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一
《人間詞話》,字字珠璣,讀來口齒生香。作者王國維先生,才情與睿智,令人嘆服。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此語別開生面,鞭辟入里,渾融貼切,高矣。非此,無以配先生之大才也。思之于己,莫說燈火闌珊,就是第一重境界,尚不能獨上高樓,也只是昨日西風而已。求索無門,茫然無緒。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詞脫口而出,無嬌揉妝束之態。
初學詩詞,偶有涂鴉之作,亦嘗欣欣然而得意焉。然今觀之,終難登大雅。言情言景,嬌柔造作,失之本性而求奢華,可鄙之極。此是先生所言隔之障也。
先生又說,詞人之詞,有倡優和俗子之分。倡優之詞,在于娛人,雖有媚骨而可親也;俗子之詞,在于逞才,每有驕氣而不可近也。觀我之詞,俗子之俗子,驕不足而氣不盛,陋矣。
詞忌用替代字。
然我此弊連連,才墨不足也。昔時幼安化典于無形,不著痕跡,心馳慕往,雀然欲試。填江城子一首,猶東施之效捧心也,貽笑大方之家。
先生最推境界。曰: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是我所不能達也。境界有造境寫境之分,又有有我無我之分。此處無心一一敘述,有意者返回原本,于汝詩詞之造詣,受益匪淺。
有時不曾填詞,非無心思,實不忍驚先生湖底幽夢。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二
初讀《人間詞話》,是在暮春時節的一個午后,窗外柳絲低垂,紫燕輕喃,獨自倚靠在窗前的榆木榻上,沏一壺香茗,在茶香繚繞中,細細品讀,任思緒在在字里行間慢慢流淌,而窗外,那投射進來的一米陽光,暖暖的,緩緩的,從榻首移到榻尾,恍然間,仿佛過了半個世紀。
我喜歡詩詞,也喜歡讀一些《詩詞鑒賞》之類的書籍。但是《人間詞話》是迄今為止我所讀過的最好的一本書評。嚴格說來,《人間詞話》算不上一本書,充其量是一篇讀書筆記。但在這篇筆記中,王國維老先生洋洋灑灑,揮斥如意,對由唐至清的詩詞曲賦逐一進行了評點,高屋建瓴,切肯中要,顯示了深厚的國學功底。全文由始至終沿著“詞以境界為最上”這一主線,重點圍繞“造境與寫境”,從“人與境”、“情與境”兩個方面著手,闡述了詞境的“虛與實”、“遠與近”、“動與靜”、“大與小”、“粗獷與細膩”、“豪放與婉約”,總結出詩詞的“三重境界”亦即“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的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以及“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在這本書中,王國維先生如同一個博學的評委,為讀者點評了詞品的高低、詞境的大小、詞句的優劣以及詞人的長處與不足;如同一個嫻熟的講解員,給讀者講述了由盛唐至早清中國詩詞曲賦的發展史;如同一個高明的導演,向讀者展現了“大漠孤煙直”、“寒波澹澹起”、“馬鳴風蕭蕭”、“亂紅飛過秋千去”、“紅杏指頭春意鬧”等一系列氣象萬千,風格迥異的雄偉畫面;如同一個出色的主持人,讓讀者認識了疏狂的李白、沉穩的王維、豪放的蘇軾、柔弱的李煜、溫婉的李易安、凄楚的納蘭容若等一大批才情出眾、氣質各異的偉大詞人。翻開書,我們眼中看到的是一行行流淌著的文字,掩上卷,我們眼前浮現的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和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王國維先生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國學大師,他一生中在考據、哲學以及文學評論等多方面均取得了較大成就,他博學多才,自視頗高,尤其對自己寫詞的功夫頗為自得。他曾說過這么一段雄視百代的話:“余之于詞,雖所作尚不及百余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我們姑且不論他的詞是否真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高明,但既然作為大師的他自己都敢這么講,那么估計他寫詞的水平也絕不會太差到哪里去,他寫的《人間詞話》也就能抓住重點,切中要害,評價得當,因而成為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在學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得到很高的評價。如朱光潛在《詩的隱與顯—關于王靜安〈人間詞話〉的幾點意見》一文中說:“近二三十年來,就我個人所讀過的來說,似以王靜安先生的.《人間詞話》為最精到。”;王攸欣在《選擇、接受與疏離——王國維接受叔本華、朱光潛接受克羅齊美學比較研究》一書中說:“王國維寥寥幾萬字的《人間詞話》和《紅樓夢評論》比朱光潛洋洋幾百萬字的體系建樹在美學史上更有地位。”。
總之,《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文學評論的代表作,它雖為論詞而作,但不限于詞,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廣泛,它以其見解之新穎,理論之獨創,熔中西美學和文藝思想于一爐,突破文壇某些學派的門戶之見而為中國美學和文藝理論研究開創了一條新路,在中國學術思想寶庫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九二七年,五十歲的王國維先生在北京頤和園投湖而死,雖然他的死因至今尚眾說紛紜,但《人間詞話》確成了人間絕響。在這里我想引用杜甫的兩句詩作為本文的收筆,權當作對《人間詞話》這本書的簡要評價。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三
最近,我開始讀起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讀詩詞的感覺與我而言,是及其棒的感覺,每當我泛起讀詩詞的時候往往也是我感情最豐富的時候。
但我有一個煩惱,那就是我的三分熱度,常常是我不能去堅持一件事,比如我想把《人間詞話》中的詩詞都背下來,我知道到后面我一定會是做不成的`,即使我有那顆心。我一直在找辦法改變,我我一直未能找到最好的方式去逆轉。有人說,三分鐘熱度未必是壞事,三分鐘熱度可以讓你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之后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我也相信。
說會《人間詞話》這本書,我才剛剛讀,所以對后面的內容是怎樣的,但我相信一定不會讓我失望的,因為我讀了她前面的幾頁我就覺得非常的不錯。
讀來真的是讓我心曠神怡啊。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四
《人間詞話》,字字珠璣,讀來口齒生香。作者王國維先生,才情與睿智,令人嘆服。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此語別開生面,鞭辟入里,渾融貼切,高矣。非此,無以配先生之大才也。思之于己,莫說燈火闌珊,就是第一重境界,尚不能獨上高樓,也只是昨日西風而已。求索無門,茫然無緒。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詞脫口而出,無嬌揉妝束之態。
初學詩詞,偶有涂鴉之作,亦嘗欣欣然而得意焉。然今觀之,終難登大雅。言情言景,嬌柔造作,失之本性而求奢華,可鄙之極。此是先生所言隔之障也。
先生又說,詞人之詞,有倡優和俗子之分(此處不是原文)。倡優之詞,在于娛人,雖有媚骨而可親也;俗子之詞,在于逞才,每有驕氣而不可近也。觀我之詞,俗子之俗子,驕不足而氣不盛,陋矣。
詞忌用替代字。
然我此弊連連,才墨不足也。昔時幼安化典于無形,不著痕跡,心馳慕往,雀然欲試。填江城子一首,猶東施之效捧心也,貽笑大方之家。
先生最推境界。曰: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是我所不能達也。境界有造境寫境之分,又有有我無我之分。此處無心一一敘述,有意者返回原本,于汝詩詞之造詣,受益匪淺。
有時不曾填詞,非無心思,實不忍驚先生湖底幽夢。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五
最近,我開始讀起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讀詩詞的感覺與我而言,是及其棒的感覺,每當我泛起讀詩詞的時候往往也是我感情最豐富的時候。
但我有一個煩惱,那就是我的三分熱度,常常是我不能去堅持一件事,比如我想把《人間詞話》中的詩詞都背下來,我知道到后面我一定會是做不成的,即使我有那顆心。我一直在找辦法改變,我我一直未能找到最好的方式去逆轉。有人說,三分鐘熱度未必是壞事,三分鐘熱度可以讓你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之后就會一直堅持下去。
我也相信。
說會《人間詞話》這本書,我才剛剛讀,所以對后面的內容是怎樣的,但我相信一定不會讓我失望的,因為我讀了她前面的幾頁我就覺得非常的不錯。
讀來真的是讓我心曠神怡啊。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六
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是一部佳作。初讀之,感受到的是一種花非花、霧非霧的感覺,未能讀出其中的意味;二讀,似乎能夠粗略的覺察到詩詞中的情境與詩人的感想;再讀之,其帶給我的便是震撼。詞話來自人間,是經由人所抒發,是人自身的生活感想蘊藏在詞話里,字里行間里透露的是每個詩人內心的自我獨白。
王國維先生將詞話分為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戀花》)此乃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歐陽修的《蝶戀花》)此乃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此第三境也。當然,讀完《人間詞話》,我發現不僅詞話分為這三境,我們的人生也需經歷這三種境,“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此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說王國維先生是論詞而作,但是《人間詞話》不僅僅是對詩詞進行評價批評,還富有藝術與美感。先生在評價屈原《九章·涉江》中寫道:“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看,先生評價詩詞,好似將詩詞看作是一位楚楚動人的女子,如何算作優雅,在于其氣質的突顯而不在于外貌的張揚。而先生又在評價蘇軾的《水調歌頭快哉亭作·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時,說道:“然此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內美。”言語間將情感融入,傳達出的那種美的質感十分真摯強烈,并且顯得十分樸實自然,極具親切感。
而先生評論大家之作,如蘇東坡、辛棄疾,則稱“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即使沒有讀過《人間詞話》,蘇軾與辛棄疾的詞都耳熟能詳,他倆的詩詞在我學習生涯中時常出現,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一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兩位大儒詞創功能十分了得,后世也有“要嫁就嫁蘇東坡”的呼聲,只為其極高的文學造詣;而辛棄疾雄壯豪邁的寫作風格也讓我們感嘆老將的雄心大志難酬。當然,其二人也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說都具有寬廣的胸襟、長遠的目光以及淵博的學識,他們極高的思想境界并非輕易就能獲得,也需要腳踏實地的積累,去發現、去感受、去追求生活的新知,敢于挑戰、敢于批判,付出總會有回報,不然只能是東施效顰了。
“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先生如是說。情語不能當面表達,那么景語成了最好的傳情方式。“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的《竹枝詞》這樣寫道,到底是“晴”還是“情”呢,怕是只有當時的劉禹錫才能體會吧。景中有許多等待我們去發現、去探尋的新事物,它其實也是一種另類的情感,這點在詩詞中體現挺多。一說及春夏,便感到生機活力;一提及秋冬,便好似融入凄冷肅殺之境,可見詞是詩人內心的情感獨白,景是他們情感獨白的載體。
真所謂“人間詞話,詞話人間。”
人間詞話讀后感篇七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可不歷三種之階級:「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同叔《蝶戀花》此第一階級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永叔《蝶戀花》此第二階級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階級也。——王國維
王國維的這三境界是我讀師范時所了解的,當時就對王國維的《人間詞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次有幸拜讀后,頓覺詞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當你遨游其中使你會發覺自己的渺小與無知。
王國維一生在考據、哲學、文學評論等多方面成就俱佳,然而他對自己寫詞的工夫尤其自得,曾說過這么一段雄視百代的話,他說:「余之于詞,雖所作尚不及百余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王國維說這話的時候剛滿三十歲,只寫過百來首詞,就輕易把八百年來的詞人幾乎全不放在眼里,寫作能寫到這等份上,先不說歷史評價如何,就算清狂自信也夠透徹的了。這位生于一八七七年,卒于一九二七年,在他五十歲的壯盛之年,跳入北京頤和園的昆明湖沒頂而死,其一生就是對人生問題不斷追索討問的過程。有人說他是遜節于清朝的遺臣,有人說他是憂心世道的烈士,也有人說他只是受不住羅振玉這位師長的長期欺壓,一口怨氣咽不下去,就投水自盡了。王國維戲劇性的死亡對歷史學者而言是舉足輕重的,但對于寫作或畫畫的人而言,他所留下的文字比他個體生命的終始短長更重要。
《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是王國維文學批評的代表作,在清代眾多的詞話中,《人》以其見解之新穎,理論之獨創熔中西美學、文藝思想于一爐,突破清代文壇某些學派的門戶之見,獨樹一幟,為中國美學、文藝理論研究開創了一條新路,在中國學術思想寶庫中占有重要地位。它雖為論詞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廣泛,不限于詞,“可以作為王氏一家的藝術論讀”(夏承燾《詞論十評》),它突破清代詞壇浙派、常州派的門戶之見,獨創一派。這《人》是在探求歷代詞人創作得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自己藝術鑒賞和藝術創作的切身經驗,提出了“境界”說,為王國維藝術論的中心與精髓。境界說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一個觀點,即文學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寫的生活實際和它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觀和客觀,理想和現實,情感和理智的統一所謂境界「非獨謂景物」,「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有造境,有寫境」,即有創造的境界,有寫實的境界。在此,對境界的含意作了明確的說明,繼而又對境界的構成作了具體闡述,「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雖寫實象,亦理想家也」,這就是說,境界是詩人模寫自然又表現理想構成,成功之詩必然是理想與寫實的密切結合。譬如書中對于「境界」的闡釋有:
——詞以境界為最上。-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集結了六十四篇短評的《人》,是王國維寫詞的心得,也是他的藝術觀之總結,文章雖短,但篇篇四兩千斤,字字珠璣可貴,力可扛鼎。他用傳統的詞話形成以及反傳統的概念、術語和思維邏輯,較為自然地融進了一些新的觀念和方法,其總結的理論問題又具有相當普遍的意義,這就是他在當時新舊兩代的讀者中產生了重大反響,在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人》和傳統詩詞的最大區別是:他不再僅僅關注人的倫理世情,去重復離別相思、寵辱升降的主題;
而是將個人自我拋入茫茫大塊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恒中,讓自我去面對注定的人類悲劇,甚至將自我做展示的人格分裂,作靈魂拷問,去追究人生無根莖的命數。它是王國維的生命底蘊,精神生氣的灌注,不同于“羔雁之具”,模擬之作,是作者對宇宙與人生、生命與死亡等基本人生問題討問和思索的結晶。這也是我對《人》唯獨鐘愛原因。我喜歡他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我欣賞他那三境界和他那對人生不斷探索的不懈精神;
更羨慕他“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的那份灑脫與自由。
最后我想借用他人對《人間詞話》的一段評論結束我的這篇讀后感。王國維《人間詞話》在中西文藝思想交流融合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它觀點新穎,立論精辟,自成體系,在中國詩話、詞話發展史上看成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因此,它理所當然地受到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重視。
??????????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