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寫心得體會時,個人需要真實客觀地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具體詳細地描述所經歷的事物,結合自身的經驗和知識進行分析和評價,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流暢性。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勤勞節約心得體會篇一
勤儉是什么?傳統文化推崇它,那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品德;哲人推崇它,那是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現代文明推崇它,那是對有限資源的珍視,對過度消費的鉗制。
有人說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非常豐富了,沒有必要再那樣的節儉,事實上,我們的國家很多資源還是很緊缺的,為了我們更好地生活以及發展,我們還是要提倡勤儉節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精神的國家是難以繁榮昌盛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精神的社會是難以長治久安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精神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節儉,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今天的社會里,更顯得意義深長。
不知大家是否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家雜志社舉行“打造節約型社會”有獎征文活動,應征的稿件堆積如山。作者中不乏專家、名者,也有很多真知灼見。但出人意料的是,特等獎卻由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學生獲得。為什么呢?因為他是唯一一個把征文稿件打印在正反兩面紙上的人。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繁榮昌盛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社會是難以長治久安的;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同樣,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企業是難以持續發展的。因此,在金升公司蓬勃發展的今天,我們仍要牢記:“勤儉節約,從我做起!”
勤勞節約心得體會篇二
勤勞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它是勞動者為了更好地發展經濟、利用資源、保護環境等無數方面做出的不懈的努力。在現代經濟社會中,人們勤勞節約的意識也更為強烈,這種節約意識不僅貫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入到經營管理、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
第二段:勤勞心得體會
勤勞是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只有勤奮工作,才能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在學校里,我加強了知識學習,追求“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學習之余,我鼓勵自己多做一些勞動活,比如參加社會實踐、打工等,從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增強自己的職業素養。
第三段:節約心得體會
節約是生活中的一種美德。它是尊重勞動成果和現代科技、珍惜資源、提高生產效率的具體體現。節約還可以創造新的財富,降低經濟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平時我也始終關注節約問題,比如節約用水、用電,減少浪費等。在購物時,我也不盲目跟風消費,提倡理性消費和綠色消費,保護地球的環境。
第四段:勤儉持家,節約成本
勤儉持家和節約有著緊密的聯系,積極擁護勤儉持家,強調全社會的資源節約意識和生態環境保護。勤儉持家最好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生活性價比提高。比如,節省開支、精打細算、省去各種不必要的支出,以達到家庭財務生態平衡。同時降低消費需求,也會間接地影響國家和地方的經濟政策,為全社會做出貢獻。
第五段:倡導社會節約
節約意識不是僅僅局限于個人,更是作為社會責任的一部分。正所謂:“惜福者人壽長,惜物者國富民強。” 秉持這種節約思想,可以避免浪費,提高經濟效率,同時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我們應該用勤勞節約的精神,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持和倡導社會節約。尤其是在當前環保和資源節約的社會環境下,節約意識經過努力、互相配合,將有助于為人類社會和諧發展建立基礎。
總之,勤勞節約的理念與實踐是一種文化價值,也是一種時代價值,它激勵個人持之以恒、積極擁護,也讓全社會在建設現代化國家中,發揚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鼓勵人們實行勤勞與節約,為我們進步與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保障。
勤勞節約心得體會篇三
在生活中,我們一天天長大,懂得了努力學習、懂得了孝敬父母、懂得了尊敬師長、還懂得了珍惜友誼......成長過程中,還有一些從難忘經歷中明白的道理。二年級的一次,使我刻骨銘心,那就是我懂得了節約糧食。
一年級的時候,我不懂得節約糧食。每一次吃飯時,都要倒飯。爸爸因此沒少批評過我,而我卻不以為然地說,才幾勺兒飯呢,有什么好珍惜的。從此以后,我幾乎天天倒飯,而且越倒越多。爸爸見了,氣的腦漿都快流出來了,火冒三丈地說:好,以后每天給我少吃一頓飯,叫你不更正。
我還是和前面一樣,不假思索地說,這點兒飯,想要做出來是很容易的,怎么樣?怎么樣兒!反而,我卻在一旁樂得手舞足蹈,眉開眼笑。爸爸媽媽見狀,白色的臉都快被氣成紫色,可我卻若無其事,好像置身于ktv的處境中,忘乎所以。
一直到了二年級的國慶節,我才把這個壞毛病改正了過來。
國慶節時,爸爸買了小車,載著媽媽和我興高采烈地回到了德化老家。準備割稻谷了,奶奶和姑姑大聲叫到。爸爸和二姑以及大家全副武裝,而我則戴上了一個帽子,原來我是去觀看的。我趕到田間時,看到大家一個個豆子般的汗珠流了下來,割了半天,才完成所有的一半。
眼看天就要黑了,大家更是爭先恐后,加快速度,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我心想,原來糧食真是來之不易的呀!我一定要好好珍惜。夜漸漸深了,大家總算是忙完了,個個滿頭大汗,累得氣喘吁吁,筋疲力盡。
“開飯了,我和媽媽大聲喊道,滿桌子上的美味,令我口水直流。累了一天的大家聚在一起,桌上充滿著歡聲笑語。這一頓飯,我吃得一粒米都不剩。大家也是一樣,桌子上的菜也被吃得一干二凈。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句話告訴我們,要懂得節約。是啊,糧食真是來之不易,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惜糧食,我也懂得了怎樣珍惜糧食。
勤勞節約心得體會篇四
作為人類的一員,我們一直在謀求著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勤勞和節約便成了我們實現這個目標的重要途徑。在這個話題中,我將分享一些我個人對于勤勞節約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與大家共勉。
第一段:什么是勤勞節約
勤勞和節約是一對互相關聯的概念。勤勞意味著我們需要不斷地努力工作,克服一些身體和精神上的困難,為自己和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而節約代表著我們需要對自己的財務資源和時間資源進行更加精細的管理,以使得我們的個人生活更加安穩和優越。
第二段:為什么勤勞節約很重要
勤勞節約一直是人們追求更好生活的基礎。當我們不停工作時,我們能夠賺取更多的錢,使我們的家庭更加美滿和幸福。而節約也能讓我們更加輕松地管理自己的時間和金錢,更好地計劃我們的未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舒適,穩定和安心。
第三段:我個人對于勤勞節約的體會
在我的生活中,勤勞節約一直是我過著優質生活的基石。勤勞幫助我不斷發展自己的能力,為自己和家人賺取更多的財富,讓日子過得更加安穩和幸福。而節約則幫助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讓我在工作和生活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同時帶給我更多的精神上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第四段:勤勞與節約的案例
勤勞和節約也是一些著名成功人士的基本信念和行動。例如,中國的網商馬云和美國的億萬富翁巴菲特都是勤勞和節約的典型代表。他們通過長期的刻苦努力和精細的資源節約管理,實現了自己的事業和財富積累,同時也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尊重。
第五段:結論
勤勞和節約經過長時間的歷練和實踐,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無論從個人的角度,還是從社會的角度,這個信念和行動都讓我們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和追求。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堅持自己的勤勞和節約,不斷創造自己的佳績。
勤勞節約心得體會篇五
對于富人來說,勤儉節約是難得的美德;對于窮人來說,勤儉節約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責任。
左丘明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一個明智和懂得勤儉節約的人,會為未來打算,他在自己處于好運氣的時候,就會為將來可能降臨到自己的家庭和自己身上的不幸遭遇做些提前準備;一個沒有頭腦的人,根本不會為將來著想,不會考慮到明日艱難的需要,他會瘋狂地把全部收入都花光,揮金如土。
勤儉節約行為不僅給人們帶來富裕安寧的生活,還給人們帶來許多益處:它培養人們自我克制的習慣;它使精明謹慎成為人的習慣于性格;它控制自我放縱;它使人擁有安逸閑適的平和心態。
勤儉節約絕不是與貪婪、吝嗇和自私同流合污的行為。實際上,它恰恰是這些性情的對立面。勤儉節約的目的是為了獲得人格的獨立。勤儉節約要求金錢被妙用而不是被濫用———它必須通過正當手段獲取并精打細算地花費它。
勤儉節約不僅適用于金錢問題,而且也適用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從明智地使用一個人的時間、精力,到養成小心翼翼的生活習慣。勤儉節約意味著科學地管理自己和自己的時間與金錢,意味著最明智地利用我們一生所擁有的資源。
勤儉節約是人生的導師。一個勤儉節約的人勤于思考,也善于制定計劃。他有自己的人生規劃,也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
如果你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美德,那么就意味著你證明了自己具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意味著你已開始主宰你自己,意味著你正在培養一些最重要的個人品質,即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謹慎小心、深謀遠慮,以及聰明機智和獨創能力。換言之,就表明了你有生活的目標,你是一個非同一般的人。
其實,勤儉節約并不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做到,也不需要很高的智力或任何超人類的德行才能做到。它只需要某些常識和抵制自私享樂的力量就行了。勤儉節約只不過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意識而已。它不需要強烈的決心,它只需要有一點點自我克制。減少任何一次感官享樂和快樂逍遙,如少吃一根棒冰或少買一點零食以及鞋子、衣服,就能使一個人在歲月的長河中為其他人節省下來一些東西,而不是浪費在自己身上。
我們每個人,可以從日常的生活小事做起,逐漸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這將是自己終生享用不盡的寶貴財富!
勤勞節約心得體會篇六
我是糧食戰線上的一名新兵,2006年調入新單位。在領導的重視和親自安排下,我和同志們一起進行了為期一個多月的業務技能學習。重點學習了《糧食行政執法實用手冊》上下冊《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三本書,在學習中,我作了讀書筆記,并就一些疑難問題請教了單位的老同志,然后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總結。
通過學習,我初步了解和掌握了一些糧食行業的基本知識和我國目前的糧食政策、法律、法規及相關的規定。逐步理解和認識到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是糧食流通市場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職能轉變的關鍵。《糧食流通管理條例》賦予了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明確的行政執法職能。在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的新形勢下,認真落實好糧食流通監督檢查行政執法工作,是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實現國家糧食調控目標、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證。
在《糧食行政執法實用手冊》一書中,我主要學習行政執法與執法監督基礎理論及糧食流通監督檢查行政執法實務兩大塊內容以及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行政執法依據。通過第一篇的學習,我初步了解了什么叫行政執法(包括行政執法的特征及種類以及行政執法的基本原則),行政執法的依據(憲法、法律、法規、規章、條例等);什么是行政執法的主體以及行政執法的特征和種類。接著我們又學習了行政執法的行為(行政許可、行政征收、行政處罰、行政強制)及行政執法監督(層級監督、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通過第二篇的學習,我基本掌握了糧食流通監督檢查工作程序,明確了我們糧食行政職能部門最終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為了實現這一總目標,糧食行政管理部門需要兩個抓手,一是執行宏觀調控的載體,包括企業和市場。二是實現政策目標的機制,包括發揮載體調控作用的機制和市場監管的機制。認識到新時期做好糧食流通監督檢查的意義有以下五點:
一、維護糧食市場流通秩序,保護種糧農民、糧食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二、打擊不法經營者的違法經營行為,維護國家糧食法律法規的嚴肅性。
三、保障國家糧食宏觀調控政策的貫徹落實,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服務。
四、保證糧食流通統計數據的真實,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可靠依據。
五、檢驗糧食流通法律、法規、政策效果和反饋完善政策的建議。
以上是我學習的一點粗淺的體會。
我愿和同事們一道繼續努力學習,掌握過硬的行政執法技能,切實做到依法行政,文明執法。為下一步盡快的開展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勤勞節約心得體會篇七
從以往的“民以食為天”隨著時代逐漸的開展漸漸演變成了“民以食為樂”越來越多新奇古怪把戲百出的食物出現在我們桌上,讓大家漸漸忘了食物原本的意義。
逢年過節,家里常常來了許多人做客,一套套傳統的菜被端了上來,老人們的眼里都布滿了笑容和滿足,而小孩子卻在旁邊拿著筷子嘴里嘟囔著:“怎么又是這些菜呀。”
記得那天,當桌上端上了菜,表妹就開始抱怨:“這些菜吃了那么多年早膩了,我們出去吃肯德基麥當勞。”桌子被敲得咚咚的響,爺爺奶奶有些生氣了,眉間顯露出了一股滄桑感,雙目盯著那幾道菜,眼神飄得很遠:“你們這些小孩呀,現在整天就想著吃好的,其實有的吃就已經很不錯了,想當年我們那會吃飯吃肉都不是頓頓都有的呀!”
坐在一旁的大人們也開始議論道:“爸媽,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了,不要老是跟孩子們說舊時代的事,孩子們,總想著吃些好的,人之常情么。過去的就過去了就別再想了。”
爺爺奶奶聽了,神情顯得有些為難和失望,無奈的搖了搖手:“說的是這樣沒錯,但是。”“好了好了,別說這些了。”話還沒說完就被打斷了,他們深深的嘆了口氣。
飯吃完了,桌上剩許多剩飯剩菜,看著這些菜,爺爺奶奶想說些什么但還是猶豫著沒有說什么,安安靜靜的坐在旁邊同時我仿佛又聽到了他們的嘆息。
坐在一旁的我聽著大家的絮絮叨叨,想到在書上看到過的文章,現在的生活哪有好轉,那些受到戰爭侵略的人呢,他們不是跟爺爺奶奶那輩一樣么。許多人因為戰爭飯都吃不飽,他們沒有心思去想吃好的,因為他們卻連吃飯都顯得有些奢侈。盡管我們現在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可是也不能處處都想到自己啊,也許節約一點食物節約一點水資源,那些人民也不會顯的那么貧乏了。
在進展低碳環保時,也別忘了我們原本就應該做到的節食節糧,那是最簡單也是最應該我們需要作出的一份奉獻。 超過13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5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如此珍貴的耕地,每年還以千萬畝的速度在消失。我國東部600多個縣(區)人均耕地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75畝的戒備線。而我國由于設備和管理,糧食在收獲、儲存、調運、加工、銷售和消費中的總損失高達18.2%,也就是說,我國每年的糧食約有850億公斤被白白浪費掉。稍微關心時政的人都知道,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且進口數量逐年增加。在每年為此花費巨額的同時,糧食平安問題也已經成為從中央高層到社會輿論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觸目驚心的浪費糧食現象,更令人擔憂。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還有必要從一粒米上節約嗎?有的同學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外表上看,掉幾粒米是小事,可世界上的任何財富,都是勞動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創造的。珍惜這種創造的成果,不僅是對社會財富的保護,也是對勞動的尊重、對創造的尊重、對勞動者的尊重。糧食是勞動者付出辛勤勞動、大自然消耗大量資源產生的財富,浪費它就是白白丟棄勞動成果、無端犧牲生態環境,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一位學者就曾指出:“可持續開展,這句話在今天的世界上首先是指糧食。”我們浪費一粒米,扔掉一個饅頭,實際上丟棄的是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丟棄的是對勞動人民的一片真摯情感,丟棄的是做人的一種品格和精神。我國現在還不富裕,在一些貧困地區還有將近3000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人皆有食,也并不是每個公民都曾實現了的夢想。世界性缺糧的狀況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也不會得到根本轉變。因此,浪費一粒糧食也是很可恥的行為。
節約糧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有了節約意識,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尊重勞動成果、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自覺意識。珍惜糧食吧,這是在珍惜你的生活!
建立節約型社會,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節約資源,生活,讓我們從珍惜糧食開始做起吧。
勤勞節約心得體會篇八
中國人口超過13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5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如此寶貴的耕地,每年還以千萬畝的速度在消失。我國東部600多個縣(區)人均耕地低于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75畝的警戒線。而我國由于設備和管理落后,糧食在收獲、儲存、調運、加工、銷售和消費中的總損失高達18.2%,也就是說,我國每年的產后糧食約有850億公斤被白白浪費掉。稍微關心時政的人都知道,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且進口數量逐年增加。
在每年為此花費巨額外匯的同時,糧食安全問題也已經成為從中央高層到社會輿論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觸目驚心的浪費糧食現象,更令人擔憂。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還有必要從一粒米上節約嗎?有的同學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表面上看,掉幾粒米是小事,可世界上的任何財富,都是勞動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創造的。珍惜這種創造的成果,不僅是對社會財富的愛護,也是對勞動的尊重、對創造的尊重、對勞動者的尊重。糧食是勞動者付出辛勤勞動、大自然消耗大量資源產生的財富,浪費它就是白白丟棄勞動成果、無端犧牲生態環境,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一位學者就曾指出:“可持續發展,這句話在今天的世界上首先是指糧食。”
我們浪費一粒米,扔掉一個饅頭,實際上丟棄的是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丟棄的是對勞動人民的一片真摯情感,丟棄的是做人的一種品格和精神。我國現在還不富裕,在一些貧困地區還有將近3000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人皆有食,也并不是每個公民都曾實現了的夢想。世界性缺糧的狀況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也不會得到根本轉變。因此,浪費一粒糧食也是很可恥的行為。
節約糧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有了節約意識,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尊重勞動成果、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自覺意識。珍惜糧食吧,這是在珍惜你的生活!
建設節約型社會,關系到我們每一個人。節約資源,健康生活,讓我們從珍惜糧食開始做起吧。
勤勞節約心得體會篇九
勤儉節約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古人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但是現在卻有許多人漸漸淡忘了這個傳統美德。
我應該愛惜水,從現在做起。
于是我從早到晚用過的水就用來沖廁所,一個月又過去了,我們,來到交水的地方,叔叔說:“你們的水費是15元。”我們非常高興,回到家,媽媽看見原來是我節約的水,知道我是個知錯就改的好孩子。
在這一件事里,我學會了這樣愛惜水和其它的東西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家里的收入高低,再有多富裕,我們都應該勤儉節約,我們要從現在做起,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養成良好的勤儉節約習慣。
有一件事我記憶猶心。那是去年春節期間的一天,爸爸要在家里請客人,中午的時候,家里來了許多客人,這下該我們忙活的時候到了。我為客人洗水果,爸爸就忙著現擺起他的茶藝來了。最忙活的就是媽媽了,不長時間,媽媽就為客人準備了一桌豐盛的午餐,他們都吃的津津有味,贊不絕口的夸媽媽手藝好,下午客人走了,我幫媽媽收拾吃剩的飯菜。我把飯菜倒進了垃圾箱,媽媽看見了嚴肅地對我說:“干嘛到掉了,物價這么貴,不要浪費糧食,況且我們吃的都是農民伯伯辛苦種植的,因該珍惜勞動成果,正所謂誰只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那以后,我懂得了節約飯菜。通過這件事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勤儉節約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把它牢記心頭!
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讓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美德從我們身上繼續傳承發揚下去吧!
勤勞節約心得體會篇十
糧食來之不易,我們要節約糧食。
以前姥姥還在的時候,就經常跟我說有關糧食的故事。那時候社會的經濟還沒有如今這般的發展,他們還只能靠天吃飯。每日里太陽還沒有出山的時候,就已經披著晨露去干活了。他們要做的事情可多了。地里的活都在等著他們,還有那一不留神就冒出了老高的雜草都等著他們去除掉。
當時的他們哪有像現在人們這么悠閑,那時候一日三餐能吃上一次飯就已經很不錯了。
我還清楚的記得姥姥說的一個事實,那是關于爺爺的事。有一天爺爺在餐桌前吃飯,拿起筷子吃得正香,結果手一抖,有幾顆粒飯不小心掉到了地上,爺爺瞧著地上白胖胖的幾粒米飯嘆息了一聲,然后彎下身,伸出手將地上的飯粒拾了起來。爺爺別有深意的瞧著手心的飯粒,感慨了一聲:“糧食,怎么能浪費呢?”說著,吹了吹就將那幾顆飯粒吃下肚。
在他們眼里,就算只有幾顆飯粒都是不能浪費的,也是浪費不得的。糧食是用每一位農民辛勤的汗水澆灌的,浪費糧食更是對他們的一種不尊重。
現如今,有了雜交水稻,糧食的產量增加了許多倍,加之現在的科技發達,播種糧食更多的被機器所替代,人們沒有之前那么的辛勞,但是也不要忘了,我們能夠有如今,也是靠著先輩的努力才擁有的,糧食依舊來之不易,我們要懂得節約糧食。
并且,如今在我們看不到的角落里,世界上還是有許許多多吃不上糧食的人,他們忍受的饑餓,他們皮包瘦骨,也許只要一碗、或者半碗糧食就能救他們一命。光如此,我們就沒有理由去浪費糧食。
節約糧食不僅是一種良好的個人品德,更是一種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