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們家風故事我們家風家訓內容篇一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文明狀況不僅是社會文明的縮影,而且可以影響和改變社會風氣,營造社會新風尚。所以,良好家風的構建與傳承不是小事私事,好的家風利家利民利國,相反則害己害人害社會。
良好的家風是優良品質在家庭中的積淀和傳承,是家庭留給每個成員的寶貴精神財富,古有仁智禮義信,今有勤孝謙和思,良好家風因背景各異,也各有千秋:或仁愛寬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鄰里友愛;或克勤克儉,常懷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之念,靠勤奮興家聚業,講節約精打細算;或本分做人,不為富動,盡職敬事,誠信待人。以上種種,在無形中影響著家人,讓子女終身受益,其價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良好家風的形成決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的熏陶與積淀,應該加強教育,反復訓練,注重養成,成為每個成員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一則要有意識的去培育養成。要明白代代相傳的不僅是家財和地位,更應該有內涵和精神。把老一輩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風接續下來、傳遞下去,是造福當代、惠及后人的大事,接力棒在手,我自有責任,讓良好家風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二則要在家庭中營造崇尚學習的氣氛。古人講,“非學無以明志,非學無以廣才”,知書才能明禮,學習就能升華。要讓家里多一分書香氣,茶余飯后,看看書,讀讀報,談天論事,讓家人從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啟迪。當然,家庭的學習不同于組織,不需要有計劃的開展什么活動,但培養家人的讀書情趣,在悠靜的家庭環境里暢游書海,總能給人心情恬淡的意境,使人有所收獲,有所感悟。
三則長者要做好傳與帶。家長是塑造孩子的無形力量,耳濡目染影響著孩子世界觀的形成,你的穿戴、舉止、觀點、接人待物等,無不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上行下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樣的道德應當人人都明白。
四則要創造和諧文明的家庭環境。居家里外,干凈、明亮、整潔、有序。去朋友家串門,有的家庭還很注意家風家教文化,懸掛著激勵感人的家訓格言,如“積金積玉不如積書教子,寬天寬地莫若寬以待人”、“敦行致遠,吃虧是福”、“家和萬事興”等等,讓人置身其中,產生良好的心理狀態,一種清新雅致的感受油然而生。
好家風就是一所好學校,其教育的方式就滲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觸里,諄諄誘導,親切教誨,熱情鼓勵,嚴格要求,無不影響著家庭的每個成員,并且影響到鄰里和社會。讓大家都來關注家庭文明建設,給社會留下一片和諧、一片溫馨。
我們家風故事我們家風家訓內容篇二
一時半會我還真答不上來。
回到家,我問了一下八十一歲的老母親。“我們的家風是什么?”“不知道。”“那您以前是怎么教我做人做事的?”“做人要誠實,有愛心,做人要講良心呀。”也許,這一句簡短的話語,就是我的家風吧。她伴隨著我一年又一年,一程又一程。幾十年過去了,依然那么親切,那么溫暖。
那一年,我九歲。剛上小學二年級。一天下午,我趁著四周無人,偷偷地溜進老師房間,拿走了老師一支精美的鋼筆。我一路小跑回到家。因為太激動,一不小心將鋼筆直接掉在了母親的跟前。母親說“誰的?”“借的。”“借誰的?”“同學的。”母親彎腰撿起那支鋼筆輕輕地放在我的手上說“拿回去吧,不是自己的東西我們不要,做人要誠實,以后有錢了母親給你買一支。”第二天,我悄悄地將鋼筆放回了原處。事后,我問母親,“你怎么知道那支鋼筆不是借來的?”母親說“這么珍貴的鋼筆我們全村都沒有,只有老師才有。”“那你為什么不打我呢?”“打你干啥,還回去就好了,誰都有犯糊涂的時候。”四十多年來,母親就是用這種豁達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
后來,我的父親因病去上班時,一腳踩空,掉進了上猶江里。十里八村聞訊趕來的鄉親,擠滿了河的兩岸,足足有好幾百人。那時,正是農忙時節。但大家都自發地放下農活,放棄休息時間前來幫忙。經過大家三天三夜的不停打撈,終于在離落水地五華里的'地方拉起了我的父親。但他的腳已斷了一只。事后,我問母親“為啥這么多人來幫助父親?”母親說,“因為他有愛心。”后來,我從旁人口中得知,原因是我的父親在石灰窯下上班時,經常免費提供飯菜、茶水、自己種的瓜果幫助那些挑石灰和砍柴的人。所以,他們知道我的父親受難后,都自發地前來幫忙。
父親走后,瘦弱的母親為了養活我五兄妹,白天忙于掙工分,晚上又忙著蒸酒、磨豆腐、炸米果賣。一家人跌跌撞撞地熬著日子。雖然那時清苦,但只要有母親在,溫暖就在。也許是因為父親的緣故,每當家里有困難時,左鄰右舍、叔叔伯伯們都會伸出援助之手,幫我們一把。
回想過去的日子,我遇到的貴人很多。他們都是在我最無助、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拉上我一把,使我渡過了難關。面對今天的幸福生活,我的老母親依然不忘在我耳邊嘮叨,“做人要講良心,你要經常去看一看以前幫助過你的人。”是的,假如我們都能經常回去看看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又能憑自己的良心做事,誠實做人,加上又有愛心,我想,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社會一定會更加溫暖、更加美好。
我們家風故事我們家風家訓內容篇三
陰歷2月12日,父親的爺爺奶奶去逝了,老爺爺是中午11時多去逝的,老奶奶是中午12時多去逝的。其時,老爺爺88歲,老奶奶90歲,如果用天干地支計時,兩位老人是在同年同月同日同時辰去逝的。聽爺爺講,老爺爺老奶奶身體一直很好,去逝前5天二人還曾去趕集購買生活用品,直到去逝前3天才病倒需要子女照顧。老爺爺咽氣后,老奶奶躺在他身邊,聽到家人哭泣,用手摸了摸老爺爺,說“我也走吧,就不拖累孩子了”,說完不多時就咽了氣。應當說老爺爺老奶奶是無疾善終,用當時農村的說法是喜喪。
老爺爺老奶奶兩人結婚后共同生活了72年,一直在山區農村生活,期間將3子2女撫育成人,受條件所限,生活十分清苦。他們沒有上過學,不懂得什么大道理,也不懂得什么養生,最大的特點是樂善好施。村里有來討飯的殘疾人,經常住到老爺爺老奶奶家里,有時一住就是好幾天,老爺爺老奶奶不嫌臟不嫌累,為他們供湯供水,洗衣做飯,毫無怨言。有位姓李的盲人住的時間長了,拜了老奶奶做干娘,在老奶奶80歲高齡的時候還曾帶他到30多里外的沂山去燒香。老人過世后,那位姓李的盲人又來到老奶奶家,當鄰居告訴他老人過世的消息后,他失聲痛哭,托別人買來物品祭奠后才肯離去。老爺爺老奶奶的事情在當地被許多人傳頌,甚至影響了一些人的觀念。三叔有一次騎摩托車過村前路口時,差點與從坡上下來經過路口的車輛相撞,情形非常驚險,三叔當時嚇得很長時間沒有緩過神來,旁邊看見這一情形的人說,看來你奶奶沒有行差了好!
受父母影響,爺爺也時時處處以助人為樂。爺爺會理發,寫得一手好字,他年輕時,每到臘月里,便幫人理發,寫春聯,有時連覺都睡不成,但爺爺樂此不倦。爺爺走在路上,看見路上石頭或磚瓦等影響走路的東西,都是彎腰撿起或用腳踢到路邊,以免影響他人行路。見到有人需要幫助,爺爺總是力所能及的相幫,八十代初期,爺爺家蓋房,到集上去買菜,在路邊看到一個小男孩在哭泣,經過仔細詢問,得知小男孩跟同伴出來玩,與同伴走散了回不了家,因年齡小也說不出是哪個村的。爺爺顧不上買菜,帶上小男孩一路打聽,走了很遠的路,才找到了小男孩所在的村莊,把小男孩送給了他的奶奶。后來小男孩的父親打聽到了爺爺家,便找上門來道謝,兩家自此走動起來,相交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父親九十年代學校畢業參加工作時,工作已經很難找,還是小男孩的父親費盡周折托人幫忙聯系的工作。
爺爺今年73歲,在他們那一代人中,算是讀書人,從師范學校畢業后當過8年老師,后因時代影響,沒有繼續教書,也沒有成為公職人員,應該說非常遺憾。但令人欣慰的是,老人家至今身板硬朗,精神矍鑠,看起來也就50來歲。養育的三個兒子也都已成家立業,且都非常孝順,讓他晚年衣食無憂。他在總結老爺爺老奶奶的一生后,結合自己親身經歷,提出“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家訓,不但自己身體力行,也經常用這句話來教育我們。
父親小時候學習非常刻苦,初中畢業后考取了縣里的重點高中,因還有兩個弟弟要上學,爺爺征求他意見,讓他考中專,他便聽從爺爺的安排,考了初中中專。所幸父親學習非常用心,在上中專時便參加自學考試,在中專還沒畢業時已經取得了大專學歷,參加工作后考取了律師資格,后又通過公務員錄用考試成了一名國家公務員。十多年前,父親伯伯家的妹妹也就是我的一位叔伯姑姑,在外打工時發生了工傷事故得不到賠償。姑姑傷勢非常嚴重,頭部受傷昏迷不醒,吃飯都需要從鼻子里灌流食。打工的廠里不認可是工傷,一點錢不賠,治療費也不出,姑姑家已經拿不出錢治病。父親跟母親商量后,一邊出錢幫姑姑治病,一邊幫她打官司。那時侯,父母每月能有三千元左右的收入,還房貸一千元,生活費一千元,給姑姑治病一千元,打官司花費的一些錢有時還要向別人借。姑姑經過近兩年的'治療,最終沒能醒過來;官司打了近四年,最終打贏了,為姑姑贏得了公正,使姑姑年邁的母親和年幼的女兒生活有了保障,父母為姑姑花的錢也收了回來。雖然此前父親經常對母親說,這官司打贏后咱花的錢是要還回來的,可官司能不能打贏,父親心里也沒底。單位的領導和同事得知后,對父親的行為給予充分贊賞和肯定,此后連續多年父親在年度考核時都被評為了優秀等次。
父親讀過一些國學經典,經常在我面前提及做人要“仁義禮智信、忠孝悌廉儉、溫良謙恭讓”,而且不僅要獨善其身,更要兼濟天下,要有“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勞出山林”的濟世情懷。還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總結出“忠孝、勤儉、寬恕、清廉、助人”的左右銘,讓我熟記。按照他的觀點,一個人,如果能自覺做到這幾點,即便是布衣足可傲王侯;即便他目前身處低微,也必不會久居人下;即便他一生不得志,其后也必有達人。
對于爺爺和父親的家訓,我經過認真分析,認為非常有道理:一個人,不應該只為自己活著,他心中裝的人越多,他的成就也就越大!因此對于樂于助人的家風,我十分愿意承襲。但作為一名在校學生,空談是無用的,我惟有勤奮學習,提高自己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服務的本領,才能更好地繼承家風、發揚家風。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讓我從現在開始,奮發圖強,只爭朝夕,爭取更好地成績,以更好地幫助他人!
我們家風故事我們家風家訓內容篇四
說起家風家訓,我可是有很多的關于它的故事。它們和現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比他們嚴厲得多。
在我還上幼兒園的時候,爸爸就已經為我們制定好了家訓。一共分為五條:1、不許說臟話;2、要勤儉節約;3、全家人要和睦相處;4、自己的事情自己做;5、人人平等。家風是尊敬長輩。我們都嚴格按照這個生活。
但是,我也觸犯了一些家規,我得到了嚴厲的懲罰。那一次,我早上起來,匆匆洗漱過后,竟然忘記了關掉水龍頭,水一直流到了中午,爸爸回來后,非常憤怒,把我按在床上死揍了一頓,并且讓我不能再犯。
還有一次,我將一些用不到的鉛筆,扔到了火里,這一幕,被爸爸看見了。我又被揍了一頓,但我不服,和爸爸吵了起來,我又觸犯了一條,直接被禁足了。過后,我非常后悔,后悔自己的沖動,不但挨了揍,還不能出門。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改觸犯過家規。
直到今天,我們家還保留著這個規矩,但是,不知為什么,我總想挑戰一下。在吃飯的時候,爸爸媽媽正在談事情,我覺得機會來了,直接插嘴,還不小心說了臟話。我以為我會受到最嚴厲的懲罰,我的心撲通撲通地跳,但出乎無意料的是,我受到的只是言語教育,看來家規是會隨著我的年齡而減輕的,不過這是要我自覺遵守,我決定,從今以后,不管我身在何處,我都要嚴格遵守家訓。
雖然家規令我吃盡了苦頭,但是我知道,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好。我一定不會辜負爸爸媽媽對我的期望的`。
我們家風故事我們家風家訓內容篇五
正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縱觀前人,家風家訓可謂是民之本,國之福啊。大多數人的.家里都有一套家規家訓,我家也不例外。客廳中間掛著許多家規。
幾兩天過去了,考試前的最后一天到了。我回到家,翻起了課本,發現有許多知識點我還很陌生,這時我便開始焦躁不安起來了。我懊悔地望著天花板,開始了臨時抱佛腳。讀著讀著,我的眼皮開始打起架來,我揉揉眼,倍兒想跳到床上入眠,但還是克制住了。突然,爸爸走了進來,驚奇地問道:“怎么還沒睡?”我支支吾吾地回答道:”復習……準備明天的考試……”爸爸眉頭一鄒,說到:“早干嘛去了!”于是他拿來一把椅子,開始念叨了:“做事情之前,要做足準備,未雨綢繆,不要臨時抱佛腳,搞得手忙腳亂的!知道嗎?”我也只是像應聲蟲似的應了一聲。
聽爸爸說,這便是我們家的家訓期中一條了。就是“在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做好最充足的準備,不要等到事情將至,才知事情之重,不知所措,而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事半功倍,讓成功觸即而得。”聽后我仍對此不屑一顧,只認為是前人的一些封建思想,在現代社會已經逐漸成為歷史,不可實用。爸爸看到我不屑的眼神,又跟我講了一個故事。他說:“毛主席曾經說過,不打無準備的仗,若要打勝仗,必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所以,你明白事情的準備是有多么重要!倘若士兵們只在要打仗即將來臨之時,才努力的訓練,你認為這來得及嗎?能打勝仗嗎?國家又能安寧嗎?”這番話讓我感觸頗深,原來這個小小的問題竟能關乎到國家的命運。這個先人總結出來的道理,確實讓我受益無窮啊!
再次走到掛在墻上的家訓旁,我輕輕地撫摸著,此時,凝聚著祖先們教育的結晶,人生的感悟。我義正詞嚴地告訴自己:“要永遠銘記這些家訓,并像祖輩們一樣將它們傳承下去!讓后輩和我一樣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