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春節小學生手抄報春節小學生的拜年詞篇一
l.室外空氣新鮮,課間活動應當盡量在室外,但不要遠離教室,以免耽誤下面的課程。
2.活動的強度要適當,不要做劇烈的活動,以保證繼續上課時不疲勞、精力集中、精神飽滿。
3.活動的方式要簡便易行,如做做操等。
4.活動要注意安全,要避免發生扭傷、碰傷等危險。
游戲是同學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在游戲中也要樹立安全觀念:
1.要注意選擇安全的場所。要遠離公路、鐵路、建筑工地、工廠的生產區;不要進人枯井、地窖,防空設施;要避開變壓器、高壓電線;不要攀爬水塔、電桿、屋頂、高墻;不要靠近深湖(潭、河、坑)、水井、糞坑、沼氣池等。這些地方非常容易發生危險,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傷亡事故。
2.要選擇安全的游戲來做。不要做危險性強的游戲,不要模仿電影、電視中的危險鏡頭,例如扒乘車輛、攀爬高的建筑物、用刀棍等互相打斗、用磚石等互相投擲、點燃樹枝廢紙等。這樣做的危險性很大,容易造成預料不到的惡果。
1) 在走廊、樓道里踢球、追逐打鬧;
2) 集體上下樓時,不講秩序、互相擁擠;
3) 拿小石子或其他小物件互相丟著玩,或者打來打去;
4) 打掃衛生時用勞動工具打鬧;
5) 攀高并從高處往下跳;
6) 趴陽臺,從陽臺上往下扔東西,高空拋物;
7) 進食堂、電腦室擁擠;進出校門擁擠;
8) 爬墻、玩鐵門、教室門;
9) 上體育課時在教室里逗留
體育課在中小學階段是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重要課程。體育課上的訓練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安全上要注意的事項也因訓練的內容、使用的器械不同而有所區別。
1.短跑等項目要按照規定的跑道進行,不能串跑道。這不僅僅是競賽的要求,也是安全的保障。特別是快到終點沖刺時,更要遵守規則,因為這時人身體的沖力很大,精力又集中在競技之中,思想上毫無戒備,一旦相互絆倒,就可能嚴重受傷。
2.跳遠時,必須嚴格按老師的指導助跑、起跳。起跳前前腳要踏中木制的起跳板,起跳后要落入沙坑之中。這不僅是跳遠訓練的技術要領,也是保護身體安全的必要措施。
3.在進行投擲訓練時,如投手榴彈、鉛球、鐵餅、標槍等,一定要按老師的口令進行,令行禁止,不能有絲毫的馬虎。這些體育器材有的堅硬沉重,有的前端裝有尖利的金屬頭,如果擅自行事,就有可能擊中他人或者自己被擊中,造成受傷,甚至發生生命危險。
4.在進行單、雙杠和跳高訓練時,器械下面必須準備好厚度符合要求的墊子,如果直接跳到堅硬的地面上,會傷及腿部關節或后腦。做單、雙杠動作時,要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使雙手握杠時不打滑,避免從杠上摔下來,使身體受傷。
5.在做跳馬、跳箱等跨躍訓練時,器械前要有跳板,器械后要有保護墊,同時要有老師和同學在器械旁站立保護。
6.前后滾翻、俯臥撐、仰臥起坐等墊上運動的項目,做動作時要嚴肅認真,不能打鬧,以免發生扭傷。
7.參加籃球、足球等項目的訓練時,要學會保護自己,也不要在爭搶中蠻干而傷及他人。在這些爭搶激烈的運動中,自覺遵守競賽規則對于安全是很重要的。
春節小學生手抄報春節小學生的拜年詞篇二
守歲,就是在舊年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下文關于小學生手抄報春節內容 ,歡迎借鑒!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想把節令定準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計算時間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移動啟發他,他設計一個測日影計天時晷儀,測定一天時間,后來,山崖上滴泉啟發他靈感,他又動手做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云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后,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日月運行道理。祖乙聽后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于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并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黎民百姓造福。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年”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
算準“年”肆虐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一整套過年關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除夕熬年守歲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不少文人都有守歲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和年概念,最初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夏歷,以月亮圓缺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那天為朔,正月朔日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開始,也叫年,年名稱是從周朝開始,至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為順應農時和便于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使用世界上通用公歷紀元,把公歷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
傳統意義上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民族特色。
春節是中國最為隆重節日,有很多古老相傳風俗,以東北來說,講究就不少。
舊時,一切辭舊迎新、祈福迎祥慶典幾乎都集中在除夕夜舉行。全家都要換上新裝。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后,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
這頓飯是對年菜首次品嘗,可以葷素一齊上。通常必要有紅燒肉、燉羊肉、米粉肉、紅燜肘條、元寶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雞凍兒、魚凍兒、豬肉凍兒、豆兒醬、豆豉豆腐、芥末墩兒、辣芥菜、炒醬瓜兒等年禧套路菜。
席間,老少互相祝愿、兄弟間推杯換盞,盡情享受天倫之樂。飯后,孩子們將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響,謂之“踩歲”;再將懸掛于室內、外春燈一齊點起來,照耀著四壁年畫和春條,室內、外一片燈火輝煌。
“天地桌”上供著大幅黃紙彩印“三地三界十八佛諸佛”或“百份”(天地諸神像冊),設大餅,蜜供、面鮮、果品、素菜、年糕、年飯為供品,高點金字紅燭與子午香,以表迎請諸神下界賜福。
為珍惜已逝歲月,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進行不同娛樂活動,謂之“守歲”。孩子們歷來是隨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圖、擲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戲人、點走馬燈,放“滴滴金兒”,“耗子屎”、“黃煙帶炮”……老太太們則坐在一起斗紙牌、打麻將、打十胡。
娛樂中佐以鮮果、糖果、干果雜拌兒、溫樸、炒紅果、蜜餞海棠等,邊吃邊玩,盡情享受,直至“接神”。
午夜,此起彼伏鞭炮聲響,震徹夜空。“遍天銀花銹,闔街硝煙濃”。家家齊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餡水餃,迎接諸神下界。
禮成后,即宣告舊歲已去,新年來臨,這正是“五更分二年”莊嚴時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輩們要到堂上給長輩們叩首拜年,長輩們必給未成年小孩兒一一引進“壓歲錢”。
最后,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
在百十個餃子里,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謂之吃到這個餃子人,主一年諸事順遂。
現在東北人過年,仍然保留著許多古老傳統習俗。
中國農歷年歲首稱為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傳統節日,也象征團圓、興旺,對未來寄托新希望佳節。據記載,中華民族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歷史。關于春節起源有很多說法。
相關來歷中國歷代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經司馬遷等人提議,漢武帝下令改定歷法。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等人制訂《太初歷》,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陰歷(即農歷),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后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歷)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現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起源是很不相同。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樣來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啪啪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后來它又來到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人們由此摸準"年"有怕響,怕紅,怕光弱點,便想到許多抵御它方法,如放鞭炮,于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風俗。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
春節小學生手抄報春節小學生的拜年詞篇三
春節一天天臨近,窗外雪下得更大了,我好羨慕那些在雪地里和爸爸媽媽鬧成一團的孩子們,過不了幾天,他們還可以更盡情地享受春節的美妙時光。不行,我不想在醫院過年三十,我想留在家里看春節聯歡晚會!在家里陪伴我的外公勉強地點了點頭。
路面依然殘留著雪,年三十已迫不及待地到了。準備了許多新年禮物的我,和外公出現在外婆的病房。我象變魔術一樣,不一會兒,就將春節的病房布置好了:一幅老壽星的年歷畫上了墻,一幅春聯貼上了門,幾個金元 寶、中國結掛上了外婆和她的病友的床上,我還小心翼翼地從口袋里掏出了個大紅包,雙手遞給了外婆。
窗外,鞭炮齊鳴,窗內,熱鬧非凡,我們一家人圍著外婆,吃著簡易的春節晚宴,如同吃著春節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