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人間有味是清歡篇一
雞鳴喚醒了黎明,晨風送來秋涼。
茅屋外的石級上,靜坐著一位年過半百的采菊歸來的老者。粗布短衣上打滿了補丁,歲月粗拙地在他的臉上留下道道痕跡。他在沉思,若有所思的眼神中透出洞察生命的深邃。
時間一點一點地在流逝。
他依舊坐在臺階上,望著對面的山,無言的青山謙卑地靜立著,始終靜默著。
去?留?猶豫不決。
自從歸來后,夏日長抱饑,寒夜無被眠。屋里,已是揭不開鍋,米缸里已然底朝天,家徒四壁,蕭然冷寂。復出入仕,榮華富貴他本是不屑,但使老妻弱子衣食無憂,卻要違背他的意愿生活,趨炎附勢,逢迎拍馬,察言觀色,囚禁思想。
于是,將小小的烏紗帽,換成大大的布衣衫。歸去來兮,將蕪的田園迎接著他的回歸。久在樊籠里的他,復得返自然。抬頭看見鳥兒剪開雙翼,馱著夕陽的余暉,結伴向山中飛去,它們沒有彷徨,沒有迷茫,也沒有離群的悲傷,其中自有不能用言語表達的真意。
老者的眼中閃過思索過后的沉靜和堅決。
與其濁福,毋寧清貧。
明天,他仍將駕著思想的小舟,去找夾岸的桃花,去尋不知仙緣何處的桃花源。
明天,他將繼續寫他鐘情的《歸園田居》,寫裊裊依依的墟里煙,寫輕輕淺淺的山澗水,寫雞鳴犬吠的熱鬧與靜寂。
明天,他仍是隴畝民,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
他淡雅寧靜,他不拘小節;他優哉游哉,他飄然若仙;他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他抱拙守真,他笑看浮華。他的氣節,他的風骨宛若颯颯秋風中搖曳的一株野菊花,幽香彌漫,穿過重重歲月,繚繞在你我的鼻息間。
他就是永遠的靖節先生——陶淵明。
人間有味是清歡篇二
人生有如各種各樣的飲料。有人喜歡甜甜的果汁,有人偏愛又苦又甜、香濃醇厚的咖啡,也有人執著地選擇淡淡的礦泉水。人生的最初就是一掬清水,歲月變遷之后,人們總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往這清水里加入不同的味道。而我,獨愛平淡無味的水,因為這才是生命的本真。
如水的人生總讓我想到一個詞:清歡。清歡語出蘇軾的一句詞:人生有味是清歡。清淡的人生充滿著睿智與修為,這是一種境界。
步入竹里館內,只聽一陣清悅琴音飄然而出,穿枝拂葉,盤旋林間,縈繞于耳。摩詰獨坐館內,于平淡中體味人間清歡。看遍世間轟轟烈烈,變幻萬端,王維尋到了他的輞川山居,撫篁竹,弄絲弦,琴聲如水,生命如水,他用心領悟。
舉杯邀月,踏雪尋梅,詩
意的生活很清瘦,如水,柔弱恬淡中卻猶見風骨。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水般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大城市光怪陸離,異彩紛呈,在其中能飲到果汁,能品到咖啡,或甘甜,或醇厚,卻很難捉摸出礦泉水的清淡與純正。只有回歸原始的淳樸,才能懂得什么是清歡,什么是如水人生。
青藏高原上的藏民們,他們的生活很平淡,甚至單調,如雅魯藏布江的水,日復一日,潺潺流淌。也許他們天真無知,可他們卻愛著自己陽光般的膚色,愛著自己一手的草香與奶香,享受著淡如水卻暖人心的生活。躺在那香軟的草地上,仿佛伸出舌頭就能舔到那清涼薄荷味的藍天,你會感覺時光如水般在四周徜徉,如水般清淡的人生如此奇妙。
在如水的江南,清歡更有著獨特的詮釋。哼不完的搖櫓小調,梆梆地浣洗細絹的秀雅女子,郁郁蔥蔥的秀木,綿綿流淌的河水,一切更像一幅水墨畫,或是一個不可輕易企及的夢境。在這里,淡淡的水樣人生會讓你的心開出朵朵漣漪。
人間有味是清歡。抓不住明月的影,但求留住一顆琥珀的心。繁忙的生活中,飲一杯淡淡的礦泉水,哪怕是片刻的清歡,也會帶給你一番別樣的感受。
人間有味是清歡篇三
艱難地從題海中掙扎出來,我推開鋪天蓋地的草稿紙,懶懶地打個哈欠,數著面前猶如滔滔不絕的江水般的作業,不禁頭昏腦脹。窗外,一陣風吹過,雨后微涼的空氣夾雜著滴滴雨水拂到臉上,讓人神清氣爽。于是我走到窗邊,貪婪地呼吸著這清新的空氣。
一陣淡淡的花香從遠處飄來,十分熟悉,細細辨認,才發現原來是桂花香。恍然,都已入了秋。
循著一路花香,來到一棵桂樹旁——滿園桂樹中普通的一棵。不高大也不粗壯,但給人一種纖巧的美。然而此時的它卻是最獨特的,別的樹還是綠葉蔥蔥,它卻已是滿樹繁花。雨后的葉上沾滿了小雨滴,襯著這些金黃的花兒,十分惹眼漂亮。
走近些,花香便濃郁起來,卻是帶著一種清新,不使人膩煩,反而更想靠近。
來到樹下,抬起頭,我的身子為之一震,我的眼前為之一亮,仿佛整個世界都為之燦爛而壯麗。周圍的一切都沒有了,我被花香包圍著、簇擁著。滿樹的桂花,在吵嚷,在喧鬧,它們一朵挨著一朵,一朵擠著一朵,爭相將自己的香味釋放,彌漫整個校園。
仔細地觀察那桂花,花朵雖小如分幣,顏色卻純正如精金美玉。它那小小的花瓣,沒有牡丹的富貴,沒有菊花的燦爛,更沒有梅花的傲然,它帶給人們的是一種樸實的美。
靜靜地,我已沉醉在這花的世界中。清風拂過,幾朵花飄落,如金色的蝴蝶在空中劃出道道優美的弧線。一陣又一陣或清幽或濃郁的花香如瀑布般向我傾瀉而來,花氣熏人,人也陶醉。設法從樹上勾一簇花兒,一小朵一小朵地放進嘴里,如同一個圣潔的吻,甜津津,涼絲絲的,輕輕地咽下,心也香了。
忽的,耳邊響起一陣歌聲,雖聽不清詞,但那輕柔的音樂伴著此情此景,卻是別有一番意味。
踏著輕快的腳步,和著輕柔的歌聲,嗅著清幽的花香,我回到了教室,這陣桂香,帶給我一種久違的愜意。不僅我的身體得到了舒展,仿佛靈魂也得到了升華。
“人間有味是清歡”,所謂清歡,莫過于此。
人間有味是清歡篇四
無花果只要他去吃,就會變成葡萄。
——題記
人間味道,只要是人,大都不太陌生。起碼,我是這么認為的。若說有多么的熟悉,我確實是不敢言語的。淡妝濃抹,雖說相宜便好,可我,偏好于清歡。可能這跟每個人的審美角度有關,可我不想以一個看客之名,班門弄斧。
忽閃的一句話,“交兩個朋友,一個運動場,一個圖書館”。初聽到這話,只要是喜好運動的人,心里大多會因莫名的刺激而興奮瞬時逆襲全身。也許,這是反應喜好的一種自由放任的表現形式。這也是最輕松的一種狀態,無論身處何方,腳落何地?相較于運動場,圖書館的情愫又何嘗不會沖動?那么,對于那些早已身處其中的人,也會是這樣嗎?對于大多數,我想可能不會!他們是敏感的,也是愚鈍的。單一的名詞可能對其幾乎沒多大意義,那所謂的刺激,若能讓其漏出勉強的微笑,那該是它的全部效能吧。還有一種可能,我都有點兒不好意思說了,那就是他不小心想多了,一時沒在意你的初意。你可千萬別有沾沾自喜的味道,因為你會后悔。你會后悔他們對其的敏感,漏嘴的話可能會讓你不知所措,無法觸及。這就是他們的深度,這又或許才是這一名詞對其的意味。而你,卻不會懂,不會懂那清歡的味道。
于清歡的感覺,“煮”要比“熬”好得多,起碼我是這樣覺得。“熬”于一種狀態,別裝了,就不信你很愉悅。也許,你會有說服自己的理由,做著自己的證明題。可,不覺得牽強嗎?那其中的“清歡”,真的是你想要的嗎?我不敢確定。或許是,或許不是。變換下角度,這又怎不是你的一種不確定呢?“煮”,這就感覺比較真實。真切的生活,瑣碎已是尋常。其中的“清歡”之味,若說醉不了人,你信嗎?或許信,或許不信。可信與不信?實在已沒了必要,煮出的清歡之味,那過程早就告訴了你心之所往。不然怎會有“氣”飄溢入味?想來實在是有點兒滑稽可笑之處,不覺矛盾無解。難道對這清歡倒沒了思想不成,殊不知,此中真意已沒了言語的沖動。
人間有味是清歡篇五
蘇軾說:“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蘇軾游了南山,在茶香四溢,品清茶時發出的感嘆。
我是十分認同的,在我小時,背著書包,迎著陽光走向學校。夕陽斜照,又乘著清風奔回家去。聞著飯香,伴著笑語進入夢鄉,即使只是同樣的事,但是平淡滋味也是令人欣喜。我一向認為平淡就像是風平浪靜的大海,波光粼粼。而那些困難則是陣陣狂風,掀起的巨浪不是我所能抵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成長的煩惱也隨之增多,生活的波折越加使我寸步難行。
我進入初中,學業也越來越重。比起從前的輕松,單單只是精神上的壓力,也是讓我喘不過氣來。清晨,世界是寂靜的,鳥兒晨起時的叫喚聲伴著急促的腳步聲,我踏入了校門。黃昏,在多情的夕陽的注視下,慢慢回到家。
每當深夜,夜空被涂上黑色,星星也困了,躲在云朵中進入了夢鄉。一盞燈,散發著光。我曾疑惑過,堅持是為了什么,我曾經彷徨過,我是否有能力繼續走下去。我曾恐慌過,自己的未來該何去何從。眼皮老是不受控地想合上,眼睛也愈發酸澀。比起從前的恣意。我感受到,品嘗到咸與苦。我苦,苦前路未來渺茫;我苦,苦當下躊躇不前;我苦,苦舊時所嘗的清歡。可當我收到一個個碩果,一聲聲鼓勵,我總是充滿了動力。苦又何妨?定要“乘風破浪,直掛云帆”!
是,平淡過于無味,咸苦過于反胃。這可是生活,咸也好,淡也好,生活是位廚藝糟糕的廚師,做出來的東西可能是咸,可能是淡。既然無法避免,那就只好學會接受。
更何況,人不可能只做一件事,生活不可能只有一個味。像陶淵明,被貶后,照樣能寫出“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打趣。他一生嘗盡生活滋味,卻仍是寬容接納,甘之如飴地勞作。
人間有味是清歡,生活無嘗皆白來。
人間有味是清歡篇六
她不過是一個生活的旁觀者,靜守月圓花開,獨做空谷幽蘭,沉醉于安靜古老的事物,怡然自得!
她有自己的生活軌跡,或山水,或器物,或書畫,或寫作。一切時光都在自己看似狹隘的空間里云游徜徉,但更多是在自己的意念和意向中行走和奔放!
紅塵無法牽絆她,塵世無法紛擾她,俗欲無法走進她。
一個始終素簡得體的,游走在紅塵與禪界的,懷揣一顆蓮事之心的,充滿禪悟情結的江南女子,獨守一寸閑逸之地,任其游弋,任其漫步,任其紛紜,任其縱橫,始終穿越在遠古與現代,高雅與素樸,景象與幻象,豪放與內斂中。
她帶著她特有的“陳跡”,以一個不曾狂放的女性筆逐,引你走進落梅“清歡”的意境中!
“一寸光陰一壺酒”是琴棋書畫酒茶的時光調劑。
帶著對弦琴的領悟,求得“琴瑟和鳴”的知音,在一個簡潔的書屋,一爐香,一張桌,一桌棋,軒窗外,幾樹柳梅,一地月光下,與懂弦音,識雅樂的知己在令人心動的悠然寧靜的意境中慢慢老去!
偶爾閑逸一次的潑墨揮毫,也使自己的雅興在幾千年的漢字延續中領略書法這首無言之詩的魅力。讓書法無形的舞動起來,無圖的暈然開來,無聲的樂響飄來,時時感受書韻的美妙!
國人喜愛品茶,而茶文化也從達官貴胄,走向市井平民。品茶也是一種解讀。茶在僧人眼里是禪悟,在商人眼里是商機,在文人筆下是雅樂,在百姓人家是禮節。茶在慢慢品味中,融入品茶人的心性中,一切塵世的繁蕪雜陳,在一道道的沸水沖淡中,慢慢褪去,洗盡人生鉛華!
“一紙詩書一年華”是華夏歷史文化的悠遠回放。
是《詩經》305篇《風》,《雅》,《頌》開啟了中國詩歌的先河。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含蓄委婉,讓我們領略了先古時期的浪漫愛情的自由奔放!
是楚詞先父的屈原,讓我們了解了彰顯楚詞風華的《離騷》,也使我們仰慕了一個不為流俗曲膝的高傲孤獨,潔凈無邪的飄逸長發志士男兒的翩然遠去的靈魂!
是大唐的盛世年華,讓我們開啟了對詩歌的喜愛和陶醉。唐詩的詠情言志,把一個萬紫千紅的朝代,以詩歌的清澈,大氣,高貴,端然與驚艷,在繁星點點的大量詩圣,詩仙、詩豪的浪漫盎然的裝扮下,呈現了中國詩歌歷史文化的盛世浩空!
是宋詞的繁花似錦,裝點了宋代人的傷感與柔情,典雅與浪漫,故事和夢想。每個人以不同的角色固護著詞的美麗和風雅。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讓我們感受到江河的壯大;“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悲情;體會到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相思消磨;知曉了“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尋覓癡情!
“一剪梅花一溪月”是素心雅韻心蓮的繾卷敬仰。
不知對蕙蘭的喜愛源于何時?只是每逢三五朋友小聚時,總是不經意間聞到其那淡雅的芳香,尋覓芳蹤,總能在書房,在庭院,在樓閣陽臺任何角落,觸目到她的纖柔委婉,她的冷傲風骨,她的綽約風姿!
也許對蓮情有獨鐘。不知是與她有著前世的因緣還是有著今生的契約,總是對她贊美有加。“夏荷”,一個似乎與她有著千絲萬縷的情結,一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花中君子,讓人在目睹她的清姿秀容,飄逸風骨后,不能不使人賞心悅目,看罷不能移步,別后頻頻又回首!
“一方古物一風雅”是無聲尤物世界的專情表白。
每一個紅塵女子都有喜愛的飾品,或金飾,或銀器,或玉石。看似無聲的飾品,卻因主人的信任和愛戀賦予了那尤物道是無聲勝有聲的靈性和感知!
無論時光怎樣沉淀,那曾潔白如雪的銀飾盡管裹上了斑駁印記,但經過的往事不會忘記,盡管不夠深刻,不夠傳奇,但時時回憶還是很美,感懷心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人也好奇他人的傳說。不管是自己故事的主角,還是觀望他人傳奇的旁觀者。但我們也始終追隨眾人的腳步,在頑石中迷戀和鐘情。或許玉石的靈性讀懂了主人的心事,亦或是主人享受到了石玉的溫潤和剔透,所以他們總是形影不離,信守始終!
我們在收藏我們過往的舊事,我們在專注我們動心的情愫,我們在裝點我們明麗的歲月,我們在裝扮我們可意的心境!
我們的靈魂不許空蕩,我們的時光不能蒼白,我們宜居的空間更不能閑置無趣。所以,我們的閑暇,便有了櫥窗里的豐滿和雅致,茶坊里的晶瑩和細膩,還有那纏綿多情的《水墨青花》。不過一切的一切,最美不過青花瓷!
“一曲云水一閑茶”是故鄉經年故事的潮濕記憶。
兒時曾居的庭院,不風雅,卻有我稚嫩的腳印,不奢華,卻留下了我爽脆的笑音,簡約別致,樸素安逸。
如若可以,我愿意在今生有限的時光里,修筑一坐屬于我自己的小小庭院,栽花種草,種瓜栽豆。如若下雨,獨做軒窗下,讀書,品茶,發呆,也可以任思緒恣意飛翼!
我一直懷舊故鄉的小巷,還有青石板路盡頭的那座小橋。 小巷里是故人的故事,小橋上是昨天的傳說。每個人都向往別人的風景,豈不知我們也裝點了別人的夢。
“一樹菩提一煙霞”是佛卷道經儒風的潛在意念
生為凡人,我們時時為名利所困,為情所惑,為某些不能放下的恩怨糾結,常常不能釋然。可佛陀也有不能逾越的藩籬,不能放下的執念,無法言說的苦楚,更何況我們凡夫俗子!
凡夫俗子的人生勢必要經歷幾段故事,幾場離合,歷經花開花落,月缺月圓,不然怎能懂得生死即涅盤,隨緣即安寧!
心中始終向往一種幽雅寧靜的空曠深遠的隱士生活。每一縷琴聲,每一襲竹韻,每一陳清風,都似清洌甘甜的泉水從心間流淌,含蓄雅致,冷艷多情!
身為凡人,無法掙脫紅塵牽絆,只有順應天地萬物,遵循真實的內心,才能在紛紜繁復中,求得逍遙不羈的精神自由!
于是我們常常領悟“佛說”去平復我們的繁雜欲念,借助“道教”去修正我們的自然法體;辨析“儒理”去規范我們的謹嚴善行。
其實, 我們不必刻意追求凡塵完美。人世龐雜,有君子有小人,有曠達有狹隘,有風雅有晦澀。
我們只需在一寸光陰中享受時光的氤氳,在一紙詩書中嗅聞詩詞的芳香,在一剪梅花中領受傲梅的風骨,在一方古物中把玩器皿的粉靚,在一曲云水中沉醉巷橋的逸韻,在一樹菩提中感悟塵世的煙霞。 “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睛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正是因為有了那份細雨斜風和淡煙疏柳的閑適與雪沫乳花和蓼茸蒿筍的趣味,才成就了我們人世生活的清淡歡愉。
我們也只有憑借著這份人生之趣,才可以活出一個人間好時節,活出一個富足而飽滿的歡愉人生。
人間有味是清歡篇七
“你來時冬至,但眉上風止,開口是我來得稍稍遲。大抵知心有庭樹,亭亭一如你風致”。這句話出自《此日無事》。
童年那段恬靜的時光,對于蕭紅來說是最快樂難忘的。她筆下那本令人連連感嘆的《呼蘭河傳》,在這個寒假,牢牢地抓住了我的心弦。在那“黑暗”的年代里,這兒呼蘭河城,卻是她的快樂城堡。
呼蘭河城并不繁華,甚至有些頹敗蕭條,陰郁的氣氛常年縈繞小城,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這里的人們,愚昧、盲目,為了生計四處奔走,因為無知制造禍端,他們這輩子的掙扎努力似乎只為了活著。誰都不會去關注那樣一個小女孩,在喧雜的世俗中尋找著屬于自己的歡樂:她每天天亮就起床,天黑就睡覺,在祖父園子中無憂無慮地玩耍;在祖父的帽子上插滿玫瑰花;跟著祖父念詩;把狗尾草認成谷穗無拘無束,既像小猴在森林里蹦跳,又像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還有那日落時一聲聲賣豆腐的吆喝,一根根色澤金黃剛出爐的麻花,變化多端的火燒云陪伴著蕭紅度過了無數個日夜,在這讓人又愛又恨的小城,在這浮浮沉沉的混沌中,她總能擁有些許光亮。
蕭紅的童年令人羨慕和回味,簡單、純粹、清白,與周遭的人事格格不入。是啊,無論是呼蘭河城里的人們還是現在的我們,每個人都在用盡力氣努力地生活,好像稍有松懈就會被淘汰。大家的腳步變得匆忙,肩上的擔子變得沉重,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包括我們這些孩子,不是讀書就是學本領,他們,包括我,感受到的童年快樂真的十分稀少。我也曾希望過像蕭紅那樣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掙脫課本的束縛,讓心靈感受自然,邁開步伐在陽光下快樂地奔跑著,讓溫暖的春風輕拂過臉頰,讓疲憊的雙眼賞盡綠水青山,讓禁錮的心靈感受美好。
人間有味是清歡篇八
“煮碗粥來!”一聲吆喝,樸素的青花大碗里熱氣騰騰的粥,便由一雙雙手從遙遠的農耕文明傳到了現在。粥,簡簡單單,常常被人遺忘在每個普通的早晨抑或每個寒冷的夜。煮粥很簡單,一口鍋,一柄勺,一捧米,一碗水,一顆心。
煮粥很講究,水量火候,由生活決定。與鄉下祖母同住的日子里,早早的,獨有的米香與柴火的噼啪聲便喚醒了村子。裊裊炊煙升起,如碗里騰上的熱氣,驅散了清晨的薄薄涼意。粥有百態。
祖母的粥,厚而粘稠。一把秸稈引燃一捧枯桑枝,大火滾著,粥咕嘟著,漸漸地火熄了,余熱細細煨著,粥便稠了。祖母微笑著將粥盛入青花大碗,沉甸甸地,一如祖母的厚重。天蒙蒙亮,遠遠地,狗打了聲哈欠,傳來了清晨第一聲低低的吠。農人們需要這一碗稠粥,去負擔一上午的艱辛。
母親的粥,多是稀薄的。那只小巧的碗,總是呈在深夜的桌前,恰到好處的溫度,靜候她應酬的丈夫,抑或是深夜而歸疲憊的兒女。在那些寒冷的夜里,淡淡的薄粥飲下,一如母親的細微溫暖。 粥有百味。
酷熱的夏,冰箱里總有一碗冰好了的粥,點綴著綠豆,單看著就透出沁爽的涼意。臘八時節,八種原料偎在一口鍋里,咕嘟著,那種誘人的甜香氣,便從鍋里,從母親執勺攪拌的指間漏了出來,彌散在整個屋子里。
臨近考試時,粥里總會多出一把核桃,有人氣色不好時,粥里總會多出一把紅棗…… 無論是稠的稀的,濃的淡的,好粥需細熬。曾嘗試過智能電飯煲的自動煮粥,前夜一把米,一碗水,第二天便是一碗米渣子成米糊糊。我卻嘗不出生活的味道。
粥,嘗嘗被忽視,因為流傳了千年,已成了我們生活的烙印。它一代代傳承著,歷史便這么活了起來,一個個一樣又不一樣婦人,露著滿足的微笑,在鍋邊細細攪著。這是她們的生活,因此無味的白粥變得甘甜起來。
如果你問她們,你們從千年流傳中學到了什么?
人間有味是清歡篇九
人間有味是清歡,“清歡”二字,讀來便有一份素凈,清和之感,卻又隱隱透著一份小竊喜,小滿足,那份欣悅不必與外人道來,是一種我自清清,我自淡淡,我自素懷之閑逸。
這個世界是匆忙的,有時,看著身邊快速流動的風景,密集的人流,內心總有種想出逃的感覺。羅密歐說,生活像一根繩子,一頭是夢想,一頭是現實,最佳的方式,就是將它們重疊在一起。事實確實如此,雖然不太情愿,卻依然努力保持著平衡。
也許,生命的常態,就是從繁到簡,由濃到淡的過程。若能在一朵花里看到春天,在一杯水里悟出菩提,紅塵三千,獨在云水間,繁華不驚,與山水共相依,大抵就是內心的清喜,清歡。
此刻,耳畔是清雅的音樂,天空依然很藍。滿目的秋香色,都是微涼的歡喜。
常常,是靜默的,不說話,亦很好。有音樂,有清風,還有那心事二三點,就似這秋水明月,淺淺,淡淡,是銀碗里盛雪的素清,溫婉了一箋月朦朧。歲月輕聲的吟唱著一首深情的歌謠,而云淡風輕便是彼此最好的模樣,花開是詞,蕊是心事,拂去塵世的潮涌,只用時光的琉璃盞盛一束溫馨。
白落梅說:擁有一顆平常心,是清歡;品嘗一杯閑茶,是清歡;漫吟幾句詩詞,是清歡;聆聽一曲旋音,也是清歡。可見,清歡并不難尋,都是尋常日子的滋味,簡單的,平和的,淡泊的。
其實,我們來到這塵世,尋找的無非是內心世界的安寧。禪言:身若溪水,閑下自清。所有的悲喜歷練,若選擇了微笑,隱忍和柔韌,都會成為一笑而過的淡然和釋然。記住自己的選擇,放下負累,以素簡清歡的姿態落筆這一方蒼穹。
如此方能,遇見,最好的時光。遇見,最好的自己。
似乎,是在刻意的疏遠喧囂和熱鬧,安靜下來,看一本書從煙雨的開始到結束,看一枚葉子曼妙著四季的風情,看一只小鳥在水塘邊輕盈的掠過,時間悠然而過,這日子是閑逸且清喜的,只將窗外的喧囂關在門外。
心若無塵,則處處皆凈。若,太過錯綜繁蕪,只會讓自己陷入進退維谷的矛盾。行與阡陌,要學會用墨色的柔,調和歲月里的蒼涼。有些時候,距離不在于遠近,更在于心境。
喜歡,在一首音樂,在一段文字里里沉浮著,如水的心境,如水的光陰,就像被一抹寧和溫柔的穿過了發間,穿過了紅肥綠瘦的心事,只將清淺落在了草木的呼吸上。不探,不問,不攥緊,落下的痕跡都是循向柔軟,溫善,生動的,宛若將心在安靜中綻放,只一片白云,就可以讓自己輕盈的來去。
也許,這就是光陰賦予內心的完滿,你只需清喜著接納,不必寒暄,不必紛紜,自在相宜。只將心,安與無塵中,靜如,流水。
時間就象潮水,卷走了一切,沖淡了記憶。應梵響說:一個人自始至終都能干凈清爽地存在著,無論穿越多少煙雨,都有一顆明亮的內心,方是尋常人畢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如此,便守一份清歡,握一份感動,在光陰里,素凈芬芳著吧。
若能,得半畝花田,就此,種上清歡幾許。用帶著露水的詩句,輕叩老去的時光,當繁華過眼而不貪念,或許,才是月白風清的放下。只是,那些散落的花事,依然是指尖的沉香,怡然著無限的溫柔。且讓十月的流光,在九月回弦的清香里纏綿不絕,平靜,祥和,一切都是剛剛好的樣子。
此刻,心輕了,塵落了。微笑著,做紅塵的過客,哪怕途徑生命的留白,也依然是莞爾的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