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銀河帝國讀書心得篇一
我對科普書籍一直很感興趣,湊巧老師讓我們閱讀一本科普讀物,讓我興奮不已。像劉慈欣、保羅·巴奇加盧皮的作品早已熟悉不過,讀了許多科幻小說,偶然發現了一部科幻小說——阿西莫夫《銀河帝國·基地》,立刻吊起了我的胃口,如餓虎撲食般地讀了起來。
哈里·謝頓出生于繁華的銀河帝國。他是一名數學家,預測出銀河帝國將在三個世紀后完全滅亡且準確度為98。4%!可公共安全委員卻認為哈利·謝頓在詛咒銀河帝國,便將他流放于端點星。謝頓早已以百科全書編書招來十萬名數學家,以端點星為基礎,開始了拯救銀河帝國的實驗。在基地即將破裂時,塞佛·哈定建立了宗教,使人們相信基地,崛起基地。侯伯·馬洛幫助基地擴張并給予基地經濟資源。在他們的努力下,銀河帝國終于有所好轉。
這三位的人物形象鮮明的樹立在我的面前,他們都有擔當,敢于嘗試,為了后人造福。正是因為這樣,他們最后才能成為領頭人,一直改變銀河帝國的未來。
前幾天,我做奧數題,怎么做也做不出答案,最后我一氣之下把筆扔了,不再理會那道題,現在想想,我沒有從其他角度去想想,并且不堅持著一直鉆研它,怎么可能會做出來這道題呢?于是我靜下心來又仔細想了好久,最后居然做了出來并且完全正確,我高興壞了!
艾薩克·阿西莫夫寫出的《銀河帝國:基地》僅僅只是講述了一件銀河帝國由富到衰的故事嗎?它不僅反映出科技與數學漸漸的發達、進步,同時還告訴我只有你敢于嘗試,堅持不懈地努力做、爭取,就會有反轉,甚至是成功!
銀河帝國讀書心得篇二
躺在菲律賓的海邊,仰望著故鄉所沒有的星空,我不禁又想到剛剛讀完的基地七部曲,心中又充滿了對群星的敬畏和無限的遐想。
誕生于1947年的基地系列,作為一部科幻作品,在其科技感方面必然對于當今的讀者來說是有所欠缺的,但作者阿西莫夫給我們所描繪的“未來”卻也不得不說是別具一格的。
不同于很多主流科幻小說,基地系列的背景雖然也在我們所居住的銀河系,但其主要的故事線卻不在地球展開——直到第七部,所有的線索才最終引向這個共同的起源——而是在一個紛繁復雜的,以超級鋼鐵行星“川坨”為核心的銀河大舞臺上展開。另外一點不同,則是在千千萬萬行星上的生物沒有什么奇形怪狀的所謂外星生物,而都是我們熟悉的面孔(這一點在后面還會提到)。
作為一篇被人公認為非常優異的文學作品,基地系列顯然也沒有只描繪令人炫目的新穎設定和元素,而是以科幻為表,實際上則探討的還是人性的真諦與社會的構成。基地1—2部曲描繪了在銀河系中統一的政權——銀河帝國——崩潰后,保存了文明種子的第一基地利用其先進的科技,在心理史學(預測未來的數學學科)的指引下逐漸繁榮昌盛,突出了在一個政體中“科技”,“宗教”,“經濟”等軟實力的重要性,描繪了一個個傳奇人物。第3部中,似乎絕對正確的未來預測卻出現了偏差,一個在數學統計學上無法計算到的變數,有強大心靈控制能力的敵人,征服了第一基地,最終被第二基地的'精神力量征服。
這部在情節上,讓讀者脫離了原有的“雖然形式很艱難,但這都是計劃的一部分”的思維框架,讓書中人物——也包括讀者——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恰好證明了沒有什么是決對恒定的,同時又在隱隱之中傳遞出了精神意志的重要性,將科幻作品升華了一個層次。第四,第五部則主要描述了在銀河帝國末期,心理史學創造出的“謝頓計劃”的來龍去脈,把在理論上不可能實現的預言通過一個科幻的設定予以實現,同時又引出了背后的一切——神秘的機器人,被稱為人類起源的地球等等。這兩章則承上啟下,又拋下無數個線索,讓讀者去自行思索。最后兩部則描繪了整個宏大的銀河系史詩的起源,同時又探究了人類與機器人的關系,解釋了為何銀河系有某種單一性——我們都起源于地球。七部曲總體來說環環相扣,每兩三部后又大有升華,這也有部分源于作者寫作的時間有些斷層,將科幻上升到了探究人類及人類社會本質的高度上,也對未來各種人類社會極端的情況作了可能的猜想,描繪了一幅簡約卻不簡單的銀河系史詩,的確值得一讀。
不過本書在我看來也有一些缺憾,作者可能陷入了某種慣性思維,或者我們所謂的“套路”,每種極端下面必然影藏著另一種極端,熱情招待背后總有冷槍暗箭,單一純樸背后必有復雜動機,雖然可能想傳達出一種物極必反或者人類虛偽表象的意圖,但是卻導致了某些情節可以超前地揣測出結果,讓本書的魅力有所下降。
總而言之,本書十分值得一讀,可以給人以深思。
銀河帝國讀書心得篇三
銀河震動,帝國飄搖:皇帝、宰相、奪政者,反叛星球,各方勢力立刻劍拔弩張,阿西莫夫站在歷史和未來的中央,看到了人性永恒的丑惡。
從人類出現文明的那一天開始,文明就在不斷地發展著,建立了千百個帝國幾立在不同的時代。一切都在發展著,惟有人性不變的丑惡。
當社會風雨飄搖,這個帝國銀河快要崩潰的時刻,人們并不是團結起來去追求和平,而是懦弱地像蝸牛那樣縮進了殼中,或者出手去傷害他人,打碎他人的“殼”,但他們并不知道,總會有比自己更加強大和更加卑鄙的人來打碎自己的殼。這就像清朝之后動蕩不安的民國,文明的發展就這樣被按了停止鍵。“大魚吃魚,小魚吃蝦米”的這條鐵律才是永恒不變的。
人們就這樣變成了一個個“個人主義的末路鬼”和“社會病胎里的產兒”,他們像一盤散沙般成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并沒有水出現把他們“粘合”起來。
就會這個極其危急,關乎人類命運的時刻。謝頓出現了,他給人們帶來了希望,盡管只是一絲渺茫的曙光。
然而,人們并沒有因為他的出現而團結起來,只有兩個基地里的人們在孤獨地支撐著銀河帝國。
人們還是像從前那樣,像那些千百萬年前的人一樣,自私、貪婪。其實在羅馬、奧斯曼和蒙古這些帝國的身上都有著銀河帝國的影子,人們永遠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只有阿西莫夫看見了。可人們何時能看清自己,了解自己,讓人性成為“永恒的美麗”。
銀河帝國讀書心得篇四
躺在菲律賓的海邊,仰望著故鄉所沒有的星空,我不禁又想到剛剛讀完的基地七部曲,心中又充滿了對群星的敬畏和無限的遐想。
誕生于1947年的基地系列,作為一部科幻作品,在其科技感方面必然對于當今的讀者來說是有所欠缺的,但作者阿西莫夫給我們所描繪的“未來”卻也不得不說是別具一格的。
不同于很多主流科幻小說,基地系列的背景雖然也在我們所居住的銀河系,但其主要的故事線卻不在地球展開——直到第七部,所有的線索才最終引向這個共同的起源——而是在一個紛繁復雜的,以超級鋼鐵行星“川坨”為核心的銀河大舞臺上展開。另外一點不同,則是在千千萬萬行星上的生物沒有什么奇形怪狀的所謂外星生物,而都是我們熟悉的面孔(這一點在后面還會提到)。
作為一篇被人公認為非常優異的文學作品,基地系列顯然也沒有只描繪令人炫目的新穎設定和元素,而是以科幻為表,實際上則探討的還是人性的真諦與社會的構成。基地1—2部曲描繪了在銀河系中統一的政權——銀河帝國——崩潰后,保存了文明種子的第一基地利用其先進的科技,在心理史學(預測未來的數學學科)的指引下逐漸繁榮昌盛,突出了在一個政體中“科技”,“宗教”,“經濟”等軟實力的重要性,描繪了一個個傳奇人物。第3部中,似乎絕對正確的未來預測卻出現了偏差,一個在數學統計學上無法計算到的變數,有強大心靈控制能力的敵人,征服了第一基地,最終被第二基地的精神力量征服。
這部在情節上,讓讀者脫離了原有的“雖然形式很艱難,但這都是計劃的一部分”的思維框架,讓書中人物——也包括讀者——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恰好證明了沒有什么是決對恒定的,同時又在隱隱之中傳遞出了精神意志的重要性,將科幻作品升華了一個層次。第四,第五部則主要描述了在銀河帝國末期,心理史學創造出的“謝頓計劃”的來龍去脈,把在理論上不可能實現的預言通過一個科幻的設定予以實現,同時又引出了背后的一切——神秘的機器人,被稱為人類起源的地球等等。這兩章則承上啟下,又拋下無數個線索,讓讀者去自行思索。最后兩部則描繪了整個宏大的銀河系史詩的起源,同時又探究了人類與機器人的關系,解釋了為何銀河系有某種單一性——我們都起源于地球。七部曲總體來說環環相扣,每兩三部后又大有升華,這也有部分源于作者寫作的時間有些斷層,將科幻上升到了探究人類及人類社會本質的高度上,也對未來各種人類社會極端的情況作了可能的猜想,描繪了一幅簡約卻不簡單的銀河系史詩,的確值得一讀。
不過本書在我看來也有一些缺憾,作者可能陷入了某種慣性思維,或者我們所謂的“套路”,每種極端下面必然影藏著另一種極端,熱情招待背后總有冷槍暗箭,單一純樸背后必有復雜動機,雖然可能想傳達出一種物極必反或者人類虛偽表象的意圖,但是卻導致了某些情節可以超前地揣測出結果,讓本書的魅力有所下降。
總而言之,本書十分值得一讀,可以給人以深思。
銀河帝國讀書心得篇五
整個故事以銀河為背景,人類的科技已經發展到了整個銀河,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銀河帝國。為了減短這段戰亂,哈里?謝頓建立了兩個基地,預言千年之后后,這兩個基地會建立一個更好的第二帝國。首先讓我們從科學入手,銀河帝國里面提出了一個很有啟發性的說法,關于科技的倒退。《基地》也是這樣,根據《基地》的設定,銀河帝國間各星球間的聯系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星球間的聯系就非常依賴一個統一的政權來維持。
最近讀完了銀河帝國-基地篇。這本書雖然以科幻小說出名,但是你真正讀完,你會發現這其實是一本在人文方面思考極深的一本書。由于書真的很長,這里先簡單的來描述一下整個故事,然后再聊下里面的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
整個故事以銀河為背景,人類的科技已經發展到了整個銀河,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銀河帝國。然后帝國盛極一時之后,開始衰落。一小群有前瞻的人看到了這個趨勢,其中最為出名的是一位數學家,哈里?謝頓,他開創了一門新的科學,名為“心理史學”,這門學科能用數學公式準確推演全人類的未來——“預言”從此成為一門可以信任的科學,人類由此可以看見未來。
謝頓的第一個預言是:雖然毫無征兆,但已存在一萬兩千年之久的銀河帝國即將滅亡。帝國滅亡之后會帶來一段無止盡的戰亂,一直到新的帝國建立。為了減短這段戰亂,哈里?謝頓建立了兩個基地,預言千年之后后,這兩個基地會建立一個更好的第二帝國。
從許多方面來看,“基地系列”在科幻小說中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小說的焦點在于討論文明力量的興衰起落,引為借鏡。雖然不少科幻小說都有相似的意圖,像《一九八四》或《華氏451度》,都很典型的講述流行趨勢如何在社會上結實累果,再把自己打扮成摩登世界的道德寓言。
“基地系列”則擴大觀察范圍,不再把重點放在社會變成什么樣子,更關心的是社會怎么改變,要如何適應。此外“心理史學”賦予劇情一個合理化的宿命觀,用以道德教化,在劇情里的突發事件皆避無可避,是建構堂皇大道的必然要素,而非失誤偏差。比方說,在“騾”現身前的基地已經緩緩步入寡頭政治與獨裁統治的境地,但是小說把這些都當作“謝頓計劃”必不可缺的一環,沒有在對錯之間大作文章。小說也斟酌討論到個人主義,“謝頓計劃”代表的是一股無可憾動的社會作用,由遍布銀河的人類,數以兆億的心智所帶動,任何力量都莫與之爭,然而計劃本身卻仰賴深謀遠慮的個體(像是塞佛·哈定和侯伯·馬洛)因時制宜,領導大局。“騾”也是單一個體,具有超凡能力,預料之外的顛覆了基地,差點毀了“謝頓計劃”,第二基地設局布陣,彌補“騾亂”,倚靠的還是個體。哈里·謝頓希望自己的計劃能“將三萬年的黑暗洪荒時期,縮短為一千年”,奠基于群體趨勢的心理史學,無法準確預測個體的影響力,所以第二基地的真正作用其實是修補這道瑕疵。
整個銀河帝國,從我自己看來,在很多方面其實非常有啟發作用,從關于科技發展的探討,到人文社會的思想,再到宗教于貿易,國家統治,每個方面都有很多有具有啟發性的想法。
首先讓我們從科學入手,銀河帝國里面提出了一個很有啟發性的說法,關于科技的倒退。科技發展到了一個極點,所有東西都開始自動化,龐大的科技系統,造成了人們只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首先縱觀整套書籍,我嘗試的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解釋,所謂這個科技倒退的出發點。首先從科技發展的本身。我們都知道任何科技的出發點,都是基礎科學。物理,化學,數學,等等。然后任何一個我們現在看到的高科技,都是從最開始的理論發展而來的,但是到了今天,這些基礎的知識,其實都很難在我們平常生活中看到。幾代人不停的開發,不斷的改進,所有的新時代事物,都是從最初最簡單的基礎技術一步步的累積而來的。
看看大家手上的手機,每個人都會用,會打電話,會用程序。厲害一點的,會自己寫手機程序,會修理手機。但是真正知道電話是如何互相溝通的,無線電是如何交流的缺寥寥無幾了。修理手機,也變成了如何更換其中的零件。突然有一天,你可能會發現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動化運行了,真正明白為什么要這么做,懂得怎么設計這些自動化生產線的人越來越少了。東西壞了,大家只是換一個零件,至于為什么換,再也沒有人明白了。接著,可能突然有一天,人們發現某個零件停產了,再沒有人生產了,接著從最基本的零件,到整個產業線,你突然發現某個產品就再也生產不了了。
雖然這個聽起來很夸張,但是這些事情,其實真的是在發生的。從小的方面說,很多銀行的系統現今基本都還在用幾十年前的ibm系統,核心系統基本沒有更新。很多問題就在于,幾乎所有的現在的程序都是在最初的基礎上建立的,基本沒有人能夠在從新從底層再設計一套系統。然后這套幾十年的系統,也沒有會非常大的更新和更替。因為新的技術已經取代舊的技術。然而可以說,等時間越來越舊之后,你可能就會發現,已經沒有人理解和明白底層系統的設計,雖然底層才是所有上層系統的根本。
《基地》這段歷史,模仿的是羅馬帝國崩潰的過程。如果樓主對這段歷史還是不夠熟悉,那么還可以類比蘇聯崩潰后的歷史進程。蘇聯的各加盟共和國(其實還包括東歐)在經濟上本來是一個整體,俄羅斯發展什么,白俄羅斯發展什么,哈薩克斯坦發展什么,這都是有一個整體的計劃的。但是因為蘇聯解體,這些經濟單元被分割到了一個個小系統里,結果這每一個單元都不能完成真正有價值的產品,結果就是一個個逐漸消亡,他們掌握的技術也就逐漸失傳了。所以很多蘇聯能做的東西,現在俄羅斯反而造不了了。《基地》也是這樣,根據《基地》的設定,銀河帝國間各星球間的聯系還是比較困難的(星際旅行還沒到招手打車那種方便程度),所以星球間的聯系就非常依賴一個統一的政權來維持。否則各個星球就會陷入這種孤立性的衰退,然后各個星球掌握的部分技術逐漸喪失實用性,然后就沒人學,然后就沒人教,然后就失傳了。
其實關于科技的衰退,在另一方面表現了大工業生產的一個弊端,成熟的工業生產線讓大部分人都只能著眼于眼前的一個樹子,而忽略了整片森林。科技的復雜,讓知識系統的越來越精細化,很少在有所謂的全才,任何一個產品和物品,看似簡單,卻需要無數的分工合作。最上層的技術,往往是最容易做出產品而獲得利益的,使得無數的人著眼于上層技術的改造,和開發,以至于出現很多所謂的“微創新”。忽略了其實真正的基礎知識,才是重中之重,所有的知識都是從底層一步步發展的,基礎知識才無數科技的地基。
借用一句不是很負責的比較,看看這幾十年大家對于高科技的人才的比喻。從最早的“火箭工程師”,到了“硅谷工程師”。從飛向外太空,到了做手機程序。
說不定,幾百年后。書中的科技衰退,就真的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