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思念的抒情散文篇一
總盼望著春雨的到來,讓那綿綿的細雨下夠幾天幾夜,揀在一個閑暇的日子,帶上一份愜意的心情,踏青去。獨自撐著傘,駐立在風雨中,找回一種感覺。可看那門前的樹早已枝繁葉茂,只是葉子還是嫩綠著,證明著現在還是春天。已等不及春雨的撫摸的植物,任是沐著暖暖的陽光,開始著生命的又一次輪回。
春天永遠是花開得最燦爛的'一個季節,看那紅紅的火辣辣的一片,像火一樣在燃燒著的花啊,我忍不住驚嘆!依然很習慣走這條路,幽靜,喜歡在一個轉彎處讓桂花香措手不及地撲來。拾級而上,一處長亭映入眼簾,古典的味道咀嚼不盡。
想去小店買支水,不料好久沒來小店已不知去處。遙想去年,你扔了一枚硬幣點了一首《暗香》,唱到一半就丟下話筒離開。我坐在不遠處的石凳上,笑笑地聽著不大熟悉的音樂飄來。這時的忽然憶起,一長串的印象便像潮水一樣一擁而上。曾經,無聊的,有趣的,憂傷的,喜悅的,仿佛就在昨天。有些人,有些事,過去了,再也不會回來。我第一次爬羊臺山的那個您,再也不會回來了!
站在亭臺,望著湖水,天氣很悶,沒有多少風,那湖面就像一張蒼黃的臉,緊緊的皺著。一同凝望的少年,只留下一個模糊的身影。荔枝樹都開花了,你們都沒來,在這山間,有一股味道席卷而來,帶著綿綿不斷的思念沒有方向地吹來。
思念的抒情散文篇二
今天,是大伯八十歲的生日,親戚朋友都來了。
我佯裝笑著對大伯說:“大伯,您今天氣色真好!”
“幺娃來了,我怕是不行了,也就是磨磨時間……”
“唉,我也不求啥了!就想著長貴兩個女娃有個好歸宿,就安心了!”
“大伯,又說傻話了?你身體這么硬朗,一定能看到!”
父親說,大伯十七歲當了家長,常年趕著騾馬販賣糧食,養活奶奶、兩個姑姑和六歲的他,大伯的苦楚艱難可想而知。
他三十六歲娶了大娘,四十歲喜得貴子,取名長貴,視為掌上明珠,把長貴拉扯大,又把長貴兩個女兒養大。
大伯快八十歲時,卻病魔纏身,藥吃、打針都不管用,醫院診斷為要命的'肺癌,回天乏術!
大伯帶著遺憾去了。長貴把收音機放進大伯的墓穴,還特意放著秦腔“吊孝”:……哀君情切,愁腸千結……隨著一陣塵土飛揚墓穴填平了,收音機的聲音越來越幽遠,大伯的墓地壘成一堆黃土,唱腔聲永遠消逝了……此時,唯有父親、大姑、長貴的心里仍有子欲孝而親不在的撕心裂肺!
思念的抒情散文篇三
父母是退休教師,相濡以沫55年。父親因腦溢血偏癱,生活不能自理,沉默代替了健談。母親患嚴重的冠心病、心肺功能衰竭,年輕時體重125斤,如今只有70斤,每天都靠呼吸機和制氧機來支撐。她卻異常堅強,硬撐著給半癱瘓的父親換洗、擦身。
母親生養了五個孩子,我們都有自己的事業。忙于工作,我們給父親請了看護。可母親用了幾個月,就把看護辭退了。母親說:“我能做下去,沒有必要花冤枉錢,錢要用到刀刃上。你們工資也不高,養家糊口,人情客往,花銷也大……”想到母親的一只腳早就踩在死亡的邊沿上,隨時都會被死神帶走,還在為我們著想,心痛如刀絞。
以前,教師的工資很低。父母窮盡辦法,歷盡艱辛,勉強撐起這個家。
母親在農村上課,父親在小鎮上課,五個孩子都跟著父親一起在小鎮生活。小鎮上的家家戶戶,都養了一兩頭豬。母親課后,改完作業,備好課,就去附近割豬草。那些帶刺的藤蔓,常常割破媽媽的手腕,鐮刀偶爾也割傷媽媽的手。媽媽還把豬草切得細細的,攤在地上。等到周末,父親帶著哥姐一起到鄉下把豬草背回家,這可是豬豬一周的口糧。媽媽回到家,還要洗一家人的衣服。媽媽手上刺眼的紅條條,泡在水里,傷口更痛。媽媽皺了皺眉,又繼續洗衣。媽媽,我知道,您的傷好痛,我好希望快點長大,替您分擔一點苦!
暑假,一到趕場天,父母就帶著我們到老家附近的山崖下挑涼水。媽媽指導我們把涼水用糖精攪拌,裝在玻璃杯里,我們負責守著賣涼水,一分錢一杯。生意好的時候,可以掙二、三元錢。寒假,父母帶著哥哥到鄉下,砍楠竹、運楠竹,砍斑竹、編藤藤兒,掙點血汗錢,改善生活。
計劃經濟年代,每周的星期天凌晨4點,到處漆黑一片,人們還在甜甜的`夢鄉中,父親就已經到食品站排隊買肉,希望排在第一,可以買到肥肉,為我們增加營養。
我四五歲的時候,看到一個人,背一大背篼桃子賣。桃子鮮嫩水靈,白里透紅,饞得直流口水,好希望爸媽能給我買一個啊!可是,我知道,咱家沒有閑錢來買桃子。
這是記事以來,我唯一一次被打。身上傷好了,心里烙上深深的印記:“人窮,志不窮。”以后,不管看到什么渴望的東西,只要不是我的,我摸都不摸一下,我要做個誠實的孩子,受人喜歡。
日子清貧,但是快樂!轉眼間,我初三了。從小看到身為教師的父母的清貧與艱辛,我不愿當教師,陰差陽錯,考上了師范。
那個夜晚,母親坐在我身邊,嘆了口氣:“唉,老四,媽媽對不起你。咱家孩子太多,雖然哥哥工作了,但二姐、三姐、弟弟還在讀書,我們沒錢再供你上高中了。你讀師范,學校有補助,我們負擔也小……”父親沒有說話,也是眼圈紅紅。
看著父母滿臉內疚,我決心讀師范。父母的工資一取出來,就給我們三姐妹郵寄了,他們在家靠借錢度日。哥哥工資不多,也省吃儉用,給二姐付一部分生活費,減輕父母負擔。讀師范的三年,我很節約,每個月家里給的15元錢,都有結余。我還得到獎學金,省了一筆費用。我們在假期,做竹筷子賣,掙學費,這樣又給家里省了一筆錢。
我即將走向教師的工作崗位時,父親告誡我:“你當老師,要對得起老師這個稱謂,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學生,不要你在前面走,別人在后面罵。”母親叮囑我:“選擇了,就要無怨無悔。記住,教育需要愛。沒有愛的教育,猶如一塘死水……”我深深地點了點頭,這是我莊重的承諾!
我喜歡閱讀,這是年少時,父母給我培養好的興趣。父母擠牙縫里的錢,為我們訂閱了《少年時代報》《兒童文學》《語文報》,還購買了大量的連環畫。
思念的抒情散文篇四
普天之下最平凡的就是母親,最偉大的也是母親。母親離開我們已經多年了,但我總有一種幻覺,仿佛母親始終陪伴在我的身邊!時光如水,年華易逝,似水流年抹去了我們不少的回憶,卻始終不會改變我對母親的思念之情。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又將我的思緒拉回到那叫人肝腸寸斷的年月。
那年10月,我還在遠離家鄉的南方軍營中服役。這天午飯后,通訊員送來一封電報,“母親病危速回”六個字驚得我頓時亂了方寸。這一年,母親已到69歲的高齡。父母親是從舊社會過來的人,他們經歷了動蕩戰亂和貧窮饑餓,盼來了新中國的建立。解放后,含辛茹苦把我兄弟姊妹養大成人、立家成業,受盡了千辛萬苦。當我從軍后,10年前她老人家不幸身患疾病,但是她以超人的毅力與病魔抗爭,終于挺過了危險關口。后來雖然落下了行動不便的后遺癥,但她仍然拄著拐杖操持家務,家中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贏得街坊鄰居交口稱贊。正月間我休假回家時,母親精神尚好,心情愉悅顯得非常高興。這時,家中突然發來電報,說明母親病情十分危急,我不由得產生了一種不祥的預感。冷靜之余,我立即向部隊請假,第二天一大早就踏上了回鄉的路程。
那個年代,交通還相當落后。下午三四點才到達成都,又遇寶成鐵路塌方,不得不轉道回家。在近40個小時漫長的旅途中,我如坐針氈,母親的音容笑貌始終縈繞心頭:母親最疼愛我這個小兒子!她為我,真是傾注了人世間慈母所有的愛心!在我的童年時代,國家遭受自然災害,家中吃了上頓沒下頓。印象中,母親白天參加勞動,回家后就操勞家務,一天到晚一刻也不閑著。到了晚上,當全家人休息后,母親還在紡線織棉。半夜三更我們醒來時,母親的紡車仍舊沒有停止轉動。她老人家以單薄的身軀,晝耕夜織,節衣縮食,撐起了我們這個十口人的大家庭。但是母親深明大義,當祖國需要的時候,她把自己的小兒子,義無反顧地送到了軍營。我入伍時,正值中蘇交惡珍寶島事件發生,全國都在備戰,到處都在準備打仗。我在祖國的西藏邊防服役,老母親整日里提心吊膽,以淚洗面。每當提及此事,姊妹們都傷心地直掉眼淚。后來,我在軍中成為干部,國際形勢也趨于穩定,母親才愁眉舒展,寬心了幾年。前年初春,我在祖國的南疆參加了保衛邊疆作戰。兒子在前線,后方的母親急得吃不下、喝不好,常常徹夜不眠。那一段時間她最喜歡聽廣播,關心戰況。有時不由自主地走到村外,望著火車站,盼望我平安歸來!兩個月后,當收到我們凱旋而歸的消息,母親才放下心來,竟然躺在家中昏昏沉沉睡了一天多,仿佛患了一場大病!這真是:兒行千里母擔憂,何況兩軍交戰時!母親把她的全部心血傾注在自己的兒女身上,而遠在異鄉的游子也時刻惦念著母親的健康,盼望著她能安度晚年。現在母親病危,一路上我都在默默祈禱,盼望著她老人家能轉危為安,再創奇跡。我恨不得插上雙翅,立刻飛到母親的身邊。
列車疾馳到了縣城,我一分鐘都不敢耽擱,心急火燎地趕回故鄉。走進村中,看到人們異樣的眼神和略顯深沉的問候時,我心中七上八下,猶如亂箭穿心。當看到家門前搭起的靈棚時,我頓時才明白,自己還是晚回來了一步,幾天來的期望變成了泡影,霎時淚如泉涌,差一點昏倒過去。原來,母親沒能看上他的小兒子最后一眼,竟然在一天前撒手人寰,離開了我們!是親人們攙扶著我來到了母親的靈前:當看到母親躺在冰冷的棺木中時,我萬念俱灰,哭地天灰地暗!
母親沒有讀過書,但她卻做事明禮守信,待人寬厚仁慈,在村中樂善好施,這是出了名的。她經常教導我們要老實做人,厚親睦鄰,給我們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母親一生中經歷的苦難,真是難以盡述。初到我家時,家境貧寒。她既持家務,又協助父親做些小生意,忙里忙外,晝作夜紡,嘔心瀝血。平日里他勤儉持家,禪精竭慮,把自己一生心血獻給了兒女,獻給了這個家庭。晚年家道依然艱辛,農村實在困難,母親一輩子只為他人著想,心中只有他人和兒女,唯獨沒有顧及自己,一輩子沒有享過幾天福。
母親溘然長逝,我真悔!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作為人子,我未能端茶遞水伺候老母,未能在床前盡守孝道,我悔、悔!!妻告訴我,母親病危后躺在床上好幾天昏睡不語,頑強抗爭不肯離去,是在等待著她遠在軍中的小兒子!彌留之際當親人為她穿上壽衣時,她自知不久人世,才睜開眼睛拉住妻的手說:“我等不到老七了,看到你,就是看到了老七。”說完這話,媽好似了卻了終生的夙愿,依依不舍地離開了人世。
人生最大的悲傷,莫過于生別死離。而母親離世,作為老人最為牽掛的小兒子,我未在床前盡孝,彌留之際沒能看上最后一眼,這成了我今生今世永遠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