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的讀后心得篇一
抽空閱讀了《于丹莊子心得》,很享受這種邊閱讀邊思考人生的過程,同時收獲頗豐。于丹的莊子心得,說的通俗些,其實也可以算作是《莊子》的讀后感。我是讀讀后感而感。而于丹這篇,與尋常的那些不同。她用心地研究《莊子》,然后用自己的語言和思想來將《莊子》現代化。就像是一條再肥美的鱸魚,如果就這么活生生地擺放在你的面前,你是不會有想吃它的欲望,但在經過廚師一道道工序細心烹飪之后,展現在你面前,它就會讓你垂涎欲滴。從某種程度上說,于丹就是那個出色的廚師。
其實于丹講的這些道理,有一定閱讀經歷的我們是極易理解的。而她舉的一些例子,我們也未必沒有聽說過。應該說她是根據《莊子》一書比較系統地、全面地將其一一呈現在我們面前,循序漸進,不失歸整。她給予了我一種立體的思維空間,從莊子到人生,從人生到我的現實生活。我現取書中第二章——境界有大小的部分觀點談談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其一,莊子在《逍遙游》里,講到了這樣一個“堯讓天下于許由”的故事。堯想把天下讓位給許由,許由卻拒絕了:你治理天下已經治理得這么好了,那么,我還要天下干什么?我代替你,難道就圖個名嗎?然后又說了一個很經典的比喻:“鷦鷯(jiāo liáo)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他說,一個小小的鳥在森林里面,即使有廣袤的森林讓它棲息,它能筑巢的也只有一根樹枝。一只小小的偃鼠在河里飲水,即使有一條泱泱大河讓它暢飲,它頂多喝滿了它的小肚子而已。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即使是比爾蓋茨,睡覺也只需要一張床。你的人生所需要的,其實就這么些。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懂,可是真正能夠將名利看穿的人,又有幾個呢?反觀我們的生活,常常被各種各樣的急功近利沖得支離破碎。忙忙碌碌一天之后,有否想過為什么而忙碌了一天,也許最終得到的結果早已偏離你的初衷,你卻毫無察覺。在工作、生活中,與周遭的人難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可一個人細細想來,其緣由無非是為了一些蠅頭小利,有時甚至只是為了逞一時之快,于是不再執著于此,釋然。
其二,于丹在書中講到了一個動態平衡的問題。我們都會騎自行車。自行車如果靜止擺在那兒的時候,得靠車支架才能立住,兩個輪子是立不住的。但是騎起來以后,兩個輪子就可以行進,為什么呢?因為它在動態中保持了平衡。這在靜態中做不到。
其實動態平衡是物理學中的一個名詞。從理論上來說,即使沒有支架,自行車也是能夠達到靜平衡的。但現實生活中,這種可能卻幾乎不存在,而動態平衡卻極易達到。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有太多人應對挑戰的時候,感到失去了心理的平衡,那是因為世界在動,而你不動。
與時俱進應該成為我們的一種常態。無論你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生活狀態或是從事何種職業,你都應該不斷的學習。這種學習不拘泥于某一種形式,你可以去讀一本書或者看一份報;也可以去聽一次課或者上一次網;可以是接受新的信息,也可以是習得一種新的模式。
感謝這本《于丹莊子心得》,讓我靜靜品味人生哲理。悠然自得,妙處難與君說。
春的讀后心得篇二
簡愛從小就住在舅媽里德太太家中,自從舅舅去世之后,簡愛在這個家中的地位就一落千丈,表哥表姐無視她的存在,舅媽對她更是嚴厲苛刻,在這樣的環境下,她一天天變的沉默,她常常躲在角落里讀書,就是這樣也不能幸免她們的責難,有一天,因為她又躲著看書,表哥打了她,從而激發了她的反抗意識。
讀到這里,我為簡愛的多戕命運悲哀,為里德太太的偏心憤憤不平,為表兄妹之間敵視難過,帶著這樣復雜的心情,我繼續往下讀。
里德太太不想她繼續呆在家里,于是把她送到了勞渥德學校,在那里,簡愛有了自己真正的朋友,可是就在她剛剛對生活充滿感恩充滿憧憬時,學校創辦人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她的侮辱再一次把她打入深淵。她沒有屈服,頑強的掙扎著生存下來。
海倫彭斯的出現使簡愛重新獲得了新生,她象簡生命中的一盞燈,照亮了簡愛漫長的人生。
可惜,海倫卻因為肺病過早地離開了人間,在那個溫馨的夜晚,簡失去了的朋友,但她仍以頑強的精神活了下來。
讓她意外的是收留她的里弗斯先生竟是她在世上的親人,與親人短暫相聚后,她繼承了一筆不少地遺產,利用這筆遺產,簡終于過上了穩定的生活。
讀完后,簡悲慘又幸運的一生使我流下了淚,她雖遭遇那么多不公,但她從不抱怨,以她的善良和寬容存于世,最后終于有了良好的結局。
春的讀后心得篇三
一本好書往往便是一個時代或是一個人群的縮影。暑假中我讀了司湯達的《紅與黑》,一直到現在便再也沒有看過一本別的書,原因是,要思考的東西太多了。
我讀的書少,把書歸類顯得沒有什么意義,但我還是忍不住把《紅與黑》和《基督山伯爵》歸進了“復辟文學”中,《包法利夫人》一流雖也成書于那個時代,但卻沒太表現出那一代人的普遍特征——那是夢被偷走的一代人!
這一切,想必在那個時代許多的法國青年身上都能看到,但我們的主人公之所以特別是因為他的夢沒有被偷走。他的人生就像一盤棋,他的夢想就是獲勝的最終目標,他的每一步行動,他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做著什么,下一步要怎么樣,結果會怎么樣,這一切都被作者用細膩的心理描寫表現出來。
就是有著這樣夢想或是所謂“野心”將主人公身上種種矛盾的特質結合起來。為他這盤棋提供服務:軍人的魄力讓他一個一個放倒前進路上的障礙,教士的睿智讓他能冷靜地分析與判斷局勢并作出決定。與此同時,他骨子里的浪漫主義和他“夢想”的作用下也已扭曲為一種難以言表的趨利心、虛榮心以及對愛情的追求的結合體。最后,那一絲絲的冒險主義又為他的這盤棋增添了那么一點不確定的因素,畢竟,一個完全理性的人太可怕也太不真實。
反觀那個時代,其他人便在過著的一種沒有夢想,行尸走肉似的生活了,時代的巨變使他們的價值觀扭曲,也偷走了他們的夢想。新的'資本家們被“十”與“一”這一對數字的惡魔束縛,過著為了金我錢不惜付出一切的日子,而貴族們則“仍舊隨時能從柵欄的縫中看見羅伯斯比爾的囚車,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糜爛的日子……”每個人都在自己扭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心中只剩已被偷走的夢想。
于連死了,帶著他沒被偷走的夢想死了,他的情人買下了他的頭,悉心地埋葬了,實現了她已偷走的夢想。
“夢想”一詞在這個社會已被人們不知強加了多少本不屬于它的意思,有沒有它,人們都一樣活著,又是或許,一個理想沒有被偷走的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做的事是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