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四年級秋天手抄報四年級秋天的美景畫實用篇一
我第一次來到了江南。
雖然我來也匆匆,去又忙忙,
但你的美麗卻一千倍地超過了我的想象。
望著你那花團錦繡的城市,
最美麗的畫卷都失去了顏色;
漫步在風光明媚的水鄉,
就是傳誦千古的絕吟也顯得蒼白。
你的美麗使我感到羞愧:
詞囊里竟找不到一個形容你的詞藻。
人們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天堂只不過是人們按照你的模樣編織的幻想。
我知道秋日里還不能顯出你的神奇美妙,
我見到的也只是你那千里花香中的一棵草。
可是,我就要回去了,
我就要帶著這片草葉回去了。
我要把這片草葉帶到沙漠上,
我要把這片草葉帶回我的家鄉。
我要把它種在戈壁灘上,
我還要對我的鄉親們這樣講:
“用我們的汗水灌澆它吧,
讓我們的大戈壁也變得像江南一樣!”
四年級秋天手抄報四年級秋天的美景畫實用篇二
秋天很美,美在于清澈,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小溪唱著歌、跳著舞,緩緩流過。
秋天沒有故事,他想。然后他看了一眼鏡中的自己。
鏡中的那張臉依舊年輕和英俊。他摸了摸下巴,干干凈凈的。然后笑了笑,出門。
其實他知道,自己的開朗的笑容背后有的是焦慮和對這一次相見的不確定。
她打來電話。半年沒見了,她聽到他的聲音有些遲疑,像是在回憶他的樣子和辨別他的變化。喂,我要去杭州。。。經過你的那個城市,我想見見你。。。雖然只有三分鐘,見一面也是好的。。。
他在電話這邊,只是輕輕的嗯了一聲,算是答應。
4:50分,他出現在火車站的候車大廳里。
月臺上,秋風襲著他的身體。
他努力讓自己看起來精神一點。工作到兩點多,四點鐘就起來,人顯的多少有點頹廢。
五點零四分到了,還沒看見火車的車燈,他不禁又有些焦慮起來,怕自己站錯月臺,錯過這次有可能是最后的`一次的見面。秋風中,他開始神經質的來回走動,象一只籠子中的獸。
又過了兩分鐘。他本來很平靜的臉上開始有了各種各樣的表情,從這點看,他在回憶什么和期待什么。
終于,遠遠的看見了明亮的車燈。
當有節奏的火車行駛的聲音傳到耳朵里的時候,他的身體開始戰抖起來,有如那片秋風中的黃葉。是緊張?是激動?是害怕?他不知道。只是在心里不斷的背著自己早已想好要和她說的話。
火車停了下來。他開始向她所在的車廂跑去,矯捷的如同一只奔跑的野兔。
她走了下來。臉上帶著燦爛的笑,和半年前一樣。
他笑了,用盡全身力氣的笑。然后是緊緊的擁抱。仿佛是一輩子的時間。
她想吻他。他微笑著拒絕了她。因為,他不想在午夜時自己孤獨的回味。
三分鐘就在擁抱中過去了。當火車開動的時候,他看見她將臉緊緊的貼在車窗上看著他。
他想隨著火車奔跑,為了能多看她一眼。可是,腿象灌了鉛一樣沉重,只能無助的看著火車轟隆隆的消失在眼前。直到眼前一片寂靜。
眼淚終于流了下來。
其實,秋天沒有故事。
四年級秋天手抄報四年級秋天的美景畫實用篇三
科普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讓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向普通大眾介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一起來看看科普的手抄報,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本學期開學不久時,科學課老師給我們上了一堂非常有趣的科學課。
我決定去看看其他同學是怎么做的。我觀察了一小會,突然發現,原來是我自己連接點連錯了。找到小燈泡不亮的原因后,我又重新做實驗,這一次小燈泡亮了,我高興極了。接著,我又試著往電池上加一節電池,這時小燈泡變得更亮了。班上有同學也在嘗試著往電池上加電池,1節、2節……,結果加到第3節電池不久,意外發生了,小燈泡冒出一股藍煙,隨之飄來一小股焦臭味,閃爍幾下后,就再也不亮了!——小燈泡燒壞了,我們有點小小的緊張。這時,老師走過來告訴我們,這個小燈泡只能承受大概3伏的電壓,而一號電池每個電壓是1.5伏,3節一號電池串聯在一起,電壓為4.5伏,電池電壓超過了小燈泡能承受的范圍,所以小燈泡就會燒壞。
科學課讓我們通過親手實驗來明白生活中一些我們不明白的科學現象,讓我們學到新的科學與生活知識,并且還能鍛煉我們的動手動腦能力,真是兩全其美,科學課真有趣!
前幾天媽媽帶我去超市購物,我們買了飲料、零食,還有一袋雞蛋,在回家的路上媽媽讓我提著雞蛋,由于雞蛋太重,我就用一只手把雞蛋提起來,另一只手從下面托著。不一會到了家,媽媽問我雞蛋有沒有碎,我看了看雞蛋說:“中間的雞蛋碎了不少。”在路上我也沒有摔跤啊,怎么雞蛋就碎了呢?于是我去問媽媽。媽媽反問我:“雞蛋是什么形狀的?”“是橢圓形的。”我答道。我問媽媽:“這個和雞蛋破碎有什么關系?”媽媽讓我拿兩個雞蛋把它們拼在一起,我拼了好長時間卻怎么也拼不成功,最多也只能讓兩個雞蛋的蛋殼挨在一起,我問媽媽這是什么意思,媽媽指著那兩個雞蛋的接觸點說:“雞蛋破碎的關鍵就在這個接觸點。”媽媽見我似懂非懂說:“雞蛋的接觸點有很多,雞蛋與雞蛋之間的接觸面積卻很小,雖然接觸面積很小,但承受的力卻很大,所以雞蛋就破碎了。隨后媽媽又讓我把一個雞蛋放在桌子上,讓我用筆尖來扎,沒用多大力氣就被扎穿了。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有許多的科學道理,等著我們去探索、學習!
有了明確的公認的定義,才容易知道論述的基礎,才容易得到一致的結論。
講述自己的論據和結論,讓讀者自行驗證此結論是可重復的規律(科學)的過程,被稱為科普。
迷信是不希望聽者去驗證,只希望聽者接受講述觀點的傳播形式。
不經驗證的接受方式,也是迷信。
對沒有能力理解或驗證的人講科學,應該叫啟蒙教育,多用于在兒童還不知道基本科學驗證方法的時候,講述科學知識。這不適用于理論交鋒之時,此時主要講證據。學校的教材,才是經得起推敲和實驗證明的標準的科普讀物。
由此定義出發,象時間簡史一類,沒有嚴格推理過程,盲目把一些“科學家”結論推給大眾的做法,不是科普,最多算做啟蒙,也就是給不知道相對論,或不理解相對論的人看的,而科普讀物,要象教材那樣,對每一個實驗論據,都要講清前提條件,預計結果,實驗結果,這才能讓讀者去驗證。
我們學校的教材是最常見的科普讀物。用這個科普的定義,才是可驗證,可重復的科學定義。“科學家”是沒有嚴格定義的,科普讀物也不需要科學家去寫!
有人這樣定義科普:“科學技術普及,是指采用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推廣科學技術應用的活動。”愛因斯坦就用這種方法“普及”他的相對論:“一個人坐在火爐旁五分鐘,他感覺象過了一個小時;一個男人與他喜歡的姑娘聊天,一個小時,他感覺過了五分鐘。所以說時間是相對的。”確實采用了公眾易于理解的說法,但這是錯誤的!科學是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科學定義的時間,就是相對時間,否則就不是科學時間。科學精神,就是質疑一切的態度,不論話是誰說的,只有不出現例外情況,我們才承認它是科學的。這個定義,剛好與我定義的啟蒙相近。參見百科詞條:啟蒙、啟蒙教育。
中國的大型科普活動包括科技周、大型科普展覽、科技下鄉等。
科技活動周是中國重要的科普活動之一。2003年雖然遭受sars疫情影響,但全國科技周活動仍如期在網上進行。主題是“依靠科學,戰勝非典”。
國家科技周的活動內容非常豐富,全國各省市有關科普活動的機構都采取行動來宣傳科技,促進公眾與科學的對話。每年的科技周國家科普聯席會議都通過協商形成一個主題,圍繞該主題各部門再來舉辦各種形式的科普活動。
主題為“科技以人為本,全面建設小康”的`2004年全國科技活動周于5月15-21日在全國展開。2004年的全國科技活動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重點宣傳科學發展觀、強調科技為“三農”(農業、農村、農民)服務、關注未成年人科普教育。主要的活動包括在北京舉辦“科技以人為本,全面建設小康”的大型主題展覽及大型科技游園會、在河北西柏坡舉辦“科技富民”大型科普活動、在黑龍江舉行“振興東北,服務三農,科技列車龍江行”大型活動等。
科技周、科技月等綜合性科普活動雖然時間短暫,但影響卻非常廣泛。通過定期舉辦大型科普活動,調動了科技人員進行科學傳播的積極性,推動了公眾對科技的學習和理解,擴大了社會影響。
同時,配合重大國際和國內節日,國家各科普有關單位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如國際氣象日、世界衛生日、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國際博物館日、全國植樹節、國家節能宣傳周等,各有關單位根據節日的情況,通過報紙、電臺、電視、互聯網等宣傳輿論工具,以科普知識競賽、演講或大型文藝演出的方式來宣傳相應的科學知識。
面向農村的科普活動則更加強調實用技術的傳播。自1996年以來,各地在每年的春冬季節廣泛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先后組織了1000多萬科技人員下鄉,幫助農村干部群眾提高文化科技素質。
在這些活動中,都穿插著科普講座。據統計,僅在2002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系統就舉辦講座近9萬次,參加人數達到300多萬人次。
“科普大篷車”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根據中國科普工作發展要求而研制生產的,目的在于向偏遠地區開展科學技術普及宣傳、科學技術咨詢,舉辦科普展覽。
科普大篷車具有車載科學技術普及展品展示教育、展板宣傳教育、科學技術影視片播放教育、贈送科學技術普及資料書籍、流動科學技術普及宣傳舞臺等五項功能,被譽為“流動的科學技術館”。
科普大篷車于2001年1月投入使用,在中國中西部地區廣大農村開展了大量科普活動,受到了農村居民的熱烈歡迎。2002年,“科普大篷車”在全國17個省、市、區行駛,在各地舉辦了約10萬場科普報告和講座,聽眾數千萬人次。
2002年,中國又推出了面向西部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的“科普列車”,主要開展科普展覽、報告會、講座、農業技術咨詢、醫療技術培訓、致富經驗傳授、科普電影放映等活動。
2002年5月以“傳播科學文明,服務老區人民”為主題的科普列車從北京出發,沿京九(北京—香港九龍)鐵路在河北、河南、湖北、江西四省的14個縣市開展宣傳服務活動。2002年10月,以“傳播科學文明,促進西部開發”為主題的科普列車則從北京駛向西北,為內蒙古、寧夏、甘肅等3個省、區鐵路沿線9個縣(旗、市)的各族人民提供服務。所到之處,廣受歡迎。
四年級秋天手抄報四年級秋天的美景畫實用篇四
已經十二月了,樹上的葉子早已枯黃,但竟還有大半都掛在枝頭。
夜幕下,昏昏的街燈中,看到的竟是一樹金黃的燦爛,那一瞬間,我呆住了。
看著那童話一樣的金樹,嘩嘩的拍動著他的枝葉,我竟有了一種要落淚的感動。
概夫秋之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 ……
其氣凜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
顧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奮發。
聽著秋聲,看著葉子一片片落下,是一場場的別離,也是生命的枯竭與消逝。凄涼,不舍與無奈總是揮之不去的縈繞在我的心頭。我欣賞秋天的風高云淡。我沉醉于她的清雅脫俗,但同時也總是不可避免的陷入凄然的情緒中去。
而今天,這種燦爛,忽然給了我一種堅強的感覺。
那棵樹,一個人,執著的近乎固執的站在那里,帶著滿枝的金色,堅強的在風中挺立。
原來,秋天也是剛強。是堅持,也是忍耐。
秋雨打著她們的臉。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壓著大地。
已經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無際的林木都已光禿,老樹陰郁地
站著,讓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皺紋。無情的秋天剝下了它們美
麗的衣裳,它們只好枯禿地站在那里。
秋天帶著落葉的聲音來了,早晨像露珠一樣新鮮。天空發出柔
和的光輝,澄清又縹緲,使人想聽見一陣高飛的云雀的歌唱,正
如望著碧海想著見一片白帆。夕陽是時間的翅膀,當它飛遁時有
一剎那極其絢爛的展開。于是薄暮。
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無際的平靜的碧海;強烈的白光在空
中跳動著,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腳下片片的高粱時時搖曳著
豐滿的穗頭,好似波動著的紅水;而衰黃了的葉片卻給田野著上
了凋敝的顏色。
四年級秋天手抄報四年級秋天的美景畫實用篇五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秋夜曲》【唐】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子夜秋歌》【唐】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唐】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秋登蘭山寄張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登高》【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中秋月》【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四年級秋天手抄報四年級秋天的美景畫實用篇六
(1)、四則混合運算的規律:
①在有括號的'算式里,先算 ,再算 。
②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時,先算 ,再算 。
③在沒有括號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順序計算。
(2)、有關0的運算:
①任何數與0相乘,都得 ;
②0除以一個非0的數,得 ;
③任何數與0相加,都是 ;
④一個數減去0,得 ;
7.83+1.67= 6.12-3.58=
80×64= 1435÷35=
2、某商店上午賣出童鞋18雙,下午又賣出童鞋23雙。下午比上午多收入425元,每雙童鞋多少元?(5分)
3、學校新買了23套桌椅,一張桌子68元,一把椅子32元,共花了多少元?(請用兩種方法解答。)(6分)
① 如果小紅和媽媽游黃山,帶3000元去旅行社交錢,夠嗎?
②小明一家三口人游杭州共需多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