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仨讀書筆記篇一
我很喜歡楊絳先生《我們仨》這本書。微微泛黃的紙,簡樸,卻散發著一種很清透的氣息??粗鋈粫幸环N遠離城市的寧靜,安逸的怡人。書封面上方是用淡淡的白色所寫的“.圓o”。這樣的三個稱呼,聽上去很親切。
《我們仨》不僅是一本回憶錄,更可以說是一本布滿著人世間一幕幕悲歡離合的劇本。角色都是如此鮮活,即使化作了文字還是如此活靈活現,仿佛就發生在身邊似的。我們便好比從窗戶紙的孔隙中,靜靜窺視著一戶書香門第內,一每天發生的不同故事;即使主角中已有人遽歸道山,盡管這故事并不驚心動魄。
當讀到傷心處時,我會落淚;當讀到開心處時,我會歡笑;當讀到告別處時,我會心酸;當讀到家常處時,我則會認同??傊?,它能牽動您身上的每一根神經,能將您倒回那一段往事之中。使我大有感慨。
這本書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只有兩頁;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用意識流寫的夢境,冥冥蒙蒙,虛虛實實,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著墨的篇幅,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淺顯的文字記錄了楊絳先生他們這個三口之家共同經歷的快樂?!拔覀冞@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平常的遇合?!彼麄兿嗵帲扔懈鞑幌鄶_的用心讀書,又有融洽愉悅、妙趣橫生的“撿石子”(把不在一起時的趣聞樂事記錄給對方分享)游戲,一家三口經歷崎嶇與磨難,卻因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擔從而創造樂趣與甜潤。由此可以看出,楊絳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親、相愛是多么的令人敬重與羨慕。
最后的附錄里,有很多張楊先生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溫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的紀念照。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說女兒像他,一樣的有著智慧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真實寫照都在這些圖片中定格了。最后兩張他們夫妻倆相互理發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鐘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里,才真正領會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我們仨讀書筆記篇二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先生的文章,情感總是平和的,我很是喜歡;先生的為人更是讓人肅然起敬,我很是佩服;先生的愛情,更是讓人羨慕。
老爺子和先生于二十四五歲結婚后,直到一九九七年老爺子去世,他們一同度過了六十四載的時光。過去人的愛情總是含蓄的,書中從未提及過“愛”字,但無一不傳遞著“愛”,他們之間的愛,是相依相伴,是互相懂得,“鐘書常自嘆拙手笨腳,我只知道他不會蝴蝶結,分不清左腳右腳,拿筷子只會像小孩那樣一把抓。我并不知道其它地方是怎樣的笨,怎樣的拙”、“能和鐘書對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會嫌棄鐘書刻薄了。我們餓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又好像是驕傲了。我們年輕不諳世故,但是最諳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鐘書和我就以此自解”。這些無不透露著,先生對老爺子做人做事的懂得,欣賞他所擅長的事情,理解他所不擅長的,甚至偶爾他做下所不擅長的事兒,她便會大加贊賞,由衷的開心。誰不愛這樣的女人呢?這樣的愛,是自由,是包容,是理解,是尊重。這樣的尊重還體現在他們有矛盾的時候,“我們講定,以后不妨各持異議,不必求同,遇事兩人商量。”在教育女兒方面,他們也秉持著這樣的理念,“孩子自己決定,不予干涉”,這樣開明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一位優秀的女兒。
她這么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边@就是,我們仨的意義。
我們仨讀書筆記篇三
分了好幾段時間來看,可是我竟然也進入了楊絳的萬里長夢中,夢中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與他們一樣,一樣對書籍如饑似渴,一樣對生活充滿樂觀,一樣成為了為教育,為國家奉獻力量的一份子,一樣也擁有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
雖然我歷史不太好,不太懂其中的一些表達,但是我仿佛身臨其境,那種進退兩難的情景,那種動蕩不安的社會,那種不敢亂講話的時代。所有人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存在著,活著。
錢鐘書先生寫的巜圍城》,他把婚姻比作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去??伤蜅罱{卻是例外,有一次,楊絳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后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她念給錢鐘書聽,錢當即表示:我和他一樣。
楊絳答:我也一樣。
理想的婚姻應該是什么樣子?在我有限的見識中,覺得就如他們一般,志趣相投,心性相契,平淡相守,共度一生。
都說人生如夢幻泡影,楊絳卻說:我這一生并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
很感動!很幸福!
我們仨讀書筆記篇四
最近一段時間,很喜歡看人物傳記型的小說,一本接一本停不下來,也許冥冥中有一種牽引吧,5月下很自然地選了這本《我們仨》。一直很佩服楊絳先生,還記得她在百歲生日時的感言: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我們仨》深情地記錄了她和錢鐘書及女兒錢瑗在一起的日子,在溫婉平實的文字中,蘊涵著深邃和厚重;所寫的都是日常的枝節,卻處處顯出濃郁的人情味。1997年,錢鐘書和楊絳的愛女阿瑗去世。1998年歲未,錢鐘書先生去世。三人就此失散了。書的結束語中有這樣一段話“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弊x到這里,心就會抽動一下,忍不住潸然。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p>
如今她真的走了,再不用“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蓖壬宦纷吆茫患覉F圓!
我們仨讀書筆記篇五
突然想起了在去年5月25號,105歲的楊絳先生去世,于是便有我看了她的《我們仨》。
《我們仨》是楊先生以一種陳述的方式,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回憶了一家三口的快樂與艱難,愛與痛的日子。她的文字是簡單樸實,卻更能讓人們體會到他們的家庭悲與歡,也更會讓人們聯想到自己的家庭從而產生觸動,像我一樣。
這本書一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楊先生用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她描述了女兒和丈夫先后病重去世,給我一種沉重的感覺,想到了自己因病去世的姥姥,腦中浮現的都是她臥病在床的身影,揮之不去;第三部分,應該說既是文章的結尾去恰恰也應該是故事的開始,用最平實的文字記錄自1935年伉儷二人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最后直至他們相繼去世。
楊先生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就這樣用文字的形式呈現給了所有人,我感動在兩人留學時的愛戀,感動在喜得愛女的激動,感動在一家三口困難時的互相鼓勵攙扶,也感動在女兒和丈夫相繼去世,楊先生的悲痛后的樂觀。但我想,我最后其實最為感動的是一家三口平日的粗茶淡飯柴米油鹽的生活。因為那像極了我的家庭,簡單又平常。
5.25那天網友說“楊先生今天凌晨一點走了,一家三口終于在天堂團圓。先生一路走好!”往往擊中我淚點的不是愛情,而是無私的親情。
我們仨讀書筆記篇六
字行間里充滿著滿滿的暖意,感動和深深的愛意。
在他們這個家里,錢鐘書就像一個調皮笨拙的孩子,而楊絳始終守護著他的天性,成全了錢鐘書的人生。最好的愛情是彼此成就對方,從此更加完美。
《我們仨》字字句句都透著楊絳的賢惠和才華。讀完不禁感嘆,沒有楊絳,就沒有錢鐘書。
書中所說,每次錢鐘書闖了禍,慌慌張張地去告訴妻子,楊絳都會說“不要緊,我會……”這一小段文字里,這是什么?是信任,是安全感。這五個字,比那些山盟海誓的誓言更可靠真實,比那些火熱撩人的情話更走心浪漫。女人的賢惠,不一定是溫順如小鳥依人,在這里,賢惠是如高山般雄偉,深海般沉穩的胸懷和無微不至的守護。
這是一種別樣極致的浪漫,是無條件的信任與陪伴,是風雨同舟的成長,是內心無艱不摧的力量,像沙漠中的泉水一樣,靜得聽不到聲響,卻又是生命的希望。
《我們仨》,楊絳用樸素的文字記錄了一家人最平凡的生活和淡泊的一生,感人至深,生活故事中處處都彰顯出她的偉大付出,字里行間無時無刻都透露出她的絕世才華。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樣的贊譽只有她配得上。
我們仨讀書筆記篇七
我不敢說自己是一個酷愛讀書的人,只能說是喜歡,閑來無事的時候喜歡用讀書來打發時間。當我看到自己喜歡看的書時,我一定會想方設法地弄到手來一睹為快。讀書已經成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我的床頭,我的車里,我的辦公桌上都有我喜歡的書。讀書讓我的內心變得非常充實,也日益強大。讀書讓我成長,給我的生活和工作都帶來了很大的變化。
因為讀書,受益最大的就是我的兒子。在我的兒子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他已經可以自己讀短片小說。他的人際交往能力很強,和小朋友玩得都很好。前幾天他發燒,好幾個小朋友用媽媽的微信問候他。希望他快點好起來。兒子的動手能力很強,特別喜歡玩拼裝游戲。能自己看著圖紙拼上很復雜的樂高玩具。兒子的愛好很廣泛,喜歡踢足球,打羽毛球,喜歡游泳,滑旱冰鞋,還喜歡唱歌,吹葫蘆絲,彈鋼琴。很多人問我,你的兒子怎么培養的這么好?傳授一下經驗吧!我仔細的想了想,也許是閱讀的作用。
從他胎教的時候開始,我就開始為他讀書,講故事,這么多年一直堅持的很好,所以他中班的時候就自己識字,我從來沒有單獨教過他認字,就是給他讀繪本,慢慢的忽然有一天他自己讀出來了,我覺得很奇怪,他怎么就忽然認識那么多字了呢?從簡單的到復雜的,越來越多,越來越快,他的識字量比三年級的學生還大。自己讀短篇小說一點問題都沒有,而且讀書速度非???,我們倆曾經比賽,他還小勝于我呢。因為讀書,他還懂得了很多道理,所以他顯得比一般的同齡的孩子要成熟,什么事情我只要跟他講講道理,他就明白了。
當好多家長都向我咨詢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時,我就告訴他們,給孩子讀書吧,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兒子出生之后,我讀了大量的關于如何教育孩子的書籍,《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窩心》等等,都是我非常喜歡的書。現在我最喜歡的是沙拉寫的《特別狠心特別愛》這本書。沙拉是一位出生在上海的猶太人后裔,育有兩兒一女。為了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她帶著孩子從中國回到了戰火紛飛的以色列,開始了一段跨國教育經歷。由“中國式媽媽”轉變為“猶太母親”,運用以色列的愛子秘籍和猶太人的教育智慧,“冷酷”的母愛成就了孩子的人生。
在書中有這樣的一些觀點深深觸動著我。在有償生活機制中愛孩子。延遲滿足,適當不滿足。撤退一步,學會放手。讓愛與教育同行。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等等。在書中,我學到了要讓孩子學會獨立,培養孩子的性格,注重孩子的品質等等。
因為這本書的影響,在兒子大班的時候,我讓他自己去旅行了一次。這是他第一次自己的旅行。那次活動是幼兒園組織的,是一次大型親子游活動--麻龍灣繪本之旅。但是很可惜,愛人和我都沒有時間陪孩子去,所以我打算放棄。直到旅行的前一天,馬園長還在問我,兒子能不能去。我思忖再三,也許這是一個鍛煉孩子的好機會。然后我征求了他的意見,兒子說他很愿意去,并且我們商量好,他會好好表現。于是就有了這次親子游中唯一的單獨旅行的“小男子漢”。
記得那天一大早我們就把他送到了幼兒園,然后我們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一天都沒有過問。一直到晚上九點多了,公公婆婆都急得坐不住了,不停的問我,這怎么還不回來呢。我表面淡定的安慰大家:“別急,別急,剛通了電話,好著呢,一會就到家了”。其實我這心里也直打鼓,一個五歲多一點孩子,別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媽媽的陪伴,只有他一個人玩一整天,他會害怕嗎?他會孤獨嗎?但是我不能做美國人詞典里的“中國式媽媽”,我相信今天的行為,必定是孩子將來的財富。當父母不在他的身邊的'時候,他才能學會獨立,學會關心別人,學會與人相處。我想這就是狠心的愛吧!因為我知道:“放手越早,孩子就會越早走上獨立之路。溺愛是害,狠心是愛,家長學會愛,孩子贏未來! ”最后,孩子不但平安到家,而且興高采烈的給我講解他這一天的旅行,玩得盡興,還懂得照顧別人的感受,我忽然感到他長大了好多。這一天的成長可能比平時一年收獲的還多。
讀書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也讓我對人生有了很多新的感悟。當我讀起【美】杰克·坎菲爾德與d. d.沃特金的《吸引力法則》時,我相信了,只要遵循事物的自然法則,一切順其自然,你就可以生活在真正的信任、感激和愉悅中。吸引力法則就是你關注什么,就會將什么吸引進你的生活。如果你堅持關注生活中美好的、正面的事物,你就會自動地將更美好和正面的事物吸引入你的生活;如果你關注不好的和負面的事物,那么,更多不好和負面的事物就會被你吸引過來。
現實中沒有一樣東西是多余的,每個人的存在都是因為有他特定的位置,需要他去填滿,就像七巧板中的每小塊都必須將自己填充到大的拼圖中,缺少任何一塊都不能完成拼圖,也不會多出一塊沒有地方可以填充。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獨一無二的目的誕生的,所以,任何一個人都有他存在的價值,不管他帶給我們的是什么,他都會對我們的人生有所幫助!哪怕是荊棘,是災難,那都是上天在考驗我們,讓我們變得更加堅強的機會。當我們調整心態,每天都關注好的事情的時候,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非常美好,我們就會與我們的家人,我們的同事都相處的非常融洽。
在我的學校里,也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同事們,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吸引著我,影響著我。讓我在學校里有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讓我時時享受著教師這一職業帶給我的幸福。
人們都說,我們的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當我們的身體不能去旅行的時候,就讓我們的靈魂不斷的前進吧!生活中,工作中,難免會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但是,當我們的內心足夠強大的時候,一切都會變得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我們只要堅強的做自己,不斷地向著更好的自己去努力就好了。我堅信:生活會向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一切都會越來越美好的!
我們仨讀書筆記篇八
當沒有我,只有我們的時候,世界將會怎樣? 這也是烏托邦的致命悖論,我被我們所吞噬,個體被總體所吞噬,人被社會所吞噬。
在26世紀,按照扎米亞京所寫,烏托邦里的居民已經如此徹底地失去個性,以至于只以數字命名。他們住在玻璃房子里,全穿同樣的統一服,靠合成食物維生,通常的娛樂是四人一排行進,同時喇叭里播放著大一統國的國歌。按照規定的時間間隔,他們被允許可以放下玻璃公寓內的幔簾一小時。大一統國是由一位被稱為“造福主”的個人所統治,他每年由全體人民重選,總是全票當選。這一國家的指導原則是幸福跟自由互不相容。在伊甸園里,人是幸福的,可他愚蠢地要求自由,就被驅逐到荒野中。現在大一統國通過剝奪他的自由,令他重新享受到幸福。
世界上最為奇妙的一個概念就是“我”。世界上每一個人在說到自身的時候都會說“我”,而世界上每一個人所說的“我”所指的都不是同一個人,同時,每個人所說的“我”都是特指一個特定的人。而一個只有“我們”而不再有“我”的`社會,即使真的消除了犯罪和自私,那種乏味也會讓人難以忍受。因為不再有英雄,也不再有小丑,沒有戲劇性的人生,也不會有藝術。即是——世界上已經沒有了自由。
那么究竟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幸福?我想這也是給所有人的一個人生命題。貧窮富貴,溫暖寒冷都不是評價幸福的標準,只有當一個人感到他正是他自己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創造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