。這樣一位充滿才情的大詩人,卻因得罪了唐玄宗而壯志難酬。但是他沒有放棄,太白也好,青蓮居士也罷,他總是反思著自己的人生,經營著人生,終成大器。他既有《靜夜思》的委婉,也有《將進酒》的豪放,他就是李白。
中華歷史中,這些杰出的人物,為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偉大的貢獻,他們的事跡、風范、品格是當世楷模。
我渴望穿越古代,見賢思齊,從他們身上汲取力量和精神。
古代人物的人生感悟(匯總15篇)篇十
李陵,字少卿,是漢武帝時的著名大將,很受漢武帝信用,任命他為騎都尉,率軍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長騎射,又懂得兵法,當時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戰斗中,由于寡不敵從,無奈投降了匈奴。聽說李陵投降,漢武帝很是生氣,認為李陵辱沒了自己對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紛紛指責李陵沒有骨氣。
只有太史令司馬遷不這樣認為,他說:“我和李陵一向沒什么交情,但我見他為人很講義氣,孝順父母,友愛兵士。他常常想奮不顧身地解救國家的災難,所以,我認為李陵這次在領兵不到五千的情況下,與數萬名敵兵對陣,最后由于傷亡慘重,彈盡糧絕,歸路被切斷,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還認為,他這次投降,并非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時機再來報答國家。”
司馬遷說得在情在理,但漢武帝卻認為他是替李陵辯護,是非不分,將他關進了監獄,施行“腐刑”。
以后,漢武帝還殺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實現他奮不顧身、為國捐軀的愿望。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
古代人物的人生感悟(匯總15篇)篇十一
司馬光睡“警枕”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
于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于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寫出《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沒有素材的素材作文。
朱自清素材作文。
古代人物的人生感悟(匯總15篇)篇十二
特務機關的暗殺,毅然返回祖國,他聲明:“期望追隨我全國人民之后,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并欲對一切有關愛國反帝事業有所貢獻。”他還希望留在臺灣的國民黨人,凜于民族大義,毅然回到祖國懷抱,為完成國家最后統一做出貢獻。
分析:為了祖國的和平統一,李宗仁先生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義,將永遠激勵著為統一大業而奮斗的人們。
話題:“心中的豐碑”“祖國的呼喚”
古代人物的人生感悟(匯總15篇)篇十三
一天,我正在林間散步,面前出現了一座小木屋,這時的我已經又累又渴,想進去討點水喝。于是我敲了敲門,推開走了進去。進去之后看見一位老爺爺,老爺爺胡子和頭發花白花白的,衣服也穿的雪白,只有那烏黑的眼睛里透滿了悲傷的目光。
我走過去,問那位老者:“老爺爺,您是?”“我是時光老人,一直在這里掌控著每個人的時間。”
他又說:“小姑娘,你想不想穿越時空,去訪問中生代時期的動植物呢?”聽了這話,我立馬點頭說:“好呀!”
于是,時光老人帶我乘上時光機,開始了這次奇妙的旅途。
時光老人先帶我去了恐龍還未出現的時代,我看見好多微生物和一些在博物館里從未見過的活動物。大概是我們人類環境破壞的太嚴重,使這些物種的化石,都沒有留下來。
時光老人還告訴我:“恐龍時代的樹木倒下后埋進泥土里,就是你們現在所用的煤,不過你們人類消耗煤太多,地球上的資源已經所剩無幾了。”
從時光老人說的話中,我能感到地球資源已不多了,我們人類一定要學會勤儉節約。
節約包括很多方面,如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等等。
爸爸說:“人類一聲的福德都是平等的,現在用的越多,將來得到的就越少。”
這句話一直鼓勵著我勤儉節約,我不希望地球上的資源被人類用盡,我要節約!
希望看過我這篇文章的人,有所啟發,做到節約。
古代人物的人生感悟(匯總15篇)篇十四
李家世代業醫,但由于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不屑于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打算放棄科舉做官之路,專心學醫,于是向父親求說并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最終同意了兒子的要求。
李時珍認為,“讀萬卷書”固然需要,但“行萬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羅百氏”,又“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調查。李時珍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后人為此寫了“遠窮僻壤之產,險探麓之華”的詩句,表現他遠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
李時珍每到一地,就虛心地向各式各樣的人物求教,其中不乏農民和漁夫。李時珍為了了解藥物,并不滿足走馬看花式的調查,而是“羅列諸品,反復諦視”。例如他在寫到白花蛇時為了真實細致地了解這種劇毒蛇而置危險于度外,到處尋找,終于在捕蛇人的幫助下目睹了捕蛇、制蛇的全過程。李時珍搞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并編著了中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本草綱目》。
古代人物的人生感悟(匯總15篇)篇十五
周瑜出身士族,早年與孫策是摯友。他盡心輔佐孫策,為孫策東渡江東立下汗馬功勞。孫策死后,周瑜又效力孫權。建安七年,曹操下書責令孫權送其子為人質,眾大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周瑜力挽狂瀾,分析利弊,最終說服群臣。周瑜對孫氏忠貞不二。他拒絕了曹操派人的游說,態度堅決。
建安十三年,曹操揮軍三十萬會獵江東。周瑜英勇不懼,說服眾人,與曹決一死戰。面對三十萬曹軍,周瑜展現的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擁有的豪邁。一句“操直送死”,一計“火燒曹軍”,一場“赤壁之戰”,成就了他的輝煌。這場大火使曹元氣大傷,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熊熊的火焰是周瑜愛國的心火,是他誓死效忠的赤子之心。
赤壁之戰后,他為了擴張東吳的勢力,主張攻打南郡,在那場戰爭里他失去了生命,但他在赤壁船頭傲立的風姿,依然讓人仰望。他將一生都奉獻于東吳霸業,直到最后一刻都不曾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