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社會現象篇一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今天我就看到了一些不好的現象。人人都說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不知道怎么了,有些人眼里,這些傳統啊美德啊怎么就一無是處了呢。
今天我從媽媽的店里做公共汽車回家,等了好一會才等到一個位置。終于能好好的坐一下了,這時,突然來一位老人,兩肩扛著一個扁擔,兩邊各架了一個竹筐,戰戰兢兢的走上了汽車。他站到離我不遠的地方,把扁擔放下,這使我更加清楚的看清楚了這位老人。黝黑的皮膚,臉上皺巴巴的,一頂舊的帽子,一件洗得發白的襯衣,臉上顯出一種極度的疲勞。但不知道為什么,我就是不想起來讓座。這時,坐在我前面的一個阿姨要下車了,老人挑的的東西擋住了她的去路,她好像有點生氣的樣子。她清了清嗓子,對老人不客氣的大喊:“老頭,把東西拿開,我要下車。”可能老人看外面的景色看得出神,沒有聽見,或者是因為年紀大了,耳朵不太好使,沒有回應阿姨的話。這個阿姨顯然生氣了,“騰”的一下站起來,一腳踢開老人的扁擔,老人挑的白菜倒了出來,她哼了一聲,大步流星的下了車。老人猛然回過神來,看到倒在地上的東西,輕輕的嘆了一口氣,蹲下來,把東西放進了竹筐。周圍的人看不住了,紛紛議論那個阿姨的不是,我也讓老人坐到那個空下的座位。老人那飽經滄桑的臉浮出了舒心的微笑。
雖然這件事不是什么大事,只是一瞬間的小鏡頭,但是也可以看出一個城市的品質,那些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忘得一干二凈的人,你們也該醒悟了。
社會現象篇二
藍天和白云的心一樣,希望白鴿自由翱翔。
老師和父母的心一樣,希望我們健康成長。
選擇讓我們走進了大學這個快樂的地方,在平安校園里愉快歌唱; 學習讓我們遨游在大學這個知識的海洋,和老師一起來編織夢想;我們愿用心情的音符,去譜寫和諧遼大的歡快樂章。
和諧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觀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狀態,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點。實現和諧,是古往今來人類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構建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也將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怎樣構建校園和諧。
1.構建和諧校園需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給了我們文化知識的啟迪,使我們從無知到有知,從幼稚走向成熟。老師給了我們知識的雨露,需要的是我們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師的付出,尊重老師的勞動。師生互敬互愛,從而打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2.構建和諧校園需建立和諧的同學關系。關心幫助有困難的同學,讓他們感受到和諧校園的溫馨。保持良好的心態,寬容待人,用一顆熾熱的心去換另一顆真誠的心。同學之間友好相處,從而打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3.構建和諧校園需要建立好的學風、好的校風。我們要倡導一種蓬勃向上的團隊作風,一種腳踏實地的學習精神。一種團結奮進的班風和刻苦勤奮的學風能促使個人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好的校風如春風化雨,不聲不響地吸引每個學子奮勇向前,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校風積極向上,從而打造和諧的教育氛圍。
4.構建和諧校園需建立誠信、文明的作風。同學之間相互信任、坦誠相待、說實話、做實事。考試時堅決杜絕舞弊現象,用誠實和實力給自己和老師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作風嚴謹、文明,從而打造和諧的校園文化。
同學們,構建和諧校園需要我們大家共同的努力,任前方荊棘叢生我們將持之以恒。茫茫學海中,我們要做勇敢的水手,乘風破浪、共赴前程。青春的腳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歲月需要知識的滋養。讓我們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諧校園的彼岸前行。用我們的智慧和勇氣揚起理想的風帆,用我們的青春和生命奏響時代的強音。當我們拋棄了迷茫,把握了航向;當我們共同努力,不懈地搖槳,和諧校園的樂章終將奏響。為了心中理想的大學讓我們每一個人都貢獻一份力量。
社會現象篇三
教育作為傳遞信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武器,歷來都受到國家以及相關部門的重視,而有關適齡兒童上學這一問題更是教育體系的重中之重。自推行“義務教育”以來,我國的適齡兒童上學現象有了強有力的保障,特別在基礎教育的普及這一問題上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在取得進步的同時,在相當多的地區兒童失學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從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獲悉,我國3億兒童中未入學率近1%,農村地區以及偏遠山區的部分兒童仍得不到最基本的教育保障。針對這一現象,中國石油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利用暑期時間成立了“綠草環”社會實踐調研組,對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井葉特西鄉采竹村失學兒童狀況進行了相關調查。
1.1地理狀況
美姑縣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東北部,是國家最早認定的141個貧困縣之一。總人口183000人,彝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8.8%。
井葉特西鄉位于縣城東北,地處黃茅埂中段西麓。東與雷波縣谷堆鄉接壤;南與合姑洛鄉和巴普鎮連界;西鄰西甘薩鄉;北毗瓦西鄉。總面積61.13平方公里,鄉駐地特西,距縣城20公里,海拔2600米。合木公路穿越鄉境,有過境客車通縣城。鄉境地形復雜,山高溝深,氣候寒冷。東北倚黃茅埂的書祖采洛西峰,海拔3697米,西部最低處海拔2200米。耕地和村寨主要分布在海拔2700米左右地區。
采竹村隸屬于美姑縣、緊挨依嘎村、爾波曲村、普千村、西甘薩村。
1.2歷史文化
美姑縣是彝族文化最早的發源地,由于生存環境相對閉塞,一直沿襲著奴隸社會的生活方式。直至解放前夕,當地仍存在相當嚴格的等級規定:黑彝、曲諾、阿加、呷西。當地村民祖先大多都沿襲奴隸生活。
2.1教育情況:
采竹村(由四個組組成)僅有一間小學,僅采用彝語教學。當地孩子們大多數都沒有讀書的經歷,能上學孩子也僅僅止步于小學;鄉里、縣里設有初中,采用漢、彝雙語教學;高中設在美姑縣城,采用漢語教學。具了解,當地采竹村老師都是由鄉里聘請過來的,但是由于基礎設施相對較差,以及老師素質問題,受教育的水平不容樂觀。
在我們走訪的過程,我們從中得到了一些數據:
一組: 44戶人家 32個孩子小學 9個初中
二組: 21戶人家 5個孩子小學 沒有初中
三組: 6戶人家 沒有孩子讀書
四組: 25戶人家 8個孩子小學 沒有初中
從上面的數據,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到當地的教育水平以及相應的普及狀況,主要歸結起來可以分為兩點:大多數適齡兒童不能正常上學;上學的孩子不能堅持完成學業。
2.2原因分析
a.意識問題
當地地處山區,且長期受到壓迫思想的侵蝕,讓當地的村民不能很好的意識到上學的重要性,有些村民甚至不知道上學是什么,更不要問他們外面的教育狀況了。當地衡量價值的標準不是教育帶來的長遠價值,而是簡單的牲畜占有量,換句話來說就是,誰家的牲畜多就意味著更富有,因此,孩子們更多地被選作勞動力,教育不能很好的深入人心。
b.經濟問題
孩子上學的費用: 小學(不住校)200~300/學期
小學(住校) 500~600/學期
初中 500~600/學期
家庭收入: 一只羊 400~500
一只牛 1000~xx
“孩子們上學以后不一定會有什么出路,而如果多一個孩子作為勞動力幫家庭分擔勞力,這樣不僅省去了后顧之憂,而且也幫助家里爭取了更多的收入”當地村民解釋道,其實,超生一個孩子要多花費10000元,如果用這些費用在來計算一下,其中的'潛在價值將會更加明顯。
c.客觀條件
經過采訪,我們了解到,井葉特西鄉共由13個村子組成,自xx年開始推行義務教育,可以說相對于經濟發達地區步伐慢了很多,從xx年以后,女生允許接觸書本,當地建起了學校;不過至今,由于地理、民族、語言等各方面條件的限制,適齡兒童上學的進步緊張過慢。當地小學采用彝語教學,教學條件十分艱苦,并且沒有專門的負責教師,初中設在鄉里,采用雙語教學,離孩子們生活的村里最短也要有半個多小時的車程,高中僅僅設在美姑縣縣城,采用純漢語授課;孩子們在村里讀完小學以后,即便是最優秀的學生進入初中以后也會覺得讀書吃力,更不用說語言對他們帶來的困擾了。
經美姑縣當地教育局反映,當地正在開展“新村建設”計劃,將在未來的幾年內針對井葉特西鄉各個村的經濟進行扶持。我們采訪時“新村建設”已經開始實施,不過要想在全鄉徹底展開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保障。
長期的思想僵化、保守落后制約著當地經濟的發展,而落后的經濟也制約著居民對新鮮事物的涉獵,地區之間的確存在某些不平等,特別是與我們聯系甚少的大涼山,意識、經濟等等一系列因素已經成為阻礙當地正常健康發展的懸崖峭壁,超越了周圍的大山,阻擋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a. 從基本做起,首抓經濟。首先應該大力宣傳,呼吁更多的組織、基金會來關注當地兒童失學狀況,成立相應的機構在物質上給予當地必要地支持;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已經成立了“綠草環”一助一愛心公益組織,對當地上學兒童進行每學期固定資金支持,并定期對當地兒童進行慰問。
b. 從根源抓起,思想啟蒙。針對當地村民普遍比較盲目鈍化,應該聯系當地政府、教育局定期派專業教師、心理咨詢師前往當地支教,幫助孩子父母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并定期向他們展示外面的世界,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他們的思想與外面的世界保持聯系,使當地居民從內心深處接受教育,懂得教育。
c. 從政府做起,政策支持。教育說到底是傳遞知識、培養人才,所以,當地政府應該加大對當地教育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以保證孩子們獲得良好的教育,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同時,當地政府還應對已畢業及即將學生進行相關的就業知道與幫助,防止出現寒窗苦讀數十載最后落得個無人問津的結果。
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也只有親眼見到的人才可以體會。利用暑假的十幾天的時間,我們一行人進入了大涼山,也愛上了這個地方。這里的人真的很樸實,真的很可愛;每當看到那些些許凌亂下透漏出得純真笑臉,以及他們的熱情好客,我們的心中便充溢著說不出的感動。所以希望這樣一個可愛的地方可以得到更多人的關注,更多人的幫助。省下一些名牌服飾,省下一些大手大腳,多一些問候,多一些幫助,說不定就可以幫助一個渴望上學的孩子,甚至可以他們的一生。我們都是中國人,都是一個母親的孩子,每個人生下來本應該注定是平等的,真的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伸出你們的愛心之手,邁進那個需要關懷但是卻有充滿希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