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甘肅景點導游詞二十篇一
朋友們,現在我們已經到了寶峰湖廣場。
寶峰湖是自然與人工共同創作完成的風景藝術絕作。上世紀七十年代,當地村民筑壩發電,無意間造就了一個風景秀麗的湖泊,因湖背依寶峰山,故此得名。八十年代中期,寶峰湖作為自然公園推向旅游市場;九十年代,該公園由馬來西亞保利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租賃經營,開創了張家界市旅游資源商業化管理模式的先例。公園由寶峰湖和鷹窩寨兩大塊組成,包括動態水景區、水上游樂區、民俗風情園、動物神趣區、保利度假村、保利娛樂中心和奇異登山線等七大項目。尤以寶峰湖、寶峰飛瀑、鷹窩寨、一線天四大景觀最為叫絕,被稱為武陵源“四絕”。
“寶峰飛瀑”看,一進大門,飛流直下的瀑布就占據了我們的視野,可謂先聲奪人。1998年金秋時節,香港特首董建華在北京向國務院述職后,攜夫人董趙洪娉考察張家界,并興致勃勃的游覽了寶峰湖,倆口子就坐在這個位置合影留念,留下了對寶峰湖的一片深情......
(山月亭)寶峰湖云梯,依絕壁而建,堪稱武陵源最為驚險棧道。1998年5月,著名國畫大師關山月先生不顧八十八歲高齡,一步步登上云梯,不禁為寶峰湖的山光水色所陶醉。在云梯半山亭小憩時,陪同游覽的著名畫家鐘增亞見小亭無名,遂提議取名“山月亭”,立即得到同行者的贊同。遺憾的是,關山月先生已經不幸辭世,但山月亭卻永遠記住了這位偉大的人民藝術家......
(寶峰湖)云梯直上最高層,忽見粼粼碧水深。果然高峽出平湖,人間瑤池此處尋。寶峰湖水深72米,湖長約2華里,水闊處達150余米,狹窄處公10余米,蓄水量為400多萬立方米。您腳下的這座水壩壩址,在我國水壩選址筑湖史上,堪稱奇跡:壩高80米,最寬處12米,最窄處僅3米。這座風光秀麗的山湖始建于1974年,1979年建成,主要用于山區小水電和農田灌溉。利用它做旅游風景資源,則是從1984年才開始的。隨著武陵源區旅游事業的蓬勃發展,這座美麗的山湖越來越為中外游客所鐘愛。
湖水四周,奇峰環抱,佳木蔥籠,疊翠堆綠的小島,像顆顆綠色的寶珠,給山湖更添了幾分神秀姿韻。有人寫詩贊道:“一鑒深藏鎖翠微,移來三峽四周圍。游船馳入青山里,驚起鴛鴦對對飛。”這是對寶峰湖風光生動的寫照。
(神女照鏡)寶峰湖,既具有山水輝映動靜互襯的整體形象美,又因湖中多奇峰怪石,且具有景物的個體姿態美。那座獨立湖邊,默默佇立的湖中石峰,叫做“神女照鏡”,您看她亭亭玉立,身姿窈窕,正低頭陶醉在湖水中自己美好的倩影。如果您看得仔細,便會發現,這位神女的“頭”上戴有一頂人間罕見的寶冠,這頂寶冠上,“金釵玉簪”參差抖散,枝繁葉茂,這頂寶冠其實是一叢杜鵑花,人們真不敢相信,在這樣光禿禿的石峰上,周圍連一棵草也看不到,而單單長有一叢杜鵑。每當春天到來,這石峰上的杜鵑花開,便會招來千百只蝴蝶圍著這叢杜鵑花翩翩起飛,而這峰、花、蝶的影子又一同落進如鏡的湖中,形成迷人的奇觀。
(鱷魚巖)這座橫伸于水面的石頭叫做“鱷魚巖”,據傳它是觀音娘娘專門派來保護“神女”的,如果有人對神女起歹心,或者想盜走神女頭上的“寶冠”,就定會被這條正張開大嘴的鱷魚吃掉。鱷魚巖對面是神游峰,此峰出湖面高約百米,如鋼刀直插云霄,給人以奇雄險峻的凌厲感和超凡拔俗的清高感,此峰只可神游,無法攀援。
(金龜出水)大家看這只“金龜”,靜臥湖中心,當游船徐徐駛近,激起湖漣漪時,金龜便頓然活了起來,似向您翩翩游來。它在歡迎遠方的客人到寶峰湖作客哩!
(湖中對歌)請大家注意聽,這是土家阿哥阿妹在對歌。土家人能歌善舞,凡土家寨必是山歌之鄉。土民上山勞動、打獵、趕集或紅白喜事,都要對山歌。特別是一些男女青年談戀愛,不請紅娘大媒,就以情歌牽線。通過對歌,試探對方的文化、口才、人品及表達各自的心思。山歌是詩的藝術,又是音樂韻律藝術,結構上講究“比”、“興”,要押韻;一般是對唱,也有即興而唱的,如:
砍柴莫砍桐子柴,桐子打油劃得來。
燈盞掛在板壁上,郎磨沙刀姐做鞋。
(鸕鶿捕魚)大家看,那是鸕鶿在捕魚。從前,武陵源人以打獵捕魚為生。漁夫養一、二只鸕鶿,就等于開了半坡荒地。鸕鶿是魚的天敵。鸕鶿見魚就拼命追殺,是小魚,就一口吞了,可惜漁夫在它們的脖子上扎了個小圈兒,魚兒咽不下,卡在喉管里,只好上船吐出來;若遇到大魚,就先啄眼睛,讓它失去反抗力,再勾住腮殼,把它拖出水面。
訓練有素的鸕鶿對主人十分盡忠。有一次,那兩只鸕鶿突然失蹤了,漁夫四處尋找不見蹤影。這樣過了三天,漁夫都絕望了。第四天早晨,漁夫又傷心地來到湖邊呼喚著他的鸕鶿,他仿佛聽到一聲鸕鶿的回音,急忙跑到沙灘邊,一幕悲壯的情景把他驚呆了:只見一條3米多長的大魚渾身鱗傷,死在岸邊;兩只鸕鶿羽毛被拔得七零八落,遍身傷痕,奄奄一息倒在大魚兩側。漁夫明白了:原來兩只鸕鶿與大魚搏斗了三天三夜!
漁夫哭了,把受傷的鸕鶿抱回家精心治療。那條大魚呢,大家猜有多重?
甘肅景點導游詞二十篇二
吐魯溝國家森林公園地處甘肅永登縣連城林區腹地,距省城蘭州市、青海省西寧市均為160公里,屬祁連山脈的東麓,總面積5848.4公頃,海拔1998--3165米。吐魯溝因峰奇石怪,林木青翠,終年常綠而又名“吐綠溝”。這里地貌徒刑奇特,風光秀麗,植被垂直分布極為明顯,頂部是豐富的草場,遼闊的牧場,山腰林木矗立,山腳農田覆蓋。園內地貌起伏劇烈,山勢嶙峋,可充分欣賞自然風光,被譽為“神話般的綠色山谷”。
“吐魯”是古代蒙語,意為“大,好”,或“美好的果園”。吐魯溝曾為多民族雜居地區。這里受山地氣候影響,降雨豐沛,溝內峰巒疊嶂,林木蒼翠,曲徑通幽,吐奇納秀,成為一毫無人工雕鑿的原始自然風景區。區內有發源于俄博峰的吐魯河由西北向東南流過,至三岔匯合后,經前溝匯入大通河,沿河谷修有公路直通溝內,兩岸步移景異,所象萬千。
被稱為沙漠之舟,絲綢之路使者的駝峰嶺,綠裝翠裹,巍然屹立,迎接著游客的來臨。風光無限的天窗眼更乃天下奇觀。世之罕見,在高插插云天的山壁上“洞天石扉,訇然中開”,仿佛觀察天體的放遠鏡,使我們看到那山外青山峰外峰的壯美景致。天窗眼往前,群山環繞,峭壁聳峙,壁角有藏龍洞,溪水入洞復出,婉若龍口吐珠;洞側有一巨石相對而立,稱虎探龍穴之石;抬頭仰望,天空被峭壁裁為月牙形,曰藏龍臥虎半月天。金剛峰和七夕橋中間的針葉林中,有一片特別引人注目的紅樺林,在綠色的點綴下,極為艷麗,惹人喜愛。那氣冠蒼穹,摩天頂立的玉柱,更使游人嘆為觀止。
被稱為蘭州市十大景觀之一的石壁瀉珠,又構成了一處撲朔迷離的.神話世界。瀑布高80余米,身臨其境,詩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感覺復出腦海。此外還有彌勒石、通天門,觀音寺等天然景觀20余處,豐姿多彩,各具特色。
公園地貌起伏劇烈,山勢險峻巍峨,植被的垂直分布在這里表現的淋漓盡致。頂部是豐富的草原,遼闊的牧場,時而傳來悠揚婉轉的民歌,令游人心曠神怡,盡享高原獨特風光。山腰林木矗立,五顏六色的花草爭奇斗艷,競相開放,鮮美甘甜的果實笑逐顏開,深入其中,平日牽腸掛肚的思緒和煩惱煙消云散,山腳農田覆蓋,久居鬧市的游人在這里又體會到田園風光的悠然自得。小橋流水人家,仿佛又一個世外桃園。
公園內生物種類繁多,可謂天然生物園,是學者、專家、學生考察、科研、實習和實踐的理想場所。據考證:園內有種子植物122科,1614種。其中喬木103種,灌木261種,草本1250種,盛產柳花,羊壯菌、鹿角菜、蘑菇、蕨菜等山珍。林內棲息著馬鹿、林麝、狍鹿、石羊、猞猁、鼯鼠和蘭馬雞等多種珍禽異獸,也是部分尺蛾昆蟲世界新種的模式標本產地。
甘肅景點導游詞二十篇三
宕昌縣位于甘肅省隴南地區西北部,總面積3331平方公里,全縣轄6鎮19鄉,總人口29萬。宕昌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段,境內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山青水秀,物產眾多,是一片亟待開發的寶地。
宕昌人文薈萃,景觀奇特。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繁衍;三國時,鄧艾伐蜀過境;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20xx年),羌人始建宕昌國。1935年至1936年,紅軍一、二、四三個方面軍先后兩次經過境內哈達鋪,并作出了到陜北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決策,哈達鋪被譽為紅軍長征的“加油站”。哈達鋪長征紀念館現已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宕昌境內地形特殊,表現各異,既具北國之雄奇,又有南國之秀麗,特別是官鵝溝國家森林公園,景點繁多,風光奇特,被稱為“小九寨溝”,是有名的旅游勝地。古老的宕昌國遺址、險峻的三國古棧道、聞名全國的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風景如畫的官鵝溝自然風光,加上獨特的風俗民情、多彩的民間藝術,使人文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旅游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宕昌物華天寶,資源豐富。一是生物資源富集。境內有i77萬畝森林,125萬畝草場,適宜多種植物生長,發展畜牧養殖得大獨厚。中藥材種類達692種,其中當歸、黨參、大黃、紅芪、柴胡、黃芪等名貴藥材種植達10萬畝,年產量6000萬公斤以上,素有“千年藥鄉”的美譽。著名的八馬牦牛肉、車拉高山羊、松花蛋、羊肚菌、刺龍芽、野生蕨菜、高淀粉洋芋、大紅袍花椒、大白蠶豆等農特產品量大質優,是天然的綠色食品。二是礦產資源儲量大。境內已發現金屬礦和非金屬礦16種,尤其是鉛、鋅、金、銅、銻儲量大,為優勢礦種。三是水力資源開發潛力大。境內有白龍江、岷江等大小河流10多條,水能理論蘊藏量26.29萬千瓦,現已開發4129千瓦,占可開發量的6.3%。四是基礎設施條件良好。國道212線縱貫全境,縣城距省會蘭州330公里,距隴西縣城200公里,可直達天水、成都等大中城市。省道直通周邊各縣,縣鄉道路四通八達。通訊設施完善,電力供應充足,專業農貿市場遍及城鄉。
宕昌是一個資源富縣,也是一個亟待開發的貧困山區,更是一處發展潛力巨大的開發熱土。宕昌目前雖然比較貧困,但這只是現狀,并不是未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宕昌這塊充滿生機與希望的熱土,定會成為外界客商投資生財、謀求發展的理想家園。開放的宕昌將以物產豐饒之優勢、能源通訊完善之地利、改革開放之天時、優惠互利之政策,竭誠歡迎海內外朋友來投資興業,與宕昌人民一道共創輝煌,共享收獲。
歷史地理
宕昌縣屬長江流域,位于甘肅南部、隴南地區西北部,地處青藏高原邊緣岷山山系與西秦嶺延伸部分的交錯地帶,全縣總面積3331平方公里,有耕地45萬畝,其中山地40萬畝,川地5萬畝,人均耕地1.6畝,有林地127萬畝,草山125萬畝,荒山荒坡200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9.7%。全縣轄1區6鎮25鄉,334個行政村。有兩個藏族鄉,總人口28.62萬人 ,其中農業人口27.21萬人。
宕昌歷史較為悠久,但建縣比較遲,是一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為羌族居地。三國時鄧艾伐蜀過境,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20xx年),羌族首領梁勤建立宕昌國,直到公元566年被北周所滅,歷時259年。隋初為宕州,唐天寶元年改為懷道郡,“安史之亂”后陷于吐蕃,北宋時收復置宕州。明清時由土司統治,長達561年。1935年和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三個方面軍先后兩次經過我縣哈達鋪,在哈達鋪進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動,黨中央在哈達鋪召開了重要會議,整編了紅軍,建立了地方武裝,作出到陜北建立革命根據地的重大決策。紅軍在宕昌境內建立了四十六個蘇維埃政權,3000多名宕昌兒女參加了紅軍,紅軍走后留下的隴南地下黨組織,領導隴南人民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哈達鋪不僅是紅軍去陜北的決策地和中國革命的轉折點,而且是紅軍長征的加油站。現在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被確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49年解放后,成立西固縣,縣址在舟曲,屬武都專區。1954年6月,西固縣址遷至宕昌,11月更名為宕昌縣,由岷縣、舟曲、武都三縣邊緣地帶組合而成為一個新縣。1958年4月劃歸天水專區;12月與岷縣合并,劃歸定西專區。1961年恢復宕昌縣建制,劃歸武都地區;1985年,武都地區更名為隴南地區。
宕昌地形地貌復雜,生產生活條件惡劣。具有亞熱帶、溫帶、寒帶三種氣候,縣境海拔在1138—4154米之間,平均海拔2300米,縣城海拔1748米,年均氣溫9.3℃,年均日照2085小時,降水量630.7毫米,無霜期181天。境內西北高東南低,山大溝深,海拔相對差大,地形分為山地、丘陵、河谷三大單元,氣候垂直分布明顯,地域性差異大,天地相對不合。光熱氣候資源好的河谷地區氣候溫暖,農作物可一年兩熟,但階地狹窄,河谷不寬,河流急劇下切,小規模巖漿活動頻繁,泥石流、滑坡經常發生,水土流失嚴重,生產生活環境惡劣。土地資源較好的西北部丘陵和高山地區屬寒溫帶,光熱水資源嚴重不足,作物只能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與全國相比,僅次于青藏高原,且冰雹等自然災害連年發生。
甘肅景點導游詞二十篇四
很高興能與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相聚在麥積山。我是本次旅行的導游小潘,希望我們一行游覽快樂。
麥積山地處甘肅天水東南約50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景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包括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四大景區和街亭古鎮。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在懸崖峭壁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難度之大,智慧之高,這在我國的石窟中是非常罕見的。下來,咱們就去看一看吧。
進了景區,大家現在看麥積山像什么呢?對,像一個麥垛。麥積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高80米,這里薈萃著后秦、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的塑像7200余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個洞窟里,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洛陽龍門石窟被譽為我國四大石窟。如果就藝術特色來分,敦煌側重于絢麗的壁畫,云崗、龍門著名于壯麗的石刻,而麥積山則以精美的塑像聞名于世。正如我國雕塑家劉開渠所贊美的:麥積山是“我國歷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大家步入棧道一定注意安全,不要擁擠。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憑崖而鑿的一組雕刻造像。中間一座佛,高達15米,左右兩尊菩薩侍立,喜笑顏開,迎送來往游客。這也是麥積山最大的佛像。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最壯麗的4號窟上七佛閣。7間佛龕里有42尊菩薩塑像,神態莊嚴可親,華美而不俗。
現在大家來到西崖石窟,這里以133號和127號石窟為最大。133號碑洞,是麥積山最特殊的一個洞窟。洞中不僅有許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塊石碑,有幾塊碑面密列賢動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稱“萬佛堂”。其中10號、11號、16號為眾碑之精華。127號窟更為精彩,這座雕像,不要說在麥積山,就是在世界佛教藝術中,都是稀有珍品。
麥積山的主景區我們先觀賞到這里,再次感謝大家對小潘工作的支持!歡迎大家再次光臨甘肅、光臨麥積山!
謝謝大家!
甘肅景點導游詞二十篇五
白塔山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這里是軍事要沖,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池、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峰巒,其中“白塔層巒”為蘭州八景之一。
,總建筑面積八千余平方米。這個建筑群把對稱的石階、石壁、亭臺、回廊連貫一起,上下通達,層次分明,結構嚴整,是我國古代建筑中別具風格的建筑形式。如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對立式的二臺碑廈、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飾磚雕、木雕和彩畫。
三臺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勢陡峭,古代建筑有“風林香裊”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
山頂的古建筑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閣,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據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對大元帝國疆域統一過程中,曾致書擁有實權的薩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稱黃教)。當時薩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肅蘭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蘭州修塔紀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現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為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xx年)巡撫綽奇補救增新,擴大寺址。寺名為慈恩寺。寺內白塔身為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筑圓基,高約十七米。塔的外層通抹白灰,刷白漿,故俗稱白塔。塔建成后,幾經強烈地震,仍屹立未動,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筑藝術上的智慧與才能。
白塔寺原有“鎮山三寶“: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象皮鼓傳為一印度僧人云游白塔時所贈,現在這里僅有仿制品;青銅鐘為清康熙年間鑄造,重為153.5公斤,現存寺內;枝繁葉貌的紫荊樹系后人重載。北端山頭有牡丹亭,亭內有一碑,據說原碑在湖南衡陽市北的趄嶁山上,字形怪異難辨,后人附會為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xx年),何玫摹刻于岳麓書院。蘭州此碑,系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寬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蔥郁,朝陽山、馬頭山、冠云山、環翠山峰巒層疊。濃蔭深處,有休息亭,供游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這里山高林密,是登山遠眺,避暑納涼的好地方。
甘肅景點導游詞二十篇六
各位旅客,大家好,歡迎來到遠近聞名的廬山風景名勝區觀光。我是今天為你們服務的導游,我姓馬名穎瑤,大家可以叫我“小瑤姐姐”。不過要注意衛生哦!希望能給你們帶來美好的一天!
你們看!這就是世界聞名的廬山!美麗嗎?現在就讓我來介紹介紹廬山吧!
廬山位于中國中都江西省九江市南,北瀕長江,東接鄱陽湖。山體總面積302平方公里。全山共有90座山峰,最高山峰為大漢陽峰,海拔1473.4米群峰間散布著許多壑谷巖洞,瀑布﹑溪澗。
廬山風光以“奇,秀,險,雄”聞名于世,素有“國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
廬山不但素有“國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而且還是我國的明珠之一。
廬山水氣繚繞的萬頃江湖,使廬山夏日清涼,雨水充沛。早晨,一層層濃郁的云霧覆蓋著廬山﹔一遍遍幼細的雨露灌溉著花草﹔一陣陣柔和的微風呼喚著各種小生命。青松在濃郁的云霧中,在幼細的雨露中,在柔和的微風下,挺直而生。那郁郁蔥蔥的綠葉堅硬、挺拔,就像我們的人格和意志。山間的水流又是那樣的清澈,就像我們的心靈。周圍的艷花給山間的水流織了一個樸素的花環,綠樹倒映在水流間,讓這座山披上了綠色的圍巾。就像進入了一個美麗的仙境。
既然我們來到了廬山,那旅客們,你可知道廬山古有“神仙之廬”的傳說嗎?
據說,匡俗在廬山尋道求仙的事跡,為朝廷所獲悉。于是,周天子屢次請他出山相助,匡俗其人無影無蹤。有人說他成仙去了,自然是無稽之談。后來人們美化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稱為“神仙之廬”并說廬山這一名稱就是這樣出現的。因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稱匡山,或稱匡廬。到了宋朝為了避宋太祖趙匡胤匡字的忌諱,而改稱康山。
……
那彌漫的云霧為廬山增添了許多迷人景色和神秘色彩。這就是廬山。讓我們再次向廬山個別!
甘肅景點導游詞二十篇七
麥積山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45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石窟就開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郁郁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云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在我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
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自公元384年,后來經過十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現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到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游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稱贊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眾中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后有麥積崖”的諺語。可見當時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么,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5米多,小的僅20多厘米,體現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墻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墻面的圓塑,粘貼在墻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
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愿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來。
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筑,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于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游人能順利登臨所有洞窟。麥積山石窟的造像最高大者達16米,最小者僅為10余厘米。其中第44窟造像被日本人稱為“東方的維納斯”。西秦的78窟、128窟的造像的僧衣細致地繪出了圖案。建于七十余米高的的七佛閣上塑像俊秀,過道頂上殘存的壁畫精美絕倫,其中西端頂部的.車馬行人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車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稱國內壁畫構圖之經典之作。
甘肅景點導游詞二十篇八
榆林窟又名萬佛峽,位于甘肅省瓜州縣(原安西縣)城南70公里處。洞窟開鑿在榆林河峽谷兩岸直立的東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樹成林而得名。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榆林窟是我國著名的石窟之一。從洞窟形式、表現內容和藝術風格看,與莫高窟十分相似,是莫高窟藝術系統的一個分支,歷來被國內外學者所重視。創建年代雖無文字可考,但從洞窟形式和有關題記推斷,當開創于隋唐以前。從現存壁畫風格和游人題記結銜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開鑿和繪塑,進行過大規模的興建。
現存有完整壁畫的洞窟43個,其中東崖32窟、西崖11窟。保存著彩塑272身、壁畫5650余平方米。第6窟高約25米的彌勒佛,全身金箔敷就,燦然如新、金碧輝煌,顯得極其莊嚴雄偉。第11窟的十八羅漢,神態各異,形象逼真。尤其是塑在南壁西端的啞羅漢,上身前傾,張口瞠目,欲言不能的神情,活靈活現,堪稱榆林窟彩塑的代表。
榆林窟榆林窟保存至今的彩塑共有250余身,壁畫約5000余平方米,約占莫高窟壁畫總面積的九分之一。如果說敦煌莫高窟的壁畫無論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居于全國石窟之冠,那么,榆林窟就是僅次于莫高窟的壁畫藝術寶庫。壁畫多為唐代至元代800年間的作品。
內容十分豐富,有場面宏大的巨幅經變畫,形象生動的單幅佛像畫、裝飾圖案和種類繁多的奇花異草、飛禽走獸,還有一定數量的當時社會生活、生產、科技等現實畫面。從唐到元,歷代都有佳作,其中第25窟的唐代壁畫,更是世所罕見的珍品。
洞窟形制主要有中心佛壇窟、中心塔柱窟、大像窟等三種。各類窟形均始于唐代,以后成定式沿用。但東西兩崖上層洞窟前面多有較深的甬道,且橫開連通毗鄰各窟的長穿道,不同于莫高窟。塑繪結合的彩塑內容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形式有圓塑、浮塑等。除6窟大佛殿宋代塑的高24。35米的善跏坐佛像和第5窟長13米的臥佛像各一身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為木骨泥塑。彩塑破壞較甚,所存極少。現存300余身塑像均經重妝。大多屬等身群像,一鋪三至九身不等。
初唐壁畫只存殘跡,其余4565平方米壁畫大多保存尚好,根據特點可分為中唐(吐蕃統治時期)、五代、北宋、回鶻、西夏、元六個時期。唐代洞窟有14個,保存完整的僅存第25窟。
該窟藝術價值頗高,在整個敦煌石窟中也屬于珍品。前室正壁門兩側分別繪毗琉璃天王像和毗沙門天王像。主室窟頂可見千佛殘跡。正壁中部繪盧舍那佛像和虛空藏、彌勒、地藏、文殊等八大菩薩像,北側繪釋迦行像,南側已毀。南、北兩側壁分別繪觀無量壽經變、彌勒經變。前壁門兩側繪文殊變、普賢變。
全窟壁畫構圖嚴謹、造型逼真,色彩絢麗。威武有力的天王、力士、莊嚴慈祥的菩薩,栩栩如生的昆侖奴及獅子、白象,神態生動,線條瀟灑流暢,充分體現了唐代風格和精湛技藝。尤其是“彌勒經變”中的農作、掃街、宴會、探親、寫經、剃度等描繪社會生活的畫面,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此窟細密精致而秀麗的壁畫藝術,是敦煌石窟中唐壁畫的典范。
五代、北宋時期,興建和重修洞窟23個。壁畫題材主要有經變畫、尊像畫、佛傳故事畫、佛教史跡畫、瑞像故事畫和供養人畫像等五類。其中的供養人畫像,數量較多,分為三種:
即曹氏歸義軍政權的統治者及其眷屬、大小官吏的畫像;與曹氏聯姻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統治者畫像,如于闐國王和王后,吐谷渾慕容歸盈出行圖等;特別是出現了曹氏畫院的“都勾當畫院使”、“知畫手”、“都畫匠作”、“畫匠”等的畫像,是重要的歷史資料。
西夏、元時期,共興建和重建洞窟16個、使榆林窟出現了最后的興盛局面。壁畫題材主要有經變畫、佛像畫、供養人畫像、裝飾圖案等幾類。供養人畫像中有人物和衣冠服飾迥異的黨項羌、回鶻、蒙古族貴族官吏和侍從的畫像。西夏早期壁畫藝術與宋代壁畫一脈相承,后期的第2、3、29窟與元代的第4、10窟等典型洞窟的壁畫藝術表現了三種新風格:
(1)中原繪畫風格,人物衣冠如道教神仙,線描精致流暢,變化豐富,色彩清淡典雅,這是受宋遼影響而出現的新的藝術風格。
(2)藏傳密宗風格,人物比例適度,形象有明顯的尼泊爾和印度的影響,線描圓潤秀勁,設色冷峻濃艷,具有濃厚的神秘氣氛。
(3)西夏藝術風格。人物造型和服飾具有西夏的民族特征。第2窟水月觀音圖,第3窟文殊變、普賢變、西方凈土變、千手千眼觀音變。第4窟釋迦、多寶曼茶羅、不空絹索曼茶羅等是代表這個時期高度藝術水平的作品。
甘肅景點導游詞二十篇九
榆林窟,俗稱萬佛峽,位于安西縣城西南75公里的榆林河(亦名踏實河)畔,現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個,分布在榆林河東、西兩岸的懸崖峭壁上,東崖31個、西崖11個、壁畫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無幾,現存彩塑多為后代重修或重塑。
作為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其內容、藝術風格以及彩塑、壁畫的制作等方面,都與莫高窟有著密切的聯系或相同之處,但在許多方面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并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現存最早的洞窟,建于初唐的17、28、39窟,雖然都是中心柱窟,但與莫高窟北魏時期盛行的中心塔柱窟有著明顯的不同。
唐前期第6窟23米高的大佛窟的型制與莫高窟的大佛窟也不盡相同,顯示了榆林窟初創時期的個性特征。唐中期的第25窟是一個顯密結合的大乘凈土窟、壁畫保存得非常完好,技藝精湛、藝術手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莫高窟此時期洞窟中尚無可以與之相比的作品。榆林窟西夏、元時期的洞窟尤為精彩。西夏第3窟的千手千眼觀音手中所持物件多達140件,其中有冶鐵、釀酒、鏟、鋸、雙尾船等,還首次出現了拉弦樂器的鼻祖胡琴。文殊、普賢經變中的山水畫一改以往背境裝飾的陪襯作用而具有了明顯的獨立性、畫面所氣勢磅礴、意境深遠,是十分罕見的古代山水壁畫精品。西夏第2窟的水月觀音線描精致、設色富麗、意境高雅,令人賞心悅目、遐思神往。
元代第4窟藏密曼荼羅和多種度母、觀音、文殊、普賢均以外來技法繪制、造型嚴謹,準確,色彩對比強烈、氣氛神秘。特別是榆林窟和所屬的東千佛明顯繪制的6幅玄奘取經圖,十分珍貴。除此之外,榆林窟西夏、元時期的供養人畫像和裝飾圖案也有十分明顯的民族特征。裝飾圖案除流行的花草、鳥獸、幾何型外,還有以"天""王"等字變化成的圖案,極富創意。
(玉門關歷史導游詞·蘭州導游詞·伏羲廟導游詞·嘉峪關關城導游詞)
總之,榆林窟具有自身獨特的藝術體系。特別是五代以后,莫高窟藝術呈顯出明顯的衰落趨勢,而榆林窟無論從內容、繪畫風格,還是藝術水準方面,都顯示出其時代特征和獨到的藝術魅力,從而更加充實了這座寶庫的。
甘肅景點導游詞二十篇十
榆林窟,俗稱萬佛峽,位于安西縣城西南75公里的榆林河(亦名踏實河)畔,現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個,分布在榆林河東、西兩岸的懸崖峭壁上,東崖31個、西崖11個、壁畫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無幾,現存彩塑多為后代重修或重塑。
作為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其內容、藝術風格以及彩塑、壁畫的制作等方面,都與莫高窟有著密切的聯系或相同之處,但在許多方面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并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現存最早的洞窟,建于初唐的17、28、39窟,雖然都是中心柱窟,但與莫高窟北魏時期盛行的中心塔柱窟有著明顯的不同。
唐前期第6窟23米高的大佛窟的型制與莫高窟的大佛窟也不盡相同,顯示了榆林窟初創時期的個性特征。唐中期的第25窟是一個顯密結合的大乘凈土窟、壁畫保存得非常完好,技藝精湛、藝術手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莫高窟此時期洞窟中尚無可以與之相比的作品。榆林窟西夏、元時期的洞窟尤為精彩。
西夏第3窟的千手千眼觀音手中所持物件多達140件,其中有冶鐵、釀酒、鏟、鋸、雙尾船等,還首次出現了拉弦樂器的鼻祖胡琴。文殊、普賢經變中的山水畫一改以往背境裝飾的陪襯作用而具有了明顯的獨立性、畫面所氣勢磅礴、意境深遠,是十分罕見的古代山水壁畫精品。西夏第2窟的水月觀音線描精致、設色富麗、意境高雅,令人賞心悅目、遐思神往。
元代第4窟藏密曼荼羅和多種度母、觀音、文殊、普賢均以外來技法繪制、造型嚴謹,準確,色彩對比強烈、氣氛神秘。特別是榆林窟和所屬的東千佛明顯繪制的6幅玄奘取經圖,十分珍貴。除此之外,榆林窟西夏、元時期的供養人畫像和裝飾圖案也有十分明顯的民族特征。裝飾圖案除流行的花草、鳥獸、幾何型外,還有以"天""王"等字變化成的圖案,極富創意。
總之,榆林窟具有自身獨特的藝術體系。特別是五代以后,莫高窟藝術呈顯出明顯的衰落趨勢,而榆林窟無論從內容、繪畫風格,還是藝術水準方面,都顯示出其時代特征和獨到的藝術魅力,從而更加充實了這座寶庫的。
1961年,榆林窟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歸敦煌文物研究所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