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導游詞山東省省情篇一
尊敬的各位來賓:
你們好!我受旅游、接待部門的委托,對光臨名城曲阜參觀游覽的各位佳賓表示熱烈地歡迎。我有幸為大家導游陪同參觀,非常高興,這是咱們共同頎賞學習的好機會。看后請留下寶貴意見。
首先,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曲阜的歷史、文物概況。
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獻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鄉,亞圣孟子的故里,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國,魯國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這里生息勞作,有5000多年的歷史。地下有豐富的寶藏,地上有眾多的文物。現有文物112處,其中有聯合國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3處,全國保護的4處,省級12處,其他為地市級保護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兩廟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孔廟、孔府、孔林,俗稱“三孔”,有祭祀中國元圣周公的廟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復圣顏回的廟,俗稱“兩廟”;“一陵”是黃帝誕生地--壽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漢墓群九龍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稱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親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詩、答對、分手處,著名文人孔尚任隱居處國家園林“石門寺”。
我們現在看孔廟。
孔廟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廟。在孔子故居建廟堂三間,陳列孔子的衣、車、書等,“歲時奉祀”。歷代皇帝對孔廟都有擴建,計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達到現在的規模。孔廟仿皇宮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過院落,共有房屋466間,門亭54座,東西相對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有碑碣近千塊,占地327.5畝,長達兩華里又150公尺。現在看到的孔廟是明弘治年間的規模。解放后國家多次撥款維修保護。我國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聯合國保護的文物單位,孔廟建筑時間之久遠,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實屬世之罕見。
神道。“萬仞宮墻”前古柏蒼勁的這段路為“神道”。重要的廟宇前都有專開的尊敬靈通之道,稱“神道”。
萬仞宮墻。這道門是曲阜明城正南門,也是孔廟的第一道門,上懸“萬仞宮墻”四個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筆。它來源于孔子得意弟子子貢。魯國大會諸侯時,有人提出子貢的學問博大精深,可與孔子相提并論,子貢在場,馬上站起來說,我可不敢與俺老師孔子比,人的學問好比一堵墻,我這道墻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師的墻有數仞之多。就是說,我的學問等于一肩膀頭子高,一目了然沒什么深奧的;孔子的學問有我數倍之多,經過詳細的研究,全面的探討,才能了解他的全部,入了門以后,才能看到宗廟之美,在門外頭你是看不到的。后人為了形容孔子的學問高深,從夫子之墻數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為“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師”,封孔子學問有“萬仞”,贊頌孔子學問有一萬個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頂,亦說此墻深壁高壘非常堅固。這四個字原為明欽差所寫,乾隆為表示他對孔子的重視,親書“萬仞宮墻”換上了他的御筆。
金聲玉振坊。此坊建于明代,為表達孔子學問精湛而完美,如同奏樂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完整無缺。古樂是以敲鐘開始,鐘起“始條理也”,是擊磬告終,“玉振”為磬落的聲音,稱“終條理也”,贊揚孔子的學問是集先賢先圣之大成,所以稱“金聲而玉振也”,“金聲”鐘的聲音,始,“玉振”磬的聲音,終。這也是辦事要“有始有終”成語的來源。“金聲玉振”是明代大書法家胡纘宗題定的。
“二柏擔一孔”。過玉振坊這個單孔的石拱橋,東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稱“二柏擔一孔”。這橋名曰:“泮水橋”與行宮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義為“盼水”。過去讀孔孟之書,考上高等學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買賣盼發財,過日子盼興旺。
下馬碑。廟墻外東西各立一塊石碑,公元1191年專立的下馬碑,下轎碑。西邊的碑早毀壞,東邊這塊碑上寫“官員人等至此下馬”。過去文武官員、庶民百姓從此路過下轎下馬徒步而行,以示對孔子、孔廟的尊敬。
欞星門。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制改鐵石的。“欞星門”系乾隆御筆。相傳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個掌管文化的星叫“欞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與天上管文化的星聯系起來,說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過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說法。
太和元氣坊。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極贊孔子的思想,主張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萬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陰陽之合”,稱“太和”之氣是最基本的東西,宇宙之太和,人間之元氣。“太和元氣”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至圣廟坊。明代所建“至圣廟坊”,是漢白玉的,上飾火焰寶珠。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這道院的東西對襯各建一處很奇特的牌坊,木制角棱環繞,千頭萬續,下有八個怪獸,叫“天龍神獅”,相傳它威嚴靈感,可驅除邪惡,匡扶正義。東邊牌坊上書:“德侔天地”,說孔子的思想主張給人類的好處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邊的牌坊上書“道冠古今”,贊孔子思想、辦法古今都是蓋世之冠。
圣時門。三門并列,四道臺皆同上,中央盤龍。此門命名來源于孟子,對古代四位圣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孟子把四圣人的圣跡歸納為四句話: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圣時”極贊孔子思想主張經久不衰,是適合時代的圣人。皇帝來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禮”,走圣時門;歷代“衍圣公”出生時打開“圣時門”,除這兩種情況外,此門不輕易開啟。都走快覩門、仰高門。
快覩門,取先睹為快之意。就是說孔子的學問“五經四書”,誰先學誰先有文化,誰先學誰先有知識,爭相學習,以先見到先讀為快樂。
仰高門。根據顏回贊揚孔子的一段話命名的。顏回說,夫子之道,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贊孔子學問向上看不到頂,叫“彌高”,學起來文言文很難懂,叫“彌堅”,高不是高不可攀,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學到的。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說我以禮。”俺老師循循善誘,教我以文化,施我以禮節。
漢石人。仰高門里亭子里有兩位歷史價值很高的漢石人,一位是“亭長”,(漢代地方小官),一位府門之卒,都是魯王墓前守衛的。石人被歷代金石學家所重視,對研究漢代服裝和文字有重要價值。
金水橋,這道橋,同故宮前的橋同名,稱金水橋,又叫碧水橋,三孔排列,綠水蕩漾。
弘道門。過金水橋是明代皇帝欽定的“弘道門”,取“論語”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意。孔子是個普通文人,為什么成為圣人?贊孔子總結了先賢先圣的經驗,尤其弘揚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人能弘道,說人能指揮創造一切,非道弘人,并不是一切指揮人,這是贊揚人的主觀能動性。”弘道門下有兩塊石碑,東邊的四棱碑是“曲阜歷代沿革志”記載了曲阜沿革變遷的歷史,元代所立,史料價值很高,西邊的是“處士先生墓志”,具有很高的書法價值。
大中門。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大門,稱“中和門”,意為用孔子的思想處理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擴建廟改稱“大中門”,贊孔子的學問是集人類知識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離開中者,就不是正道,成了邪道、歪門。就是說不左不右,公平正道,向前為中庸。大中門東西兩頭有角樓兩座是守衛孔廟用的。
同文門,四大名牌,孔廟圖。進入大中門里左右有四塊大碑。西邊的明弘治碑,講的綱常倫理。弘治碑右側有明代才子湖南長沙李東陽繪制的“孔廟圖”價值很高。
同文門。取“人同心”字同文之意。是說同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干好事業;文字要統一,有統一的文字才能記載歷史傳播經驗,隨意造字就會亂套。同文門是奎文閣前的重要屏障。
奎文閣,原為藏書樓,是收藏御賜書籍的地方。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2019年),金章宗重修時改為“奎文閣”。這座獨特雄偉的建筑,完全是木質結構,在中國樓的建設上稱孤例。經過幾次地震,奎文閣沒有震毀。清康熙5年地震“十間房子倒者有九,存者有一,奎文閣巍然不動”。明代吏部尚書李東陽專寫了“奎文閣賦”,贊奎文閣的建筑研究價值。就是廊下東頭這塊碑。
樓閣前這東西兩院稱:“齋宿”,是祭祀人員齋戒、沐浴的地方。東院是衍圣公齋宿所,清康熙、乾隆祭孔時都在東齋宿盥洗。西院是從祭人員的齋宿。孔子七十一代孫孔昭薰將廟內宋、元、明、清五朝代拜孔廟碑130多塊集中鑲嵌在院墻上,故西齋宿又稱碑院。
十三碑亭。這是孔廟的第六進院落,亭內立有55塊碑,是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所立,其內容都是皇帝、欽差拜孔、對孔子的追謚、評價,歷次修孔廟的記載,有漢、滿、蒙、八思巴文等文字。南八北五,所以稱十三碑亭,因為都是經皇帝批準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東起前排第三、六兩個亭子是金代所建,是我國現存不可多見的建筑。凡是用赑屭馱的碑都稱“御碑”。“赑屭”是吉祥物,傳說龍王有九子,它是第8子,它愛“文”,善于負重,石碑有文字而沉重適合其特點,形象應為龍頭、龜身、鷹腿、蛇尾。
東起北邊這第三個亭子是康熙皇帝立的碑。北京西山采的石頭經大運河,經濟南又運到這里。專家計算這幢碑13萬斤重,從濟寧沿途潑水凍了,在冰上滑過來的,有時一天只走臥牛之地。曲阜本有好石頭不用,要從北京運來,以示皇帝對孔子的重視。這院東南、西南各有一片碑碣都是王公大臣們修廟、拜孔的記載,書法價值很高。
這個院東西對襯各有一門,東為“毓粹門”,西是“觀德門”。俗稱東華門、西華門。
孔廟由這里起分為三路布局,這一道五門,中為“大成門”,左邊是“金聲門”,右邊是“玉振門”,再往西為“啟圣門”,再往東為“承圣門”。大成門的建筑結構是“犬牙交錯,勾心斗角”。中間插進為“勾心”,左右四角尖端相頂為“斗角”。大成門三字系雍正皇帝的御筆。贊孔子是集先圣先賢之大成,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
先師手植檜。大成門里左邊這棵挺拔蒼勁的檜樹,是孔夫子手植的。據記載:孔子在這里裁過三棵檜樹,金貞佑二年(公元122019年)毀于兵火,樹枯而又發新枝,曾“三枯三榮”,有“檜樹日茂孔氏日興”的說法。明萬歷年間才子楊光訓題寫了“先師手植檜”五個大字。
兩廡長廊。這兩側的對等兩排房子,共80間,稱“東西廡”,是供奉七十二賢人的地方。孔子號稱弟子三千,身通六藝文武全才的七十二人,供奉在東西廡。歷代帝王都有封的配享先賢。如董仲舒、韓愈、王明陽、諸葛亮、寇準、岳飛等等。到民國年間已封到156名。最后一位先賢是梁啟超先生。原有塑像,牌位,后一律改為木制牌位。東西廡現在陳列的是收集的宋代以前的中貴石刻。周公訓子、蝙蝠行醫等,最為珍貴的國寶有漢魏朝碑刻22塊,書法價值特高的“禮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張猛龍碑“、米芾碑”等都是罕見的珍品。西廡陳列了100多塊“漢畫石刻”,都是久負盛名的藝術珍品,是研究漢、魏等歷史社會生活難得的珍貴資料。東廡北端陳列著584塊石刻,是孔子六十九代孫孔繼涑寫的玉虹樓法貼。
杏壇。這是為紀念孔子講學建的。孔子當初是在土臺上大杏樹下給弟子們講學。宋代公元102019年,孔子45代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后移擴建,在正殿舊址建亭,環植以杏,名曰“杏壇”。杏壇二字,是金代著名文人黨懷英篆書。亭內有乾隆皇帝御筆“杏壇贊”,這是他第一次來曲阜寫的。乾隆題寫的匾、對聯、條幅等在曲阜有50多處。
大成殿。這是孔廟的主殿,它和北京的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天貺殿并稱東方三大建筑,又稱東方三大殿。價值高歷史長的是大成殿。殿高24.8米,闊45.7米,深24.89米。四周環有28根用整個石頭雕成的龍柱,工藝精湛,造詣很深。尤其殿前廊10株深浮雕的滾龍柱實為世之罕見,10棵柱子20 條龍,上下對翔,升騰盤繞戲一顆珠子,神態各異,無一雷同,越看越有動意,躍然石上栩栩如生。這是徽州工匠的杰作。皇帝來曲阜朝孔時,孔家都用黃綾把龍柱裹起來,不讓皇帝直接看到龍柱,因為超過了金鑾殿,怕皇帝不高興,加以責怪。其余18根柱是八棱的淺浮雕龍柱,一個棱面刻九條龍,每根柱子八個棱,八九 72條龍共計雕刻1296條龍。這是罕見的石刻藝術瑰寶。總覽大成殿雄偉壯觀。
五圣十二先哲。大成殿內供奉著17尊像。
五大圣人。至圣孔子,意為圣人中的圣人,至高無上。孔夫子在中央,頭戴十二旒之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持震圭,威嚴肅穆,使人肅然起敬。兩側為四配:東邊是復圣顏子,述圣子思;西邊是宗圣曾子,亞圣孟子。東頭六位,西頭六位,稱十二先哲,有子貢、子路、冉求等11位孔子的弟子,有一位是宋朝朱熹,著名理學家,五經四書解釋的好,被封為先哲。“生民未有”的匾,是孟子贊孔子,說“生民未有盛于孔子也”。有人類以來,還沒有全面超過孔子的人,所以叫“生民未有”。“萬世師表”是康熙題寫,封孔子為“萬世皇帝之師,千古人類之表,皇帝的老師,做人的表率。”“斯文在茲”是光緒寫的,意為天下的文化都在這里。
圣跡殿。以石刻連環畫的形式記載了孔子的事跡。有120塊文圖并茂的石刻,是孔子后代同明代巡撫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由吳郡著名畫工章草繪畫刻石,鑲在殿內墻上。是我國第一部人、文兼有的完整的連環畫。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殿正面“萬世師表”為康熙御筆,正中孔子大司冠像是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畫的。殿東頭是康熙朝孔的御碑,西頭有晉代名畫家顧愷之畫的孔子行教像,習稱“夫子小影”最接近孔子的面貌特征。還有宋代大家米芾的贊孔子的小篆:“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子以前既無孔子,孔子以后更無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明確的說,孔子偉大啊!無與倫比,空前絕后!
孔廟西路是祭禮孔子父母的地方。其父叔梁紇,母顏征在,皇帝封為啟圣王和啟圣王夫人,建有啟圣王殿、寢殿、金絲堂等建筑。
孔廟的東路,前后兩部分,前院是孔子故宅,有“孔宅故井”,孔子九代孫孔鮒藏書的地方名“魯壁”,現在看到的經書,立頭功的應為“魯壁”。為紀念孔子教育其子讀書建了“詩禮堂”,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字禮無以立”,意為不學詩不會講話,不學禮不懂得如何立身事。詩禮堂內有著名雕刻家石可先生刻制的仿漢畫石刻“圣跡圖”。后院是崇圣祠、五代祠,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祠堂。
各位先生,孔廟似歷史的、知識的學堂,因時間有限,咱們只看了主要的,我是厄要介紹的。孔子是圣人,也是偉大的旅游家,周游列國2019年,宣傳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收集了寶貴的資料。有關圣人的遺跡很多,很值得一看。我們相處時間雖短,可友誼長存,盼望各位有機會再來曲阜觀光,我們一定很好地服務。
孔廟就看到這里,謝謝大家的合作,歡迎您再來。
導游詞山東省省情篇二
一、山東概況
山東因位于太行山以東,故稱為山東。山東半島是我國三大半島之一。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處黃河下游,這里四季氣候分明,雨量適中,具有暖溫帶季風型氣候,年平均溫度在11-14℃之間。
山東歷史悠久,自古以來是古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西周時期,齊國、魯國都建都于此,因經濟、文化發達,所以,在歷史上有著重要影響,故人們將“齊魯之邦”作為山東省的代稱。
山東是以農業為主的大省,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基地。如棉花、小麥、花生的總產量都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近幾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工業也隨之迅猛發展,在原有重工業的基礎上,輕工業、電子業也得到不斷發展。并且在全國產生了積極影響。誕生了許多名牌企業,推出了許多名優產品。如青島的海爾集團、海信集團、青啤集團、頤中集團,濟南的輕騎集團,煙臺的張裕集團等都已家喻戶曉。另外,山東省的礦產資源品種多樣,儲量豐富,其中黃金產量也躍居我國榜首。
齊魯大地在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涌出了許多杰出的名人,有中國的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能工巧匠尊為“祖師”的魯班,以神機妙算著稱的諸葛亮。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一代神醫扁和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都是山東人的驕傲。齊魯大地之所以造就了這么多的名人,這與我們山東人吃苦耐勞的性格是分不開的。
山東依靠它的良好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豐富的物產。此外工藝品也在全國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濰坊的風箏,濟南的羽毛畫,青島的貝雕畫,珍珠工藝品,煙臺的草編,曲阜的楷木雕刻都是不錯的工藝品。
俗話說:“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北方卻有一山一水一圣人”。山東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不斷發展,旅游業也得到了很好的開發,旅游資源得到相應開發,增添了許多風景名勝及新興景觀。如:濰坊國際風箏節,孔子文化節,泰山登山節,青島海洋節,青島國際啤酒節等。
二.行政區劃
1949至2008年底,全省劃分為17個地級市,縣級行政單位140個(市轄區49個、縣級市31個、縣60個),鄉鎮級單位1941個,其中,街道辦事處423個,鄉295個,鎮1223個。
濟南市、青島市為副省級城市。青島市于1987年9月12日被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正式批準為對外經濟貿易實行計劃單列,成為“計劃單列市”,賦予青島市省級的經濟財政管理權限。濟南市、青島市、淄博市為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擁有地方立法權。
三.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生物資源種類多、數量大。境內有各種植物3100余種,其中野生經濟植物645種。樹木600多種,分屬74種209屬,以北溫帶針、闊葉樹種為主。各種果樹90種,分屬16科34屬,其中煙臺蘋果、萊陽梨、肥城桃、樂陵金絲小棗、棗莊石榴、大澤山葡萄以及章丘大蔥、萊蕪生姜、濰坊蘿卜,平陰玫瑰、金鄉大蒜等都是山東久負盛名的特產,山東因此被稱為“北方落葉果樹的王國”。中藥材800多種,其中植物類700多種。山東是全國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重點產區,素有“糧棉油之庫,水果水產之鄉”之稱。小麥、玉米、地瓜、大豆、谷子、高粱、棉花、花生、烤煙、麻類產量都很大,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陸棲野生脊椎動物450種,占全國種數的21%。其中獸類55種,鳥類362種,兩棲類8種,爬行類25種。陸棲無脊椎動物特別是昆蟲,種類繁多,居全國同類物種之首。在山東境內的動物中,屬國家一、二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71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有16種。
淡水資源
水資源的主要特點是:水資源總量不足;人均、畝均占有量少;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年際年內變化劇烈;地表水和地下水聯系密切等。全省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09%,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34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4.9%(小于1/6),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0%(1/25),位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倒數第3位,遠遠小于國際公認的維持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需的1000立方米的臨界值,屬于人均占有量小于5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地區。境內有淡水湖微山湖和東平湖。
海洋資源
海洋資源得天獨厚,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黃海總面積的37%,灘涂面積占全國的15%。近海棲息和洄游的魚蝦類達26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有40多種,淺海貝類百種以上。其中,對蝦、扇貝、鮑魚、刺參、海膽等海珍品的產量均居全國首位。此外,山東已建成多處大中型鹽場,是全國四大海鹽產地之一,山東還有可供養殖的內陸水域面積400多萬畝,淡水植物40多種,淡水魚類70多種。
礦產資源
探明礦種比較齊全,探明礦產儲量總量較大,儲量豐富的一些重要礦產在全國占有重要位置。現已探明的保有儲量列全國前10位的礦產有58種,列全國前5位的有36種,其中金礦、自然硫、石膏、玻璃用砂巖等8種礦產居全國第一位;石油、稀土、鈷礦、菱鎂礦、金剛石等7種礦產居全國第二位;晶質石墨、滑石、鋰鹽、堿用灰巖等8種礦產居全國第三位。國民經濟賴以發展的15種支柱性重要礦產在我省都有探明儲量,其中煤、石油、鐵礦、鋁土礦、金礦、鉀鹽、石灰巖、礦鹽等礦產居全國前10位。全省已探明的各種礦產資源,為發展山東經濟和礦業開發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能源
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勝利油田是中國第二大石油生產基地,中原油田的重要采區也在山東,山東原油產量占全國1/3。近年來,勝利油田鉆探范圍逐步進入渤海海域,高科技鉆井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油田一直保持著穩產、高產。山東境內含煤地層面積5萬平方公里,兗州煤田(鄒城、兗州境內)是全國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山東電力資源充足,到2010年底,全省發電裝機達到6248萬千瓦,發電量完成3091億千瓦時,均居全國第三位。全省電力供需由總體平衡轉為相對富余,呈現供大于求的趨勢。山東電網是全國六大電網中唯一的省獨立電網。
四.人口
根據《山東省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全省常住人口[3]為9879.31萬人。其中,男性為4844.71萬人,占總人口的50.57%;女性為4734.59萬人,占總人口的49.4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102.33;0-14歲的人口為1507.43萬人,占15.74%,15-64歲的人口為7128.90萬人,占74.42%;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942.98萬人,占9.84%;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的為832.87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受教育程度的為1332.26萬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為3846.82萬人;具有小學受教育程度的為2391.24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附:山東省人口呈現的六大特點。
1、人口十年僅增640萬
普查結果顯示,山東省人口控制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00年11月1日零時,山東省總人口為9079·31萬人,同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零時山東省8439·28萬人口相比,十年零四個月增長了7·58%,低于全國11·66%的增長幅度。人口出生率為10·75‰,死亡率為6·29‰,自然增長率為4·46‰,自然增長率已經連續9年穩定在5‰左右。這一結果表明,山東省不僅平穩度過了第三次生育高峰,有效地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而且已經穩定在低生育水平狀態。普查結果還表明,山東省男女比例目前基本平衡,其中男性為4596·44萬人,占50·63%;女性為4482·87萬人,占49·37%。
2、戶均減少半個人
此次人口普查數字表明,山東省人口結構正在發生一系列變化。山東省家庭戶規模由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每戶3·75人縮小為目前的3·21人。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流動性增強是家庭戶規模縮小的主要原因。
3、老齡化進程加快
山東省人口年齡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8·03%,比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的6·2%上升了1·83個百分點。專家分析,這是人民生活質量提高以及醫療水平不斷改善的充分體現,同時,由于人口生育水平的下降,山東省人口“老齡化”進程有加速的趨勢。
數據表明,同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山東省每10萬人中擁有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數,具有大學程度的由975人上升為333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7140人上升為1103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5182人上升為36634人;具有小學程度的則由36260人下降為32736人。另一方面,山東省文盲人口(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大為減少,粗文盲率由第四次人口普查時的16·87%下降為8·46%。
5、少數民族人口增長快
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山東省少數民族人口為50·32萬人,到目前,這一數據上升為62·01萬,增長了23·23%,同期山東省漢族人口僅增長7·49%。據分析,山東省少數民族人口增長快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人口流動性增強,來山東務工經商和通婚落戶的少數民族增多;二是受少數民族生育政策的影響;三是少數民族與漢族通婚后所生的嬰兒,多數申報為少數民族成分。
6、流動人口大增
高速公路
四橫一環八連”大通道。
鐵路
規劃形成“四縱四橫”的布局。
南北走向的主要有京滬、京九等鐵路。京滬鐵路最為繁忙,在山東境內有三條復線,其中一條是貨運專用。東西走向的主要有膠濟、藍煙等鐵路。膠濟鐵路連接濟南與青島,非常繁忙,也是青島、煙臺兩港的重要疏港通道;2004年至2005年膠濟鐵路進行了電氣化改造,成為山東省的第一條電氣化鐵路。藍煙鐵路連接煙臺、青島兩大港口。還有石德、兗石、新兗、邯濟鐵路及一些通往礦區的支線。境內樞紐性的鐵路車站及其匯通的鐵路線:濟南車站(京滬-膠濟-邯濟)、德州車站(京滬-石德,北京鐵路局管)、兗州車站(京滬-新兗-兗石)、菏澤車站(京九-新兗)、棗莊站(京滬-棗臨)。
航空
主要機場有濟南遙墻機場、青島流亭機場、臨沂機場、濟寧曲阜機場、煙臺萊山機場、威海大水泊機場。其中,青島滄口機場為山東省最早的民用機場,青島流亭國際機場是山東第一個年吞吐量突破千萬的機場。濟南、青島、煙臺、威海四個機場為國際空港。
航運
主要海港有:青島、日照、嵐山、煙臺、威海、東營、龍口、濰坊、濱州、羊口。青島港,是東北亞航運中心、樞紐型綜合大港,外貿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居北方港口首位。日照港是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方橋頭堡,中國第八大港口。煙臺港,是沿海重要港口之一,煙大輪渡是連接華東和東北的橋梁。河運主要有京杭運河、小清河、衛河和南四湖等支流。主要內河港口有:濟寧、臺兒莊、微山。濟寧仍然是京杭運河中段的交通樞紐,南北物資運輸的水運重鎮。
六、發展戰略
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社會主義新山東!
“一體兩翼”與“一群一圈一區一帶”
1、“一體兩翼”中的“一體”是指以膠濟鐵路為軸線形成的橫貫東西的中脊隆起帶,“兩翼”則分別是北臨渤海灣的黃河三角洲、南接蘇豫皖的魯南經濟帶。
2、構筑“一群一圈一區一帶”的城鎮空間格局。
“一群”是濟南和青島為中心、以青島為開放龍頭的山東半島城市群,是藍色經濟區建設的重要載體、全省經濟社會和城鎮化發展的核心區、我國東部重要的經濟中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
化進程的經濟增長極。
“一區”是以濱州、東營為中心,依托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開發建設,培植的環渤海經濟圈新的經濟增長極和城鎮發展區。
“一帶”魯南經濟帶包括臨沂、濟寧、棗莊、菏澤、日照五市。
七.四色經濟
藍色海洋、黃河三角洲、紅色沂蒙老區、黑色鋼鐵產業,“一藍一黃一紅一黑”所代表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及經濟政策,成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支撐山東經濟轉型升級的“四色經濟”。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相繼被確定為國家發展戰略,山東區域經濟有了兩大強勁“引擎”。最近,國家又批準沂蒙革命老區參照執行中部地區有關政策,以及山東鋼鐵產業結構調整試點方案,為山東區域經濟發展增加了兩大“助推器”。
八、山東自然地理概況
(一)山東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與氣候
山東省是中國東部沿海的一個重要省份,位于黃河下游,東臨渤海、黃海,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西北與河北省接壤,西南與河南省交界,南與安徽、江蘇省毗鄰。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相對,環抱著渤海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山東省成為沿黃河經濟帶與環渤海經濟區的交匯點、華北地區和華東地區的結合部,在全國經濟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山東省在北緯34度25分至38度23分、東經114度36分至112度43分之間,東西最長約700公里,南北最寬420公里,陸地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居全國第十九位。
山東省的地勢,中部為隆起的山地,東部和南部為和緩起伏的丘陵區,北部和西北部為平坦的黃河沖積平原,是華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山東省的最高點是位于中部的泰山,海拔1545米;最低處是位于東北部的黃河三角洲,海拔2米至10米。山東省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平原、盆地約占全省總面積的63%;山地、丘陵約占34%;河流、湖泊約占3%。
山東省境內河湖交錯,水網密布,干流長5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0多條。被譽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自西南向東北斜穿山東境域,流程610多公里,從渤海灣入海。著名的京杭大運河自東南向西北縱貫魯西平原,長630多公里。其他比較重要的河流還有徒駭河、馬頰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膠萊河、淮河等。山東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和東平湖。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和南陽湖組成,總面積1375平方公里,為中國十大淡水湖之一。
山東海岸線長度僅次于廣東,位居全國沿海省份第二,長達3121公里,占全國大陸海岸線總長度六分之一,因此是名符其實的海洋大省。自北向南依次有濱州、東營、濰坊、煙臺、威海、青島、日照共七個濱海地級市。廟島群島屹立在渤海海峽,是黃海與渤海的分界處,扼海峽咽喉,是拱衛首都北京的重要海防門戶。山東海岸大都由地殼斷裂上升或海積作用形成,黃河入海口處的岸線由黃河攜帶的泥沙沖擊而成,此地多灘涂,成三角至嵐山頭,以曲折的巖岸位置,間雜沙質海灘岸線。
山東主要的山脈有泰山、蒙山、嶗山、魯山、沂山、徂徠山、昆崳山、九頂山、艾山、牙山、大澤山、孟良崮等。
山東省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氣溫11度—14度,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950毫米,無霜期沿海地區180天以上,內陸地區220天以上。
(二)山東的土地、植物、動物、水利與礦產資源
山東省簡稱魯,位于黃河下游,太行山以東,黃海、渤海之濱,省會濟南。轄濟南、青島等17地級市,章丘等31縣級市和61縣。面積15萬平方千米,總人口9079。沿海有島嶼290多個。地形以平原丘為主,可分魯西北平原、魯中南山地丘陵、膠東低山丘陵、膠萊平原等四部分。
主要河流黃河、大運河,湖泊有微山湖、昭陽湖等。絕大部分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以礦產和海洋資源占優勢。煤、石油、黃金等儲量較大,石油以勝利油田為重要產地。海鹽資源和沿海湖區鳥類資源極為豐富。
工業較發達,以能源、機械電子、化工、紡織、食品等為主。機械工業中濟南機床、青島鐵路機車、家用電器、煙臺鐘表等產品馳名全國。食品中啤酒、花生油等在國內外市場具有優勢。是我國農業發達省份,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花生、水果產量均居全國首位,薯類、棉花等居全國前列。溫帶水果和淺海灘涂殖的對蝦、貝類、海帶均聞名于世。
山東別稱齊魯,歷史悠久,是我國古代儒家創始人孔子、孟子的故鄉,又有山、泉、湖、海等眾多旅游資源;曲阜、聊城、臨淄等6個城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泰山、嶗山、膠東半島海濱等3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36處,并辟有黃河口、嶗山等22個國家森林公園和長島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沂蒙山區有解放時期孟良崮戰役遺址,棗莊市有臺山莊抗日戰爭紀念館。特產海鮮和溫帶果品,德州扒雞、青島啤酒、即墨老酒、濰坊風箏、淄博陶瓷等享譽全國,魯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
九、山東兩處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山東省文物古跡眾多,山川風光秀麗,構成了獨特的旅游風景線。全省有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107處,其中國家級27處,省級379處,擁有歷史文化名城14座,其中國家級6座。有館藏文物60多萬件。世人譽為 “中華民族之魂”、“五岳之尊”的泰山,以其雄渾博大的氣勢和豐富燦爛的文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清單。
在孔子故鄉曲阜市,由古代供奉祭祀孔子的孔廟、孔子嫡系后裔居住生活的孔府和世界規模最大、保存年代最久的人造園林-孔子家族墓地孔林組成的 “三孔”,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山東省擁有 “泉城” 濟南、“齊國故都”淄博、“人間仙境”蓬萊、“世界風箏都”濰坊、“道教圣地”嶗山和昆崳山、“國際啤酒城”青島、“國際葡萄酒城”煙臺、“首座國家級衛生城”威海等著名的旅游勝地。另外,還有靈巖寺、梁山水泊遺址、菏澤牡丹園、黃河入海奇觀、微山湖十萬畝荷花、德州蘇祿王墓、棗莊萬畝石榴園、古運河等旅游名勝。
十、悠久的歷史
山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沂源猿人化石證明,早在四五十萬年前,這里就是古人類生存和繁衍的搖籃。山東境內考古發現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證明,距今7000年至4000年之間,生活在這里的東夷族就實現了從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乃至階級社會的轉變,有了比較發達的農牧業和手工業。在山東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龍山陶書”;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龍山古城”;最早的古代軍事防御工程古“齊長城”;和被列為中國“2000年考古十大發現”的洛莊漢墓等。山東還是中國陶瓷和絲綢的發源地之一。
名人輩出,人杰地靈;山東素稱“孔孟之鄉,禮儀之邦”。歷史上出現過一大批至今仍然對中華文化產生著重要影響的歷史名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在世界上發揮著重大影響。古代著名軍事家孫武的《孫子兵法》,至今仍然是中外軍界和商界推崇的經典。思想家孟子、墨子、書法家王羲之、發明和手工藝家魯班、神醫扁鵲、軍事家諸葛亮以及詞人李清照、辛棄疾和小說家蒲松齡等,都以其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卓越貢獻而載入史冊。
十一、山東歷史記事
【濟南慘案】1928年4月,國民黨開始第二次“北伐”。當月21日,日本軍國主義者借保護僑民之名,派遣駐天津的3個步兵中隊抵濟南。25~27日,日軍又連續在青島登陸,沿膠濟鐵路運兵濟南市,到28日,駐濟日軍已達3000余人。日軍在濟南商埠以緯四路為中心線,劃為東西兩個“警備區”,構筑工事,架設路障,實施戒嚴。4月30日,奉系軍閥張宗昌撤離濟南,5月1日,國民黨軍進入濟南,方振武被任命為濟南衛戍司令。2日上午,第一軍第二十三團營長阮濟民等數人徒手行經緯五路時,被日軍堵截后當場全部殺害。3日上午,日軍闖入山東交涉使署,將山東特派交涉員蔡公時等18名中國外交人員盡數捆綁毒打。蔡公時據理痛斥日軍,日軍竟割掉蔡的耳、鼻、舌頭,挖去眼睛,然后將他同眾人一起殺害。是日,日軍在商埠制造事端,慘殺中國軍民多達1000人。5月4日,國民黨軍全部撤出商埠區。日軍得寸進尺,繼續擴大事態,不斷增兵濟南。5月8日,日軍在炮火掩護下,向普利門、麟祥門、柴家巷、迎仙橋一帶發起猛烈攻擊,守軍退守內城。自9日開始,日軍大舉進攻內城,守軍浴血奮戰,死傷慘重,11日奉命撤離。日軍占領內城后,搶劫財物,焚毀建筑,強奸婦女,槍殺戰俘,屠戮百姓,罪惡令人發指。“濟南慘案”發端于五月三日,故又稱“五三慘案”。直到1929年5月,日軍才在內外壓力下撤離濟南。
【濟南開商埠】1904年初,北洋大臣袁世凱、山東巡撫周馥,因山東內地鐵路暢行,商貨轉運便利,故奏請清廷:擬在濟南城外自開通商口岸,以使中外皆受利益。奏折經外交部議復后,報清政府允準。當年7月,在濟南設立商埠總局,負責協調管理濟南商埠界內有關工程建筑、房地產租賃、中外工商行政管理、稅捐征收、地方巡警治安等事宜。劃出十王殿以西、五里溝莊以東、東站以南、桿石橋街以北為商埠地區。濟南正式開商埠。
【創辦山東大學】光緒二十七年(1901),官立山東大學堂在濟南原濼源書院處創辦,此即省內興辦高等教育的開始,也是中國早期創辦的官立大學之一。1914年停辦。在其建校的14年中,共培養畢業生770多名,其中59名分赴歐美或日本留學。1926年7月,山東省教育廳指示山東省立工業、農業、礦業、商業、醫學、法政6所專門學校合并,成立省立山東大學。1928年“五三慘案”發生,省立山東大學停辦。不久,奉命籌建國立山東大學,原省立山東大學校產劃歸國立山東大學。1929年6月國立山東大學改名國立青島大學,并以停辦的私立青島大學為校址。1932年9月,國立青島大學復名國立山東大學。抗日戰爭爆發后,1937年底山東大學內遷四川,1939年3月教育部指令山東大學暫行停辦。抗戰勝利后,1946年9月山東大學在青島復校。1951年3月與華東大學合并。1953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山東大學政治系、藝術系以及工學院、農學院的部分系遷往外地,并入相關院校,同時,取消院的建制(仍保留醫學院),改成文理科綜合性大學。1958年,山東大學劃歸地方領導,并由青島遷回濟南。現為國家重點綜合大學。
【濟南建城】晉永嘉年間(307~312),濟南郡治從東平陵遷至歷城(今濟南市區),濟南開始建城設治。此后,濟南歷為州、府、路、省治,發展成為海岱地區的第一大都會。
導游詞山東省省情篇三
1、山東省地處中國的哪部分?
答:山東省地處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東臨渤海和黃海,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北面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西部和南部陸地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接壤。
2、山東省陸地總面積多少?人口多少?
答:山東省陸地總面積15.71萬平方公里;到2006年底總人口9309萬人。
3、山東的海岸線全長多少?居全國第幾位?
答:山東的海岸線全長3024.4公里,占全國海岸線的1/6,僅次于廣東省,居全國第二位。
4、說說山東名稱的由來和她的簡稱的由來?
答:山東在戰國時期泛指太行山以東的地區。作為政區名稱始于金代,明朝設山東布政使司(又稱行省),至清朝正式稱山東省。山東簡稱魯,春秋時期山東境內的齊國和魯國兩個諸侯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繁榮發達,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所以山東省簡稱魯,也稱齊魯。
5、縱貫山東境內的有中國哪兩大鐵路干線?
答:京滬鐵路和京九鐵路。京九鐵路使山東省與香港特別行政區能夠直通列車。
6、山東目前沿海港口有多少處?以哪些港為樞紐港?
答:山東目前沿海港口有25處,以青島港、煙臺港、日照港為樞紐港。
7、山東省礦產資源有多少種?探明儲量的有多少種?
答:山東省的礦產資源有128種,探明儲量的有74種。
8、山東旅游兩大品牌線路是什么?請具體介紹一下。
答:山東旅游兩大品牌線路是“黃金海岸線”和“山水圣人線”。“黃金海岸線”上青島、煙臺、威海、日照宛若四顆明珠、交相輝映;“山水圣人線”由一山(泰山)一水(泉城)一圣人(曲阜)組成。
9、魯菜分哪三個子菜系?它們的各自代表菜是什么?
答:魯菜分濟南菜、膠東菜和孔府菜三個子菜系。濟南菜代表菜有糖醋鯉魚、九轉大腸、宮爆雞丁等;膠東菜有全魚宴、魚翅席、海參席等。
答: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在每年9月26日至10月5日舉辦。青島國際啤酒節在每年的8月中旬的第一個星期日舉辦,時間持續兩周;泰山國際登山節在每年的9月6日至8日舉辦;濰坊國際風箏節在每年的4月20日至25日舉辦。
11、山東半島城市群包括哪幾個市?
答:山東半島城市群包括濟南、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淄博、日照、東營。
答:泉城、柳樹、荷花。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
14、淄博以什么而聞名?煙臺以什么聞名于世?
答:瓷器、絲綢、周村燒餅、博山酥鍋。被譽為“北方瓷都”。煙臺以海市蜃樓景觀聞名于世。
15、中國國際蔬菜博覽會每年在何時何地召開?
答:每年的4月20日在濰坊壽光市召開。
16、威海因什么而得名?日照市因何而得名?
答:威海因1398年明朝設立“威海衛”而得名。是中國第一代海軍的誕生地。日照市位于山東半島的南部,東臨黃海,因日出先照而得名。
17、臨沂市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其中有哪些聞名中外?
圣王羲之、書法家顏真卿、算圣劉洪的故鄉和誕生地。
18、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山東人是?
答:沂源人。
19、山東人民富有革命傳統,山東歷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有哪些?
末年有宋江農民起義。明代有唐賽兒、徐鴻儒起義。清中葉以前有于
七、王倫等人領導的起義。近
代則有幅軍起義及捻軍斗爭,山東還是義和團運動的發源地。
20、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省級政權——山東省政府在何時何地誕生?
答:1945年8月13日,由7個廳局組成的山東省政府在莒南縣大店鎮宣告成立。
21、山東有97所高等院校,其中部屬院校有哪些?
答: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22、請列舉山東曲藝的主要地方劇種。
答:主要地方劇種有呂劇、柳子戲、山東梆子、萊蕪梆子、五音戲、四平調、山東快書、山東琴書、大鼓等30多種曲藝形式。
么?
針”、實現“六方面變化”。
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生態環境好,城鄉面貌優美,社會文明進步。
“兩個提前”,即爭取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爭取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
總值超過42000億元,人均超過5000美元,全省總體上基本實現現代化。
“四大戰略”,即科教興魯、經濟國際化、城市化、可持續發展戰略。
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個建設”。
境有新的改善,群眾收入有新的增長,機關作風有新的改進。
行 政 區 劃
【區劃沿革】山東,最初作為一個地理概念,主要指崤山、華山或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至金代設置山東東、西二路,“山東”始作為政區名稱。清初設置山東省,“山東”才成為本省的專名。
山東行政區劃溯源,與全國一樣,大致萌芽于夏代。在氏族部落基礎上聯成的一些“方國”,孕育著行政區的胚胎。
夏商時期,今山東地域范圍的方國,文獻上記載的有130多國。其中,夏后氏后國和夏世侯伯之國13個,商氏后國和商氏侯伯之國15個,東夷族氏族部落演進為國者100多個。
西周沿襲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分封制,對原商王朝統治的廣大地區實行“封邦建國”。今山東地區的封國主要有:太公呂尚(姜子牙)受封的齊國和周公旦受封、其子伯禽代受封的魯國。山東被稱為“齊魯之邦”或簡稱“魯”,即由此而來。齊、魯兩大國之外,還有與周王朝同姓(姬)的曹、滕、郜等國。同時,夏商時期山東境內的古國大多數繼續存在于西周。到春秋時期,史籍記載的山東古國有55國之多。主要有齊、魯、萊、莒、滕等國。戰國時期,山東地區主要有齊國和魯國,并有楚、越、魏、趙、宋等國各一部。齊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占據了今山東的大部分地區。
秦統一后,在山東分置齊、瑯琊、東海、東、薛等郡。西漢初有十郡六國,東漢分屬青、兗、徐、豫四州,三國時大體略同。西晉初山東分屬青、徐、兗、豫(統魯郡)、冀(統平原、樂陵)五州。永嘉以后,先后為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東晉、劉宋、北魏、東魏、北齊、北周所據有。隋統一后,分屬青、徐、兗、豫四州。唐代,河、濟以南屬河南道,以北屬河北道。北宋時山東分隸京東東路、京西西路及河北路。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路、山東西路,設山東東路統軍司,治益都。元朝分置燕南河北道、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及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直隸中書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東行中書省,治青州。洪武九年(1376年),移治濟南,又改置山東承宣布政使司。直到清代,始將山東政區的名稱定為“山東省”。
清末,山東省有濟南、東昌、泰安、兗州、沂州、曹州、登州、萊州、青州、武定10府,濟寧、臨清、膠州3個直隸州,共轄8個散州96個縣。中華民國初期,劃分為濟南、濟寧、膠東、東臨4道,屬縣107個。1928年廢道,各縣直屬省。1937年10月,日軍侵占山東,國民黨省政府1997年,撤銷聊城地區,設立地級聊城市。2000年,撤銷濱州地區、菏澤地區,設立地級濱州市、菏澤市。至2008年底,全省劃分為濟南、青島、淄博、棗莊、東營、煙臺、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萊蕪、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17個地級市,縣級單位140個(市轄區49個、縣級市31個、縣60個),鄉鎮級單位1868個(街道辦事處487個、鄉270個、鎮1111個)。
自 然 地 理
【位置面積】山東省位于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北緯34°22.9′?38°24.01′、東經114°47.5′?122°42.3′之間。境域包括半島和內陸兩部分,山東半島突出于渤海、黃海之中,同遼東半島遙相對峙;內陸部分自北而南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4省接壤。全境南北最長約420多公里,東西最寬約700多公里,總面積15.71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4%。省會為濟南市。
【地形地貌】境內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東部緩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交錯環列其間的地形大勢。泰山雄踞中部,主峰海拔1532.7米,為全省最高點。黃河三角洲一般海拔2?10米,為全省陸地最低處。境內地貌復雜,大體可分為中山、低山、丘陵、臺地、盆地、山前平原、黃河沖積扇、黃河平原、黃河三角洲等9個基本地貌類型。山地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5.5%,丘陵占13.2%,平原占55%,洼地占4.1%,湖沼平原占4.4%,其他占7.8%。境內主要山脈,集中分布在魯中南山丘區和膠東丘陵區。屬魯中南山丘區者,主要由片麻巖、花崗片麻巖組成;屬膠東丘陵區者,由花崗巖組成。絕對高度在700米以上、面積1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泰山、蒙山、嶗山、魯山、沂山、徂徠山、昆崳山、九頂山、艾山、牙山、大澤山等。
【河流湖泊】山東水系比較發達,自然河流的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在0.7公里以上。干流長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條,其中在山東入海的有300多條。這些河流分屬于淮河流域、黃河流域、海河流域、小清河流域和膠東水系,較重要的有黃河、徒駭河、馬頰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膠萊河、濰河、大沽河、五龍河、大沽夾河、泗河、萬福河、朱趙新河等。
湖泊集中分布在魯中南山丘區與魯西南平原之間的魯西湖帶。以濟寧為中心,分為兩大湖群,以南為南四湖,以北為北五湖。南四湖包括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四湖相連,南北長122.6公里,東西寬5?22.8公里,總面積1266平方公里,為全國十大淡水湖之一。南四湖容納魯、蘇、豫、皖4省8地區的匯水,入湖河流40多條,流域面積3.17萬平方公里,加之京杭大運河穿湖而過,兼有航運、灌溉、防洪、排澇、養殖之利。北五湖自北而南為東平湖、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馬場湖,其中以東平湖最大,湖區總面積627平方公里,蓄水總量4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麻大湖、白云湖、青沙湖等。
【海岸海域】山東半島三面環海,大陸海岸線北自無棣縣的大口河河口,南至日照市的繡針河口,全長3024公里,占全國大陸海岸線的1/6。沿海灘涂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15米等深線以內水域面積約13300平方公里,兩項共16300平方公里,為全省陸地面積的10.4%,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大有可為。
全省近海海域17萬平方公里,占渤海和黃海總面積的37%。近海海域中,有天然港灣20余處,散布著299個島嶼,總面積147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是廟島群島中的南長山島,面積12平方公里。
【氣候】山東的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類型。降水集中,雨熱同季,春秋短暫,冬夏較長。年平均氣溫11℃?14℃,全省氣溫地區差異東西大于南北。全年無霜期由東北沿海向西南遞增,魯北和膠東一般為180天,魯西南地區可達220天。全省光照資源充足,光照時數年均2290?2890小時,熱量條件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作的需要。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950毫米之間,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季節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60%?70%集中于夏季,易形成澇災,冬、春及晚秋易發生旱象,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
【海洋資源】山東海洋資源得天獨厚,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黃海總面積的37%,灘涂面積占全國的15%。近海棲息和洄游的魚蝦類達26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有4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有一定產量的蝦蟹類近20種,淺海灘涂貝類百種以上,經濟價值較高的有20多種。其中,對蝦、扇貝、鮑魚、刺參、海膽等海珍品的產量均居全國首位。有藻類131種,經濟價值較高的近50種,其中,海帶、裙帶菜、石花菜為重要的養殖品種。山東是全國四大海鹽產地之一,豐富的地下鹵水資源為山東鹽業、鹽化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此外,山東還有可供養殖的內陸水域面積26.7萬公頃,淡水植物40多種,淡水魚蝦類70多種,其中主要經濟魚蝦類20多種。
歷 史 簡 況
邦建國”之策,封呂尚于齊,封周公旦于魯,另外尚有曹、滕、衛諸國。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魯國融合周文化與東方文化,為“禮儀之邦”。齊、魯作為周王朝的兩大支柱,經濟、文化取得更快發展,對以后山東地方歷史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飛躍發展,社會生產關系逐步發生變革,齊、魯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相對發達,因此,山東地區進入封建社會的時間相對早一些。公元前594年,魯國的“初稅畝”,表明在魯國已出現封建生產關系的萌芽。公元前481年,齊國的田常殺齊簡公“專齊之政”,齊國成為當時中國最早出現的一個封建大國。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統一的封建王朝,齊是最后被滅的一個諸侯國。自此以后,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山東地區雖有時也曾為割據勢力所盤踞,但總的來說,則是屬于歷代封建皇朝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經濟開發】自古以來,山東地區素以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著稱于世。秦漢時期,今山東地區號稱“膏壤千里”,農業經濟發達,所產糧食不斷溯黃河西上,運往關中地區。西漢時期,山東地區有人口1700余萬,390萬戶,占全國當時人口的30%,人口密度居全國首位。后來雖經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戰爭破壞,但同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山東仍不失為經濟中心。隋初,山東各州縣遍置糧倉,戶口占全國總戶數的21%。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每年要將山東幾百萬石粟米漕運至關中。開元年間,“海內富實,米斗之價錢十三,青、齊間斗才三錢。絹一匹,錢二百”。到了唐后期,雖經戰亂,但山東農業生產仍在發展,“田疇大辟,庫倉充積”。宋、金、元時期,山東地區承受的封建剝削尤重,并不斷遭受外來的侵擾和野蠻統治,經濟處于滯退狀態。元代山東有38萬戶,126萬人,與金代相比,戶減約75%,人口減約87%。明初,“多是無人之地”,統治者不得不采取獎勵人民墾荒的措施,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時,山東耕地面積達到482.67萬公頃,為北宋時期的2.4倍,居全國第三位。清康熙年間又增至600余萬公頃。山東的冶鐵業起源很早,春秋初年,齊國已使用鐵制農具。西漢時,武帝在全國設置鐵官48處,山東就有18處。唐朝的兗州是礦冶中心,萊蕪有鐵冶13處、銅冶18處。北宋時萊蕪鐵冶規模更加擴大,與江蘇利國監同為京東兩大鐵冶中心。明朝初年,山東年產鐵315萬余斤,居全國第三位。山東的其他礦產也很豐富,北宋元豐年間,登州、萊州的黃金產量占全國的90%。明初,濟南、青州、萊州三府歲采鉛32萬余斤。清朝山東煤礦已大量開采,最著名的是嶧縣煤礦,乾嘉時期,北運京師、奉天,動輒數百萬石。
山東的紡織手工業舉世聞名。戰國時期,齊國即號稱“冠帶衣履天下”。臨淄、定陶、亢父(今濟寧)是漢代三大紡織中心。所產紡織品數量多、質量好,源源不斷地通過“絲綢之路”輸往西域等地,因此,當時山東地區是“絲綢之路”的主要源頭之一。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紡織品。宋代在青州設立織錦院,專門織造高級紡織品。宋神宗時,在山東“和買”絹帛,每年達30萬匹左右。明清時期,濟南、濟寧、臨清等城市都有較發達的紡織手工業,有的地方還出現了帶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手工工場。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山東經濟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由于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掠奪,近代山東經濟形成畸形發展的局面。在封建勢力盤剝下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又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洋貨在山東的傾銷,使大量手工業者和小商販破產失業,農民日趨貧困,自然經濟逐漸瓦解。隨著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山東也出現了近代工業。在濟南有從事軍工生產的機器局;在棗莊、淄川、平度等地有煤、鉛、金等礦業生產;在煙臺有張裕釀酒公司、繅絲廠、蛋粉廠等 輕工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后初期,歐美帝國主義忙于戰爭,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山東民族工業曾一度得到發展。至20世紀30年代,達到建國前的最高水平。
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山東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占區,日軍重點掠奪山東的“二白二黑”,即食鹽、棉花和煤、鐵。對戰火中余存的工業,采取“軍事管理”“中日合辦”等手段加以奪取,迫使大部分民營工業陷于絕境。在農村強占土地,征調勞工,對抗日根據地實行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
山東地區小麥等11種作物耕種面積1941年比戰前減少16%,小麥、玉米、水稻、棉花、煙草均減產50%以上,農業遭到極大破壞。農村手工業進一步衰落,整個經濟瀕于崩潰。抗戰勝利后,由于國民黨政權的貪污腐敗,山東國統區的經濟陷于全面崩潰。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山東解放區,隨著各級人民政權的建立,新民主主義經濟得以發展壯大。建立了財稅金融貿易機構,發行解放區貨幣,進行了排擠敵偽貨幣的斗爭,開展輸入輸出貿易,繁榮解放區市場。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壯大,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人文薈萃】山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古代文化的中心。這里曾產生過許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在學術思想方面,有孔子、孟子、顏子、曾子、墨子、荀子、莊子、鄭玄、仲長統等;在政治軍事方面,有管仲、晏嬰、司馬穰苴、孫武、吳起、孫臏、諸葛亮、戚繼光等;在歷史學方面,有左丘明、華嶠、崔鴻、馬等;在文學方面,有東方朔、孔融、王粲、徐干、左思、鮑照、劉勰、王禹、李清照、辛棄疾、張養浩、馮惟敏、李開先、李攀龍、蒲松齡、孔尚任、王士等;在藝術方面有王羲之、顏真卿、李成、張擇端、高鳳翰等;在科學技術方面,有魯班、甘德、劉洪、何承天、王樸、勝之、賈思勰、王禎、燕肅等;在醫學方面,有扁鵲、淳于意、王叔和等。他們的思想、理論、智慧和學術成就,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七、王倫等人領導的起義。近代則有幅軍起義及捻軍斗爭,山東還是義和團運動的發源地。
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山東人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帝愛國運動。“五四”運動以后,山東成立了早期的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王盡美、鄧恩銘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為全國建黨最早的省份之一。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山東人民在陽谷、高唐、博興、益都、日照、蒼山、昆崳山等地舉行武裝暴動,反對新舊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壓迫剝削,支援革命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后,山東人民先后發動了冀魯邊、魯西北、天福山、黑鐵山、牛頭鎮、徂徠山、泰西、魯南、湖西等抗日武裝起義,創建了膠東、渤海、濱海、魯中、魯南五個解放區,至1945年5月下旬,人民武裝力量已發展到21.3萬人,民兵41萬人,在八年抗戰中共殲滅日偽軍43.9萬多人。抗日戰爭勝利后,山東人民又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進行了魯南、萊蕪、孟良崮、濰縣、濟南等著名戰役。截至1948年11月,山東軍民在解放戰爭中共作戰1萬多次,殲敵56.96萬人。1949年6月,山東全境解放。
【民族】山東省屬于少數民族雜居、散居省份。全省56個民族齊全,有55個少數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67萬人(截至2005年底),占全省總人口的0.73%,主要分布在1100多個村(居)。其中,回族人口超過50萬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8.6%;滿族、朝鮮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壯族等6個少數民族人口超過5000人。濟南、泰安、德州、菏澤、聊城、濟寧市少數民族人口超過5萬人,少數民族人口超過1萬人的縣(市、區)20個,民族鄉(鎮)4個,人口超過50%的民族村(居)417個。境內少數民族,除回族、滿族、蒙古族有少量聚居村落或街道外,其余均為散居。回族主要分布于德州、泰安、濟南、菏澤、聊城等市;滿族主要分布于青島、濰坊、德州、濟南、淄博等市;蒙古族以淄博市最多;壯族多數在菏澤市;朝鮮族多在煙臺、威海、青島;侗族多在濟南。
導游詞山東省省情篇四
孔廟位于曲阜市中心鼓樓西側300米處,是祭祀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廟。下面是關于山東省孔廟導游詞范文,歡迎借鑒!
尊敬的各位來賓:
你們好!我受旅游、接待部門的委托,對光臨名城曲阜參觀游覽的各位佳賓表示熱烈地歡迎。我有幸為大家導游陪同參觀,非常高興,這是咱們共同頎賞學習的好機會。看后請留下寶貴意見。
首先,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曲阜的歷史、文物概況。
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獻整理家、世之圣人孔子的家鄉,亞圣孟子的故里,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炎帝的首都,商殷故國,魯國首都。三皇五帝有四位在這里生息勞作,有5000多年的歷史。地下有豐富的寶藏,地上有眾多的文物。現有文物112處,其中有聯合國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3處,全國保護的4處,省級12處,其他為地市級保護的。
重中之重有“三孔兩廟一陵”、“三山二林一寺”。孔廟、孔府、孔林,俗稱“三孔”,有祭祀中國元圣周公的廟宇,有祭祀孔子第一大弟子復圣顏回的廟,俗稱“兩廟”;“一陵”是黃帝誕生地--壽丘少昊陵;“三山”;孔子出生地尼山、漢墓群九龍山、小泰山--九仙山(又稱九山)。二林是:世界教育孩子最好的母親孟母林,孔子父母埋葬地梁公林;“一寺”是李白、杜甫作詩、答對、分手處,著名文人孔尚任隱居處國家園林“石門寺”。
我們現在看孔廟。
孔廟,又稱至圣廟,是祭祀孔子及其夫人亓官氏和七十二賢人的地方。孔廟同北京的故宮、河北承德市避暑山莊并稱中國的三大古建筑群。專家對孔廟講了四名話:建筑時間最久遠、最宏大、保存最完整、東方建筑特色最突出。從孔廟可看出兩個問題:一是孔子對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巨大貢獻;二是中國在歷史上就有能工巧匠。
孔廟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的第二年建廟。在孔子故居建廟堂三間,陳列孔子的衣、車、書等,“歲時奉祀”。歷代皇帝對孔廟都有擴建,計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數百次達到現在的規模。孔廟仿皇宮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過院落,共有房屋466間,門亭54座,東西相對貫穿在一條中軸線上,有碑碣近千塊,占地327.5畝,長達兩華里又150公尺。現在看到的孔廟是明弘治年間的規模。解放后國家多次撥款維修保護。我國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聯合國保護的文物單位,孔廟建筑時間之久遠,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實屬世之罕見。
神道。“萬仞宮墻”前古柏蒼勁的這段路為“神道”。重要的廟宇前都有專開的尊敬靈通之道,稱“神道”。
萬仞宮墻。這道門是曲阜明城正南門,也是孔廟的第一道門,上懸“萬仞宮墻”四個大字,系清乾隆皇帝的御筆。它來源于孔子得意弟子子貢。魯國大會諸侯時,有人提出子貢的學問博大精深,可與孔子相提并論,子貢在場,馬上站起來說,我可不敢與俺老師孔子比,人的學問好比一堵墻,我這道墻只有一仞之高,俺老師的墻有數仞之多。就是說,我的學問等于一肩膀頭子高,一目了然沒什么深奧的;孔子的學問有我數倍之多,經過詳細的研究,全面的探討,才能了解他的全部,入了門以后,才能看到宗廟之美,在門外頭你是看不到的。后人為了形容孔子的學問高深,從夫子之墻數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為“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師”,封孔子學問有“萬仞”,贊頌孔子學問有一萬個八尺,往上看,看不到頂,亦說此墻深壁高壘非常堅固。這四個字原為明欽差所寫,乾隆為表示他對孔子的重視,親書“萬仞宮墻”換上了他的御筆。
金聲玉振坊。此坊建于明代,為表達孔子學問精湛而完美,如同奏樂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完整無缺。古樂是以敲鐘開始,鐘起“始條理也”,是擊磬告終,“玉振”為磬落的聲音,稱“終條理也”,贊揚孔子的學問是集先賢先圣之大成,所以稱“金聲而玉振也”,“金聲”鐘的聲音,始,“玉振”磬的聲音,終。這也是辦事要“有始有終”成語的來源。“金聲玉振”是明代大書法家胡纘宗題定的。
“二柏擔一孔”。過玉振坊這個單孔的石拱橋,東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稱“二柏擔一孔”。這橋名曰:“泮水橋”與行宮旁泮水池的水相通,因之演義為“盼水”。過去讀孔孟之書,考上高等學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買賣盼發財,過日子盼興旺。
下馬碑。廟墻外東西各立一塊石碑,公元1191年專立的下馬碑,下轎碑。西邊的碑早毀壞,東邊這塊碑上寫“官員人等至此下馬”。過去文武官員、庶民百姓從此路過下轎下馬徒步而行,以示對孔子、孔廟的尊敬。
欞星門。明代所建,公元1754年重修,由木制改鐵石的。“欞星門”系乾隆御筆。相傳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個掌管文化的星叫“欞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與天上管文化的星聯系起來,說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如過去祭天,要先祭“文曲星”,有尊孔如尊天的說法。
太和元氣坊。這坊是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極贊孔子的思想,主張如同“太空宇宙能哺育萬物。天地之合,四方之合,陰陽之合”,稱“太和”之氣是最基本的東西,宇宙之太和,人間之元氣。“太和元氣”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
至圣廟坊。明代所建“至圣廟坊”,是漢白玉的,上飾火焰寶珠。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這道院的東西對襯各建一處很奇特的牌坊,木制角棱環繞,千頭萬續,下有八個怪獸,叫“天龍神獅”,相傳它威嚴靈感,可驅除邪惡,匡扶正義。東邊牌坊上書:“德侔天地”,說孔子的思想主張給人類的好處如同天高地厚,功德能同天地相比。西邊的牌坊上書“道冠古今”,贊孔子思想、辦法古今都是蓋世之冠。
圣時門。三門并列,四道臺皆同上,中央盤龍。此門命名來源于孟子,對古代四位圣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孟子把四圣人的圣跡歸納為四句話: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圣時”極贊孔子思想主張經久不衰,是適合時代的圣人。皇帝來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禮”,走圣時門;歷代“衍圣公”出生時打開“圣時門”,除這兩種情況外,此門不輕易開啟。都走快覩門、仰高門。
快覩門,取先睹為快之意。就是說孔子的學問“五經四書”,誰先學誰先有文化,誰先學誰先有知識,爭相學習,以先見到先讀為快樂。
仰高門。根據顏回贊揚孔子的一段話命名的。顏回說,夫子之道,仰之彌高,鉆之彌堅。贊孔子學問向上看不到頂,叫“彌高”,學起來文言文很難懂,叫“彌堅”,高不是高不可攀,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學到的。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說我以禮。”俺老師循循善誘,教我以文化,施我以禮節。
漢石人。仰高門里亭子里有兩位歷史價值很高的漢石人,一位是“亭長”,(漢代地方小官),一位府門之卒,都是魯王墓前守衛的。石人被歷代金石學家所重視,對研究漢代服裝和文字有重要價值。
金水橋,這道橋,同故宮前的橋同名,稱金水橋,又叫碧水橋,三孔排列,綠水蕩漾。
弘道門。過金水橋是明代皇帝欽定的“弘道門”,取“論語”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之意。孔子是個普通文人,為什么成為圣人?贊孔子總結了先賢先圣的經驗,尤其弘揚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人能弘道,說人能指揮創造一切,非道弘人,并不是一切指揮人,這是贊揚人的主觀能動性。”弘道門下有兩塊石碑,東邊的四棱碑是“曲阜歷代沿革志”記載了曲阜沿革變遷的歷史,元代所立,史料價值很高,西邊的是“處士先生墓志”,具有很高的書法價值。
大中門。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大門,稱“中和門”,意為用孔子的思想處理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明代擴建廟改稱“大中門”,贊孔子的學問是集人類知識之大成,中,取“中庸”之意,“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不偏,庸不易。離開中者,就不是正道,成了邪道、歪門。就是說不左不右,公平正道,向前為中庸。大中門東西兩頭有角樓兩座是守衛孔廟用的。
同文門,四大名牌,孔廟圖。進入大中門里左右有四塊大碑。西邊的明弘治碑,講的綱常倫理。弘治碑右側有明代才子湖南長沙李東陽繪制的“孔廟圖”價值很高。
同文門。取“人同心”字同文之意。是說同心協力,團結一致才能干好事業;文字要統一,有統一的文字才能記載歷史傳播經驗,隨意造字就會亂套。同文門是奎文閣前的重要屏障。
奎文閣,原為藏書樓,是收藏御賜書籍的地方。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2019年),金章宗重修時改為“奎文閣”。這座獨特雄偉的建筑,完全是木質結構,在中國樓的建設上稱孤例。經過幾次地震,奎文閣沒有震毀。清康熙5年地震“十間房子倒者有九,存者有一,奎文閣巍然不動”。明代吏部尚書李東陽專寫了“奎文閣賦”,贊奎文閣的建筑研究價值。就是廊下東頭這塊碑。
樓閣前這東西兩院稱:“齋宿”,是祭祀人員齋戒、沐浴的地方。東院是衍圣公齋宿所,清康熙、乾隆祭孔時都在東齋宿盥洗。西院是從祭人員的齋宿。孔子七十一代孫孔昭薰將廟內宋、元、明、清五朝代拜孔廟碑130多塊集中鑲嵌在院墻上,故西齋宿又稱碑院。
十三碑亭。這是孔廟的第六進院落,亭內立有55塊碑,是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所立,其內容都是皇帝、欽差拜孔、對孔子的追謚、評價,歷次修孔廟的記載,有漢、滿、蒙、八思巴文等文字。南八北五,所以稱十三碑亭,因為都是經皇帝批準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東起前排第三、六兩個亭子是金代所建,是我國現存不可多見的建筑。凡是用赑屭馱的碑都稱“御碑”。“赑屭”是吉祥物,傳說龍王有九子,它是第8子,它愛“文”,善于負重,石碑有文字而沉重適合其特點,形象應為龍頭、龜身、鷹腿、蛇尾。
東起北邊這第三個亭子是康熙皇帝立的碑。北京西山采的石頭經大運河,經濟南又運到這里。專家計算這幢碑13萬斤重,從濟寧沿途潑水凍了,在冰上滑過來的,有時一天只走臥牛之地。曲阜本有好石頭不用,要從北京運來,以示皇帝對孔子的重視。這院東南、西南各有一片碑碣都是王公大臣們修廟、拜孔的記載,書法價值很高。
這個院東西對襯各有一門,東為“毓粹門”,西是“觀德門”。俗稱東華門、西華門。
孔廟由這里起分為三路布局,這一道五門,中為“大成門”,左邊是“金聲門”,右邊是“玉振門”,再往西為“啟圣門”,再往東為“承圣門”。大成門的建筑結構是“犬牙交錯,勾心斗角”。中間插進為“勾心”,左右四角尖端相頂為“斗角”。大成門三字系雍正皇帝的御筆。贊孔子是集先圣先賢之大成,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境界。
先師手植檜。大成門里左邊這棵挺拔蒼勁的檜樹,是孔夫子手植的。據記載:孔子在這里裁過三棵檜樹,金貞佑二年(公元122019年)毀于兵火,樹枯而又發新枝,曾“三枯三榮”,有“檜樹日茂孔氏日興”的說法。明萬歷年間才子楊光訓題寫了“先師手植檜”五個大字。
兩廡長廊。這兩側的對等兩排房子,共80間,稱“東西廡”,是供奉七十二賢人的地方。孔子號稱弟子三千,身通六藝文武全才的七十二人,供奉在東西廡。歷代帝王都有封的配享先賢。如董仲舒、韓愈、王明陽、諸葛亮、寇準、岳飛等等。到民國年間已封到156名。最后一位先賢是梁啟超先生。原有塑像,牌位,后一律改為木制牌位。東西廡現在陳列的是收集的宋代以前的中貴石刻。周公訓子、蝙蝠行醫等,最為珍貴的國寶有漢魏朝碑刻22塊,書法價值特高的“禮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張猛龍碑“、米芾碑”等都是罕見的珍品。西廡陳列了100多塊“漢畫石刻”,都是久負盛名的藝術珍品,是研究漢、魏等歷史社會生活難得的珍貴資料。東廡北端陳列著584塊石刻,是孔子六十九代孫孔繼涑寫的玉虹樓法貼。
杏壇。這是為紀念孔子講學建的。孔子當初是在土臺上大杏樹下給弟子們講學。宋代公元102019年,孔子45代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后移擴建,在正殿舊址建亭,環植以杏,名曰“杏壇”。杏壇二字,是金代著名文人黨懷英篆書。亭內有乾隆皇帝御筆“杏壇贊”,這是他第一次來曲阜寫的。乾隆題寫的匾、對聯、條幅等在曲阜有50多處。
大成殿。這是孔廟的主殿,它和北京的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天貺殿并稱東方三大建筑,又稱東方三大殿。價值高歷史長的是大成殿。殿高24.8米,闊45.7米,深24.89米。四周環有28根用整個石頭雕成的龍柱,工藝精湛,造詣很深。尤其殿前廊10株深浮雕的滾龍柱實為世之罕見,10棵柱子20 條龍,上下對翔,升騰盤繞戲一顆珠子,神態各異,無一雷同,越看越有動意,躍然石上栩栩如生。這是徽州工匠的杰作。皇帝來曲阜朝孔時,孔家都用黃綾把龍柱裹起來,不讓皇帝直接看到龍柱,因為超過了金鑾殿,怕皇帝不高興,加以責怪。其余18根柱是八棱的淺浮雕龍柱,一個棱面刻九條龍,每根柱子八個棱,八九 72條龍共計雕刻1296條龍。這是罕見的石刻藝術瑰寶。總覽大成殿雄偉壯觀。
五圣十二先哲。大成殿內供奉著17尊像。
五大圣人。至圣孔子,意為圣人中的圣人,至高無上。孔夫子在中央,頭戴十二旒之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持震圭,威嚴肅穆,使人肅然起敬。兩側為四配:東邊是復圣顏子,述圣子思;西邊是宗圣曾子,亞圣孟子。東頭六位,西頭六位,稱十二先哲,有子貢、子路、冉求等11位孔子的弟子,有一位是宋朝朱熹,著名理學家,五經四書解釋的好,被封為先哲。“生民未有”的匾,是孟子贊孔子,說“生民未有盛于孔子也”。有人類以來,還沒有全面超過孔子的人,所以叫“生民未有”。“萬世師表”是康熙題寫,封孔子為“萬世皇帝之師,千古人類之表,皇帝的老師,做人的表率。”“斯文在茲”是光緒寫的,意為天下的文化都在這里。
寢殿。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殿。是孔廟第三大建筑。亓官氏宋國人(河南商丘),19歲嫁孔子,后生子孔鯉,賢妻良母,早孔子7年去世,被封“至圣先師夫人”,同孔子一樣享受祭祀。寢殿周圍28根石柱上雕鳳凰,每條柱子刻鳳凰72只,同龍的數量一樣,叫龍鳳呈祥。
圣跡殿。以石刻連環畫的形式記載了孔子的事跡。有120塊文圖并茂的石刻,是孔子后代同明代巡撫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由吳郡著名畫工章草繪畫刻石,鑲在殿內墻上。是我國第一部人、文兼有的完整的連環畫。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殿正面“萬世師表”為康熙御筆,正中孔子大司冠像是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畫的。殿東頭是康熙朝孔的御碑,西頭有晉代名畫家顧愷之畫的孔子行教像,習稱“夫子小影”最接近孔子的面貌特征。還有宋代大家米芾的贊孔子的小篆:“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子以前既無孔子,孔子以后更無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明確的說,孔子偉大啊!無與倫比,空前絕后!
孔廟西路是祭禮孔子父母的地方。其父叔梁紇,母顏征在,皇帝封為啟圣王和啟圣王夫人,建有啟圣王殿、寢殿、金絲堂等建筑。
孔廟的東路,前后兩部分,前院是孔子故宅,有“孔宅故井”,孔子九代孫孔鮒藏書的地方名“魯壁”,現在看到的經書,立頭功的應為“魯壁”。為紀念孔子教育其子讀書建了“詩禮堂”,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字禮無以立”,意為不學詩不會講話,不學禮不懂得如何立身事。詩禮堂內有著名雕刻家石可先生刻制的仿漢畫石刻“圣跡圖”。后院是崇圣祠、五代祠,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祠堂。
各位先生,孔廟似歷史的、知識的學堂,因時間有限,咱們只看了主要的,我是厄要介紹的。孔子是圣人,也是偉大的旅游家,周游列國2019年,宣傳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收集了寶貴的資料。有關圣人的遺跡很多,很值得一看。我們相處時間雖短,可友誼長存,盼望各位有機會再來曲阜觀光,我們一定很好地服務。
孔廟就看到這里,謝謝大家的合作,歡迎您再來。
導游詞山東省省情篇五
【土地資源】 據變更調查統計,2008年末全省土地總面積1571.26萬公頃,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居全國第19位。其中,農用地1156.6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3.6%,比上年減少0.6萬公頃;建設用地251.1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6.0%,比上年增加2.2萬公頃;未利用土地163.6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4%,比上年減少1.6萬公頃。在農用地中,耕地751.5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7.8%;園地100.7萬公頃,占6.4%;林地135.7萬公頃,占8.6%;牧草地3.4萬公頃,占0.2%;其它農用地165.3萬公頃,占10.5%。在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和工礦用地209.3萬公頃,占13.3%;交通運輸用地16.3萬公頃,占1.0%;水利設施用地25.5萬公頃,占1.0%。全省人均耕地0.08公頃(1.20畝)。
【礦產資源】 全省共發現礦產150種,已探明儲量的礦產81種,其中,能源礦產7種,金屬礦產24種,非金屬礦產47種,水氣礦產3種。在探明儲量的礦產中,保有儲量居全國前十位的礦產有74種,居全國前五位的礦產有42種,其中金、自然硫、石膏等12種礦產居全國第一位;菱鎂礦、金剛石等9種礦產居全國第二位;鈷、鋯、石墨、鈦等9種礦產居全國第三位,石油、鉬等7種礦產居全國第四位。國民經濟賴以發展的15種支柱重要礦產山東均有查明資源儲量,其中石油、鐵、鋁、金、鉀鹽、石灰巖等礦產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十位。
【水資源】 山東分屬于黃、淮、海三大流域。根據山東1956?2000年實測資料分析,全省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679.5毫米,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03.07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198.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165.4億立方米(地表水、地下水重復計算量59.8億立方米)。黃河水是山東主要可以利用的客水資源,每年進入山東水量(黃河高村站1951?2007年資料)為359.5億立方米,按國務院辦公廳批復的黃河分水方案,一般來水年份山東可引用黃河水70億立方米。長江水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成后山東省可以利用的另一主要客水資源。根據南水北調水資源規劃,山東省一期將引江水14.67億立方米,二期引江水34.52億立方米。
山東省水資源的主要特點是:水資源總量不足;人均、畝均占有量少;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勻;年際年內變化劇烈;地表水和地下水聯系密切等。全省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09%,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34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4.9%(小于1/6),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0%(1/25),位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倒數第3位,遠遠小于國際公認的維持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需的1000立方米的臨界值,屬于人均占有量小于5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地區。
產地之一,豐富的地下鹵水資源為山東鹽業、鹽化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此外,山東還有可供養殖的內陸水域面積26.7萬公頃,淡水植物40多種,淡水魚蝦類70多種,其中主要經濟魚蝦類20多種。
【野生動植物資源】 山東生物資源種類多、數量大。境內有各種植物3100余種,其中野生經濟植物645種。樹木600多種,分屬74種209屬,以北溫帶針、闊葉樹種為主。各種果樹90種,分屬16科34屬,山東因此被稱為“北方落葉果樹的王國”。中藥材800多種,其中植物類700多種。山東是全國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重點產區,素有“糧棉油之庫,水果水產之鄉”之稱。小麥、玉米、地瓜、大豆、谷子、高粱、棉花、花生、烤煙、麻類產量都很大,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位置 面積】 山東省位于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北緯34°22.9′?38°24.01′、東經114°47.5′?122°42.3′之間。境域包括半島和內陸兩部分,山東半島突出于渤海、黃海之中,同遼東半島遙相對峙;內陸部分自北而南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4省接壤。全境南北最長約420多公里,東西最寬約700多公里,總面積15.71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4%。省會為濟南市。
【地形 地貌】 境內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東部緩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交錯環列其間的地形大勢。泰山雄踞中部,主峰海拔1532.7米,為全省最高點。黃河三角洲一般海拔2?10米,為全省陸地最低處。境內地貌復雜,大體可分為中山、低山、丘陵、臺地、盆地、山前平原、黃河沖積扇、黃河平原、黃河三角洲等9個基本地貌類型。山地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5.5%,丘陵占13.2%,平原占55%,洼地占4.1%,湖沼平原占4.4%,其他占7.8%。境內主要山脈,集中分布在魯中南山丘區和膠東丘陵區。屬魯中南山丘區者,主要由片麻巖、花崗片麻巖組成;屬膠東丘陵區者,由花崗巖組成。絕對高度在700米以上、面積1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泰山、蒙山、嶗山、魯山、沂山、徂徠山、昆崳山、九頂山、艾山、牙山、大澤山等。
【河流 湖泊】 山東水系比較發達,自然河流的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在0.7公里以上。干流長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條,其中在山東入海的有300多條。這些河流分屬于淮河流域、黃河流域、海河流域、小清河流域和膠東水系,較重要的有黃河、徒駭河、馬頰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膠萊河、濰河、大沽河、五龍河、大沽夾河、泗河、萬福河、朱趙新河等。
一。南四湖容納魯、蘇、豫、皖4省8地區的匯水,入湖河流40多條,流域面積3.17萬平方公里,加之京杭大運河穿湖而過,兼有航運、灌溉、防洪、排澇、養殖之利。北五湖自北而南為東平湖、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馬場湖,其中以東平湖最大,湖區總面積627平方公里,蓄水總量4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麻大湖、白云湖、青沙湖等。
【海岸 海域】 山東半島三面環海,大陸海岸線北自無棣縣的大口河河口,南至日照市的繡針河口,全長3024公里,占全國大陸海岸線的1/6。沿海灘涂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15米等深線以內水域面積約13300平方公里,兩項共16300平方公里,為全省陸地面積的10.4%,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大有可為。
全省近海海域17萬平方公里,占渤海和黃海總面積的37%。近海海域中,有天然港灣20余處,散布著299個島嶼,總面積147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是廟島群島中的南長山島,面積12平方公里。
【氣候】 山東的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類型。降水集中,雨熱同季,春秋短暫,冬夏較長。年平均氣溫11℃?14℃,全省氣溫地區差異東西大于南北。全年無霜期由東北沿海向西南遞增,魯北和膠東一般為180天,魯西南地區可達220天。全省光照資源充足,光照時數年均2290?2890小時,熱量條件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作的需要。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950毫米之間,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季節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60%?70%集中于夏季,易形成澇災,冬、春及晚秋易發生旱象,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
山東省情省況之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資源勘探取得新進展。省內深部找礦取得重大突破,新增儲量金199.1噸、煤5433.8萬噸、鐵礦石5.2億噸。省外合作開發成果顯著,在山東地域外累計取得探礦權209個。
工業節能降耗取得新成效。全省共淘汰鋼鐵產能212萬噸,水泥熟料1510萬噸,焦炭47萬噸,關停小火電裝機容量193.3萬千瓦。重點考核的千戶重點用能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生產實現節能470.8萬噸標準煤;千戶重點企業的49項單位產品能耗指標中,下降的占93.9%。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應用力度不斷加大。新增風電裝機容量49.7萬千瓦,增長1.4倍;風力發電12.0億千瓦時,增長1.2倍。
建設領域節能扎實推進。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完成1062萬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達到1800萬平方米。列入國家首批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示范項目4個。縣城以上城市規劃區節能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的94%。新型墻材生產量330億塊標磚,占墻材生產總量的80%;縣城以上城市規劃區新型墻材應用量占墻材應用總量的96%。
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新建水污染物減排項目334個、大氣污染物減排項目253個。全省削減化學需氧量3.16萬噸,削減二氧化硫10.17萬噸,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比上年下降4.67%和 6.01%。全省104個河流斷面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下降18.1%,氨氮平均濃度下降29.7%。新增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命名省級環境優美鄉鎮144個。
2.78人,下降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