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家庭教育視頻心得體會篇一
首先很感謝學校為我們家長精心安排的這次家庭教育講座。
聽了張某某局長的講座,受益匪淺。張局長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法、自己的親身經歷,向我們家長傳授了孩子在教育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及教育方法,讓我感慨頗深,深刻領悟到了言傳身教,一朝為父母,終身為老師,家長所承載的責任與重要意義。教育的關鍵就在于養成好習慣、與孩子更好的溝通、增加閱讀方法等幾個方面。
要有好的習慣,首先要讓孩子在思維上習慣,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不能管太死,否則精神上就會有叛逆,我們就要從孩子小時候起,從小事做起,仔細觀察,及時發現孩子生活中的不良行為,加以糾正和引導;對孩子生活中好的行為給予肯定和鼓勵,使之成為習慣,讓孩子在好習慣的陪伴下學習、生活。
家長與孩子的溝通,要注意講究科學方法:首先要善于傾聽。只有傾聽孩子的心里話,知道孩子想什么,關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也會使以后的溝通變得更加輕易。孩子向您訴說高興的事,您應該表示高興;孩子向您訴說不高興的事,您應該讓他盡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當孩子向您訴說您不感興趣的話題,您應該耐著性子聽,表示您關注他的談話內容。這樣,不僅使孩子更樂意向您傾訴,也可以提高他的語言表達能力。其次,家長要學會和孩子做朋友。家長如果總是高高在上,就很難和孩子交知心朋友,也就談不上真正的溝通。這就要求家長和孩子談話時,要以孩子的心態和孩子能理解的語言進行。再者要有耐心。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年齡、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差異,理解需要一個過程。如果過于急躁,溝通就會成為泡影。
讀書是開闊孩子的視野,獲得知識的一種學習方法。也是一種給孩子帶來無限樂趣的娛樂活動。所以首先要給孩子營造一個濃厚的閱讀氛圍。使閱讀成為他的一種生活方式,讓孩子認為閱讀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所以,在家里,每天晚上總是會有一個固定的時間去看書,不管是何種書籍,給他帶一個頭,營造一個學習的氛圍。慢慢地,孩子也就喜歡了上閱讀,閱讀不僅成了一種生活習慣,而且它也成了我們的良師益友。
通過聆聽這次講座,使我受益匪淺,也讓我深刻領會到了教育孩子這個大課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在孩子性格上的培養,做的很不到位,在家里,控制孩子的行為,每做一件事都要經過我的同意或認可才敢放心去做,嚴重地阻了他思維的想像力。再者就是脾氣的急躁,因為脾氣的急躁、沒有足夠的耐心,不僅一次又一次對孩子惡言相向,更甚是動手打他,當看到孩子那雙無助委屈的眼神時,才回過神來,他也只是,僅僅只是一個孩子。專家說得真好:一朝為父母,終身為老師,所以,從此刻起,從自身做起,從每件小事做起,讓孩子有著獨立的人格,有著一個良好的習慣,與孩子公平地交流,讓他快樂、健康的成長,讓他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家庭教育視頻心得體會篇二
家庭教育實際上是一門學問,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教育水平。剛剛聽了陳教授的報告,感覺有很多收獲。在座的老師也都是教育專家,你們關于教育的理論以及教育的實踐都比我豐富得多,生動得多。我深知在孩子教育方面,我也就是小學生水平,但我很愿意在專家面前談談有關孩子教育的感受,希望得到你們的批評指正。
(一) 達成教育共識。盡管我和她爸爸工作很忙,但是我們對教育都很重視。我們購買或借閱過有關教育的書籍,在一起交流對教育的認識。當出現教育上的分歧后,我們能坐下來坦誠交談,直到達成共識,這樣使得我們對孩子的言行都有較為一致的看法,對她的不足有近似的解決辦法,不至于今天告訴她這樣做,明天告訴她那樣做,讓她無所適從。
(二) 營造學習氛圍。知識改變命運,這是一條真理。活到我學到老,也是我的座右銘。在我家,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爸爸媽媽和孩子都在燈下看書學習。女兒很小的時候,看到我們在學習,她也就很習慣地捧一本書,小的時候她就纏著我讀給她聽,后來我就鼓勵她自己閱讀。慢慢地,她的讀書習慣就養成了,認識的字越來越多。因為我經常讓她讀些散文詩歌,她有時還會寫出一些小詩歌,充滿童趣。我和她爸爸會細心地幫她收集起來,有時靜下來與她一起重溫她寫出來的小文章,彼此都感覺是一種享受。現在每天午飯后,她都會靜靜地坐在那兒,讀自己感興趣的書。
有一條諺語說:行為培養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但培養孩子的習慣,不可能通過簡單的一通批評或在訓斥就能實現,必須要從孩子的行為入手,引導孩把決心、口號落實到行動上。
(一) 鼓勵少說多做。經常教育孩子應把空想、說空話的時間用在實事上,告訴她一次行動抵得上一打綱領,一次行動的價值要超過一百句口號,一千次決心。
(二) 注重循序漸進。比如:培養孩子背英語單詞的習慣,一開始只能要求背2~3個,以后習慣養成后,可以慢慢增加量。女兒4周歲就開始學鋼琴,前2年都是我陪著學,但我工作越來越忙,經常不能陪她,于是她漸漸放松了學習。我想,必須培養她獨立學琴,否則極有可能半途而廢。我把獨立看譜、練琴的想法與她以及鋼琴老師進行了溝通。一開始,可想而知,回課的質量非常差,不是節奏不對,就是樂譜看錯,但我沒有慌張,她愿意自己練琴,已經是很大的進步。我和鋼琴老師不斷鼓勵她,并且有意識地放慢教學速度,使她漸漸適應了自己聯琴。半年之后,我們已經把教育速度提高到原有的水平。從此,她進步非常快,而且在煩惱的時候她會用彈琴去放松心情、舒緩情緒。我偶爾也會站在她旁邊聽她練琴,但已經是帶著欣賞的心情去聽琴,再不用愁沒有陪練時間而內疚萬分了。現在我開始動員她寫日記,也不是每天都要求她寫,而是告訴她把每天感興趣的事情寫下來,長短不限,她堅持得也不錯。
(一) 平等溝通。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也不會有孩子去拒絕父母寬廣的胸懷和熾熱的愛心。女兒上幼兒園大班、稍微懂事時,我就告訴她:“你和媽媽是平等的,我不會罵你,更不會打你,但你必須把你遇到的或是高興、或是委屈事情統統告訴媽媽,這樣就等于媽媽陪著你又長大一次,我會很開心的!”的確,我非常樂意與她談天,我會把我對事情的看法盡量用她能聽懂的方式告訴她,與她無所不及的交流使我們之間的感情更加親密,她也就非常愿意聽我的評價,很能聽得進去我們的觀點。
(二) 真誠鼓勵。我深信:多給孩子欣賞的目光,善于發現她與眾不同的長處和優點,看著她一點點進步,鼓勵她、耐心引導她,并用語言和實際行動支持她,孩子就會把自己的優點發揚光大。尤其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不是簡單呵斥或冷言冷語,而是耐心開導,積極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
家庭教育視頻心得體會篇三
3月27日早上,我和孩子一同觀看了中科院家庭教育家張莉主任與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雷靂教授主講的《中小學生家庭教育與網絡安全》教育專題節目。主要內容:應該怎樣與孩子溝通交流才更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如何提升孩子防騙的能力;怎樣引導孩子健康上網。
其中最令我有所感觸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以說家庭是人們接受教育的搖籃,也是人們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在教育這個由淺人深的過程中,對于任何人來說,最淺顯、最基礎的教育都是通過家庭、特別是通過父母來完成的。如果沒有家庭教育所傳授的那些基本知識、本領作基礎,人是很難順利接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
家庭教育在教育體系中,就象是建高樓大廈的基石,基石打得好,才能建萬丈高樓,家庭教育搞好了,才能為培養優秀人才打好基礎。這種伴之以深厚濃烈的親情之愛和細致入微的體貼方式而進行的家庭基礎性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能取代的,它對任何人一生的成長都起著奠基作用。
孩子和父母在平等的環境中互相討論、爭辯,既是一種友愛磨合,也能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明辨是非,對其想象力和創造力都有絕佳幫助。因此,家庭教育時,父母要把孩子當作平等的獨立個體,與之溝通。家庭的每一位成員都應該在平等、互敬、互愛。
日常同孩子多交流,特別是語言交流,包括書信、游戲、游玩、閱讀等。良好的溝通是消除隔閡的最好方法,父母與孩子之間應當保留足夠的時間進行交流,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發揮孩子的情感力與認知力。家庭教育的特點在于啟蒙性與感染性,這都要求家長在其中起到典范帶頭作用。誠信教育也必不可少,言出必行是誠信的主要表現,只有誠信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守信的孩子。人人都會犯錯,大人都避免不了,何況是孩子。所以,作為家長要寬容地對待孩子的過錯,幫其分析錯誤原因,避免再次犯錯。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以一顆寬容的心對待孩子,引領孩子走向正確的道路。
培養孩子人與人之間要和睦相處、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孩子們終將會長大,需要他們自己的人生,我們父母能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其實就是愛。
家庭教育視頻心得體會篇四
隨著實驗小學大會議室里一陣陣掌聲的響起,我知道這次的講座讓到場的家長們都受益匪淺。當然我也覺得收獲頗多,我很榮幸作為五三班家長參加張老師的講座,很早就知道張老師在社會享有很高的聲譽,親身經歷才知道果然名不虛傳。接來下我從下面幾點談下心得吧!
在“該不該打孩子”方面,家長們都給出了不同的見解,有些認為犯錯誤就該打,有些人為不該打,在張老師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循序漸進的分析下,我明白了可以打孩子也是有前提的:第一,在不生氣的時候打;第二,必須讓周圍的環境保持統一;第三打完后要及時和孩子溝通,讓孩子知道犯了錯誤是要承擔后果的。我深深的知道以前在管教孩子方面自己做的是多么的不好,總覺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我是家長,孩子要無條件的聽話,最后是孩子害怕了,而不是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我也知道了,孩子的話要積極的回應,回應代表了對孩子的關注,而不是想理就理他,不感興趣就不回應那,那樣會傷害孩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夙愿,都想把自認為最好的愛給與孩子,但很多時候我們的愛成了偏激的愛,成了孩子成長路上的枷鎖。孩子不愛吃青菜的時候我就會吼孩子,“你要補充維生素啊,吃青菜皮膚變白啊”通過張老師的講解我知道0~6歲孩子要多吃些粗纖維的食物,孩子通過咀嚼可以促進大腦發育,對于偏食不必太放心上。我們都希望孩子長大“孝順”,張老師告訴我們“孝道”更是我們在孩子身上應該灌輸的思想,他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說明了什么是“孝”,“孝”的本質是讓父母不能有任何心理負擔的接受,要想盡辦法讓父母放心!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現在的孩子普遍學習壓力大,任務重,家長們也是想盡一切辦法督促孩子學習,孩子寫作業家長在一邊看著,表面上是重視孩子學習,豈不知道孩子對家長的這種行為很抵觸的,我們只用給孩子制訂學習計劃即可。孩子的心里是純潔美好的,我們盡可能在孩子面前多說些美好和善的東西,不能把自己心中的負面信息帶給孩子,在家庭成員中,我們要把家里每人對孩子的愛傳遞給孩子,在老師那里,我們要把老師對孩子的喜愛和無私傳遞給孩子。“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不是我們帶孩子出去玩了一天,自己在扣手機孩子在玩就是陪伴,不是父母躺在病床上,自己在跟前坐了片刻,有事了就走就是陪伴,真正的陪伴是“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做同一件事”,我們要懂得孩子的需求,要理解孩子的心聲,才能把最合適的愛帶給他。
“改變就在一瞬間,成功就在一眨眼”回想起以往的自己覺得愧對孩子的太多,孩子不聽話時總是拿攻擊性的語言批評他,今天才知道那不是批評,而是傷害,攻擊性的語言帶給孩子的不是滿滿的能量,積極性的爆發,而是負面的毀滅打擊。比如“這道題不是練好幾遍,你笨哦”,何嘗不顛倒下順序換成“你不笨,是這道題得練好幾遍”“什么都不能跟人家比,誰像你一樣沒有用啊”何嘗不換成“沒有誰能像你一樣啊!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同樣的一群數字帶給孩子的一定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好孩子是夸出來的,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最棒的,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這樣孩子才有動力去學習去生活。
“把受傷的權利還給孩子”未來的社會升學就業壓力更大,不是孩子掌握了一技之長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系統,要給孩子一顆受挫的心,要讓孩子在困難環境中知道如何去挑戰自己,迎難而上,如何用一顆積極陽光的心態在社會上立足。
讓自己快樂是一種美德,讓別人快樂是一種功德,我們要學習的還很多很多,唯愿我們都做一個正能量的家長,在家長成長之路上,我們永不掉隊!
家庭教育視頻心得體會篇五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我們都期望他們能夠平安、健康、快樂地成長。對于孩子的教育,我也一直處在 不斷的學習、探索和反思中,希望自己能夠與孩子一起成長,一起磨煉,一起成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的言談舉止、道德品 質以及家庭的溫馨、和睦對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個人品德是一切道德行為的基礎。教育孩子講道德要從自身、身邊做起,使她從小尊敬長輩,友愛他人,不欺負弱小。孩子做對了要贊賞,做錯了要恰當批評,讓她樹立起一個正確的判別事物對錯的觀念。內心善良、懂禮貌、講文明、辨是非、懂得換位思考,這一切應該從小就抓起。
孩子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父母想一代要比一代強,就必須讓孩子做自己的主人。作為父母我們要尊重孩子的選擇,賦予孩子行使選擇的權利,不要用自己心中的.選擇去評價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體現,父母是孩子的榜 樣。所以,我們要求孩子做到什么,我們自己首先要做到,身教重于言傳。而且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我們要幫助孩子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慢慢養成習慣。告 訴她每天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重要的。對于醫生,時間就是生命;對于商人,時間就是金錢;對于你,時間就是知識與成長。利用安排好了時間,你可能長的枝 繁葉茂,但如果浪費了時間,那你可能弱小干枯。但勞逸要結合,該學習的時候認認真真學習,該玩的時候就痛痛快快地玩。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分數,而是讓孩子 有能力去創造幸福生活并享受生活。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這樣說的:“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 走路。”孩子的自信源于父母對她的愛。不要吝嗇“我愛你”這三個字,也不要羞于表達。愛孩子,愛伴侶,愛父母就應該大聲說出口。不僅是這樣,我們還要充分 信任她,尊重她,多挖掘她身上的優點。少一些責罵,多一些寬容,但不要縱容;少一些攀比,多一些鼓勵;少一些包辦,多一些引導;少一些灰心,多一些欣賞。 也許孩子會笑著去面對她的人生。
現代社會到處都存在著安全隱患,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還要培養孩子自己的安全意識。唯有孩子的安康,才會有家庭的幸福。教孩子認各種安全標識、交通標 識、食品標識以及其他標識是很有必要的。也非常感謝幼兒園在適當的時候以恰當的方式給孩子培養安全意識,并根據不同的成長階段以及面臨的不同環境,而教他 們一些遇到危險時求安求生之道。
家庭教育視頻心得體會篇六
看了這次的視頻,收獲頗豐,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除了孩子在學校里的學習之外,家庭也是重要的一個生長環境的場所,具有無可替代無與倫比的作用。
孩子的青春期是十一二歲到十七八歲之間,這段期間孩子容易受情緒腦的控制。這個時代的孩子,他們可以宣泄的空間更少了,在我們那個年代的娛樂是和小伙伴們一起出去摘東西吃,而他們卻是回到家中,面對冷冰冰的電子產品。他們孤獨,缺少玩伴。他們失落,因為難得的周末不是在補習班就是在去補習班的路上。他們迷茫,因為他們只知道學習,不懂得自身的價值感在哪。
所以,家庭教育在這期間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用家庭的凝聚力,讓孩子體會到家庭的快樂與溫暖;用傳教的方式教會孩子們如何在面對壓力時解決困難;用家庭環境的力量幫助孩子們培養堅韌不拔的性格,不會輕易被壓力壓垮。
關于如何保護家庭環境方面,現在的家庭問題就是家庭的過于冷漠,家庭的劇烈沖突以及家里遭受了重大變故。第三點一般家庭是不會遇見的。第一點家庭的冷漠,家長對孩子的不聞不問,放養型讓孩子成長,這樣孩子看起來很自由,但卻沒得到關愛,對于成績等方面也是無所謂的態度。第二點劇烈沖突,家長太管孩子了,往往適得其反,意見不合而產生了沖突。在我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多溝通,少說教。溝通是雙向的,雙方能像知心朋友一樣吐露自己的心聲,毫無保留,而說教則是家長單方面的教訓孩子,孩子在長大了之后該懂的道理早就懂了,說多了也嫌煩。
家庭教育,家庭環境,由我們每個家長共同守護。