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蓮花山的導游詞篇一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廣州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
番禺蓮花山是廣東省重點風景名勝區,位于番禺市東部珠江口獅子河畔。蓮花山由48座紅色砂巖低山組成,海拔最高為108米,占地2.54平方公里。其中有座麒麟峰,因峰頂上有一塊酷似蓮花的巖石,所以后人把這座山稱為蓮花山。
蓮花山在古時候是一個石礦場,經幾百年的采礦,蓮花山上或懸崖峭壁,或奇巖異洞,或嵯峨幽邃,或雄偉挺拔,形成了天然與人工相結合的獨特景觀,堪稱嶺南一秀。主要景點有:寬敞而酷似蓮花瓣的蓮花石;氣勢軒昂的燕子巖;洞內怪石遍布的八仙巖;凌空壯觀、酷似人工石林的飛鷹巖以及落蓮洞天、三棕疊嶂、南天門、云梯、石廊、石峰、無底洞、白蓮池、觀音巖、神仙橋等。
建于明朝萬歷四十年(公元1620xx年)的蓮花塔,則是蓮花塔景區的代表。蓮花塔又名文昌塔,該塔由于雄踞在珠江入口處,是給往來的船只測定方位和指點航向的坐標,故有"省會華表"的美譽。蓮花塔是八角形的樓閣式磚塔,高50米,外觀9層,內分11層,紅色的墻,綠色的琉璃瓦,八角攢尖頂。游人登塔遠眺,可飽覽浩瀚壯麗的珠江景色,觀晨曦夕陽、潮起潮落的。
蓮花山有"廣東長城"之稱,是重要的軍事要地。鴉片戰爭時,林則徐率兵在城內駐防,設立了防止英軍入侵的第二道防線。現在的蓮花山興建了一座仿清兵營,游人在這里可以體會清代兵營的況味,追憶鴉片戰爭時期的歷歷往事。
觀音勝境之內,蓮花朵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再配以金身的望海觀音像,果然氣魄非凡,令人如入"凈土",頓生敬畏之感。
南越王劈山取石
秦末漢初,趙佗在嶺南割據稱王,派人找尋適合建造宮殿的建筑材料。南越國人在獅子洋畔驚喜地發現這一片連綿千米的紅色砂巖,它質地堅硬、均勻,密度高,色澤鮮艷,是建造氣勢恢弘的宮殿的最佳選擇。自此,一場開山劈石的人與自然之戰拉開序幕。
至今,我們看到那高幾十米、與地面垂直的赤壁丹崖,依然無法想象它是如何在一鑿一錘中誕生。從蓮花山南的蓮花巖起,折而向北伸延,偏東至蓮花山漁港地基,形成一條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50~200米、開采深度30~40 米的采石帶,開采面積達33萬平方米,大約一共取石料300多萬立方米。
當時,蓮花山不與陸地相接,只是南海中的一個孤島。南越人去采石,必須航海。自古善作舟的南越人,當時造船技術已經很高,采石后,他們行海道抵達當時廣州江岸,將石運至南越國宮署。
除了南越國宮署,1983年廣州象崗山發現的南越王墓,經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新技術研究室鑒定,其建筑墓室所用的石料,與蓮花山的砂巖石相似,兩者的石質組織、硬度等完全相同,可以基本確定,該墓石材主要采自蓮花山。
暴利驅動采石興盛
"蓮花山古采石場應是國家所為,因為需要很大財力、人力和技術手段才能辦得到,并且是在一個相對集中的時期內采石的。這里采石歷史之古老、開采之規范、技術工藝之高超、規模之宏大、遺留面之美觀,在我國甚至世界范圍內都具有典型意義。"劉金山說。
西漢以后,蓮花山的采石,在宋代至明末清初之間,繼續進行著。當時,紅色砂巖是使用得最廣泛的建筑石料,用于城基、官衙、祠堂、寺廟、民宅等建筑。
屈大均所著的《廣東新語》中寫道,當時一些"亡命奸徒",在蓮花山"蜂屯 蟻聚",鑿石綱利,牟取暴利,"歲致金以十萬計",可見當時在利益驅動下,蓮花山的采石業進行得如火如荼。根據番禺博物館提供的資料顯示,宋、明之間,在蓮花山的大量采石工,聚居于"石墟",即今天石樓鎮田步頭一帶。
幾個世紀過去了,當年的亭臺樓閣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中。遺留至今的古城墻卻見證了這段興盛歷史。廣州越華路發現的宋代城基遺址,其城基的紅砂巖石塊,石料規格與蓮花山開采的相似,有的城磚側印有"番禺縣"三字。明代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擴建廣州舊城,修葺了120xx多米長、6米多高的城墻。今天在越秀山還留有明代古城墻遺址,修筑城基的紅色砂巖,大部分來自蓮花山古采石場。
開禁之爭曠日持久
私人開采石料,遭到視蓮花山為風水寶地的當地人的強烈反對,一場曠日持久的 開采與禁采之戰,自明代以來不斷進行著。明代萬歷七年,即1579年,因為陳言達私采石料,被"邑侯沈思孝封禁",這是第一次見于史料的禁封。然而,在利益驅動下,明里暗里,禁、開之間的斗爭根本無法平息。
至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蓮花城和番禺學宮(今農講所)分別立碑,永遠禁止開采。兩塊碑至今都已經消失,在當年,這標志著開禁之爭的結束。
蓮花山古采石場在清代的停采,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建筑材料的更替。隨著生產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清代開采花崗巖的技術日益成熟,與紅色砂巖相比,花崗巖更堅硬、更不易被風化,清代的城墻墻基已經開始使用花崗巖。就這樣,漸漸地,蓮花山古采石場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留下鑿痕累累的陡壁峭崖,供后人憑吊。
人工無意奪天工
初夏的一個清早,沐浴在燦爛陽光中,我們來到了蓮花山旅游區。據蓮花山旅游區辦公室副主任張發俊介紹,整個蓮花山本身就是一個采石場,不少地方都可以找到當年采石留下的痕跡。其中獅子洋畔集中分布著15個石場,分別是:燕子巖石場、劍門石場、獅子巖-觀音洞石場、百福圖石場、蓮花山-南天門石場、飛鷹巖石場、海仙池石場、八仙巖石場、無底洞石場、順景巖石場、樹抱石石場、大佛洞石場、碧蓮池石場、四方池石場和洞天波月石場。
南天門邊"蓮花"開
從波光瀲滟的蓮花湖出發,往東南方走約數十米,看到一處古石場留下的坑谷,谷中有水,谷口巖壁最窄處,有一條長約8米、寬約1.5米的石拱橋,美其名曰"神仙橋"。從坑谷邊經過,可以到達一處平地。映入眼簾的是大約10米高、狀如蓮花的巨石,上面刻著"蓮花石"三個大字。只見這里赤壁丹崖,歷經滄桑,斷面卻如斧砍刀削般平整,垂直而下一條條因流水溶蝕而留下的灰白色水痕。
蓮花山,因蓮花石而得名。蓮花石旁邊便是"南天門",人們認為,穿過這里便進入一個如詩如畫的南國仙境。事實上,那是在厚層砂巖里鑿開的寬約10米、門墻厚近10米的城堡式大門。以前,這里是石工們把石頭運往蓮花山海邊的通道。走在"南天門"里,兩側整齊有序的釬痕痕跡依然清晰可見,撫摸上面斑駁的砂巖,耳畔仿佛響起鑿石的丁當聲,先民們艱辛勞作的景象仿若在眼前。
張發俊介紹,從蓮花石、南天門一帶,可以眺望到高聳在山端、被喻為"省會華表"的蓮花塔。大約在1785年,英國畫家托馬斯·丹尼爾到訪這里,被這里美麗而獨特的景致所吸引,專門畫了一幅《蓮花塔和蓮花山城》。這幅畫現在被珍藏在香港藝術館,有助于我們了解當時這一帶的風物。
穿過南天門,經過順景巖,還有一個以蓮花命名的巖洞:蓮花巖。那是兩座內門相通的巨大巖洞。蓮花巖以前的面貌與今天截然不同,巖洞中間似一個盆地,周圍由九個巖洞組成,因為九個巖洞狀似九瓣蓮花而得名。
雄奇峻險燕子巖
巖底的一塊石壁上,刻著"蓮花山古采石場遺址"九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這個題字出自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之手。1983年,當時蓮花山古采石場的價值還沒有被充分認識,它存在的年代也無法確知。夏老來到這里,在驚嘆它的雄奇壯觀之余,推斷它"不遲于宋"。夏老的這一看法,引起人們對這個古采石場的廣泛關注。
在這些巖石上,除了整齊的釬痕痕跡,還可以發現整齊排列著的碗口粗的洞,這是當時采石搭腳手架插桿洞眼。橫向的洞眼一般為圓形,縱向的為方形,這樣在采石面搭上腳手架工作臺,便于工作。這與中國古代的棧道技術有點類似,當時采石的主要工具僅僅是錘子和鑿子。這些洞眼后來一度成為燕子們棲息的好地方。
山明水秀八仙巖
離開燕子巖,沿著曲折小徑,在石山穿行,一處一景,常常會給你帶來驚喜。這邊還是連環對峙的四面崖壁,天空被縮成一方天井,轉過一個彎,眼前可能會出現一池碧水,睡蓮點點,令 你豁然開朗。即使同是峭巖,也各有風景:有的爬滿古藤,生機勃勃;有的看起來普通,但一棵松樹不屈不撓地從巖縫中站出來,讓一切都變得生動起來。
經過劍門、一線天、碧蓮池等景點,我們來到浴仙池。以前在采石后,水平的厚砂巖,有許多垂直節理的裂縫,清泉從裂隙中流出,匯流到一堵峭壁前跌下,如一條雪白的絲絹,水流不大,但跌入這池中卻像珍珠落玉盤,泉瀑之水清澈,傳說是神仙沐浴之地,因此也被稱為"浴仙池"。浴仙池旁邊便是蓮花山最大的巖洞:八仙巖。信步走進去,只見這里最寬處23米,最深20米,是古代石工由表及里釬鑿而成的人間洞天。
關于八仙巖的來由,又有一個傳說:據說張果老、漢鐘離、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等眾仙,到增城探訪何仙姑回程時,途經蓮花山,見此地峰奇峭陡,便駕祥云而下,來到這個大巖洞。眾仙見洞內泉水潺潺,涼風習習,且有石桌石椅,別有一番景致,于是在此休息,圍坐在洞內高談闊論。大佛巖,前面是一雙手正用鑿子采石的雕塑。
守望滄海獅子石
離八仙巖不遠便是獅子石。只見青蔥山林中,矗立著一塊巨石,像一頭威武的雄獅,傲然屹立于山崖,雙目圓瞪,似在遠眺獅子洋萬里碧波,白帆點點,又微微張開嘴,似在吼叫。由于獅子石形象逼真,歷代先民把它神化,每當漂洋船過,都要頂禮膜拜,祈求保佑。
獅子石的形成年代久遠。原來,這里地勢低,蓮花山不過是海面上的一個島,千萬年過去,地勢逐漸抬升,水位下降。獅子石原來是小島邊上一座巖石,千萬年來受海浪和海風的不斷拍擊、侵蝕而成今天的形狀。它是蓮花山最忠實的衛士,見證著這里滄海桑田的變遷。蓮花山,以前叫"獅子山",就是以它命名,"獅子洋"這個名字也是由它而起的。
蓮花山的導游詞篇二
深圳蓮花山公園在深圳福田區,位于市中心區,在市民廣場北邊。這里風景優美,環境清新,是深圳市民的一處休閑勝地。蓮花山海拔只有106米。
山頂廣場建有一座高大的鄧小平雕像,在這里,人們可以瞻仰這位給深圳乃至全國帶來幸福今天的偉人。所以,蓮花山也就成為了深圳人最向往與最崇敬的地方,不僅如此,凡來深的中外領導都會來這里憑吊、緬懷小平同志。
登頂的道路有多條,東西南北各個方向都有通往山頂的登山道,有車的話,可從北面的登山道登頂。白天登頂,可觀深圳的林立高樓、氣派豪華;山頂夜覽,可賞深圳的燈火輝煌、流光溢彩。
山下有可供觀魚、劃船的湖泊,南北都有大面積的休閑草坪,山坡植被茂密,林木品牌繁多。東面還有較大面積的荔枝樹,每當荔枝成熟時節,這里可以購買品嘗到最新鮮的深圳荔枝。
蓮花山公園與深圳市民中心的連接處,建有一條寬敞氣派的空中通道,漫步其上,仰視兩側摩天高樓,眺望山頂小平雕像,令人神清氣爽,胸懷激蕩。市民中心猶如展翅的大鵬,扶搖直上,氣沖霄漢。
深圳蓮花山公園內的主要景點還有“風箏廣場”、“關山月美術館”、“改革開放三十年紀念公園”等;山腳下有深圳圖書館、深圳音樂廳、深圳書城、少年宮等,這里也是市民文化活動的集中地。
這里的交通極為便利,已建成運營的深圳地鐵龍崗線、龍華線均途經這里(少年宮站),公交路線更是四通八達。
蓮花山的導游詞篇三
番禺蓮花山是我夢寐以求想去的地方。今天,我終于來到了風景名勝的蓮花山。蓮花山人文景觀豐富,自然景觀獨特。其保存完好、獨特的建筑和優雅的環境,令不少人遠道慕名而來。
瞧!門前站著兩位高大雄偉的“古代士兵”那就是明清“海禁”而建的蓮花古城了。蓮花城烙下祖國近代史的重要印記,體現出古建筑的精湛技藝之美。初次登上瑰麗宏偉的蓮花城,不用細細觀賞,也可以感受到醉人的氣息,幽深的林壑、習習的涼風,無不讓你無酒自醉。這古色古香的蓮花城怎能不聞名遐邇呢?清朝的服飾和古錢、精美的古炮、悠久的文物……讓人的思緒也不由自主地回到了清朝的年代。
蓮花山的導游詞篇四
蓮花山風景區一隅蓮花山風景區位于番禺市的東郊,距離廣州市區20千米。蓮花山原名“石獅頭”,是古代石礦場,因采石后留下來的石頭似出水芙蓉(蓮花)狀而得名。遠自西漢時期,先民們在此大規模地開采石料,形成懸崖峭壁、奇巖異洞,如蓮花石、燕子巖、八仙巖、蓮花巖、觀音巖、飛鷹巖、南天門、神仙橋等。既是古代人民一錘一釬開鑿而成,又經歷兩千多年的自然風化,真正是千姿百態,雄偉勁拔,一座偉大的“石雕古跡”。
山上有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建造的被譽為“省會華表”的蓮花塔和清康熙三年(1664年)建造的蓮花城等古跡,被列為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建成的望海觀音金像,高40.88米,以120噸青銅鑄成,外貼180兩黃金,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露天觀音像,是飲譽中外的藝術瑰寶。
蓮花城現已建成一座仿清兵營,游人在城頭可遠眺壯麗浩瀚的珠江景色。每年這里還舉辦桃花節、蓮花節,以花節展覽盛會為特色,以觀光性、藝術性、知識性手tk吸引游客。蓮花山旅游區有環境優雅、設備先進的度假賓館與舒適的餐廳、舞廳、燒烤場及購物街;還有水上樂園、文藝表橫廳等大型游樂項目。
1996年開通的區內上下山穿梭巴上和磁卡電話亭,更使旅游區服務又上了一個新檔次。
連綿起伏,橫貫粵東的蓮花山脈,主峰位于海豐縣城北郊14公里,海拔1336米,海豐八景中的“蓮峰疊翠”和“銀瓶瀑布”就在這里。蓮花山主峰方圓5000多公頃,崇山峻嶺,千山萬壑,奇峰異石,青山綠水,構成了著名的蓮花山旅游風景區。
風景區以雞鳴寺為中心,在五公里半徑范圍內的名勝古跡有“金雞鳴曉”、“玉龍噴須”、“仙人潛洞”、“如來盤石”、“三井回音”、“五馬歸槽”、“獼猴奇石”等等,構成一幅幅美麗別致的風景畫。中外馳名的蓮花山茶,以這里出產的為正宗,用蓮花山之泉沏蓮花山之茶,別具風味。
明代崇禎六年(公元1633 年)印真和尚化緣至海豐,看到蓮花山山環繞,幽靜秀雅,很有靈氣而擇地始建蓮花山腳庵,庵堂建成后,廟人常聞半嶺村戶的雞鳴聲,便又另取名雞鳴寺,占地4800平方米,印真大師乃是雞鳴寺的開山始祖。雞鳴寺由于處在蓮花銀瓶雙峰環抱的雞心山半腰,右靠“蓮峰疊翠”,左倚“銀瓶瀑布”,面向東方,居高臨下,氣勢磅薄。人們抵達雞鳴寺時,蓮花山主峰積滿云翳,煙靄在半山腰繚繞,見不到蓮花山的真面目。需待上午九時左右,太陽悄悄爬上山尖,驅散云翳,片片云彩隨風飄向遠方,蓮花主峰象揭去面紗的少女露出蓮花綻放般的笑容,美得叫人贊不絕口。自古蓮花開在荷塘里,唯有這里蓮花得自天然開在青山云間,實為怡情養性之勝景。
今天,蓮花山旅游風景區重建雞鳴寺,已營造了千畝果木、萬畝松林。雞鳴寺建設規模宏大壯觀,計劃建造觀音閣、大雄寶殿、四大天王殿、內外山門、禪房、齋房、僧房等,總建筑面積逾20__平方米。全部采用仿古式建筑。與此同時,在寺外計劃建設避暑山莊、度假村、娛樂場、天然游泳場、素菜館、車場、商場、賓館、橋廊圓亭、疊廊方亭、八角涼亭、人工湖亭、雞鳴寺開山祖師印真和尚墓塔、金雞出籠雕塑、彭湃烈士紀念亭、萬花圃、動物園、先人功德堂等,還要整修獼猴奇石、三坑匯水等和辟建梅場、菜場。1928年彭湃犧牲后,海豐人民曾嚴加警戒在這里召開彭湃烈士追悼會。這是這個風景區的近期規劃。趙樸初已為之書題寺名“雞鳴寺”三字。蓮花山旅游風景區的中期規劃準備建埔仔溫泉、廊灣溫泉和紅花地水庫游艇區;遠期規劃主要是修建環山公路,使游客可登蓮花山、銀瓶山主峰以縱觀遠近景致。這個風景區一經建成,即可開設蓮花山一日游、三日游和七日游業務,必令游人留連忘返。
馳名中外的蓮花本山茶,以此出產的為正宗。用蓮花山之泉,泡蓮花山之茶,風味尤佳,飲之口福不淺,馨甘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