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導游詞山東省省情篇一
1、山東省地處中國的哪部分?
答:山東省地處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東臨渤海和黃海,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北面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西部和南部陸地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接壤。
2、山東省陸地總面積多少?人口多少?
答:山東省陸地總面積15.71萬平方公里;到2006年底總人口9309萬人。
3、山東的海岸線全長多少?居全國第幾位?
答:山東的海岸線全長3024.4公里,占全國海岸線的1/6,僅次于廣東省,居全國第二位。
4、說說山東名稱的由來和她的簡稱的由來?
答:山東在戰國時期泛指太行山以東的地區。作為政區名稱始于金代,明朝設山東布政使司(又稱行省),至清朝正式稱山東省。山東簡稱魯,春秋時期山東境內的齊國和魯國兩個諸侯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繁榮發達,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所以山東省簡稱魯,也稱齊魯。
5、縱貫山東境內的有中國哪兩大鐵路干線?
答:京滬鐵路和京九鐵路。京九鐵路使山東省與香港特別行政區能夠直通列車。
6、山東目前沿海港口有多少處?以哪些港為樞紐港?
答:山東目前沿海港口有25處,以青島港、煙臺港、日照港為樞紐港。
7、山東省礦產資源有多少種?探明儲量的有多少種?
答:山東省的礦產資源有128種,探明儲量的有74種。
8、山東旅游兩大品牌線路是什么?請具體介紹一下。
答:山東旅游兩大品牌線路是“黃金海岸線”和“山水圣人線”。“黃金海岸線”上青島、煙臺、威海、日照宛若四顆明珠、交相輝映;“山水圣人線”由一山(泰山)一水(泉城)一圣人(曲阜)組成。
9、魯菜分哪三個子菜系?它們的各自代表菜是什么?
答:魯菜分濟南菜、膠東菜和孔府菜三個子菜系。濟南菜代表菜有糖醋鯉魚、九轉大腸、宮爆雞丁等;膠東菜有全魚宴、魚翅席、海參席等。
答: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在每年9月26日至10月5日舉辦。青島國際啤酒節在每年的8月中旬的第一個星期日舉辦,時間持續兩周;泰山國際登山節在每年的9月6日至8日舉辦;濰坊國際風箏節在每年的4月20日至25日舉辦。
11、山東半島城市群包括哪幾個市?
答:山東半島城市群包括濟南、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淄博、日照、東營。
答:泉城、柳樹、荷花。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
14、淄博以什么而聞名?煙臺以什么聞名于世?
答:瓷器、絲綢、周村燒餅、博山酥鍋。被譽為“北方瓷都”。煙臺以海市蜃樓景觀聞名于世。
15、中國國際蔬菜博覽會每年在何時何地召開?
答:每年的4月20日在濰坊壽光市召開。
16、威海因什么而得名?日照市因何而得名?
答:威海因1398年明朝設立“威海衛”而得名。是中國第一代海軍的誕生地。日照市位于山東半島的南部,東臨黃海,因日出先照而得名。
17、臨沂市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其中有哪些聞名中外?
圣王羲之、書法家顏真卿、算圣劉洪的故鄉和誕生地。
18、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山東人是?
答:沂源人。
19、山東人民富有革命傳統,山東歷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有哪些?
末年有宋江農民起義。明代有唐賽兒、徐鴻儒起義。清中葉以前有于
七、王倫等人領導的起義。近
代則有幅軍起義及捻軍斗爭,山東還是義和團運動的發源地。
20、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省級政權——山東省政府在何時何地誕生?
答:1945年8月13日,由7個廳局組成的山東省政府在莒南縣大店鎮宣告成立。
21、山東有97所高等院校,其中部屬院校有哪些?
答: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22、請列舉山東曲藝的主要地方劇種。
答:主要地方劇種有呂劇、柳子戲、山東梆子、萊蕪梆子、五音戲、四平調、山東快書、山東琴書、大鼓等30多種曲藝形式。
么?
針”、實現“六方面變化”。
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生態環境好,城鄉面貌優美,社會文明進步。
“兩個提前”,即爭取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爭取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
總值超過42000億元,人均超過5000美元,全省總體上基本實現現代化。
“四大戰略”,即科教興魯、經濟國際化、城市化、可持續發展戰略。
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個建設”。
境有新的改善,群眾收入有新的增長,機關作風有新的改進。
行 政 區 劃
【區劃沿革】山東,最初作為一個地理概念,主要指崤山、華山或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至金代設置山東東、西二路,“山東”始作為政區名稱。清初設置山東省,“山東”才成為本省的專名。
山東行政區劃溯源,與全國一樣,大致萌芽于夏代。在氏族部落基礎上聯成的一些“方國”,孕育著行政區的胚胎。
夏商時期,今山東地域范圍的方國,文獻上記載的有130多國。其中,夏后氏后國和夏世侯伯之國13個,商氏后國和商氏侯伯之國15個,東夷族氏族部落演進為國者100多個。
西周沿襲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分封制,對原商王朝統治的廣大地區實行“封邦建國”。今山東地區的封國主要有:太公呂尚(姜子牙)受封的齊國和周公旦受封、其子伯禽代受封的魯國。山東被稱為“齊魯之邦”或簡稱“魯”,即由此而來。齊、魯兩大國之外,還有與周王朝同姓(姬)的曹、滕、郜等國。同時,夏商時期山東境內的古國大多數繼續存在于西周。到春秋時期,史籍記載的山東古國有55國之多。主要有齊、魯、萊、莒、滕等國。戰國時期,山東地區主要有齊國和魯國,并有楚、越、魏、趙、宋等國各一部。齊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占據了今山東的大部分地區。
秦統一后,在山東分置齊、瑯琊、東海、東、薛等郡。西漢初有十郡六國,東漢分屬青、兗、徐、豫四州,三國時大體略同。西晉初山東分屬青、徐、兗、豫(統魯郡)、冀(統平原、樂陵)五州。永嘉以后,先后為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東晉、劉宋、北魏、東魏、北齊、北周所據有。隋統一后,分屬青、徐、兗、豫四州。唐代,河、濟以南屬河南道,以北屬河北道。北宋時山東分隸京東東路、京西西路及河北路。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路、山東西路,設山東東路統軍司,治益都。元朝分置燕南河北道、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及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直隸中書省。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東行中書省,治青州。洪武九年(1376年),移治濟南,又改置山東承宣布政使司。直到清代,始將山東政區的名稱定為“山東省”。
清末,山東省有濟南、東昌、泰安、兗州、沂州、曹州、登州、萊州、青州、武定10府,濟寧、臨清、膠州3個直隸州,共轄8個散州96個縣。中華民國初期,劃分為濟南、濟寧、膠東、東臨4道,屬縣107個。1928年廢道,各縣直屬省。1937年10月,日軍侵占山東,國民黨省政府1997年,撤銷聊城地區,設立地級聊城市。2000年,撤銷濱州地區、菏澤地區,設立地級濱州市、菏澤市。至2008年底,全省劃分為濟南、青島、淄博、棗莊、東營、煙臺、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萊蕪、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17個地級市,縣級單位140個(市轄區49個、縣級市31個、縣60個),鄉鎮級單位1868個(街道辦事處487個、鄉270個、鎮1111個)。
自 然 地 理
【位置面積】山東省位于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北緯34°22.9′?38°24.01′、東經114°47.5′?122°42.3′之間。境域包括半島和內陸兩部分,山東半島突出于渤海、黃海之中,同遼東半島遙相對峙;內陸部分自北而南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4省接壤。全境南北最長約420多公里,東西最寬約700多公里,總面積15.71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4%。省會為濟南市。
【地形地貌】境內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東部緩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交錯環列其間的地形大勢。泰山雄踞中部,主峰海拔1532.7米,為全省最高點。黃河三角洲一般海拔2?10米,為全省陸地最低處。境內地貌復雜,大體可分為中山、低山、丘陵、臺地、盆地、山前平原、黃河沖積扇、黃河平原、黃河三角洲等9個基本地貌類型。山地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5.5%,丘陵占13.2%,平原占55%,洼地占4.1%,湖沼平原占4.4%,其他占7.8%。境內主要山脈,集中分布在魯中南山丘區和膠東丘陵區。屬魯中南山丘區者,主要由片麻巖、花崗片麻巖組成;屬膠東丘陵區者,由花崗巖組成。絕對高度在700米以上、面積1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泰山、蒙山、嶗山、魯山、沂山、徂徠山、昆崳山、九頂山、艾山、牙山、大澤山等。
【河流湖泊】山東水系比較發達,自然河流的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在0.7公里以上。干流長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條,其中在山東入海的有300多條。這些河流分屬于淮河流域、黃河流域、海河流域、小清河流域和膠東水系,較重要的有黃河、徒駭河、馬頰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膠萊河、濰河、大沽河、五龍河、大沽夾河、泗河、萬福河、朱趙新河等。
湖泊集中分布在魯中南山丘區與魯西南平原之間的魯西湖帶。以濟寧為中心,分為兩大湖群,以南為南四湖,以北為北五湖。南四湖包括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四湖相連,南北長122.6公里,東西寬5?22.8公里,總面積1266平方公里,為全國十大淡水湖之一。南四湖容納魯、蘇、豫、皖4省8地區的匯水,入湖河流40多條,流域面積3.17萬平方公里,加之京杭大運河穿湖而過,兼有航運、灌溉、防洪、排澇、養殖之利。北五湖自北而南為東平湖、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馬場湖,其中以東平湖最大,湖區總面積627平方公里,蓄水總量4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麻大湖、白云湖、青沙湖等。
【海岸海域】山東半島三面環海,大陸海岸線北自無棣縣的大口河河口,南至日照市的繡針河口,全長3024公里,占全國大陸海岸線的1/6。沿海灘涂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15米等深線以內水域面積約13300平方公里,兩項共16300平方公里,為全省陸地面積的10.4%,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大有可為。
全省近海海域17萬平方公里,占渤海和黃海總面積的37%。近海海域中,有天然港灣20余處,散布著299個島嶼,總面積147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是廟島群島中的南長山島,面積12平方公里。
【氣候】山東的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類型。降水集中,雨熱同季,春秋短暫,冬夏較長。年平均氣溫11℃?14℃,全省氣溫地區差異東西大于南北。全年無霜期由東北沿海向西南遞增,魯北和膠東一般為180天,魯西南地區可達220天。全省光照資源充足,光照時數年均2290?2890小時,熱量條件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作的需要。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950毫米之間,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季節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60%?70%集中于夏季,易形成澇災,冬、春及晚秋易發生旱象,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
【海洋資源】山東海洋資源得天獨厚,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黃海總面積的37%,灘涂面積占全國的15%。近海棲息和洄游的魚蝦類達26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有4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有一定產量的蝦蟹類近20種,淺海灘涂貝類百種以上,經濟價值較高的有20多種。其中,對蝦、扇貝、鮑魚、刺參、海膽等海珍品的產量均居全國首位。有藻類131種,經濟價值較高的近50種,其中,海帶、裙帶菜、石花菜為重要的養殖品種。山東是全國四大海鹽產地之一,豐富的地下鹵水資源為山東鹽業、鹽化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此外,山東還有可供養殖的內陸水域面積26.7萬公頃,淡水植物40多種,淡水魚蝦類70多種,其中主要經濟魚蝦類20多種。
歷 史 簡 況
邦建國”之策,封呂尚于齊,封周公旦于魯,另外尚有曹、滕、衛諸國。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魯國融合周文化與東方文化,為“禮儀之邦”。齊、魯作為周王朝的兩大支柱,經濟、文化取得更快發展,對以后山東地方歷史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飛躍發展,社會生產關系逐步發生變革,齊、魯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相對發達,因此,山東地區進入封建社會的時間相對早一些。公元前594年,魯國的“初稅畝”,表明在魯國已出現封建生產關系的萌芽。公元前481年,齊國的田常殺齊簡公“專齊之政”,齊國成為當時中國最早出現的一個封建大國。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統一的封建王朝,齊是最后被滅的一個諸侯國。自此以后,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山東地區雖有時也曾為割據勢力所盤踞,但總的來說,則是屬于歷代封建皇朝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經濟開發】自古以來,山東地區素以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著稱于世。秦漢時期,今山東地區號稱“膏壤千里”,農業經濟發達,所產糧食不斷溯黃河西上,運往關中地區。西漢時期,山東地區有人口1700余萬,390萬戶,占全國當時人口的30%,人口密度居全國首位。后來雖經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戰爭破壞,但同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山東仍不失為經濟中心。隋初,山東各州縣遍置糧倉,戶口占全國總戶數的21%。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每年要將山東幾百萬石粟米漕運至關中。開元年間,“海內富實,米斗之價錢十三,青、齊間斗才三錢。絹一匹,錢二百”。到了唐后期,雖經戰亂,但山東農業生產仍在發展,“田疇大辟,庫倉充積”。宋、金、元時期,山東地區承受的封建剝削尤重,并不斷遭受外來的侵擾和野蠻統治,經濟處于滯退狀態。元代山東有38萬戶,126萬人,與金代相比,戶減約75%,人口減約87%。明初,“多是無人之地”,統治者不得不采取獎勵人民墾荒的措施,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時,山東耕地面積達到482.67萬公頃,為北宋時期的2.4倍,居全國第三位。清康熙年間又增至600余萬公頃。山東的冶鐵業起源很早,春秋初年,齊國已使用鐵制農具。西漢時,武帝在全國設置鐵官48處,山東就有18處。唐朝的兗州是礦冶中心,萊蕪有鐵冶13處、銅冶18處。北宋時萊蕪鐵冶規模更加擴大,與江蘇利國監同為京東兩大鐵冶中心。明朝初年,山東年產鐵315萬余斤,居全國第三位。山東的其他礦產也很豐富,北宋元豐年間,登州、萊州的黃金產量占全國的90%。明初,濟南、青州、萊州三府歲采鉛32萬余斤。清朝山東煤礦已大量開采,最著名的是嶧縣煤礦,乾嘉時期,北運京師、奉天,動輒數百萬石。
山東的紡織手工業舉世聞名。戰國時期,齊國即號稱“冠帶衣履天下”。臨淄、定陶、亢父(今濟寧)是漢代三大紡織中心。所產紡織品數量多、質量好,源源不斷地通過“絲綢之路”輸往西域等地,因此,當時山東地區是“絲綢之路”的主要源頭之一。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紡織品。宋代在青州設立織錦院,專門織造高級紡織品。宋神宗時,在山東“和買”絹帛,每年達30萬匹左右。明清時期,濟南、濟寧、臨清等城市都有較發達的紡織手工業,有的地方還出現了帶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手工工場。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山東經濟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由于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掠奪,近代山東經濟形成畸形發展的局面。在封建勢力盤剝下的農民和手工業者,又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洋貨在山東的傾銷,使大量手工業者和小商販破產失業,農民日趨貧困,自然經濟逐漸瓦解。隨著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產生和發展,山東也出現了近代工業。在濟南有從事軍工生產的機器局;在棗莊、淄川、平度等地有煤、鉛、金等礦業生產;在煙臺有張裕釀酒公司、繅絲廠、蛋粉廠等 輕工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后初期,歐美帝國主義忙于戰爭,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山東民族工業曾一度得到發展。至20世紀30年代,達到建國前的最高水平。
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山東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占區,日軍重點掠奪山東的“二白二黑”,即食鹽、棉花和煤、鐵。對戰火中余存的工業,采取“軍事管理”“中日合辦”等手段加以奪取,迫使大部分民營工業陷于絕境。在農村強占土地,征調勞工,對抗日根據地實行慘絕人寰的“三光政策”。
山東地區小麥等11種作物耕種面積1941年比戰前減少16%,小麥、玉米、水稻、棉花、煙草均減產50%以上,農業遭到極大破壞。農村手工業進一步衰落,整個經濟瀕于崩潰。抗戰勝利后,由于國民黨政權的貪污腐敗,山東國統區的經濟陷于全面崩潰。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山東解放區,隨著各級人民政權的建立,新民主主義經濟得以發展壯大。建立了財稅金融貿易機構,發行解放區貨幣,進行了排擠敵偽貨幣的斗爭,開展輸入輸出貿易,繁榮解放區市場。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壯大,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人文薈萃】山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古代文化的中心。這里曾產生過許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在學術思想方面,有孔子、孟子、顏子、曾子、墨子、荀子、莊子、鄭玄、仲長統等;在政治軍事方面,有管仲、晏嬰、司馬穰苴、孫武、吳起、孫臏、諸葛亮、戚繼光等;在歷史學方面,有左丘明、華嶠、崔鴻、馬等;在文學方面,有東方朔、孔融、王粲、徐干、左思、鮑照、劉勰、王禹、李清照、辛棄疾、張養浩、馮惟敏、李開先、李攀龍、蒲松齡、孔尚任、王士等;在藝術方面有王羲之、顏真卿、李成、張擇端、高鳳翰等;在科學技術方面,有魯班、甘德、劉洪、何承天、王樸、勝之、賈思勰、王禎、燕肅等;在醫學方面,有扁鵲、淳于意、王叔和等。他們的思想、理論、智慧和學術成就,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七、王倫等人領導的起義。近代則有幅軍起義及捻軍斗爭,山東還是義和團運動的發源地。
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山東人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帝愛國運動。“五四”運動以后,山東成立了早期的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王盡美、鄧恩銘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為全國建黨最早的省份之一。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山東人民在陽谷、高唐、博興、益都、日照、蒼山、昆崳山等地舉行武裝暴動,反對新舊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壓迫剝削,支援革命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后,山東人民先后發動了冀魯邊、魯西北、天福山、黑鐵山、牛頭鎮、徂徠山、泰西、魯南、湖西等抗日武裝起義,創建了膠東、渤海、濱海、魯中、魯南五個解放區,至1945年5月下旬,人民武裝力量已發展到21.3萬人,民兵41萬人,在八年抗戰中共殲滅日偽軍43.9萬多人。抗日戰爭勝利后,山東人民又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重點進攻,進行了魯南、萊蕪、孟良崮、濰縣、濟南等著名戰役。截至1948年11月,山東軍民在解放戰爭中共作戰1萬多次,殲敵56.96萬人。1949年6月,山東全境解放。
【民族】山東省屬于少數民族雜居、散居省份。全省56個民族齊全,有55個少數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67萬人(截至2005年底),占全省總人口的0.73%,主要分布在1100多個村(居)。其中,回族人口超過50萬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8.6%;滿族、朝鮮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壯族等6個少數民族人口超過5000人。濟南、泰安、德州、菏澤、聊城、濟寧市少數民族人口超過5萬人,少數民族人口超過1萬人的縣(市、區)20個,民族鄉(鎮)4個,人口超過50%的民族村(居)417個。境內少數民族,除回族、滿族、蒙古族有少量聚居村落或街道外,其余均為散居。回族主要分布于德州、泰安、濟南、菏澤、聊城等市;滿族主要分布于青島、濰坊、德州、濟南、淄博等市;蒙古族以淄博市最多;壯族多數在菏澤市;朝鮮族多在煙臺、威海、青島;侗族多在濟南。
導游詞山東省省情篇二
我們現在將要游覽的是古代藝術的博物館--岱廟。
岱廟,舊稱“東岳廟”,又叫泰廟,主祀“東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告祭時居住和舉行大典的地方。
岱廟創建歷史悠久,西漢史料始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的記載。唐開遠十三年(公元720xx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后經金、元、明、清歷代拓修,逐漸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筑群。
岱廟位于泰安市城區北部,恰在南起舊泰城南門,北的岱頂南天門中軸線上。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面積為9.6萬平方米。岱廟的建筑,采用了中國古代縱橫雙方擴展的形式,總體布局以南北為縱軸線,劃分為東、中西三軸。東軸前后設漢柏院、東御座、花園;西軸前后有唐槐院、環詠亭院、雨花道院;中軸前后建有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后寢宮、厚載門。主體建筑宋天貺殿位于岱廟內后半部,高踞臺基之上,其他建筑則設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獨立,又有內在聯系。這種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宮城的格局構思設計的,形成分區鮮明,主次有序,莊嚴古樸的獨特風格,并通過建筑空間的變幻,在莊重、肅穆和幽深、雅樸的相互滲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體。廟中巍峨的殿宇與高入云端的南天門遙相呼應,給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優美感。
岱廟城堞高筑,周長三華里,高三丈,四周8個門,向南開的5個,中為正陽門,左為東掖門,再左名仰高門;右為西掖門,再右名見大門;向東的名青陽門,也叫東華門;向西的名素景門,也叫西華門;向北的名魯瞻門,也叫厚載門。每個城門上皆有城樓,岱廟的四隅分別建有巽、艮、乾、刊角樓,整座建筑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猶如一座帝王的宮闕。
岱廟,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這里保存了琳瑯滿目的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藝品,也有閃爍著華夏文明光華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歷史文物,并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經。更為珍貴的是還有184塊歷代碑刻和48塊漢畫像石,成為我國繼西安、曲阜之后的第三座碑林。
岱廟,又是一座賞心悅目的古典園林。虬龍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銀杏,玲瓏精美的盆景,爭奇斗艷的花卉,又為古樸典雅的亭、臺、樓、閣增添了萬種風情的媚態。岱廟,一年四季景色如畫,吸引了眾多的中外游客。
莊嚴、雄偉的岱廟,殿宇輝煌,文物薈萃。這里的每一處建筑都體現著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風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發展。漫步在這藝術的世界里,抬眼望到的,舉手觸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寶,無不使觀者動力容,令游人感慨。巍巍岱廟,是一座熔建筑、園林、雕刻、繪畫和祖國傳統于一體的古代藝術博物館。
遙參亭為過亭式院落,東西寬52米,南北長66.2米,總面積3442.4平方米。正殿五間,建在院中心長方形臺基上面,寬10.8米,進深7.75米,通高7.9米,為四柱五梁、九脊單檐歇山式,黃瓦蓋頂。清代曾祀碧霞元君。兩側為東西配殿各中間。
遙參亭是一組獨立的建筑,但與岱廟在內涵上又是統一的,由于它的存在,把岱廟神秘而莊嚴的氣氛烘托得更加濃厚。這種既獨立又統一的建筑風格,不僅在五岳中獨樹一幟,在中國現存古建筑中也是不多見的。遙參亭在唐代曾叫“遙參門”,民間曾有“參拜泰山神,先拜遙參門”之說。當您游覽岱廟時,也應首先從遙參亭開始。
穿過遙參亭,迎面而立的“岱廟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東布政使施天裔創建。坊高12米,寬9.8米,深3米,為四柱三門式。坊起三架,重梁四柱通體浮雕。四柱前后流通墩上雕有8個石獅,姿態各異;重梁四柱刻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等20余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獸和各式花卉紋樣。整座石坊造型別致,刻鏤透細不凡,為清代石雕藝術中之珍品。坊柱南北兩面都刻有楹聯,南面為施天裔所題“竣極于天,贊化體亢生萬物;帝出乎震,赫聲濯靈鎮東方”。北面是清山東巡撫、兵部侍郎趙祥星題的“為眾岳之統宗,萬國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摻群靈之總攝,九州待命蕩蕩乎功孰于京?”。兩副楹聯扣人心弦,先聲奪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顯赫聲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進岱廟便生敬仰之情。
出岱廟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寬闊的“正陽門”,是進入岱廟的正門,兩扇朱紅大門,象征著岱廟的尊嚴,古時候只有帝王才能從此門進入。歲月的磋砣,到解放前夕,正陽門已是裂痕斑斑,門上方的城樓也俱被歷史的風雨吹打得煙消云散。現在的正陽門是1985年按照宋代建筑風格重新修建的。門高8.6米,上面的城樓高11米,共五間,為九脊單檐歇山頂,24根四方明柱,四周鑲嵌條欞隔,上覆黃琉璃瓦,檐下斗拱出三越四,雅烏墨小點金彩繪,額方金龍飛舞,遠遠望去翹檐翼然,翩翩欲飛。
走進正陽門霍然入目的“配天門”,是取孔子語“德配天地”而名,為岱廟的第二道門,配天門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建筑,殿內原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兩側原有配殿,東為“三靈候殿”,祀周朝諫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傳宋真宗東封時,在南天門見三神人,加封為“三靈候”,后來建此殿專祀。西為“太尉殿”是祀唐朝“雖出入將相,而奉自愿厚養”的分國公杜宗的。與配天門南北相連的“仁安門”是取孔子語“天下歸仁”之意而名,為岱廟的第三道門,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創建。建筑結構與配天門雷同,殿內原祀天聾、地啞之神,兩側有東西門神。配天門的西側有碑碣20塊,最著名的是《《宣和碑》》和《《祥符碑》》,雙碑高大雄偉,東西對峙,龜跌螭,氣勢非凡,為岱廟現存兩大碑碣。
配天門西南方的“唐槐院”,原有“大可數抱,枝干蔭畝許”的唐槐,民國年間,兵燹戰亂,古槐倍受摧殘,漸漸枯死。1952年,岱廟主持尚士濂又在枯槐干中植小槐一株,并取名“唐槐抱子”。今新槐已成大樹,扶疏郁茂,又成為岱廟一大佳景。
唐槐之東舊有延禧殿、藏經殿、環詠亭、雨花道院,皆毀于民國年間。1984年,在藏經堂舊址上新建仿古文物庫房48間,內藏泰山歷代珍貴文物4000余件,古書籍3000余冊。
天貺殿東西長43.67米,南北寬17.18米,高22.3米,殿闊九間,進深四間,重檐八角,斗拱飛翹,上覆黃琉璃瓦,檐間懸掛“宋天貺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紅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單翹重昂三跳拱,內槽殿頂為四個復斗式藻井,余為方形平棋天花板。整座大殿欒櫨迭聳,雕梁彩棟,貼金繪垣,丹墻壁立,峻極雄偉,雖歷經數朝,古貌猶存,它同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曲阜孔廟的大成殿并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筑。
走進殿堂,正面高大的“東岳泰山之神”彩色塑像是1984年重塑的,坐像高4.4米,頭頂冠冕十二旒,身著袞袍,手持圭板,肅穆端莊,造形生動,大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泰山神”是道教所信奉的“百鬼之神”,可主宰生死。唐代被封為“天齊王”,宋時封為“天齊仁圣安”,元朝又封為“東岳天齊大生仁皇帝”,明太祖登基后,認為給泰山神加封號是“瀆禮不經”,故去掉所有封號,改稱“東岳泰山之神”。從此,岱廟的地位也就不可一世,享有“東岳神府”的盛名了。
塑像兩邊的楹聯為清人吳云所書,“帝出乎震,人生于寅”。橫額是清康熙帝于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朝泰山時所題“配天作鎮”巨匾。殿堂內擺放著明、清時代的部分祭器。殿內東北西三面的《《泰山神啟蹕回鑾圖》》傳為宋代所繪。壁畫全長62米,高3.3米,畫面借描繪泰山神出巡時的浩蕩宏偉場面,表現宋真宗東封泰山時的威嚴和氣勢,整幅壁畫以大殿后門為界,東為“啟蹕圖”,描繪泰山神出巡的場面;西為“回鑾圖”,描繪泰山神返回的情景。整個畫面共有人物697人,其裝束、儀態無一雷同,加以祥獸坐騎、亭臺樓閣、山川河流、花草樹木等,組成一幅瑰麗無比,氣勢雄偉的場面。畫面筆力遒勁流暢,結構嚴謹,布局勻稱自然,人物眉目傳神活潑,衣著線條清晰,表情逼真生動,再加上色澤的絢麗協調,給人以極高的美學享受。
大殿在古時,曾受火災和地震的損壞,壁畫也受到影響,從壁畫的藝術處理上可以看出,壁畫的部分畫面是后來重繪的,但整幅畫基本上保留了宋代原作的面目,它仍為中國繪畫史、道教壁畫史上的一幅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天貺殿前寬闊的大露臺分上下兩層,雕欄環抱,站在大露臺上,大有豁然開朗之感。露臺兩側各有一座御碑亭,內立乾隆皇帝拜謁岱廟的詩碑。中間是明萬歷年間鑄造的大香爐。露臺下古柏相夾的甬道向南延伸,盡頭是一個方形石欄小池,俗稱“閣老池”。皇帝舉行大典參拜泰山神時,群臣就恭候在這里。池內及周圍9塊姿態怪異的太湖石是金大安元年(公元1220xx年)泰安縣令吳銜與其母王氏所獻。每塊石頭各俱特色,仔細觀賞耐人尋味,甬道中間有一玲瓏石卓然而立,名為“扶桑石”。扶桑石北面有一株古柏獨立階下,名為“孤忠柏”,民間傳說唐朝女皇帝武則天懷疑其也與大臣石忠謀反,便將其殺害,石忠冤魂不散,便來到東岳大帝前告武則天滅子之狀,從而化為孤柏。據說,游人蒙住雙眼繞扶桑石左右各轉三圈,然后去摸對面的孤忠柏,凡能扶到的,都是神氣很大的人。這些富有浪漫色彩的傳說固不可信,但卻顯示了泰山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發達,那些編寫傳說的民間才子,把人間的善與惡巧妙地融匯在柏樹的形象中,給后人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感慨。
天貺殿兩側為東西碑廊,各種碑碣漢畫像石琳瑯滿目,泰山歷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這里。這些碑刻幾乎集中國書法之大成,上追晉代“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真草隸篆,體例俱全;顏柳歐趙,風格各異,其中有七大漢碑的《《衡方碑》》、《《張遷碑》》;晉代三大豐碑之一的《《孫夫人碑》》;造形新穎,書法相異的《《雙束碑》》;泰山佛教記事名碑《《大唐齊州神寶寺碑》》等共19塊,均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
西側廊內陳列的48塊漢畫像石是自1960年以來,幾次清理大汶口和舊縣東的漢畫像石墓而集。這些漢畫像石,內容豐富,取材廣泛,有的反映車馬出行、樂舞百戲等社會生活;有的描述神話故事;也有反映歷史人物的,畫面圖案工整,造型生動,在雕刻技法上,把中國傳統的畫技同線刻、浮雕揉合一體,體現出古拙質樸、雄健壯美的特點,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和東漢社會生活的重要實物資料。
出碑廊,過炳靈門,是“漢柏院”。院內原有“炳靈殿”,毀于民國年間。院中五棵高大的古柏,枝椏交錯,若虬龍蟠旋,相傳為漢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20xx年)封禪泰山時所植,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漢柏院”由此得名。
院北的“漢碑亭”是1959年在炳靈殿故址上修建的,亭子建立在三層石砌的高大臺基上,十分壯觀。臺基壁上鑲嵌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49年)泰安知縣何人鱗所書杜甫的《《望岳》》和《《秋興》》等名人詩刻。登上亭子極目四望,天光云影,心寬臆闊,岱廟全景,泰城全貌盡收眼底。
漢柏院內碑碣林立,約計90余塊。其中有后人隸書的東漢張衡的《《四愁詩》》、曹植的《《飛友篇》》,有后人篆書陸機的《《泰山吟》》、謝靈運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書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禎年間陳昌言、左佩鉉題篆的《《漢柏圖贊》》、乾隆皇帝御制的《《漢柏圖》》和當代眾多名人留下的墨跡。置身于碑林之中就象讀了一部中國的歷史,接受民族的熏陶,會給每一個嚴肅的觀賞都留下不盡的思索。由漢柏院向北行,穿過幽靜的小花園進入一個小巧玲瓏的四合院。這里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時居住的地方,因座落在東華門內,故稱“東御座”。其建筑為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所建,明代稱迎賓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稱駐蹕亭。東御座由長城花門、儀門、大門、正殿和廂房組成,院內建筑精美,綠樹掩映,清靜幽雅,給人以超世絕塵之感。五間正殿高筑臺基之上,殿內按清宮設置作復原陳列,有乾隆帝臘人座像,有龍墩、龍椅、立柜、方桌等紫檀家具及各種大理石花紋飾和金絲銹古器型的掛屏以及文房四寶。著名的“溫涼玉雕花圭”、“沉香獅子”和“黃地蘭花瓷葫蘆”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時的供品,并稱泰山“鎮山三寶”。大門和殿堂里身著清代古裝的“衛士”、“宮女”以清庭禮儀迎接游客,使游人仿佛回到遠古的時代,浮想聯翩。
殿堂臺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護罩,這就是馳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鐫刻秦始皇功德銘和秦二世詔書,為丞相李斯書寫。他以簡練秀雅的小篆代替了當時筆畫繁贅的大篆,字跡剛勁挺拔,一掃眾家肥呆之氣,碑文共222字,后漸泯滅,明嘉靖年間還尚存29字,原立在岱頂玉女池旁,后經滄桑沉淪,幾次失而復得,今唯剩10個殘字,完整者七。堪稱稀世之寶,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厚載門”是岱廟的最后一道門,是1984年重建的。門上有“望岳閣”三間,黃瓦明廊,紅柱隔扇,猶如空中瓊閣。站在閣上仰望岱岳雄姿,青山繞白云,綠樹生輕煙,天門云梯宛若游龍浮掛天邊。出厚載門北行為紅門路,過岱宗大街不遠即到登山之起點,泰山的山門--岱宗坊,由此起步,將步步登高,飽覽泰山的最佳風景,直至登“天”。
導游詞山東省省情篇三
嗨!大家好,我是大家這一次來泰安游岱廟的導游,我姓x,大家叫我導游好了!今天游岱廟時,請大家除了美麗的照片和美好的回憶,什么也別帶走;除了輕輕的腳步和由衷的贊嘆,什么也別留下。謝謝合作。好了,我也不多說了,咱們開始這一次的旅行吧!
g 女士們、先生們,現在我們已經站在了巍峨的岱廟前。大家注意到了嗎?岱廟前面,還有一座較小的廟宇,這就是“遙參亭”,是當年帝王來泰山舉行封禪祭典時的起點。
正陽門內就是岱廟了。這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它的圍墻與一般廟宇不同,圍墻周長1300米,5層基石,上砌大青磚,呈梯形。共有8座門:正中為正陽門,是岱廟的正門。迎面是配天門,取孔子說的“德配天地”之意。配天門兩側,東為三靈侯殿,西為太尉,三殿之間以墻相連,構成岱廟中間第一個院落。
過了仁安門,便是雄偉高大的天貺(kuang)殿,是這座廟宇的主體。大家看,天貺殿坐落在白色的臺基之上,周圍石雕欄楹(ying)環繞,云形望柱齊列,周圍施以回廊,回廊把岱廟這座大建筑物緊緊地環抱著,平直與崇高的對比,更激起了人們對岱廟的崇仰。
從天貺殿后門出,有磚石通道與后寢宮相連。是皇帝祭泰山下榻(ta)的地方。
這座高大、古老的廟宇蘊含了豐富的自然與文化的積淀,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從岱廟出來,經岱宗坊、一天門、紅門、中天門、升仙坊至南天門、是古代皇帝封禪泰山所走過的路,也稱中路。我們從這條路就可以登上泰山極頂了。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這次岱廟之旅就到此結束了。請你們繼續步入大山,去領略泰山的神韻。回味美好泰山的時候,也要記得帶你們一起游岱廟的小高導游喲……謝謝大家的支持,再見!
導游詞山東省省情篇四
周莊鎮位于蘇州城東南38公里,著名古畫家吳冠中撰文說“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海外報刊則稱“周莊為中國第一水鄉。周莊有著近九百年的歷史,有豐富的文化蘊涵。西晉文學家張翰,唐代詩人劉禹錫、陸龜蒙等曾居周莊。周莊也是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沈萬三的故鄉;周莊也曾留下柳亞子、陳去病等人的足跡。
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若要在中國選一個最具代表性的水鄉古鎮,毫無疑問,她就是“中國第一水鄉”周莊。難怪20xx年apec會議也特別青睞周莊,把她定為上海以外的舉辦地之一。
若要選中國最熱門的水鄉古鎮,周莊想必名列前茅。周莊是水的世界,自然有它獨特的生活形態和風味。那絕不是一兩幢古建筑、三四座老石橋,就能反映出來的。那是一種活生生的生活氣息。你可憑個人的觀察力去發覺它,也可毫不在意便感受到:沿水巷而建的石駁岸和穿竹石欄;鑲嵌在岸邊,變化多端的纜船石;商店出售的草鞋;河畔洗菜、淘米的婦女;圍坐一起繡花聊天的老婦;街角的裁縫店;享受日光浴的馬桶;甚至民居洗滌后的流水聲……。畢竟,它無處不在,而且常常成為攝影師最愛捕捉的鏡頭。很難想象這么一個小鎮,旺季一天內的最高游覽人次竟可以達一萬以上。難怪有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有一個周莊)。
周莊舊名貞體里。北宋元年(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將莊田13公頃捐給全福寺作為廟產。老百姓感其恩德,遂將貞體里該名為周莊。
周莊鎮位于蘇州城東南38公里、昆山市境內西南33公里,是個具有九百余年歷史的水鄉古鎮,被澄湖、淀山湖和南湖所環抱。由于有河湖阻隔,使它避開了歷代兵焚戰亂,至今仍完整的保存著原有的水鎮建筑物及其獨特的格局,全鎮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居民為明清建筑;如元末明初巨富沈萬三后裔所建的沈廳、明初中山王徐達后裔所建的張廳,都是明清住宅的典范。
周莊四面環水,為澤國,南北市河、后港河、油車漾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居民傍河筑屋,依山成街,河道上橫跨14座古橋,還有那份敦厚純樸的古鎮民風,呈現一派古樸、明靜的幽雅,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難怪周莊一直成為攝影師、作家、藝術家、甚至電視電影的取景最佳地點。
周莊的魅力在于她的文化蘊涵,沈廳、張廳、迷樓、葉楚傖故居、澄虛道院、全福寺等名勝古跡,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觀賞價值。有河有街必有橋。周莊古橋多,極具特色。著名的有雙橋、富安橋等。
全鎮橋街相連,依河筑屋,小船輕搖,綠影婆娑,崇尚返樸歸真的游人會情不自禁地吟誦:吳樹依依吳水流,吳中舟輯好夷游。
導游詞山東省省情篇五
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山東,民風淳樸,篤實尚學,寬厚守信,社會安定祥和,文化科學繁榮興盛。
(一)科技教育
山東省擁有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等111所高校,中等職業學校782所,技工學校257所,普通中學4039所,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山東有住魯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37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3萬人。省級科研機構97所,農業技術、海洋科學等方面研究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15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有3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5家。2008年共取得各類重要科技成果2330項,有26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2008年專利申請量6萬件,授權量為2.7萬件。
(二)醫療衛生
全省基本建立公共衛生體系,擁有衛生機構7.5萬所,其中醫院1324所,衛生院1760所,診所1萬所,村衛生室5.8萬所,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78所,婦幼保健機構150所。病床29.2萬張。全省執業醫師15.1萬人。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873家,服務人口覆蓋率86.8%。1127所鄉鎮衛生院房屋建設和設備配置項目全部建成。
(三)社會保障
2008年全省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260.8萬人、1266.2萬人、864.1萬人、865萬人和638萬人。社會保障水平提高,237.5萬名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月人均養老金1214.8元。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全面展開,參保居民588萬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縣由上年14個擴大到40個,參保農民295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97.0%。普遍建立了城鄉低保制度,基本實現應保盡保。建立城市醫療救助制度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
(四)人居環境
山東山清水秀,民風純樸,主要城市公共設施完備,公共服務及休閑娛樂設施齊全。威海市被譽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獲“2003年度聯合國人居獎”;日照市獲“2009年度聯合國人居獎”。青島市、煙臺市獲“中國人居環境獎”。全省有12個城市被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
(五)體育運動
山東省是一個體育強省,競技體育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山東在田徑、體操、游泳、舉重、射擊、足球、籃球、賽艇、皮劃艇、武術等項目上具有很強的實力。山東運動員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獲得五枚金牌。在2009年舉行的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上,山東代表團奪得63枚金牌、44枚銀牌、46枚銅牌,獎牌共計153枚,總分高達3220分,分別高居金牌榜、獎牌榜、總分榜首位,取得了山東參加全運會以來的最好成績。山東省十分重視全民健身和體育素質的提高。2011年8月,在全國第三個全民健身日來臨之際,《山東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1-2015年)》正式實施,成為“十二五”時期我省為貫徹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構建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加快建設體育強省的行動藍圖。
(一)通信與互聯網
到2008年底,山東省固定電話用戶2452.1萬戶,移動電話用戶4611.7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76.4部/百人。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網絡無縫覆蓋所有的市、縣、鄉、村。光纜線路總長度達34.9萬公里。山東省互聯網用戶約350萬,所有的市、縣均可通過電話、專線或寬帶接入互聯網絡。
(二)電力
改革開放30年來,山東電力改革與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電力改革取得了重要進展。到2008年底,山東全省發電裝機容量增到5540萬千瓦,年發電量2753億千瓦時。山東電網是全國六大電網中唯一的省獨立電網。近年來,山東積極開發風電、核電等清潔電力。目前全省已建成并網風電機組106臺,總裝機容量92兆瓦,經核準在建風場項目還有9個,總裝機容量達436兆瓦。山東海陽核電一期工程已于2009年底開工建設,一期工程規劃建設兩臺125萬千瓦ap1000核電機組,分別計劃于2014年5月和2015年3月投產。榮成核電項目正在積極謀劃中。屆時,山東過于倚重煤電的電力結構將得到有效改善。
(三)交通
1.公路:山東有密集、優質的公路網,二級以上公路里程居全國第一位。1993年建成第一條濟青高速公路,2008年末高速公路通車里程4285公里,居全國第二。120個縣(市、區)通達高速公路,通達率達86%。以南北向的京福、京滬、同三線與東西向的日東、青銀線為主“五縱四橫一環八連”高速路規劃網初步形成。農村公路實現村村通。到2008年底,山東行政村通油路比例達到96.3%。2.鐵路:山東著力打造“四縱四橫”鐵路網。四縱指:京滬鐵路山東段,京九鐵路山東段,煙大輪渡—藍煙—膠新通道,黃島—日照—連云港線;四橫指:德(州)龍(口)煙(臺)通道,邯濟—膠濟線,山西中南部鐵路通道山東段,菏兗日通道。京滬鐵路最為繁忙,在山東境內有三條復線,其中一條是貨運專用。京滬高鐵已于2011年6月30日正式開通運營。膠濟鐵路連接濟南與青島,非常繁忙,也是青島、煙臺兩港的重要疏港通道;2004年至2005年膠濟鐵路進行了電氣化改造,成為山東省的第一條電氣化鐵路。青榮城際鐵路(青島—煙臺—威海—榮成)于2010年3月17日正式宣布開工建設,建成之后,青島至煙臺、威海等地的時間都將縮短至1.5小時左右,山東半島將實現動車組公交化運行,預計2013年9月30日竣工通車。3.航空:山東的主要國際機場有濟南遙墻國際機場、濟南張莊機場、青島流亭國際機場、青島膠州機場、煙臺萊山國際機場、臨沂機場、威海機場、濟寧機場、東營機場、濰坊機場,另外,還有一處海上救援機場,位于煙臺蓬萊市。4.水運:山東初步形成了以青島、日照、煙臺港為國家主要港口,以威海港為地區性重要港口,以濰坊、東營、濱州等港為補充的現代化港口群,成為了長江以北唯一擁有三個億噸大港的省份。2008年,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6.6億噸。青島港2008年貨物吞吐量過3億噸,居世界第七,集裝箱過1000萬標準箱,居世界第十。鐵礦石進口量保持世界港口第一位。原油進口量保持全國第一位。此外,山東內河現有航道2364公里,通航航道1012公里,其中高等級航道400公里,京杭運河山東段成為黃金水道。
(一)經濟總體概況
近年來,山東省按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經濟總量不斷攀升,綜合實力由弱漸強逐步向世界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邁進。2008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gdp)31072.1億元,首次突破3萬億元,居全國第3位。人均生產總值33083元,居全國第7位。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逐步形成一產穩固、二產主導、三產加快的發展格局,產業結構實現了由“一、二、三”到“二、三、一”格局的重大轉變,已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第一產業推動轉變為主要依靠第二、三產業共同推動。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明顯加快,個體私營經濟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生力軍。非公有經濟在工業、投資、市場銷售、外貿領域的份額迅速增大,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的65%以上,占全社會投資比重的近70%,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重提高到80%以上,占外貿進出口比重的70%以上。經濟增長由投資拉動為主逐步向投資和消費共同拉動轉變。2008年消費、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2.2%和43.4%。對外經貿迅速拓展,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招商引資成就斐然。對外貿易規模迅速擴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迅速發展。
(二)農業
山東是中國重要的糧、棉、油產區,也是重要的水產品、果品、畜產品、蔬菜基地。糧食產量居全國第2位,蔬菜、水果以及畜牧、漁業產量位居全國首位。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居全國首位。山東是中國重要的產棉區和中國最大的花生產區,花生出口占全國的一半以上。山東的蔬菜生產成為農業中的第二大產業,被稱為全國最大的“菜籃子”;山東也是著名的水果之鄉,其中煙臺蘋果、萊陽梨、肥城桃、樂陵金絲小棗、棗莊石榴、大澤山葡萄、濰坊蘿卜等都是山東久負盛名的特產,山東因此被稱為“北方落葉果樹的王國”;山東重視農林業建設,形成了山區、平原、沿海、城鎮四大綠化體系;山東畜牧業也歷史悠久,作為中國糧食和經濟作物的主要產區,山東以充足的飼料、秸桿資源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山東農業產業化起步早、發展快,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
(三)工業和建筑業
山東工業基礎完善,門類齊全。電子信息及家電、機械設備、化工、食品、紡織服裝、新材料六大支柱產業快速成長,生物技術及制藥、環保與節能減排等高新技術產業已形成一定規模。家用電冰箱、冷凍箱、農機、工程機械、重型車、輕騎摩托車、機制紙及紙板、化肥、輪胎、水泥、食用植物油、紗、布、建筑陶瓷、黃金等47種工業產品產量居全國第一位。海爾、海信、青啤、張裕、浪潮、東岳汽車、中國重汽等一大批知名品牌馳名中外。山東省擁有各類建筑企業1萬多家,從業人員超過300萬,2008年完成社會建筑業總產值4600億元,位居全國第三位,是絕對意義上的建筑大省。但另一方面,山東省建筑業缺乏能夠和國內外一流承包商抗衡的大企業集團,產業集中度相對偏低,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大而不強是當今山東省建筑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四)服務業
服務外包基地城市”,2009年12月成為中國軟件名城創建試點。在旅游業方面,山東自然風光秀麗,文物古跡眾多,旅游景點近千處,a級旅游區213處。截至2009年底,山東省有35個城市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總數居全國第一。全省17個地級市全部成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已經建成全國最大的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群。在“好客山東”旅游品牌整體形象下,各城市形成系列城市品牌形象群。像濟南——“泉水之都”、青島——“帆船之都”、煙臺——“山海仙境、葡萄酒城”、泰安——“中華泰山、天下泰安”、威海——“走遍四海、還是威海”、濰坊——“國際風箏都”、聊城——“江北水城、運河聊城”、曲阜——“東方文化圣城”等等,大大增強了這些城市在國際市場上的吸引力和美譽度。
(五)對外開放
1.對外貿易:煙臺1861年開埠,是中國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濟南、青島開埠已有百年。近年來山東省對外貿易規模迅速擴大,2008年進出口總額1581.4億美元,其中出口931.7億美元,進口649.7億美元。多元化市場格局初步形成,全省貿易關系涉及的國家和地區增加到220余個。歐盟是山東省第一大出口市場,其次是美國。出口產品結構得到優化,機電產品出口自2004年以來躍升為全省第一大出口產品,紡織服裝、農產品出口比重分別位居第二、三位。
2.外商投資:到2008年底,已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來山東省投資。前六位分別是韓國、香港、美國、日本、英屬維爾京群島、臺灣。外資主要投向制造業。有142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山東省投資。
3.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逐步拓展到境外投資、對外承包和外派勞務三大業務。境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外派勞務等主要指標均居全國前列。
(1)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山東省對外承包勞務業務遍及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涉及建筑、交通、電力建設等,主要分布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以設計為龍頭的epc(設計、采購、建造)總承包成為全省對外承包工程的主要方式,高端勞務外派規模不斷擴大,外派船員、護士等占全省對外勞務人員比重不斷提高。山東具有對外承包工程資格的建筑企業8000家,三級及以上資質的建筑企業5676家,5家企業入選全球最大225家承包商。
(2)對外投資:到2008年底,山東共批準境外投資企業(機構)1727家,分布在110個國家和地區。投資主要涉及家電、紡織服裝、礦產、木材、機械、化工、建材等領域。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3家,分別是海爾集團在巴基斯坦的海爾—魯巴經濟區、浪潮集團在委內瑞拉的庫阿科技工貿區和煙臺西北林業有限公司在俄羅斯的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貿合作區。
4.友好關系:山東已與130多個外國省、州、城市結成友好關系。
山東省情省況—歷史
山東,金代以前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華山或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山東遂成為正式行政區劃名稱。明代山東布政司(又稱行省)管轄6府、104縣,大致奠定了今山東省行政區域范圍。清代山東基本沿襲明代山東的版圖,稱山東省。因西周封邦建國時,今山東境內曾存有齊、魯、曹、滕、衛諸國,周公旦封于魯,所以現在山東又簡稱“魯”。
清末,山東省有濟南、東昌、泰安、兗州、沂州、曹州、登州、萊州、青州、武定10府,濟寧、臨清、膠州3個直隸州,共轄8個散州96個縣。中華民國初期,劃分為濟南、濟寧、膠東、東臨4道,屬縣107個。1928年廢道,各縣直屬省。1937年10月,日軍侵占山東,國民黨省政府流亡。1938年7月,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發出關于恢復縣、區、鄉政權的指示,到年底有12個縣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39年7月,中共山東分局將山東劃分為3個區和2個特區:膠濟路南、隴海路北、津浦路東為一區,津浦路西為二區,膠東為三區,湖西、清河為特區。1940年8月,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成立,下轄16個專員公署,88個縣。
1945年8月,根據山東省出席中國解放區代表會議全體代表聯名建議,省臨時參議會和省行政委員會第20次聯席會議決定,改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為山東省政府,黎玉為省政府主席,下設5個行政公署,共轄21個專署、119個縣。1945年8月13日,由7個廳局組成的山東省政府在莒南縣大店鎮宣告成立。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第一個省級政權——山東省政府的誕生。
1949年3月,山東省政府改稱山東省人民政府,下轄14個市(包括濟南、青島、徐州、濰坊4個省轄市)、140個縣、2個辦事處、2個特區。1950年,將16個專區合并為滕縣、臨沂、泰安、沂水、德州、惠民、淄博、昌濰、膠州、萊陽、文登11個專區。
1952年,平原省撤銷,所屬聊城、菏澤、湖西3個專區29個縣劃歸山東。原河北省臨清、館陶、恩城、夏津、武城5個縣劃歸山東。而將山東的東光、吳橋、寧津、慶云、鹽山、南皮6個縣劃歸河北;徐州市、新海連市及豐、沛、華山、銅北、贛榆、邳、東海等縣劃歸江蘇。
專區。1954年12月,撤銷淄博工礦區,設立淄博市。1958年,萊陽專區更名為煙臺專區。1960年,撤銷嶧縣,設立棗莊市。1963年,河南省東明縣劃歸山東。1964年,范縣劃歸河南。1965年,館陶劃歸河北,河北省的寧津縣、慶云縣劃歸山東。1967年,專區更名為地區,全省共轄德州、惠民、昌濰、煙臺、臨沂、泰安、濟寧、菏澤、聊城9個地區,濟南、青島、淄博、棗莊4個省轄市,5個縣級市,107個縣。
1981年5月,昌濰地區更名為濰坊地區。1982年11月,設立省轄東營市。1983年,撤銷煙臺地區、濰坊地區、濟寧地區,設立地專級煙臺市、濰坊市、濟寧市。1985年,撤銷泰安地區,設立地專級泰安市。1987年,威海市升為地專級市。1989年日照市升為地專級市。1992年,惠民地區更名為濱州地區,萊蕪市升為地專級市。1994年,撤銷臨沂地區、德州地區,設立地專級臨沂市、德州市。1997年,撤銷聊城地區,設立地專級聊城市。2000年,撤銷濱州地區、菏澤地區,設立地專級濱州市、菏澤市。
至2004年底,全省劃分為濟南、青島、淄博、棗莊、東營、煙臺、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萊蕪、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17個地級市,縣級單位140個,鄉鎮級單位1941個,其中,街道辦事處423個,鄉295個,鎮1223個。
山東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山東人———“沂源人”,可以把山東的歷史上推到四五十萬年以前。山東境內考古發現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說明距今7000年至4000年間,生活在這里的東夷族就實現了從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乃至階級社會的轉變,有了比較發達的農牧業和手工業。在山東發現的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鄒平縣丁公村“龍山陶書”,把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溯至4000多年前,近年來在山東還先后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龍山古城”,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長城“齊長城”,中國最早的甲骨文“桓臺縣唐山遺址甲骨文”。據專家考證,山東省還是漢唐絲綢貿易的主要供貨地,是絲綢之路的源頭。
公元前21世紀夏朝時代,山東進入奴隸制社會,東夷各部族活躍在山東地域。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前11世紀)早期的活動中心在山東西南部。商前期的五次遷都,有三次在山東境內。商朝建立后,山東仍是其統治的中心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西周實行“封邦建國”之策,兩個最大的分封國——齊國和魯國,都在今天的山東境內。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魯國融合周文化與東方文化,為“禮儀之邦”。由于齊、魯兩國發達的經濟、文化和政治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所以山東又稱“齊魯之邦”,并以“魯”作為山東省的簡稱。獨具特色的齊魯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山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古代文化的中心。這里曾產生過許多杰出的思想家、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在學術思想方面,有孔子、孟子、顏子、曾子、墨子、荀子、莊子、鄭玄、仲長統等;在政治軍事方面,有管仲、晏嬰、司馬穰苴、孫武、吳起、孫臏、諸葛亮、戚繼光等;在歷史學方面,有左丘明、華嶠、崔鴻、馬骕等;在文學方面,有東方朔、孔融、王粲、徐干、左思、鮑照、劉勰、王禹、李清照、辛棄疾、張養浩、馮惟敏、李開先、李攀龍、蒲松齡、孔尚任、王士禛等;在藝術方面有王羲之、顏真卿、李成、張擇端、高鳳翰等;在科學技術方面,有魯班、甘德、劉洪、何承天、王樸、氾勝之、賈思勰、王禎、燕肅等;在醫學方面,有扁鵲、淳于意、王叔和等。他們的思想、理論、智慧和學術成就,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被稱為“文圣”的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2500多年前就誕生在位于山東省西南部的曲阜市,他創立的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柱,至今在世界上產生著重大影響。孔子還被譽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稱為“兵圣”的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孫武,也誕生在黃河三角洲一帶,他的軍事著作《孫子兵法》,至今仍然是中外軍界和商界推崇的經典。山東歷史上還出現過儒學代表人物孟子、曾子,墨派學說創始人墨子,道家代表人物莊子。齊國名相、著名經濟學家管子,戰國時期著名天文學家甘德,以《齊民要術》聞名的古代農學家賈思勰,古代科學家汜勝之,以《孫臏兵法》著名的古代軍事學家孫臏,被中國人尊為智慧化身的三國名相諸葛亮,以《文心雕龍》聞名的文學理論家劉勰。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詞人代表辛棄疾和婉約派詞人代表李清照,清代著名文學家、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被稱為“書圣”的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宋代著名畫家、《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等一大批著名歷史人物。在當今中國的政界、軍界、經濟界、科技教育界、文化藝術界等,都活躍著一批山東籍的知名人士。山東地區素以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著稱于世。秦漢時期,今山東地區號稱“膏壤千里”,農業經濟發達,所產糧食不斷溯黃河西上,運往關中地區。西漢時期,山東地區有人口1700余萬,戶390萬,占全國當時人口的30%,人口密度居全國首位。后來雖經東漢末年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戰爭破壞,但同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山東仍不失為經濟中心。隋初,山東各州縣遍置糧倉,戶口占全國總戶數的21%。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每年要將山東幾百萬石粟米漕運至關中。開元年間,“海內富實,米斗之價錢十三,青、齊間斗才三錢。絹一匹,錢二百。”到了唐后期,雖經戰亂,但山東農業生產仍在發展,“田疇大辟,庫倉充積”。宋金元時期,山東地區承受的封建剝削尤重,并不斷遭受外來的侵擾和野蠻統治,經濟處于滯退狀態。元代山東有38萬戶,126萬人,與金代相比,戶減約75%,人口減約87%。明初,“多是無人之地”,統治者不得不采取獎勵人民墾荒的措施,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時,山東耕地面積達到7240萬余畝,為北宋時期的2.4倍,居全國第三位。清康熙年間又增至9000余萬畝。
山東的冶鐵業起源很早,春秋初年,齊國已使用鐵制農具。西漢時,武帝在全國設置鐵官48處,山東就有18處。唐朝的兗州是礦冶中心,萊蕪有鐵冶13處、銅冶18處。北宋時萊蕪鐵冶規模更加擴大,與江蘇利國監同為京東兩大鐵冶中心。明朝初年,山東年產鐵315萬余斤,居全國第三位。山東的其他礦產也很豐富,宋時登、萊二州產金,元豐年間登州、萊州的黃金產量占全國的90%。明初,濟南、青州、萊州三府歲采鉛32萬余斤。清朝山東煤礦已大量開采,最著名的是嶧縣煤礦,乾嘉時期,北運京師、奉天,動輒數百萬石。
山東的紡織手工業舉世聞名。戰國時期,齊國即號稱“冠帶衣履天下”。臨淄、定陶、亢父(今濟寧)是漢代三大紡織中心。所產紡織品數量多、質量好,源源不斷地通過“絲綢之路”輸往西域等地。因此,當時山東地區是“絲綢之路”的主要源頭之一。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紡織品。宋代在青州設立織錦院,專門織造高級紡織品。宋神宗時,在山東“和買”絹帛,每年達30萬匹左右。明清時期,濟南、濟寧、臨清等城市都有較發達的紡織手工業,有的地方還出現了帶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手工工場。
七、王倫等人領導的起義。近代則有幅軍起義及捻軍斗爭,山東還是義和團運動的發源地。
山東省地處中國東部、黃河下游,是中國主要沿海省市之一。位于北半球中緯度地帶。陸地南北最長約420公里,東西最寬約700余公里,陸地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居全國第十九位。境域東臨海洋,西接大陸。水平地形分為半島和內陸兩部分,東部的山東半島突出于黃海、渤海之間,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遙遙相對,廟島群島(又稱長山列島)屹立在渤海海峽,是渤海與黃海的分界處,扼海峽咽喉,成為拱衛首都北京的重要海防門戶。西部內陸部分自北而南依次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4省接壤。
山東地處中國大陸東部的南北交通要道,京杭大運河和京滬鐵路、京九鐵路縱貫南北,穿越境域西部,溝通了本省與沿海和內陸諸省的聯系;膠濟鐵路橫貫東西,藍煙鐵路穿行于半島中部,加之遍布全省的公路網絡,構成了境內四通八達的便利交通。
山東地形,中部突起,為魯中南山地丘陵區;東部半島大都是起伏和緩的波狀丘陵區;西部、北部是黃河沖積而成的魯西北平原區,是華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境內山地約占陸地總面積的15.5%,丘陵占13.2%,洼地占4.1%,湖沼占4.4%,平原占55%,其他占7.8%。
山東的河流分屬黃河、海河、淮河流域或獨流入海。全省平均河網密度為0.24公里/平方公里,長度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多條,其中,長度在50公里以上的 1000多條,較重要的有黃河、徒駭河、馬頰河、沂河、沭河、大汶河、小清河、膠萊河、濰河、大沽河、五龍河、大沽夾河、泗河、萬福河、朱趙新河等。
山東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魯中南山丘區與魯西平原的接觸帶上,總面積1496.6平方公里,蓄水量23.53億立方米。較大的湖泊有南四湖(由南而北依次為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和東平湖。
山東的海岸線全長3024.4公里,大陸海岸線占全國海岸線的1/6,僅次于廣東省,居全國第二位。沿海岸線有天然港灣20余處;有近陸島嶼296個,其中廟島群島由18個島嶼組成,面積52.5平方公里,為山東沿海最大的島嶼群;沿海灘涂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15米等深線以內水域面積約1.3萬余平方公里。這些優越的地理條件,在海上運輸和海洋資源開發利用上,都將大有作為。
山東的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類型。降水集中,雨熱同季,春秋短暫,冬夏較長。年平均氣溫11℃~14℃,全省氣溫地區差異東西大于南北。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 毫米~950毫米之間,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全省光照資源充足,平均光照時數為2300 小時~2890小時,熱量條件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作的需要。由于降水量60%以上集中于夏季,故易形成澇災,冬春又常發生旱災,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
生物資源
山東海洋資源得天獨厚,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黃海總面積的37%,灘涂面積占全國的15%。近海棲息和洄游的魚蝦類達26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有40多種,淺海貝類百種以上。其中,對蝦、扇貝、鮑魚、刺參、海膽等海珍品的產量均居全國首位。此外,山東已建成多處大中型鹽場,是全國四大海鹽產地之一。山東還有可供養殖的內陸水域面積400多萬畝,淡水植物40多種,淡水魚類70多種。
能源
全省現已發現的礦藏資源有128種,占全國已經發現礦產品種類的70%以上。探明儲量的74種,其中有30多種儲量居全國前10位。居全國第一位的有黃金(巖金)、自然硫(占全國儲量90%以上)、石膏(占全國儲量79%以上)等,其中黃金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居第二位的有石油、金剛石(儲量占全國40%,產量占80%)、菱鎂礦、鈷、鉿、花崗石等。居第三位的有鉀鹽、石墨、滑石、膨潤土、石灰巖等。其余居前10位的還有煤、天然氣、鐵、重晶石、硅藻土、鋁土礦、輕稀土、油頁巖、石英砂、磷、鎵等。
旅游資源
山東旅游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五岳之尊”泰山,“世界文化遺產”孔子故里曲阜“三孔”,齊國故都臨淄,“人間仙境”蓬萊,“道教圣地”嶗山,“世界風箏都”濰坊,國際啤酒城青島,國際葡萄酒城煙臺,榮成“天盡頭”,“泉城”濟南,黃河入海奇觀,“仙山之祖”昆崳山,有著女媧補天的美麗傳說的嶧山,以集聚水滸英雄而著名的史稱“八百里水泊”的梁山泊等,都是旅游觀光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